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1
例谈“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王涛
摘要: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提问设计环节中,问题设计的是否必要,指向性是否精准,表述是否清晰,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物理教学中的很多内容均可以将其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以问题作为思维导向,启发思维,深化思维。本文以“物体是有大量分子组成的”一课为例,以“问题链”的形式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扮演,进而实现高效物理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 问题设计
活动
思维
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的“观察、提问、交流、探究、实践、创新、反思”的物理学科素养,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如何建构能体现物理学科素养特点的“素养课堂”理论体系在我校应运而生。“问题导学”课堂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通过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等步骤去掌握概念规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交流,澄清模糊认识,正确建立概念和理解概念,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活动一]:观察实验,引入课题
实验:出示相同棉纱布两块,其中有一块表面喷有纳米材料,请几位同学绷起棉布使布面处于水平面,向棉布上倒入一小杯水,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其中一块纱布很快将水吸入,而另一块纱布则不能将水吸入,迅速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为什么其中的一块纱布不透水呢?其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发生,比如水滴落在荷叶上,会变成了一个个自由滚动的水珠(莲花效应);市场上有一种衣服叫防油水服装也有相同的功能。
为什么会发生以上的现象呢?(引入选修教材3-3)
教师:热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它研究的是现象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是关于热现象的微观理论,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研究宏观热现象的规律。本章所要学习的分子动理论是热现象微观理论的基础。(引入第七章:分子动理论)
二:进行新课
[活动二]:播放视频,切入课题
【问题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通过预习你知道热学中讲的分子和化学中讲的分子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研究物质化学性质时,我们认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分子、原子或者离子。在热学中,我们研究其运动规律不必区分它们在化学变化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而把它们统称为分子。【问题2】:分子如此之小,如何才能观察到呢? 学生:利用能放大几亿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教师:投影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实物图片和所拍摄的物质表面原子的照片
教师补充: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图片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第二篇:浅谈“学导式”课堂教学结构
浅谈“学导式”课堂教学结构
江苏省苏州市湘城中学
施建新
邮编:215138
本学期以来,我根据教改要求和高三学生的实际,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实践,我所尝试的课堂教学模式,可称之为“学导式”模式.
所谓“学导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学入手,以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我在学生自学辅导和教师适当启发的基础上形成的,下面就谈一点对此模式的浅见。
一、实行这一模式的要求
1、学生在导前,自学为主,把学习质疑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的“教”集中在“导”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得发展,“教”要为“学”服务。
3、学、导结合,“教”“学”相长。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 一,做到及时反馈,力求实效。
二、“学”“导”式课堂教学结构的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确定的,每节课的45分钟也是固定的。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学导”功能,只有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合理安排课堂结构的各环节,尽可能做到规定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学导式”教学的课堂结构通常分四个环节,即:自学——质疑——精讲——演练,其中演练是“学导式”综合开发学生智能的主要环节。以上各环节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环环相加,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自学是基础,精讲是条件,演练是综合发展。
当然,在每一节课中四个环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内容及教材深度的不同,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以真正达到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完成教书育人这一任务的目的。
三、“学导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学导式”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比较符合学生和教材实际,因此,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优化组合课堂45分钟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我以往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l、“学导式”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它以自学、思考和讨论为主,学生自 己观察、辩认和分析,作出判断或结论。如我在讲“社会主义民主”这一节时,我把学习的自主权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把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特点、本质、内容等与资本主义民主相比较,从而自己得出社会主义民主优越于资本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的结论。“学”以后马上“导”,我从书本内容出发指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滥用职权、压制民主的现象,还存在官僚主义,民主生活中还有形式主义的东西存在,会不会影响到我们新型民主的本质?这样就又引出了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的关系问题,使学生更深一层了解到我们的民主尽管还不完善、还不成熟,但随着民主发展程度的提高,这种最高类型的民主终究会成为现实,这些不健康的现象,也终将会随民主制度的日趋完善而消失,而资本主义民主尽管已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但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的本质,它仍是资产阶级专政。
2、“学导式”的重点放在开发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上,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开发和普遍发展,实行教书育人统一,教学过程和教育过程有机渗透,使知识、能力、提高觉悟得到综合效应。《教学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有两类因素在起作用,一类是智力因素;一类是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兴趣等个性心理品质,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情感这种非智力因素活动巨大影响的表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把一些基础理论灌输给学生,然后针对现实的政治生活,政治现象,自己领悟,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
3、“学导式”是学在导前,因而能把教师从重复叙述的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把导的效能转化到学生能动地开发自己智能上去,从而使差的跟得上,好的吃得饱,获得大面积提高。
“学导式”教学是我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进行的一次教改尝试。由于实践时间短,且在摸索中进行,因此,还有待于完善。
第三篇:例谈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
