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几点策略
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几点策略
文章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本文从积极开发课堂资源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用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沟通了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园内与校园外,强化了科学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成为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调整”教材学科“整合”回归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其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其语文实践的能力。
在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中,应“双管齐下”——课堂和社会。
一、积极开发课堂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师一言堂,学生听话郎。”的陈旧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教师突破了这种封闭的教学体系,更新了教学观念,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适当的提高。但要引导学
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教师就应该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
(一)调整教材,激发兴趣
《标准》的颂行,打破了过去僵化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来了个根本的转型。但现行旧教材与《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标准》调整教材,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空。
例如:在口语交际方面《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是现行教材中为数不多的口语交际训练远远不够。对此,在教学中利用活动课增加学生专题训练的机会。有一次活动课,我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书带来,问大家:“你们谁的书好看?”同学都举起了小手。我笑着说:“你们的书肯定没有我的书有趣。”有位胆大的学生不服气地说:“我的这本《哈里.波特》最好了,里面写了一个神秘的世界„„”不经意间他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还讲了自己为什么喜欢。我继续采用激将法,说:“看来李守桐的这本书就是书中的珍品,其它的书根本不能和它相提并论。”这时一位女将说:“我就不喜欢那么阴森恐怖的魔法世界,还是那美丽的童话世界吸引人。我手中的这本《白雪公主》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学生越听越起劲,争着向大家推荐自己的书。于是我提议分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听到很多有趣的书,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课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在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
氛围中渡过的。
另外,我以教材为点展开多种形式的交际内容。如学了《狐假虎威》、《我们的军长》,我就让学生分小组改编课本剧;学了《海底世界》,就请去过富国海底世界的同学讲讲他的所见、所闻;学了《太阳能住宅》,就让学生将自己所知的高新科技知识介绍给大家;学了《神奇的鸟岛》,请同学把“鸟岛保卫战”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调整”后的教材,扩大了学生的语言信息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如:《锡林格勒大草原》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个广阔美丽,满眼绿色的世界。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白云下面是一碧千里的草原,在那儿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成群的牛羊在安闲地嚼着青草。时而一只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时而成群的黄羊从这边跑到那边„„再配以百灵鸟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到一个生机盎然的草原世界。借此我问:“你们喜欢大草原吗?那就让你们这些小画家、大诗人、故事大王、播音员„„用你们的方式来表达对大草原的喜爱之情吧!”学生都动了起来,有的拿画笔,有的练朗读,有的在作诗„„这是一次文学、音乐、美的文化整合。在这里“多渠道”得到充分的展示,各学科之间横向联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教学中以这些“活书”为基础,让学生回归生活。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过课文《沙漠里的绿洲》后,组织学生设计保护水源的布告牌,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参与。如“水是生命”、“珍惜水源,保护家园”等。在此基础上,布置一项作业:就白色污染及治理组织一次考察。首先明确考察的内容:本镇白色污染情况如何?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白色污染?然后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最后开专题讨论会进行交流,并撰写考察报告;这种开放性活动综合性很强、知识量大,极富挑战性,因而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如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卢沟桥》,就建议学生与家长一同游览风景名胜,并写一篇游记。学习课文时看看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作者的观察方法与描写方法;学习《赵州桥》一文,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的图片、照片等。学生或者到报刊上裁剪,或者到网络上下载,或者选择自己旅游时的照片。在课上汇报交流时,学生便对赵州桥的建立、位置及构造有清晰的认识,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学习《爬山虎的脚》、《喜鹊》、《壁虎》等课文,就可在学校生物角进行观察,写好观察日记。在这些社会活动中,学生经过看、问、想从不同
角度认识了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增强了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克堂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注重了学习载体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真正做到了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统一。全方位解放了学生,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岳阳楼区康岳小学
张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这段话中,我深切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外延大大扩展了,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融入了各学科共同组成的大知识之中。
一方面,语文知识是其它各学科知识的基础,服务于其它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其它学科又能补充和丰富语文知识。传统语文教育忽略了这一重要性,把学生禁锢在语文的围城之内,不让学生的思维向外延伸。新教材恰好相反,倡导打破学科“堡垒”,从其它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同时又用之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也促进了学生释疑能力的提高。配合课标,新教材的“触须”也大胆伸进了其它各学科。例如《鲸》、《海豚救人》涉及生物学知识;《火烧云》、《海上日出》涉及气候学知识;《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涉及历史学知识;《琥珀》、《太阳》等课文也都与科学有关。
通过以上课文的学习,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其它各学科知识的涉及,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了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这正是新教材所期待的结果。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具体来说,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一种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参谋下,它通常以学生完成一个实际任务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独立研究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学生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综合地学习和运用知识,锻炼和提高多种能力,特别是实践和创新能力。
对语文而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表现在以下五点:
1.重整合: 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2.重过程: 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为重要。
3.重应用: 强调学生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去。4.重体验: 要求学生亲自参加到学习体验中去,并在学习中不断得到知识和发展。
