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身安全教育的问题
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
经济贸易学院金融1005班张爽
摘要: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而随着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校园社会化的现象不断凸显,校内及周边的环境也越发复杂,就河北省各大高校来看,大学校园内治安、刑事案件频频发生,给高校学生造成极大恐慌,因此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成为当下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安全教育大学生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使大学与社会接轨,校园内组织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校园社会化的现象也日趋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治安、刑事案件的频频发生,给高校内学生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开放化,教育领域也逐步迈向社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们势必成为各种不安全问题和案件的受害者。所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校对实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实施安全教育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学校方面:建立学生档案,掌握学生基本动态,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方需要从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如学生的入学资料、入学体检、自我介绍、老师介绍以及学生在宿舍、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然后对所了解的学生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并时时更新,形成学生的个人档案,以便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或经常违纪违规、受处分的学生,还有成绩波动极大、日常行为两极化的学生属于特殊学生群体,大多存在不稳定因素和心理问题。学校应对他们给予高度、密切的关注,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怀,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或
心理咨询等适当的方式,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2)辅导员: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辅导员应通过日常的一些交流,或者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防火、防电、防盗、防骗以及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医疗知识、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以此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除此之外,还应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求生训练,安全演习,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同时,辅导员还要注意特殊时期的安全稳定问题,比如新生入学、节假日时期、学生外出见习、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离校之前,都要做好安全稳定教育。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特点,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活动来加强安全教育。
(3)辅导员安排的班级负责人:建立并完善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否将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位,是否建立完备、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以及是否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体现辅导员工作能力以及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好不好的几个重要方面。所以,需要建立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并保持24小时通信方式的畅通,力争第一时间在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理性思考,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事态。事态严重时,应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配合学校职能部门以及联系学生家长,做好善后工作,甚至有时候需要解决此次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各种相关的负面影响。
(4)学生自身: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知识水平,增强自身能力。之前述说的总总,都需要辅导员自身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此外,还要培养、训练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应变力以及协调力,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以便在处理危机事态时能临危不乱,准确、果断的作出处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与认识
首先,应该在责任和信任中让学生感到安全。校方对工作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心可能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和信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等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与言行对待学生,不但要作为教师指导和教育学生,还应该作为哥哥姐姐去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工作与生活中要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引导和教育学生学做人,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不偏袒,不溺爱。该严肃时严肃,必须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优秀的大
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行修养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从心底热爱大学生活,热爱自己的学校。
其次,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对学生开展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可减少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今后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时,能保持镇定,并采取适当措施果断处理。
最后,应在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积极积累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安全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力、应变力以及心理综合素质,在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工作中,促进自身成长。总结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近年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全是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的保障,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大发展的时代,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趋于多元化,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功利的驱使,安全教育往往被学校所忽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迫在眉睫。校方与辅导员等与学生有直接接触的负责人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加上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一定可以得到相对缓解。
参考文献
[1]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论文,2007(18).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工作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大学生安全知识读本.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刘贵芹.高校辅导员工作指导手册[M].中国科教出版社,2007.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第二篇:浅谈中国大学教育问题
中国文化 期末论文
题 目:中国大学教育思考
——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
系 别:文学与传媒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张沁晓
学 号:141011215
二〇一六 年 十二 月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西大学教育制度、观念和目的的思考,尝试回答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自己的大学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反思。[关键词] 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目的目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3
二、研究现状综述„„„„„„„„„„„„„„„„„„„„„„„„„„
3三、原因探讨„„„„„„„„„„„„„„„„„„„„„„„„„„„„4
(一)中西方大学课堂教育制度的对比„„„„„„„„„„„„„„„„„4
(二)中西方大学教育观念对比„„„„„„„„„„„„„„„„„„„„4
(三)中西方大学教育目的的不同„„„„„„„„„„„„„„„„„„„5
四、调查报告浅析„„„„„„„„„„„„„„„„„„„„„„„„„„6
五、中国大学教育仍存在的问题„„„„„„„„„„„„„„„„„„„„6
六、建议举措„„„„„„„„„„„„„„„„„„„„„„„„„„„„7
七、反思与不足„„„„„„„„„„„„„„„„„„„„„„„„„„„9
注释与参考文献„„„„„„„„„„„„„„„„„„„„„„„„„„10
历来,中国从来不缺乏对教育倾注无限热情的人,大师、学者、作家,不一而足,办学的历史也由来已久,从唐代的书院,至宋代、明代,私塾、书院规模达2000余家。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今天,我们几乎完全摒弃过去几百年的学院制度,使用的是几乎沿用西方欧美地区大学的教育制度。这又是为什么呢?即使模仿西方教学制度,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制度是否成功呢?为何仍有人感叹,当今中国仍然没有真正的大学?