谈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新课程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物理新课内容大多为定理、定律和规律的证明、验证和推导,需要通过实验再现科学家探究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及研究方法的传授。围绕此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传统的新课课堂模式多是教师围绕高考考纲制定的知识目标,以应试为目的,淡化定理、定律和规律的获取过程,甚至不做实验,直接告知结论,然后进行大量的应用练习。这种教学重心后置的结果是学生可以获取高分通过考试,完成学业,但却同时可能对很简单的现象不理解,没有办法用死记硬背来的知识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他们为考试而学习,不曾领悟到物理就是自然界万物之运行规律。其实,物理思想、方法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体内容,它和物理知识处于同等重要的,而且处于最有价值的地位。只有通过实验渗透各种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才具有灵性与活力。显然,传统的新课课堂模式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应淘汰。目前,新课教学采用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渐彰显优势,慢慢被广大教师所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由教育家施瓦布首先系统提出,他认为学科的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教学不能将科学知识视为绝对的真理传授给学生,它只能作为有证据的结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应该体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促使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并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机会。显而易见,新课程下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新课课堂教学模式,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一种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
物理新课程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物理新课内容大多为定理、定律和规律的证明、验证和推导,需要通过实验再现科学家探究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及研究方法的传授。围绕此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传统的新课课堂模式多是教师围绕高考考纲制定的知识目标,以应试为目的,淡化定理、定律和规律的获取过程,甚至不做实验,直接告知结论,然后进行大量的应用练习。这种教学重心后置的结果是学生可以获取高分通过考试,完成学业,但却同时可能对很简单的现象不理解,没有办法用死记硬背来的知识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他们为考试而学习,不曾领悟到物理就是自然界万物之运行规律。其实,物理思想、方法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体内容,它和物理知识处于同等重要的,而且处于最有价值的地位。只有通过实验渗透各种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才具有灵性与活力。显然,传统的新课课堂模式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应淘汰。目前,新课教学采用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渐彰显优势,慢慢被广大教师所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由教育家施瓦布首先系统提出,他认为学科的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教学不能将科学知识视为绝对的真理传授给学生,它只能作为有证据的结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应该体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促使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并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机会。显而易见,新课程下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新课课堂教学模式,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一种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
1.2 目标定位确定问题探究功效
对问题探究的要求、目的、层次、深度先应有定位,谁来探究,可能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时间长短先要确定,这样才能保证问题探究的功效。
1.3 方法组合追寻课堂效率
一堂实验探究课若实验方案单一,学生思维易疲劳,解答问题倦怠,课堂效率低下。而采用多种实验设备,不同实、验途径进行探究,则学生思维活跃,实验热情高涨,课堂效率成倍提升。
2、探究式教学过程
2.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式实验教学关键是实验探究,探究的是定理、定律及规律,探究是过程,能力培养是目标。探究方案难易适中,方案共鸣,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同一本小说,开篇要先声夺人,引人人胜。
2.2 方案开放结论未知
传统的新课,是在结论已知的前提下要求学生用规定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进行结论验证。学生只要按着设定的实验步骤,一定会得到预定的结论,无需探究。若不限定实验器材,实验方案、步骤均自行设计,结论未知,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探究课。
2.3 分组讨论探索研究在探究活动中,方案的开放性致使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综合性,一个学生往往是无法独立完成的,这需要分组合作探究,组间竞争,老师点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才能达到探究目的。
课前交代任务,课内分组,一开始给学生10min时间交流,进行方案展示。由于实验设备齐全,导致方案多种且难易不同,实验起始步骤、容易的方案步骤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学生们探究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稍后,随着问题的深入,探究的难度提升,学生们进入深层次探究阶段,偶有新发现,则会说出与大家斟酌。
2.4 体验过程感受成功
探究式实验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强调探究过程并及时修正探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了思维能力,领会了科学研究方法,达到提升科学素养及解答疑难问题的目的。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学生经历了简单到复杂,轻松到艰难的过程,课堂气氛经历了热闹到沉默再到爆发的过程,学生感受了成功、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2.5 综合分析总结提升
学生根据本组设置的方案及实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及时派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总结提升。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发散思维
3课堂教学模式特征
3.1 实验方案具有开放性
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有别于纯理论问题探究式教学,纯理论问题探究式教学过程步骤一般分为:提出问题一查阅资料一提出假设一逻辑推理(包含运算)一得出结论,而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是重现科学家正确的探究过程,结论学生未知,需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所以实验方案的提出更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教师只控制探究方向,实验方案开放程度应以现有实验条件及可操作性为原则。
3.2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
实验方案的多样性,情景的创设性,知识的综合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实验设计的创新性,使得再高明的老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何况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教学器材不断改进,这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探究尤显重要。因此在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思路,控制课堂进程,实验方案及实验所需解决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解答,老师只是点拨评价。
3.3 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应注意的三点
3.3.1 课堂设计应以学生现有探究水平为依据
要设计一堂探究式实验课,必须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思维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思维轨道并合理设置思维坡度。预设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及课堂组织的不确定因素,要坦然面对学生的怪异方案及错误结论。
3.3.2 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
教学过程要巧设平台,让学生感受成功,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敢想、敢做、敢说只有在师生平等、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有可能实现,教师只是课堂设计者、组织者、诱导者、评价者,对学生的每一种方案均应微笑面对,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及地发表己见,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
由于方案具有开放性,许多问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方案及方案所带来的问题的解答是培养能力的最要途径,所以及时总结提升,甚至构建模型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步可以使无法独立设计并进行探究的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知识并达到巩固的目的。
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新课教学的一种模式,间或地采用这种模式的确可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但所有的新课均采用此模式并不可取。教师应把握一个度,做到有的放矢,科学组织,该出手时才出手,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第四篇:“探究导学式”课堂教学思路初探
