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兴趣,把握难度,培养说话能力
激发兴趣,把握难度,培养说话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中学外语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初中生,尤其是初
一、初二的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普遍很高,上课踊跃发言,大胆说英语。而到了初三以上,特别是到了高
二、高三,说英语的积极性大大下降。学生中笔头考试能得八、九十分,但口头表达能力极差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有:1.机械的听说读写分割法,即认为在初级阶段(初
一、初二)主要抓听、说,中级阶段从听、说过渡到读、写,而高级阶段(高
二、高三)抓读和写,片面地把听说读写分割开来;2.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只重分数,忽视能力的培养;3.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等等原因。所以英语教学到了高中阶段就忽视兴趣的激励和说话能力的培养。
那么,高中阶段如何激发兴趣、培养说的能力呢?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激发兴趣,培养说的能力
在初级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好学、好问、好奇、好模仿,思维形式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向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转化的阶段,直观、重复、模仿等教学手段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到了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抽象逻辑思维起主导作用。同时说话时的心理活动也随之变化,对说话的兴趣有所下降,显得不那么积极主动了。根据这些特点老师应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重视激励学生说话的兴趣,使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为此,我们从高一开始着手从教学方法上激励兴趣,调动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
1.改革DailyTalk活动改变原来的Dutyreport等比较单调、机械的方法。每堂课前化三分钟,每次一位学生上台演讲,谈当天的新闻,讲故事,讲班级中最新发生的事及一切学生感兴趣的事,多传递信息。例如:足球世界杯赛举行时,学生们,尤其是男生,上台大谈足球:“Myfavouritefootballstars”,“ThefootballmatchbetweerazilandArgentina”,“FootballinChina”,“Thedevelopmentoffootball”等等,简直成了足球系列讲座。每年3月5日到来时,学生就会谈诸如:“HowshallwelearnfromLeiFeng?”“LeiFenghascomebackagain.”“IsitnecearytolearnfromLeiFengtoday?”等等。每当班级中出现问题时学生也会加以评论,谈自己的想法,如:“Whatshallwedowiththosewhodon'tkeeptherulesofourschool?“"Shallwecheatintheexaminatioinordertogetagoodmark?”有时学生们利用2—3分钟做个游戏,如:GuethelettersofsomeEnglishwords,Tonguetwisters等。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高,积极性也不断高涨。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演讲时多与教学相结合,尽可能多用新学的单词、词组、句型等,并鼓励学生创新。教师注意引导,定期总结,表扬说得好的学生。渐渐地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高涨了起来,大家你追我赶,积极准备。遇有困难,主动与同学商量或请教老师。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表达日趋准确,内容更加丰富,听的学生更乐意听,使学生听、说的能力同时得到了训练。
2.创设情景串联对话以往对话教学多采用让学生听对话录音、重复、背诵、模仿编对话等方式。这种操练往往脱离真实的情景,忽视了语言内容的真实性,教学形式比较呆板,高中生很容易生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学不是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而是进一步创设新的情景,培养学生在新的情景中进行交际性操练,努力达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际。如我在教对话时让学生了解词语和句型内容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联系新旧知识,创设情景进行对话练习,拓宽学生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些学生可以把许多情节串联起来,以对话的形式表演出来,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所学语言知识得到灵活运用。例如我们在课本第一、二册中学过AskingtheWay,InquiringaboutHealth,InquiringaboutWeather,AskingforStreetDirection;第三册中学到GivingAdviceaboutHavingMorePhysicalExercise,他们把内容串起来编成下列对话:
S[,1]:(Pickingupthephone)Hello,mayIeaktoLingLing?
S[,2]:It'sLingLingeaking.IsthatZhangHai?
S[,1]:Yes,I'mcallingtotellyouthatourformerclamateLiYinisillinhoital.S[,2]:I'msorrytohearthat.What'sthematterwithhim?
S[,1]:I'mnotveryclearaboutthat.I'monlytoldthatheisintheNo.SixHoitalofShanghai.S[,2]:Thenwe'dbettergoandsechiminthehoital.
