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中的德检察制度

时间:2019-05-12 08:1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中的德检察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中的德检察制度》。

第一篇: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中的德检察制度

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中的德检察制度

第一节 检察制度概述

一、我国检察制度的特征

1.检察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体制下与审判机关并列的国家机构。

2.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3.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4.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5.在领导体制上实行上级检察机关领导下级检察机关,在检察机关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和检察长负责制相结合。

第二节 检察机关

一、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体制

我国人民检察院目前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体现在宪法第132条和133条当中。宪法132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第133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在检察院内部实行检察长负责制与检察委员会集体领导相结合的领导体制。体现在《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3条的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如果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的决定,可以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来决定。

第三节 检察官

注意:地方各级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要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来批准。

第四节 检察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检察权统一行使原则

二、检察权独立行使原则

三、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第五节 检察工作的主要制度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

人民监督员的任期为三年,连任不得超过两个任期。

第二篇:检察制度

检察制度

1、试述检察制度的不同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

我国检察机关经历了解放初设立、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因“左”的思想影响受到波折、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返正被重建、改革开放新时期勃兴的曲折发展历程,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具有同兴同衰的命运。六十年的经验教训证明:“法律监督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这是总结建国以来检察制度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教训得出的结论,申言之,有以下重要启示:

坚持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政体下,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并设置独立的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对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进行监督,是建国以来检察工作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选择。建国之初,就在是否设置检察机关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检察机关“可有可无”,当时党的创始人之

一、我国检察制度的奠基人——董必武同志坚持主张检察机关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1951年9月,董必武在政法系统各部门干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县人民代表会议成了制度,定期开会选举政府委员会,这样,是不是民主建政工作就算完了呢?还没有。为什么?因为政府里边有许多机构还没健全起来。拿政法部门来说,检察部门……只有六分之一左右的县建立起来。它应该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逐步完备起来。” 我国检察机关建立以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在人民代表大会政体下,确立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与定位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一点上必须坚持不能动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特色。相反,企图以“三权分立”理论为依据,改行西方国家的检察制度模式是与我国的政权结构及其理论基础相违背的。事实证明,坚持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性质和职能,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影响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因素依然存在的国家,如果没有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就难免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违反法制原则的现象,社会主义民主也就失去了法制保障,“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7年,中共中央在征集宪法修改意见中,全国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人民解放军8个大军区,35个中央直属机关、国家机关及军事机关,都提出了“重新设立人民检察院”的建议。1978年叶剑英在修改宪法的报告中对恢复检察权的重要性是这样表述的:“鉴于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极大重要性,宪法修改草案规定设置人民检察院。国家的各级检察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对于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宪法和法律,行使检察权。在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和依靠群众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这些专门机关的作用,使它们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这对于保护人民,打击敌人,是很重要的。”这充分说明重新设立检察机关是中国人民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血的教训后提出的一致要求,说明“鉴于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极大重要性”,在国家政权体制中设置检察机关,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法律监督性质的同时,必须强调党对检察事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是确保我国检察制度的社会主义方向。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党对检察事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才能蓬勃发展。在当前条件下,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保持检察工作独立性的关系,既要强化党对检察工作的思想政治领导,丰富党对检察事业领导的方式方法,提高检察工作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实际能力,又要坚持坚持检察工作的独立性,完善检察工作体制机制,坚决杜绝党包办、干预检察机关依法办案的各种痼疾,坚决杜绝以党代政、党委包办案件的错误做法。

2、试述我国检察制度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为指导,适应我国政权性质和政治体制的要求,适应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的需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实践基础,反映当代检察制度现代化要求的一种制度创新。回顾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当代检察制度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突出特色及其优越性。

具有结构功能的科学性,体现了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

中国当代检察制度在结构功能上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法律地位的独立性。各级检察机关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因此,检察机关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下,与审判机关、政府机关并行的国家机构。二是组织结构的层级性。中国当代检察制度是一种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的,自上而下、自成体系的层级式的独特结构,这种结构既保持了检察制度层级性的一般要求,又同行政权的层级与审判权的审级互相衔接照应,便于有效发挥人大监督下的检察权、行政权、审判权制约协调的国家权力结构特色。三是职能配置的合理性。中国检察机关为了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对叛国案、分裂国家案和严重破坏国家的法律、法令、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严重刑事犯罪进行审查逮捕、提起公诉、指控犯罪;为了维护国家公职人员履行职务的廉洁性,检察机关对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公职人员腐败犯罪、渎职侵权犯罪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为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检察机关对公安、国安机关的刑事侦查活动,对审判机关的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活动,对刑罚执行机关的监管活动进行诉讼监督,有效监督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等问题。四是职权创设的渐进性。

中国当代检察制度结构功能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是一种科学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是促进依法治国的功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力量,通过强化法律监督来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作出应有贡献。二是坚持执法为民的功能。检察机关通过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自觉克服“法律工具主义”、“以法治民”思想;通过坚持以民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清除特权思想、人权意识淡漠、侵犯人权等观念;通过坚

