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赏识教育给学生开辟一片新天地
让赏识教育给学生开辟一片新天地
今年升级考试后,我发现有个学生试卷的分数显著改动,几处扣分的地方也已经显著改动,鲜红的叉已经淡淡地退去。
那是在升级考试后的讲评课后,我布置学生把语文试卷更正好,并请家长查阅签署意见。第二天,我收了试卷,着重查看了几个成绩退步的学生试卷。突然,我的眼睛停在了一 张试卷上,试卷的分数已显著改动,接着往下看,几处扣分的地方已经显著改动,鲜红的叉已经淡淡地退去。我仔细一看名字,是她:那个平时乖巧可爱的小女孩。我的心猛的一震,怎么可能是她,一向乖巧可爱的她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不敢胡乱预测,只好把她叫到办公室。我害怕伤到她,以询问的口吻问:“试卷的分数是你改的?还是同学改的?”只见她低着头不敢看我,默不做声。我又看着她说:“你说实话,老师不会骂你的。”她犹豫了一下,用蚊子似的的声音说:“是我自己改的。”我没有批评她,反而安慰她:“你别怕,老师知道你这么做是由于成绩退步了,怕回家爸爸妈妈骂你打你,是吗?”她的眼泪已经顺着脸颊流下来,哽咽着说:“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您原谅我吧?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要知道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你想要好成绩,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我相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取得优异成绩的。这次的事老师就原谅你,也替你保守秘密,不会让班上的任何同学知道的。但是你父母那里你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做吗?”我仍是柔和地说,“只要你能真正改正错误,在老师心里,你仍是那个乖巧 可爱的小女孩。”她点了点头。第二天,课堂上她格外认真。后来一次家访中,我和她父母谈到了此事,证明她是真正知道自己做错了,而且一直在努力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后来的日子里,她的表现一直很好,对我也格外喜欢,对数学也更有兴趣了,有什么心里话都找我说,就这样课堂外的我成了她的好朋友。
从这件事,我感悟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师生适当的沟通足可以改变教育;而信任是师生和谐沟通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通过沟通来传递的。学生会在这 种信任和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喜欢他的课。因此 多给孩子一点信任,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要学好这位教师所教的课。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解放思惟,帮学生树立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就要常常鼓励、赞美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长处去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往往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给 学生开辟了另一片天地。
第二篇:让学生“跃马平川”, 开辟课外阅读新天地
让学生“跃马平川”,开辟课外阅读新天地
江西赣州上犹县第二中学骆河滨341200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到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时也曾说到:“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一度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他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可以说课外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确,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学生通过阅读在脑海里点滴积累的有意义的东西,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在阅读中,“各种信息、文化因子在头脑里聚集、碰撞、渗透、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正如吕叔湘先生曾经说的:“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事实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的。只囿于课本里的几篇文章,是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的。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在九年学习中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由此可知,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我们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我们老师就得超越课堂,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一、凭借教材,激发阅读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教师要认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合课堂教学,我针对教材实际,有时安排在课前,让学生以收集资料为目的,开展课外自主阅读;有时则安排在课后,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前,我便布臵了预习作业:我们所知道的鲁迅先生早年是学医的,后来才从事文学写作,你知道他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要求学生课外收集他生平事迹的材料,并要在课堂上交流。于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情绪高涨,收集的材料内容丰富,有图片,有文字资料等,激起学生对这位伟人的崇敬热爱之情,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又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后,学生对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鲁提辖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打得大快人心。我不失时机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说:像这样精彩的故事,在《水浒传》一书中多的是。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一部古典名著,利用课余时间,班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一二周内读完,其收获不言而喻。
