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澳小学荒唐校规遭质疑
澳小学荒唐校规遭质疑
《 光明日报 》2012年6月18日 8 版
澳大利亚的一所小学日前推出一个新规定,为防止学生在学校发生伤害事故,限制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任何身体接触。这一做法不仅引起了学生的不满,也受到了家长的强烈指责,被称“疯狂”、“荒谬”、“令人难以置信”。
6月13日,维多利亚州玛萨山小学的6年级学生为表示不满而举行静坐,抗议新校规禁止学生在校嬉笑打闹、互相搂抱和击掌庆贺。一位名叫特蕾西的家长表示,她的儿子在学校操场上玩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一个同学走上前用手拍拍她儿子的肩膀,结果却被告知:这样的行为违反校规!随后,这名同学被罚跟着值日老师在操场上值日。特蕾西表示,“学校这一规定真令我感到愤怒。”另一名家长约翰表示,他的孩子说以后再也不能击掌了。他说,“我的两个孩子都在这所学校,他们回来告诉我,如果他们以后在校时互相击掌,便会被罚留校;而如果他们违规3次,就会被开除。”约翰表示,“我真不知道他们想教学生些什么?”
针对家长们的关注,该校校长贝克伍斯表示,这种做法是从6月13日开始的,其目的是减少学生在玩耍中发生伤害。她称,在此前的数周中,已经发生了数次学生在玩耍中受伤的事故。
此间的一些舆论也认为,孩子们是天真活泼的,在玩耍中受伤也难免,如果要通过这样“绝缘”的做法来减少乃至杜绝,未必令人“匪夷所思”。不过,在澳的一些学校,采取类似“奇招妙法”并不少见。
早在去年8月,维多利亚的克佑小学就曾规定,如果在上课时有学生要上厕所,那么全班学生就要一起去。报道说,家长们对学校的这一规定不知情。一位母亲在接孩子时发现孩子尿裤了才得知有这样的规定。孩子告诉她,“我不想让全班同学都跟我去上厕所,就一直憋着。”另一位母亲发现孩子在家时竟然也尿裤,只得带孩子去看医生。这位母亲说,她的孩子从3岁后就再没尿过裤。现在为了在课中不上厕所,孩子们都不敢喝水。
该校校长在回复家长关注的邮件中表示,学校的这种“练习”很成功,他们也只是在一些班上进行这样的“练习”。她说,试验效果不错,减少了对课堂的干扰,特别是那些故意用上厕所来干扰课堂的行为。校方后来将“全班陪同”改为“三人行”的方式。
儿童心理学家波特表示,这是她听到的“最为荒唐”的做法。
第二篇:高考品德加分遭质疑
高考品德加分遭质疑:或造成新的教育不公
目前,各省份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其中,各地加分项目大瘦身最引人关注。盘点今年新调整的31省份高考加分照顾政策发现,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
大多数论者认为,思想品德加分,因其标准较为宽泛,评判衡量困难,很容易造成新的不公,让这项制度沦为少部分人的特别通行证。
公众普遍的从众心理,也容易对这项政策产生抵触情绪。他们的担忧也是有道理的,近年来,高考加分政策异化,社会普遍对加分的客观性存疑。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加分政策已和择校费、大学高额学费一起,成为公众心中的三大“教育不公平”。
人们并不是完全不赞成加分选才的手段,而是不容许在加分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也不希望加分政策因为太多太滥而失去引导和示范的初衷。对品德加分的抵触,本质上也是源于这种心理。
评价一个人思想道德的好坏,的确很有难度。有网友举例说,甲考生家里很富有,乙考生家里很贫穷,甲捐钱给乙,且数额较大,算不算思想品德好的表现?这样的猜测有点不地道,但那些大量被曝光的高考加分的“典型”案例,又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人们的这种臆测。
即便如此,我仍然坚持认为思想品德加分的引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以界定。这些年,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担忧,那在高考这个环节增加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考评,其实并不过分。
窃以为,只要能从四个环节把握好高考思想道德加分,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加分腐败。第一,有关部门站在公允立场;第二,具备一套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第三,应充分听取民意并及时公示;第四,建立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
依此逻辑,再回到前面那位网友提及的问题,甲对乙的帮助是出于什么目的,是可以通过多重途径相互印证的,不是少数几名官员就能得出的结果。这意味着,必须充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也才能激发人。
当然,对高考学生而言,高考道德加分,不应该成为道德追求的目标,更不是功利主义的秀场,而应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不可不为,又不可刻意为之,否则,道德加分就变味了。
第三篇:中小学生作文考级遭质疑
浙江省温州市区某中学初二学生小王学习比较紧张,课余还要参加钢琴培训。最近妈妈又替她报名参加12月5日的作文比赛,听说“合格了可以获得作文等级证书”。
英语、计算机、钢琴可考级,现在作文也可考级,这倒是一件新鲜事。见记者有疑问,这位为女儿学习费尽心思的母亲说,“不会有假。作文考级由中国作文考级中心组织,很权威的”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记者近日对“全国中小学生作文考级暨大赛”设在温州的报名点进行了一番调查。
主办方:作文考级类似乐器考级