“探究导学式”课堂教学思路初探
山东省费县第一中学李健全
简介“探究导学式”教学思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研究去获取结论、“发现”规律,建立“目标-探究-结论-训练”的教学基本程序,改变那种先给出结论,再进行说明性分析、印证性训练的传统做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思路探究导学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主渠道是学科教学。为了引导广大高中教师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提出如下课堂教学思路。
1“探究导学式”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
(1)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因材施教,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所提高,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面向少数尖子生,大部分学生的发展得不到重视的问题。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品德教育的问题。
(3)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解决当前较普遍存在的“课上讲、课下练,”,“课上灌输、课后消化”,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教师的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
2“探究导学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和学校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确定“探究导学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为:探究诱思、学导结合、优化训练、当堂达标(简称为“探究导学式”课堂教学思路)。其基本含义如下
2.1探究诱思
“探究”意为“探索”、“研究”,是对学生学法的要求。探索是满足学生本人的求知欲望,试图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它是人们试图发现、寻求、追究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的行为。研究就是研讨问题,类似于科学家那样,制定目标,试探采取各种有效措
第 1 页
施与方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诱思”意为“诱导思维”,是对教师课堂角色的定位和对其教学方法的要求. “探究诱思”有如下四个含义: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应首先建立主动探究的学习心向,主动探索,注重体验,努力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
(2)教师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其任务主要是为学生的探索、研究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向学生展示精心准备的具有矛盾和冲突的观察对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指导学生的探究方法。
(3)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始终伴随着思维训练,并与“讲”和“练”有机结合。
(4)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伴随着思维活动。
2.2学导结合“学”指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导”指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学导结合”表明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它有如下两层含义:
(1)学生是演员,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导演,在课堂教学中起引导作用、指导作用。
(2)学生先学,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重点在于为“学”指明方向、指导方法、铺路搭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2.3优化训练
“训练”指的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人具有某种特长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自我活动,方为课堂训练。训练是发展之源,发展是训练之果;再者,通过训练可使师生获得反思信息,进而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强化,并成为以后教学过程改进的依据,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训练的基本形式有: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其中均贯穿动脑思,充分体现着思维训练的精神。这种训练决不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题海式”训练,而是全方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训练。“优化训练”包含三层含义:
(1)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训练量不足就难以巩固,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
(2)通过系统、适时、科学的训练,学生能够将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
(3)训练需在内容、方法、时间、时机、程序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并实现与“讲”和“思”的有机结合。
2.4当堂达标
“标”指的是教学目标,它是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的统一。“当堂达标”包含下列五层含义:
(1)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突出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
(2)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新课标的要求。
(3)教学目标(认知领域)要力求明确、具体、科学、表述准确,可测性强(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弹性)。
(4)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是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根本标志;因此,要加强教学反馈和教学反思,及时解决教学问题。
(5)师生均要把功夫花在课前,提高课堂效率,当堂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该教学思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研究去获取结论、“发现”规律,建立“目标-探究-结论-训练”的教学基本程序,改变那种先给出结论,再进行说明性分析、印证性训练的传统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实现学生“学”与教师“导”的最佳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的过程实行科学的调控、激励、点拨、指导,而不是包办代替;树立没有训练就没有落实的思想,优化训练的材料、时机、方法、手段,通过训练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培养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偿教学,当堂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作者联系方式:
邮箱fxyzljq@126.com
第五篇:“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例析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例析
渭南高级中学 石克礼
(714000渭南市高新区,电话***)
[引言]近年来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整个教育界已获得共识。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那么,语文创新教学就是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指向的学科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要求,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课堂教学应积极渗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造。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给予学生大量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最快、最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研究、分析。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应该是创新,着重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的培养。
[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也要求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本着力图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宗旨,我尝试采用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是:探究学习——创设情境——质疑讨论——总结感悟——练习巩固。
[主题与内容]
一、探究学习: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课文,感知教材,是一种学生独立阅读的训练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课堂探究学习不同与一般的课前预习。预习是让学生初步熟悉一下课文,为教师讲读课文做准备,而且都在课外进行。探究学习的目的不在为教师讲课做准备,而在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大致读懂课文,以待质疑讨论阶段的进一步深究。