持正确处理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的关系,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始终做到在各项工作中执法为民。三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功能。检察机关通过加大对职务犯罪和严重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坚决惩治和有效防范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强化对执法行为的法律监督,有效监督纠正司法执法不公现象,有力促进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重要保障;通过自身严格公正执法,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良好形象。四是保障服务大局的功能。检察机关通过把强化法律监督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克服单纯业务观念,主动防止脱离大局、机械执法、就案办案的倾向,全面强化打击、保护、预防、监督等检察职能,充分发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平正义、服务改革发展的职能作用。五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功能。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党对检察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把严格执行法律与正确执行党的政策有机统一起来,在法律的框架内、政策的指导下强化法律监督,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的权威。

具有运行机制的规律性,体现了检察一体的组织原则

中国当代检察制度在运行机制上有着鲜明的特色:一是在领导体制上,我国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经历了从双重领导到垂直领导再到双重领导的历史选择过程,最终确立了中国各级检察机关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二是在决策方式上,实行检察长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我国创立了检察长负责与检察委员会集体领导相结合的制度;检察长作为检察机关的首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检察委员会是实行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重大问题,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由检察长组织贯彻执行。三是在权力运行上,坚持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我国宪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都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检察机关坚持在各级党委领导和人大监督下,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实行中国特色的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越性:一是实现检察机关上下统一,防止检令不通。上级检察院作出的决定,下级检察院应当执行,不得擅自改变、故意拖延或拒不执行;上级检察院认为下级检察院作出的决定确有错误的,有权予以撤销或者变更,发现下级检察院已办结的案件有错误,或者正在进行的执法活动明显违反法律、司法解释以及上级检察院有关规定的,有权指令下级检察院纠正;下级检察院如果认为上级检察院的决定有错误,应当在执行的同时向上级检察院报告,上级检察院经复议后,认为确有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二是实现检察机关横向协作,防止相互掣肘。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遇到因管辖等问题需要协作支持的,如调查、取证、缉拿犯罪嫌疑人、寻找案件重要证人、涉案财产资金的判明等,相互支持,提供帮助;对于管辖过程中产生的争议,由有关各方协商解决,协商意见不一致的,共同的上级

检察院可以协调解决;上级检察院还加强对检务协作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检查,及时纠正执法过程中的偏差。三是实现检察机关内部整合,防止各自为政。检察机关可以加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统一组织、指挥、管理与协调,实现规范管理、有序分流,规范交办、提高效率,规范管辖、防止掣肘,优化资源、增强实效,统一指挥、协调各方等五个方面的功效,加强诉讼监督与职务犯罪侦查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监督措施形成法律监督整体优势。四是实现检察机关总体统筹,防止地方分散。

具有规制管理的有效性,体现了权力配置的制约协调

中国当代检察制度在规制管理上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外部规制管理的有效性。对检察权进行外部监督,是建立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的必然要求。在建国初期,我国就高度重视司法机关之间的互相制约,指出公安、检察院、法院三个机关可以完全不对头,各人讲各人的。在长期实践中,我国将这种思路总结为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并上升为宪法规定,成为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检察机关逐步探索了对拟作撤销案件决定的、拟作不起诉处理的、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三类案件”,以及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等“五种情形”进行监督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初步找到了对职务犯罪侦查权进行外部监督的新的实现形式。检察机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重视接受政协监督和舆论监督,不断深化检务公开,认真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是内部规制管理的有效性。中国当代检察制度在保持有效外部监督的同时,还坚持完善内部制约,保证检察权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注意加强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内部制约,实行侦查、批捕、起诉、复议、复查、赔偿分离;加强检察机关专门监督机构对执法办案的监督制约,健全完善巡视制度以及纪检监察部门、检务督察部门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制约;加强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领导与指导,实行重大案件、重要环节报备、审批制度;加强业务部门执法办案中的自身监督,办案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落实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等制度。

中国当代检察制度在规制管理上的有效性,体现了两个方面的优越性:一方面,科学配置权力。中国当代检察制度在强调法律监督的同时,注重加强对检察权行使的监督制约,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有序规制约束。在正式约束方面,中国检察机关从外部规制管理上认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接受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虚心听取人大代表的建议、意见和批评,认真办理代表提出的各项议案,在接受人大监督中不断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在内部规制管理上设置了纪检监察监督、检务督察等正式制度。在非正式约束方面,各级检察机关一直高度重视接受外部监督制约,在传统、文化、价值等层面上具备“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意识等非正式约束

3、深化检察改革的几项基本任务

五个方面深化检察改革的任务:一是优化检察职权配置,改革和完善法律监督的范围、程序和措施,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二是改革和完善人民检察院接受监督制约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保障检察权依法、公正行使;三是完善检察工作中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和措施,创新检察工作机制,增强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四是改革和完善人民检察院组织体系和检察干部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加强检察队伍建设;五是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改革和完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的总体部署,为检察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经费和物质保障。

