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润物细无声——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二)
润物细无声——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
平海中学谢俊丁
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情感体验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人文性,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所以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简朴、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刚强勇毅、不屈不挠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课文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文”与“道”的最佳结合呢?我认为,二者不能偏颇,在遵循有关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是前提下,把思想教育寓于语文教育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一、备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
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其中有优美又富韵味的诗歌、有趣且含哲理的童话、发人深省的寓言、题材丰富的散文,令人荡气回肠的经典小说。它们都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真善美,这些课文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如在初中语文的第一篇《在山的那边》的学习中,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对诗所包含的哲理上,告诉学生要树立理想,并且使之意识到实现理想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在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要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保持天真浪漫的童心,要敢于说真话。学习《登上地球之颠》这篇课文时,斯科特探险队的队员们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正是教师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教育的好时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好的品德示范作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就是一个爱国主义好榜样;《音乐巨人贝多芬》能激发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与苦难和困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还有像《谈骨气》这样的议论文,只要把文章分析透了,学生就明白了其中的意义,德育教育就渗透在里面了。还有一些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学习时教师可以问问,中国石拱桥历史如此悠久,结构如此坚固,这说明了什么?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老师备课时要多角度思考,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德育目标,努力让每一篇课文都能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一次洗礼。
二、备学生,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
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了解学生,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实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德育才能收到实效。那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针对学生具体的心理状态,灵活的运用课文来进行情感渗透,这要比单纯的思想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常是幼稚与成熟并存,自尊与烦恼共增,一旦受了一点委屈,往往是忧郁的感伤就笼罩了他们的心头,生活也随之失去了意义、光彩。1
因此,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烦恼,互为彼此解决烦恼。
再比如,针对少数学生自卑心理强,对学习厌倦的心态,我结合台湾作家席慕容写的《贝壳》,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有所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以及“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这两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懂得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应坚持不懈,尽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树立“没有最好,但求更好”的信念。
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1.精心设计导语,创设心理体验情境。
精妙的导语设计,不但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起到开拓视野、温故知新的作用,而且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
如学习《羚羊木雕》时,我这样导入:“刚刚升入中学的我们,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我们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羚羊木雕》将告诉我们对待家人、朋友之间的争执。”同学们热情高涨,认真学习,并希望自己也能徜徉于亲情、友情的温暖怀抱之中。
2.巧用作者简介进行德育教育,树立行为的榜样。
“见贤思齐焉”,名人是人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是引领学生驶向理想彼岸的灯塔。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德育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
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介绍作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以了解陶渊明的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从而受其熏陶。又如在上《背影》一课时,可以介绍朱自清先生参加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的故事,感悟作者在艰难环境中的傲骨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3.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朗读能以声传情,营造氛围,激发学生产生共鸣、体验情感。朗读不仅是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全国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她的回忆性文章《往事依依》中,就深情地回忆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入情入理地朗诵而激起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的往事。于漪老师就是在两位老师的熏陶感染下,从此热爱文学,在教学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见,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若能启发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用心去体味,定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如学习《羚羊木雕》时,欢乐、轻松地朗读同学、朋友间的趣事,低沉、舒缓地朗读“要回木雕”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出愧疚的心情,会使学生的情感自然地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培养家人相互尊重、理解的美好品质。再如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更能体会古代名士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又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将先生演讲”中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用最“慷慨淋漓”的语气读出来,会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
4.应用迁移,从所学课文中得出启示。
