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发展特征与教育策略 观后感

时间:2019-05-12 00:4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的发展特征与教育策略 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的发展特征与教育策略 观后感》。

第一篇:中学生的发展特征与教育策略 观后感

观《中学生的发展特征及教育策略》有感 看了刘晓东老师上的关于中学生的发展特征及教育策略这节课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刘老师的上课形式及引入的案例的恰当性值得我们学习。课程开始的时候老师通过引用几个案例可以说是现存的典型教育的问题引出上课的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忘引用例子来讲解理论知识,使知识容易理解、吸收。这让我想到了现今评价老师的一个新的方式是——教师是否能将生活中的大量案例引入课程,用于辅助教学。在课程开头阶段,刘老师引用了一所高中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为例,总分600分的考试,录取分数线为591.5分,这样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会记忆不会思考,有知识而无智慧。这样的教育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时刘老师又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很多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根据中考考题中注重考察识记知识的要求来组织教学。甚至有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提到:中考的题型特简单,一思考就出错。这样的考试制度,导致教育者无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可想而知。但是如何有效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呢?

关于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改革,制定比较符合的对人才需求的考核制度,是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改革可以从考核方式的变化开始。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防止出现上文提到的现象,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新课程目标中提到了三维目标——行为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现存的教育制度中更多的注重行为目标的培养,忽视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所谓的认知目标就是我们提到的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改的带领下,希望能通过注重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的考核,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视频中也提到了,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误区:试图探寻一种有效、适用性高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来引导教学。我相当同意老师的观点,对于有效的教学的解释来看,有效教学是指适用于学生的特点的教学,同时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学生群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性比较明显,那寻找一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有效教学,应该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研究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应多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探寻有效的教学。

在这个视频中老师也提到每位中学老师都应该把中学生心理特征发展看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之前的实习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新老师还有大部分有经验的老师都忽视了这块内容。教育

者在教学设计阶段,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如何把课本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拥有知识的数量并不代表他所拥有的思维能力。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而不是要求学生要把所有的知识全部记在脑中。我觉得改变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被动接受的状态,引导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态度上的变化,化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可以算是提高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态度的变化,实现一种“教是为了不教”的太平盛世,我认为这估计是课改的最终目标吧。

刘老师提到“越是认真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灵摧残越严重”,到底教师的角色应该怎么定位呢?如何将教师的一片用苦良心,变成对学生正在的好呢?而不是像刘老师说的那样,教师自认为的好实际上却摧残了学生。这里边涉及到的就是教师的角色问题了,教师如何找好自己的角色,或者说寻找一种比较好的定位,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教师找到一个好的定位,人才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重视对才能的培养,同时也不要忽视学生作为人的这个身份。很多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这个环节。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在中学阶段有其相对独立但不成形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书的过程中也应将育人提到课程中来,以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

第二篇: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特征

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特征:

1.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

2.认识活动的自觉性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

3.高中学生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较初中生明显提高,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得到更多的发展。

4.高二时期已进入智力成熟期,智力的各种成分基本趋于稳定状态,思维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转化。个性智力差异也基本定型。个体智力层次、智力品质基本稳定。因而训练、培养的难度加大。Eg:初一数学: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已经具备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课堂上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等,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达成教学目标。小学生的认知一般特征:

1.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

2.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3.小学生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一定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常常带有情绪色彩。他们的注意不稳定、容易分散。分配能力不强,注意的范围较小,转移品质较差,这一特点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

4.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5.想象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第三篇:浅谈中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吉 林 农 业 大 学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题目名称:

学生姓名:(五号空一行)

院系:专业班级:(五号空一行)

指导教师:职称:

浅谈中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美德,而且也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坚守的最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在西方国家里每年的11月25日为感恩节,在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

相报”等古训。感恩,表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怀有感谢之意。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真诚感激之情。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是一种责任意识。怀有“感恩之心,报恩之情”是一种调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如果一个人常怀关爱之心、报恩之情,他的心胸将更加开阔,人生将更加完美。相反,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加强中学生感恩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有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更加重要的是学生一种责任意识与自尊意识,是在追求一种人生的新境界。注重中学生感恩教育正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要求,也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现状

二、感恩教育的策略

第一、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去感恩自己的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比如结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课第一课教学内容,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知道父母的辛苦。上课时给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回忆父母关心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事例。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父母为了子女的学习,大清早就起来帮助做饭,在生活中还经常注意营养的搭配。有的父母自己都舍不得吃好的,把好吃的东西都留给了自己的子女。也有不少的父母上班已经很辛苦了,下班后还要为子女关心这关心那,下雨了要来校送伞,降温了来校送衣服等等。这时教师

