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反思例谈
课堂教学反思例谈
一、反思课堂精彩点:
把“故事会”引入数学课堂
“故事会”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我把“故事会”巧妙地引入数学课堂。我首先广泛收集有关数学家的故事以及和新知识有关的故事素材,然后进行合理加工,在讲解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开一个内容丰富、兴趣盎然的“故事会”,从而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学习数列知识之前,我先给学生介绍发生在棋盘格上的数学故事,讲述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的聪明运算,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再讲授数列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在讲述立体几何之前,我先向学生讲述蜂巢的几何结构,介绍蚁穴的合理构造,讲解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墓碑上的“圆柱容球”几何图形,用这些生物学知识和数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三角函数之前,我先讲述著名数学家欧拉的故事,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三角函数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史丰收的“数字馒头”、陈景润的“数学明珠”、华罗庚的自学成才、苏步青的爱国之路„„这一个个数学家的成才故事激励着学生们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
教学实践证明,把“故事会”合理地引入数学课堂,并安排具有启发性的原始问题或解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二、反思课堂遗憾点:
画蛇添足为哪般
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问:“大家来读一读军需处长牺牲时的语句,然后谈谈自己的感触。”学生谈得差不多了,老师又问:“面对冻僵的老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言:“你真是一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啊!”“你的精神感天地泣鬼神,我们一定会把你的精神发扬光大的!”“军需处长,我们向你致敬!你安息吧!”„„随后,教师又让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这几句,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教室里感情似潮水起伏。
按理说,这个环节处理到这里,应该说已经比较到位了。可是,这位教师却突然发出指令:“全体起立!请面对军需处长的遗像敬礼!”结果,平静的课堂一下子变得嘈杂起来。桌椅挪动声、学习用品落地声、脚步声等一刹那间齐齐响起,课堂秩序大乱,原本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静静浸润学生心灵的教学氛围顷刻间荡然无存。不用说学生,就连听课教师的心也被弄乱了,原有的思维骤然断开„„
诚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波动,唤醒学生内在的激情而采取一些独特的方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形式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切不可盲目采用这样画蛇添足的方法。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想的目的,而且还破坏了课堂上原本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得不偿失。
三、反思课堂困惑点:
激情=“高分贝”?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激情,语言贫乏,声音低沉,语调单一。
激情是否等同于“高分贝”?有的教师上课从始至终坚持使用高音量,从课前导入就激情满怀、慷慨激昂,课中、课末依然是“涛”声依旧。一整节课下来,教师大汗淋漓、嗓音嘶哑。表面上看,教师全情投入、激情四射,但久而久之,这统一的、过高的分贝会使学生渐渐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此“高分贝”充斥的课堂是一种伪激情,亦不可取。
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堂激情却并非如此。他们的教学节奏松弛有度,语言抑扬顿挫,语音、语调会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课始,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课末,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他们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甚至一个细微的眼神,都能够催生无穷的力量。他们的课堂激情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动着课堂的空气,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使课堂渐入佳境、奇妙无比,最终使教学达到高潮。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教学的无限魅力,尽情享受着课堂带给他们的幸福与快乐。
课堂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激情,而不是那从头到尾的“高分贝”。
四、反思课堂生成点:
不该被忽略的教学资源
在学校组织的赛课上,一位历史老师在讲“大跃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吃食堂饭”,他出示了一张当时的照片:食堂里的师傅忙着给社员们端饭,社员们则埋头猛吃。图片的左右配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鼓足干劲加油干”,下联是“放开肚皮吃饱饭”。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问道:“怎么没有横批?”也许是怕解决这个问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迟疑了一下并没有停下来,而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继续往下进行。
我很为这位教师没能有效利用这个宝贵的教学资源而感到遗憾。当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自己来解决:“谁能给这副对联拟个横批?”如果有学
生拟为“好景不长”,说明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吃食堂饭”的后果;如果有学生拟为“如此荒唐”,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吃食堂饭”的错误性质。总之,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这一意外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既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又能锻炼学生思维。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的没有激情的行程。”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情况时,教师需要敏锐地洞察、灵活机智地应对,这样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反思课堂创新点:
精彩的“许愿树”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班集体,我们的家》。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班集体是我们另外的一个“家”,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懂得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为班集体这个大“家”作贡献。课上,教师设计了“许愿树”绘画环节,给学生发放印有大树的卡片,让学生为大树画“果实”。学生在画完之后,纷纷跑到讲台前汇报自己的“果实”:“我要认真打扫卫生,让教室更干净,让大家更舒心。”“我打算给请假的同学补课,不让他掉队。”“我要好好锻炼身体,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适时给予肯定或表扬。
“许愿树”绘画环节的设计,其积极意义在于:
首先,绘画活动与教学融为一体,更具教育意义。如此教学,画“果实”已不是简单的画画,学生在画前要考虑这个“果实”代表了自己要为班级做哪些有
意义的事,画画不仅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其次,教师的评价指向突出了学科特点。对于这一设计,有些教师或许会从学生作品的线条、颜色搭配等方面进行点评,这样就把品德与生活课上成了美术课。教学只有增强针对性,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案例中,教师的评价则很好地突出了品德与生活的学科特点。