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延伸拓展,而且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反思。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后,激发学生思考:对你有何启示?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学习陈元方的懂事明理;学习友人的知错能改;懂得待人要有礼貌;懂得做事要讲诚信„„并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日记。学习了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知道如何战胜困难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二、从写作中塑造心灵。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教师如能在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在命题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
作文的命题对学生对写作思路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在备作文教学时能明确作文与生活悉悉相通的德育点,并将其作为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因,能起到作文与做人的双重训练效果。教师应重视命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写作思路,启发他们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作文命题的内容和范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如《温暖》、《责任》、《欣赏》等。
(2)、结合学校活动、共青团会活动命题,例如结合学雷锋活动命题:《雷锋精神之我见》,结合体操比赛命题:《团结》等。
(3)、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命题,例如“国庆节”后命题:《昨天,今天,明天》,“五一”劳动节前后命题:《劳动》、《我长大了》等。
2.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了解真善美。
学生的作文从生活中来。教师必须在学生写作文之前,引导学生为获取作文材料在生活中观察美的事物,从而激起学生赞美的思想感情。例如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家庭生活的变化,激发学生描写这些变化的愿望,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又如组织学生观察各界人物的先进表现:医生热情为病人治病,服务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爷爷奶奶的勤劳俭朴„„从而颂扬这些美好人物平凡优秀的事迹。通过观察,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也能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渗透思想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教育他们用心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给予引导。
比如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学生阅读这些名著,可以形象地了解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和各色各样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正义感、崇高品德的熏陶。在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文学境界中培养同情心、责任感,培养优良品德。也可以多浏览报刊杂志,了解时事政治,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养成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良好习惯。课外阅读中还涉及到很多名人轶事,这也是对学生心理疏导的材料。学生阅读名人传记无疑会受到熏陶、感染,受到很大的启发、激励,从而引发学生向名人学习,像名人那样树立崇高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息,像名人那样刻苦学习,修身养性,追求高雅的人生境界。
总之,教师要善于找切入点,及时渗透德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完善自我的人格,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0
[2]郑宇醒:《教材分析与教案编写》,宁波出版社,2002
[3]阎立钦:《语文教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第二篇:让数学与生活相融
让数学与生活相融
——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是一堂十分单调与抽象的概念课。以往的教学,在认识千米时,大都由教师示范讲解,然后通过大量的单位换算练习题,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和发展。这样的教学,学生虽然可以非常熟练地进行大量的计算,却不一定拥有这些长度的观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怎样让学生对1千米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影象呢?我试图能跳出教材,设计和组织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过程,努力达到以下要求:
一、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往往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让学生亲自到操场上去感知1000米的长度这对异校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对我自己是一次挑战,但通过实际教学来看,学生非常适合这样的教学。另外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创新教材,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堂课,在学生学习了千米的概念以后,我列举了大家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自行车,汽车,飞机,大家都看到过,但谁都不曾留心过,这些交通工具时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态度。
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让他们切实体验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数学课堂与生活相融。
抓住瞬间的灵感,激活课堂教学
[ 2007-4-11 21:43:00 | By: 雪燕子 ]
抓住瞬间的灵感,激活课堂教学
辽源市 龙山区 谦宁街小学 陈春艳 有人说:教无定法。这四个字准确地说出教学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学生是活动的,有思维的个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小插曲,这是在备课中所预想不到的。教师的应变能力往往绝处逢生,瞬间的灵感应对,往往能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激活课堂教学。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一开始,我就遇到了麻烦,孩子们准备的玻璃球、乒乓球、小皮球等滚落一地。孩子们忙着去拾这些“小淘气”。我的存在几乎是多余的。看着这一混乱的声面,我灵机一动,这节课就从认识“球”入手吧,于是我默默地站在讲台上足足两三分钟不言语,只是认真地看他们四处去捉不听话的球,有的孩子把球刚拾起放到桌子上就又滚到地面上了,于是再去拾,经过几次折腾,他们变聪明了,有的孩子把球放到文具盒里,有的用手拿着,有的放到没有盖的圆柱体盒子上。总之,经过两三分钟的“战斗”,孩子们终于把球制服了。课堂上渐渐恢复了平静。我知道虽然我还一句话也没讲,但孩子们在刚刚的战役中已经对球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我趁热打铁,激发也们的兴趣,说:“刚刚大家认识了一个淘淘气的新朋友,它是谁呀?”(球!)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观察一下你的球,想一想它为什么这么淘气?你可以拿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比较着说。”一语击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被打开了。“老师,球没有棱角,圆溜溜的,所以桌上放不稳。容易往下滚。”“老师,球只有一个面,不象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好样有好几个面”“老师,我想说,球放在桌子上时与颗接触的地方很小,而长方体是整个一个面和桌子接触,所以球不稳定……”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教学变奏曲,竟让我的学生变得如此充满表达欲,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转变为学习动机,望着好一张张稚嫩的小脸,看着那一个个兴起的小手,我知道这一次我真正激活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成为一个亮点,这节课,我成功了。
新课改—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身边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一、找数学,数学内容生活化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因此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观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比如高矮这一课中,主题图是小朋友扶盲人过马路,对于农村小孩来说,他们不认识人行道,因而这样的素材对于他们来说太陌生了,于是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让他们同学与同学之间比高矮,老师与同学之间比高矮,教室里的物体与物体,教室里的物体与人比高矮等。就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素材,学生也从有趣的比一比活动中学习了新知识,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中使生活化的知识得以提升,不是一举两得之事吗?
