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教育模式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湖南 长沙410200)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准备教育,培养目标是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在进行教书育人的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就是进行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技术,培养技术人才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线。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学观理念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目前,职教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大多数教师是由普通教育转轨搞职业教育的,很少有真正的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新的教育观念的学习和转变相对滞后于普教,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于我们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的思想,职业教育对职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主要是应试教育,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受到条件的约束,因此在针对农村生源进行航海职业教育培训时,要以人为本,拓宽专业口径,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广泛培养市场需要的实际应用型人才。
“走特色发展之路,创建高职教育品牌”是当今高职教育界的共识和共同发展追求。须具备较强的能力,应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向既有具备教师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努力。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显得极为迫切,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教师正视自己,不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知识,而应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通过自学、专家讲座、教研活动、课堂实践等形式,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同时应重视“有岗敬业、虚心好学、与时俱进”的教育,以积极的心态,去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二是从工科院校招聘一批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或从生产一线聘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学校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结合起来。“职校姓职,重在技能”,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内涵所在。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教学宗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正确处理好专业课、文化课的关系,以“减数理,增基础,强专业,重实训”为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精选教材与教学内容,简化难度过大的内容,优化重组知识结构,构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系统知识框架,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重点,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养。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车间的建设,配备必须的试验器材、操作工具和原料,把教学活动尽量搬到学生即能动手,又能动脑的现场,让学生边学边实践,从而加深理论的理解和加强实践的操作,提高技能技术水平。
三、校企合作,搭建教育和就业的平台
把建立符合专业设置标准的实验实习基地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与社会企事业等单位挂钩签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校企联办,保证学生实习的需要,把教学实习延伸到社会,实行产教结合,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水平,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机的结
合。同时,也使学生得到职业道德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的熏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既得到学校的认可,也得到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熟练的技术工人现在比较短缺,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好于本科大学生的现象正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在好的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人才,走出校门就能就业,应该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
四、改进评价办法,让评价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职业教育的质量?能够帮助学生就业,获得技能,这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对职校学生的评价方法必须科学,应逐步建立“专业技能水平分阶段达标考核”的评价体系,做到“考教分离”,严格考试制度,“以考促练”“以赛促练”,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要高标准、严要求,真正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学到真正的专业本领。在考核方法上,注重能力考核,改革考试方法。由于各门课程的特点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课程考试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应制定一套旨在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多元制综合考试机制。这种新型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内容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单一笔试考核为笔试、口试、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综合测试。如德育课考试由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但是并未降低对学生考核的要求,在题型上体现综合能力的考核。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科目考试既有理论考核,又有占比例较大的技能考核,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职业教育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其一就是质量要有大的提高,其二就是就业要有大的提高。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广大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深入理解,职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第二篇:创新教育模式与推行素质教育之我见