费劲周折,记者好不容易才打听到作文考级在温州的报名点——嘉一才艺学校。记者以咨询报名为由,向一位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他指着抽屉里厚厚一摞白色信封说“报名的人很多,你尽管放心。”他还拿出一份宣传单介绍说“‘全国中小学生作文考级暨大赛’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办,今年是第二届,首次登陆浙江,分别在温州、宁波两地设有考试点,我们是温州惟一的承办方。”
这位工作人员还反复强调,“作文考级类似乐器考级,等级证书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可以在升学的时候供学校参考。”
记者从宣传单上看到,这项比赛每年举办两次,共设12个等级,分别对应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12个年级。比赛由“中国作文考级中心”组织专家阅卷评审,成绩为合格、良好、优秀的考生,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作文考级委员会统一监制和颁发《作文等级证书》,拿到90分以上的学生还可获得《获奖荣誉证书》。参赛学生每个人需交120元考级费,还有专门应对考级的作文培训班。
语文教师:作文难以用等级衡量
事实上,不仅家长,就连中小学语文老师都不知晓作文考级的情况。当地一些教师听记者介绍后表示相当惊讶,他们一致的看法是写作水平很难用等级来衡量的。温州实验中学的王老师指出,作文等级考试有利于提高学校和学生对作文的重视,但要防止演变成“为过级而过级”的考试教育。而温州第十九中学语文教研组的胡老师态度就更为明确,“乐器、英语这都有可以量化的指标,但作文怎能量化这样训练出来的,只能是写作的套路,而不是语言的激情、灵感的迸发和个性的多样化。”
温州教科院高中科科长、中学高级教师张新强对作文考级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作文考级的标准是模糊化的,因为文无定法,谁也不敢说自己能够定出一个完全公允的评判标准,当前连高考作文评判标准都存在争议。如果让一个民间组织充当学生作文能力的裁判,其权威性让人怀疑。因此,语言艺术用“考级”这种技能化标量标准来进行衡量,既不成熟也不科学,应该慎重推行。
教育专家:考级导致作文走向模式化
温州市教育学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升学压力之下,应试作文无疑是中小学教学中的重头戏,学生读完高中经历的作文训练、作文考试不知有多少,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查已经是足够了。
温州大学筹人文学院院长吴其南教授指出,作文本应是鲜活思想的表现,是独特的感知社会的方法。作文写作培养的是学生的悟性,而不是用模式化的套路。可反观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几乎沦为了考试工具。应试作文往往画地为牢,逼着学生为迎合评分标准写程式化的八股文章,写作过程的痛苦冲消了乐趣,迎合标准扼杀了创造激情。现在“为学生量身定做”的等级考核又浮出水面,其后果是导致应试作文更加走向模式化。
当地有些教育专家还对作文考级的动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目前,考试经济红红火火。全国作文等级考试也决不会是免费的午餐,别小看每个考生120元的报名费,全国中小学生数以亿计,全是潜在“消费者”。家长望子成龙,很可能不忍看到别家孩子都有“级”而自己的孩子却无“级”,一定会有不少人去报名参赛,参加应付考级的培训费不低,其带来的利润不可限量。在利益的驱动下,哪来那么多专家专心批阅每一篇作文如此一来,难保这种考级不演变为一种“交钱买级”的圈钱游戏。
第四篇:小学校规
学校校规
一、尊敬老师,主动问好,进老师办公室,先报告,经允许后方可进去。团结同学,不打人,不骂人。
二、爱护公物。
1、不慎损坏学校公物,主动承认者,照价赔偿;没有主动承认者,经学校查获,则按原价的三倍赔偿。
2、故意损坏公物,事后主动承认者,按原价的三倍赔偿;不主动承认,经学校查获者,按原价的五倍赔偿。并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三、爱护花草树木。学校花草树木不准碰坏,不乱摘枝叶,学生严禁进入花坛内。
四、学生早晨到校后,必须在教室内自习,不准谈天说地,不准敲桌打凳,不准攀扶走廊栏杆,不准你追我赶。
五、学生必须服装整洁,仪表端庄。在校不准穿拖鞋,男生不准留长发,不准打赤脚、赤膊,女生不准穿奇装异服,不准戴耳环,不准抹口红。
六、讲究公共卫生。校内任何地方不准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吸烟、不喝酒。
七、学生不准上两室三厅(电子游戏室、桌球室、歌舞厅、录相厅、卡拉OK厅)进行娱乐和赌博。
八、学生必须节约用水,不乱开水龙头。
九、不准带危险品进校门,校内不允许玩打火机、响炮、刀具等。
十、不准邀请校外闲杂人员来校活动。
第五篇:大学生真实就业率遭质疑 学IT 好技术 好未来
近段时间,网络上关于高校采取不正常措施保证就业率曾屡遭曝光,了解大学生就业情况的人大多数都知道,很多大学公布的就业率是“强制”大学生拿来就业证明“充数”。很多大学生通过熟人盖章完事,这样的就业率遭到了社会各界的质疑。大学生就业难不去思考如何缓解,反而在做“成绩”,糊弄谁呢?在网络上,不少学生抱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被签署就业协议书。
大学的虚假就业与职业培训的高薪就业形成鲜明对比
虚假就业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学开设的很多专业都有就业率的计划,如果专业就业率低,该专业可能会被取消掉。一方面证明了大学开设的专业就业率实在不理想,另一方面说明大学教育走入了一个怪圈。2013年高考有上百万人弃考,高考结束后又有大批学生选择学技术而不读大学,由此可见广大考生对大学的教育已经丧失了信心。从河南新华电脑学院了解到高考结束后不少考生打电话和到校咨询学IT技能的情况,有的考生表示自己成绩出来以后很低,但是也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那样的大学敢上吗?还有初中毕业的小张已经报名学电子商务了,他表示自己对学习传统课程没兴趣,何况就算上了大学还要七八年,还不如早点学技术早点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