二、借助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皮亚杰认为:“学生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事实上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并将需要转化为动机,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愿望;才能有听说读写的内容,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也只有经历活动,才能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读书活动、朗诵演讲、参观访问、写通讯报道、编手抄小报、参加校园文学社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的教育资源,让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学生们也会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从而逐渐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学校组织的每一次读书活动,我都精心组织,做到“有计划、重过程、讲实效”,力使每位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各有所得。如在一次读书活动中,我把活动分四个阶段,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读书活动:
1、泛读阶段。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书,初步了解大致内容。
2、精读阶段。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文后习题,理解书的知识要点。
3、研读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就读后某一方面的收获写读书心得。在写的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拓宽思路,深入研读。教师适当点拨,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得。
4、总结阶段。主要通过出专刊、读书心得体会交流、评比“读书新星”和张贴优秀读书心得等形式,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为他们投入再阅读阶段作了心理上的准备,又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质量,渐渐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三、拓展领域,发展阅读能力。
全国中语会崔峦同志说过:“时时有学语文的机会,处处是学语文的课堂。”我鼓励学生利用语文学习得天独厚的条件,多读书,勤动脑,逐渐达到会读书,善读书,从而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1、从其它学科的学习“热点”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精神。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成功者。”放眼国外教育,以专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是一大特色。教育部基教司的一位副司长表示:“研究性课程今后将成为国家的法定课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有所发现,培养学生敏于发现的能力。因为“发现”是创造的先导,是创造品格的外在体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课间发现我班一大群人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正为刚才历史课上学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而争。一位活跃的学生即刻邀请我:“老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什么看法?”我先是一惊,然后笑着说:“这个历史问题很值得讨论,不过让我在短短几分钟内谈的话,我觉得太草率了。这样吧,让我们在这个周末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一下,作为本周的小作文(周记),下周再一起讨论吧!”一席话,把学生带进了课外阅读的天地,且乐在其中。一个忙碌而充实的周末,在他们看来,却像是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大问题,真是可喜可贺。
确实,学生很有见解,他们站在一个学生的高度,却谈得头头是道。我深深地记得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虽然已过去,但它留给世界人民的印象是深刻的,多少人民遭受灾难。
实践证明,像这样以专题为中心的课外阅读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精神。
2、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能力。
从个性发展来看,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为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而不能代替学生由依赖走向独立发展。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称其儿子在美国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搞研究了,撰写了第一篇“研究报告”—《蓝鲸》。他感兴趣的不是儿子在此次研究中学到了关于蓝鲸的什么知识,而是更关注孩子从此次研究的过程中悟到了什么,这个收获远比知道一些知识重要得多,有价值得多。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如针对县城车辆日益增多,尾
气污染严重的状况,有学生产生了写作“上犹县城实有机动车辆的调查及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的调查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几位学生通过走访有关单位和部门,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历经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写出了这份报告。通过此次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能力和写作实践能力。
