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工作要注重落实
班主任工作要注重落实
把简单的事情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什么是落实?落实就是把口头上讲的、纸上写的东西,如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规划、方案、意见等,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这就是落实。然而,仅仅这样理解还是不够的,因为“落实”这一概念,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一、落实是一种观念
落实,首先是一种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落实”观念,不能时时刻刻想到落实,不能时时刻刻注意落实,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忽视落实。他就会只唱高调,不管实效;就会见到风险躲着走,见到矛盾绕着走,见到困难往回走;就会喊得凶、抓得松。落实,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记得有一句名言说: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更是深深体会了这一理念的含义,因为作为一名班主任,只有你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地落实每一项教育措施,才能使班级富有集体的凝聚力。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的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下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在工作中,我关爱着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不带任何功利的色彩,我和学生是朋友、是知己,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我们融为一体,互助互爱,共同发展,人人都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他人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人的每一份成功。这也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孜孜以求的完美境界。
二、用人格塑造人格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接受和承认老师的权威,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客观上就是班级乃至班级中每一个体的楷模。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以期达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平时,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关心集体,我首先为集体着想;要求学生在劳动中积极肯干,我从不指手划脚,袖手旁观;要求学生不乱扔脏物,我首先不扔赃物,发现地上有纸片,就马上弯腰捡起来,也许有人说让学生捡起来不就行了,但我认为这样并不一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这时候,学生往往都在认真学习,我们做老师的如果弯腰把纸捡起来,那效果就不同了。虽然这是一个细微的动作,但学生立刻意识到保持教室卫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也包括老师,这时学生就不仅是用眼睛来看你,而且用心灵来感知你,学生会在你弯腰之际,集体的责任感在心中产生,我觉得这样教育效果胜过千言万语,教育光凭讲大道理是不行的,更多的是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教育学生。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无声的教育,我用我的行动感染、示范、教育着学生,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老师为榜样,对照、激励自己,使我看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带给学生的是无穷的力量和巨大的的影响,从而更让我时刻要求自己要用健康向上的灵魂去净化育人环境,用自己平实、坚韧的心态教学生学会战胜困难,实现自我。
三、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现代教育作为责权主体来对待,这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班级体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在班级管理中,我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当干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相信“我能行”。同时也能时时督促班干部把事情做好,我采用干部定期轮换的方法。班干部从同学中间选举产生,由学生自我推荐并做竞选演讲,再由学生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
这样既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又利于学生干部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他们一人一责,各负其责,又能互相合作。我经常教育他们要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还要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时候。我还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总结他们工作中的得与失,教育他们如何明辨是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扩大干部在同学中的积极影响,加强干部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结意识,在班级中孕育奋发向上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较强凝聚力的班集体。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认识到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动人心魂的教育过程。我作为班主任,始终把美好人格的塑造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看着孩子们一拨一拨在涓涓细流的浇灌下,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健康成长,我由衷地感受到为师的欣慰,自己也在帮助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创造了为人师的幸福。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我的青春继续耕耘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我无悔、我高兴,因为我是一个班主任。
