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代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自我提升的策略分析
新时代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自我提升的策略分析 摘 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符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上,如何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能力进行自我提升,是新课标教师一直讨论研究的主题。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课堂设计、情感兴趣、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角度,结合实践经验和学习心得来分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自我提升的有效性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自我提升、策略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课标的改革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教师在接受新课标的理念后,开始逐渐尝试将新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面对高中生物知识内容的增加及学生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能力成为教师们探索的课题。高中生物教师在使课堂教学目的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得充分解答学生的疑惑及对生命现象与本质的相互关系问题,教师必须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达到自我提升的能力。
1、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自我提升的要求
在新时代下,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良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现自我提高,需做到以下三点要求。
1.1课堂教学要有笑声、赞美声和惊讶声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会更加主动,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因此,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另外,用激励赞美来促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快地进入教学的兴奋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引发学生的惊讶声,引导学生的求知探索,启迪学生创新意识。
1.2 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朴实和扎实
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的真实、教学过程情感、态度的真实、考评公正的真实;课堂教学的朴实,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体现教学的实效。教师要对专业知识技能扎实。扎实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教学中取得实效。
1.3 课堂教学要有学生的参与度、师生共鸣度
知识不是从一个脑袋机械的输送到一个脑袋,而是主动参与者获取知识的过程,实践表明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智
慧和真情实感,激发学生情感和心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起共鸣。教学中,教师要能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转换成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2、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自我提升的教学策略
2.1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充实自我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认真专研《课程标准》《教学用书》等资料,钻研新教材,教学方法等,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业务能力。定期与校骨干老师进行探讨交流,互助交流帮助,坚持教学相长,获得自我发展的可能。教师在学习中要勤听课,通过课堂听课,与授课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勤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同观点,在共同探索中达到共同进步;最后,从教学中得到真切的感受,不断完善自我,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与新课标同成长。
2.2巧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会主动地进行探索并追寻问题的答案。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培养起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爱心与责任心来对待学生,学生通过深切感觉后自会感激,主动地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与课堂知识有关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提问,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究问题。这种做法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改革的体现。
2.4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展现给学生。例如在介绍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把DNA分子与螺旋楼梯进行类比,把DNA的主链比作楼梯的扶手,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比作楼梯的台阶,这样就容易使学生理解记忆。因此,教师要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提高课堂教学的自我学习能力。
2.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生物学是以自然和生活为内容的基础学科,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求知欲。例如,课前3分钟放一首轻松欢快的音乐或播放自然生物学记录片,一方面让学生们意识到生物课开始,自觉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让学生观看轻松的音乐画面,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生命的无穷美丽和精湛魅力。
2.6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或生物现象必须通过实验才能清楚地观察,生物学的理论也是前人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课程,尽量让学生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亲自动手、体验和独创,充分进行交流比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7回归生物教材,提高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是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教材里有许多章节内容,理论性和抽象性十分强,如人脑的结构、人体的胚胎发育等,这些内容用传统的方法口头说教难以清楚的说明和讲解,配以模型演示、挂图的展示及实物模型展示或许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
2.8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照片、动画和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运用视频动画flash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与追求,尽可能发挥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学习的能力。
适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学生的能力及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钟玉琼.创设教学情境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河池学院学报.2011(09):29-30.[2]张晓英.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研.2011(3):74.[3]张慧.浅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教育华新。2011(12):40-41.[5]陈顺兴.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与初步实践[J].中学生物学, 2009,25(3):8-9.
第二篇: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作者:何海霞 文章来源:论文网 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11-4-4 20:05:33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备件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实验创新能力;在上课时间安排上,应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用宽容、唤醒、激励隐性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才能使课堂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14-0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通过生物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同时通过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特别是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条件下,对于高中生物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手脑并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究,下面就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谈谈自己浅薄的几点认识。