四、搭建平台,巩固阅读成果。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且通过课外阅读有了或多或少的收获,作为教师就要及时为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面向广大师生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情感收获;让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学识和风采,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如,可开展如下语文活动:⑴召开读书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让学生把近期所看读物介绍给同学,并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复述(或背诵)精彩片段;⑵开展阅读名著的知识讲座;⑶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选“十佳读书笔记”;⑷举办作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和演讲比赛;⑸创办校园(或班级)文学刊物,培训小记者;⑹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举行辩论赛;⑺举行手抄报展览和黑板报、墙报比赛;⑻每周确定一节读报课,轮流指定学生快速阅读后当众介绍读文内容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一定会说:“原来以为只有球赛好看,只有电视好看,没想到语文活动也这么吸引人!”语文活动一定会极大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综上所述,指导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要注意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时空,体现大语文教学的观念,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阅读研究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苏霍姆林斯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3、周一贯:《研读,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课题》
4、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地址:江西赣州上犹县第二中学姓名: 骆河滨邮编:341200电话:***)
第三篇:让语文课教学走出一片新天地
让语文课教学走出一片新天地
——山西大学附中举办“语文节”的实践与探索
山西大学附中语文组卫晨霞
“语文节”是山大附中校园文化节之一,也是山大附中的教学特色之一。它创始于2004年5月,每年举办一次,每次为期一个月,它是在山大附中校内进行、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语文为主题集文艺表演、文学创作、名作欣赏、专题讲座等语言教学与活动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至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语文节”的开展是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种探索、一种实践、一种创新,它的成功是我校语文同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语文节”应时而生
课改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且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意识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共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这种形势下,根据上述的目标和要求,如何让语文和语文教学,走出课堂,步入更加注重能力和素养的新高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学校发展的要求附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要争创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名校,全面发展势在必行。于是语文节适应附中发展的需要诞生了,可以说语文节是我们学校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其指导思想是贯彻我校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和“科学与人文交融,厚德与博学并举”育人理念,实现“具有国际视野、厚德博学、文理兼长的创新拔尖人才后备军”的培养目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体现我校语文教学的优势,展现教学成果,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展现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举办活动的目的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风气,展示并培养学生的文学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是为了探索一种更好的语文学习方式,同时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风采,形成我校语文教学的独特风格。
二、“语文节”是学生的节日
1、活动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
活动形式多样化,专题讲座、文学沙龙、话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作文大赛、古诗文大赛等。话剧表演、诗歌朗诵的活动方式分为三个阶段:以班为单位进行选拔;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会演;在全校进行比赛演出。
围绕语文,设置丰富多彩的内容。结合高二教材戏剧单元的学习,我们拓展探究,以话剧表演为龙头,充分带动语文节的活动。剧本的选择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选择课本之外的,更提倡学生自己的创作。三年中我们演出的名家著名作品:《茶馆》(老舍)、《雷雨》(曹禺)、《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日出》(曹禺)、《三块钱国币》(丁西林)、《悭吝人》、《立秋》(姚宝宣);学生自己改编的名著:《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尊严》;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天堂办事处》、《戏说三国》等。
作为课本学习的延伸,高一年级则以口语表达为重点,有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辩 1
论、小品、相声、故事大赛等等。
师生文学沙龙活动,充分展示我校师生的文学风采。先后有李国锋老师的《盛唐故事》,张煜老师的专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选讲》;李昊宇同学的《江南风情》,路杨同学的《话剧欣赏》,梁建同学的《诗性红楼梦》,赵翼同学的《<红楼梦>人物——薛宝钗形象分析》,吴云飞同学的《<老人与海>欣赏》。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引来大家的阵阵喝彩。
2、活动高品位
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只有注重品位才能吸引学生的参与,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专家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了文学的发展动态,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
