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的一点体会
关于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的一点思考
作为新教师,我对于如何让学生安静听讲,总是有点拙计。大部分时间教室吵闹,少有人静下心来倾听。只有一种时候,我发现班级里特别安静,那就是我进行范读的时候。每当我范读课文,或者是读练习中的小短文时,孩子们总是能很快安静下来。这一点让我很兴奋,这或许是我教学工作的突破口。
范读,即教师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范读极易感染学生的情绪,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范读过程中,教师有自己成熟的理解与表达,将自己阅读的感受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是温和的,整体的,间接的,避免了口头讲解的繁琐、直接,甚至是局限于误导。而老师范读也绝不是对学生阅读的替代,反而会激发学生自我阅读的兴趣。在老师范读的感染下,学生会很乐意去模仿,去尝试,久而久之,不愁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体会。当然,这必须要求语文老师有精准的、水平以上的朗读。这需要讲课者去投入自己的情感,并最大限度的表达出来。老师精彩的范读,会成为一种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其中有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有情感品质的道德美,还有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第二篇:教师范读的重要性
教师范读的重要性
一、范读,更易感染学生。
我们不否认录音中行家朗读的示范作用,但它仅是一种辅助性手段,它是无法替代教师的范读的。按心理学所说的“范型启发”,教师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比录音教学更为直接,其正迁移效应也更为明显。教师范读的声音更真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会作为一种信息,即时直接传递给学生,更易感染学生。由此可见,教师范读的作用远胜于录音朗读。既然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何况,录音朗读远不如教师范读来得经济、实惠、可靠。
二、范读,更易激励学生。
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感性依据。即使有的教师音质不佳,普通话也不很标准,但只要用心动情地范读,同样能博得学生的喝彩。学生折服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易于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而且通过教师的点拨和鼓励也逐渐培养他们自觉向老师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三、范读,更易培养学生语感。
叶圣陶先生讲:“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一种能力,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内容感悟。教师精彩的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感培养、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同时把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透进了学生的心灵,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教师范读时,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感受着文章的语言,领略着文章的气势、文法,并在脑中不停思索:“老师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读?”、“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这样写?”、“用这个词好在哪?”等等问题。在思索中,学生感悟着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体会着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享受着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正所谓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于是,就在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想象、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学生的语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训练。中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一些课文的理解有困难,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也差,教师的范读就更显得重要。
教师的范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但我也经常看到课,在课文的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就范读课文或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但我觉得,在孩子学课文前就这样做,会不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模仿的心理,模仿着录音读课文,模仿着老师读课文,而读不出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我觉得教师的范读或课文录音是否应放在孩子对于该句子理解有困难或者朗读不到位时?这是本人的一点看法,愿与大家商榷。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体会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体会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可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地位,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能力训练等,很少挖掘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之间更是很少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课文本身就文质兼美、富含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情感人、以情悟文,用情促知,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活跃,教学定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作者通过亲身的教学经历,谈谈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教学效果的显现。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特别是情感间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认知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统治整堂课的,学生只有写和记的份,根本不可能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要完全服从于教师的领导。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造成了学生思维僵化,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做到与学生的关系为朋友式的、亲人式的。学生所喜欢的老师是“能言善辩”的,是既庄重又有幽默感的,既严肃又不失活泼的,既是师长又能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不仅能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能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用真诚和爱心感染每一名学生,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与学生交流。学生从教师肯定的目光中读出了关心与爱护,更增添了一份学习的动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受,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学习态度要给予热情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二、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所创设引发情感的氛围,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相近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各种积极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情感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亲身体验,仔细揣摩,把作者的写作情感转变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真正地懂得了文章的内涵,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总之,教师要用心去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