第二篇:例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例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活化 策略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由几个基本观点组成:“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核心,表明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教育对生活是从属的,教育对生活也是能动的;“社会即学校”揭示了生活教育的场地、空间和领域,突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思想,代之以社会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强调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如何把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思想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面临的的第一个问题是教什么的内容问题,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所以,教学首先要明确教什么,这个内容一定要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孩子年龄越小,我们越要注重教育?热莸纳?活化。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使孩子适应学习、获得经验、得到发展。我们使用的教材就是一套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材,包含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食品、玩具、动物、旅游等话题,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学生家庭的生活内容、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以及学生的社区生活内容。我们对教材进行整合,有效地开发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教材使用过程中,适当补充教材内容,开发生活化校本教材,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构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流进教学的“半亩方塘”。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我们的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最终要回归于生活。凭借生活,创设真实语境;联系生活,学用生活中的知识;模拟生活,在生活中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研究与探索。通过创设生活化的、生动的、真实的语言环境――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游戏――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具等巧设生活化情景――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利用媒体技术,创造动感生活情境等方式,初步形成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态真实环境中运用知识,让生活进一步走进生活化的课堂。
三.学习环境生活化
语言教育理论指出,言语交际本领的培养必须贯穿在语言教育过程的始终。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习语言如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情境,那么语言运用的能力就会得到增强。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活化语言环境的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外部环境,让校园成为习得的有效场所。我们在创建生活化学习环境上,力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的秧田式向多元化发展,便于学生进行交流和开展合作学习,创设开放式的课堂环境;致力于营造有声有色的生活化的物态环境,为学生进一步创造学用知识的机会,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进步。为此,我们要致力于构建一套科学的、集生活化、趣味化、知识化为一体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增强信心,明确方向。我们采用老师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参评等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评价中,要着力用生活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表述,还要着力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学生的特长爱好,指出学生的发展方向,同时分析学生的发展缺陷。让学生在扬长补短中,既能发展个性,又能全面发展。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评价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体现人文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健全、健康人格的形成。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场小学)
第三篇: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摘要: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加渗透,循环推进。最重要的是开放不等于自流,要体现有效。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积极协作、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积极、更生动、更丰富、更有效。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并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积极协作、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积极、更生动、更丰富、更有效。
一、由“单一引入”开放为“情境互动”
数学问题的引入有着丰富的内含,应避免“单一”引入的方式,创设生动、直观的活动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黑板上有两幅画还没来得及擦掉,我想请两位同学每人擦一幅,比一比看谁先擦完。(课前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面积差距比较大的两幅图画。)
结果是擦面积比较小的同学先擦完,老师宣布该同学获得胜利。学生七嘴八舌争论不休。
师:你们对刚才的比赛结果有什么意见吗? 生:不公平,两幅图画不一样大。
师:我还真忽略了这一点,两幅画的大小不同,对比赛结果有影响?有什么影响,你能分析一下吗?
又如:教学《认识几十几》时,模仿幸运52猜价格的形式,进行数学游戏活动。
师:老师心里有个两位数,你们能猜出是多少吗?生:70。师:大了。生 :66。师:大了。生:49。师:小了。„„
二、由“文本描述”开放为“生活实践”
以文本形式呈现的学习内容,是为教学提供的一条线索。实际教学中应不拘泥于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改编,以便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
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手中的小票反映出来的信息吗?(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自家超市购物小票)
生:介绍所购物品的名称,单价,购买的日期等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一枝钢笔和一本笔记本共用多少钱? 生2:一盒牙膏比一块香皂多用多少钱? „„
师:你能通过计算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这样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阅读理解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问题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
又如:教学简便计算320-98 教师描述购物场景:小丽带320元钱去超市买一件上衣,上衣标价为98元,小丽会怎么付钱?
