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两个期末总结和一篇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九年级英语备课组工作总结
备课组长郝长付
这个中考的学期匆匆而过,忙碌却充实,我们英语备课组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工作上扎扎实实、团结合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同时,我们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围绕学校和教研室提出的各项计划,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科研
活动,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水平。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本组成员年龄较年轻,大家团结奋进,积极进取,为了实现中考的胜利,每天早来迟走,培优补差。这样一支团结的队伍,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了确保每一次集体备课的质量,我们组经过集体研究,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把集体备课时间设为两周一次。一到这个时间,全组教师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准时参加集体研讨活动。
2、定主讲发言人。
每次集体备课,我们都指定主备教师为主讲发言人,负责主持会议,汇总大家的意见,阐述自己的备课过程。每次活动临结束时,再定出下一次集体备课的主讲发言人,并定好下一次的课题研究内容,让主讲教师做准备。
3、创造条件让老师们上公开课,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
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抓好课堂常规。
全组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中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强化英语“听、说、读、写”训练。英语组教师在平时较注重指导正确的书写,训练学生从字词向句子过渡,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在备课中,能严格按照教研室的要求,做到清晰、规范,备过程、备方法、备教材、备学生,做到“心中有本”、“心中有生”。课后认真反思,及时总结得失,以利于以后的教学。为了能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我组能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进行补差补缺,做到把握教材和教学目标的统一,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最终使全体学生达到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努力做到课课通、单元清。
紧抓学科质量,提高全面素质。
我组教师始终把学科质量摆在首要位置,除了狠抓课堂教学外,加大对差
生的辅导力度,做到定时、定量、定效、定对象,使补差工作不流于形式,真正使差生多学一点,多掌握一点,缩小与其他学生的差距,提高整体水平。同时,还开展一些活动。如在班组中开展“学习优胜小组”的评比活动,从学生的上课、作业、英语能力等方面加以评分,并及时在黑板上公布,及时给予表扬。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还能开展一些小型比赛,如“单词默写比赛”、“词汇过关比赛”等,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
总之,大家齐心协力抓落实,团结一心搞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
主体,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使我们九年级的英语教学成绩在新的一年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好成绩。
九年级英语备课组长
郝长付
2013-06-2
5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工作总结
英语组郝长付
时光如水,转眼间,这一学期接近尾声了。这学期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很多的思考和感受,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我能够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认真仔细的做好政治学习笔记。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热爱自己的事业。积极的投身到工作之中去。积极的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培训,使自己在教育科研、教育理论上都有所成长和进步。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从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的准备说课、备课、集体备课,认真利用好每周一的教研时间。认真向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经验以及那种对学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学校规定的标准的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级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经常的上网查阅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基础词语、重点内容用电脑打在屏幕上,使学生有清晰的复习印象。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能够和学生积极的融合在一起,教学的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的理想。
3、辅导
我利用下午自习课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给学生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此外,还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及时和家长沟通情况,以便家长在家里督促孩子学习。对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要进行集中的辅导,给他们进行强化训练。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
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仔细的批改,对好的学生进行表 扬,不好的学生进行教育。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讲解。作业及时的批改,认真的书写评语,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有区别的书写评语,使学生在评语中可以知道 自己的不足。
三、个人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不断的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坚持向老教师学习,本学期共听课30节,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并将一些比较好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我还利用 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的老师制作课件,上网查找资料等等。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
四、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加一些开放的试题的练习,结合《英语新课程标准》安排自己的教学。多向老教师学习经验。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对学生多加强教育,教会学生如何的做人,如何的尊敬同学、老师和家长。
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5、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和真挚的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
为了学生在中招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我们无悔努力和奋斗。
英语组 郝长付
2013年6月25日
在语境中实施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探究
郝长付
【摘 要】 本文从生活语境、游戏语境、竞赛语境、题型语境等各种语境探讨
英语语法教学。
【关键词】 语境 有效教学 语法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设置语境,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便在情景中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
一、生活语境