第二篇:班主任工作要注重三勤
班主任工作要注重“细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班主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做好了,积累起来了,从事情本身来说,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我想,要做好细节工作,班主任应做到“三勤”。
一、班主任要做到“腿勤”。
有事没事经常到班级里去转转,早晨到校的第一件事去看看班级,看学生是否到齐,和学生交流几句;课间见缝插针,到班级里去转转,看看有没有在教室里喧哗、打闹的同学;中午也到班级里去检查检查,表扬正在打扫卫生的学生;有时,学生正在上课,也可以到教室外走一趟,原本趴在桌上的小人儿,顿时挺直了腰杆,这就是效果。这样“一日三转”,对班主任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班主任要做到“口勤”。
多与学生进行生活上、心灵上的对话交流,多关心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多鼓励学生,多以善意的口吻提醒学生,每天,多次叮嘱学生,时时刻刻注意安全,时间久了,学生会把班主任老师当作自己的慈母。
三、班主任要做到“手勤”。
平时看到班级里有垃圾出现,第一反应不是批评学生,而是亲自伸伸手,弯下腰,把垃圾清除掉,以自己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来感染、感召学生。星期二的中午,我走进教室,发现地上有一块糖纸,学校一再强调学生不要带小食品,因此,我对扔糖纸的学生非常不满,但我还是但主动伏下身,捡起了地上的糖纸,于是,许多同学马上伏下身子,看自己座位的周围有没有纸屑,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勤能补拙”,这是一句很有分量的谚语。这句话的力量对于班主任来说,更有着切身的实践体会。我想,这种实践性的体会,不仅影响、改变着自己的教育人生,也将使学生一生受益。
第三篇: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小干部
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小干部
宁南县白鹤滩学校
吴廷惠
茶余饭后,同事们总爱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咸拿出来聊聊。班主任老师总会发出共同的感叹:班主任的事太多了,太烦了„„可见工作的压力之大。的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快速推进,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班主任要担当的角色也越来越多,既是教书匠,又是保姆;既要传授知识、输导学生心理,又要负责他们的生活与安全;他们既像母亲一样关爱着孩子们,又像保健医生一样,为了学生的病痛整天 忙碌„„如果光靠班主任一个人,必然会造成身心疲惫,因此班主任必须从繁重的工作中寻找一条自我减负的捷径。本人在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深深地感受到,班主任要自我减负可以从培养小干部入手:
在班级工作中,小干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班的干部能力强、有威信,班主任工作则得心应手;反之则班级工作难以开展。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应注重培养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管理班级的积极性,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能为班主任分担责任。如果我们能在培养干部上狠下工夫,有一批得力的小干部,就可以把班中绝大部分的工作放手让小干部们去做,而自己却乐得清闲自在了。
一、全面了解学生,选拔小干部。
新接手一个班级必然要了解学生情况,而选拔小干部,要了解哪些同学在以前担任过什么样的职务,同学、老师评价如何等,有了这手资料,选拔时方向就比较准确,可以少走些弯路。当然,情况不太了解的,就要靠老师在平常与学生的接触中去分析、去发现哪些同学适合担任班干部。比如,我认为班长必须具备组织能力强,胆大心细这两个条件,所以,我在了解学生时就从这两方面入手。
二、注重培养班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创造能力。
首先小干部要管理好班级,自我约束能力要强,要能够以身作则,这就是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因此,我激发小干部首先主动接受学校各类行为规范教育及班规班纪的教育,只有他们能够自觉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他们才能在同学中树立长久的威信。其次,班主任还要丢掉一些传统观念,不要给学生过多束缚,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而班主任只是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帮助并对他们进行监督。譬如,在制定班规时,我只是让班长主持召开班委会来讨论,并告诉他班规应该遵守的原则,我就只是参加旁听就行了。班级的大小事务处理都由班长牵头其他小干部具体负责,真正实现学生管理学生的目的,体现班级管理自主性。第三,在学校安排的活动和班级自己组织的活动中,班主任要能够多听取意见,提出综合性的、合理化建议,尽量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不过小干部开展工作并不是一开始就能一帆风顺的,只要班主任能为他们掌好舵,再大的风浪也能挺过来。在各项工作开展中,班主任的个别指导非常重要,譬如,中队长主持主题队会时,其语言要大方得体,有煽动性,我就事先让他读给我听,将不合适的地方修改一下,这样效果就好多了。
三、让小干部具有四种意识
1.平等意识
既要让小干部摆正自己和同学的关系,让他们明白不管是自己还是其他同学,都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大家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千万不要以“小干部”自居,要让他们懂得,想做好班级工作,不能只靠几个小干部,要团结同学,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采纳同学们的合理建议,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做好班级工作。