生1:直接付98元。
生2:小丽付100元,让售货员找零。师:售货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给小丽? 生:找回2元 钱。
师:小丽钱包里的钱数是怎么变化的?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20-98=320-100+2=220+2=222元。
三、由“忠实执行”开放为“精彩生成”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进行之前的一种预设,不可能把教学中出现的情况一一预测正确。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智慧生成,创生出新方案。
例如:教学《加减法简便计算》
3475-1999 =3475-2000+1 =1476
师: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1999看成2000,多减1,要加1。
师:你能想出相似的式子吗? 生:1111-303。教师板书:1111-303 板书好之后,心里咯噔一下,暗叫不妙。这题与所教的例题:-1999是有区别的,学生会受其影响,形成定势。但又马上一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吗?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完成1111-303。请一生板演。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板演是这样的: 1111-303 =1111-300+3 =814 师:你在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生1:我先把303看成是300,多减3要加3,结果就是814。生2:我觉得应该等于808。
“是808!”、“是814。”教室里一片争论。师:你们自己能想办法证明一下吗?”
3475
生3:是808!我是竖式计算算出来的。师: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生4:我是这样想的。1111-303,先减300,比原先303少减3,所以还要再减3。”式子是这样的:
1111-303 =1111-300-3 =808 师:为什么两道题的简便计算方法不太一样?
生5:例题的减数1999比2000小,而我们这题的减数303比300大。师:是不一样,那在简便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生6:把减数1999看成2000时,多减了1所以要加1;把减数303看成300时,少减了3所以还要再减去3。
四、由“一问一答”开放为“自问自探”
课堂上常出现“一问一答”型师生交流方式,枯燥而低效,只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索,才能让学生学习更生动有效。
例如:教学《整数加减法》
师:观察主题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出示鱼缸图)生:红金鱼24条,黑金鱼10条,黄金鱼6条。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红金鱼和黄金鱼一共多少条? 生2: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多少条? 生3:三种金鱼一共多少条?
生4:哪种金鱼最多?比最少的多多少? „„
师: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分别列式解决。又如:教学《比例》单元中的一道练习题
教师出示: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制混凝土。师:根据上述条件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生1:水泥份数与沙子份数的比是2:3。生2:沙子占石子的五分之三。
师:你能补充了一个条件来进行计算吗?
生3:要配制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生4:有60吨沙子,需要配多少吨水泥? 生5:有30吨石子,配用多少吨沙子?
生6:有石子、水泥、沙子各30吨,能正好全部配用完吗?如果水泥正好用完,沙子够不够?
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比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更全面,更贴近学生生活实践。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高、思考也更深入。
五、由“学科分隔”开放为“课程整合”
把各学科进行综合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使数学学习更丰富多彩。
例如:教学《复习数的整除》
师:谁来说说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特点?
生: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是奇数。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是合数。
师:2既是什么数,又是什么数? 生:2既质数又是偶数。
师:你还能用学过的关联词造句吗? 生1: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生2:一个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生3:1是奇数但不是质数。
在复习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同时,又巩固了对“既是„又是„、既不是„又不是„、是„不是„、不是„就是„”等关联词的理解。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加渗透,循环推进。最重要的是开放不等于自流,要体现有效。因为开放,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比预先设计的问题更难把握,这对于
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对话”引领学生走向一个新的开放。
第四篇:例谈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几种实用形式
例谈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几种实用形式
吴亨宏
板书设计是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在现实的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板书,我亲历和目睹了冗长如“老太婆的臭裹脚”者有之,简单寥寥数字者有之,自始至终无板书者有之„„,死板而僵化,乱涂乱画,毫无条理,东拉西扯,杂乱无章,“满堂灌”等现象致使自己的教学有了“瑕疵”。有人将好的板书誉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如下以我实践过的板书为例,望能给大家有所启迪和收获。
一、提纲式
其特点是概括和提炼了课本知识的精华,将知识点的“主干”和“分支”罗列清楚,传递知识的功能强。如我在上《少年能自强》这课时,如下的板书中知识脉络清晰可见,主标题与子标题简单明了,子标题中的破折号、着重号分别起到了解释、醒目提示和强化记忆之效。
它好比是如今兴起的“思维导图”,条理清晰。一看便让学生一目了然,宏观上更易把握知识点,不拖泥带水,是对本课知识点的高度概括,利于师生的教与学省时省力。
二、综合式
我这里的综合式就是特指的是各类板书齐用,即在板书中适当辅助一些辅板书,从而形成其“合力”,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知识,如我在《我能行》这课运用了它。
1.发散式。可帮助学生窥视出将“三自”的优、缺点,在行动中做到“超越自负,告别自卑,走向自信!”
