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特征心得
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首先是德育功能。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当今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
力。
其次是美育功能。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小学生也不例外。中小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的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校园环境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再次是实践功能。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学生将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这些考验固然检验着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但同时也对中小学校所代表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中小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
第二篇:有感于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特征
有感于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特征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园的时代性活动等。
一、特征
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作用
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三篇:校训,校园文化的灵魂
2006暑期培训
校训—校园文化的灵魂
一、走近校训
1、熟悉而陌生的校训:
从“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引入我们最早接触的校训。(毛泽东 抗日军政大学)小学师范学校师范大学
2、什么是校训?
名人眼中的校训: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校训能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使学生以自己是这个光荣集体的成员而自豪。校训是一所学校的航标灯,对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一经形成,将长期规范、陶冶和感染学校的每一个成员。
校训的定义:
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的精神提炼出来的训词。它反映了全校师生的意志和追求,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师生的行为。它体现一所学校的特点、风格,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地域的文化积蕴和精神。3、校训的内涵:
(1)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充分体现着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反映着学校办学的宗旨和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校园文化烙印。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充分体现各种先进教育思想的融合,并且是实现学校发展和理想追求的驱动力和思想支柱。学校的校训传达的是学校共同的责任感、追求和理想,表达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2)校训是校长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一则好的校训,是营造良好校风的“催化剂”。校训已经提出,一旦被全校师生所认同,就会成为这个群体的规范。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就会自觉地把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而身体力行,并逐渐养成习惯,形成风气。校长可以通过校训这个手段,把学校办成一所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把学生培养成既符合国家统一培养目标,又具有学校特色的优秀人才。
(3)校训既是一种育人手段,又是一种管理措施。校训是学校校长,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学校的性质、实际,集思广益,制定出来的。它要能体现办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对全校师生都具有指导意义,对师生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提出了方向性、针对性、规范性要求。
(4)校训是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决定了学校对于办学方向和愿景的偏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校训不是只针对学生提出来的。反映的是师生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二、校训鉴赏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
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斯坦福大学——自由之风吹拂。
伯克利加州大学——让这里光芒闪耀。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新南威尔士——实践思考出真知。
墨尔本大学——以人为本,与时并进。
北京大学——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校训诠释
严陵镇中心校校训:厚德 博学 健体 笃行
(1)厚德
读音:(hòu dé)
字义:“厚”,与薄相反,包含宽厚、敦厚和厚道,在这里是大和多的意思;德,是品德、品行、德性。厚德,指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品格。
出处:与厚德相关的成语有“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大地宽广深厚,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君子(有才能的人)应当增厚美德,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万物的奉献精神。”
含义:严陵镇中心校以德立校,要求学生成才先成人,优学且厚德,做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从大处讲,是爱祖国、爱民族,有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把祖国、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精神和品格;从日常生活、工作、处事等诸多方面讲,则是心怀宽广,能容人、能与他人共事、共处,能关爱他人和帮助人、团结人,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包括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厚德对学校来说,是立校之本,对师生员工个人来说,是做人的立身之本。
(2)博学
读音:(bóxué)
字义:“博”,指博学多闻,可谓学识广博,见闻丰富。《荀子·修身》:“多闻曰博”。“学”,指学问、学识。“博学”是指广博的科学知识。为人须好学力学,勤奋努力,多方面学习,学问广博,学识渊博。
出处:“博学”,出自于《论语·子罕》,原文是“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意思是孔子多么伟大啊,学问广博,但是不图成名。
含义:严陵镇中心校着眼于终生发展,要求科学人文并重,现代传统结合,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符合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才华横溢的复合型人才。
相关背景:(美国在20世纪的大科学中以博才取胜后提出博才教育,日本提出通才教育,中国提出素质教育。“博学”观念符合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能与国际接轨,能充分体现目前中国教育的素质教育观)
“厚德”和“博学”合起来是品学兼优,是有德有能。有德有能、才能报效祖国。所以说,厚德和博学是报国的物质基础,是前提、是条件。
(3)健体
读音:(jiàn ti)
字义:“健”,强健。“体”,身体。“健体”就是强健的体魄。出处:子曰:“健身为本。” 列宁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毛泽东也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含义:少年的身体,应当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应当像猛虎一样,呼啸山谷。学校的体育,应当与其它诸育并重,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凡体育活动游戏,不可荒废,要积极参与,持之以恒。课内课外,应勤习勤练,贯穿其间。通过竞技,既可以强健体魄,也可以使心情舒畅,得到美的享受。