5.重全员参与: 要求全体参与,使每个人参加学后得到共同的发展。重视合作,学会宽容、理解、协作。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那么,如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促进学生释疑能力的提高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一、开展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就是指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在观察与交往中体验社会生活。我们常说“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变教科书为学生的世界,变世界为学生的教科书。” 如学《大瀑布的葬礼》时,学生提出“在我们岳阳有什么地方的水资源需要举行葬礼,来提醒人们保护水资源?”对此我提议学生分组进行“保护水资源”社会调查活动: ①.访谈当地的居民,建一座工厂掩埋了多少水池,带来了多少污染? ②.调查马路积水、河水浑浊的原因,了解地方对水源的管理; ③.讨论对水资源保护的对策; ④.写建议书宣传。又如学了《草原》和《三峡之秋》后,学生问“如果我们自己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会是怎样的感觉?” 我们班在假期以“远足”为主题的活动,开展了“五个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语言、应用语言。即写一份远足计划或向家长、老师打一份申请,问一问去过的人或读一篇写那里景色的短文,购一次物或就一次餐,问一次路或做一次景点小导游,然后写一篇小作文或向其他同学作一次汇报。这样,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交往素养。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互联网是一个偌大的虚拟世界,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例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并下载有关黄河的资料;课上:首先通过“我的邻居”的方式交流有关信息,接着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和“黄河变化的原因”为问题组织学生读课文并整合多方信息,接着和学生协商,引导合作,分别以“保卫黄河”、“治理黄河”或“黄河小史”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为主题,互相交流评点。整节课以语文实践为核心,让学生在虚拟活动中收集资料、讨论合作、交流欣赏等,从而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如学习《海底世界》,让学主在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了解有关海底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进行整理归纳,在小组中交流,不仅把书中介绍的美妙景色存贮脑海,还能把书中没有写的海底奇妙尽收眼底,烙进记忆深处。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文中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必然会得到多层次的收获。
三、与其他学科融合,进行实践体验。语文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本身也能形成不同的系列,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会综合运用。如学完《草原》这一课,就有学生质疑“草原真的那么美吗?值得我们去保护吗?对此,我建议学生们开展“走近‘草原’”的活动: ①.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分布、最大„„(社会学科)②.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颂赞草原:吹、弹、唱、画、写、诵、舞„„(音乐、美术)③.组织讨论:如何爱惜、保护大草原?(社会学科)如学习《养花》前,让所有同学都尝试着养养花,从中体会养花的酸甜苦辣;
四、挖掘学科本身的人物,开展角色活动。角色活动就是指利用角色效应,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表演等言语实践活动中,收获对学习的体验和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智力加工所形成的学习能力。如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教师首先创设任务情境,引导提出把这篇课文演下来,在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人物角色,如导演、演员、动作设计、评委、顾问等等;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角色、选择学习伙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伴练习;然后组织组际汇报交流,其主要过程为:演之前,其他同学做顾问,提建议——表演时,学会倾听与揣摩——演之后,交流心得并评赏;最后再自由练习,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加上合理想象,组织创造性表演大赛,由学生点评并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等奖项,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角色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形成学力、发展个性。
五、抓住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综合运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等资源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首先组织自学,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发现问题;接着和学生共同确定值得探究的主要问题,如他们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等;然后教师引导分组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以及其他“以少胜多”的案例资料,带领学生穿越时间的隧道,与历史人物对话,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在学生交流了有关资料之后,教师组织学习活动,赏读重点段落,交流课题研究成果并提出新的研究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从策划到交流,课堂所用时间为两到三课时,但整个学习过程一般要历时一周左右,而且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自然有利于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会自由拓展。自由拓展就是指以“课文内容”为信息点,以“与信息点相关的所有信息”为学习内容,然后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项目。如学习《新型玻璃》后,引导学生以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为切入点,利用自己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目之所及”的所有信息,自由选择学习项目。结果,有的学生出了一期“玻璃世界”的画报;有的学生为文中的玻璃设计了广告词和推销方案,有的学生给文中的玻璃撰写了产品说明书,也有的学生开发了一种新的玻璃等等。并在组织小组交流时,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展示学习成果,从而激励学生超越、促进学生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提出,就是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质疑释疑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加强阅读与写作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防城港市高级中学 蔡欢庆
【提 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也只有从课堂之内、课堂之外去下工夫,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去培养,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阅读 写作 语文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29-02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课堂如何适应改革的需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应思考的问题。通过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新课改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本文将根据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实施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现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一、理论背景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3)思考、领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阅读量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指导着我们课堂的方向,以及我们设计教学的方向。
(二)新课标的高考卷中,语言应用20分左右,默写6分,科技文、文言文、诗歌、现代文阅读一共占64分,作文60分。可以看出,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重头戏。
从以上理论与数据可以看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施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就必须加强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生命,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不会写作,就谈不上语文水平的提高。
二、阅读与写作——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语文学科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它需要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按“三步法”的结构来开展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开展。1.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的阅读得以展示
课前环节用得好,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每一堂课的期待度与兴趣度的。在课前这个环节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设计课前三分钟演讲,做到“课前三分钟——一周一主题”。主题设计有“时事评论”“古代诗词鉴赏”“哲理小故事”“现代散文诗歌欣赏”“歌词台词欣赏”“成语小故事”“名人警句”“历史典故”“中外名人故事”等,可以给每个主题设计一个标题。比如“时事评论”设计的标题有“关注天下,聚焦热点”(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中外名人故事”的标题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自牛顿名言“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会学生从名人经历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名言警句”设计的标题有“学会聆听”(让学生在哲理中领会道理)。然后六到七人组成语文学习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主题。每天上课前用投影的形式展示,轮流演讲。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活动的效果虽然不能在考试中立刻体现出来,但是,它锻炼了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也给他们课后积极阅读、健康阅读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范围。