2.坐标式。此数轴式的辅板书与数学知识“联姻”,将“三自”抽象的问题加以形象化,将复杂化的问题简单化,更利于学生去理解,更易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3.对比式。辅板书是为了加深理解“三自”的理解,更好的区分它们加以对比的一种辅助性板书,可让学生在讨论中填写完成。
此等板书将传统的单一板书打破,以教师的创新意识为引导,增强了学生学习求知欲,在自我评价优、缺点中情感态度上看到虚实,从而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树立“我能行!”的自信意识。
三、图示式
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借助各种图示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图示地引导下,比单纯的说教更易掌握,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
此等板书满足了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特征,师生中的教与学不再是“飘飘然”与“昏昏然”,使授课与学习均有了事半功倍之效,且更易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填充式
是教师在预习、自学、讨论、复习等之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空间,让学生填写所规定的内容,在师生共同合作中来完成。它的形式多样,有一定主线,适合于知识点前后紧密衔接中运用。如我在复习《党的基本路线》的知识点时,给学生出示了如下的板书,让学生在相应字母处填写相关内容,等学生相互讨论完毕后,我再引导学生一一疏导讲解。
A至K处依次为: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
它可以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易区分更易混淆的知识点,且对所学知识前后连接点更加熟悉,对强化复习、掌握主干知识脉络、提高竞争和团结协作意识均有所帮助。
五、“空白”式
板书是微型教案,在板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适当运用一些“空白”艺术,会给死寂的课堂带来一定的活力,且以板书的艺术美感直接吸引学生的视觉,在此激发下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我在讲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此课时,由于板书内容十分冗长,我就利用了“空白”艺术。如:
第二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四点)的伟大民族精神;
2.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我们鼓舞我们民族„„力量之源;
3.„„的丰富与发展。
二、民族精神我传承
1.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两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
3.„„(“三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处依次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中华民族精神;有责任、有义务;改革开放以来;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此类板书加快了老师的书写速度,省了授课之时;给课堂增添了一定的艺术效果;给学生的感官上增添了一定的兴趣,激发了填写“空白”的欲望;学生易将知识点压缩于脑海深处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六、归纳式
此类板书将各段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归纳后总结设计,做到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均跟板书同步进行。如在《情趣与兴趣》的讲授中采纳它,在这种“形影相随”的思路中与板书“一路相伴”,如此设计条理更加明晰,对学生的示范性也极强。
它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和把握,防止思维分散,紧随老师的步骤,避免了“身在曹营心在汉”之现象,在聚精会神中预设与生成之效更佳,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七、结合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板书将会发生新的变革,新的组合式的板书也将应运而生,它将传统板书、多媒体的课件、教学方法等相结合的一种设计思路。如在《祝福青春》此课中,我的设计共分三大块:左端为板书区,书写所学的知识点;中间为视频区,播放多媒体课件;右端为竞赛分值的分布区,显示竞赛情况(当然据各地各班按“三区”的所在地不同要做相应的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上直观、系统的“三区”设计,授课脉络和竞赛过程清晰,分布错落有致,一目了然,便于理解掌握知识;评价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竞争。
八、列表式
对于难以区分的知识点,因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特别是面对易混淆的知识点,不妨以列表来比较,如我在讲“人民与公民的区别”时,采用了列表式,从它们的性质、概念、范围和后果在表格中反馈的清清楚楚。它的运用使学生不但对这些知识点一目了然,全面掌握上述这些知识,更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生记忆的持续时间也长。
九、意会式
有时形象的想象图,比起生硬的文字呈现方式让学生更利于接受和理解,每个孩子的头脑都充满着想象的翅膀,为此,我在讲到《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时,我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在其一撇一捺中分别键入如下的文字,从中引出让学生明白要怎么去做。
此板书不但抓住了学生的想象力,直观的表达了其意思,且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听课的兴趣,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带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十、递进式
此等板书是多为专门有逐步递进、有层次的推进的知识点时而设计的,如我在讲授《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为了讲清“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时,我设计如下,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师步调而行。
此类板书的引导,将知识点逐层解决,在环环相扣,有递进式的推进中已将知识点解决于“游刃有余”间,学生的思路自然过渡于这种“爬楼梯”式的学习状态中。
十一、压缩式
有些知识点可以以板书形式加以压缩,然后按“橡皮筋式的弹性”来还原其知识,如我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将其民族方面的内容压缩为:“1234”,即拉长为:
1.-个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两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3.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即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4.新型的民族关系(四组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以数字游戏法使学生兴趣盎然,提高了听课氛围,激发了兴趣,对知识的收与放的过程中做到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板书设计,如我在讲到“三步骤”战略时运用数轴式(在数轴上分别标识上“三步走”各阶段的时间)板书、在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时,形象的将它的几点内容作为一条项链上的几颗珠子画在它上面的想象式的板书等。
第五篇:例谈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问题的提出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实要关注三维目标,而且认识到过去大纲关注不多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新课改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培养学生的素质,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众所周知,知识与技能维度是外显的、可以测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达成一定的目标,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就难以测量,更主要的是它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己的体验与积累来获得,这使得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显得比较难把握。化学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设计、如何实施才能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呢?