在身体美的习得过程中,同时感受到精神美的熏陶。在体育活动中通过积极进取、勇敢竞争、顽强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从而培养精神上追求卓越、追求荣誉的理想美,勇敢顽强,坚毅果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美和体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感美。
(4)笃行
读音:(dǔxíng)
字义:“笃”,忠实的意思。“行”,行动,践行。“笃行”是指忠实地、全心全意地去实践。
出处:“笃行”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治学的根本方法,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必须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笃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
含义:严陵镇中心校倡导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强调踏实的实践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纸上谈兵”不行,做“空想家”也不行。应当“言必行、行必果”,只有“知”“行”结合,在社会生
活中去锻炼,在实践中去学习,才能成为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在人生境界与学问知识上真正有所成就,才能使知识产生力量,精神化为物质,理想变为现实,创造出美好的生活,造福人民。
第四篇:学术文化——校园文化的灵魂
学术文化——校园文化的灵魂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所在,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而作为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学术文化,它堪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根基。学术文化的带动者研究生,他们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从而使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烈,大大的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本论文还通过广州大学的“第一作者讲坛”重在说明学术文化对校园文化的重要影响。
关键字:校园文化,学术文化,研究生,第一作者讲坛
李大钊曾经说过:“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是学术文化。它反映着一所学校的特色,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价值观、整体风格和大学精神。作为学术文化的引领者——研究生,在传承校园文化,带动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学术文化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当你置身于一所大学校园中,扑面而来“奔涌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你的心灵,使你感动、兴奋、激越、升腾。这不是别的什么,而是该校特有的无形之精神与有形之地理环境的复合体。”⋯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所在,区别于其他机构的基本特性就是它的学术文化性所在。
1、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营造素质教育气氛的心路之徒,是塑造校园精神的构建之本,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的陶冶之源。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和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
2、什么是“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是一个大学在探求知识、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形成的良好的特色和氛围。它是指,学术人在发展学术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和物质设施中的外在表现。
一般的学术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区域居民的教育状况和文化素养,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成果等,由于各地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不同,学术文化总是呈现出
1鲜明的地域特征。大学学术文化是指专业和学术上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一种求真的文化,它在校园文化中的整体结构中具有核心地位。
3、校园文化与学术文化二者的关系
作为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学术文化,它堪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根基。虽然它只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它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文化使命。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学术氛围是大学文化凝练而成的一种独特氛围,是一种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氛围,它由多年积淀的浓厚文化底蕴升腾而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大学人。蔡元培在北大倡导“思想自由,兼容片包”的冶学精神,这种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传统,使北京人学近代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这要求同学们加强人文底蕴、艺术品质的追求,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也是作为一个我们大学生要求对身心全面发展的追求。
丰富的学术文化成果如世界观、方法论、科学理论、行为规范、技术,以及学术精神、学术气氛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引导和促进着校园文化的其他方面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活动的进行;学术研究造就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直接参与高校文化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所以,学术活动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因此,只有打造以学术文化为主流的大学文化,才能提升大学文化的层次,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生在学术活动中的作用
研究生作为校园一群重要的群体,是学生群体中的精英和先进分子,他们活跃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青年学生的朝气与活力。在学生思想、学习、科研和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它们区别于大学生: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生而言,都是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的。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同时研究生拥有比大学生更加深入的专业知识,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从而使校园文化氛围更加
浓烈,大大的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
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之处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更高更远,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任务,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研究生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准,反映着一个国家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储备,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经济竞争的能力。
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做为大学生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漫无目标,而研究生更加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这决定了研究生在校园学术文化发展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致力于学术研究,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将校园的文化推入更高的领域。研究生在学术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样的优势作用呢?