《山西文学》《黄河》杂志的副主编谢泳老师的《中学生与文学》的报告,著名作家、《山西文学》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韩石山老师的《山西文学的传统、现状及其发展》的报告,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话剧《立秋》的作者姚宝宣老师的“晋商文化”的主题报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报告内容与语文节主题相结合,突出山西本土色彩,达到了使学生“做山西人,知山西事”,传承与发展山西文化的目的。
专家点评,引领发展语文节的发展方向。山西省教科院文科组组长、语文学科高级教师张春莲老师,太原市教育学院院长、太原市名校长、名教师培训组主要领导者梁靖云老师,太原市教育科研中心曹俊老师等有关专家及兄弟学校的有关领导和语文老师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太原市教育局主管中学教学的马兆兴局长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并高屋建瓴地给我们做了理论指导。他们对语文的深刻的阐释,对我们活动的肯定,给了我们信心,同时也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3、全员参与性
“语文节”活动的一个口号是:“语文节”是每一个人的节日,活动的宗旨是: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话剧表演中,导演、演员、剧本的选择、剧务等,诗歌朗诵中的诗歌的选择、配乐、领诵者、队形的设置等都是学生在课代表的带动下进行的。文学沙龙也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作品、角度加以总结、备课、展示的。
总之,这样的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老师只是活动的指导者、引领者。
三、“语文节”是一座桥梁,一根纽带,一个平台
“语文节”搭建了沟通课堂与社会的桥梁,连接学生与名家的纽带,展示学生才艺与教学成果的平台。
1、话剧表演:戏剧单元的学习本来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一个分量不重的部分,我们将这个内容的教学放大、拓展,体现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话剧表演给了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李昊宇同学,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他平时酷爱文学,在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曾在我校语文节上主讲过《江南风情——金陵古都与杭城天堂》,也主导主演过《雷雨》片段,主编、主导、主演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北大他找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他经常听专家的报告和讲座。他说,孔庆东先生说:你们在中学都学过戏剧,可那只是剧本,顶多是分角色朗读就算表演了。真正学戏剧应有舞台、动作、服装。听到这些,感谢您,老师,让我们学到了真正的戏剧。
2、诗歌朗诵: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趣味,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志,丰富学生情感。
诗歌鉴赏是一个很高雅的活动,我们让它平民化、大众化。
“语文节”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把语文口语训练作为活动重点之一。三
年来我们在演讲、诗歌朗诵、小品、讲故事等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让学生受益匪浅。尤其是今年高一年级的集体诗歌朗诵的开展,让我们收获颇丰。175班课代表苗媛媛同学参考了一些诗加以整合,组成《海峡那边》。诗的内容是反映思乡情感的,格调低沉、起伏,要让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读出离家思家的情感很难,于是课代表耐心指导,用音乐酝酿感情,让有朗诵基础的同学示范,反复练习,最后终于读出了诗的情感,读出了诗的艺术性,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再有诗歌朗诵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培养,它需要配乐,音乐的设置一定要与作品吻合。电脑水平较高的学生细细品读原作,充分发挥其优势剪辑恰当的音乐,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品味、感受美的过程,它本身就是对能力的一种要求和提高。
在对诗歌的朗读训练和朗读体味中尝试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从而提高了修养,涵养了心灵,培养了气质,养成高雅的艺术趣味。
今年的诗歌朗诵涌现出许多小诗人,很多作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这也是我们没能预料的。
3、文学沙龙:既展示师生的文学风采,又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目前的校园,甚至社会上,没有多少人在谈纯文学的东西,其实不是学生没有爱好,也不是他们不喜欢,而是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没有时间细细品味。文学沙龙的开展给爱好文学的人提供了一个空间,可以自由享受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也是我们学校提倡的“科学与人文交融,厚德与博学并举”办学思想的体现。
2004年第一届“语文节”文学沙龙中,高二年级138班的梁建同学讲了“诗性红楼梦”,提到了《红楼梦》的版本,之后图书馆的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一借而空。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不是任何的说教而能为的!
4、专家讲座:姚宝宣老师的讲座《晋商文化》在校园里引起巨大反响,一时间校园里掀起了观看话剧《立秋》的热潮。听了他的报告,我们深深觉得:作为山西人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山西,没有理由不宣传山西的本土文化!去年我校50年校庆,同学们自导、自演了《立秋》片断,得到了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
5、阅读征文:山大附中语文学科组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制定了《山大附中学生阅读书目》,并且配合“读书节”,组织了以“读书与人生”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有200余名同学获奖。各个部门的协作是我校的一个特点,也是共同为学校构建“书香校园”营造氛围,创造和谐环境做出贡献。
四、“语文节”需要辛勤培育
山大附中是一所有着优势资源的名校,各种可利用的空间和资源很多,如何进一步克服形式,使学生真正受益,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是我们今后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回顾三年来的工作,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改进;