4、试述检察权的性质

作为一个法律事实,中国检察机关定位于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定位于司法权,已得到宪法之确认;作为一个法学问题,检察权与检察机关的性质之争却一刻也未曾停歇。

检察权伴随着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干预、制衡国家其他权力,特别是制约司法权、行政权的职能日趋显著。检察权在性质上属于法律监督权,这是因为:

一.从检察权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定位来看,检察权是隶属于统一的国家最高权力,与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独立的国家权力。

二.从检察权的内容来看,检察权本身具有监督法律实施的特点。

三.从检察权的宗旨来看,检察权行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5、试述法律监督的性质与特征

1.法律监督是对法律实施中严重违反法律的情况所进行的监督。

法律监督不包括对立法活动的监督,而只是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并且是以监督严重违反法律的情况为主。

2.法律监督是一种专门性的监督。法律监督的专门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监督权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由人民检察院专门行使,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专门职责。检察机关如果放弃对严重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监督,就是失职。因而它不同于其他一切社会活动主体都能进行的一般性监督。二是法律监督的手段是专门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进行法律监督的手段是由法律特别规定的。

3.法律监督是一种程序性的监督。法律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规定了一定的程序规则,这些程序规则可能因监督的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

4.法律监督是一种事后性的监督。只有当法律规定的属于法律监督的情形出现以后,检察机关才能启动法律监督程序,实施监督行为。并且,司法活动、行政活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只有在违法行为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检察机关才能启动法律监督程序实施监督

第三篇: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复习资料

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

专题一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

一、司法和司法制度的概念

(一)司法公正内涵实体公正 是指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和对实体法的正确适用程序公正 是指司法程序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当事人在司法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对待构成要素司法活动的公开性、裁判人员的中立性、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司法过程的参与性、司法活动的合法性、案件处理的正确性

(二)司法效率1)司法机构精简;2)司法人员专业;3)权责科学明确;4)程序简明终局;5)期间适度严格;6)诉讼费用分担合理

(三)司法独立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各项规定。

二、法律职业道德的特征主体的特定性指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法律职业人员职业的特殊性法律职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法律职业的政治属性;②法律职业的法律属性;③法律职业的行业属性④法律职业的专业属性更强的约束性相对于一般社会道德而言,具有更强的约束性。违反职业道德的法律职业人员要承担更大范围的责任

三、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严明纪律,保守秘密。

4、互相尊重,相互配合。

5、恪尽职守,勤勉尽责。

6、清正廉洁,遵纪守法。

专题二审判制度与法官职业道德

一、法官的条件和任免任 职条 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二十三岁、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身体健康、具有相应的学历[本科]、专业知识以及工作年限[高级以上法院 3 年,一般法院 2 年]、没有受过刑事处罚或开除公职法官的任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由全国人大选举和罢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由地方人大选举和罢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免应当依法提请免除其职务的情况:①丧失国籍的;②调出本法院;③职务变动;④不称职;⑤健康原因;⑥退休的;⑦辞职或者被辞退的;⑧违纪、违法犯罪法官任职回避制度,即:法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同时担任下列职务:①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②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和审判员、助理审判员;③同一审判庭的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④上下相邻两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

二、法官职业道德保障司法公正全面实现公正、遵守回避规定、抵制关系案人情案、公开审判、保持中立地位禁止单方接触、审慎处理法官与法官、法官与当事人或律师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维护司法独立提高司法效率勤勉敬业、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的规定保持清正廉洁不得接受诉讼当事人的钱物和其他利益、法官不得经商、保持正常的生活方式、不得以其地位、身份、声誉谋取利益遵守司法礼仪认真、耐心地听取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发表意见; 开庭时不得随意打断或者制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发言使用规范、准确、文明的语言,不得对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有任何不公的训诫和不恰当的言辞加强自身修养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精良的业务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约束业外活动法官从事各种职务外活动,应当避免使公众对法官的公正司法和清正廉洁产生合理怀疑法官必须杜绝与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良好习惯相违背的活动法官应当谨慎出入社交场合,谨慎交友,慎重对待与当事人、律师以及可能影响法官形象的人员的接触和交往法官可以参加有助于法制建设和司法改革的学术研究和其他社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应当以符合法律规定、不妨碍司法公正和维护司法权威、不影响审判工作为前提法官发表文章或者接受媒体采访时,应当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得针对具体案件和当事人进行不适当的评论,避免因言语不当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法官退休后应当继续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避免因其不当言行而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

三、法官职业责任法官职业责任责任类型内容法官的纪律责任(是指法官违反法律、职业道德准则和工作纪律应当承受的纪律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法官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 8 章(贪污贿赂罪)、第 9 章(读职罪)的有关规定,法官的职务行为违反刑法规定的,可能构成以下犯罪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泄露国家秘密罪、徇私枉法罪、枉法裁判罪、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 专题三律师制度与律师职业道德