1.素质优势:无论专业素质还是其他方面的素质,研究生的整体水平会比本科生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他们在进行学术文化建设时可走的路、可采取的方式也比较多,效果也会更好,有些具有研究生特色的活动在学术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直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结构。譬如,本科生在学生科技方面开展活动,其组织与参与水平必然不如研究生,同时研究生其他活动可加入大量的科技含量,使活动形式更加丰富、更吸引同学们去参与,从而使更多的同学从中受益。
2.年龄优势:由于年龄相对较大的原因,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都会显得成熟些、稳重些。他们能够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心态完成一项工作,当然也包括校园文化建设。他们已经经历过大学本科的四年生活,有些甚至还有过相当长的工作经历,他们不但对大学生活了如指掌,而且基本都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或已在各行各业中业绩十分突出,研究生是本科生很好的榜样。
3.社会优势:这是年龄优势的一种外延,与本科生相比,这是研究生最明显的优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有的是从社会中来,他们已经融入和正在初步融入社会,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会给他们比本科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样的思路来源,也为他
们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更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
三、研究生品牌讲坛活动“第一作者讲坛”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渐发挥引领的作用。作为广州大学的研究生,我们都知道研究生“第一作者讲坛”为我校研究生首创的品牌讲坛活动,它通过邀请在读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走上讲坛,做大学讲坛的“第一作者”,让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生学子学会去表达自己,并在观点、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历练自己,不断拓宽学术思路与领域,激发创新热情,以便切实提高研究生学术科研创新能力,并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这个讲坛为我们广大研究生搭造了一个平台,从今天开始,我们也可以像专家学者一样登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与人生思考。讲坛的特色就在于‘第一作者’,我的讲坛,我去表达!此活动的目的除了让广大研究生能够不断提升自信表达、自主研究的能力,在研究生之间大力促进学术文化的交流外还意在让师兄师姐们给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一个明确的指引,让他们不要因为各种矛盾和困惑充斥,而迷失了方向,散失了动力。研究生作为学生群中的精英和先进份子,应该努力将自身的素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积极参与校园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大学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和高等学府,所以,文化性或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崇尚学术,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水平和品位,不断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内在价值。学术研究活动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推向了高潮,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学术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中培养出层出不穷的专家和学者,作为学校创新体系的主力,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榜样。
第五篇:生物特征心得
《生物的特征》的心得体会 如何让学生喜欢生物课
下丁家中学 陈凤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将会对后续教学的好坏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第一节课教学必须努力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本节课是初一新生开始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生物学系统知识的第一节课。而且这一节课是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完成的。这节课是新课改的第一节感触颇深,将自己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钻研精神,开发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学习。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
(一)多用直观教具和直观的教学手段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体,其教材的内容的显著特点是高度的直观性。任何有经验的教师,无疑不会放弃这一优越于其他学科的独厚条件。生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与各种生物(植物、动物、细菌、病毒)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是和生活连接非常紧密的,我们人类本身就是生物,而且我们周围布满了生物。如果只用干巴巴的语言来描述,学生难以接受,即使你讲得再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不会太高。所以生物课一般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从大家熟悉的身边的事物着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利用实物或各种媒体的直观教学中,要把握时机,潜心设计艺术安排,致力激发兴趣。例如:在和同学们认识以后,我拿出课前准备的小草,小花之类的小植物,和粉笔、小石头等,来叫学生辨别生物,学生很快分辨出生物和非生物。接着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花、小草是生物而粉笔、石头不是生物呢?这样我就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当讲植物是生物,它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呼吸、营养、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等)我通过一些PPT和flsh动画来展示它的特征。使学生在有效的刺激中仔细观察、分析推理得到正确的结论。取得直观教学的最佳效果。可见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二)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能自己亲手做实验。满足学生这种迫切需要的心理,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上好每一节实验课,特别是第一节实验课,要求学生在守纪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分工,人人动手。而教师对所做的实验不仅会做,而且要熟练,并要求在实验前,陈述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引起学生兴趣,在实验过程中,要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发现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地从旁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错漏之处,及时纠正。但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做实验,也不能随便批评学生,以免影响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将所观察到的结果陈述出来,然后教师给予评分。这样,既增强学生兴趣,又提高其操作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和发展学生兴趣,而且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活动中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激发学习兴趣。在生物特征这一节中如何让学生记住生物的特征,我让学生对比自己和坐的桌子来进行比较,为什么人是生物而桌子不是。身体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刚开始很多同学都没有回答道点上,但是他们都没有气馁,仍然兴致勃勃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将课堂教学与谚语俗语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一节课整个过程如果只有干巴巴的生物学科的专业术语贯穿始终,教学氛围肯定显得沉闷。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谚语和俗语来调动学生。
所谓谚语俗语是指那些具有哲理性的地方语言,它们是一些将某些现象、事实或规律用精练上口的词句加以描述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巧妙地辅以一些与生物知识有关的谚语俗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我在讲到第六个特征的时候,学生没有办法总结出来,这时我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和“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出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接着我又引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样学生又能总结出变异的特征。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巧妙地运用谚语和俗语既能够给学生以新异亲切的感受,还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当然,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妙语,会让学生思维散乱,注意力难以聚焦在学习内容的知识重点上。因此妙语的运用要精心设计,用量适中。
二、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维持学习生物的兴趣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兴趣,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成绩没有提高的话,兴趣更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得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功感能源源不断地得以强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调动学生学好生物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上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习生物的兴趣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对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易集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偏科甚至厌学等现象,特别是生物科更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因此,如何为学生创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是非常必要的。精彩的新课导入能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置问、选讲故事等等,可根据内容特点灵活运用。因此,新课引处的设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设疑的方式,例子要生活化,问题问得有趣,有思考性。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活学习兴趣
教师在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生物了。
新课标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而建立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是达到新课标的最有效手段。让我们记住斯宾塞对教育的忠告:留住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从心里接受生物这门学科,从心里爱上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