第二篇: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范文]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县级二等奖)
宜阳县高村乡张元小学 史笑丽
在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什么是阅读?现代汉语词典里“阅读”的意思是“看并领会其内容”。从一般意义上讲:“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阅读就是吸取、探究、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在这里,我就激发兴趣和培养能力两个方面谈谈我对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商榷并诚征同仁指点!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要求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应100万字以上。要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任务,光靠教师的指令是很难实现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只有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其阅读兴趣,才能化被动的任务性阅读为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榜样。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听老师讲故事,听老师大声朗读用在识字不多的一二年级学生身上,可以解决他们读书难的问题,可以保证读书的质量。由于教师读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在加上老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每次都能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会觉得一本好书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读书是这么有趣的事,渐渐的他们会觉得只听老师读是不过瘾的,自己得找本书读。这时可以讲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如毛主席、老舍、叶圣陶、冰心等人读书的故事。“名人效应”自然不可低估,眼前的人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 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2.教给方法。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 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中低年级摘抄为主;高年级除摘录外还要练笔,写读后感或进行仿写。2、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时间保障。这里说的时间,是指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因为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视书为朋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是在语文老师指导下的阅读,难免要受老师的影响,不是自由的阅读,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技巧,所读的也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文章。由于各种原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还无法满足学生自由阅读的需要,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要有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应该由学校统一调配,每周安排适量的阅读课。这样阅读课,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有功夫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4.展现自我。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学校每天可以安排 5 - 10 分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或新闻,或趣事,或古诗,或好词佳句,内容不拘一格,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厚积薄发,等到用时妙语连珠,妙笔生花。如能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就更大了。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句子是组成文章的细胞。只有理解了这些基本内容,才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表达出真情实感。既然词语和句子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加强词语和句子的训练。词语训练要重视理解和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对于常用词语,不仅要口头或书面造句,而且注重与其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对于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学会使用。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实际就是对词语和句子的训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此不再列举。
2.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实际出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阅读教学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写景的文章,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生活的美好,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堂上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结果只能令学生昏昏欲睡。学生的朗读水平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对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
3.培养阅读能力,要研究方法。阅读方法有很多种,要想在短时间内培养某一方面能力,进行专题阅读训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的训练学生容易接受,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分为:能力训练专题、作家训练专题、作品研究专题、读写互动专题等。例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这一事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就可以进行能力专题训练;鲁迅、茅盾等影响深远的作家可以进行作家专题训练;革命文学、乡土文学等可以进行作品专题训练。
4.培养阅读能力,要加强阅读交流。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情感交流的过程,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所以,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并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也就是营造民主活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发问,积极参加讨论或争论,在争论中才会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读,课外阅读自然开展。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们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因此,每学期,应组织1-2次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把读过的好书带到教室进行交流。在读书会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向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优秀读物,谈谈自己采用的阅读方法,讲讲阅读到的生动的故事,说说阅读中的收获……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我们都要让学生谈自己的真实体验。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生再次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感受到读书的意义,从而强化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会使其他的同学受到感染,从而自发地更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5.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一个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疑”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导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发问,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改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局面,引领学生走“自问自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多种问答形式。教师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会他们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与方法,鼓励他们讲出他们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小学教学的重点,作为我们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努力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率,发展小学生思维,提高思维品质,从而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科技意识,推进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三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大悟县河口镇中学汪攀
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它在人的学习、工作等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最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巧设悬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数学“数的乘方”这一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1)1989是多少?同学们开始时都表示不知道。这样,使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渴望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再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寻找“数的乘方”的运算规律,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紧张有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直观表演,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和推论”时,可要求学生每人课前准备木棒,教师自己准备两根木棒,课前请同学们拿着自己
准备好的木棒,与教师的两根木棒围成三角形,并把每根木棒的长度记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哪些长度的木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哪些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这样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倍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解决方案,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四、巧变问题,激发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
请将下面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求解: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9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
问题提出,学生反映热烈,情绪高涨,经过一番讨论,提出了许多答案,例如:
1、甲、乙合作,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2、先由甲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作,共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3、先由甲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做,剩下的部分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4、甲、乙合作2小时,再由甲单独完成剩下的部分,共需多少小时完成?