创新教育模式与推行素质教育之我见
安徽省濉溪县孙疃中学 郝尽想
一、分析现状,探索出路
我对传统的教学看法可以描述为:目的随意,观念陈旧,手段单一,方法低效,评价盲目,教师满堂灌,学生靠模仿单向封闭式教学方法。在“圣者的光环”下,祟尚师古,问题的发现及解决由教师决定,教师不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自己写错的字,与学生不同的观念不讨论,唯我独尊,在此观念下,现行教学模式:非常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起点是对教材的感知,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构建系统牢固的基础和熟练的技能,其形式是:注重高密度的提问代替满堂灌。两者不足之处:习惯于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问题出发,注意结论的识记,而忽视对知识发生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强调教师的主宰作用,缺乏对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的尊重和关怀,未注意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动手实验,未充分重视学生小组、生生、师生合作的作用。为此,我校探索实验“创新思维”,思考弊端。
二、立足实际,思考弊端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并不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品质,而是与教师教学行为显著相关,因为,我们不是要培养适应教育的学生,而是要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常思考:
1、未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很精彩,但不放开,故不能唤起学生的兴奋,外因没有促进内因质的变化,创新能力也无从谈起,即学生的思维与教师不同步,只能在事先划定的窄小渠道内进行,没有脱离牵着走的现象。
2、未注重教学过程。自然科学都是从实践实验中探索的真理,数学也是科学,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结论。但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却不把数学当成科学,让其回到科学家原始探索的途经中,回到实验中让学生“磨”,让学生“悟”。因为数学原本就有实验,其探索过程更能体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过程中创造出新结论,新成果,在应用中检验和修正或补充自己的结论,又可创造出新的成果,这适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过程。教师要把教材内容理解为一个个被学生探索的生动事例,而不是冷冰冰的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条,其内容应成为发现和展开的最生动的素材。
3、只注重共性,对学生个性差异,在教学中没能准确的作出决定,充分挖掘有待发展的潜能,只有简单的表扬,而不鼓励学生大胆、自主和进取,甚至和教师面红耳赤的争辩。
4、教学中目标设定是任务式的认识性,而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情感、创新或对其他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性格、兴趣等)抽象或附带。
5、当代学生对民主意识观念强,而现行教学氛围是压抑,课堂形式单一,教学严格按教案设计方案进行,学生交流合作机会没有。
三、课题实施教学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数学教学应整体审视数学各方面的因素,实行综合控制,以保证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且适应学生创造的教育,四个教学环节,八个教学段,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能截然分开,因为这而是由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所决定,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成,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整体意识,学生认识知识才能便于储存、提取和应用以及发散创造。
2、合作性原则
指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在探索的过程是师生或生生合作交流完成的,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社交、创造等素质,在团结协作、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会交流,从而提高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
3、反馈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搜集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作出正确的决定,帮助学生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4、化归性原则
在教学中提供材料或问题背景,让学生由旧知识得出新结论或新方法,由此又可转化为另一问题模式,又可引发新问题,如此循环反复,其过程就是化归,可以说有数学的地方,就有化归。学生有了化归的思想,就有了促进事物向有利方向转化的能力,会变得聪明些,创造力也高些。
5、平等性原则
教师要正确对待尊师爱生的观念,鼓励学生讨论争鸣,各抒已见,最好在不同意见的交锋或探索,通过学生自己和集体的学习,辩明是非,探求真知,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欢乐,激发学生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在学习高潮和探究中,师生教学相长。
四、构建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要促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学会生存、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尊重他人,就需构造合理科学的教学流程,我们根据人对事物的一般认识过程:感知认识——模拟与操作——反馈与评价——猜测与探索——发现与创新——应用与评估,其心理过程为:接受——领悟——储存——整理——反馈等五个阶段,构建教学模式为:从入门到入境,从入境到入理,从入理到诊断,然后揭示课题,展示目标,指出重点,并对难点说明,再激兴激疑,导入新知。学法指导,探索新知,质疑答辩,排难解惑,互问互检,巩固强化分层总结,全体达标,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教师课堂教学流程图示:知识目标---背景材料---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直
觉---猜
测---结
论---检
索---命
题.学生在问题(定理、公理、性质、定义、公式、法则)出现时,对教师所提供的背景材料或描述事实,常做出直觉的判定(或错误或不完善),但由于学生没有自我监控的能力,缺乏对问题解题计划的评估和监控,不能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检测。因此,数学教学应始终有意识引导学生回到开始时,注意事物的所有特征中去,边分析、边检验、再重新修改实验模型、抽象命题结论,这会有与原先的推导、计算、演绎又有质的飞跃,这其实就是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原始思维过程,如上教学流程图。而这种在自我监控的思路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数学教学不仅重视演绎、计算、严格推理,更要培养学生预感尝试、归纳、“假设——检验”,“歌德巴赫猜想”“费尔马定理”等不就是例证?故“假设——检验”是创造发现的杠杆。