要及时地对学生提问:既然父母为了我们已付出了无私的爱,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怎样去报答自己的父母呢?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感恩一词,懂得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不再让父母操心;不再乱花父母的辛苦钱,珍惜每一份劳动果实;以后自己学业有成一定好好报答父母。

第二、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成长的同时,离不开老师的教诲,也离不开社会的关爱,使学生感恩自己的老师,感激社会关爱。其实学生对于古今中外赞美老师的名言名句和事迹并不陌生,学生都能说出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语句。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的学生给老师起绰号,不尊重老师;上课不专心听老师讲课的现象时有发生。要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尊师重教。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的是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引导学生要以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榜样,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可能爱到别人的帮助,社会也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我们利用活动课时间带领学生参加为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的活动,到街上向群众宣传保护环境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和增强了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第四,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中学生的感恩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面对今天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世界性问题,对于每一个中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怎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回报大自然呢?对中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应当重视强化感恩实践。也就是将感恩教育和学校的公益性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能让大家共同受益的无偿性群体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感受恩德与恩情,最终能够成为高品格的人才。

感恩教育的效果

感恩教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学的一名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要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感怀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第四篇:《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与教育》学习体会

《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与教育》学习体会

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这次我有机会参加学习,真的感受颇深!

高中学生受如今快速进步的社会的影响,电视、杂志、网络等环境的渲染,加上正处于高中阶段的年龄状况,躁动、压抑、封闭、张扬等各种心理情绪都有,作为学校,除了在知识上使学生接受好的教育之外,在心理健康等方面也要让学生有好的成长,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作为青年时期的高中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指标,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这种心理发展的动荡性主要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较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在对社会,他们与自我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高中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捆绑中解脱出来,开始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撒谎那个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有逻辑的说服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注意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不要采取打骂等极端的教育手段,注意尊重高中学生“人格”,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以理服人,尽量避免对立冲突,事与愿违。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善于观察、敏于发现,注意掌握学生过渡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向,对他们一方面不能估计过低,当做不懂事的儿童来管,以免影响他们独立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不能估计过高,当做成熟的人看待,放松对他们的要求与督促,这也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缺点。对好学生不要过多地看他们的优点、长处,对其缺点原谅甚至采取姑息的态度,以免助长他们的骄傲自满情绪;对中差生不要忽视他们的优点造成偏见;对犯错误的学生,当他们认识到错误后,教师不能满足于简单地承认下来,要进一步从思想深处挖根子,因势利导,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使他们顺利实现过渡并获得提高。

中学生遇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心理不太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和伙伴的影响,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动荡不稳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血气方刚、敢说敢为,富有热情与正义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他们的思想单纯,很少有保守思想,善于思考,不轻信别人说教,抽象思维能力大大发展,交际、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强,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要强好斗,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以拳脚相见。他们很重感情,但波动性大,得不到理解和信任而孤独苦闷;理想跟现实的冲突使他们困惑;成绩不佳常常引发出自卑感,激情常常占有相当地位。他们的意志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富于幻想,又不切实际,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绝对化,兴奋和抑制仍不平衡,摇摆性大;他们的精力充沛,能力也在发展,但性格尚未最后定型,尚未找到正确的活动途径。在他们心目中,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观、友谊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还是个谜,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对事对人往往只看一点,不及其余,未弄清楚便轻率下结论,逆反心理强烈,很少知道反思,一旦情绪冲动便不顾一切蛮干起来。出了问题,冷静下来,又感到痛苦和后悔。

如果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能为他人、集体做许多有益的事,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指点,就可能发展为任性、粗暴、鲁莽、好斗,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要防止他们被坏人利用和煽动来干坏事,以致误入歧途,要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锻炼、提高识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克服简单片面易于冲动的不足,逐步培养沉着、冷静善于思考等品德。有时个别同学可能就因为自己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犯下错误。对犯错误的同学,我们要从尊重学生的情感出发,从各方面给学生以关心爱护和教育引导,对那些犯过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的同学更要给他们以爱护,使他们感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学校是温暖的。我认为教育好一个“坏”学生,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如何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的健康人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浅陋的看法,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探讨和摸索。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策略探讨

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策略探讨

[摘要]讲文明讲礼仪,乐于助人,勇往直前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做好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就要创建文明礼仪文化,促进校园育人环境;制定学校管理体制,宣传文明礼仪常识;加强学校班级文明主题班会建设;大手拉小手,一对一的礼仪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