教师可以借助真实的生动的生活情景,辅助学生理解语法。例如,在教学祈使句时,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一些情景,然后对学生说:It’s very hot now.Please open the window.Please open the door.Thank you!(天气很热,请开门、开窗。谢谢!)也可以鼓励一个学生来到讲坛:Come here, please.Turn on the fan.Good boy!(请来这儿,打开风扇,好样的)。反复的指令和操练中,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了解和感受祈使句的结构和用法。再如,讲授比较级和最高级时,教师可以把同学身边的尺子、铅笔、笔盒、书本、书包等等的大小、新旧、长短进行比较,教师可以这样问:Whose ruler is longer?Whose pencil-box is bigger? 学生答:Wang Ming’s ruler is longer than Li Hong’s.Li Hong’s pencil-box is bigger than Wang Ming’s.又问:Which bag is the oldest? The yellow one is the oldest.还可以问:Do you like the bigger pencil-box?Do you like the oldest bag? 这样的教学既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环境,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学生学习了新的语法,并很容易地记住语法的规则。
二、游戏语境
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教学语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比如,在教现在进行时态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心有灵犀”的游戏,这个游戏很多同学在电视上都看过,比较熟悉,我们设计一位同学做动作,让全班同学去猜测,教师要求他们用句型问答:What’s he /she doing?He/She is doing....然后又分两人一组,一个做动作,另一个猜动作,继续在游戏中操练现在进行时的句型。学生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英语语法,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竞赛语境
学生常常活泼好动,而且富于挑战性。应用竞赛语境进行教学,可以丰富和活跃
课堂。在设计竞赛语境中,要力求学生的可操作性,不能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操作中要做到“活”而“不乱”。例如,复习过去进行时态,教师可以先训练学生使用
I/We/You/He/she/They was/were doing...造句,然后鼓励学生说出I was doing...at 6 p.m.yesterday.竞赛谁说的句子越多,谁就获胜。再如,设计抢答竞赛复习动词的时态和语态。把全班分成四组或男女两队,每对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相当,教师把课前设计好的动词时态和语态的题型要求他们在限定时间抢答,全班完成之后进行点评,胜利的一组给予奖励。通过这个形式,学生的好胜心一下激发了出来,在竞赛过程中,他们的求知欲,合作精神也会培养起来。
四、题型语境
针对英语典型题型,特别是中考题或中考模拟题来进行语法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中考题型重基础,重语境,重运用和重能力,学生通过训练这些典型题目,对语法的学习帮助很大,而且对提高中考成绩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1: _______ they are very tired, they feel happy because they’ve finished their project.(2011年广州中考题)
A.SoB.AlthoughC.IfD.But
从句子的语境可以得知:他们虽然很累了,但是他们很高兴,因为他们完成了他们的计划。这里考察了连词的用法,故答案选择B。
例2:You _______ be hungry after the long walk.Help yourself to some cakes.(2012年广州中考题)
A.can’tB.shouldn’tC.needD.must
这是一道考察情态动词的选择题,从题目的语境分析:走了很长的路,你一定很累了,别客气吃些饼吧。所以答案选择D。
五、结束语
英语语法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在语法教学上多想办法,大胆创新,英语语法教学将会更加有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周文筑.新课标下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6(3).钱希洁.语境在语法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11).
第二篇:思想道德期末论文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班级:XXXXX班姓名:XX学号:XXXXXX
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镜,三鹿奶,苏丹红,地沟油,双汇肠,而今又再次升级转向药品食品双管齐下。
胶囊作为医药必要的包装物由皮革废料制成工业明胶流入药品企业,患者腹中。严重的重金属超标却通过到到对外宣称"严密"的检查,进入商品流通。背后是厂商的逐利还是官员的腐败,法律体系的漏洞却都表现当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存在严重的问题。而由经济决定的上层建筑----社会道德也出现了相对的滞后性,引导人们走向歧途。
相应的食品安全在一家公司一曝再曝,商家如此不自觉不重视隐患的爆出,背后又有什么利益关系的笼罩,前些年的苏丹红,今年的六和鸡,百胜公司问题曝光,上层赶紧发言:"并无采用此鸡""早已不跟这个公司合作"难道调查中拍摄的那40天吃18种药,由小鸡速变肉鸡的运输车不是送到肯德基、麦当劳而是基得肯、劳当麦!如此证据确凿却又砌词狡辩,下面裤子被扒光,上面还奋力去遮不禁可笑。
听说这些快餐在国外中规中矩何以到了中国就问题成灾了呢?中国的法制不够完善,但是如果是一个应以诚信为本的商家难道不会走光明大道而去钻法律空子?根本就是自身道德素养不够完善,自身不够自觉践行道德要求。从而使诚信做人,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等的社会公德逐渐在脑海中飘散飘散。而人民群众自身的自觉程度也并不高。在经历这么多问题后再见问题时除了震惊、愤怒再则就是挥手、摇头说:"天朝人民早已百毒不侵"于是继续过着吃抗生素的日子。面对这种无奈的论调,我不禁深思和感到无比的悲哀。
至于近期出现的‘全能神’我也表示叹息。300多万民众宁愿信全能教也不愿信共产党,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恰恰是丧失道德的官员们上行下效的腐败给无知大众以深刻的厌弃,宁愿信无形也不要实在,这点民众官员都应该反思都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什么样的荣辱观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积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在精神上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的思想。而我们作为一名身负祖国重任的大学生面对这种社会现状更应该为社会献出一点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持注重整体利益,国家、民族利益,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在精神相改变心里引导人们走向康庄大道。加强思想道德的宣传,从小培养爱国爱民的思想。积极参加三下乡活动,把科学带入人民群众中赶走愚昧无知的思想。让商家变的遵守职业道德,让人们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让官员重视起为人民服务,让国家的明天会更好。
第三篇:英语老师期末总结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侯燕
从事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工作一年,我对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颇为关注。在此略为总结。
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手段,能为英语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展视野。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下面是我在英语阅读上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探究。
一、找出兴趣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小学英语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阅读能力更是直接受到阅读兴趣的影响,阅读兴趣高,阅读动机就强。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发学生天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使阅读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这是顺利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根本保证。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恰当的导入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现在的英语阅读教材体裁广泛,教师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进行恰当的导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功的导入后,教师还应设计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以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来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2、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让学生的思想也受到良好的熏陶,促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培养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阶段,他们世界观也是在日常的见闻中逐渐形成,通过和他们一起分析阅读教材,探讨其中的寓意,分析作者的意图,并且立足和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流露出真实的感情,让学生体会生观,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的成长到了尊重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世界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英语课堂上的思想教育就是要善于挖掘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实用的教学资料载体,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才能使学生有的放矢的学习,获得双重收益。