2.课堂中——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用学生的精彩来彰显课堂的精彩
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在思想性与文学性上都对学生具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可是阅读是多元性的,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所以新课标也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倡导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文精神。所以,要让学生认真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上《故都的秋》时,让学生针对五副秋景的画面写自己的感悟;上文言文《赤壁赋》时,让学生用现代的语言描绘课文夜游赤壁的画面;上诗歌《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分段鉴赏诗歌,写感想与体会,等等。而且,让每位学生利用他们自己写作的这些感悟、体会等欣赏作品,通过小组评比推荐上台展示。这样,学生既可以用心去体会这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又能在写作上得到训练。在课堂上,同学们的这些精彩作品也可为课堂增色。例如,笔者上《春江花月夜》时,发现有学生是这么写对这首诗歌的初读的感受的:“当我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被瞬间带入到另一种情境,时间和空间的力量摄人心魄。宇宙无穷延伸,永无止境;岁月流逝不断,如不竭江水。而我细微如蚁,时间和空间变幻着,各种情感包围着我,此时,我感受到宇宙之无穷,又感到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节课,课堂浓浓的诗意是学生的文采、学生的智慧创造出来的。
语文教育是一门语言教育,所以应该“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语言”。在教学中,要在语言上下苦工夫,以语言为基点,进行讨究、鉴赏、体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所以,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将人文精神贯注其中,强调反复诵读,要求学生注重对语言的体验与感受,在心灵中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感受语言的境界,最后,通过自己的文字传达出来,学生才能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也才能实现内化积累,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才能得以加强和提高,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3.课后训练——倡导自由写作,积极阅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刘国正先生倡导的大语文教学观中也提到:“语文要想学好,还必须从课堂以外的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学习。”所以,在课堂之外,我们可以设计几个板块,去加强阅读与写作的培养。
(1)美文感悟。要求每个学生一个星期摘抄一段喜欢的文段或者是诗歌。这些文段要求是一些能触动你的心灵的文字,或者能给你美的享受的文字。把它摘抄下来,写上自己的感悟或者是点评。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多阅读那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并学会欣赏好的文章。(2)随笔与周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学生总是说试卷中的作文题不好,不但不好,而且还给他们规定了许多条条框框,使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周记这一形式可很好地弥补这个不足。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要是心灵触动,就有感而发,这样学生就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只有真情实感,文章才会有深度,有新意,有自己的个性。学生也会在这样的练笔中创作出好的作品,也才会愿意创作作品。
这一做法让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释放,能极大地去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
(3)办班刊。创办班级刊物让学生的写作热情找到释放的出口,满足学生的创作需要。创办班级刊物时,取一个有意思的刊名,配上精美的插图,编好后印上几本,在班上传阅,给隔壁班级传阅,给自己的老师传阅,相互交流,活跃写作氛围,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至于文集,做法相似,文集的内容都是自己的作品,它可以是考场中灵感一来挥手写下的文章,可以是自己几经斟酌,精心构思的作文,也可以是生活学习中有感而发抒写的性情之笔,等等。期末,每个人有这么一本属于自己的文集,学生都会有强烈的成就感,作文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举办读书交流会。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在目前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越发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至养成习惯,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列好书目,布置学生去读书,让学生在规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去读。比如在上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去读《论语》,然后写读书笔记。在正式上课前,可以在班里搞了一个“我读《论语》”的读书交流会。通过读书交流,学生不仅分享了自己与别人的读书体会,而且能从经典名著中得到了生活的智慧,感受到经典的精神的力量。
(5)定时上好阅读课。让学生自己购买《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青年博览》以及文学名著等读物,建立好班级的图书角,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百家讲坛》《祝福》《哈姆雷特》《边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等大量的与课文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影视作品和视频,这种广泛的阅读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写出文采飞扬的作文出来。而常常写作,练笔,学生的表达才会熟练,才会远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语文的实践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第四篇: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外贸规模空前扩大,外商来华投资迅速增加,来华旅游的外国客人日益增多,英语交际需求越来越广泛,英语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口语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因此,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中考的要求。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呢?我主要是从以下以下四点来研究的。
一、走出应试的误区,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在首位。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有些人担心注重听说训练会影响笔试成绩。其实,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并可互相促进。我们应首先走出为了应试而学习英语的误区,明确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融入到真实的教学情景中,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机会,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培养学生说英语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敢说愿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即兴趣,一旦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加英语学习活动。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说的兴趣,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诱发学生讲英语的热情。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开口。对于初学者,教师不必过分强调其语言的准确性,应着力培养学生对口语表达的兴趣,这样会大大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让他们在课堂上敢说、愿说、有话可说。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二、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让他们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学生应学好英语语言基本功。首先要学好发音,正确的发音是语言交际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语音的训练,不但要教给学生语音、语调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不断地模仿、操练。学好语音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教师应把语音教学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优美流利的语音、语调会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反之则不然。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多听、多模仿,不但要听老师、同学的发音,还要听磁带、广播。并且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跟读、模仿若干遍后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与磁带比较,找出自己语音不正确或不标准之处,继续模仿纠正。
三、组织多样的课堂活动,增加语言交流机会 1.值日生报告
这种训练活动一般在课前几分钟进行,有助于上课伊始就形成一种良好的英语氛围。学生轮流值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活动内容可包括对话表演、故事讲述、新闻报告、即兴演讲等。因为是当众表演,学生课前就要精心准备,这样可促使学生开口说英语。2.学生用英语提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而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是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从一开始就可让学生站在原位或讲台前,就图片或课文内容互相问答。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多提一些有新意的、思考性的问题,并且多给学生鼓励和肯定,少一些批评和指责。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3.情景对话