从古时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今天的人文、理工,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也经历了西方思潮的冲刷。然而,今天,中国的大学教育仍旧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目前大学的概念,是指通过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中国这样的教育机关数量越来越多,质量是否越来越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院校也越来越多。4月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分析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数目上的发展情况。很明显,目前大学生已不是什么稀罕物种,但人数并不代表质量。
目前,我国的大学和学院数目在在全国相互融合发展的全球化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另外,有项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国内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而出国留学的人数却不断激增。都是上大学,国内国外到底有啥不一样?都说国外教育质量高,可见,国内外高等教育仍有一定的差距
对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的思考,有助于认清中国大学教育现状,并以此调整教育的目标、方向,从而做出良好的有利于国民素质发展,有利于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决策。
二、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对中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不计其数,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类,一类是针对大学教育体制的研究,如大学教育的治理、思政教育的体制改革等,第二类是从参与身份的角度对学生、教师、大学校长及管理者等的专题研究;第三类则是对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如创业现状、就业情况等的研究。但对“中国为 3 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和“当今中国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三、原因探讨
(一)中西方大学课堂教育制度的对比
在授课形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中国和西方都有很大的差别。西方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课堂以学生为主导。例如在经典教育系列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上课采用探讨式,学生可以自主发言,随时可以打断老师并现向老师提出问题,提出意见。而中国的课堂,除了实验课,实践课,教师讲授占了相当的分量。自小以来,我们习惯也适应了了以“听”为主的注入式教学,谈何思考?谈何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唯有在一些日记,周记或作文上能有一些个人的思考体现。
在教学方法上,西方辩论占主导地位。对研习作品进行分析、拆解,揭示其中的关系,学生对富有争议的命题进行选择,考察,进而开展辩论,在辩论前后,无不锻炼个人的思辨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自我的独立性。学习方式上,多采用合作学习,或小组学习。而中国,大学成立的辩论队只令很小一部分人得到思维、语言等的训练,大部分学生仍然是听课——下课——考试。
在考试制度上,很明显,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仍然在“毒害”着大学生们,上完课就准备考试,背背记记,考过就忘。但是敢问,不考试,我们又能如何记住知识呢?貌似方法还没有,中国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远不及西方来的热情、自主。
中国沿用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但却没有学习和借用好西方的优秀的办学理念,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自己都发展不出独立大学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本身没有很好得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的教学制度。人口多,难管理,建立符合国情的大学教育制度是对没能做好大学教育的一个说辞而已。
(二)中西方大学教育观念对比
在教育观念上,中国人的思想和西方人的思考方式和关注点是不一样的,这也在一个方面决定了我国不能独立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大学。我国多采用选拔型人才考试,更注重人才的惊喜性,而西方人对人才更多地讲究眼光、事业、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思考角是否有创意。并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自然的理 4 解和控制,而有学者任伟伟,中国人怎为人类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上。