[关键词]中学生文明礼仪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73

我们学校是南宁市横县马岭镇一所办学规模比较大的农村库区移民的初级中学。全校学生都是农村住宿生,应教会他们做有追求、有理想、有道德、遵守学校纪律、守法的合格社会公民。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初一的新生,最起码的文明礼仪习惯都不懂。再加上学生家长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部分没知识没文化,平时不讲道德,村头村尾都有家长或社会青年在打纸牌、玩麻将赌博,平时讲话粗口话连篇,态度强硬而野蛮。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遵守纪律,不做偷鸡摸狗的事,学习成绩好与坏都没有什么关系,更不用讲什么文明礼貌、习惯礼仪了,学生的文明礼仪根本无从谈起。为了让学生做文明人,为了让学生讲礼仪,习惯于文明生活,与教师同学友好相处,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我们学校组织德育教师展开了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教育和研究,效果比较明显,成绩比较喜人。

一、创建文明礼仪文化,促进校园育人环境

好的育人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有文明礼仪的学习榜样,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学校从政教处、教务处着手,广泛征求全体师生的建议,大量收集能够影响学生文明礼仪的古籍和事迹,张贴在学校的文化长廊、过道、楼梯、教室、宿舍、食堂上……文化长廊有“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古典礼仪故事;过道上有“脚步轻轻,勿扰他人”;球场边上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教室上有“入室即学,入学就专”;食堂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

二、制定学校管理体制,宣传文明礼仪常识

学校由政教处联合班主任拟定出对学生的要求和班级管理制度,发放到每一位学生的手中,张贴在学校的教室、宿舍里,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板报上,通过学校的广播大力宣传,班主任还在班级上大力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认真学习,让学生都按照文明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学生从语言、行为上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但从课本、从知识上懂得规范自己,还让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用文明礼仪的标准从严规范自己,这样会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从而也能教育学生文明处事,快乐成长。

三、加强学校班级文明主题班会建设

通过主题班会来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每周日晚学校通过召开班主任会议,布置班主任形成教育主题,确定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做好开展的方案,切实组织开展班会活动,做好过程材料记录,会后做好反思反馈。例如八年级三班在开展《安全出行,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上,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加,在实践中明白珍爱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尊重身边的人和事,做一个安全健康成长的人的意义。

四、大手拉小手,一对一的礼仪教育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要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道德、自己的品质、自己的语言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给学生点明前进的方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得体的着装、大方的言谈、待事的淡定、正能量的传递,都会让学生可以直接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身心、人格乃至一生道德的形成。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

文明礼仪就在我们身边,行为习惯也无处不在。我们要常开展一些活动促进文明礼仪教育的发展,让学生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得到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开拓学生的知识及视野。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文明的熏陶,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组织学生召开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每周一学校的升国旗活动,班主任和生活教官都开展文明礼仪大检查,检查学生按时出操,检查学生统一穿好校服,检查学生端正站姿,检查学生目光整齐,检查学生歌声必须嘹亮;为了各班级形成争先恐后的景象,我们还组织举办了新生杯、毕业杯学生的各种球赛,让学生形成团结的凝聚力,形成热爱班级集体的优秀文明礼仪。

教育体现方法的多样性,教育的内容展现它的丰富与多彩,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学习生活、教育工作的过程去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让讲文明、讲礼仪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好景象,让文明礼仪这一优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韦有华.人格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轩辕楚主编.不学礼,无以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3]蔡践编著.礼仪大全[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黄晓)

下载中学生的发展特征与教育策略 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的发展特征与教育策略 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发展性教育,所以其策略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策略有利于学生健康......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小编推荐)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自我意识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必备心理要素。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确立、趋于成熟时期,因此,学会准确了解自己,必须了解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与......

    中学生恋爱的七种类型与教育策略.

    中学生恋爱的七种类型与教育策略(转载 中学生早恋心理动因的不同来分类,认为孩子可能出现七种早恋类型: 第一种叫做“爱慕型”,是指因为爱慕对方的仪表或专长而产生的早恋现......

    浅谈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

    精品学习文档 浅谈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 内容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一直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教育。近几年来,教育的模式发生改变,不再局限于学校,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成为......

    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20世纪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同......

    论新媒体时代微电影的特征与发展策略

    一、 微电影产生的时代背景 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

    信用卡欺诈特征和策略

    信用卡欺诈特征和策略 摘要 信用卡业务由于其在零售银行业务领域重大的战略意义,一直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随着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信用消费环境的日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