情景对话是人们在特定情景中交流思想的一种言语行动。教材中有许多话题,如购物(Shopping)、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看病(Seeing the doctor)、谈论天气(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等。上课时,如让学生单纯模仿、机械背诵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学生学了初二上册“提建议”(Making suggestions)和“问路”(Asking the way)两个功能项目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复习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地创编对话。4.角色扮演
初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引人人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很适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果教师仅讲解故事大意和知识要点,课堂气氛就会呆板单调。所以在学习动物时,我做了两个面具,一个是老虎,一个是猴子,让学生戴在头上分别扮演两个角色。上课时,学生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把老虎的狂妄自大、猴子的狡猾怯懦表现得惟妙惟肖。5.口头复述
口头复述要求学生独立地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叙述所听过或读过的材料。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他们要将听到、看到和读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思考、加工,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要点,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小组讨论
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主动性,教师可按座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学完新课后给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或阅读材料相关的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内讨论,使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平等的练习机会。小组讨论不仅增加了学生口语练习的机会,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活跃思维。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英语课外活动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我们可以通过增设会话课、请外籍教师上口语课、建立英语角、组织英语晚会、开展英语演讲比赛、举办英语故事会和辩论会等多种途径进行口语训练,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现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英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存在的困难,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实施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同时,教师也应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口语水平的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亦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加强语文逻辑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加强语文逻辑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以高考复习训练为例
【内容提要】
表达是思维的结果,逻辑思维出现差错,表达就不可能正确。当前语文高考复习中,学生答题时的答非所问、不合情理、以偏概全、要点不全、画蛇添足等问题的出现,都可以从逻辑思维这个源头找到原因。本文以高考复习训练为例,通过对问题案例所体现的思维问题的分析,认为高考语文复习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从关注答案走向情理分析,从直觉解读走向思维判断,从凑足要点走向思路推理,从追求文采走向理性感悟等。【关键词】
语文复习逻辑思维 理性感悟 解题能力
十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最让我感到困惑与忧心的是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似乎在日渐丧失。从语文教材学习一直到高考复习,语文教师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抛弃逻辑思维,而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正是逻辑思维的丢失,让学生语文学习没有了灵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了一系列乱象。我们必须拨乱反正,高度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一、“新课标”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后果
我们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找不到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明确具体的要求,更没有相关专门条目或段落对其阐述,只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下的第二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中有这样的阐述:“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诚然,探究方法、探究能力、探究过程都离不开逻辑思维,但由于“新课标”没有明确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求,而且无论像人教版这样的国家级编印的教材,还是像苏教版这样的地方自编的教材,各种高中《语文》教材都没有编 入逻辑思维的相关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题,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几乎是空白,起码是无序的,不清晰的。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是在语文教学中不重要呢? 先来看看两个简单的案例。1.教师是如何教的?
一次听一位教师上老舍的《想北平》,针对文章结尾“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这个句子的理解,这位老师与大多数教师一样,也是这样设问的:用这样的语句收束全文,有什么好处?学生马上答出两个好处:①点明题意,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②这简短的两句话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的深切。
接着这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之后,就讨论别的问题了。2.学生解题能力怎样?
高考语用题复习,我自编“扩展语句”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根据提供的三个词语的情景,以“鸡血石”为中心,写一段话,不少于40字。老农
鸡血石
喜形于色
结果很多班级都出现了不少这样的描述:
那是一个爽朗的早晨,老农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走着,走着,突然被什么东西绊到了,一个趔趄,老农转睛一看,立刻喜形于色,原来是颗鸡血石。
案例一不是教学的个别现象,而是普遍事实,它显示的是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已经丢失逻辑思维:老舍为什么想北平“要落泪了”?是不是对家乡想得深切就有“要落泪了”的情况?老舍为什么最后要那么强烈地感慨一声“真想念北平啊”?难道老舍写作《想北平》的目的仅仅是表达他对北平想念深切吗?我们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目标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感受老舍的思乡之情吗?如果是这样的目标,是不是过于肤浅?案例中,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内含的深层逻辑原因。实际上,老师在教学《想北平》时都会介绍老舍的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当时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这才是老舍想北平会想得落泪的真正原因。就如我们平时想念父母一般不会想得落泪,可当父母生病,而我们做儿女的又不能及时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总会想得落泪一样。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文章具体的语句、细节的时候,往往不去引导学生关联背景,学生自然不会形成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样,学生在写作中也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力,往往只能无病呻吟。
正是语文教学缺失逻辑思维训练,学生缺少必要的逻辑思维水平,不少学生到了高三,在复习解题时仍常犯逻辑思维的毛病,案例二这样的现象也就成为高三学生解题的必然结果。
生活在鸡血石之乡的高三学生,竟写出这样毫无逻辑的语段,而且不是个别学生——每班都有十几位学生,这怎么能不让我们产生对语文因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缺失的严重担忧:从这段文字看,学生几乎不具备一丝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没有按题目以“鸡血石”为中心的要求解答,另一方面所编情节完全不符现实——在如今已经很难挖到鸡血石的情况下,下地干活不可能看到暴露在路上的鸡血石,而一颗小小的鸡血石更不可能会绊人一个趔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已让很大一部分学生幼稚化。
我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仅重要,而且应当是语文教学一切能力培养的灵魂。
二、寻找丢失的灵魂
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作用是终身的,在意识、观念、方法、思维、创新和行动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传统的学校教育,语文教师大多注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而对语文思维的培育、思维的发展却几乎没有引起重视,也少有教师对此有清晰的认识。
缺失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后果怎样呢?