五、实施教学模式的策略
1、目标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应当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水平。要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和谐与充分的发展,使知识和能力活化及情感协调发展,把数学教学融汇于素质教育之中。为此为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应打牢“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创造力结合,同时在传授“双基”时,就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良好”环境,使这些种子在良好的土壤、气候、灌溉、施肥下,发芽、生根、开花,成为参天的栋梁之材。
(1)把数学目标教学要当作文化过程来进行
任何科学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数学不单是种处理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也不仅是获取定义、定理、公理、性质等这些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学习数学接受数学精神、感受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并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去,的确,数学的最终形态是逻辑推理,是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不要“掐头去尾烧中段”只强调结论的记忆和题型的训练,处理教材要有意识的把实验与抽象、推理与猜测、逻辑与艺术、理性与想象相结合,让数学知识的文化内含精彩释放。
(2)把数学思想方法与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数学思想是蕴藏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之中,是反复理解概念、定义、定理的过程中形成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在实施教学中过程中要挖掘数学的整体性所蕴含的思想,如:化归、分组讨论、数形相结合等,数学知识的记忆随时间流逝而减少,而数学思想却终身发挥作用,这是数学文化过程的一大优点,是数学教育目的之所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知识内容与思想方法有机结合,有意渗透,在小结中注重用数学思想方法归纳、概括,从教材的整体出发使学生形成用推理、抽象、整体、化归等观念去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3)体现数学的育人价值
透过数学的文化过程看其育人价值,数学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而文化过程的育人价值是内部固有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过程必然而且必须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利用教材相关的内容,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有机的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向上精神,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实事求事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培养人正直与诚实的优良品质,顽强的意志和勇气,教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观点,明确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2、感悟和体验教材活动策略
课堂教学从发展性来看,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学会学习,具备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良好品质,因此,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展现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经历数学构建的过程,改变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成为合作的多向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地调动起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兴激疑
教师可从“人物介绍”、“讲述数学家趣事”等入境,导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重演以前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实践过程,当然学生可能有意识地也可能无意识地调节,利用无意识创设一个生动引人的故事或动手实验,既可引起学生思考,又能促使情绪处于激发状态。
A以教材为素材,设计学生动手实验,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线等分线设定,平行线分线设成比例定理等,初中教材内容大部分都可以假设实验手段导入。历史上,许多数学定理都是靠试验、观察和归纳发现的,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而且把视觉、触觉等综合起来,产生空间经验,知识经验,构建起数学牢固的知识结构,又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学习、发明学习、创造学习,在课外也可模拟实验,讨论学习。
B围绕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析、延伸,激兴激疑,引入新知。
C创设问题解决,使学生有新发现,新认识、新体会、新感知,激兴激疑。D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维在碰撞中激出新知识。
激兴激疑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求实创新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潜意识,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无缚无束,但也要注意处理知识的梯度和密度让学生能自己步入佳境,拾阶而上。
(2)优化知识展开的教学过程
教材隐去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果仍按教材教学,势必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使数学枯燥乏味,成为冷冷冰冰的抽象思维,因此,要使内含的隐蔽的知识外显为学生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自我意识或思维习惯,而学生经历知识展开的过程是主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优化知识展开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思维实践,在参与中锻炼思维,学会创造,因为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在这过程中学生由没有目标的自我表现,逐步过度到明确目标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且问题解决后的成功感强化学习的心理需要,使得学生积极性得予持久和发展,如:相交弦定理及推理,切割线定理及推理,利用运动观点说明了线段乘积相等,但如何过度教材却避而不谈,使一个连续完整的内容被裂开,其实我们可用运动的图形暴露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体。
通过观察,学生顿然开朗,这几个定理的结论是同一结论,构建知识链,使学生产生连续认识活动和行为,并内化为用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世界,在运动中寻找发现不变的量,这不正是当今教改的一个方向?