一、律师事务所根据《律师法》的规定,我国的律师事务所有以下三种类型:律师事务所类型合伙律师事务所《律师法》 第 15 条规定: “设立合伙律师事务所,除应当符合本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有三名以上合伙人,设立人应当是具有三年以上执业经历的律师。合伙律师事务所可以采用普通合伙或者特殊的普通合伙形式设立。合伙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按照合伙形式对该律师事务所的债务依法承担责任。”合伙律师事务所的财产归合伙人所有,合伙人对律师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伙律师事务所内部的管理职能由合伙人会议行使个 人 律 师事务所《律师法》 第 16 条规定: “设立个人律师事务所,除应当符合本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条件外,设立人还应当是具有五年以上执业经历的律师。设立人对律师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国 资 律 师事务所我国《律师法》第 20 条规定:“国家出资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依法自主开展律师业务,以该律师事务所的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国资律师事务所由国家出资设立国资律师事务所自主经营,其业务活动不受干预国资律师事务所的分配制度采取效益浮动工资国资律师事务所以其全部资产承担民事责任

二、律师事务所的设立、变更、终止律师事务所的设立、变更、终止成立三年以上并具有二十名以上执业律师的合伙律师事务所,可以设立分所。设立分所,须经拟设立分所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合伙律师事务所对其分所的债务承担责任。律师事务所变更名称、负责人、章程、合伙协议的,应当报原审核部门批准。律师事务所变更住所、合伙人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十五日内报原审核部门备案。律师事务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①不能保持法定设立条件,经限期整改仍不符合条件的;②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被依法吊销的;③自行决定解散的;④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终止的其他情形。律师事务所终止的,由颁发执业证书的部门注销该律师事务所的执业证书

三、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制度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制度律师事务所主任负责制主任是律师事务所的法定代表人,负责执行律师会议的决议和管理律师事务所的日常事务。律师事务所主任由律师民主选举产生。国资律师事务所主任除民主选举外还采用任命方式统一收案、收费和依法纳税制度《律师法》第 25 条规定:“律师承办业务,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按照国家规定向当事人统一收取费用并如实入人账。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应当依法纳税。”《律师法》第 40 条明确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不得私自接受委托,私自向委托人收取费用,收受委托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重大、疑难案件的讨论汇报制度律师执业遇到重大、疑难案件时,个别律师的知识水平难以保证办案质量。遇到这种情况,承办律师应及时向律师事务所主任或主管副主任汇报,由主任或主管副主任决定是否召开全体律师或部分律师会议进行讨论,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办理该案的方案或步骤案件归档管理制度律师业务档案分为诉讼、非诉讼和涉外三类。律师办结业务后,应在 3 个月内将承办法律事务的有关材料整理归卷交给档案员分配及奖惩制度分配及奖惩制度是律师事务所根据按劳分配和奖勤罚懒的原则制定的有关分配、工资、奖金、奖励、惩罚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四、执业律师的权利和义务(刑诉法修正案—新增点)律师执业的权利查 阅案 卷权《律师法》第 34 条规定,受委托的律师自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诉讼文书及案卷材料。受委托的律师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所有材料新《刑诉》第 38 条: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许可,也可以查阅、摘抄、复制上述材料。同 犯罪 嫌疑人、《律师法》第 33 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受委托的律师凭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了解有关案件情况。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监听4被 告人 会见 和通 信权新《刑诉》第 37 条:辩护律师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许可,也可以从事以上活动。辩护律师持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 48 小时。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上述案件,侦查机关应当事先通知看守所。“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提供法律咨询等;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有关证据。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调 查取 证权《律师法》第 35 条规定,受委托的律师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新《刑诉》第 39 条“辩护人认为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未提交的,有权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调取。第 40 条“辩护人收集的有关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应当及时告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法》第 61 条规定,代理诉讼的律师和其他诉讼代理人有权调查收集证据,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行政诉讼法》第 30 条第 1 款规定,代理诉讼的律师,可以依照规定查阅本案有关材料,可以向有关组织和公民调查,收集证据拒 绝辩 护或 代理权《律师法》第 32 条第 2 款规定,律师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的,不得拒绝辩护或者代理,但委托事项违法、委托人利用律师提供的服务从事违法活动或者委托人隐瞒事实的,律师有权拒绝辩护或者代理律师拒绝辩护或者代理的,须经律师事务所主任批准,因为委托人与律师事务所有委托合同关系;属人民法院指定的辩护人拒绝辩护的,须经人民法院同意有 得到 人民 法院 开庭 通知权新《刑事诉》第 182 条(原 151 条)“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民事诉讼法》第 113 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 5 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 15 日内提出答辩状;第 122 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 3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 法庭 审理 阶段 的权利《律师法》 第36 条规定: 律师 担 任 诉 讼代 理 人 或 者辩护人的,其辩 论 或 者 辩护 的 权 利 依法受到保障对法庭不当询问的拒绝回答权。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对于代理律师或者辩护律师,均不得询问其姓名、年龄、籍贯、住址和职业等,否则律师有权拒绝回答发问权。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律师可以申请审判长对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和被告人发问,也可以经审判长许可,直接向以上人员发问提出新证据的权利。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代理律师或辩护律师有权提出新的证据,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勘验。是否准许,由法庭作出决定质证权。在法庭调查阶段,律师对法庭和对方当事人出示的物证、书证和宣读的5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有权提出自己的意见;对于到庭的证人,有权进行质证参加法庭辩论的权利。律师有权发表辩护词或代理词,阐述自己对案件的看法,并与公诉人、对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相互辩论代为上诉的权利《刑事诉讼法》第 180 条规定,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民事诉讼法》第 59 条也规定,诉讼代理人提起上诉,但必须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代理申诉或控告权《律师法》第 28 条第(4)项规定,律师可以“代理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律师法》第 28 条第(3)项规定,律师有权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聘请,为其代理申诉、控告(新增加一条)新《刑诉》第 36 条:“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障的权利《律师法》第 3 条第 4 款规定,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律师法》第 37 条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但是,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除外。律师在参与诉讼活动中因涉嫌犯罪被依法拘留、逮捕的,拘留、逮捕机关应当在拘留、逮捕实施后的二十四小时内通知该律师的家属、所在的律师事务所以及所属的律师协会获取本案诉讼文书副本的权利律师承办诉讼案件,有权获得人民法院判决书、裁定书的副本和人民检察院起诉书、抗诉书的副本;律师参加仲裁活动,有权获得仲裁机构的裁决书的副本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或解除强制措施的权利新《刑诉》第 97 条(原 75 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被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律师执业的义务应当在一个律师事务所执业,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律师事务所执业不得私自接受委托,私自向委托人收取费用,收受当事人的财物必须依法纳税不得以诋毁其他律师或者支付介绍费等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必须加入所在地的地方律师协会,并履行律师协会章程规定的义务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不得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不得利用提供法律服务的便利牟取当事人争议的权益,或者接受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律师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的,不得拒绝辩护或代理不得违反规定会见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不得向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请客送礼或者行贿,或者指使、诱导当事人行贿不得提供虚假证据,隐瞒事实或者威胁、利诱他人提供虚假证据,隐瞒事实以及妨碍对方当事人合法取得证据不得扰乱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扰诉讼、仲裁活动的正常进行6