对当前学生存在的语文素养的一系列问题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说: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素养缺失或薄弱,根本原因就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我在2014学年教学高三两个班的语文,从高考复习中可以清楚看出学生解题能力弱的主要原因就是解题过程中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往往只从知识角度、凭直觉感知来解答,于是出现许多典型错误。现择若干列举如下:
①答非所问。所作答案为什么不是所问的内容?当然是没有找到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或误解了问题的含义,所以作出的是与之相离的答案。例如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的小说阅读有这样一道题: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对这道题作出解答,不仅要回答“魔盒”好还是“贝格斯太太”好,更要说出理由。这就要从标题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联系上考虑,因为小说的一切内容,最终都是为这四者服务的,这样作出的解答就不会出错,这是解答小说阅读的逻辑思维规律。学生不按照这样的逻辑规律解答,结果自然答非所问。
②不合情理。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要避免不合情理的表达,就需要有基本的判断、推理、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如多数学生找不出下面句子的情理错误,关键就是情理判断能力薄弱:
永州市男学女书传人谢少林夜以继日、不畏严寒酷暑创作的百米女书书法长卷近日在零陵区完成,他从收集整理文稿到书写装裱历时近一年,长卷书写《三朝会》、《哭嫁歌》等十余种女书传统内容3500多字。
这个句子不合情理其实很明显,百米女书书法长卷虽然需耗时较长,但是花一年的时间,不至于需要夜以继日。无论是因为句子长,学生顾此失彼而找不出情理错误,还是缺少常识想不到其中的不合情理之处,根源都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薄弱。
③以偏概全。吴家国在《普通逻辑》中说:“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对问题判断、分析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无不是逻辑思维不严密造成的。我们如果看新闻网评,会看到大量以偏概全的评论:
最近网上有这样一条新闻《清华现超级学霸:15门课程100分》,可是我们进入网友评论,会发现不少诸如以下这样的评论:“这样的人才是留不住的。”“科考机器人,中国教育培育的怪胎,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专家’,但绝对成为不了大师级。”“最后的结果:书读傻了,连洗衣服都不会。”
我们很少看到对新闻的客观全面评价的网评,而大多数网友应该接受过中学教育吧?以偏概全的网评的大量存在,正是中学教学逻辑思维缺失的一个反映。
④要点不全。高考复习中,一些语文老师为了防止学生答题出现要点不全的情况,常强调两点:一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赋分判断是几个要点,二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掌握中心和层次,然后再答题。这就是不少教师教给学生的答题技巧。其实,这只是应试技巧,没有一点逻辑思维的内容。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使学生在具体解题时还是挂一漏百,或者面对具体的题目束手无策。比如下定义的题目,这种应试技巧就无从应对了。
根据下面的内容,给“山寨文化”下一个定义。
2008年是中国山寨年,山寨广受追捧。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寨春晚、山寨电影、山寨大学等形形色色的山寨之风在全国刮起。山寨一词原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如今,这个词被用于那些数码产品的生产模式上。它是一种由民间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模仿化、快速化、平民化,涉及手机、数码产品等不同领域。“山寨”文化深深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烙印。“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某学生的答案:山寨文化是表现为模仿化、快速化、平民化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解题过程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解答下定义试题,只有理清概念的逻辑关系,明确了概念的特点,才可能正确而全面地下定义。要给“山寨文化”下定义,关 键在于对“山寨文化”的特点的把握,如何把握呢?一般而言,一个概念的本质特点包括成因、功用、结构、结果等,抓住这些文字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好,一起作为属概念的定语,按照这样的逻辑思维找信息、组织答案,才可能保证答案的完整。
⑤画蛇添足。这是与“要点不全”刚好相反的一种错误,出现的原因同样是缺失逻辑思维力。如上面给“山寨文化”下定义这道题,如果学生没有形成下定义的逻辑思维方法,不知道从成因、功用、结构、结果等方面着手,就容易出现多写信息的情况,如把材料中的所有信息(如时间)都列举上去,不管是不是属于这个概念的特征。
从上述学生解题的典型错误的分析可以看出,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真正核心,必须把它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加以重视。
三、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1.什么是语文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主要是运用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的认识过程。其中的方法是最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对语文的教与学同样适用。
逻辑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本质。就语文高考来看,解答语文试题极大多数与逻辑思维密切关联,句子衔接与病句修改、语序调整与句式变换、仿造句子与修辞辨析、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无不与逻辑思维紧密相关。因此语文学习与语文高考都离不开逻辑思维。
为此,语文教学,包括高考复习都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学会并运用语文逻辑思维来解读文本、解答试题。
2.逻辑思维是学科教学的灵魂。
最近时期,语文逻辑思维在学科与考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认可与重视,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语文教师在课堂里必须有足够的重视,认为语文不能没有逻辑思维的训练。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条最重要的认知规律,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逻辑思 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支撑,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更是与逻辑密不可分。”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丢失思维能力,不能没有理性的底蕴,不能缺少了阳刚之气。语文课要有诗意美、情境美、形式美,更要有逻辑美、思维美、理性美。语文教师应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利用语文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反思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肖远骑说:“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思维、语言、行动等密切相关。没有逻辑的生活,将会一塌糊涂。没有逻辑的学习,只会徒劳无益。”