1、在第一届语文节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山西大学附中语文节章程》,对这项活动的主旨、组织、总结等各个环节作了相应的规定,使活动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学校把语文节作为一项传统的教学活动排上了教学日程,体现了学校对语文节活动和语文教学的高度重视。我们如何使它发扬光大,如何创新,让它以新的面貌出现。
2、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通过活动将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活动更加有效,是我们应该改进的。
3、宣传方面,山西电视台、太原教育电视台、《山西晚报》等媒体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新闻报道,但仅仅是从新闻角度的宣传,如何从过程、细节的角度进行系统的总结,充分发挥我校“语文学科基地校”的优势,在太原市起到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也是我们深思的问题。
4、在学校领导的支持、领导下成立了学生话剧社,而且制定了《话剧社章程》,但
似乎只是形式,下一步应该从“实”做起,真正引导学生做一些事情,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当然“语文节”的创设,只是我们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随着课改的进行,新的教学模式会不断涌现,我们相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有太原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指导,我们会辛勤培育“语文节”这棵幼苗,让它茁壮成长。
(注:本文发表于太原市《并州课改》2006年7、8期)
年6月2006
第四篇:互联网教育开辟综合实践的新天地
“互联网+”教育,开辟综合实践的新天地
——柯桥区安昌镇中心小学“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工作总结
安昌镇中心小学 沈徐亮
柯桥区安昌镇中心小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镇——安昌,包含了4所完小和一个校区。为了使“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的教研活动能更好地举行,也为了能使各完小有一个更加方便的教研体系,我们工作室教研团队以镇校为中心,把相近完小组成了一个个完小工作室小团队。在这些小团队中,其中 80%是一些刚分派进来的新教师!80%的生源是外来民工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如何指导这群年轻的、充满朝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挑战性的工作室的老师们,在综合实践新课程理念、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成了重中之重。
为此,2016年在导师沈徐亮老师的带领下,安昌镇“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注重优化课堂教学,勇于探索,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和综合实践特色等工作室活动,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推动了学校综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拓展性课程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现将,这三年来的工作事迹介绍如下:
一、多元制度,优化团队建设。
在学校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我们工作室有着8位骨干教师一个团队。这些骨干教师分布在安昌的各所学校。他们有些是班主任老师兼任的,有些是负责整个年级段的,有些是完小乃至整个安昌的骨干力量……如:镇校的孙丹丹、王佳丽;东昌的韩友琴 ;白洋的王良、魏莉;大和的徐虹;吉生的娄利红 ……他们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更主要她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对综合实践这门课的研究之中,很好地对自己学校的综合实践这门学科起着引领作用。
因此,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制定了 “微综合”工作室课程建设和教学常规方案,健全了教研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各骨干依托各自的地域环境、学校特色制定了相应的个人规划计划。安昌“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团队如同奥运五环一样,五个小组团队各具特色。在共同的核心理念、制度等指引下,大家手拉手组成一个团队,在团队里我们相互依托,相互学习,将实践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
二、多元教研,扎实开展现成效
1、构筑“微课群”,以“点”带“面”开启“互联网+ ”教育模式 在我们这个大团队里,很多一线的综合实践指导老师都很迷惘,什么叫“综合实践”?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如何指导好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面对众多的迷惘,我们安昌镇综合实践组2017年开展了以“沙龙式”、“案例式”、“对话研讨式”等线上学习形式进行互相交流。
例如,我们综合组这学期重点开展的“微课”研究。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等几个领域,每个领域的准备、实施、成果展示、评价等阶段,我们着手组建“微课程”。
我们利用“网络沙龙”对“微课”进行相互观摩、相互研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加强了老师、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微”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渗透。
2016年,我们乘着“互联网+”的春风,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同年,我们开通了“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网络平台和省数字化教育基地学校平台。一段时间下来,工作室能够动态更新和持续丰富综合实践资源。备课组的成员和其他对综合实践感兴趣的成员,通过我们的工作室网站微课,不断学习、交流,一些综合实践理论、先进的理念渗透到了每个指导老师心中,为线下教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2、以学科为“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的线下综合实践能力迅速得到了提升,尤其是一些非综合实践专业的老师,纷纷结合自己的学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之中,“学科一体化”理念得到了渗透。
