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单元导入的技巧
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单元导入的技巧
崇仁县河上中学杨金荣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颖独特的导入就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为上课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心理条件,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历史课堂,愉快地接受历史新知,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本文笔者结合十几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初中历史学科导入的技巧,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历史课的导入要有磁性
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上课伊始,导入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我这样导入:“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样的导入,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导入,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力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呢?如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我这样导入: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的故事,同学们想一想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纳闷了:编剧好像没错呀!吕后是女的,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符合情理,殊不知,却不符合历史史实。通过磁性的导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在短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授课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二、历史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历史课的导入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境界,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正如H.A多勃洛波夫所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导入时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其表现为:生动风趣、幽默诙谐;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如故事引入);使用直观、电
化教具演示教学内容等。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的导入,我利用电化教具播放中英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片段,进入课时内容讲述前既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能够在不觉间已经进入了教师所设立的氛围之中。如讲《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课时,我首先问学生:“在 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得多少枚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枚”,我紧接问:“同学们知道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吗?”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翻看课本,有的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历史课的导入要有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一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不同的课时、单元、不同性质的内容、不同的班级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知识层次等。如给小学生上课最好从讲故事、做游戏、唱歌入手;给初中生上课最好从启发谈话入手。笔者曾经听过《秦王扫六合》一节优质评选课,有位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后的导入是:“假如你是古代的一分子,你愿意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愿意生活在秦朝?”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探究,进一步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导入设计得不科学、不严谨、针对性差,致使很多学生的回答远离主题,使得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但有位教师的导入是通过多媒体将泰山上的石刻、五大夫松等图片搬上课堂,以此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学生倍感亲切,针对性强,直接引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导入时注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四、历史课的导入要有启发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导入时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思维来设计,注意从授课内容出发,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巧妙设置学生感兴趣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以此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激发学生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如讲《难忘九一八》我利用课件这样导入:新华网9月18日电“经商不忘爱国”,这是今年沈阳市商界纪念“九一八事变”74周年的共同心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沈阳市工商界向全市1.5万家会员发起倡议:9月18日不搞庆典活动。你知道“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沈阳人民要纪念九一八?再如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式导入: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青年节,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介绍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十幅浮雕中也有一副是纪念五四运动的。那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怎样认识五四运动?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五、历史课的导入要有新颖性和多样性
历史课的导入必须注意新颖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常听常新。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如故事(典故)导入式、创设情境式、设疑激发式、温故(复习)导入式、音乐(诗歌、谜语)导入式、顺口溜导入式、角色扮演导入式、时事导入式等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如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我利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导入,让学生与画面中的人物对号入座,分角色扮演汴河上的船夫,忙碌清贫的饮食摊主,出身高贵的官员,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大家现身说法,谈自己的衣食住行,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导入很容易打破了时空限制,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抓住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的契合点,让学生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历史,使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的遥远和陌生。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我利用狼和牧羊人的故事导入,使学生真正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如中考复习阶段,对历史人物的复习时,我设计了《走进历史人物》复习专题,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导入,引出历史人物,让学生讨论探究,引发学生共鸣。如讲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我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导入,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从“聊城站”出发,到了“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踏寻着秋收起义的历史足迹,瞻仰革命圣地——井冈山。学生在地图上进行了“红色之旅”,饶有兴趣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六、历史课的导入要有简洁性和目的性
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引子和“序幕”的导入,要求教师设计要精悍、简练概括。而不能庞杂冗长。如《鸦片战争》一课对林则徐虎门销烟一目,我选用一首竹枝词(朱枪一枝,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天;筒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到天。)导入来说明鸦片的危害,同时利用龚自珍的一首诗歌(鬼灯队队散秋萤,落魄参军泪眼荧。何不专城花县去,春夜寒食未曾醒。)导入,既对当时官吏吸毒成风和鸦片戕害身心的丑态进行了辛辣讽刺,又表达了广大人民痛恨鸦片的共同心声,为林则徐广东销烟做好了铺垫。这样用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导到要讲授的内容上来。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如果导入用时过多,就会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述。片面追求导入的生动、有趣,导入用时过长,等到讲述教学内容时,剩时也就不多,于是加快进度,草草讲授。如我校教师初三的《法西斯势力猖獗》公开课上,用