当下的某些语文课,逻辑混乱,甚至任意发挥,逻辑培养的缺失已经造成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充分重视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唯有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而不是一味的赶进度,比试题的训练量,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会求知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语文教学与训练的真正灵魂。
四、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
语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但限于篇幅,本文仅从语文高考复习方面,探讨如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面我结合在高考复习中的实践与体会,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从关注答案走向注重情理分析。
语文教学现实中有很多怪现象在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死胡同,于是不少人包括一些语文老师感慨说: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慢慢地把孩子教笨、教傻!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是如果我们了解教学实际,了解教学中的那些怪现象,就会觉得道理。
怪现象的根源当然是应试教育。这里不妨列举一二。
①老师是传声筒 就语文高考复习而言,一些高三语文老师上课只是拿着一张写满答案的试卷报答案,学生忙着记。课后,老师让学生利用早读课或课余时间读一读、记一记。这是最常见的高考语文复习。②学生是考试机 通常,高三学生的作业都是试卷,每天有“限时考”试卷,每月有“月考”试卷,还有大量的历届高考真题试卷。因为试卷太多,课堂授课时间少,有的语文老师来不及对答案,就以练代讲,把答案贴在教室后墙上,让同学们自己去对答案。
③课堂是模式化 高三语文复习课即使是那些调研课、观摩课、评比课,也一律以高考考点为根本,围绕高考试题开展教学,过程大致是一个模式:先是高考真题引路,接着是学生进行仿真题训练,再是教师出示参考答案,学生抄写答案。
例如教师先出示下面这道高考真题:
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2012年重庆卷)
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
。(2分)然后给学生两三分钟练习,接着老师会让一两位学生读读自己的答案,接着老师就出示参考答案:束紧腰身,就变成了溪流。
待学生抄写完答案,这道题的教学就结束了。
显然,整个过程中几乎看不到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既没有指导解答这类题的一般思路,也没有分析学生解题中的思维错误或思维闪光点。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只有机械的做题与熟悉参考答案,经过大量的练习训练,至多积累一些拟定答案的一点感觉。这种应试式教学的结果只能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低下。当然,因为考试都依据参考答案阅卷,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所以学生考试成绩并不会太差。可逻辑思维能力的薄弱缺少却相当可怕。
我在高三语用题的语句扩展复习时,曾让学生练习下面这道题,从学生的解答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思维薄弱结果的严重程度: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使句子所表达的感情符合句后括号中的要求。
,别管他!(失望)
,别管他!(尊重)
,别管他!(同情)下面我实录部分学生的答案: 填写表示失望感情的:
①这人有了点钱就骄傲,现在被人打,活该,别管他!②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随他去吧,别管他!③瞧他平常那吝啬样,现在倒会求人了,别管他!填写表示尊重感情的:
①瞧他那认真样,刻苦的模样,别管他!
②我能理解你这么做,我尊重你的想法,那些议论纷纷的人,别管他!③这件事是我一个人做的,责任在我,与他无关,别管他!填写表示同情感情的:
①就让他一个人先静一静吧,别管他!②这是他自找的,别管他!
③既然他不接受我们的帮助,那也没办法,别管他!
看,高三学生竟连最常见的几种情感都表达不到位,不能判断自己所写的语句是不是合乎情感的要求,有把尊重、庆幸当失望的,有把讽刺、勇于担当误作尊重的,有把关心、无奈错为同情的。这样的思维水平真的是被应试教育给教傻了!我认识到:如果一个学生连最基本的判断、解释、分析等等逻辑思维能力都不具备,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去收集、处理、表达各种信息,又如何去分析、推理、创新,使自己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或许连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欠缺基本的判断、区分能力了。
而且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教师使用高考真题来给学生训练,学生往往借 助互联网搜索答案。一部分同学直接抄答案,自觉些的同学就仿照参考答案拟写,把独立思考、分析题目、判断解题思路这些重要的过程都省去了。这就错失了很多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一是会寻找或自拟一些原创题目给学生训练(当然高考真题的演练必不可少),二是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不片面追求训练的数量而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下面是我自拟的一道扩展语句的题目:
有三个小学生玩编小故事的游戏,规则是每人随意从《现代汉语词典》中选一个词语,然后连起来编成一个有意义的小故事。结果选出这样三个词语:手机、紧箍咒、进修。这三位小学生一时被难住了。现在请你帮帮他们,字数不超过150字。
学生独立完成上交后,我认真批阅,把学生的典型问题和优秀答卷录入幻灯片中,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逻辑思维错误的严重性,逐步学会合理进行逻辑思维,在练与讲中掌握运用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
下面就是一份存在思维逻辑错误的学生答案: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大千世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诱惑,稍不注意,就会被拉入泥潭。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几乎使得人人有手机,人人用手机。各种欲望也找到了更为便捷的出口。它如同紧箍咒,在精神上牢牢绑住你,使你痛苦挣扎。毕竟只有少数的人能意志坚定,出淤泥而不染,这些人必定身体或思想总有一个在路上,在进修,在提升。
我让学生针对这份答案组织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找出问题的原因。经过讨论,学生知道这份答案既不符合题目中编成小故事的要求,即没有按照题目要求去思考和组织答案,也明白三个词语的串连很勉强,有强行拉在一起的感觉。但是,更深层的逻辑错误,学生却不能发现。比如手机不全是各种欲望的便捷出口,不是“只有少数人能意志坚定,出淤泥而不染”,而且身体是不能进修 的、也不会提升。
我也让同学分析下面这份答案的优点:
唐僧因佛经考试不及格,被送进如来佛学堂进修。一日,他的手机收到一条信息:人间恶人作乱,重金请各界专家支招解决。唐僧心系百姓,逃出佛堂来到下界,向世人传授紧箍咒,以便降伏恶人。待世人熟记咒语后,唐僧便拿了酬金回了西天。可是此时,世人忽然明白:空有紧箍咒,没有紧箍圈,怎么对待恶人?