(3)重视学生自我监控思维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无疑是一个好建议,当然我们要既要重视严格的演绎推理,又要重视严谨的归纳,两者都是通向创造的主要方向,但是,在猜想中我们更要学生的自我监控下的思维,在自我监控下学生有意识的向目标,有计划实施,并在实施中时刻批判和自我批判,学生在尝试探究过程中,应克服一问一答或判断对错的简单思维,对错误思路不轻易给予否定,而是在互问互检中排除,讨论中肯定,有时要有意识的激励学生把问题针锋相对,互相辩论,在辩论中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义意的见解,同时学生学会批判他人,也学会批判自我,这种内驱力的巨大源泉,养成良好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学生情商能力得以提高的心理基础和物质保障,思维过程为:探索——结论——应用——检验——探索,循环反复,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表明学生在自己的接受系统中,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进行各种形式,各种水平的变换才能获得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完成对知识的接收,故能充分感知教材的内容。
3、分层实施策略
数学素质教育的人才目标要面向提高全体公民的数学素质,又要确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否定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而是充分承认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数学教育创新人才目标为:专门的数学家和各层次的普通劳动者,因此课堂目标教学既确保共性需求,又充分顾及个性的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搞“一刀切”。
(1)教学标准分层,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标准:严谨或宽度,但施教是同步的,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让各类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进行不同深度的思考和分析,发挥更大的教学效应。
(2)教学目标分层:“近纲靠本”(全体达标),“达纲拓本”(优生要求),如:二次函数y=ax2+bx+c的教学要总结出:① 函数与图象的性质,② y=ax2、y=ax2+c、y=ax2+bx+c之间的关系 ③ 二次函数与二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把目标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紧密联系、因材施教。(3)测评分层:包括作业、检测题布置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遵循他们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巩固、发展和深化。
(4)指导分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各类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在成功中充满信心,同时适当淡化考核评价区分度,更多运用非量化的激励性评价手段,用爱心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篇:511教育模式
在“511”模式下进一步提升罪犯教育改造质量
教育改造,是指监狱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对罪犯强制实施的旨在使罪犯心理和行为得到矫正和重塑的思想、文化和技术教育活动。教育改造是对罪犯改造的基本手段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同志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和偏差,看不到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性,把它看作是点缀、摆设,甚至当成负担。不少干警认为监狱只要管得住、死不了、跑不掉就行,把精力和时间用在教育改造工作上是浪费;有的认为,监狱安全是大事,发展经济是实事,教育改造工作无关紧要;甚至认为教育改造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至多带来社会效益,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向教育要稳定”成了喊在口头上的空话,无法落到工作中,致使教育改造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针对这种局面,我局领导高瞻远瞩,从改造的根本宗旨出发,推出了“511”模式,服刑人员一周五天劳动、一天教育、一天休息,保证了教育改造的时间,并且切实推出内容丰富的各项教育内容,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总体而言,此举获得了服刑人员和广大干警的拥护,也为监狱赢得了社会好评。
但是,“511”模式实行到现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干警轻视教育改造的观念仍未根本转变。不少同志认为罪犯感到教育改造工作的难度很大,老办法不灵,新办法难寻,很难见成效。“511”模式给干警的教育改造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方面的培训一时又没跟上,所以面对罪犯教育工作遇到的困难和压力,不少同志更加感叹教育工作太难搞,于是遇到难题绕道走,缺乏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信心和勇气,造成阵地意识、进攻意识淡化,教育改造工作淡化、弱化。
其次是教育内容不丰富、形式不生动,很难激起服刑人员学习兴趣。长期以来,以“三课”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改造活动在经济效益、生产劳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下,大多变得徒有虚名,教育只是为了完成正常考核检查,教学内容重叠,鲜有新意。比如,思想教育仅仅强调大课教育、次数,强调表面现象,并不能反映实际质量的变化状况。文化教育形式主义突出,教育内容的多年一贯性和学制上的非连续性,致使想学的罪犯“吃不饱”,不想学的罪犯“吃不了”。技术教育弱化现象严重,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无助于罪犯刑释后立足社会,不能对罪犯的就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不能激发罪犯参加技术教育学习的热情。这种情况的弊端在推行“511”模式后更加突出,服刑人员群体由于文化层次低,本来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这种情况,不少服刑人员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性,甚至表示“宁愿出工干活,不愿干坐着受罪”。