二、玩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包装在游戏中或创设故事情境来串联数学知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有趣,愉快、轻松、主动、深刻。
如:教学《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学习1—10数的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辫子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到数的另一个含义—“序号”。整节课来,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三、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如上完数数一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孩子们,今天我们回家找数字!看看家中什么物品上写着象0、1、2、3„„这样的数字?然后问问家长们这些数字在这是有什么用?”课堂上学生精彩的汇报让人感动,促人深思。记得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发现最多,他一连说了五种:(1)电话机上有数字0、1、2、3„„它的作用是用来拨号打电话的;(2)钟表上有数字0、1、2、3„„它是用来表示时间;(3)空调上有数字是代表温度的;(4)体温表上的数字是代表身体的温度;(5)吊扇调速器上的数字用来表示电扇转动的快慢。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接着又有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补充。“车牌上的数字是为了区分车辆的”“我的彩笔盒上的8、12代表彩笔的数量”“鞋子上的数字表示鞋的大小”„„一个小小的问题拓宽了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作业中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对学生而言也就不再独立于自身之外,因为他们发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时时处处可以学数学,数学原来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真有意思。
正如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数学当寓于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第三篇:爱与责任的相融
爱与责任的相互交融
实训开放中心宋和康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实训开放中心的宋和康,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与责任的相互交融》。
2011年11月25日下午,在学校领导班子的组织下,我们在南区技师分校阶梯教室举行了一次“向陈霞、姜文、江忠红三位老师学习” 的主题会议,并观看了这三位最美老师感人事迹的报告视频。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三位老师都比较年轻,但是他们的善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去反思和学习。是他们,使我对“爱与责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他们的事迹震撼了整个教育界,他们的事迹鼓舞着大家,也激励了大家,我们要像他们那样,怀着对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三位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下面谈谈自己学习三位“最美教师”的心得体会以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反思。
都说教书育人,要大爱无私。俄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教师,对待任何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字:“爱”。
那一次,是爱和责任让我在一位外地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保险费时,从自己的口袋里默默地为该生投了一份保险;
那一次,是爱和责任让我在学生得了急性阑尾炎时,第一时间把他送往中医院并先垫付所需的医药费;
那一次,是爱和责任让我亲自跑到江西去把一位学生从非法传销组织的火海里救回来;
今天,是爱和责任让我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
一直以来,是爱和责任让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虚心当好一名“学生”,在和学生朝夕相处、摸爬滚打中,在与学生“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中,真切地摸到了学生的脉搏,贴近了学生的心窝,从而增进了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并扎扎实实地干出了经得起学生、家长、社会检验的实绩。虽然有点累,也有点疲惫,但每当接到学生们电话和短信亲切的问候、听到家长们的笑声及企业领导们对我们教育硕果的称赞时,我很是欣慰!