2.自律意识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干部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处处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班干部不仅是指令的发布者,更是行动的带头者,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取得全班同学的信任,班主任要和班干部讲清道理,培养其树立自律意识,但班干部也是普通学生,他们有时也会犯错,此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动摇,班主任要抓紧时机教育班干部面对自己的错误,要像要求其他同学那样来要求自己,要以诚恳的态度向老师及同学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服你,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
3责任意识
小干部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既然是小干部,对班里的各项工作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班主任要对班干部有明确的分工,让他们各负其责,要经常和班干部一起分析班级情况,指导他们制定班级计划,选择工作方法,同时班干部工作的着眼点是整个班集体,要教育班干部无论是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是班里的日常事务以及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班干部都应该当作自己的事情做好并及时和班主任沟通汇报,力争做到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绝不能做“甩手干部”。另外,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干部的共同职责,因此班干部必须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要让他们明白,单枪匹马不能干事业,所有班干部都要同心协力,互帮互助,为共同搞好整个班集体而努力。
4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因此必须培养班干部树立竞争意识,为了让所有班干部都有锻炼的机会,我采用了职务轮换制,让班干部轮流担任班内各种职务,在学生干部职务轮换时,鼓励能者为先,竞争“上岗”,从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两方面来考核班干部,使其能在管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大胆工作,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质,使班级核心力量更加坚强。
四、做好小干部的思想工作
比起一般的同学来说,班干部的经历、见识要丰富一些,他们的思想也要复杂一点,自尊心更强。因此给班干部做思想工作切忌简单、粗暴。必须主意以下几点: 1.`选择好时机。
要维护班级干部的威信,调整他们的情绪,对他们的思想工作不能不讲究时机,抓住好时机可得到事半功倍之效。①事发之前,班主任要预测到事情的发展。在事情还未发展之前控制局面,就需要做“地下工作”。例如:在一次期末的评选三好学生中,由于名额的限制,竞争非常激烈。根据我的经验,有一位平时对同学要求很严格,能力很强,自尊心也很强的小干部可能会落选,于是在评选之前我找她谈话,询问她对自己的评价,同时指出她在工作中某些粗暴的做法,强调三好学生要求中的“工作好”这一方面还须改进。果然,评选的结果正如我所料。由于事先做了工作,她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工作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②事发之后的“地下工作”则须讲究技巧。例如:班上一位副班长,平时工作很负责,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但有一天因为在数学课上违反纪律,被老师处罚带到了我的办公室,她觉得自己很委屈,由于同时受罚的是三个人,按常规处理以后,让另外两人回班上课,只留下了这个副班长。我没有再批评她,只是让她想一想为什么还留下她,她终于说出了一句话:“因为我是班干部。”之后我再细致地与她讨论班干部犯错误在同学中的影响,让她牢固地树立“以身作则”的观念。
2.选择好对象。
班主任做思想工作除了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之外,有时还要面对全体,为了肯定班干部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让班级工作顺利地进行下去,选好对象做工作也是很关键的。①给大家做工作时要旁敲侧击,善于疏导,以理服人。例如:班上有位劳动委员,学习成绩一般,但是非常爱劳动,对工作很负责,也不怕得罪人。同学对他管得严意见很大,总是抓住他的一些小失误来攻击他。如何扶正压邪,就要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了。课间时我常找来几个学生,询问他们小组卫生红旗获得的情况,表扬红旗多的小组,同时也询问早扫除中谁来得最早?晚扫除谁关门窗、收拾工具?小组里谁最懒?跟劳动委员相比你觉得谁的贡大?••学生明白了劳动委员的辛苦,在评选优秀队干部时肯定了他的工作。当然这位劳动委员干得更加出色了。②利用干部做提拔干部的工作,可避开矛盾,善用人才。例如:班上有一位个子很大,年龄也大于其他人的同学,学习成绩较差,也不听从比他年龄小的班干部的领导,常处在放任的状态,但是他有个特长——爱好体育。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的经验是给他事情做,让他有用武之地对大家是有益无害的。但是要在同学中选举他当班干部,那是绝对选不上的。于是在班长组阁之前,我给班长做工作,希望班长委任该生为体育委员。通过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班长答应给他一个试用期。当班长在全班会议上宣布委任该生为体育委员时,他惊诧的目光里含满了泪水。这之后,这个学生成了一个得力的班干部。我想,那位小班长也得益匪浅。
五、随时提醒班干部注意工作方法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班主任除了要求班干部事事带头,以身作则外,还要提醒班干部讲究工作方法,教给他们一些工作技巧,比如,我向我班的班干部传授了“六少六多”真经,即:少向老师告状,多和同学商量;少用大声语,多说悄悄话;少出口伤人,多以理服人;少凭权压人,多用权理事;少以权谋私,多公道处事;少自以为是,多和气待人。当然要做到这“六少六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班主任还要在平时工作中对班干部言传身教。
在班主任老师的悉心指点和耐心教导下,小干部们的工作能力和团队的凝聚力越来越强,班主任的工作也越来越轻松,担任的角色也越来越少,他们不再是保姆、保健医生等多重角色的综合体。不管是学校布置的重任还是班级中的突发事件或是班中要搞的活动,班主任再也不用劳神费力,只要像慈禧太后那样“垂帘听政”,“指手划脚”一下就行了。
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告诉我,班主任注重培养得力的班级小干部,不仅能使班级各项工作顺利地开展,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能从繁重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让我们一起从培养小干部入手,进行自我减负吧!