历来,西方推崇发明,创造,智慧多体现在理性思维上,而中国人更注重文字,文采,智慧多体现在感性思维上。历来,注重知识的附属、背诵、记忆。从我国鼓励学生饱诗书,熟悉书本知识,鼓励学生要学识渊博可见,中国大学教育仍然是重视理论,重视考试。西方的价值观是只是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体现其价值。中国大学的教育任然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
从观念上看来,中国大学教育是很难有形同西方多元化,自由,动手性强的教育体制的出现的。
(三)中西方大学教育目的的不同
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观念源自古希腊的人文教育,通过文法、修辞学、辩证学、音乐、算数、集合等教育内容,目的是培养公民,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进而演变成专才教育,目的成了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到培养具有良好公民素质的通专人才。大学培养的人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意识具有各种能力,二是广播的知识、三是个人修养。
再来看看中国大学教育的目的,对国家而言,一开始是为了选拔官员,科举制;其次才是为了培养公民素质,文化水平。目前,对众大学而言,大都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却远不及西方教育。大学生们上大学接受教育的目的更是体现了中国大学教育现状的长久以来的问题。本人曾就就上大学的目的访谈过本专业的几位同学。回答各有所异,但都体现了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同学们的回答如下:
1.我上大学呀,只是混个文凭而已,你以为呢?混个文凭我就回家做老师呀; 2.妈妈说了,上完大学我就去美国留学,回来更容易找工作; 3.考研呀,学历高方便找工作呀;
4.上大学呀,想干嘛就干嘛,反正不想上课„„
类似的回答还有很多,无不体现大学生们的观点中,彷佛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为了完成妈妈的心愿,为了混日子。而不是为了自我的成长与锻炼。西塞罗曾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而我国大学的教育哪一点不是在教育我们要学会适应现实。
从大学教育的各种目的可见,中国大学是很难发展出自己独立的大学的。
四、调查报告浅析
本人在网络上发布了一份“中国大学生对中国大学教育的看法调查报告”(参见附件1),回收的答卷有101份,其中男女比例为:44:57,。
来自各地的大学生中,45.5%的参与者对现在的大学教育体制为一般,30.6%为满意,亦有12.8%表示不满意;67.7%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是一个获得更多知识的地方;但同时也有56.4%的参与者课余时间大部分用于“宅宿舍”。对待学习的态度,60.4%参与者认为感兴趣的认真学习;58.4%参与者认为大学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48.5%认为大学课程设置忽略实践;6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自由度是自由的;64.3%参与者认为中国大学目前缺乏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责任意识的培养;71.2%的参与者认为我们能从西方的大学教育中学习到:多种多样的考核评估方式。在主观题中,参与者们补充了自己对中国大学的看法:如培养工作的机器、培养功利性等。
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各方面看法趋于水平,没有明显的极端,这点可以推测我国大学教育的状况良好,在某些方面如人文培养、体制上仍存在不足。
五、中国大学教育仍存在的问题
(一)身心安全意识问题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条,然而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可窥见大学教育的弊病。在我身边亦不乏抑郁症、狂躁症等心理疾病患者。无论是病者本身的原因,还是学校的体制学习等压力,大部分患者最后都选择辍学回家静养。
结合本月发生的几大大学生新闻事件: 1、2016年4月12日大学生魏则西死亡事件; 1、12月18日凌晨,21岁的娜娜从齐鲁师范学院济南高新校区3号宿舍楼的四楼坠下,经抢救无效身亡;
2、广州白云警方2016年12月21日早上通报:2016年12月20日晚上21时54分许,白云警方接到报警,称在黄石街辖内某高校有一名女生在校内被害;
类似事件不绝如缕,时有发生,每隔一段时间,就能上新闻。或者是严重的校园凌辱事件、或者是大学生本身的心理问题造成、又或者是学生之间矛盾引起。一桩桩的血案追究起来责任在于谁?本人认为,责任在于中国的教育问题,孩子 6 需要的是一个成长的村庄,而家长,老师赋予孩子的又是什么呢?升学的压力?就业的荣辱?大学教育给予刚经历过高考的单纯的孩子什么了呢?如何做人?如何保护自己?安全意识?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深思了。唯有解决问题根本,才能给未来的孩子们一个保障。
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独立的大学,亦是因为中国存在的问题,迟迟不肯面对,不愿解决,试问这样一个国家怎么能发展出自己的独立大学?