都说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俄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总是希望我们的学生将来能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的人,对人要以诚相待,做事要尽心尽责,并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我努力地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学生关爱无私,对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
回顾从事职业教育五年多来,在这段时间里,有苦也有乐。从起初环境、人缘、业务的陌生到现在的熟知,这些都离不开各位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以及学生们的反馈和自己的不懈努力。这些年来,没有轰动的大事,也没有令人忽然亮眼的事迹,但平凡的生活给予我更多的思考和进取,我将会一如既往地用我的爱和责任去教育和呵护每一个莘莘学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们唱响的主题是“争做最美教师”,我也深知自己离“最美教师”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我深信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就让我们去爱它吧,向它突进、为它激情工作;去迎接它吧,尽可能地使它变成为现实……
谢谢大家!
第四篇:润物细无声-浅谈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赵雅雯
甘肃省2013年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案例评选
类别:德育教育论文市州报送编号:
题目:润物细无声——浅谈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
姓名:赵雅雯
单位:陇南市实验小学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
润物细无声
—浅谈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
赵雅雯
陇南市实验小学陇南746000
摘要:德育教育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德育教育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好坏。只要我们做好了德育教育,使学生有一颗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心,班级的管理工作就会变得轻松愉悦,也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也会成为一个幸福的班级管理者。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呢?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课堂上随时随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对学生的不合理行为进行及时引导;
3、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的远大理想
5、让故事走进学生,用故事打动学生。
关键词: 班级管理德育教育动人故事
在班级管理上,“人皆为尧舜,智者求之则得之,愚者舍之则弃之”,同样是付出,同样是辛劳,为什么有的老师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有的老师却劳而无功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班级管理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好多老师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却仅仅是集中在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上,忽视了德育教育应是贯穿在班级管理的每个细节中。所以往往只对发生在学生中的大事重视,小事则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因为这些小事,使个别学生身上原本有的自私、消极、冷漠、等缺点得以存活。因而使得班级管理困难重重。
记得那一年我刚刚接了一个新班,第一天上课就有八个学生向我打小报告,全都是因为一些豆大的小事,诸如谁撞谁,谁抢谁的东西等。他们个个都哭得很伤心,他们一点都没有原谅对方的意思。我费尽了唇舌,才得以使事态平息。后来,我渐渐发现,班上学生都很可爱,但在他们的思想中只有单个的我,没有集体的我;只有个人利益,没有大家的利益;只爱自己的亲人,不爱班上的小伙伴;只包容自己的过错,不能原谅别人的缺点,而这一切归结起来,都是德育教育的问题。于是我在班级管理中除了利用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进行德育教育外,我还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在课堂上随时随地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始终把课堂主阵地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据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品质。比如读到描写祖壮美山河的文章时,我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读到写人的文章时,就用人物的高贵品质去感染学生;读到有警醒作用的文章时,就让学生也明白,作者的叹息足以引以为戒„„总之,在我的课堂上,德育教育像是润物无声的细雨,始终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同学们的情感。潜移默化,时间久了,学生们的道德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二、对学生的不合理行为进行及时引导。
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对外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太强,所以行为上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太合理的现象。无论这些行为小到什么程度,我都会对他们进行引导。比如,有的同学不经别人同意就动用别人的东西,有的同学悄悄将垃圾扔到别人脚下,有的同学碰倒别人的东西却假装不知道等等。当然,在处理这些
小事时我是很讲究形式的。有的时候直接指出;有的时候则抽出一些时间,通过一个动人的故事,对大家都进行说教;有的时候我只是用自己的行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有的时候则通过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来提示做得不好的同学。总之,既要能纠正学生的行为,又不要伤及学生的自尊。