《二战老兵解放纳粹集中营回忆》导入,用十五分钟的时间介绍,这样导致学生对导入内容虽然印象深刻,而对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反而印象模糊。因此为了使导入发挥引导学生思路的功能,设计的导入内容应简洁明了。
导入要有明确的目的,而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这既是讲授教学内容的需要,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如《北伐战争》一课我利用一首军歌导入:风云起,山河动,黄埔建军声势雄,革命壮士矢精忠。金戈铁马,百战沙场,安内攘外作先锋。纵横扫荡,复兴中华,所向无敌,立大功。旌旗耀,金鼓响,龙腾虎跃军威壮,忠诚精实风纪扬。机动攻势,勇敢沉着,奇袭主动智谋广。肝胆相照,团结自强,歼灭敌寇,凯歌唱。你知道这是哪支部队的军歌?这首歌包含了历史上两个重大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这样的导入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导入时不能图热闹、讲形式,而把与教学目的无关的硬加上去,使导入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那些与教学目的无关、非教学所必需的、无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导语,即使再精彩、再有趣,也要忍痛割爱。
历史课的导入是课堂艺术的开始,良好的导入是课堂艺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历史课的导入,开启学生兴趣的闸门,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只有坚持做好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第二篇: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龙岩一中分校 历史组 赖舒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改目标要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索,摸索出“导入法”这一符合学生认知需要规律的课堂教学方法。并从复习、插图、音乐、视频、故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入法
一般意义上,进行新课改后,我们可以将一节课划分为几大部分:课堂导入环节、新课讲授环节、思维拓展环节、课堂总结环节、知识反馈环节。而笔者认为,这其中,课堂导入环节在一整堂课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有二: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合理设计与实施后所得到的良好效果将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堂随后的活动与学习内容。有人说,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是整台戏剧的序幕,也好像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开始的情节创设得好,构想得妙,就会出其不意,引人入胜,点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所以才会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之说。
2、课堂导入环节设置的成功,将使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得到改进与提升,有助于呈现出一堂完整的优质课。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在一堂课中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仅仅有20分钟左右,而由于历史课程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往往相差较远,过去以教师宣讲为主的历史课堂上,学生根本无法在持久而枯燥的龄听讲解的过程中,持久保持听讲的注意力,以及保持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教师想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参与者往往也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课堂面貌死气沉沉,整堂课将越来越走向沉闷和无趣。一堂课结束后进行的知识反馈也往往会暴露出因学生课上听讲投入度不高,走神、厌倦而导致的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识记率极低,课堂学习的吸收率极低的情况。
那么,怎样设计出新颖的历史课导语呢?笔者从以下五种方法进行阐述:
1、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在各门学科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历史课运用这种方法更有必要,可以让学生把历史年代、历史朝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发展线索梳理清楚。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迅速转入新内容的学习。这种方法一般运用在单元内的课文中或知识点衔接紧密的单元之间。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时,我先重复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一统天下。对内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外修长城,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说到这儿,稍一停顿,提出问题:“可是,就这样一个显赫的秦王朝,却只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它为什么短命而亡?它又是如何灭亡的呢?”然后导入新课。这样,既温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课堂情境中,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
2、插图直观导入法
利用图像,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的想像和情感。历史课中的插图多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比如,在讲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时,首先让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朱元璋画像进行描述,接着出示朱元璋的另外一种画像,同时进行说明。朱元璋的相貌一说其方面大耳,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一说其脸颊狭长,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脸上长满了麻子,可以说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究竟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登上皇位,在位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这样通过利用教材的插图,简单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诱发了学生急切了解新课内容的求知欲望。
3、音乐激情导入
音乐,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语言,它能通过跃动的音符、抑扬的节奏行发出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能让龄听者萌发出感同身受的感动。音乐的渲染最能将人们内心平静的心绪激荡起来,将其转化为热烈、激昂的情绪,有情感渗透的课堂才是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的课堂。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以音乐形式导入新课的方法,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活动。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对于讲清香港、澳门回归的始末并不存在困难。但如何让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初就体会到港澳回归是中华民族亿万同胞众望所归,是经历无数困难和阻碍才得以实现的一件大事。成为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所在。对于港澳被占领、国家进行艰难收复的史实,学生在过去的课程中己进行了部分内容的学习,但时至今日进行本课学习时,许多感受和情绪都已变得模糊而不深刻。因此,借用音乐《七子之歌——澳门》激情导入的方式设计本课导入环节,将更快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回忆起过去所学的知识,并使学生调动起更恰当的情绪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4、欣赏视频激发情感导入。
利用课堂导入环节所插入的影视作品的收视效果紧紧抓住学生,发挥影视、视听共鸣的强大震撼力的作用,使学生自然走入课堂,深情融入课堂,师生共同感动于课堂„„。比起让学生单一的接受历史教材所传递的书本知识,来自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更能让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师如能在课前精选与教材内容相吻合,有助于学生把握课程重难点的视频材料,将不仅吸引学生更快的融入学习氛围,同时还能为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减轻负担,提供很好的教学手段的支持。例如讲授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到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实施的种种暴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是本课的重难点。但限于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成为不可能。因此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视频作品作为本课的导入内容,通过视觉冲击,为学生还原历史,帮助学生产生本课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情绪,可以顺利的完成了本课的后续学习。
5、故事典故导入法
