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设计
例谈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设计
[ 2012-4-5 13:27:00 | By: 梁勇 ]
推
荐
课程目标中最低一级的层次是课堂教学目标。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大而空的目标,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如果一堂课只有整体的目的,没有具体明晰的目标,就会导致了教学的低效。
在设计《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活动单时,我将教学目标拟定为:1.学会运用地图描述台湾的位置和范围。2.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3.懂得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的领土。这三个目标互相联系,既使学生了解了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其经济发展条件,又让学生明确了台湾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
具体的学习过程我又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三个活动: 活动一: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1、了解台湾在祖国的位置。
2、阅读教材P32~33,在图中找出以下地理事物名称。(1)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水道——台湾海峡;(2)与台湾岛隔海相望的大陆省份:福建省;(3)台湾岛的“三临”:东临--太平洋、北临--东海、南临--南海;(4)台湾省的一系列岛屿: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5)台湾的行政中心——台北;台湾最北部的港口都市——基隆;台湾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台中;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岛上仅次于台北市的第二大城市——高雄。(6)在图上描出北回归线所在的位置。(在课本图中圈出指定的地理事物名称→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在投影填充图上展示)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了解台湾的范围、位置,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区域知识的能力,懂得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渊源关系。
活动二:美丽富饶的宝岛。
1.阅读教材P35~36,并结合查找的资料,列举宝岛台湾的美称。(阅读教材→小组内互助→猜猜投影片上表现的是台湾哪个方面的美称)
2.小组讨论:分析农产品(水稻)和森林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1)如果你现在是台湾的农业专家,你认为在台湾的什么地方适宜种植水稻,并结合课本P33图6.22、P35图6.24、P36图6.25简要说明这样布局的理由。(2)如果你现在是台湾的植物专家,请你说说森林的分布位置,并说明这样分布的理由。结合P36图6.25、P36图6.26,进一步分析台湾树种十分丰富的原因。(结合地图自主分析→小组内交流→由两小组分别进行整体展示→其他小组评述、....补充)
第1小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台湾的美称,从而感知其丰富的物产和自然资源。着重看其中的两个美称----海上米仓、森林之海。第2小题让学生转变角色,分别担当台湾的农业专家和植物专家,来分析水稻和森林资源的分布跟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注意从地形类型、灌溉水源、气温、降水、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台湾的自然条件与物产的因果关系。让学生了解台湾人民是怎样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创造一个富饶的宝岛的。
活动三:经济发达的宝岛。
1.阅读教材P37~38,结合课本P37图6.27、图6.28,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经济以
为主。从60年代开始台湾重点发展
工业,形成“
”型经济,即 “出口导向型”的经济。(2)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有哪些有利因素?(阅读教材→根据提示填写相关内容)
2.读图P33图6.22、P38图6.30,完成下列要求:(1)思考台北、台中、高雄三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析这种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提示:可从地形条件、开发历史、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思考)(小组长组织讨论→组员各抒己见→形成书面答案→准备展示)
第1题主要是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自行归纳,通过归纳让学生了解台湾经济由过去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发展到现在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变化。第2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台湾工业主要分布的城市及其分布特点。
以上是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将一堂课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一点做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第二篇:例谈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问题的提出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实要关注三维目标,而且认识到过去大纲关注不多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新课改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培养学生的素质,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众所周知,知识与技能维度是外显的、可以测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达成一定的目标,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就难以测量,更主要的是它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己的体验与积累来获得,这使得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显得比较难把握。化学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设计、如何实施才能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呢?