又如,在教学勾股定理后,教师用设计这样的三组数据:(1)5、12、13;(2)5、8、10;(3)6、8、10。问哪几组数据能组成直角三角形?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计算,找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为下一节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逆定理做好了铺垫。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持久和巩固,唯有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去钻研和探索,从而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浅谈培养低年级识字能力 激发识字兴趣
浅谈培养低年级识字能力 激发识字兴趣
发布:周静波
时间:2008-1-2 9:11:07 来源:新渠稍小学 周静波
点击:804
识字教学是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且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它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进行读写的先决条件,识字教学进行的好,阅读教学就能顺利地进行,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拓宽识字途径,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主要通过课内识字和课外延伸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生字。
一、抓好课堂识字教学,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的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可见,强烈的求知欲,愉悦的心境,主动学习的行动,乃至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学有成效,有了成效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体验是由学习主体自身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学生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是能成为学生识字“良方”的,教师都不应予以否定,还应对一些好的方法进行肯定和发扬。这样,学生就可以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产生独有的学习体验。
1、编字谜识字。小学生对字谜总是感兴趣的,而且通过动脑筋想出来的答案总是记得特别牢。平时在教学时,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同学们去读、去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例如:“也”字,就把它编成“有人不是你和我,有土能种庄稼”;有的比较难记的汉字利用谜语来学习就新颖多了。再如:一点点上天,乌云盖两边,上字改个倒,人字在一边。谜底“定”;“磨”,“一点一横长,竖撇像堵墙,里面两棵树,长在石头上”谜语猜出来了,字也就会写了。这样一来,本来难记的生字在学生的眼中都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字谜,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习。
2、记儿歌识字。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对一年级的孩子有着无穷的魅力。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坐”字,编成“两个好朋友,同坐一块土”。“二人从,三人众;二口吕,三口品;二日昌,三日晶”。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3、做游戏识字。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共性。教师利用这一点将游戏融于识字教学中。如:找朋友、摘苹果、送信等。例如“送信”游戏,请一位同学做邮递员,把生字卡片作为信送到同学手中,其它同学一起拍手说儿歌:“丁铃铃、丁铃铃、邮递员来送信,你一封,我一封,打开信来念生字。”送完信,请拿到信的同学一个一个上台来领读。学生既识了字,又玩了个痛快。
4、接龙识字。单纯记忆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如果以字组词,字头接字尾,形成连环,不但记得牢,还可以扩大识字面。如教学“生”字,引导学生说出“生活、活动、动画、画笔、笔顺”等词语。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借词造句。既积累了词语,又丰富了语言,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5、开花识字。现在,孩子们学字的方法可多了,在实践中,他们已养成了寻找最佳方法识字的习惯。如:“生字开花”,就是加偏旁记字,学生学“包”字时,出示一系列字“跑、炮、泡、刨、咆、抱、饱、苞”。学生称为生字开花。加偏旁记忆便成了学生识记生字的主要方法,学习“放”时,学生换偏旁就引出“房、纺、芳、访、仿、坊、妨”。不同的偏旁表示的意思也就各不相同,找出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便容易多了。
6、找朋友。当学完一组形声字时,把这些生字拆分成两部分,分别发给学生,老师说:“谁和谁做朋友组成这个字?”然后由两位学生拿着卡片组成一个完整的字。
二、拓宽课外识字空间,生活就是大课堂。
1、自制“识字课本”,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
学习主体的体验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学生只有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才产生具体深切的学习体验。以往只局限于薄薄课本、小小课堂的局面,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去学、到社会的大课堂里去体验。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广告招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杂志,这些都可以成为儿童识字的最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还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2、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在收集资料中识字。
为了增大识字量,借助展示台开展活动。我每周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如:以夏天为题来收集材料,学生找来了在夏天里吃的水果:葡萄、桃子、杨梅、西瓜等;也收集了有关夏天的动物:蝈蝈、青蛙、萤火虫等;有的学生收集了冷饮的包装袋;也有的学生收集了有关描写夏天的诗句: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有一些描写夏天的儿歌,如:《夏天在哪里》:夏天在头上,头上戴草帽。夏天在街上,街上买冰糕。夏天在床上,床上睡午觉。夏天在河里,河里去洗澡。我让学生把收集来的资料轮流上台介绍,我问他们,这些字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借助拼音认识,有的说是从电视里看到的,还有的说是在商店里买东西时认识的。这些学习资源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借展示台这个机会,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识字,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进取精神。除此之外,我还通过争夺“小红星”、争当“识字大王”、举行朗读比赛等种种手段,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找到了自信,在赏识中学会了奋发,给识字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践下来,我感到学生没有过重的学习负担,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不太大,每个学生都能把学会的识字本领灵活运用,人人都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样,使新授课的识字速度加快了,在拓展阅读中扩大了识字量,课堂效率提高了,收益确实不小。
第五篇: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
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