五、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

(一)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要求

1、应当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法律的规定完成委托事项,维护委托人的利益;应当在授权范围内从事代理,如需特别授权,应事先取得委托人的书面确认。

2、有权根据法律的要求和道德的标准,选择实现委托人目的的方法。

3、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间、时效以及与委托人约定的时间,办理委托事项;对委托人了解委托事项情况的要求,应当及时给予答复。

4、应当建立律师业务档案,保存完整的业务工作记录;应当谨慎保管委托人提供的证据和其他法律文件,保证其不遭灭失。

5、不得泄露委托人的商业秘密、隐私以及通过办理委托人的法律事务所了解的委托人的其他信息。但是律师认为保密可能会导致无法及时阻止发生人身伤亡等严重犯罪及可能导致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除外;律师代理工作结束后,仍有保密义务。

6、律师可以公开委托人授权同意披露的信息;在代理过程中可能无辜地被牵涉到委托人的犯罪行为时,律师可以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公开委托人的相关信息。

(二)接受委托的权限律师接受委托后,只能在委托权限内开展执业活动。律师接受委托时必须与委托人明确规定包括程序法和实体法两方面的委托权限。律师在未征得委托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同时接受有利益冲突的他方当事人委托,为其办理法律事务。律师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履行协议约定的职责,不得无故拒绝辩护或代理。

(三)禁止虚假承诺律师在接受刑事辩护委托后,应当依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无罪、罪轻或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辩护意见;刑事辩护证据不足以否认有罪指控,不得承诺经过辩护必然获得无罪的结果。律师根据委托人提供的事实和证据,依据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分析后,应向委托人提出预见性、分析性的结论意见,但应当注意避免虚假承诺。

(四)禁止非法牟取委托人的利益律师不得与委托人争议的权益产生经济上的联系,不得与委托人约定胜诉后将争议标的物出售给自己,不得委托他人为自己或为自己的亲属收购、租赁委托人与他人发生争议的诉讼标的物。不得索取财物,不得获得其他不利于委托人的经济利益。非经委托人同意,律师不得运用来自于向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时所得到的信息牟取对委托人有损害的利益。

(五)利益冲突和回避(不用背,人之常情)

1、接受委托之前,律师及其所属律师事务所应当进行利益冲突查证。

2、拟接受委托人委托的律师已经明知诉讼相对方或利益冲突方已委聘的律师是自己的近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应当予以回避,但双方委托人签发豁免函的除外。