2、《硫酸》性质教学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1(人教版)中有关硫酸性质的知识是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硫酸的知识基础上再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呈现出来的。主要学习浓硫酸的氧化性、脱水性和吸水性,重点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制一只氢气球”来引人新课,课一开始笔者进行了如下描述:“节日里人民公园内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四下看,各种娱乐设施应有尽有;抬眼望,蔚蓝的天空映衬下,几只硕大的气球正在迎风招展,煞是好看!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一次,我想让父亲给我买一只气球玩,父亲没有给我买,我伤心了好几天。现在想起来,不能怪父亲,那时家里孩子多,生活很紧张,没有闲钱买这些东西给我们玩。不过,从那时起,氢气球为什么会飞起来?它里面装的氢气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就一直装在我的脑海里,直到我读到初三在化学课上才弄明白。我当老师后,每当我讲到相关内容时,都要亲手给同学们,同时也是给我自己制一只氢气球。”接下来我就用简易装置(小啤酒瓶、小气球)和生活中能找到的反应药品(废电池外壳——Zn,废蓄电池液——稀硫酸)在两三分钟内给同学们制了一只氢气球。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教师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抒发了感情,同学们静静的充满好奇的聆听着老师的故事,在情感上获得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当一只活灵活现的氢气球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欢乐的气氛充满了课堂。同学们在巩固知识(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同时,也受到了浓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在师生共同复习并归纳初中学习过的硫酸知识时,教师着重强调“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才产生氢气,与浓硫酸反应不会产生氢气,金属活动性顺序氢以后的金属(如Cu)不能与稀硫酸反应”。随后提出问题:“Cu与稀硫酸不反应,与浓H2SO4反应吗?”学生猜测:能反应,并推测产物可能是CuSO4、SO2和H2O;接着再问,“如何检验CuSO4、SO2等产物?”同学们回答:SO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CuSO4溶液是蓝色的,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紧接着教师利用设计好的装置(如图)演示Cu与浓H2SO4反应,重点检验产物SO2(如图装置中铜丝可以抽动,用来控制反应,还增加了SO2通入石蕊溶液实验和尾气处理装置)。同学们观察现象并描述:不加热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可以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证明
产生了SO2气体;试管底部有灰白色的固体析出,冷却后稀释反应液呈蓝色,证明生成了CuSO4。最后师生共同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对比分析Cu与浓H2SO4反应和Zn与稀H2SO4反应,认识到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可把Cu等不活泼的金属氧化。
这段教学设计及实施,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实验Cu与浓H2SO4反应产物的探究,涉及到过程方法的训练;有涉及SO2有毒尾气处理的环保教育,更有一“浓”一“稀”的硫酸与金属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这些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接下来,在学习浓硫酸与非金属(如木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由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课前他们做的探究实验——“探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产物”的过程与结论。让我们来听听梁子琳同学的汇报:“课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探究性课题——‘检验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我们课外活动小组的成员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产物是CO2、SO2和H2O,接着我们讨论用什么实验装置和药品[2]来检验这些产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己的见解,尹康成同学说‘用石灰水检验CO2,石灰水会变浑浊,用品红溶液检验SO2,品红溶液褪色,用无水CuSO4检验H2O,无水CuSO4变蓝色。’连嘉成同学说‘可是SO2也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啊。’邓嘉芬同学突然说‘品红溶液、石灰水都会挥发出水分,得先把水检验出来。’我们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达成共识,在气体产生装置后先连接一个装有无水CuSO4的装置来检验产物中的水,接着连接装有品红溶液的装置来检验SO2,接着连接装有KMnO4溶液的装置除去多余的SO2,并在后面再连接一个装有品红溶液的装置监控SO2是否除尽,最后连接装有石灰水的装置来检验CO2。我们的方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实验室老师给我们提供了相应的仪器药品,我们组装好仪器开始实验,老师只在装浓硫酸时帮了一下手,其余由全部我们同学完成,实验很成功,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课外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探究中训练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理解了实验探究的过程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他们积极发言,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争论中达成共识,最后顺利地完成实验。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收获颇多,正如同学们所说:“这样的实验探究让我热血沸腾,亲身感受化学实验的奇妙性,我对化学更感兴趣了。”“特别是讨论时的思维交流,让我们明悟了更多,正如那一句话:我有的一种思想与你的一种思想交换,我们各自便有两种思想。”“整个实验过程我们都是亲身参与其中,再也不会觉得学习化学只是死记硬背公式那么乏味;探究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需要自己亲自解决,这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最后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时,也增强了我的表达能力。希望今后能多搞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
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在演示“黑色的香肠实验”,并解释脱水原理后,给出信息:“清华大学学生刘某用浓硫酸泼动物园的熊事件,还有社会上及个别丧心病狂的人用浓硫酸伤害他人。”一方面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另一方面既教书有育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里品质。
本课归纳小结时,不仅要有知识归纳,还要点明本节课大家分享了活动小组实验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论,由浓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从而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明确三维目标。
关于课堂练习的设计,笔者设计以下两个层次的课堂练习:一是巩固知识的练习; [练习1] 下列现象表现了硫酸的哪些性质 ① 浓硫酸滴在纸上,纸变黑。___ _ ② 敞口放置浓硫酸时,质量增加。____ ③ 锌粒投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____ ④ 木炭放入热浓硫酸里有气体放出。____ ⑤ 铁、铝与冷浓硫酸不反应。____ [练习2] 下列几种气体不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是()A.CO2 B.H2 C.NH3 D.O2 E.Cl2 二是思维能力训练题。