三、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我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与学生的关系很亲近,但是该严格的时候却容不得他们马虎,上课可以随意提问,但是却不能做小动作,作业一般不能拖欠,学校集体活动必须遵守纪律„„让学生从小就明白,该做的事就一定得努力做好。
但是,在严格要求的时候,我还是深深地知道,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是孩子,玩、跳、闹会缺乏控制力,这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学生上课时的一句话、一次作业没有完成或相互之间的小打小闹,本是小事,但狠狠的批评,或是重罚,或是通知家长,这样一些小的失误就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怨学情绪或家长一些的不好看法等。这些做法都是因为对学生缺乏感情,只是片面强调班规、校纪的简单而又粗暴的处理方式,实不可取。
四、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的远大理想。
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活动,让他们做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比如唱歌、跳舞、打乒乓球等;介绍一些书籍,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五、让故事走进学生,用故事打动学生。
“教育不仅是行为的养成,更是心灵的引导。”作为老师,我们要让故事走进课堂,就是让充满灵性的故事,走进心灵,感化心灵,引导心灵。因为强烈的感受才有强烈的感动,强烈的感动才有强烈的感悟。
记得那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的一段时间,孩子们突然变得很烦躁,每天总有很多事情发生。一天,有一个小女孩来到我的办公室说,班上的一些个头比较大的同学总是欺负别的同学。如果按照我以往的做法,就会走进教室进行批评教育,但是那天我思考之后找了一篇文章,拿到教室里去读。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是:一儿子带着自己眼睛看不见的爸爸去牛肉面馆吃饭,儿子高声说两碗牛肉面,然后仔细看了菜单后,却低声向服务员要了一碗牛肉面,一碗清汤面。吃饭的时候,爸爸摸索着将自己碗里的牛肉挟给自己的儿子,儿子又悄悄放进爸爸的碗里,就这样,爸爸碗里几片薄薄的牛肉总是挟不完,爸爸叹息说,这家牛肉面馆真实惠,肉真多,一旁的服务员被父子深情打动,送给了他们一盘牛肉,儿子给父亲碗里挟了几块后,细心地包了起来,而在这对父子走后,服务员却发现,在盘子下面,压着那盘牛肉的钱„„故事讲完后,孩子们都被故事里边浓浓的父子情打动了。我便乘机让孩子们闭着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他们心里最喜欢的人是谁?然后小声地呼唤他们的名字,最后再写出他们的名字,当孩子们写出所喜欢的人时,他们心里已经充满了感动,这时候我又要求他们写出他们让自己感动的事例,学生们动笔时满心都是感动,写出来的东西很有真情。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事情,孩子们的心灵净化了,他们的眼神温润了。趁势,我又引导他们说:“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有爱,所以我们才幸福。我们能在一个教室读书,是因为有缘,我们应该珍惜。对吗?”话刚说完,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承认错误了,接下来的日子,班级管理自然就轻松多了。
由此可见,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只要我们做好了德育教育,使学生有一颗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心,班级的管理工作就会变得轻松愉悦,也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也会成为一个幸福的班级管理者。
作者简介:
赵雅雯,女,1982年9月23日出生。2006年12月毕业于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就职于陇南市实验小学,中教二级教师,2013年荣获“陇南市优秀班主任”的称号。通讯地址:陇南市实验小学邮编:746000电话:***E-mail: 1711287780@qq.com
第五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大语文教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大语文教学”
曾经,有不少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指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和课本上的知识以及考试技巧,语文学习也只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单纯的教学与被动的学习所教出来的学生,其语文能力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以我自身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习体验及思考,延及当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说起,我认为“大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说起“大语文”,其实并不陌生,它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育为轴心并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与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语文教学和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因此,纵观“大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我认为总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当然还有具体的做法。
一、来自生活
既然“大语文教学”的精髓是与生活的结合,那么语文教学的内容首先应来自生活,应是真实的、动人的,而不是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早在我上中学时,即有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为博同情与高分而捏造所谓“悲惨”的生活,究其原因,语文教学的“假”是首要的。现在的语文教学偏离生活,脱离文本,存在很多“假语文”。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每过几年开头就会修改,2002年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但当年洛杉矶并无大地震;再如,《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对康桥、友人的依恋,可有些老师非要说它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情感„„写假事,抒假情,发假议论,缺乏真情实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虚假的语文教学怎么能培养出学生诚实的品格?怎么能塑造健康的国民?所以,来自生活,尊重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发乎情,自然而为文,即使不加修饰,也可以感动人心;出乎生活,诚然而为教,即使尚无雕镂,也足以美丽心灵。
