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课知识点
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课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课知识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3、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3)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关系)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媒介:
①传媒的形式(略)
②标志 :印刷媒体的推广
③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为什么---------------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A、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多种文化传播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播)
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多样性)
C、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有海纳百川,又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D、坚持正确的原则,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E、坚持正确的态度。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态度)
高中文化生活第四课知识
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是什么?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形式(继承性的表现)及 各种形式的影响:
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为什么-----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4)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 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4、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A、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D、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E、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高中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
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1、为什么要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如何进行文化的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4)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6)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四个关系
A、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B、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C、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D、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课知识点
第二篇: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范文]
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
课 题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阐述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分析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意义 3.理解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能力目标 1.通过介绍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其表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重点
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
难点
世界文化多样性;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活动,多媒体教学
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文化与经济与政治,文化对人的影响,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课堂探究: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探究提示:(1)就建筑艺术方面举例加以证明。北京故宫是明清24代帝王的宫殿,充分体现了帝王的尊严感和君临天下的气势。印度的建筑艺术光彩夺目,其基本特点是与宗教密切相关。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古代印度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
结论: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1、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举例: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课堂探究:圣诞节、春节
◇探究提示:展示圣诞树、春联等欢度节日的不同方式,加强探究活动趣味性。引导学生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韵味,“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立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老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其他节日的对比,比如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搜集《世界民族节日集锦》,办好《世界民族节日集锦》板报展示活动。
2、文化遗产
(1)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保护文化遗产: 由于岁月侵蚀、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正面临被毁坏的危险,这些为历史创造的遗产无法再造,因而成为不容替代的珍品。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有计划地实施保护措施。
◇课堂探究:(1)丽江古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努比亚遗址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遗产?
(2)你还能说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探究提示:(1)丽江古城,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展现了悠久、淳朴的纳西族文化。
复活节岛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或酋长而建,他们把石像当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守护神。然而这些守护在石海边的巨人脸上带着忧郁的神情,似乎见证了小岛曾经接踵而至的灾难。复活节岛上有一种奇怪的象形文字,称为郎格郎格,意思是“会说话的木头”。但认识这种符号的人早已死亡殆尽。准确破译这些符号,是打开复活节岛秘密的一把钥匙。金字塔和神庙是古代埃及建筑艺术的典范。
(2)如中国的长城、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埃及金字塔。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1.文化多样性及表现
◇课堂探究:各国民歌演唱,让学生欣赏。备选曲目:俄罗斯、非洲民歌◇探究提示:(1)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不仅仅表现为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表现为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性格的多样化。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
(3)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1)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如西方殖民者对非洲文明的怀疑,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炸毁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如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
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各民族人民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举例:中国儒家的修养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思想,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在儒家道德的熏陶下,中华民族的无数志士仁人躬身践行,以仁爱为核心,不断衍生出许多道性的规范,如宽恕、节俭、礼让等。这些传统美德,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民族文化。◇课堂探究:出示17、27、28届奥运会会徽
要点提示:(1)比较第17届、第27届、第28届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理解它们的文化印记吗?
(2)用文化的眼光看,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
(3)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探究提示:(1)会徽,是每一届奥运会的图腾。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主办国家及城市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2)1896年4月6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这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3)伴随着现代奥运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奥运会会徽也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与进化。城市与民族的痕迹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届奥运会会徽的上面,让人感悟到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古代印度人民在宗教和数学方面的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课堂探究:(1)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有人反对进行抢救和保护,认为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你同意这种看法吗?(2)我们还有哪些独特的文化形式可以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探究提示:(1)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从文化意义上标识出一个民族的个性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所以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要进行及时有效地抢救和保护。
(2)如原生态民歌、古藏戏、长阳土家哭嫁歌,西安鼓乐、川戏中的变脸等。
课堂总结
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世界文化繁荣的要求。
实例探究
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交流中做到()①尊重差异②理解个性③和平相处④不分你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反 思
课 题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
2.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说说他们各自的特点。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
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难点
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导入 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课堂探究:(1)这些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特点?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文化传播?