再次是教育改造的时间上去了,但是在罪犯改造的重要性方面却体现不高。罪犯教育改造考核和评价质量体系不完善不合理。在计分考核中,教育改造所占分数偏低,或者不如说成分务实,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教育改造工作的影响微乎其微,更为严重的是搅乱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长期轻视教育改造的恶劣影响。对罪犯的考核,其思想改造状况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中心已放在“劳动好不好”上面,以劳动成果的多与少来区分罪犯改造的好与差,决定奖惩的重与轻。可以想象,经过这种方式“矫正”过的罪犯,出狱以后不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究竟有多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511”模式的推行是大势所趋,体现了监狱改革的方向,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是历史遗留的,其解决需要一定时间。泛泛言之,笔者有以下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首先要注重教育改造内容的针对性。既要坚持不懈地对罪犯进行系统的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和前途教育,又要在教育内容注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时代气息,使之丰富多彩。既要坚持正规系统的课堂化教育,又要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的需要,结合罪犯的思想改造、生活实际组织起有效的系列化的专题教育和辅助教有;既要剔除僵化教条的陈旧教育内容,又要防止忽视思想教育、本质改造的偏向。要通过课堂灌输、个别教育,技术培训、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文艺创作等形式,融法制、道德、行为规范、形势、前途教育于一体,打破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努力推进狱务公开,筹建社会帮教互助基金,开展“法律援助在监狱”等各类教育活动。
其次要加强罪犯教育的教材建设,规范教育内容。以对罪犯的道德教育为例,对罪犯开展道德教育,前提是要有一本好的教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变革裂变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评价、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有人认为由于道德失范教育教材难编。我们认为关键是思想观念要适应这种变化,不能用传统的道德观念作为标准去评判事务。在内涵上应涵盖以上涉及到道德的各方面的内容。同时要考虑罪犯改造的实际情况、罪犯的认识能力和文化知识水平,结合罪犯改造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监狱教育特色。使教材既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要内容丰富、紧贴改造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为道德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教育方向。
最后,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造的社会参与度。文化教育方面,可依照监狱法第63条、第64条、第65条规定,协调教育部门在罪犯中开展初等教育等文化基础教育,以及电大、函大、网上远程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争取得到政策、师资、教学教材和教育经费的支持;技术教育方面,可依照监狱法第64条、第66条规定,结合监狱生产和就业形势需要。协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罪犯中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并有计划地对行将刑满的罪犯开展以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等为主要内容的指导培训,发给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和培训证书。在上述正规化教育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辅助性教育 可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工程、城市建设新貌、科技文化展览、英模报告会等对罪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邀请文联、科协、体协等团体指导罪犯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陶冶罪犯情操: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增加罪犯对社会的正面了解;引导罪犯亲属通过亲情电话、亲情共餐、特优会见等形式进行亲情规劝和感化所有教育工作都要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可通过与市、县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签订帮教协议,依托综治委、关工委、社区工委、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组织建立社会帮教自愿者队伍,进行集体帮教和“一对一”帮教,保证教育的规范性、连续性和实效性。
某监狱六监区
第四篇:小班化教育模式初探
小班化教育模式初探
一、背景
当教育走入21世纪的生活世界,人们对教育的种种渴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那种五六十人济济一堂的大班教育,磨灭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变得“千人一面”而“以分数论英雄”的重压,使许多孩子变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而不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小班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标志之一,实施“小班化教育”带来的优势体现在学生学习空间增加,人际交流活动增加,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这些必然为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相处,真正树立尊重每个学生的教学观念,民主平等地善待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班时空条件,积极营造小班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见的目标
“小班授课”重点的优化课堂教学,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向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和谐共进变化。实现情与知的统一。在教学结构上,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注重教师指导帮助,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交往的局面。在教学方法上,从学生被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变化,坚持乐学十法,鼓励学生多问、多说、多做,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主动积极。在教学组织上,从学生个体独学向集体共学变化。把小组学习引进课堂,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的合作功能。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应作出相应的变化。笔者尝试了自我教学法,力求产生一定的预见目标:增加师生交往和学生活动有频度;提高师生交往和学生活动的质量;改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概念界定