二、科学指导,培养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刚刚学习英语的小学生谈到阅读肯定有一定的担忧:我能不能进行阅读;我能不能理解?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学生的惧怕心理。相信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一定能树立学生的信心。故教师可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阅读技巧,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再作细读。我认为通读不可忽视。它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脉络,捕捉文章大意,提高概述能力,让学生直接感知语群句意,通读时,让学生快速阅读开头的段落,每段的首句和末句以及最后一段;注意文章里作者用来加以强调的一切:标题、黑体、斜体等。这些句子可以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概念。了解了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后,我们再全面细读整篇文章。
在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英语阅读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猜词悟意的能力。无论成绩好坏的学生,在最初接触英语阅读时会遇到生词,于是他们会问老师或者翻字典查生词,认为不把生词弄懂就无法理解全文。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词汇再丰富也会遇到生词,但可以“歼灭”,要学会猜。在英语阅读课上,我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含有生词或新表达法的文章,引导学生根据词的构成、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在猜的过程中,只要学生猜测的意思相近就加以表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培养了他们猜词悟意的能力,有利于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率。
三、精选题材,讲究欣赏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我从两方面着手:
1、精心挑选阅读材料。所选的文章难度上一定要适合或者稍高于我们学生的实际水平,忌深、忌偏、忌浅、忌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因此我们选用的阅读材料难度应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激励学生“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果子”。如我们六年级选用的课外阅读材料是七年级阅读材料的,我研究过七年级的英语教材,与六年级的教材相比新单词不多,语法几乎也没有新的,难度上不大,学生几乎能看懂,但也有新知识的输入。
2、讲究题材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幽默小品,也可以是新闻报道、史地常识、科普文章,时尚话题,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内涵丰富。例如我现在六年级选择的阅读材料有关于体育巨匠乔丹小时候故事的,有关于圣诞节风俗的,有关儿童眼中的上帝的,有关于外国小学生的课程的,有关于小孩如何与父母相处的,有关于三明治由来的,还有一些说明性文章,如何用英语写信封及信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一些课外知识,比较一些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写作手法,提醒他们欣赏优美语句,了解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要求他们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不是呆板地“读”文章,而是“欣赏”文章。长此以往,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增长见识,英语写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课外阅读,注重积累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毫无捷径,贵在坚持,重在积累。《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因此,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有趣的谚语,大家一起读一读背一背。通过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接触英语语料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从而提升了学生阅读及理解的层次,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积小流而成江海,积硅步而至千里。
总之,阅读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以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依据,不仅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高阅读技巧,更要持之以恒,坚持了解。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认真总结,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训练方式,注意消除阅读技能的障碍,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第四篇:期末论文
谈谈对《汽车电工电子》的感悟
汽修教研组王萌萌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讨论汽车维修专业开设的汽车电工电子课程,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中的现状,提出一些如何建设电工电子这门课程的建议。
关 键 词:汽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已讯速掘起,汽车维修专业在中职学校
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才能适应汽车技术发
展的能力,是不少职业学校面临的问题。很多学校都是引进更科学的汽车实习
装备,更要从教学方式上来提高学生的各种技术水平,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对于刚工作的我,这学期的教学工作也接近尾声,因为我这学期所教的科目是
《汽车电工电子》,《汽车电工电子》作为汽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应该
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涉及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
对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下面就谈谈我对这门课的感悟。
一、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的差距
在学期初开学的时候,有同学就不太接受《汽车电工电子》这门课,因为他
们觉得来到职业学校,进入汽修专业,就是为了学汽修知识的,而他们打开课本
所看到这门课的内容是大部分是跟物理有关的,感觉这门课跟汽修专业联系不紧
密,内容涉及到在汽车方面的应用很少,而且枯燥难懂,没有一些能吸引他们的东西,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因此对这门课不太感兴趣,这也是
我们专业学生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汽修专业毕业生在汽修行业从事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维
修;另一类是汽车服务。这两类工作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
此,在培养汽修专业人才时,不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基
础知识能力。也只有这样把知识学全面了,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运用的重要性
