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课标与教材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选自人教版(20xx版)地理2第五章第一节,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当今社会现实问题,是本节内容的一大特色。教材呈现的方式除了有文字说明之外,还用示意图说明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在地图上展示了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能够清楚的展示出不同地区和国家表现出的不同环境问题,也对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具体体现做出了清晰的呈现,有助于在教学中为教师提供更多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该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运用相关资料,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归纳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辨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和结果,培养综合思维。
因此,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什么环境问题的概念及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判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感悟人地关系,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而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是: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难点是:针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二、学情与教法
我所面对的学生已经是高中生,对于环境问题通过新闻或微博有所了解,但有些学生可能认为环境问题与自己无关,或者离自己很遥远。实际上,不少环境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只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学生才有可能为环境问题献计献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地图法、案例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环境问题,并意识到环境问题事关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从的点点滴滴践行环保,形成环保意识,落实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时政新闻导入。在多媒体上展示: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携手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学生思考: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采用新闻导入,能够体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的特点,贴近生活实际,拉近学生生活与课堂的距离。问题的提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图片:郊区的垃圾场、海洋污染、森林面积减少、工厂烟筒排放废气、造纸厂排放污水等。提问学生: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结合图片及课本资料思考问题,我随机进行提问。
学生结合课本资料及生活实际能够回答出:人类将废弃物排放到大自然,超过了大自然自身的净化能力,产生污染的现象叫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所导致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在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提出问题:人类社会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从此图中总结出人类活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思考和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他们可能会说: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向自然界中排放废弃物。人类活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向自然界中无节制的索取物质和能量,又向自然界中排放过多的废弃物,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得出:通过图示可以看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同时,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地环境。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地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地恢复能力。但是,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对于人类排放地废弃物,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设计意图】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为后面学习主要的环境问题打好基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师生总结可以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在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我会进行讲解: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并提出问题:大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学生同桌两人一组交流探讨。
【注意事项】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参与,听听他们的讨论内容和想法,并给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提示。
学生能说出主要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等。
最后我们会以表格的方式总结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不仅有教师讲解的部分,也有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的部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表格总结的方式使知识点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整理复习。
3.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的表现在不同空间表现有所不同,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资料“城市环境问题和乡村环境问题”和图片《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提出问题:观察图片,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有何不同?
学生观察地图并阅读资料,以地理小组为单位展开分析和讨论。
学生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在农村和城市的表现有所不同,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欧洲河道改造和污染,切诺尔贝利核电站泄漏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如南美洲过度砍伐雨林。
我会进行总结: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环境问题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图5.6可以看出,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限,甚至发展成全球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还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设计意图】教学难点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即能够调动学生互动学习的热情,教师也能够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本环节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承接上一知识点,让学生结合课本资料及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会出现差异?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师生一起总结: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不同,是因为城市人口密集,交通和工业排放大量废弃物,因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而农村地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如过度开垦,因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因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设计意图】我们不仅仅要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也要知道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表象到本质了解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引发思考,树立环保意识,落实人地协调观。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内容。并布置作业:完成活动题:分析小岛国忧虑的背景。
【设计意图】师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利于知识的整合。作业的布置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四、板书设计
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本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我设计了如下图解式的板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课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年级科目】 高一年级地理科 【课型】 新课型
【授课时间】 第18周星期三第1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授课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后果、分布、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素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树立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二)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方法】导学法、讨论探究法、构建知识结构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一学期中我们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我们知道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其中某要素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出现环境问题。下面我们学习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之所以要与环境协调发展,也是因为人类意识到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那么什么是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概念: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讨论】环境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两种过程: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的速度(生态破坏问题)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问题)
【过渡】由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可以把环境问题归类为两种类型: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类型: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讨论】大气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属于哪种环境类型?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又属于哪种环境类型? 【课件展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思考】什么是生物污染?
分析:指某种有害的外来生物侵入并造成原有生态的破坏。与化学污染不同,外来生物可以不断地增殖并扩散到新的地方,还能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并占据优势,从而危及本土物种。
【举例】水葫芦和巴西龟。【课件展示】:酸雨 分析:酸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空气中跟云和水反应后形成的,酸雨可以分类为:硫酸型和硝酸型。
【讨论】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是哪一种?
分析:中国的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的,因为中国的燃料主要是煤炭,煤炭燃烧后产生的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反应形成亚硫酸,最后再形成硫酸,混合在雨水中形成酸雨。
【讨论】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出现在南方还是北方?
分析:主要是出现在南方,因为我国南方降水多,另一方面,南方多山区丘陵,地形上不利于空气扩散,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容易在这里聚集,从而容易形成酸雨。【思考】酸雨的危害以及解除措施是什么?
分析:危害是使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等,可以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等手段来减少酸雨的形成。【课件展示】: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的破坏 【讨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危害
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二是因为森林被大量砍伐。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等危害
【讨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思考】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以及危害
分析: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等化学物品所导致的,臭氧层被破坏会使紫外线增加。
【讨论】怎样才能保护好臭氧层? 【课件展示】: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思考】水土流失在我国最严重的地区是哪里?
分析:在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在南方水土流失一般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因为坡度较缓,一旦这里植被被大量砍伐就更容易导致水土流失。【课件展示】】渡渡鸟 分析:生物多样性减少
【讨论】生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生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跟栖息地的丧失,因此,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就应该禁止偷猎和保护生物的栖息地的。
【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实例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介绍,由于本部分内容在初中和高中地理各章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建议同学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到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上来,实现能运用原来所学的知识,总结概念,归纳类型的学习目的。【探究】
1.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态破坏的是(D)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生物物种灭绝
C.土地盐碱化,水源枯竭 D.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
2.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A)A.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B.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C.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D.解决环境问题不需要国际协作 【作业设计】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
三、环境问题的类型:①环境污染问题
②态破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