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重结论轻过程”,即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忽略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机械记忆“标准答案”;而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一概括6用”的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学素养的目的。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动为方式。作为“导演”,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要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如在学习核酸的知识时,可结合当前市场上的核酸保健品,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并对核酸保健品功效做一个评价,此外,还可以设计像“假设你是一个投资者,你会将资金投入到核酸保健品的开发中去吗”等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并通过交流得出结论。在课程标准中,教会学生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核心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促进作用,如可根据性别、兴趣爱好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小组的交流讨论,使学生之间能取长补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分享交流的机会,这也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相符的。诸如像调查报告、实验设计、模型制作等活动,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验创新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纯个体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发言、踊跃质疑、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成功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改进或者寻找变式实验,利用实验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做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可能会提出:(1)此实验中将紫色的洋葱换成白菜叶、洋葱根尖或红心萝卜;(2)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或其他的浓度;(3)用葡萄糖、白糖溶液替代蔗糖溶液。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将这些设计成研究性裸题,并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具体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新想象完成的,不断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在上课时间安排上,应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灵活安排。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只是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地点不单单是教室,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地点。有条件可以把教学地点设立在教室以外,可以使学生感到非常快乐,增加学习兴趣。在教学上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如:在《人类活动对生物图的影响》教学中,本人充分利用教材把其中的各个活动稍做更改,便以让学生都能参与,如对“人类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利弊”由辩论改为每组收集利弊的资料在进行举例说明,发表交流意见。
四、用宽容、唤醒、激励隐性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如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较好策略。但明显分层又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及消极情绪等,因此,只能进行隐性分层。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低倍镜”,但并不是漠视、放纵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讲小话等,可结合所讲内容插入课外知识,或用幽默的语言吸引他们,等等,绝对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他们,打击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生物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和诚恳的态度唤起学生的兴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对待学生的优点用“高倍镜”,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问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使不同的学生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总之,新课标需要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去探索,去体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使生物教学真正做到:教是具有创造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是积极的、主动式的学;过程是心灵相通、情景交融、师生互长、平等和谐的交流式的过程;发展是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才能在提升学生知识总量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材。
本论文转载于易起论文网:http://www.17net.net/Article/Class23/18224.html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湖口二中 周斌
新课程如春风拂面,新的教育理念、模式逐渐被 教师所熟悉认同。但同时也应看到,新的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课堂教育仍然更多地维持着应试的框架,新旧课程的差异和碰撞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想要“新足适新履”地走进新课程,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避免步入以下误区。1.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凸现学生主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而在实际课堂操作中,又发现课堂上出现另一种异化现象: 教师谈“讲”色变,似乎教师讲了,便有悖于新课程理念,于是在交往互动的活动中,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原生态资源、情境处理不当,从而使课堂成了学生的“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这样的课堂要想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也恐怕是“痴人说梦”吧。
同时,在实践中还发现另一种假“主体”现象 :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学生的讨论刚开始就被教师打断了;然后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探索的原理,详细讲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等。一堂课教师足足讲了 30 min多,还剩下 10 min多时间让学生再去讨论和探究,学生根本不知道还要自己去做什么。
应对策略:寻求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平衡。
在课堂具体操作实践中,教师既要坚决改变过去 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搞形式,谈“讲”色变。教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从教 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出发,好好研究 “讲”,正确把握“讲”的效果,实实在在地构建平等和 谐的课堂: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 自主 探究,教师适时引导。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 强调探究性学习,忽视接受性学习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非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课程标准中有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 很多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这次课程改革积极倡 导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意味着由接受性学习向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但目前部分教师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 在:视其为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言必称探究,行必称自主,彻底否定其他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性学习方式。
应对策略:谋求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协调。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 2种主要方式。它们都有存在的价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首先,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的现成知识,接受学习是习得现成知识的最基本学习方式;探究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接受学习积累的。其次,接受学习往往以感性知识作支柱,而探究是学生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探究过程能够深化接受学习过程习得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其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的选择要适 应教学目标,教师应认真思考并在教学方式之间作出 灵活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明确下列问题:什么时候应讲授知识?什么时候应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样 从而谋求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协调统一。3、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视 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人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内容。因此。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现象、高效等优点,但任何事物 如果一过头,就会走向其反面。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 中,为了提高教学吸引力,使课堂更有现代气息,滥用多媒体教学,以玩弄技术来假冒新理念者不乏其人。在他们看来,一堂好课必须要用现代教学设备才能体现出来。记得听了一位教师的“基因分离规律”的公开课。该教师制作的课件画面设计精美,图像显示动静有致,令人眼花缭乱。教学在“一问一答一显示”中依次 展开,短短 40分钟的一堂课,就把有关“基因分离规 律”全部内容演示了一遍,其容量大得惊人。虽然课堂师生“一问一答”非常“繁忙”,但在这种“繁忙” 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积累沉淀多少呢?学生跟着屏幕跑,好似看了一场电影,他们难有阅读、思考、体验、反馈的机会,有的只是学生象征性地思考和表演性回答,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呢? 应对策略:追求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课堂教学说到底是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撞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更多的实践和交流。多媒体这种教学形式应服从教学内 容和目的,其介入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现象性、可视性,以扩展教学容量,但它只应起辅助作用。教师可以让多媒体去锦上添花,而不应让它去喧宾夺主,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到慎用,不能为了表演而影响教学效果;做到真用,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机互动,充分体现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做到善用,让多 媒体作为师生互动的有益桥梁,并在整个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只有真正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与生物传统教学方法有效整合,才能有效促进 教学质量的提高。
4、强调能力培养。忽视基础知识掌握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 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新的课程内容在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 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似乎没有了以往的系统性,使有些教师认为,课改的重点就是更突出对学生的能 力培养,淡化生物知识的教学。同时,新课程教学中,又倡导师生互动,强调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无形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被弱 化。其次,高考试题更强调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就使一些教师不 知不觉中产生了轻视知识的念头。