[练习3]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浓硫酸和稀硫酸,请设计简单方法区别它们。(提示:本题是个开放性问题)练习3使本节课达到了又一个高潮,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达七种鉴别方法:密度法、黏度法、稀释法、露置法、氧化法、脱水法、钝化法。设计这道课堂练习,目的在于巩固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学生反应来看,确实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3、分析与讨论
从本课例来看,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都得到了体现,即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应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如通过本节课学生要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知识与技能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如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这一知识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有师生课堂上共同完成的实验探究、还有课外活动小组课外的实验探究汇报)的方法来掌握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形成什么样的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形成学生自己的情感,如通过创设“给学生制一只氢气球”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营造了快乐的学习气氛,通过一“浓”一“稀”硫酸与金属反应表现的性质差别,使学生感悟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成功的课堂教学一定关注教学的三维目标,而且三维目标的实施应该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从新课程的实践中笔者认为化学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⑴ 创设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教学情景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景,即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相联系,引发学生兴趣、思维和想象;创设与学生新旧知识相联系能够激发认知冲突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如:本课通过创设“给学生制一只氢气球”的实验教学情景,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这一教学情景既是对旧有知识(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回顾,又是学习新知识(浓硫酸的特性)的生长点,更是与稀硫酸相比浓硫酸是否也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疑点,对于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浓硫酸强氧化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⑵ 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探究,问题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也就是在操作探索中教给学生具有迁移价值的东西,从而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重要。如本节课中尽管浓硫酸的性质教学不宜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出于安全考虑),但依然可以在课前由几名课外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然后让它们在课堂上汇报实验情况,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探究过程、方法、结论和心得体会。
⑶ 用问题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化学新课标提出不仅要关注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化学教学实际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用问题去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提出问题,让学生怦然心动;分析问题,让学生浮想联翩;解决问题,让学生茅塞顿开;应用问题让学生妙不可言。
本课例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浓硫酸可以与Cu反应这一事实,而是提出问题:“Cu与稀硫酸不反应,与浓H2SO4反应吗?”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展开思路,浮想联翩,并在交流中拓宽思路,体验乐趣,激荡情感。本课例中在学生课外小组合作探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产物时,学生独立设计、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后终于解决了问题,那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舒畅感,使学生无比兴奋,学生此时的情感是愉悦、自信的,从而树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形成持久的探索欲望。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妙不可言的成就感,设计练习3无疑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其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创设情景、激趣启思、合作探究、知能共建。
第三篇:课堂教学反思例谈
课堂教学反思例谈
一、反思课堂精彩点:
把“故事会”引入数学课堂
“故事会”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我把“故事会”巧妙地引入数学课堂。我首先广泛收集有关数学家的故事以及和新知识有关的故事素材,然后进行合理加工,在讲解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开一个内容丰富、兴趣盎然的“故事会”,从而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学习数列知识之前,我先给学生介绍发生在棋盘格上的数学故事,讲述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的聪明运算,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再讲授数列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在讲述立体几何之前,我先向学生讲述蜂巢的几何结构,介绍蚁穴的合理构造,讲解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墓碑上的“圆柱容球”几何图形,用这些生物学知识和数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三角函数之前,我先讲述著名数学家欧拉的故事,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三角函数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史丰收的“数字馒头”、陈景润的“数学明珠”、华罗庚的自学成才、苏步青的爱国之路„„这一个个数学家的成才故事激励着学生们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
教学实践证明,把“故事会”合理地引入数学课堂,并安排具有启发性的原始问题或解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二、反思课堂遗憾点:
画蛇添足为哪般
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问:“大家来读一读军需处长牺牲时的语句,然后谈谈自己的感触。”学生谈得差不多了,老师又问:“面对冻僵的老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言:“你真是一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啊!”“你的精神感天地泣鬼神,我们一定会把你的精神发扬光大的!”“军需处长,我们向你致敬!你安息吧!”„„随后,教师又让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这几句,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教室里感情似潮水起伏。