1、学生的素质现状,适合一体化教学。因为来职业学校上学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差,特别是文化课,《汽车电工电子》是以《物理》为基础的,所以《汽车电工电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整堂课从头到尾讲授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尚可接受,而大多数同学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应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顺其自然,加强形象思维教学,多给学生自己动力操作的机会,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学到专业知识。
2、动手动脑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只有更多地给学生自己做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在一体化教室上课,任课教师可以一边讲授基本理论,一边通过实验手段演示工作原理,然后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吸收消化,使同学们在生动、活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比如讲电磁感应时,可以在教室做一下电磁感应的实验,最好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持久保持并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效果,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课堂有所期望,对《汽车电工电子》产生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用激励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要用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最棒的,一定能行。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机制,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汽车行业是个飞速发展的行业,一些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上,现代汽车的诊断与维修也与原来的方法有着根本的不同,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对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上原来的实训方法便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所以只有学好基础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去学习汽车的新技术,从而成为汽车行业的技能型人才。
第五篇:期末论文
题目:运用法治思维,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时间:2015年1月21 1 引言
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大凡改革,只有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成功。倘若没有法治作为保障,改革就很难长久,改革的成果也很难得以巩固
总书记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这一要求,充分体现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改革的治理理念,对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法治与改革的辩证关系
法治,凝结着现代社会的制度向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治理革命。“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总书记再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新的起点上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法治思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改革,就是立新替旧的体制重新构建和政策的重新厘定。改革的目的是在促进制度成熟和完善,实现体制机制更新,在完善中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更加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复杂性、纵深性、艰巨性、紧迫性,决定了必须凝聚更大的改革共识,才能增强改革行动自觉。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表明,依靠法律保障政策实施是最稳妥、最靠得住的。只有把改革纳入法律的程序,通过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方式,才能保证改革项目的落实。
改革与法治,是当今中国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行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刚刚过去的2014年,改革伟业正是在法治思维统领下节节推进。从依法依规惩处“老虎”“苍蝇”,到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教育领域改革等重大改革有序推进;从国务院取消和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到上海自贸区27项制度创新,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根本要求与基本遵循。法治思维助力改革稳步推进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根植并受制于 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当今中国的法律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互促进。一方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另一方面,改革为法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内在需求和动力,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也对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了积极的巩固、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3.1 什么是法治思维以及法治思维的特点
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的思维。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是由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益错综复杂,形成改革共识的难度增大。面对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要确保改革不断向深层推进,就必须在发挥政策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回顾自去年以来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如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以法律手段严管污染物排放等,都是坚持在法治框架内推进改革的生动实践。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改革过程中,有些“硬骨头”啃不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按照法治思维讲规则、讲程序。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充分说明,于法有据是改革的基本前提。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到哪里,法治建设就应跟进到哪里。
法治思维具有五个特点:
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规则具有确定性、可预期、可执行等特点,是人们对事物理性期待的体现。规则思维的逻辑起点是:既定的规则告诉人们哪些可为(权利)、哪些不可为(义务),以及如何行为(程序);人们的行为后果是可预期的。对政法机关来说,维护社会稳定,首先要严守规则,维护规则的稳定,否则就会破坏人们的预期,理性就变成感性、心安就变成恐惧、有序就变成无序。
法治思维是权利义务思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法治思维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运行,实现法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
法治思维是程序性思维。程序的基本含义: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同等关注;三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中行使;四是执法司法者不能从当事人那里牟利,否则会出现偏私。程序的本质是一种形式合理性、可实践的理性。借助程序这个“形式性操作杠杆”,就把利益的博弈和价值衡量转化为在法治规程上表达的诉求,人情、关系、偏见、恣意才会被消除,相应纠纷和问题最后都会在法治轨道上得以解决。
法治思维是权衡思维。法治作为定纷止争的实践理性,突出特征在于对各种 价值和正当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维必然体现着权衡利弊、瞻前顾后、兼顾各方的思维特征。它所要求的是,看问题、作决策,要依法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尽可能把事情考虑得更周全,把方案设计得更缜密,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法治思维是建设性思维。建设性思维以建设社会、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为目的。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法治作为治国理政方式,从来都是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法治思维以建设性思路确定制度,修复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3.2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继续推进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总目标。