第四篇:司法局:新时期要注重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人民调解作为调解民间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一直以来,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随着两江新区时代的到来,开发建设的迅猛推进,征地拆迁、财产分割、土地权属、邻里纠纷等各种复杂性、多发性、群体化和深层次矛盾纠纷将不断涌现,给人民调解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摸清全区人民调解工作现状,调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做到未雨绸缪,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两江新区建设,为促进全区开放开发做出积极贡献。
一、我区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
(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现状。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312个(其中镇街调委会20个、村调委会208个、社区调委会69个、其它调委会5个),居民调解小组528个,治安联防调解大院742个,在全区较好建立了镇街、村(居)、小组、调解院落四级调解立体网络体系,形成了功能完备、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组织新格局。
(二)人民调解员队伍现状。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人民调解员3117人(其中专职1325人,兼职1792人),调解信息员5418人,调解员队伍得到了不断充实壮大。各镇、街道非常重视调解人员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按照司法部《人民调解若干规定》的要求,结合村(居)委换届选举,及时调整充实了调解员队伍。同时,为适应新时期调解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区加大了对调解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请专业人士集中授课、以案释法、组织交流、以会代训、现场观摩个案调解、旁听等多种形式,对居(村)以上调解员进行了培训,全区培训率年年达91%以上,调解员持证率超过97%。通过培训,有效提升了广大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
(三)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现状。近三年来,我区注重强化了镇、街道调委会的规范化建设。我们按照“六统一、五有、四制、三表”的要求,对20个镇(街)调委会全部进行了规范,设立了专门场所,制作统一的调委会标识、挂牌、座牌、印章和统一的调解文书格式和卷宗等。对277个村(居)调委会均按照“五有、四制、三表”的要求完善了规范化建设,建有村级调解室有429个;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全市“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完善了我区4个示范村和10个推进村调委会规范化建设。此外,针对全区各级调解组织普遍存在调解协议书制作格式不规范、协议内容不完整、协议履行率偏低、调解个案文档资料欠缺零散等问题,加强了调解文书格式和调解个案文档资料的规范与指导,要求各级调解组织必须统一使用司法部制定的《人民调解文书格式》,对调解个案文档资料予以管理。在个案调解程序上,在遵循司法部要求的基础上,参照民事法律文书的制作要求,增加了《卷内目录》、《调解受理通知书》、《权利义务告知书》、《送达回证》及《人民调解员廉洁自律监督卡》并统一格式印发至各调委会,较好推进了全区调解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四)人民调解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始终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调解工作方针,注重以“抓小、抓早、抓苗头、抓隐患”和“稳定工作无小事”为出发点,积极调解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婚姻、邻里、家庭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主动介入公民与法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和调解。注重围绕社会难点、热点纠纷建立健全排查调解工作机制,采取措施,防止矛盾激化,做到了小纠纷不出组院、大纠纷不出村(居)、重大纠纷不出镇,把纠纷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切实做到了矛盾不上交,纠纷无积压。,全区共排查民间纠纷4150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120件,调解成功率为96.7%,防止民间纠纷激化引起的自杀4件,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9件、涉及13人,制止群众性械斗11件,防止群众性上访75件、涉及213人。今年1—6月,全区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942件,调解成功1885件,调解成功率97.1%,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我区当前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调解工作虽然在组织网络、工作机制、工作开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第一道”防线作用。我区是两江新区开发的重要区域,规划面积达818平方公里、占69.5%,涉及面积广、人数众多、开发平台最集中。随着两江新区开发建设的启动,大量深层次矛盾纠纷将集中涌现,而当前我区人民调解工作中面临着的一些不容乐观、不容忽视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两江新区建设的快速顺利推进。
(一)对调解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部分镇(街)党(工)委、政府
(办事处)对调解工作认识、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认为调解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起不了多大作用,有了纠纷找法院,发生案子有公安,依靠强势的政法机关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轻防重打”思想突出。少数镇(街)调解工作未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不注重发挥各级调解组织的作用,往往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没能真正把人民调解工作拿在手上抓。人民调解组织