“学科一体化”是当前省里非常重要的一大课题。在《浙江省拓展性课程指导纲》指引下,这种整合模式越来越被推广和重视。我们教研团队规定,每学期每位教师需上一至二节公开课。老教师上示范课,年轻教师上研讨课,新教师上汇报课。而课型的主题围绕“学科一体化”进行开展。不管是各自成员的校级公开课,还是我们的镇级及以上的公开课需全体参加听课,听课后要利用课间十分钟时间初评,指出利弊,以便于其他教师在下面的教学中扬长避短,集体备课时还要展开详细的听课讲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课,大家可以更多发现他人之长,找到自己之短,从而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相互听课。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线下学习,我们的每个小团队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个成员利用校内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所开发的课程也有了一定的雏形。孙丹丹老师参与开发的《我是古镇小导游》被评为省精品课程,沈徐亮老师开展的《青石板》在市非遗课程评比中荣获二等奖,魏莉和徐虹老师开发的3门课程在荣获区精品课程……
通过课程的开发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变得扎实。学生成果逐渐改变部分以往成果集制作精美,但照片堆积、内容空洞的现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地域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服务或社会实践活动:采访游客、问卷店家、体验制作……安小的孩子成了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多家报刊乃至省级以上电台报道我们的活动。多个不同省市的兄弟学校前来安昌观摩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之中将各类学科的元素渗透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在互为基础、彼此打通、相互促进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我们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也得到了认可。在区校本培训方案评比中,我们荣获了一等奖。
三、多元发展,结出多元硕果
一技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最可爱。综合实践学科的好坏,不是建立在某个人优秀的基础上,更是以大家都优秀为前提。所以我们十分注重成员的整体挤进,特别强调团队合作。这一年来,我们“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成员在“学科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呈现了多元发展趋势。
工作室沈徐亮、孙丹丹、王良、魏莉等多位老师的论文也多次在区、市级乃至以上的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孙丹丹、娄利红、魏莉等多位老师部分论文发表在了《教学月刊》、《教育观察》、《浙江教育报》等核心报刊上,多篇论文发表在《智力开发报》等地方刊物上,工作室团队的读书征文在省级比赛中多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在课堂教学能力上,孙丹丹老师的《太阳》获得全国三等奖;娄利红老师的微课获得省二等奖,王佳丽老师的获得市三等奖;此外,沈徐亮老师的综合实践地方课程获得区一等奖;魏莉老师综合实践地方课程获得区二等奖;王良、陈芳依、何宏燕、魏莉、韩友琴等老师的微课多次在区级荣获一等奖,安昌镇校这三年的微课,几乎包揽了区一等奖。沈徐亮老师作为导师,微课的制作与设计多次在区兄弟学校作讲座;沈徐亮老师的“学科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开展经验在“绍兴市综合实践90学时培训”中作讲座。
此外,我们还撰写了多门校本课程:假日课程——《七彩假日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带着问题游绍兴》,研学旅行课程——《致远踏歌行》等,其中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收到了省教研员伊红老师的好评。
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团队连续三年在区考核中荣获一等奖。
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稳步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与特色,我想这将应该是“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独特的一道风景线,也是我们全体综合实践老师共同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我们每个老师都觉得,生活、工作在这个温暖的集体里,虽然很苦、很累,但心里还是很高兴。展望未来,我们更觉担子的沉重。我们将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为学校、学生、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立足明天,再创辉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荷一定能露尖尖角。
第五篇:教育叙事:课前演讲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
教育叙事
课前演讲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
太和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高贺珍
课前演讲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
太和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高贺珍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我一直以来在坚持的一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这项活动,从最初简单的自我介绍到课本和生活的延伸,从自由选材到文学欣赏再到命题演讲,在不间断地探索中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和充实。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课前演讲的活动中,不仅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了语文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中,我深切感受到:课前演讲开辟了语文教学的又一片芳草地。