探究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第一步,体现出超前性原则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而新课改则提倡“边学边教,学在教前”,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相对于教师的教是超前的,这种超前学习使学与教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
二、创设情境: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是作者心灵的产物,情感的结晶。因此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获得知识,教师就必须根据文本特点,创设一种体验的情境,营造一种鉴赏的氛围,从而引领学生进入“状态”,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作品,与作者或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憎同怒,激活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之自觉地、忘我地投身于探究和创造,与作者和教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强调情境的作用,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或巧妙幽默的导语,或图文兼美的投影,或绘声绘色的演绎故事,或声情并茂的赋诗歌咏,或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或借用多媒体等,融形、声、情、理与一炉,营造一种人人跃跃欲试、个个奋勇争先的语文实践氛围。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大碰撞,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充分体现出情境性特征。
三、质疑讨论:这是一堂语文课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和辩论。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进行适时的讨论,讨论首先要营造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走动,甚至可以大声向其他同学质询,使全体学生都乐于合作,勇于发言。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 2 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积极思考,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同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量并及时对各种意见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在讨论中学生还能发展即席反馈能力,敏捷的思考和反应能力,以及即席口头表达能力。讨论还能使学生认识状况充分暴露,教师获得及时信息反馈,就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讨论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思想高度集中,思维活动激烈,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情绪和形式都十分活跃。
四、总结感悟: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的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索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这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课堂讨论结束时应适时地进行即席归纳,可以由师生双方合作完成。联系实际,对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总结回顾,延伸拓展,以利于理解、记忆、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通过总结,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拓宽知识面,获得更新更深的知识,使学生从被动吸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表现出能动性特征。
五、练习巩固: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练习是学生把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用于实践的训练,不仅要起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要知识迁移,用知识去说明或解决新的问题。因此,一节新课上完了,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靠船下篙,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亲身实践,收获在每一节课,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
[课堂例案]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学生探究学习]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 3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2.邦国的主权在民。
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
三、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2、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3、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4、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创设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学法指导]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学习情景设计]
1.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介绍作者、作品。
3.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质疑讨论]
讨论题:
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结感悟]
1、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训练巩固]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数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若干)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读shuò,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
(读cù,密)
发
(1)百发百中
(发射)
(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打开)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仅)
(3)系向牛头充炭直
(价值)
兵
(1)非我也,兵也
(兵器)
(2)穷兵黩武
(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4)草木皆兵
(兵士)胜
(1)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阐述
孟子
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结语] 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极为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第二,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默默聆受的听讲,使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师独霸讲堂,控制着一切,使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失去了自主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极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学生个性的持续发展,应大力倡导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第三,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就会产生疑惑,有了疑惑不能独自解决,于是就有了交流合作的必要;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和交流,来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合作与交流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探究,质疑问难,深入分析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因而,体验、探究学习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问题探究”式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 学习的主体的教学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较佳途径。
第四,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在一种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在教师组织、引导和示范下的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又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也是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较好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鉴于以上认识,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采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不断探索、积累、总结,教学效果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