应对策略:要求知识和能力并重。
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的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 更加重视知识,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果轻视、削弱知识的学习积累,那么学生的发展更无从谈起,主动学习态度、能力、情感等,便无源无本。正是有了知识的积累,才使新的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才能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事实上,新教材更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突出生物科学知识对科 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重视能力不能以轻视知识为代价,只有知识和能力并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深感太多无奈,但正因教有所困,才研有所为。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在新课程背景的框架内,合理有效地开发使用教学资源,使新课程理念融人教学实践,定能建立“活”而“实”的新型
第四篇: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对策略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对策略
[摘要]课堂教学设计是落实整个教学计划的起点。而巧妙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实现课堂效益极大化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双主模式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已经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学生活动,甚至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都设计好了。部分教师因此认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负担大大减轻了;也有一些教师觉得,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太大,教学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设计不知如何下手。本文拟就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谈点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课程理念的确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如果理念没有更新,那么一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势必将走老路。对于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理念,不少教师并没有从内心深处给与充分的认可和完全的接受,对它们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概念表面,所谓的新课程教学设计自然会深深地留下旧课程教学的烙印。譬如,某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存在种种误区,不是将它神秘化,就是将它成果化,似乎探究性学习就是“课题”和“论文”,甚至将它与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于是,在教学设计中,一味地强调讨论、研究、撰写论文,抛弃有序的指导,将探究性学习这一手段与教学的目的本末倒置,忘记了教学真正目的所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懈地探索,才能在教学设计中真正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设计就是按照当前给定的某教学单元或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式设计,使设计出的教学模式能满足当前具体学科内容和教学环境的需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教师不能左右考试制度,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起码可以做到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一味地去灌,从而颠倒了学习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结合目前的学校、教师、学生、教材等各方面因素,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即“双主模式”为主比较适宜。以“双主模式”进行教学,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但并非自始至终;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既有“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这种教学模式既适合新课标要求的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也符合目前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要求。
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关系的正确处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是指导生物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的依据。新教材是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只是教学的辅助资料,但对于教师、学生而言,教材内容仍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靠,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重点。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以创新的精神依据课标,正确处理教材,使教学设计能更好地达到新课标的目标。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较,除了知识的更新、内容的编排、版面的设计形式等不同以外,特别在全篇教材中增加了问题探讨、本节聚焦、与生活的联系、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对于这类内容和问题,看似简单,但在教学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切实组织学生参与完成,不能图省事省时而由教师讲解代替,也不能轻易地放任学生自行处理,可设计讨论、写小论文等形式,利用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新教材还十分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进行了适当的增减,删掉了一部分繁杂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甚远的、学起来困难的内容,增加了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问题和开放性、实践性的内容。作为教师,就要了解删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尤其是对增加的内容要认真钻研,真正领会其目的、要求,从而在教学中能正确合理地加以运用,以保证新课标的落实到位。例如,生物必修
(三)第一章中提到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这是新的概念,教师就有必要进行再学习,研究分析,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设计。
四、创造性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
设计讲求创造,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巧妙的教学设计一定有一个好的课题的导入。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创造性的应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一些事例,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设计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作为设问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大头娃娃”,不仅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活跃,更体现新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设计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探究兴趣,还能够使学生掌握探究技能。又如 “酶的作用与本质”的课堂设计,可根据“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资料分析栏目巴斯德与李比希之争,充分挖掘拓展,设计实验探究模式、发现史模式等不同探究过程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唤起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的教学设计,教师根据科学史上科学家对细胞膜的研究事例、材料,通过设计真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采用问题结构进行编排,设疑、激疑,制造悬念和矛盾,层层递进,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向正确思维方向迈进,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领悟了科学研究的精神。
结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但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所以教学设计既是预设的,又是不可预设的;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教师课前精心进行设计,做到脑中有标,胸中有本,眼中有人,课上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以及新情况的不断出现,随时调整乃至进行再次设计。
第五篇:分析自我学习策略
一、分析自我的学习策略
自身学习策略:我上课一般都会听课,一边听一边做笔记。但是课后从来就不去查看笔记直到考试时才会临时抱佛脚。其实我知道这不是个好习惯,但追究起来还是自己太懒不愿意去学习,没有动力。刚开学的时候我会很认真的学习,每天起很早练习英语,口语,跟同学一起练习给对方纠正错误。平常也经常听英语听力和英语歌来锻炼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我准备了摘抄本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的时候会一边看一边记录。但我一直坚持不下来。刚开始的时候热情高涨之后就慢慢的热度下降也就不会再去做了。到最后就是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有人曾说过:如果不是用真情实感对待生活中的事物,那么就像被迫记住一些事情一样,迟早会忘记。对于学习我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我根本就没从心里热爱学习,一直都坚持不下来。一直都想改变却从来都没变过。
二、从个体差异的角度论述一下品德观念
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而众所周知,每个小学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品德观。个体差异有很多种表现,气质、性格是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儿童气质类型本身不分好坏,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都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是每种气质都存在着优势和劣势,要注意扬长避短。还有同一年龄的儿童智力水平也存在差异,绝大多数儿童的智力正常,但有一部分儿童的智力低常,这些孩子在认识方面存在缺陷,很难对外界事物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观点,对是非善恶的意识性不强,无法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小学生的可塑能力是很强的,而对于品德教育教师的作用就至关重要。总之教师要善于了解每个儿童对于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与不足都应该因人而异的给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