(二)物质主义不良风气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快速的发展。随着经济的空间发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逐渐被弱化,追求物欲的物质主义不良风气在悄悄滋生增长。
近段时间,女大学生裸贷时间引起轰动。有报道:11月30日,一个10G的“大学生裸条”照片、视频压缩包在网上流传开,里面包含167名女大学生手持身份证的裸照及视频,甚至包括所谓的“肉偿”视频。除了视频之外,文件中还包含女大学生的学信网资料、身份证、手机号以及亲友的联系方式等信息。而本次泄露的源头舆论指向网络熟人借贷平台——借贷宝。孰不知,根本的问题根源在于女大学生们受污染的心,在于大学内部受污染的教育。
女大学生裸贷事件背后,显现的正是了当下不良的物质主义风气吗。她们的年纪基本上都在18、19岁,多是步入大学的青春少女,这背后裸贷现象体现的正是物质主义的不良风气。的确,此类事件离不开环境和大众媒介的传播影响,但根本之源还在于大学生们的心受到了污染,本该在大学里学习文化知识,却去参与裸贷,花钱如流水,追求的却是名和利,虚荣的外在和物质。试问,这样的事,学校有在关心吗?
(三)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据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者中,超过半数的大学生,56.4%参与者大学课余时间都宅在宿舍,据我了解,就身边的情况而言,宅在宿舍做的事大部分煲剧,还有玩游戏,上网,聊天,真正静下心来做学术,学习知识的寥寥无几。
大学生从磨人的高考中解放出来,大部分选择好好享受美好、自由的大学时光,本人身边的同学没有课基本不会在9点前起床。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根源在于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于大学校园的制度,以及大学生本身的迷茫和困 7 惑。
六、建议举措
一个大学最深处的灵魂在于思想。本人认为,目前的大学教育要做出根本性大幅度的改变还很难,但在体制上,教育的侧重点上可以做一些改变。
(一)改革大学教育制度
既然,大学整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制度借鉴于西方,何不彻底一些,借鉴西方的一些开放的教育教学制度,自由的入学模式、多种多样的考核评估方式、自由的专业选择等都可以在大学的教育制度中实行开来。目前,并不是所有大学都能进行专业的调整。就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而言,选择专业是可以的,但是选择专业之前,原专业的课程和内容要继续学习,还要继续考试,不得挂科,这样的制度,本人认为并不是开放自由的体现。既然学生们做出了选择,大可让学生们将时间放在自己的选择上。
另外,在评估考核制度上,可以更多更自由。目前,本人的科目里需要考试而科目并不多,平时的学习和论文便是其中的考核。但是,有些课程,每节课都点名,给人一种非上不可的感觉。上课是一回事,同学们是否听进去,是否进入思考又是一会儿事儿,最后考核的标准也是一会儿事。对自由的解读,本人赞成韩水法在《大学与学术》的回答:“自由意味着大学需要公平和公开的竞争,因此也就有更多更全面的彼此监督。”①167自由开放并不代表是放任,而是公平和公开。
(二)加强人文教育
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的追求,应该是永远的,不应该停止的。有幸作为汶川学子,老师们不仅传授课堂的知识,同时也传授做人的道理。然而,据我的了解,很多理工科的课程,只有理性,毫无感性;只有理论,没有实际。大学生们依然是做题的机器,不同的是晋升为做题和工作的机器。精致的利己主义也慢慢滋生。正是大学教育缺乏人文教育,缺乏对做人的教育与思考。
本人认为,各大高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还要落实下来,了解大学生们的总体思想。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鉴别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协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三观。
(三)注重实践能力培育
在调查报告中,还有53.1%的参与者认为把课余时间用在了社团活动,但是,就观察,社团的活动还并不真正意义上算得上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社团活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人们的实践、动手、动脑能力,但那也只是一部分所谓的精英“部长”、“副部长”受益,其他的成员多半是打打杂,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帮助。
因此,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育是很重要的。在本人的专业里,提高实践能力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实习的阶段。在本人参加实习的过程种,各方面神经都被调动起来了。然而,仍然有很多的学生没有机会或途径去参与,大学的教育应该包含实践能力的锻炼,而不是让大学生在大二一个学期里分组做一篇毛概实践报告就完事了。
(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圣经.旧约》有言: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创新源于原有的积累,但是创新也源自大胆的思考。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21世纪也越来越需要这样的人才。作为生产和传播重要知识,新思想的基地,大学教育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离不开创新精神的培养。