二、以贴近生活的方式来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课本,但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更多的新媒体涌现,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一味禁止学生上网,禁止学生玩手机,而是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来学习。同时,在信息时代,学生的思想也越加活跃开放,这时,就应当以开放、发散的课堂和情景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以贴近生活的方式来教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新媒体教学(1)利用电脑教学
利用电脑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和有趣,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更强。PPT的使用便是方法之一,用PPT把知识信息变成图片、动画、视频,并附以音乐、效果,这样可以具有直观、新奇、生动、形象的特点,产生如临其境,视听结合的效果。例如:在《苏州园林》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在优雅的古典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照片,感受园林之美,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并借此导入。随着课文阅读,再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印证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特征,使学生既加深课文理解,又获得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祖国文化艺术的热爱。当然,PPT的使用也要有个限度,要以课文为原本,不得随意拔高,否则又会陷入虚假的窠臼。
(2)利用网络获取资源
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可以加深与学生的交流。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若能有效利用网络,则可使语文教学的效益大大提高。例如:可以自己获取,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语文网”、百度文库等教育网站上下载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博客、QQ等交际工具与学生加强交流,拉近距离,引导他们正确学习。
2、创造开放、发散的课堂
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而应该以开放、发散的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自我学习、自我反馈、自我提升。这里,我想起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她在教《醉翁亭记》时,并不主动告诉我们每段的中心内容,而是将我们每四人分为一个小组,让各小组自由讨论,并最后用一首诗或一副对联来概括课文各段的内容。这立刻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在最后交流总结的时候,我发现每个小组的总结都很好,各具特色,各有文采。在这交流中我自己也提高了许多,不仅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段意,也锻炼了自己的文笔,至今我仍然记得自己所写的“晦明朝暮气象异,四时之景各不同。”那堂课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有放有收,活泼而有序,我的语文水平也就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断提高。
三、走向生活
考试得高分不是终点,走向生活,应用于生活才是目标。语文应该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这里,我想到了“情景教学法”,或许将其放在这里并不十分适合,但我觉得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生活的一个途径。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在讲“婉拒”的技巧时,并不按书就班,而是一上课就和我们说她要在市中心买套房子,得和我们借钱。我们顿时就蒙了,不知该怎么回答,该怎么拒绝。其实老师正是以这种方式在考我们怎么婉拒,我认为这就是“情景教育法”中的一种。语文教学最终要走向生活,要教会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这就是语文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全称应叫“大语文教育”。但此时,我更想用“教学”二字来代替“教育”。教学、教学,既有教,也有学。“大语文教学”应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是教学相长,而不是只顾教育的;是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听课的。这就需要学生也要主动在课上课下进行积累。我在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视平时的学习。比如:阅读一篇文章,就会思考其中哪些语句写得精彩值得学习;看到一则新闻,则会打量它的标题哪里用得巧妙;平时读书看报,遇到好的句子便会摘录下来;学习大家之文,领会其写作方法、思维、手笔,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并自行提出改进的措施„„这些都不是全能从课堂中获得,这就需要学生能有自己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教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有让学生去掌握这种学习的能力。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这结尾,我也想说:“大语文”好似那细细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语文”就像那和煦的春风,在不经意间轻轻拂过我们的面庞„„生活中不是缺少语文,而是缺少发现语文的眼睛,缺乏应用语文的能力。”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去学习,生活何处不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