“新课程下初中科学小班化教育模式初探”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从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在校初中学生。“自我教育法”是指我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形成的“教师主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模式”。本课题研究旨在使我校的办学传统与小班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组织形成。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1、理念依据与基本教育理念
推进初中小班化教育的实验与探索,主要的理论依据在于:
(1)教育均等教育。均等是指社会中的任何成员都享有均等参与学习和受教育的权利。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受教育对象都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2)以人为本。学生是有能动性的、有学习愿望的、有实践能力的人,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位,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内驱力的调动。(3)因材施教育。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在家庭教养、文化背景、知识积累、独立人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施行切合实际的教育,使每一个体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2、研究思路。
我们将以初中小班化教育的探索为契机,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建立符合初中学生发展需求,适应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初中科学小班化教育模式,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进而为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提供实际经验。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为准则,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宗旨,积极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自我教学法的研究方案
众所周知,“多元智能”的理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教授霍德华?加德纳提出的,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科学智能;空间形体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处内省智能;自然博物智能;存在智能等。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人可能会比较擅长某几项智能,而其他智能相形之下较弱,而传统的教育会造成许多学生因为某方面智能的不足而失去自信,造成了对学习掌握知识的兴趣,对其他智能的开发与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确实,笔者以为“多元智能”的理念恰好融汇了以往教育界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理念。
通读《科学课程标准》可以明显地发现《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用比以往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科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科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科学;不同的人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回答了科学教育应如何贯彻上述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点尝试――自我教学法,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目前,我校正在研究开展初中小班化,并积极开展初中小班化的教育研究,在此过程中笔者在任教的两个班里尝试了以下流程:收集资料→学生备课→师生探讨→学生上课→师生评课五个环节。这就是自我教学法。
在过去小班化教育的两年中,作为一名小班教师的我感到自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行为的监督者,转化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在“小班化教育”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虽然有些问题暂时还得不到圆满地解决,但我相信,在所有关心“小班化教育”,并愿意为此而付出心血的人们的努力下,这些会迎刃而解。愿我们的“小班化教育”一路走好。
第五篇:教育写作万能模式
教育写作万能模式(议论文)
题目:全文论述的核心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这是文章的开头,主要作用是点题。一般由3-4个句子构成。主要内容:
1、紧扣论题简要分析,引出论点。
2、过渡段1-2句,可以单独成段,也可以续在第一段之后。注意事项:
1、对材料的处理;
2、展现语言功底(文采):引用、举例、排比等。
第二部分:阐释分析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就论点进行具体分析阐述,一般由正反两方面或3-4个自然段组成。
主要内容:从正反两方面或并列的几个分论点进行具体分析论述。
注意事项:
1、文章主体内容的几段为并列关系,首句为本段论述核心。首句的内容要确保并列,形式(文字表述方式)也要尽可能一致。
2、每一段是一个句群,表示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但几段之间互有关系,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3、不允许在每段前面出现“一、二、三”及“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表示逻辑层次的数字及词语。
第三部分:总结升华
这是文章的结尾,一般由2-4个句子组成。
主要内容:在第二部分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文章观点再次概括总结,并有所升华。
注意事项:
1、要做到与首段的呼应,如能有所升华更好。
2、最后的语言功底(文采)展示。
表达总论点的题目:
①介词短语式:
例:《以学生为主体做好课堂教学工作》
②动宾式:动词+宾语
例:《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学生成长》 ③主谓式:主语+谓语
例:《德育的关键在于学校的预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