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走出“边抓牌边定规则”的思维定势,确立“定好规则再抓牌”的法治思维。以往,由于缺乏法治思维,很多领导干部习惯于“拍脑袋决策”,各种“半拉子工程”、“政绩烂尾现象”,大都与此有关。为避免在改革中走弯路、走错路,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要善于将立法决策与重大改革决策结合起来,通过立法规范和指导改革事业,使改革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同,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的社会成本;要善于将改革实践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促进和保证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巩固改革的经验和成果。
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还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司法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必须加快落实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新举措。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改革举措的配套衔接,注重分类推进,强化任务落实,保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让改革在法治的护航下,真正做到“蹄疾而步稳”,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
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态度,在思想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是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3.3 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改革应处理好的问题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全面深化改革要依法而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要用法律制度加以巩固。
宪法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坚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任何组织、任何政党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法律是最高的权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也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制度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及其各领域、各环节。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应对制度建设的内容是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行总结和梳理。无法可依的,应按轻重缓急,拿出加强立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有法可依的,应梳理出如何进一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样按轻重缓急,拿出加强执法、司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正如总书记2012年12月4日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所指出的,就是“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或者说是法治的市场经济。没有法治保障,市场经济难以持续发展;没有市场经济作为基础,法治也会因为缺少内在的价值和灵魂而很难确立权威。
改革自身需要法治保障,要求改革必须依法进行。今天的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转型、矛盾日益凸显,多年遗留下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大多触及深层矛盾和冲突。只有依法而行的改革才能更大凝聚改革共识,更顺利解决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有助于改革突破旧体制、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的束缚。
改革要依法进行,首先,改革的决策和行动必须符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要求,必须讲究正当程序,决不可牺牲法治理念,决不可违背宪法法律基本原则。其次,改革的主持人也要依法行事,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存敬畏法律之心。正如张德江委员长在主持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指出的:“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依据改革举措,结合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需要修改的法律按照程序及时修改,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有序进行,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重要改革举措,要按法律程序进行。”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法治原则,必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充分运用国家法律资源,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与推动 作用,充分激发各级政府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确处理好敢闯敢试与依法改革之间的关系,力求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与法治中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4.总结
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之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法可依的历史目标之后,在执法、司法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效以及民众的法治意识普遍提升之后,我们以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基础更加坚固,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更加成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偏离法治轨道大搞“短、平、快”的改革,甚至是公然进行违宪改革或违法改革,必然会遭到社会各界的诟病指责,也必然会使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遭受到严峻挑战和普遍怀疑,自然也会加大改革的风险与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改革与创新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进行,同时,法治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改革的需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是构建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义所在。法治中国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为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改革的重点,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改革的基本目标。与此同时,我国改革进程中的法治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为六大建设所涉及的各项改革提供法律规范和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 《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持》.2013年02月24日.新华网.[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4]杨继绳:《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变革》.南风窗.2004年第14期.[5]《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2014年03月29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