托尔斯泰曾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
到这些感情。”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细心钻研、耐心品味与揣摩,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真情实感,为学生创造出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如果学生能够被课文的言辞美和人情美所感动,他们就会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分析、研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经验本是学习知识的沃土。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后,他们便能够与文章形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联系,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这样,对于文本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与品味。
五、给学生自信的评价,让其快乐成长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树立起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理念,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番表扬的语言、一个真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充满惊喜和感激,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内外,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尽心尽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真爱的付出,学生也会“报之以桃李”——尊敬、爱戴老师,并把这份感激之情转移到学习中,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也就这样在评价中得到激励,在评价中获得了升华。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参考文献: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三路”问题必须得到重视,理清“三路”,使其畅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三路”
通畅
在教师队伍中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我个人认为就是说,只要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因人因事而宜,不必千篇一律,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过,照优选越法的观点看,从某地出发,通向罗马的捷径,也就是距离最短,最省时,耗力最少,抵达却是最早的毕竟只有一条。讲一篇课文一定要选取一条这样的捷径,以下就这个问题,结合学生的状况及本人的教学体会,试作些粗论。
在语文教学中“三路”必须通畅。我说的“三路”是指文章的文路,学生的学路和老师的教路。所谓文路就是作者的思路,即文章的线索。而字、词、句、篇则是文路的铺路石,要把这些铺路石巧妙地串联在文路上,文章才会泛出光彩。所谓学路,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的整个思路。学路对头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路则是指教师在对文路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素质,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学生思维作准备,以便能迅速有效的将学生引入文路,进而理解文章的字、词、句、篇,为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艺术匠心铺述捷径。
假想一下,如果教师始终没有把学生及时引入文路,亦或让学生的学路和文路相交;亦或让学生的学路与文路平行;亦或绕路太远才迟迟进入文路;亦或让学生的学路与文路时合时离,左右徘徊。那么,即使把文章的中心抽象得再怎么完整,或是最完整的把写作特点列举得最详尽,把词语解释得最规范,其教学效果很难说是最理想的。
可以看出,学路与文路是否能有机汇合和通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但是,学路与文路能否有机的汇合又取决于教师教路的铺设。有位教师在讲《故乡的榕树》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九十年代初期,海外华人在香港举行的“我最喜爱的唐诗”评选中,李白的 《静夜思》倍受青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写的是作客他乡的诗人短梦初回的情景,寂廖的庭院,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照在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乍眼望去,在迷离恍惚的视线里,真好像是在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定睛一看,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举头望月,秋夜的太宝是如此明净!凝望月亮,最容易触动的旅思愁怀涌上心头,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亲人,诗人的头渐渐低了下去,完全沉浸在对故乡的怀念之中了。“人至天涯皆游子,相思难剪故园情。”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曾经轰动海外的乡愁散文,作者是一位旅居海外三十多年的华侨,在一个夏季的黄昏,作者在门前的一棵榕树下与儿子嬉戏,无意中吹出了一曲笛,竟刹那间不能自己,心儿就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的大榕树下,这篇文章见报后,喜好散文的读者爱不释手,报刊上的评论文章交口称赞,都说它如诗如画,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堪称散文创作之精品。现在我们一道来欣赏它吧!教路里有这样的安排,虽然浪费了大篇口舌来导入,但难说它是不经济的。故乡难离,古今皆同,思乡之愁,人之常情。教者在考虑导语时,着意融入了这样的思想,选择李白的 《静夜思》意在创造与课文情调相称的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情思上产生共鸣,学路自然被引入了文路,而且导语中引用的评语,也激发了学生迫切要读下去的愿望,这样的导语,轻易地把文章的灵魂即思乡在学生头脑中注入了,这时他们精神集中,好奇心激起的兴趣迫使他们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学目的也就不难达到了。
由以上可以得出:影响教学效果最关键因素是“三路”的畅通和巧妙连接,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做呢?
老师们碰在一起时,谈论最多是学生,但谈论更多的是埋怨学生如何顽劣,如何捣蛋,这反映出老师在正确等待学生,认识学生的问题上存在着不足,教师要从心理和现阶段状况出发,去研究学生心理,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充分理解并明确文章的文路,以便查找相关资料,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文路总是围绕并指归文章中心的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选自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中心是父母对子女两种不同的爱,即是这篇课文文路。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迟取了面对自己七、八岁时写的第一首诗,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以及父母之间微妙的冲突,意在让学生明 2
白,在生活中,爱有许多种,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我们要正确地看待父母的爱。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赛课活动中,我听到了一位参赛老师在课前与学生聊天时如是说:“希望同学们配合老师把课上好,把你们最棒的一面展示给在座的评委和老师看„„”乍听起来,这样的话是那样熟悉。曾几何时,自己在上公开课前也是这样鼓励学生;而作为听课者,也听不少教者说过类似的话。现在这样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心中不禁升腾起一个问号:在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说这样的话,符合课改的理念吗?