又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调解的权限、调解的方式、手段、调解的效力都很有限,加上党委政府的认识没解决,社会各界对人民调解在化解纠纷、平息矛盾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当事人大都寄希望于政府解决和诉讼解决。因此,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面临较大难度。
(二)人民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不强。目前,我区共有调解员3117名,高中学历以下学历有1866名,占总人数的59.8%,平均年龄48.3岁。调解员绝大多数由村(居)组干部担任,他们身兼多职,工作繁忙,众多调解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文化偏低,对法律、政策的理解运用不到位,较难胜任和应对重大疑难纠纷及新时期出现的新纠纷的调处。特别是村(居)以下的调解员98%以上是由村组干部兼任,无专职调解员,每三年一届的村居换届,就导致一批已接受过指导,参加过培训,正熟悉业务的调解员(村居干部)被替换,而后任者又有一个从头培训、指导与熟悉过程,造成“青黄不接”的现象,影响了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管理指导不力。一是基层司法所人员少、事多面广。司法所是管理、指导和协调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职能机构,虽然全区有20个镇(街道)司法所,但只有不到70名司法助理员在基层从事管理指导调解工作,加之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工作开展全凭“一张嘴、两条腿”,要达到覆盖全面,深入实地指导工作,实在力不从心。二是业务指导主体相对单一。按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基层人民政府、司法所和基层法庭共同指导下进行工作,但近年来随着法庭逐步撤销,全区只设立了茨竹、统景两个片区法庭,导致人民法院与调委会联系相对减少,调解业务指导责任基本上落在了司法所肩上,而司法所的人员现状又如此,这就导致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四)调解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不高。随着人民调解协议被赋予法律效力及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已成为当前发挥调解职能作用,树立人民调解公信力的关键。我区镇街一级调委会的规范化建设较好,而村(居)调委会却存在个案程序、登记、归档上的一些突出问题,虽然我们对人民调解规范化工作年年进行强调,并作了统一要求,但由于少数村(居)调委会主任及调解员对调解工作习惯于“动口不动手”和对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而导致做了大量调解工作,但资料欠缺,更谈不上规范建档。有的纠纷调解结束后虽然形成了一纸文书,却存在无调解人员签字、无调委会印章或随意加盖村(居)委印章的问题,较多调解个还存在证据收集上的问题等,对村(居)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还需要在时间上抓紧,力度上强化。
(五)调解经费保障不足。目前,财政在调解经费保障上普遍存在投入不足情况,调解工作的指导管理无经费、调解员工作无报酬、调解员培训无经费,资料少,专题培训少,培训形式主要是以会代训,培训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不强,专业培训的深度和力度不够,调解员的素质很难从根本上提高。调解员的劳动报酬不仅低(根据人民调解案件的疑难复杂程度和处理结果一件纠纷15—60元),且多数镇街未落实,手续复杂,难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吸纳懂法律、懂政策的较高素质人员充实到调解队伍中来。
三、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夯实调解工作的组织保障。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由区到镇(街)成立人民调解综合领导小组,建立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综治委(办)牵头协调,法院、公安、司法、民政、土地、林业、城建、劳动等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建议区政府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一项单项工作,对各镇(街道)、区直各部门进行工作考核,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三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建议以区政府名义每两年一次对调解工作进行总结表彰。与镇考核挂钩,对调解工作做得好有受过表彰的调委会及调解员的镇予以表扬,对调解工作做得差的镇予以批评,通过表彰激励、通报批评等奖惩制度的兑现执行,从制度上保障我区调解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加大投入,完善调解工作的经费保障。建议区财政按照《中共重庆市委法制建设领导小组、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的通知》(渝委法建组[]2号)精神,按区内人均0.15元的标准,落实调解工作专项经费12万元,保证区司法局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管理、指导。同时,各镇(街)也要从同级财政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和保障司法所及同级调解组织正常开展调解工作,落实好人民调解员的劳动报酬和培训经费,以稳定调解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只有解决了调解工作的经费保障问题,调解工作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好发挥。