按理说,这个环节处理到这里,应该说已经比较到位了。可是,这位教师却突然发出指令:“全体起立!请面对军需处长的遗像敬礼!”结果,平静的课堂一下子变得嘈杂起来。桌椅挪动声、学习用品落地声、脚步声等一刹那间齐齐响起,课堂秩序大乱,原本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静静浸润学生心灵的教学氛围顷刻间荡然无存。不用说学生,就连听课教师的心也被弄乱了,原有的思维骤然断开„„
诚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波动,唤醒学生内在的激情而采取一些独特的方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形式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切不可盲目采用这样画蛇添足的方法。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想的目的,而且还破坏了课堂上原本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得不偿失。
三、反思课堂困惑点:
激情=“高分贝”?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激情,语言贫乏,声音低沉,语调单一。
激情是否等同于“高分贝”?有的教师上课从始至终坚持使用高音量,从课前导入就激情满怀、慷慨激昂,课中、课末依然是“涛”声依旧。一整节课下来,教师大汗淋漓、嗓音嘶哑。表面上看,教师全情投入、激情四射,但久而久之,这统一的、过高的分贝会使学生渐渐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此“高分贝”充斥的课堂是一种伪激情,亦不可取。
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堂激情却并非如此。他们的教学节奏松弛有度,语言抑扬顿挫,语音、语调会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课始,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课末,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他们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甚至一个细微的眼神,都能够催生无穷的力量。他们的课堂激情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动着课堂的空气,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使课堂渐入佳境、奇妙无比,最终使教学达到高潮。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教学的无限魅力,尽情享受着课堂带给他们的幸福与快乐。
课堂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激情,而不是那从头到尾的“高分贝”。
四、反思课堂生成点:
不该被忽略的教学资源
在学校组织的赛课上,一位历史老师在讲“大跃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吃食堂饭”,他出示了一张当时的照片:食堂里的师傅忙着给社员们端饭,社员们则埋头猛吃。图片的左右配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鼓足干劲加油干”,下联是“放开肚皮吃饱饭”。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问道:“怎么没有横批?”也许是怕解决这个问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迟疑了一下并没有停下来,而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继续往下进行。
我很为这位教师没能有效利用这个宝贵的教学资源而感到遗憾。当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自己来解决:“谁能给这副对联拟个横批?”如果有学
生拟为“好景不长”,说明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吃食堂饭”的后果;如果有学生拟为“如此荒唐”,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吃食堂饭”的错误性质。总之,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这一意外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既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又能锻炼学生思维。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的没有激情的行程。”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情况时,教师需要敏锐地洞察、灵活机智地应对,这样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反思课堂创新点:
精彩的“许愿树”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班集体,我们的家》。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班集体是我们另外的一个“家”,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懂得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为班集体这个大“家”作贡献。课上,教师设计了“许愿树”绘画环节,给学生发放印有大树的卡片,让学生为大树画“果实”。学生在画完之后,纷纷跑到讲台前汇报自己的“果实”:“我要认真打扫卫生,让教室更干净,让大家更舒心。”“我打算给请假的同学补课,不让他掉队。”“我要好好锻炼身体,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适时给予肯定或表扬。
“许愿树”绘画环节的设计,其积极意义在于:
首先,绘画活动与教学融为一体,更具教育意义。如此教学,画“果实”已不是简单的画画,学生在画前要考虑这个“果实”代表了自己要为班级做哪些有
意义的事,画画不仅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其次,教师的评价指向突出了学科特点。对于这一设计,有些教师或许会从学生作品的线条、颜色搭配等方面进行点评,这样就把品德与生活课上成了美术课。教学只有增强针对性,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案例中,教师的评价则很好地突出了品德与生活的学科特点。
第四篇:例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例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活化 策略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由几个基本观点组成:“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核心,表明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教育对生活是从属的,教育对生活也是能动的;“社会即学校”揭示了生活教育的场地、空间和领域,突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思想,代之以社会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强调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如何把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思想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面临的的第一个问题是教什么的内容问题,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所以,教学首先要明确教什么,这个内容一定要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孩子年龄越小,我们越要注重教育?热莸纳?活化。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使孩子适应学习、获得经验、得到发展。我们使用的教材就是一套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材,包含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食品、玩具、动物、旅游等话题,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学生家庭的生活内容、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以及学生的社区生活内容。我们对教材进行整合,有效地开发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教材使用过程中,适当补充教材内容,开发生活化校本教材,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构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流进教学的“半亩方塘”。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我们的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最终要回归于生活。凭借生活,创设真实语境;联系生活,学用生活中的知识;模拟生活,在生活中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研究与探索。通过创设生活化的、生动的、真实的语言环境――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游戏――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具等巧设生活化情景――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利用媒体技术,创造动感生活情境等方式,初步形成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态真实环境中运用知识,让生活进一步走进生活化的课堂。