本人认为,大学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除了要完善体制外,更重要的一环是要开放,包容,但却不能不管不顾。可以是对课程的调整,或对考核方式的变通。据本校显示,在选择课程上,我们的选择空间是很有限的,通识课每学期限制在4分,相当于两门课。尽管2015届实行了完全学分制,选课自由度多了,但仍是选择范围很小。当然,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就能改变的,但可以再想想怎么去调整。
在韩水法的《大学与学术》中,作者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大学教育应该的开放的”。很多同学捡来不一定从事学术,有些课对学生来说,所受的训练并不是将来如何探索、如何做学术,而是一种对未来的与智力有关的生涯。的确,无论人文与社会还是自然科学,都有一些权威的存在,在学术上,专注
六、结语
还记得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之后,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还有陈寅恪在王国维祭文里中的“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 9 而永光!”本人认为,大学的意义便在于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兼容并包的学术观念。
再仔细想想现在的大学教育,与民国时期比起来是退步了的吧。由此可见,中国之所以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情有可原。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以此为动力,向优秀的向精致的制度和文化学习,去粗取精。
七、不足与反思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但我愿意思考,愿意成长,更愿意努力做出改变。作为大学生,认识自己上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必要和重要的。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对知识、学术的追求与探索,对生命的认识等都值得探讨。
本文的不足还在与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的不够细致,有些问题比如大学生大部分可与时间宅在宿舍都做什么?大学生对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认识等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探讨,研究。另外,关于文中的一些新闻报道,摘自网络,亦有待本人亲身考证。
注释与参考文献:
[1]韩水法,大学与学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侯丽君,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3]张继莲.中西大学人文比较研究[J]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汪明义,李咏梅,《大学转型的本质是文化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7期.[6]石兰荣,中国大学教育理念的演技及当代启示[J].语文学刊.
第三篇:《关于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的思考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但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
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教育体制改革中的诸多口号中,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执行得最有力的,这直接就意味着学费连年上涨,扩招年年实行。历数一下近年的大学,从招生、教学、考研、学术、收费、征地、贷款、就业乃至师生关系、校园生活、社会活动,无不是丑闻连连。而大学负上巨债已经不是新闻,燕山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吉林大学等学校都欠下了几亿、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的债务,曾有媒体报道的数据说,我国高校负债实际的数字可能在4000亿到5000亿元之间。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
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D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同时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日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象里精神匮乏,借以酒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的问题吗?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可能么?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
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国人?