3、律师在接受委托后知道上述第 2 条情况,应及时将这种关系明确告诉委托人。委托人提出异议的,律师应当予以回避。

4、涉案双方聘请同一家律所两个律师的应协商解除一方,协商不成的,应与后签订委托合同的一方或尚没有支付律师费的一方解除委托关系。

5、曾经在前案中接受过一方委托的,不能再接受与前任委托人具有利益冲突的相对方委托,办理相同法律事务,除非前任委托人作出书面同意。

6、不得利用以前代理案件中获得的信息,在以后相似法律事物中侵害原委托人利益,除非经该前任委托人许可,或有足够证据证明这些信息已为人所共知。

7、委托人拟聘请律师处理的法律事务,是该律师从事律师职业之前曾以政府官员或司法人员、仲裁人员身份经办过的事务,律师和其律师事务所应当回避。7

(六)转委托未经委托人同意,律师不得将委托人委托的法律事务转委托他人办理。律师在接受委托后出现突患疾病、工作调动等情况,需要更换律师的,应当及时告知委托人。委托人同意更换律师的,律师之间要及时移交材料,并通过律师事务所办理相关手续。非经委托人的同意,律师不能因为转委托而增加委托人的经济负担。

六、律师同行关系中的行为规范律师同行关系中的行为规范尊 重与 合作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阻挠或者拒绝委托人再委托其他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参与同一事由的法律服务就同一事由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之间应明确分工,相互协作,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及时通报委托人决定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在公众场合及传媒上发表贬低、诋毁、损害同行声誉的言论在庭审或谈判过程中各方律师应互相尊重,不得使用挖苦、讽刺或者侮辱性的语言禁 止不 正当 竞争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在与委托人及其他人员接触中,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与同行进行业务竞争:故意低毁、诽谤其他律师或律师事务所的信誉、声誉;无正当理由,以在同行业收费水平以下收费为条件吸引客户,或采用承诺给予客户、中介人、推荐人回扣,馈赠金钱、财物方式争揽业务;故意在委托人与其代理律师之间制造纠纷;向委托人明示或暗示律师或律师事务所与司法机关、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具有特殊关系,排斥其他律师或律师事务所;就法律服务结果或司法诉讼的结果作出任何没有事实及法律根据的承诺;明示或暗示可以帮助委托人达到不正当目的,或以不正当的方式、手段达到委托人的目的律师或律师事务所在与行政机关或行业管理部门接触中,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与同行进行业务竞争:借助行政机关或行业管理部门的权力,或通过与某机关、某部门、某行业对某一类的法律服务事务进行垄断的方式争揽业务;没有法律依据地要求行政机关超越行政职权,限定委托人接受其指定的律师或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服务,限制其他律师正当的业务竞争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在与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接触中,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与同行进行业务竞争:利用律师兼有的其他身份影响所承办业务正常处理和审理;在司法机关内及附近200 米范围内设立律师广告牌和其他宣传媒介;向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散发附带律师广告内容的物品依照有关规定取得从事特定范围法律服务的执业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采取下列不正当竞争的行为:限制委托人接受经过法定机构认可的其他律师或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强制委托人接受其提供的或者由其指定的其他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 对抵制上述行为的委托人拒绝、中断、拖延、削减必要的法律服务或者滥收费用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相互之间不得采用下列手段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串通抬高或者压低收费;以低价收费,不正当获取其他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收费报价或者其他提供法律服务的条件;非法泄露收费报价或者其他提供法律服务的条件等暂未公开的信息,损害所属律师事务所合法权益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擅自或非法使用社会特有名称或知名度较高的名称以及代表其名称的标志、图形文字、代号以混淆,误导委托人。所称的社会特有名称或知名度较高的名称是指:有关政党、国家行政机关、行业协会名称;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高等法学院校名称;为社会公众共知、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非律师公众人物名称;知名律师以及律师事务所名称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伪造或者冒用法律服务质量名优标志、荣誉称号。使用已获得的律师以及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质量名优标志、荣誉称号的应当注明获得时间和期限

专题四 :公证制度和公证员职业道德

一、不予办理和应当终止办理的情形不予办理公证的情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监护人代理申请办理公证的当事人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没有利害关系的申请公证的事项属专业技术鉴定、评估事项的当事人之间对申请公证的事项有争议的当事人虚构、隐瞒事实,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或者拒绝补充证明材料的申请公证的事项不真实、不合法的申请公证的事项违背社会公德的当事人拒绝按照规定支付公证费的应当终止公证的情形因当事人的原因致使该公证事项在六个月内不能办结的公证书出具前当事人撤回公证申请的因申请公证的自然人死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不能继续办理公证或者继续办理公证已无意义的当事人阻挠、妨碍公证机构及承办公证员按规定的程序、期限办理公证的其他应当终止的情形

二、公证程序的特别规定

1、公证机构办理招标投标、拍卖、开奖等现场监督类公证,应当由二人共同办理。

2、公证机构办理遗嘱公证,应当由二人共同办理。

3、公证机构派员外出办理保全证据公证的,由二人共同办理。

4、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经公证的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公证机构可以根据债权人的申请,依照有关规定出具执行证书。