这份答案以唐僧向人间受难百姓传授紧箍咒的寓言式故事讽刺了当今社会某些丑恶现象——如一些所谓的专家以帮助百姓的名义骗取钱财。小故事叙述环环相扣,情节生动,内涵深刻。这个故事不仅合乎题目要求,而且对故事的内涵有独特思考,反映了较高的故事叙述、语言表达以及结合社会现实的各种逻辑思维水平。借此,我告诉学生,表达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像脚踩西瓜皮一样滑到哪就算哪,必须既要合情又要合理。
我们常引用叶圣陶的话说“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这点,必须授学生以渔,让学生学会思考,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合理推断,准确判定,深刻反映。那种报报答案或抄抄答案的教学方式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所以,语文教学,包括高考复习,只有从关注答案的怪圈中走出来,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对学生的思考进行情理分析,纠正学生思考中的逻辑错误,让学生学会合情合理的逻辑思维,学生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
2.从直觉解读走向推崇思维判断。
在课文教学及高考复习中,我常遇到学生的答案正确甚至有新意,可进一步追问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两种可能:一是答案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而是有参考的答案;二是学生凭直觉解读得出的,并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第一种情况前面已经阐述,下面我们分析第二种情况。
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缺乏逻辑思维的语文教学难以促使学生具备严密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学生只能是直觉解读。少数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往往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从小具有爱阅读、爱思考的习惯。直觉解读只是阅读 文本时凭直觉感知得出的认识,它是经过大量相似试题的训练后形成的一种感知认识,并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法和推理水平,所以也许结果可能正确,但不能从逻辑上推导自己的解读对在哪里,也没有具体的逻辑思维过程。下面试举一例: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成分,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甚至可达90%以上。__ ①_,土壤中的矿物质、氧、二氧化碳等都必须先溶于水后,__ ②__。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以利于各种代谢的正常进行。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它还作为反应物参与植物体内很多生物化学过程。因此,_ _③
__。
一学生作出的答案是:①水是良好的溶剂。②然后能被植物吸收。③水是生命之源。
这位学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极为接近,可追问这位同学是怎么得出这一答案的,这位学生却连一点合理的理由也说不出来。他答案的得出或许是对语文填充题有了感知认识(从小学到高中,这类题可谓做得不算少了),也或许是对化学、生物学科中的这些知识记得比较熟,可是对语言表达所需要的逻辑思维却是不明白的。这正是语文教学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的悲哀。于是我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逻辑分析:阅读一个语段首先必须弄明白语段的中心意思,比如本语段的中心意思是讲水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其次要明白文段是如何阐述这个中心的,比如这个文段共五句话,第一句话是说水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大,第二句话中需要填上两个句子,大意为土壤中的养分是通过水被植物吸收到的,第一个空应是统领这句话的,第三句话是说水在代谢中的作用,第四句话是说水在光合作用等方面的作用,第五句话是总括句;最后根据分析,联系上下文,就可以得出答案。
学生在解题中如果只是停留于直觉解读,那么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永远不可能上升到逻辑思维境界,而达不到逻辑思维境界,阅读与表达就都只会是肤 浅的,也不可能达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把直觉性解读提升到逻辑思维境界。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逻辑思维水平是学习、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因为缺乏逻辑思维必然影响思维过程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并且不利于认知规律的形成,所以没有逻辑思维水平的思维常常表现为混乱无序,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是错误或是不全面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科学离不开理性思维,人类进步离不开理性思维,物质文明创造更离不开理性思维。
其次,即使到了高三高考复习阶段,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同样要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比如句子衔接与病句修改、语序调整与句式变换、仿造句子与修辞辨析、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以至作文,无不与思维有关。唯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不是一味的搞题海战术,才能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与判断。
第三,要把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作一定的强化训练。比如逻辑学告诉我们,逻辑思维推理要合乎排中律,必须遵循充足理由律,要遵循选言判断的思维规律,或者应该运用假言判断进行评判,以及不能违背矛盾律等等。比如“充足理由律”就是在思维的论证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或观点是真实不虚的,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如果缺乏充足的理由,那就没有论证性。“因为他书读得太多,所以思想越来越复杂,进步越来越慢。”这个病句所犯的逻辑错误正是违背了“充足理由律”,书读得多,思想怎么会反而进步越来越慢呢?这一推理毫无事实根据,缺乏充足的理由。
具有逻辑思维水平,学生就既可以发现他人的语言表达错误,自己也可以避免发生语言表达的逻辑错误,作出正确的思维判断。
3.从要点凑数走向讲究思路推理。
在语文高考复习中,一些语文教师总是反复提醒学生,对于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的简答题,要根据分值来确定解题答案的要点,比如4分题一般为两个要点或四个小点,6分题一般是三个要点。然而学生并不因此就学会分点答题,即使记住了分点答题,也无非是记住了形式。许多语文教师都没有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其实,各类试题的解答都有思路可循,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根据题目推断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解答的逻辑推理能力。可是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让让学生死板地记忆复杂的答题模式。为了清晰地说明问题,我们看下面的实例:
(2009年高考浙江卷)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针对这道试题,语文教师一般先告诉学生这是一道属于小说阅读中考查标题作用的题目,然后告诉学生解答这类题目有以下答题样式: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并指出可以按下面的要点套用:A.以“XX”为题,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B.以“XX”为题,能概括……情节;C.以“XX”为题,突出了……人物的形象;D.以“XX”为题,揭示文章……主题;E.制造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F.以“XX”为题,象征了……对……具有暗示作用。