曾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比如
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比如古巴比伦等。而正是由于这些精髓的传统文化丢失,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
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为中华之崛起做教育。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写下《少年中国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更加严重。只有从教育上去入手,培养优秀和有良知的公民及社会领袖,我们才有希望去改变我们社会中丑恶的一面,才能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健康、幸福地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才能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第四篇:分析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
我国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约国,并且确立了我们国家儿童享有的十大权利,其中生存权与健康权位于前两位。一般意义而言,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道德健康。幼儿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身体健康尤为重要。安全恰恰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没有身体的健全,没有安全的生存状况,任何生活质量的关注,任何智慧与能力的发展的殷殷期望都是空谈。在此,笔者对目前的幼儿园安全教育提出了一己拙见。
问题一:幼儿缺乏正确的安全认知
杜威认为,最贤明的父母对儿童的希望也是社会对儿童的希望,社会只有致力于构成他的所有成员的圆满成长,才能尽自身的职责,保证社会的完满发展。家长最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保障儿童的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理想生活的基本前提。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首先要让幼儿获得正确的安全认知,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怎样的活动是安全的活动,每个活动如何操作才会安全。只有每一位幼儿具有了安全认知,幼儿拥有了自我保护的能力,才能够安全成长,同时,每一位家长才能安宁平静,整个社会才会相对和谐。
笔者亲眼目睹很多幼儿无意识地把串珠放在嘴里,这一举动足以证明幼儿对串珠放人嘴里的危险隐患并不知情,或者是知之甚少。米尔顿.斯认为,健康有两项主要指标,除了客观标准外还有主观标准。而幼儿的这种主观标准――自我知觉,往往与社会的要求,与成人的主观标准相距甚远幼儿处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直觉到的事物的显着特征所左右,即幼儿关注事物变化一个方面或一个维度,而不能同时关注事物变化的两个方面或两个维度。由于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表象与直接直觉到的事物形象的联系是如此直接,如此密切,因而形成这一时期思维另一个特点:自我中心。幼儿一般会关注自己的观点,较难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这无疑印证了幼儿正确安全认知的困难性,如何让幼儿有正确的安全认知成为安全教育实施的关键问题。幼儿对很多事物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大多是折射成人的想法,因此,一些重要他人的安全观直接影响幼儿,在培养幼儿正确的安全观之前,确定重要他人的安全观是当务之急。
问题二:课程的实施缺乏科学性
课程是所有参与者的一种旅程,一种需要怀着热情去体验的旅程,而不是一个目的地,达到之后将之密封存起来。①因而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对具体的安全教育活动方案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在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时,角度是多重的,形式是多样的,意义也是各不相同的。
一些教师非常关注幼儿的身体安全,会在教育活动中渗透安全的注意事项。如:上下楼梯不要拥挤,上楼梯要顺着脚印靠右行,下楼梯时要扶着栏杆;喝水要顺着小脚印排队,喝水前吹一吹,小口小口地喝。这些安全提醒是必要的,因为幼儿的记忆发展尚不完善,需要教师的多次提醒。但任何事情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了限度就会适得其反。这些教师在开展户外活动时,总是瞻前顾后,忧心忡忡,畏首畏尾,担心孩子们有危险,结果使充满生机的教育活动变得干涩,效果差强人意,孩子们达不到最近发展区。我国的托幼卫生保健管理办法(1994)强调:“在正常天气下,要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坚持两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加强冬季锻炼。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有计划地锻炼儿童体格。”可是,一些逃避责任的教师干脆剥夺了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不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空气浴和阳光浴,只允许幼儿在封闭的环境中游戏。这样的安全观只会培养出温室里的花朵,一经风吹雨打,就毫无生气甚至凋谢。
一些智慧型的教师不但保证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而且允许孩子们尝试各种他们自创的“冒险性”或“危险”的活动,自己发明“非常规”的玩法,不会轻易斥责幼儿立即停止某项活动,他们会参与到孩子们的新奇游戏中,与孩子们共同体验,真正从孩子们的视角看这个游戏是否有危险性。如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危险性,教师们可以在具体情境当中讲解危险的程度,以及如何减轻危险或避免危险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的安全行为规则后,就可以充分自由地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场。
问题三: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有过度保护倾向
笔者曾在某示范性幼儿园实习,进入幼儿园的大门就是整齐松软的橡胶地,滑梯、秋千、攀登架等运动设施全在橡胶地上;每个班级都非常干净,清洁如洗的地板反射出孩子们的身影;毫无棱角的桌椅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卫生间铺上了防滑地毯;地板上贴有排队标识的小脚印;勤劳的保育员身着白大褂,戴着大口罩,对孩子们用的餐具水杯毛巾进行专业消毒。从原则上看,幼儿园确实达到了示范性幼儿园的环境标准,具有一定必要性。
但我们看问题也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难道幼儿就生活在一个无危险的环境中吗?永远受幼儿园特意安排的无危险情境的庇护吗?;理想与现实间总是有差异的,特意安排的生活空间与幼儿的真实生活条件也是差距甚远的。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是以儿童现有的其他重要他人的帮助和引导,儿童能够独立地完成更高一层的任务安全环境的创设不妨也按照这一理论,为幼儿从相对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向真实生活空间提供一个过渡的缓冲带。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幼儿园以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地方。