5、经公证的事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出具公证书的公证机构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进行调解。

三、公证的效力

1、证据效力。经过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

2、强制执行效力。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3、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是指在特定情形下必须办理公证的法律行为,在办理公证后方具有法律效力;未办理公证的,该法律行为不能成立,不受法律保护。

第四篇:日本检察制度

日本检察制度

日本与我国同属亚洲国家,历史上受到中华法系的深刻影响,后又模仿西方制度,其检察制度既完整又有某些特色,对我国清末以致民国检察制度曾产生过影响,为大陆法系检察制度的另一典型。

日本古代曾模仿中国御史台而设弹正台,包含现代检察制度的内容,但二者并无直接联系。明治维新后,日本先仿效法国,于1872年建立检察制度,在各级审判厅设置检察官。1890年参照德国经验,于法院裁判所内附设检事局,根据《明治宪法》和旧《裁判所组织法》规定,检事官同法官一样,都被视为服从司法省司法行政管辖的司法官。检事官的职权是:主持侦查和独揽诉讼权。

二战后,日本国政体依美国三权分立模式进行了改造。但就检察制度而言,依然保留了大陆模式,同时又有某些发展。1947年颁行的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了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按此原则,分别制定了裁判所法和检察厅法,法院脱离法务省的管辖,作为三权之中的一权而独立;检察厅则一反大陆法系的模式,不再附设于法院之内,而是在法院之外单独设置了检察厅,结束了审检合署的历史。

检察厅和法院对等设置,分为最高、高等、地方和区四级检察厅。在体制上,检察厅仍属法务省。法务省有权了解、指导检察厅的工作。但检察厅有相对独立性,法务大臣只对检察厅进行一般的监督,具体案件的调查处理,只能由总检察长指挥进行。

检察官分为五级:总检察长、副总检察长,检察长、检察官和副检察官。前三者,均有日本内阁任命,天皇批准;其他,按照国家公务员规章任免。

日本检察机关的职能活动与大陆法系一样,是围绕诉讼展开的,法国诉讼实行职能主义,日本则实行垄断主义,检察官在诉讼上的权力,比法国检察官还要大。具体说:所有刑事案件一律由检察厅决定是否起诉,在日本不存在自诉案件;部分案件由检察官亲自组织侦查,经过侦查后,决定起诉或不起诉,在支持公诉的庭审过程中,对于被告的讯问和出示证据等,都由检察官进行,审判官则很少发言。律师和被告也可以与检察官辩论辩论结束后,由审判官宣布判决;检察官如认为判决不当,可以提出上诉,并指挥和监督判决的执行。

另外,日本检察官有权作为公益代表,参与民事诉讼。有些情况下,检察官可以代表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

同法国一样,检察官的身份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作为行政官员,其体制建立在下级服从上级的关系之上;全国各级检察官的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故在执行职务时,检察官之间可以视情况互相替代。另一方面,以检察官担任职务的性质而言,又要保证其相对独立的地位,以杜绝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所以,又需承认检察官具有类似司法权一样的独立性,承认检察官必须也有法官一样的标准和身份保障。故检察厅法规定:除因年限或检察官资格审查会议决定外,检察官不会因办案意见方面的原因而被罢免、裁员或惩戒。

第五篇:中外检察制度比较

山东经济学院法学0903班王维照2009100123

中外检察制度之比较

法学0903班王同学

检察制度是指国家检察机关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和活动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的总称。就其本质而言,它是诉讼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体现了制衡和监督思想在国家法律制度中的应用。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存在诸多差异,世界各国检察制度又各具特色。中国作为检察制度逐步成长的重要实体,比较中外检察制度,在世界法制发展大潮中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是其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性质不同。

在英美法系国家,检察机关被定性为公诉机关,或是被冠以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之名,却只有公诉机关之实。具体表现在职权范围上相对狭窄,即代表国家作为刑事诉讼原告参与实施诉讼行为。例如英国检察机关并无权领导刑事侦查活动,而美国检察机关虽有权领导刑事侦查活动,但在法庭上无权监督法院的审判活动,不能对法院判决提出异议,不能有效监督判决执行,实质是附属于司法或行政系统。

另外,俄罗斯检察制度有其独特性。国家检察机关依照俄罗斯联邦现行宪法和司法体系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检察机关既不是立法权力机关、执行权力机关,又不是司法权力机关。它独立于三权体系之外,是一种特殊的国家机关,在俄罗斯联邦被称为是一种护法机关。其目的在于,保障法律至高无上,保障法制的统一和巩固,保障对人和公民权利与自由的保护以及保障由法律保护的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相比而言,中国检察制度则更大程度上代表了大陆法系国家检察制度的特点。《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但我个人认为,我国的检察机关并非行使完整的法律监督权。我们更多的看到检察院行使司法监督权,而较少看到对立法、执法机关的监督,这也是我们说,从广义上我国检察机关是司法机关的一个表现。因此我认为把检察机关定性为公诉和司法监察机关更为合适。