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初中学生。当历史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故事了。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仅是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时,通过传统直接切入主题形式,继而观察地图,梳理战争线索的方式进行本课教学时,学生往往在连续学习三场战争的不同过程和路线的整个过程的中前期就产生了厌烦心理。但导入的方式改为故事如扑克牌中“黑桃K”的人物故事,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战争题材的课程内容,因为一张小小的扑克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又了解了一些未知的历史知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寻本课知识的主动性。在导入环节之后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主动列举亚历山大大帝的人物事迹,梳理战争发展过程及路线图。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人数增加,课堂面貌活跃。
导入新课的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只要紧扣教材,捕捉重点,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依据,力求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于妙趣横生时,点题新授;于己入佳境时,破题而入,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大夏书系——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马友文:《拿什么打开思路——名师讲述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版
【3】中学历史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初中历史导入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导入
吕梁市交口县回龙中学赵新变 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在历史课堂中新颖独特的导入能先声夺人,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愉快地接受历史新知识,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就必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教师必须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精心设计导入,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介绍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还能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可是一些老师仍在重复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的老模式,毫无新意。因此在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例如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要围绕“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史实进行导入,可以先问学生“哪次战争和哪个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回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再问“哪次战争和哪个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最后问“那又是哪次战争和哪个条约使中国完
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这样,通过一个个的问题,既让学生复习了前三课的内容,也让学生意识到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是由“开始—加深—完全”这样的层次逐步形成的,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
所以,复习导入法不再是教师忽略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简单的继续下一课的内容,而应该先整理好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从而做到真正的温故知新。
二、图片导入,直观形象
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很难真正的再现,而图片比较直观、形象,所以在历史课堂中运用恰当合适的图片进行导入,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案例也很多。比如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下册《辽、宋、西夏、金并立》时,可以引用电视剧《天龙八部》中一些人物的图片资料,如:乔峰、段誉、虚竹、西夏公主的图片。问:“他们是谁?生活在哪个时期?是哪个民族?”学生会答出他们分别是契丹、大理、宋朝和西夏的。然后教师简单地讲解契丹是当时的辽,大理是当时的西夏,而宋是北宋,那么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很自然的导入,会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也可以进一步挖掘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美国的诞生》这一课,我们可以用美国的国旗进行导入,该国国旗由13个条和50颗星星组成。13个条代表美国独立前13个殖民地,一颗星代表一个州,50颗星代表现在美国的50个州。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200多年前,它确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走上独立道路的?华盛顿又是个怎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第12课《美国的诞生》,很自然的就引出了课题。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图片融入到多媒体课件里边进行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设置悬念,引生入胜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历史课堂中导入时,设置悬念,给学生留一些疑问,用老师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新知识的教学做铺垫,往往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讲五四运动时,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 每年的五月四日是什么节日?”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五四青年节”,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呢?学生着急的翻开课本自己找答案,举手回答是“五四运动”。那么,五四运动何以值得人们这样纪念?它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课。或者用另外的一个问题:“为什么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鸣礼炮时,有礼炮54门,齐鸣28响?”这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告诉学生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的斗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纪念五四运动呢?五四运动是怎么一回事?以此导入新课——《五四爱国运动》。设置悬念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学生在这样的导入中被深深地吸引到课堂,使他们
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探究的兴趣。
四、诗词朗诵,激情导入
我们经常说“文史不分家”,而且初中生可以掌握的诗词也很多了,所以在历史课堂的导入中,我们可以引用一些名家的诗词,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语文基础知识,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述丝绸之路时,我们可以朗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简单讲解后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古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许多人心目中的胜地,由此而然地进入新课。再如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不妨豪迈地朗诵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但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所深深感染。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国诗词的精炼、生动、优美,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另外,历史课堂中的导入还有很多:如故事(典故)导入式、创设情境式、音乐导入式、谜语导入式、顺口溜导入式、角色扮演导入式、时事导入式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每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特点,巧妙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但切记导语定要有针对性,关联性,启发性,要短而精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每一节精彩有趣的课堂中收获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使学生
愿学,善学,乐学。
第四篇:石喜龙--浅析“315”教学模式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浅析“315”教学模式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初一年级
历史专业
石喜龙 【摘要】:在“315”教学模式中,新课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灵活的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关键词】:“315”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
导入技巧
所谓导入设计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语,精心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的导语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导入的含义
在“315”教学模式中,导入是教师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也就是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求知欲,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二、导入的作用