在日本的《保育要领》第四章“儿童的生活环境”中,从运动场、建筑物、游具三个方面就幼儿园的设施、设备等做了具体的规定。运动场要建在日光充足、排水良好、夏天有树荫、冬天能避风的场所。要尽量选择天然的,既有长有许多草的山丘,又有平地、树荫。
第五篇: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一、事实材料
1.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县 晋熙镇 天台联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出门打工的第十天。然而,就在这一天,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心理问题。学习状况一般,道德行为差,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按照全国三亿六千万儿童来计算,现在约有二千五百多留守儿童,即每14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2.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
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农村学生考重点大学缺乏竞争力,高校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多因“羞涩的沟通表达能力,眼界不宽知识面窄,英语(论坛)口语水平差,没有艺术特长”等缘由被拒之门外。报纸指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导致越来越多农村学生很难进入重点大学深造,加强农村教育师资、设施等软硬件建设是意义深远的紧迫课题。
3.中国教育教知识不教做人,不教方法。
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但“学什么”很少人是非常清楚的,“学什么”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知识、做人、做事。“知识”不作多说大家都明白是什么东西,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做人”概括的讲就是生活法则(比如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尊、自信、坚韧、勇敢等品质,做人的道理等)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家庭中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法。不管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文化如何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法则永远不可改变。如果改变了将会面临灭亡的命运。因为这些法则,道理并不是谁发明的,而是这个世界创造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现总结出来的。“做事”就是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和技能。非常必要强调的是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是要同步进行的,否则难有大成。
4.重应试轻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办学条件等。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催残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过分强调正规学习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学不到实际有用的知识,高分低能,对社会发展十分不利。应试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是根本矛盾的,但应试教育对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对其进行改革,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改革应试教育体制,首先是改变升学与考试制度。
5.“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 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二.深度评论
1.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统计分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2.一就是来源多途,而且难以均分。这个来源我们叫做财、税、费、产、社、基,这个来源不一样,来源决定了数量,这几块之间不是融合在一起用的,前面我们看到了,中央给经费的和地方给经费的,这个经费多少肯定不一样,差异很大。二是大灶小灶。我们的财税体制是分灶吃饭,谁来掌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分级办学,分灶吃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跟掌勺人关系好的人,就可以拿到更多的钱,即依照跟当权者的关系来分配资源。在现有的状况下,掌权的人不想分权,这个是现在最严重的问题。三就是缺乏监督,耗费过高,尤其是行政耗费过高。教育行政开支到底多大?现在没有严格统计,没有办法做清楚的统计。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了。比如,某小学要进一个教师,这个本来是校长可以决定的事,但是这个校长不行,要跟镇长汇报,镇长说这个事他定不了,要找县长、书记来定,这样一来就使得本来是一个学校正常的权利,结果要经过县,使得教育行政经费开支是没有明晰的一本账。笔者估计,现在讲百分之三点几的教育投入,大约有百分之一点几或明或暗地用在行政这块了,而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太少。四是户籍限制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3.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
(一)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
建立“以人为本”民族精神传统讲堂,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重视创造能力的人本身,还不只是看重人创造的财富,人是本物是末,这样才能真正将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转变跟踪国际新科学、新技术的被动为自主创新开拓的主体。
(二)学校的德才兼备教育
欧洲从儒家科举制学会了文官制度和考试制度,我们也可建立欧洲的命题型、思考型、实践型考试和研究生独立研究能力培养制度,以及知识原创型教授考核、教授自己课题成果的授课等教育模式。
(三)创业园的孵化器建设等
建立创业园的公用研究开发中心,提供有创新课题与项目的科学家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实验室平台、资料检索平台等,从而增加创业的成功率,形成发明家型企业家模式,以制度化或税收政策促使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货真价实的高科技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