2、《硫酸》性质教学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1(人教版)中有关硫酸性质的知识是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硫酸的知识基础上再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呈现出来的。主要学习浓硫酸的氧化性、脱水性和吸水性,重点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制一只氢气球”来引人新课,课一开始笔者进行了如下描述:“节日里人民公园内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四下看,各种娱乐设施应有尽有;抬眼望,蔚蓝的天空映衬下,几只硕大的气球正在迎风招展,煞是好看!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一次,我想让父亲给我买一只气球玩,父亲没有给我买,我伤心了好几天。现在想起来,不能怪父亲,那时家里孩子多,生活很紧张,没有闲钱买这些东西给我们玩。不过,从那时起,氢气球为什么会飞起来?它里面装的氢气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就一直装在我的脑海里,直到我读到初三在化学课上才弄明白。我当老师后,每当我讲到相关内容时,都要亲手给同学们,同时也是给我自己制一只氢气球。”接下来我就用简易装置(小啤酒瓶、小气球)和生活中能找到的反应药品(废电池外壳——Zn,废蓄电池液——稀硫酸)在两三分钟内给同学们制了一只氢气球。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教师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抒发了感情,同学们静静的充满好奇的聆听着老师的故事,在情感上获得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当一只活灵活现的氢气球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欢乐的气氛充满了课堂。同学们在巩固知识(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同时,也受到了浓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在师生共同复习并归纳初中学习过的硫酸知识时,教师着重强调“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才产生氢气,与浓硫酸反应不会产生氢气,金属活动性顺序氢以后的金属(如Cu)不能与稀硫酸反应”。随后提出问题:“Cu与稀硫酸不反应,与浓H2SO4反应吗?”学生猜测:能反应,并推测产物可能是CuSO4、SO2和H2O;接着再问,“如何检验CuSO4、SO2等产物?”同学们回答:SO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CuSO4溶液是蓝色的,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紧接着教师利用设计好的装置(如图)演示Cu与浓H2SO4反应,重点检验产物SO2(如图装置中铜丝可以抽动,用来控制反应,还增加了SO2通入石蕊溶液实验和尾气处理装置)。同学们观察现象并描述:不加热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可以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证明
产生了SO2气体;试管底部有灰白色的固体析出,冷却后稀释反应液呈蓝色,证明生成了CuSO4。最后师生共同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对比分析Cu与浓H2SO4反应和Zn与稀H2SO4反应,认识到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可把Cu等不活泼的金属氧化。
这段教学设计及实施,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实验Cu与浓H2SO4反应产物的探究,涉及到过程方法的训练;有涉及SO2有毒尾气处理的环保教育,更有一“浓”一“稀”的硫酸与金属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这些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接下来,在学习浓硫酸与非金属(如木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由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课前他们做的探究实验——“探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产物”的过程与结论。让我们来听听梁子琳同学的汇报:“课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探究性课题——‘检验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我们课外活动小组的成员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产物是CO2、SO2和H2O,接着我们讨论用什么实验装置和药品[2]来检验这些产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己的见解,尹康成同学说‘用石灰水检验CO2,石灰水会变浑浊,用品红溶液检验SO2,品红溶液褪色,用无水CuSO4检验H2O,无水CuSO4变蓝色。’连嘉成同学说‘可是SO2也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啊。’邓嘉芬同学突然说‘品红溶液、石灰水都会挥发出水分,得先把水检验出来。’我们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达成共识,在气体产生装置后先连接一个装有无水CuSO4的装置来检验产物中的水,接着连接装有品红溶液的装置来检验SO2,接着连接装有KMnO4溶液的装置除去多余的SO2,并在后面再连接一个装有品红溶液的装置监控SO2是否除尽,最后连接装有石灰水的装置来检验CO2。我们的方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实验室老师给我们提供了相应的仪器药品,我们组装好仪器开始实验,老师只在装浓硫酸时帮了一下手,其余由全部我们同学完成,实验很成功,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课外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探究中训练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理解了实验探究的过程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他们积极发言,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争论中达成共识,最后顺利地完成实验。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收获颇多,正如同学们所说:“这样的实验探究让我热血沸腾,亲身感受化学实验的奇妙性,我对化学更感兴趣了。”“特别是讨论时的思维交流,让我们明悟了更多,正如那一句话:我有的一种思想与你的一种思想交换,我们各自便有两种思想。”“整个实验过程我们都是亲身参与其中,再也不会觉得学习化学只是死记硬背公式那么乏味;探究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需要自己亲自解决,这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最后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时,也增强了我的表达能力。希望今后能多搞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