三.学习环境生活化
语言教育理论指出,言语交际本领的培养必须贯穿在语言教育过程的始终。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习语言如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情境,那么语言运用的能力就会得到增强。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活化语言环境的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外部环境,让校园成为习得的有效场所。我们在创建生活化学习环境上,力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的秧田式向多元化发展,便于学生进行交流和开展合作学习,创设开放式的课堂环境;致力于营造有声有色的生活化的物态环境,为学生进一步创造学用知识的机会,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进步。为此,我们要致力于构建一套科学的、集生活化、趣味化、知识化为一体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增强信心,明确方向。我们采用老师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参评等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评价中,要着力用生活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表述,还要着力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学生的特长爱好,指出学生的发展方向,同时分析学生的发展缺陷。让学生在扬长补短中,既能发展个性,又能全面发展。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评价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体现人文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健全、健康人格的形成。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场小学)
第五篇: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华中师范大学 鲁子问
正如教育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教学也是人的有目的的行为。从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就是规定时间之内的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效果。
对于教学目标,以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S.Bloom)为代表的很多学者进行了非常详细地分析,不仅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体系,而且规范了教学目标的语言,而且不断出现新的发展,有影响的相关著作数以百计。限于篇幅,笔者在这里不就此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教学目标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指向正确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即使教学活动有一些缺陷,但目标方向不会出现错误。这样,尽管教学效率可能受到损失,但教学效果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而指向错误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即使教学活动再完美,也因为目标错误导致教学效果出现南辕北辙式的错误。
所以,目标是否科学,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达到整个教学目标,甚至教育目的。
要达到科学地设置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把握学习者、学习内容两个基本要素:
1、学习者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年龄、个性、真实兴趣、学习风格、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等各项要素。
课堂教学目标要包括不同学习领域的目标,如认知、情感、能力等领域的目标,要符合语言素质与综合素质共同发展的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阶段性,不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整个学年的、整个学期的、整个单元的目标设计为一个课时的目标。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只需要完成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很多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可选择性、可调整性,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但又明确规定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保证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又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这要求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调整教材等所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因为教材所规定的教学目标通常是基于全国情况而制定的。
2、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必须涉及教材设计的学习内容的全面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目标,更要包括语言运用目标,这是英语课程的总目标。现在很多老师设计的目标中没有语言运用目标,或者运用目标不真实。
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也要依据符合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在目前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没有建立明确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时,我们尤其要注意我们的评价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另外,我们尤其不要提高教学目标。比如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时学习700个左右词汇,显然这不是要求学生会运用700个左右词汇,也不是要求学生会拼写700个左右词汇。我们设置教学目标就不要过高地提升词汇学习要求。
设计目标的最简单方法是ABCD法,也就是:谁(Audience)在什么条件下(Condition)通过什么学习行为(Behaviour)达到什么掌握程度(Degree),如:
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完成生日庆祝活动准确地说出数字;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模仿课文录音流利地开展对话; 一部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参加编写小故事比赛基本准确地写过去的故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