(2)你能归纳出文化传播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吗? ◇探究提示:(1)这些现象都属于文化传播,通过这些活动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生活中朋友聚会、参加娱乐活动、在家上网看电视等,都属于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主要方式有: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1.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2.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例:丝绸之路
◇课堂探究: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探究提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有利于推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例:广告(2)人口迁徙
◇课堂探究:我同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清你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指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随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以风俗习惯为例,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吃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方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总之,人口的迁徙,对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变迁起了重要作用。(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牛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外留学生更是对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及其发展
所谓传媒,就是传播媒介。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课堂探究: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还能提供哪些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探究提示: 7世纪初,日本遣使与隋通好。唐朝时,日本共派来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赴日本的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几经波折,终抵日本,带去了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医药及文学方面的知识。
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2.做传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2)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传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有重大作用,要推进全球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实例探究
反 思
第三篇:高中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作用)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实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4、文化与综合国力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5、来源
6、表现
7、特点
8、文化塑造人生(双重性)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承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表现)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传播?(阶段考试试题)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3、什么是传统文化?(表现、特点)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怎么样对待传统文化?
4、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教育——重视)
第五课文化创新
5、如何进行文化创新?(途径)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意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特点、表现是什么?为什么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3、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怎样弘扬?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1、如何面对文化生活,净化文化市场?(喜和忧、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建设?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什么?如何做?
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5、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是什么【核心、重点、关键等】?为什么?怎么办?
6、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四篇: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知识不需要对成功负责,需要对成功负责的东西,叫技能。然而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1
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1、文化的表现
(1)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回顾历史,文化无时不在;环顾身边,文化无处不在。
(2)文化具有特殊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2、文化的内涵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从范围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特点(如何理解把握文化?)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有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是一种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文化离不开物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的形式
(1)精神产品(静态):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精神活动(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5、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2
文化与经济、政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区别
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它们的定义不同(略)
(2)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一方面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三者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②文化反作用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迸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因此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他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都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
(2)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科技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3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1)特定的文化环境(2)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等,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
1、文化如何塑造人生?(或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
(1)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 流。
(2)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迸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五篇: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文化生活》常用知识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普遍性)。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特殊性)。(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3)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
(1)文化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静态)
(2)文化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
二、文化的作用(高频考点、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1、总体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c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国内)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国际)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2)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
①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措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的表现):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与社会的关系(1)文化的特点(2)(3)(4)
(2)文化的社会作用(总体作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发展)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横向:文化交流)
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2、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意义:①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3)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关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3)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但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4)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
6、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不同的文化间需要交流、借鉴、融合(1)文化传播的途径(方式):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2)文化传播的媒介(工具、手段)
①传媒的形式: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②大众传媒的标志 :印刷媒体的推广 ③大众传媒的特点(作用):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注意:(1)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2)大众传媒≠传媒,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旧传媒的消失。
7、文化交流的意义和怎样进行文化交流(1)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向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②有利于外域文化传入中国,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化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③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法制)建设。⑤有利于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⑥有利于提升我国公民的素质; ⑦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创新。⑧其他(2)怎样进行文化交流?(措施)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原则。(参考第4题)
②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④其他。
注意:考查以上意义和措施时,要结合材料做具体分析。(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
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体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传统建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注意:区分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特点。
2、为什么要重视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作用)
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做用;②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重视的意义: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①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②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对传统文化,要坚持继承与发展有机统一,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的意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如何正确处理:要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在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5、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做用。
(3)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4)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5)固守传统是“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6、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外部因素(决定因素)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内部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内部因素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内部因素
7、知识拓展: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5)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三、文化创新(高频考点)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3、文化创新的作用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为什么要推动文化创新
(1)地位: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2)文化创新的作用。(见前面)
(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其他方面(科技、管理、体制等)的创新。
5、怎么进行文化创新(第二单元知识总结)(1)立足于社会实践。(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基本途径)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基本途径0(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5)立足于时代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6)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最广大人民的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7)其他。
注意:一般考查时,常用前4点。
6、怎样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