二、机构设置不同。

这里主要讲的是机构设置的独立性问题。检察机关的设置方式有两种,审检合一式和审检分立式。审检合一式指检察机关没有独立的组织系统,而是设立在各级法院内部,也称审检合署。在该种方式下,检察机关所行使的法律监督权是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非与司法权力平等的一项权力。如法国没有独立的检察机关,检察机关附属于各级法院内,配合各级法院行使司法权力,同时实行检察一体化原则,建立隶属关系的体制,保障了司法的集中统一性。而在审检分立式下,检察机关设置于法院之外,其独立性较强。英国、美国均采用此种设置方式。

我国检察机关的设置采用审检分立式,法院和检察院处于同等地位,共同行使司法权力,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三、职权不同。

在各国政治体系中,检察机关始终处于检察制度的中心地位,而检察机关的职权则是检察制度的重中之重。由于各国统治阶级需求不同,加之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检察机关行使职权的种类以及同一职权的行使范围和程度也就有所区别。

1.侦查权。

山东经济学院法学0903班王维照2009100123

侦查权是指国家侦查机关以及侦查人员为实现侦查目的,依法定程序,运用特定侦查手段开展侦查活动的权力。就外国而言,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检察机关有权对所有的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即对一般刑事案件移交执行机关(多为警察机关)侦查和对重大刑事案件自行侦查。代表国家是日本。而英美等国的检察机关只对少数重大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检察院对于一般刑事案件移交公安机关侦查,对于重大刑事案件或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犯罪自行侦查。该种制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检察机关的工作压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引发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的职权纠纷。如果作好工作程序上的衔接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2.公诉权。

公诉权是指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侦查终结后移送起诉的案件,有权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提起公诉、不起诉决定的权力。在法国等一些大陆法系国家,检察机关在公诉过程中始终起到主要作用,而被害人自诉则起到辅助作用。在英美法系国家,检察机关只对于重大刑事案件提起公诉。

在我国,检察机关经过审查侦查终结的案件,根据法律规定决定提起公诉或是自诉。近代以来国外刑事诉讼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控、辩、审平衡模式。在这一平衡模式中,审判机关能行使的只是判断权,而检察机关作为控诉机关也并不比律师具有更大的或更多的法律上的特权。这应该对我们完善审判制度是有借鉴意义的。

3.参与民事诉讼。

日本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享有的职权范围是最广泛的,根据日本检察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私人民事诉讼程序法等法律的规定,检察官作为公益代表人,从事其他法令规定的属于其他权限的事务。在行政诉讼方面,譬如在英国,凡是涉及公共权利和利益的诉讼,并要颁布训令或宣言加以保护的,必须有检察长参加。英国检察长在行政诉讼中可能是原告,也可能是被告。检察机关在行诉讼中享有提起诉讼、参与诉讼、在法庭上发表评论、提出意见、向上级法院或主管法院提出控诉、上诉或复审请求等的权力。

我国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参与能力有限,只能在存在错误的民事判决有误时,按照审判程度提起抗诉。

完善检察制度是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立足国情,博采众长,发展特色,才能把我国建设成真正的法制强国!

参考文献:

段念《论我国检察制度的完善》

王少俊《检察制度之比较分析》

郑向文《俄罗斯联邦检察制度管窥》

梁景明《检察制度的多元发展刍议》

蒋德海《建构以制空权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检察制度》

下载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中的德检察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中的德检察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司法考试大纲: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

    2014年司法考试大纲: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天学网整理)第一章 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基本要求:了解:司法的概念,司法的功能,司法制度的概念和范围,法律职业的概念 和特征,法律......

    浅析检察建议的法律适用

    浅析检察建议的法律适用 时间:2011-11-30 作者:朱常春 来源:正义网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非讼监督形式,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检察建......

    中国的检察制度

    中国的检察制度 检察制度是指国家检察机关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和活动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的总称。 根据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行......

    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从初创到自成体系,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创建时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

    防火巡察检察制度

    防火巡查、检查制度 一、员工岗位自查制度1、单位员工应履行本岗位消防安全职责,遵守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熟悉本岗位火灾危险性,掌握火灾防范措施,每日对职责范围内......

    2012-2015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司考真题__

    2012-2015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司考真题 1、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下列哪一做法属于司法机关内部监督? A、建立生效法律文书......

    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

    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 第一章 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 基本要求: 了解:司法的概念,司法的功能,司法制度的概念和范围,法律职业的概念和特征,法律......

    2013国家司法考试大纲解读: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

    在近五年中本部分所占分值约11分。司法考试对本部分的考查特点是综合性强、知识点涉及面广,试题设置灵活。因此,考生在掌握相关法条的同时,应加强对司法制度基本理 论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