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在演示“黑色的香肠实验”,并解释脱水原理后,给出信息:“清华大学学生刘某用浓硫酸泼动物园的熊事件,还有社会上及个别丧心病狂的人用浓硫酸伤害他人。”一方面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另一方面既教书有育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里品质。
本课归纳小结时,不仅要有知识归纳,还要点明本节课大家分享了活动小组实验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论,由浓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从而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明确三维目标。
关于课堂练习的设计,笔者设计以下两个层次的课堂练习:一是巩固知识的练习; [练习1] 下列现象表现了硫酸的哪些性质 ① 浓硫酸滴在纸上,纸变黑。___ _ ② 敞口放置浓硫酸时,质量增加。____ ③ 锌粒投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____ ④ 木炭放入热浓硫酸里有气体放出。____ ⑤ 铁、铝与冷浓硫酸不反应。____ [练习2] 下列几种气体不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是()A.CO2 B.H2 C.NH3 D.O2 E.Cl2 二是思维能力训练题。
[练习3]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浓硫酸和稀硫酸,请设计简单方法区别它们。(提示:本题是个开放性问题)练习3使本节课达到了又一个高潮,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达七种鉴别方法:密度法、黏度法、稀释法、露置法、氧化法、脱水法、钝化法。设计这道课堂练习,目的在于巩固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学生反应来看,确实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3、分析与讨论
从本课例来看,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都得到了体现,即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应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如通过本节课学生要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知识与技能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如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这一知识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有师生课堂上共同完成的实验探究、还有课外活动小组课外的实验探究汇报)的方法来掌握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形成什么样的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形成学生自己的情感,如通过创设“给学生制一只氢气球”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营造了快乐的学习气氛,通过一“浓”一“稀”硫酸与金属反应表现的性质差别,使学生感悟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成功的课堂教学一定关注教学的三维目标,而且三维目标的实施应该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从新课程的实践中笔者认为化学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⑴ 创设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教学情景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景,即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相联系,引发学生兴趣、思维和想象;创设与学生新旧知识相联系能够激发认知冲突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如:本课通过创设“给学生制一只氢气球”的实验教学情景,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这一教学情景既是对旧有知识(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回顾,又是学习新知识(浓硫酸的特性)的生长点,更是与稀硫酸相比浓硫酸是否也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疑点,对于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浓硫酸强氧化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⑵ 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探究,问题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也就是在操作探索中教给学生具有迁移价值的东西,从而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重要。如本节课中尽管浓硫酸的性质教学不宜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出于安全考虑),但依然可以在课前由几名课外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然后让它们在课堂上汇报实验情况,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探究过程、方法、结论和心得体会。
⑶ 用问题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化学新课标提出不仅要关注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化学教学实际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用问题去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提出问题,让学生怦然心动;分析问题,让学生浮想联翩;解决问题,让学生茅塞顿开;应用问题让学生妙不可言。
本课例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浓硫酸可以与Cu反应这一事实,而是提出问题:“Cu与稀硫酸不反应,与浓H2SO4反应吗?”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展开思路,浮想联翩,并在交流中拓宽思路,体验乐趣,激荡情感。本课例中在学生课外小组合作探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产物时,学生独立设计、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后终于解决了问题,那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舒畅感,使学生无比兴奋,学生此时的情感是愉悦、自信的,从而树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形成持久的探索欲望。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妙不可言的成就感,设计练习3无疑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其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创设情景、激趣启思、合作探究、知能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