372298352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课标还对各年段学生的阅读量做了具体的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可见阅读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付诸于儿童阅读行为的,尤其是要奠定起步阅读之“基”,夯实大量阅读之“路”,化解提高阅读能力之“难”。深入探索阅读本质,加强阅读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既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又真正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在阅读上,要提出既要提倡“上不封顶”,又要落实“下要保底”。具体做法是: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在教师。如何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的数量,而且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教师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特别是随着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社区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速度、高密集的信息和知识的广阔天空。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转变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新课标的要求各年段所达到的阅读量,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数据,而是培养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就必须凭借教材,将自主阅读引向课外,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激发兴趣,正确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家里有一定数目的藏书,但有些孩子往往没有养成良好地看书习惯,也不爱读书。经常听家长说:家里虽然有很多书,但孩子不愿看。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家长从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而孩子面对成人精心挑选的丰盛的“精神大餐”却常常兴味索然,读书的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因此我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鼓励孩子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由展开阅读活动。
刚接班,我发现孩子喜欢看整本书没二十个字的漫画书和一些内容不够健康的“口袋书”。如何把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向正道上来呢?我觉得兴趣很关键。我的具体做法是:
开学伊始,首先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代表
作《青铜葵花》。城市7岁孤女葵花,来到了青铜这样一户农家:祖孙三代,都极“干净”。不仅外表,更在内心,圣洁高尚,清澈透明,犹如水晶,至美至纯———面对苦难,尤其坚韧。为应对社会的贫穷,战胜自然的灾难,继承文化的传统,维护家族的尊严,他们正直勤恳,相爱相亲,倾其所有,各尽所能,开拓生路,玉汝于成。网上有句话“读这本书不流泪是不可能的”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并请已经阅读过此书的吴仪同学介绍精彩内容。把她写得读后感写在黑板报上来激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吴仪在日记里写到:其中,我最喜欢《青铜葵花》这本书,看了四遍。我看时还真应了网上的那句话“读这本书不流泪是不可能的”我第一次哭了4次,第二次哭了3次,第三次哭了2次!同班同学的现身说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纷纷到书店去购买或到图书室去借阅。在阅读
了一段时间后,利用每天课前两分钟和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这本书的精彩片段以及自己的感想,这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紧接着推荐曹文轩的其它作品,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很高,渐渐与“口袋书”告别。一个阶段的调整,家长反映,孩子对曹文轩的书产生了兴趣,纷纷购买了曹文轩的所有作品。接下来又推荐了秦文君、罗琳、黄蓓佳、冰心的作品。
三、因人而宜,因材施教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展,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探究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最全面。学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课堂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方法,课下扩充阅读,这些阅读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对一些能力稍差的同学,适当放宽、降低要求,只要先有一定的量即可。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差异,提出适度而又有层次的阅读目标,即下限目标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任务,上限目标则是让有浓厚的阅读兴趣的、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让他们“吃饱吃好”。如学习文章《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世界奇钟》、《悬崖上的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悟作者真实而具体,融情入景的艺术表现力。这样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阅读目标。朱自清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一组以《背影》《儿女》等为代表的表现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的叙事散文,和另一组以《绿》《春》《荷塘月色》等写自然景物为主的抒情散文,都是写得最出色的,因此又向一部分学生特别推荐了朱自清的这两组散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这又满足了优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中的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各尽其力,各展其才。
四、引导同时,抓好落实。
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量,把阅读落实到实处,也为了检阅学生阅读的情况,不使阅读流于形式,班级还利用校本课程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讨论会,好书介绍、读书心得交流等读书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许多孩子已经不满足学校的图书量,还广泛借阅各种书籍,孩子们把自己家的书也搬到了学校,相互交流。目前,我们班的读书活动蔚然成风,经过统计我们班的同学阅读量普遍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底线。在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类读书活动和征文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注重体验,展示成果
1.开展各种阅读交流活动,促进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既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能切实提高学生口语
表达能力。
如:交流心得。学生根据计划安排,自选课外读物,定期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结合读书节,开展读书讨论会。举办课外读物讨论会,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举行知识竞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竞赛。采用多种形式,说出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成语、典故、名句、格言等,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与口语检测相结合:在期末的口语检测中,让学生走出课文,自己选择课外阅读中的文章。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不仅巩固了阅读成果,而且大大提高了朗读水平,效果很好。
2.搭建平台,尽情展示。
本学期我们年段为每个班开设了一个主页,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在充分阅读后,写出真情实感的读后感,然后粘贴到主页上,其他同学阅读后,和自己的作品进行对比,学生这样很感兴趣,纷纷投稿。再发表自己的建议。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扩展,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从小学会阅读,学会有成效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语文教学头等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努力做到,不仅要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孩子们最喜爱的事,同时也让我们孩子在阅读中得到健康的发展。正如王暨非在周记《阅读与乐趣》中写到:这一学期与以往相同,老师又给我们推荐了许多“文字大餐”,重点厨师分别为曹文轩、秦文君与罗琳。每类我都至少看了七八本左右,汲取了许多“营养”„„在这些精彩文学的熏陶下,我逐渐领悟到了文字的奥妙。它一步一步带领我走向文字深处。自己所写,也不逊色,结合了三者的风范。它们更是我骄傲的资本。在日常或是课堂的发言中,我滔滔不绝,流畅自如,不想博得喝彩都是不可能的。书,亦能提高情操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总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