导入语虽然只有几分钟时间,但它可以将学生注意力引入教学的特定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所以说,导入语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1、集中注意
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门户。在开始历史课堂教学时,给学生较强的、较新的、恰当的刺激可帮助学生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行为,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本课新内容的“兴奋中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指向特定的学习任务,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教师在进入新课时,经常运用新颖的、有趣的、引人生疑的导入内容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比如,教师拿出一件模型、文物,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对学生造成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将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使其安静下来。
2、引起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的“乐之”、“好之”就是兴趣。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内在“能源”,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学习的自觉性,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的导入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用较短时间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把精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中。
3、激发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问题产生悬念时,大脑中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从而获取心理上的满足。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特点,揣摩学生关注的话题,精心设计导入语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直接进入理解课文的紧张思维状态。
因此,教师要匠心独具、巧妙地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课堂引人时,教师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顺利进人课堂的学习。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在此笔者主要就显示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有效的集中教学导入方法作相应的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在“315”教学模式中,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七年级上册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纣王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孝文帝改革》时这样开头:“公元494年的一天,有个皇帝在洛阳街上看见了个妇女坐在车中,作鲜卑打扮,就在朝会上责备城王,说他奉行命令不力,督察不严。那个城王辩解说:那只是少数人的打扮。这个皇帝就尖锐地反问道:‘难道要全部那样打扮才算督察不严吗?这简直是一言丧邦!’又转向史官说:‘应该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这个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他为什么这样严厉不让鲜卑妇女作鲜卑打扮?我们今天就专门要讲到这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学习。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音响、影视导入方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人手导人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
四、史论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中抓线索,抓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翦伯赞曾语重心长的指出“:史料如果不被放在它的整体中,放在联系中,那它就是一些孤立的碎片,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明。”在导入环节中,如果能够利用史料把旧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线索找出来,将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因而这几个要素要讲清楚,这是上历史课与其他课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找出他们的联系,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范围来讲授历史;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解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所以在导入设计时如果能够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一定的史料线索相互联系起来,并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也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例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把雨果的评论作为导语:“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抱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胜利者把箱匣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法兰西,一个叫做英吉利。”由此导入新课。再如,在讲授西欧早期封建社会时,先请同学们回顾中国封建社会情况,学生们马上想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吗?西欧的封建社会情况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相似点和不同点,来进一步了解掌握这段历史。”
五、其它导入法
1、引用对联、名言警句导入新课。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一节时,可用“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将相;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导入。
2、利用热点导入新课。如先提问“中国何时加入世贸组织的?”然后,话锋一转:“有人说中国近代也有一次入世,它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导入《鸦片战争》一课。
3、乡土风情导入新课。由于乡土材料具有“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特点,使得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近了,从而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先以我们洛阳一拖集团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下线为楔,导出一五计划的内容。
4、图示法导入新课。图示法引入新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插图引入新课。讲美国独立战争,可从美国国旗入手,问:美国国旗上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什么?五十颗星代表什么?然后教师指出: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最早的十三块英国统治的殖民地,那么它是怎么独立的呢?好,这节课就讲美国独立战争。另一类是从教师手绘示意图引入,如讲“三国鼎立”,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只三足鼎,鼎足下再标上魏、蜀、吴,配上地图轮廓线,再解释“鼎立”的含意,由此引入新课。图示法形象、直观,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丰富的心理特点,并能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发展。
当然,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止上述几种导入方法,还有其他种类的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诸如有学者认为,创设历史情景法、对联导入法、叙家乡,引起热忱等导入方法,但是笔者以为,这些导入方法完全可以融入进上述四中教学导入方法之中,完全没有必要单独作为一种导入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随着历史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深入,新的教学导入方法还会被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上述教学导入方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老师在设置教学导入时完全可以将他们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小议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XX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2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四、叙家乡,引起热忱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比如在讲《动荡中发展的南朝》这一课时,我先投影出常建的著名诗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印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作出简单解释后指出这首诗所描绘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常熟兴福寺,兴福寺初建于南朝齐代,名大慈寺,到梁代改名为兴福寺,因寺内正殿后有一块巨石上有着奇异的花纹,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名兴福寺。它是在南朝齐梁年代修建的,那么齐梁年代是谁在何时建立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