这类模式化、公式化教学,其实质当然是应试化,看起来似乎学生只要记住就可以套用了,好像很省力,其实不然。因为要学生记住高考小说阅读的各种类型题的模式与公式,量比较大,要记住不是很容易,况且模式与模式、公式与公式又有许多相似处,一旦搞混了,又是个麻烦。
其实小说阅读,不管哪类题都逃脱不了小说的规律,而小说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物、环境、情节、主题。这是小说本身的内容,外在的还有一个就是要与读者发生关系。所以,解答小说题目的思路就是从这五个方面去思考。比如解答小说标题的作用,从与小说人物的关系看,可以思考与塑造、突出人物形象会有什么关系;从与小说情节的关系看,可以思考是否与小说的线索安排、情节的发展、细节有着怎样的联系;从与小说环境的关系看,可以思考是否与背景创设、气氛渲染发生何种联系;从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看,可以思考有没有什么指示性或象征性或别的特殊意义;从与读者的关系看,对读者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有了这样的解题思路,再结合文本对试题进行分析、判断既不容易遗漏要点,又不需要记忆大量的模式、公式了。
同样对散文阅读、诗歌欣赏,语文教师都只需要让学生掌握文体的不同规律、掌握文体特点就可以形成解题的清晰思路,学生的解题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解题 时一般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
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解题逻辑思路,是不需要背诵记忆的,就如我们知道做四则运算的逻辑思路就不需要背诵公式都可以算出各种数字的运算一样;相反,如果学生没有形成逻辑思路,就像四则运算只是记住几个公式,也许按公式套的运算可以做出,可复杂的运算就理不出思路,就不能计算准确一样。语文试题的解答也一样符合这个原理。
4.从追求文采走向重视理性感悟。
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一书中说:“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手段,如果思维混乱不合逻辑,表达出来的语言必然混乱、不合情理。同样,如果思维合乎逻辑,那么表达出来的语言就可以是合情合理的、顺理成章的,只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语言积累。正因如此,在高考复习解题能力训练中,本应特别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现实是广大语文教师基本上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丢掉了。
一些语文教师在高考复习中,非常注重答案有文采,片面要求学生把答案拟写得富有文采,却忽视了对学生逻辑分析的指导与训练,忽视指导学生对文章、考题内容的具体、真实的感悟,缺少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或材料进行理性感悟的思维训练和方法的指导。
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就是要指导学生关注文章或材料中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各信息的内在实质,不被表象蒙蔽,使学生走出对文章或材料的表层的、肤浅的、孤立的、静态的甚至片面的、错误的理解。这样,学生阅读文章或材料后,就可以有自己正确的、独特的、个性的感悟。
感悟是什么?感,是感觉、感动、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开悟、彻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既是思想的活动,也是情感的结果,感悟更是生命的体验,是个性的体现。无论文章阅读理解还是语用题,包括作文,都离不开感悟。没有感悟的解答往往是机械的、僵化的,没有思维的灵动感。
感悟的过程是思维和情感的综合,感悟的结果应是理性的表达。
要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试题材料有正确的感悟,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指导 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水平,具备感悟的能力。
为了阐述得更具体、清晰,我们看下面的实例:
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赠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请你以这位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要求: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②不写称呼语;③不超过l00字。(2011四川卷)
对这道高考试题,有语文教师给出如下参考答案:
您用捐肝拯救我的生命,您用作品鼓励无数读者,您用行动为世人立下精神高标!您是轮椅上的哲人,永远的大师。谢谢您!祝您一路走好……
这个答案运用了排比、呼告、比喻,用词富有变化,很有文采。但也许这位教师拟写答案时,心思偏重在语言文采上了,答案的表述出现了逻辑毛病,也没有什么感悟的内容。试题要求是写一段感激的话,可这段答案主要是对史铁生生平的评价;试题要求以个人名义写,可参考答案更多从读者、世人的角度来赞美史铁生。而且内容多是高大上的套话,并没有自己对史铁生捐肝救人这件独特事实的感悟。这样的参考答案,实在是误人子弟。
不妨比较下面这个答案:
我没想到,濒临死亡的我又从死神手中挣脱了,感谢你,拯救了我。你生前,用文字给过我太多的精神财富;离世后,你又无私地将肝脏捐出,让我获得生的机会。铭记着你的这份奉献,感恩你的这种爱,我一定要积极地活着,继续体现生的价值。
这段文字,不仅合乎试题“感激话”的要求,而且从史铁生捐肝的事实中感悟出史铁生对“生命”的敬畏。写出这样的文字,离不开逻辑思维。
通过上述案例的比较,我们可以明白有没有理性感悟对解题是否到位是多么重要,而能否产生理性感悟,又是建立在是否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的。
五、结束语 逻辑思维能力强,不仅可以自如地解答试题,而且能够理性应对现实生活,比如对不同新闻媒体上的互相矛盾的消息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辨别、判断,从而得出自己正确的看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包括高考复习,都必须加强语文逻辑思维的培养,真正从关注语文的“是什么”走向关注“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层思考。因为我们的教学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能生存,能创新,能合作。而一位不能说清“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合作的。
最近欣闻北京刚发布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已经明确提出: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相信,丢失了逻辑思维培养的语文教学的可怕后果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逻辑的重要、逻辑的力量,从而从教师到教育部门,从制度到教学实践都能真正关注逻辑思维的培养。
梁漱溟先生说过:“理性是人类的特征。”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的伟大,在于能运用逻辑思维作出理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冉正宝,《语文思维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2.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3.陈欢,《在语文学习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中学语文》,2014年第3期。4.吴格明,《语文教育当旗帜鲜明地倡导逻辑理性》,《语文建设》,2013年第8期。
附件:高三语文复习语用题训练学生解题答案(部分)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