由“配合老师把课上好”这句话,我又不禁想到了在执教公开课前某些老师所作的“充分’,的准备:老师事先在同年级的平行班中试教了几次,反复修改教案,甚至在自己的班中先预演一遍,把生字、新词先让学生们都预习好,词典查好,课文先背诵好,上课要提的问题先让学生们知道答案,完全成了一个文艺节目的彩排。到了真正上课时,老师一提问题,大部分同学都举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还专门请一些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问题,生怕一些学生的回答不正确而影响了原定的教学安排和课堂教学效果。整堂课都沿着老师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看起来非常成功。这样的课,学生的确是“配合老师把课上好”了。老师在公开课结束后也会愉悦地对学生说:“谢谢同学们的配合。”
在教学公开课上,到底是学生配合老师,还是老师配合学生?时至今日,“教是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谁都会说的理念。但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的认同。不少教师并不讳言:学生如果在公开课堂上亦步亦趋地跟着自己走,自己心里便觉得十分踏实;反之,学生异想天开,畅所欲言,反而心里没底。由此折射出这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跳出传统的教学本位的藩篱。
传统的教学,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预设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写出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按照预设开展活动。如果是公开课,教师预设得就更周密、更精心,小至每一教学环节的导语、提问都作细致的推敲,甚至对学生的回答都作了设想。这样充分预设好的公开课,在我们听课者看来,往往有声有色、精彩纷呈、高潮迭起、顺利圆满。
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去观照这样的公开课,我们不禁要问:一堂公开课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吗?公开课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堂课。在公开课上,学生本身应该获得发展,得到 3
锻炼,个性得到张扬,而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教师展示其教学技艺、自身风采而配合教师教学。一堂“学生与教师配合得很好”的看似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并不一定成功,因为它可能掩盖了一个巨大的缺憾:学生没有真实地学。而一堂“学生与教师配合得不好”的看似不成功的公开课却有可能恰恰让学生学得非常真实和自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果公开课上,教师帮助了一个从来不敢在公开课堂上发言的孩子树立了信心,让一个一直读课文结巴的孩子通顺地读完一段话;让孩子们历炼了学习的过程,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合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思维真正被激活,认知得到了提升,哪怕不顺利,那也必定是一堂有价值的好课。
其次,教师要注重在文路上设置几个“问题点”,面对一篇文章,要设计出几十个问题并非难事,但有资格成为“问题点”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这些“问题点”必须是文路的指路标,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作者是谁?巴迪是怎样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就构不成文路的指路标,而“作者为什么会说他越来越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和“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两种声音指什么”、“交织在我耳际是指什么?”则是典型的问题点。
第二,不能太难,但一定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太简单了,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动因;太难了,超越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思维只能“静止”。
第三,“问题点”不应是孤立、单一片面的,而应具有系统性、联系性。第四,“问题点”须具有新奇感,因为新奇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诱因。明确了文路,设置了问题点,理清了学路与文路,那么教路的铺设和“三路”的畅通也就蕴然其中了。
如想在教育教学中取得好的成绩,须得狠下功夫去总结、探索,语文课教学中的“三路”畅通尚在探索之中,它是否算得上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还有待于今后的实践证明。
参考文献:
[1]《故乡的榕树》选自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2] 李白《静夜思》选自小学语文第三册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选自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师范读 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教师范读: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语 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 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而 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和不断的熏陶与感染。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范读被电脑、投影机、录音 机等取而代之,教师范读被渐渐淡忘抑或遗弃。在新课改实施几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语文课堂中,教师范读,依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 要环节。
1.教 师范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良好的朗读素质,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无疑是一支良好的助推剂。如在上艾青的 《我爱这土地》,我用《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目进行配乐朗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朗读这首诗时,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听得非常投入。我读完后,同学们报 以雷鸣般掌声。这是我接到的一个三年级班的第一节课。从那以后,同学们学语文就非常认真,不再是以前非压不学。那年中考,我所教的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虽只教了一个学期)。
2.教 师范读,对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范读课文,必须对课文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必须吃透文中的字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赋予的人或事的情感和意义。这样,教师才能把课文读好,读出文章感情、读出人物的思想、读出事物的意蕴。因此,教师 的良好的范读,无疑是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起到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3.教师范读,对于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的形成有着其他任何教学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这期间,教师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
用。教师的范读起到了一个示范性作用,对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教师范读,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范读课文,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大致了解和感知。学生听完教师范读课文后,对课文中的生字的读音就迎刃而解了,对课文的主要能容也有一个大概的理解。接下来再去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容易多了。
综上所述,教师范读,仍然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语文教
师,必须重视并用好这一环节。
用心 爱心 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