(三)加强培训,提高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司法所是人民调解工作的管理指导主体,在调解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司法所应以镇调委会为依托,逐步建立专职调解员队伍,走调解专业化路子,使一批热爱调解工作、熟悉调解技能,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人员充实到调解队伍,形成以专为主,专兼互补的调解队伍阵容,更好地开展调解工作。就一个镇(街)而言,具有一支专职调解队伍,可以流动参与指导各村(居)调解纠纷;可以应对镇重大、突发、特殊及积陈纠纷的解决;可以保证调解质量和调解公信力。能更好地使党政领导摆脱纠纷纠缠,专心抓大事、抓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成本。
(四)大胆探索,建立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比,人民调解具有扎根群众、贴近基层、方便快捷、节约成本的优势。建议出台专门文件,明确对人民法院受理的简单民事案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可由人民法院委托调委会进行调解,达成的协议经人民法院确认后,具有法律效力。这样一来既可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功能上的优势,强化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提高调解协议的权威性,同时又节约了诉讼成本。行政调解可以借助人民调解这个平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调委会介入行政调解,可以促使行政调解的顺利进行。而行政调解的结果可以通过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形式固定下来,既利于执行,又可以减少行政机关在合法合理性原则运用上的风险。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通过行政和司法程序,审查人民调解协议,对人民调解协议实施保护与监督,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三大调解职能在当地政府的统领下,能够更为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从而形成“人力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同作战”的镇街调解工作联动机制,更好地为构建平安渝北,和谐渝北作出新贡献。
(五)加强宣传,营造调解工作的良好氛围。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平安渝北、和谐渝北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预警防范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情民意反映的重要渠道,是改进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人民调解具有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便民、利民、不收费的特点和优势,能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各镇(街道)、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调解工作,较好运用人民调解这一手段,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人民调解组织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全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大力宣传调解制度在我国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让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农村群众认识、了解、支持、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使人民调解成为公民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选择。
第五篇:探讨落实反腐败工作应三注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反腐败应“三个更加注重”的思路,即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怎么贯彻和实现反腐败“三注重”的思路?关键在于健全完善正当法律程序。
正当法律程序的演进与适用范围
考察西方各国宪法或宪法性法律文本中关于“正当法律程序”的各种不同表述、规定,以及学者对“正当法
律程序”的界定、论述,我们对“正当法律程序”的涵义和适用范围可作以下解析:
正当法律程序起始于“自然正义”。“自然正义”的概念已存在多个世纪,其主要涵义可归结为两个规则:其一,任何人不得自己做自己的法官;其二,任何人在受到公权力不利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刑事处罚或其他制裁)时,有获得告知、说明理由和提出申辩的权利。
正当法律程序早期主要适用于刑事处罚领域或与刑事处罚有关的事项,如拘留、搜查、逮捕、起诉、审讯、监禁等。但后来适用范围越来越扩大,不仅适用于司法或准司法行为,而且也适用于行政行为和其他各种公权力行为,如罚款、没收、吊销证照等行政处罚,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土地、自然资源和其他财产的征收,征用,税费征缴,行政许可,审批,以及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给付,乃至人事管理中的拒绝录用、辞退、开除和其他行政处分。
正当法律程序最初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是告知、说明理由、听取申辩和公职人员在与所处理事务有利害关系时回避。但20世纪中期以后,公开、透明、公众参与在正当法律程序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正当法律程序缺位是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
公权力腐败的滋生、发展、蔓延,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正当法律程序缺位乃是我国现阶段腐败滋生、发展和蔓延的最重要原因。目前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一些领域腐败现象猖獗,几乎都与这些地区、部门、领域公权力运作缺乏正当法律程序制约密切相关。