一、课前演讲是课堂内容的延伸与拓展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逐步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生活经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理应引导学生拓展更大的学习空间,从更广更深更丰富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然而,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多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课堂内容的结束,就意味着文本学习的终结。这种做法是对学生思维和情感的一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因此,利用课前演讲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 拓展,倡导学生从人物、主题、作家、文体等角度着手,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不失为一种加深文本学习与丰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一位同学在课前演讲中找来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声情并茂、慷慨激昂地为大家朗读了这篇作品,再现了闻一多在面临危难之时,置个人性命于不顾、大无畏的民主革命志士形象。而这恰恰是课文中闻一多先生作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最为生动的印证,这一次演讲无疑引领着同学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了文中所塑造的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又如,学习了《变色龙》,有人在演讲中介绍了契诃夫的另外一部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有人推荐了周国平的《谈爱情》;欣赏了休斯的《黑人谈河流》,有人大谈特谈种族歧视,发表了题为《‚背叛‛的杰克逊》的高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生按照要求,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在演讲中自由地表达着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同时以课文为基点,向外不断延伸拓展。语文课堂的内容从有限变成无限,学生从中获益匪浅。
二、课前演讲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特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学习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 有创意地表达。‛因而,对于语文的学习,应该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观察生活?完全可以通过确定演讲主题的方式,带动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的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无论是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日月星光的轮回变化,还是国内外发生的时政要闻,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校园里新近流行的‚另类‛语言亦能成为引发学生关注生活,阐发议论的论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学校到家庭,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触动学生表情达意的载体。
街边墙角的乞丐,引起了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他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一只红肿哆嗦的脏手,呻吟着,喃喃地祈求周济。有人会慷慨解囊,很‘阔气’地掏出了几毛钱;有人很不乐意,嘟囔着扔过一毛硬币,像打发流浪狗一样;还有一个鲁莽大汉,干脆踹一脚扬长而去。我走到他的旁边,递给他一块钱。望着他干草似的乱发,褴褛的衣服,瘦弱的身躯,我感觉他真是可怜!‛
通过演讲,学生和生活这本大书亲密接触,不断丰富和充盈着自己。生活的源头活水滋养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情感更细腻,思维更敏捷,体验更丰富。真正成为了生活的‚有心人‛!
三、课前演讲丰富了文学素养 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艺术殿堂的大门,可是只有走进去,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学世界的美妙和神奇。课前演讲在语文学习中提供了这样一个欣赏文学、享受文学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自主地品评一个文学人物,独立地欣赏一首小诗,精细地赏析一段文学名著……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家,都有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他们为了能充分利用课前演讲这难得的三分钟来向同伴推介自己的文学偶像,认真准备,反复阅读,仔细推敲。班里有一位喜爱‚三国‛的学生,为了表达出自己对曹操这个人的独特认识,数次研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虽然他为曹操勾勒的脸谱稍显肤浅和偏颇,但是在广泛的阅读中,他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了自身的文字感受力,也拓展了文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另一位喜爱杜甫的同学,大量阅读杜甫的诗文,从《羌村三首》到《赠卫八处士》,从‚三吏‛到‚三别‛,从《春望》到《登高》,他翻阅了能找到的所有杜甫的诗。演讲中对杜诗的赏析气势磅礴、深刻有力、令人叹服。更有关注屈原,偏爱司马迁,痴迷莎士比亚,敬仰鲁迅的……在他们为演讲准备的同时,也开拓了视野,极大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素养,这与新课标中所要求的‚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语文学习目标是相吻合的。
四、课前演讲是作文教学的辅战场 为了使课前演讲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效果,教师的评价应主要采取表扬鼓励、正面指导为主。对于优点要予以充分肯定,对于存在的缺点要给予耐心的指导。这种评价思路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可以从多个层面入手,避免只关注演讲内容的单调方式。在细心聆听学生演讲内容的同时,可以从题目的拟定、开头的技巧、结尾的艺术、材料的增删、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运用、语言的润色入手,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评价。比如,一位同学在一篇题名为《保护我们的民俗文化》的演讲中,大量列举了我们的民俗文化遭到灭绝性的破坏的事实,阐述了保护民俗文化的必要性,然后演讲到此戛然而止。在对这位同学的评价中,我高度赞赏了他关注民俗文化的视角,忧国忧民的情操,同时也指出此次演讲的不完整性:只阐述‚必要性‛,是说出了保护的原因,还应该就如何进行保护,作继续表述。可以将前面的举例稍作压缩,然后补充具体怎么做才能切实保护我们的民俗。这样,这篇演讲稿才能尽善尽美。事实上,这种评价的角度和方式,是在对学生进行写作上的具体指导。可以说,课前演讲就是作文教学的‚辅‛战场!这种潜移默化的指导,对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开展语文课前演讲,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搞搞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