——正当法律程序缺位滋生行政审批、许可中的腐败。根据正当法律程序,审批、许可项目的设立必须通过相应途径、形式(如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听取相对人意见;行政审批、许可的条件、标准、程序必须向社会公开,并通过一定途径、方式告知审批、许可的申请人;行政审批、许可的实施必须实行回避原则。如果上述正当程序有效建立并被严格执行,发生在行政审批、许可中的腐败行为必然大大减少。试想,如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早建立起了严格的回避制度和确立起了保证这一制度严格执行的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便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地接受请托,为与其妻、其子有这样那样关系的8家制药企业在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批方面谋取利益,并通过其妻、其子收受上述单位负责人给予的款物了。即使他仍坚持那么做,那也将是极为困难、极为冒险的。
——正当法律程序缺位滋生官员选拔、任用中的腐败。党政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在官员选拔、任用中卖官、受贿索贿是我国现阶段腐败中比重较大、影响极为恶劣的一种腐败现象。如**省委原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国健在官员选拔、任用中卖官,从而受贿索贿640多万元。这种腐败为什么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同样是正当法律程序的缺位。根据正当法律程序,在官员的选拔、任用中,政务官员的任用主要应通过人民的选举或人民代表机关的选举产生,事务官员的晋升主要应通过考试、考核和民意测试进行;官员(特别是政务官员)的选拔、任用应事先让社会公众了解候选人的基本素质、能力及政策主张;官员的选拔、任用,还要听取异议者的意见。这样,党政领导人和组织、人事部门对选拔、任用人选就能较为慎重。但现在很多地方、部门选拔、任用官员缺少这些程序,从而一些卖官的人胆子就特别大,因为反正他卖出的官以后出了事,他无须为之承担任何责任。
——正当法律程序缺位滋生“一把手”行使公权力中的腐败。“一把手”腐败是中国目前腐败现象中一个较有普遍性的现象。多年以来,“一把手”腐败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如成克杰案、胡长清案、胡建学案、陈良宇案、李大伦案,等等。这是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一把手”权力极大而其行使权力的行为受正当法律程序的制约过小。根据宪政和法治的要求,权力应当与责任一致: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但是我国目前许多地方和部门的“一把手”往往权力和责任脱钩,他们通常执掌所辖区域人、财、物大权,但是他们很少受到有效的外部和内部监督,既很少主动接受外部人大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也很少受到内部正当法律程序的制约。“一把手”“一言堂”的运作方式自然是难抵制腐败的。
——正当法律程序缺位滋生行政决策中的腐败。根据正当法律程序,行政决策首先应该公开、透明。决策的内容凡是涉及社会公众利益,或需要花费纳税人的钱的,即需由国家财政支出的,除依法需要保密的以外,均应向社会公开,广
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必要时还应召开座谈会、论证会或听证会,就相应决策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展开讨论、辩论。正是由于我们目前许多行政领域正当法律程序的严重缺位,使一些贪官的腐败决策的酝酿、生成、出台能“一路绿灯”,不仅能顺利通过、出台,而且能得到顺利执行、实施。如郑州市惠济区委原书记冯刘成决策建造“白宫”式的豪华办公楼;重庆市忠县黄金镇
原领导人决策建造被当地群众称为“小天安门”式的办公楼群;山西省粮食局原领导人决策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修建“粮神殿”,等等。
——正当法律程序缺位滋生行政执法中的腐败。行政执法行为是行政行为中数量最多,且最广泛、最直接、最经常涉及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为,从而行政执法领域也是最容易发生腐败的领域。如海南省海口市城管监察支队第四大队在城管执法中对违章、违规单位或个人收取赞助款后免予行政处罚,并按10%的比例将赞助款返还各执法中队用于个人奖励。这是一种集体性质的腐败行为。怎么防止行政执法中的这类腐败行为?人们开出了各种各样的药方。其中较为有效、较为灵验的药方恐怕还是正当法律程序。各国各地区反腐败的实践经验证明,正当法律程序虽然不能解决行政执法人员“不想腐败”的问题,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很大程度上解决行政执法人员“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问题。
完善正当法律程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反腐之路
中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反腐之路不会同于至少不会完全同于西方国家的反腐之路(如多党制、三权分立等)。中国的反腐主要不是靠权力制约权力(虽然权力的相互制约同样不可缺少),而主要是靠权利制约权力,靠正当法律程序制约权力。
那么,我们怎么完善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怎么完善正当法律程序制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防腐反腐之路呢?在中国创建权利制约权力机制,走程序制权、程序反腐之路,很重要的途径是应该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推行正当法律程序,以正当法律程序规范从政行为。
首先,应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包括将一些多年来已经在做,并行之有效的做法法律化、制度化。如重大决策经党的代表大会或党委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并听取和征询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党的机关(如党委组织部、纪委、政法委)等行使国家公权力(非纯党内事务)的行为,应通过一定形式向人大报告,接受人大的监督。
其次,在中国创建权利制约权力机制,走程序制权、程序反腐之路,应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和制定、完善各行政领域的单行行政程序法,将整个政府运作中应遵循的正当法律程序法律化、制度化,以正当法律程序规范所有政府部门行使公权力的行为。
最后,在中国创建权利制约权力机制,走程序制权、程序反腐之路,还必须完善司法程序立法,通过正当法律程序防止和消除司法腐败。近年来不时发生的司法腐败案件大多与司法正当法律程序不完善或缺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