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家长工作的实施与探索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实施与探索
1、建立园所公开栏:可以设在我们大厅门口的铁架两侧,里面张贴一些园内精彩活动。
2、建立服务中心:会员维护、家长工作的随时协调及处理、节日短信的群发问候。
3、开设家长微信平台:把孩子日常的一些表现或食谱发到官方微信上,家长可以了解到并关注。
4、家长会、家长开放日
5、建立网站、建立园报、建立家长完全手册。
6、日常的接送孩子面对面的沟通、家访、电访。
7、开展家长助教活动:比如高瞻体验——可以邀请个别家长担任教师的角色半天至一天
8、家长问卷调查:
9、开办生日会:
10、开设专题讲座:如:《如何做好幼小衔接》、《你了解孩子吗?》、《你的宝宝到了哪个敏感期?》、《如何面对新生入园的焦虑?》等、《高瞻教育的探讨》
11、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做好家长开放活动。
第二篇:高效课堂实施与探索
创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活动的实施与探索
1.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申报了“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创建体育高效课堂只是其中研究的一个部分,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大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在此之前我们进行过《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学校体育与艺术师资力量很强,领导决定以体艺为抓手,把我校打造成体艺特色学校。基于以上三个原因,领导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让体育课堂“有效”,我们还要让课堂“高效”,通过探索与实践,总结一套富有我校特色的体育“高效课堂”成功经验。2.研究对象 我校全体学生。3.研究方法 3.1文献研究法
强化学习研究《体育教学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等,借鉴他人先进经验,在《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建高效课堂。
3.2调查研究法
广泛调查学生身体发育现状、运动技能现状、习惯养成现状以及运动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高效的解决措施;广泛调查学生进行高效教学后的行为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广泛调查总结教师们在创建高效课题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
3.3经验总结法
我们将平时体育教学实践的手记、案例、反思、论文等进行汇总,分学段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修正失败的教训。4.研究过程与措施
4.1明确目标,明细分工,形成研究合力。
研究伊始,我们就成立了由分管副校长负责,体育教师具体实施,各班主任科任教师协调配合的研究机构。具体分工为:校长负责统一领导、管理、检查、指导;体育教师由组长牵头制定总的实施方案,给每位体育教师提出具体的研究目标和任务,各班主任科任教师要
服从领导统一安排,协调配合,不得占用体育课,让学生按时上体育课等。各研究成员要定期进行汇报小结,确保研究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为此我们确立了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为集体研究汇报时间,每周必须有一位教师承担一节研究课,研究课和学校的滚动听评课相互补充,保证有充足的研究平台。
4.2研究中实践,实践中研究,把握课堂主阵地
课堂是我们研究的主阵地,我们要向40分钟要效率,我们要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优化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并学有所获。因此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必须通过一节节体育课去实践,促进师生教与学行为变化,达到教学的高效行为。每学期,我们通过滚动听评课活动、优质课竞赛活动,让每位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示范课、研究课。每位参赛者在参赛之前都要经历好几番的磨课过程,上课——说课——议课——改进后再上课——说课——议课——再改进后到不同班级上课。这样的过程我们每个人每学期要经历好几次,每次都有领导的参与,有时还把教研员请来指导,经历这样的过程,不管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反思都记录下来,记得多,写得多,日积月累,成功的经验自然也就多了。为此我们整理编写了《精品案例反思》、《优秀教案》、《游戏集锦》。
4.3以空竹为抓手,打造特色项目,推动“高效课堂”创建
经学校研究决定,把空竹作为我校的特色运动项目,这为我们创建“高效课堂”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前的体育课,其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可如今不一样了,师生人手一空竹,体育课少了“放羊式”,教师为了教好空竹,课外也是花了不少时间练习,熟练掌握了基本的绕摆旋绷抄抛动作及大量组合动作,为此,还专门派教师到宜昌取经。我们不仅学会了空竹的许多技术,而且摸索出了一套空竹教学方法,我们将成功的经验编写成了《空竹教材》。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抓好课堂常规是提高课堂“高效教学”的前提。
不管是针对学生还是针对老师,建立一定的常规是很有必要的。如不迟到、不早退;站队做到快静齐;尽量着运动装,身上不带坚硬的物体;教师讲解示范时要保持安静等。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而且要把这些制度告知学生,而且要
狠抓常规的执行,比如学生站队不能做到快、静、齐,教师就要采用反复强化练习的方法直到达到常规的要求,这样做能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课堂常规是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当然常规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待学生逐渐适应这些常规并形成习惯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度调整常规内容,使学生具拥有更多的灵活空间。一旦常规成为了学生和老师的自觉行为,就会给正常的课堂教学带来许多便利,那么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会进展得很顺利,课堂效率自然会很高。
5.2游戏教学法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融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对于学生参与运动、掌握运动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游戏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类型的游戏,运用的频率也不同,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运动技术游戏化提倡多用,特别是在球类教学中,如果以游戏的方式予以串联,那么将成为一种较高水平的教学和艺术。
5.3创设情景的教学手段对突破重难点很凑效。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锻炼身体、学习体育”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尤其是对低年级的一些枯燥的身体练习和难度较大的教材非常适用。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其处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如故事情景、语言情景、场地情景、想象情景、描述情景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兴趣广泛、模仿力强、活泼好动的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情景,通过一定的音乐渲染,语言的描绘、启发学生怀着探究的心理,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观察情景、体会情景、欣赏情景,在情境中参与运动、掌握技能,当然它的运用也有特定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对待。
5.4教师的教态和标准的示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态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情态,它是每个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品德修养的“亮相”。一个教师的教态好,可以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及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仿效,由此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因此动作技术的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那么教师的示范动作就应力求准确优美利落大方,使学生真实地感知动作,让学生一开始就建立起一个较完美的正确的动作表象,假如教师的示范动作不正确,就会使学生对动作技术观察和理解不清楚,甚至建立错误的动作形象概念,这样练习起来就会出现错误的动作,而错误的动作通过多次的重要练习,就容易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示范动作至关重要。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5做好课前课后细枝末节工作,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策略固然重要,但课前课后一些细枝末节的工作做好了,也可以为创建“高效课堂”助一臂之力。通过实践,我们总结了如下经验:学校运动器材专人专管,有借有还,摆放整齐;课前备好课,检查固定的运动器材有无安全隐患;课前各体育教师之间划分好场地,避免班与班之间的相互干扰;课后教师要小结,告知学生下节课要准备什么、注意什么、谁借还器材;利用课间时间为学生球打气、解空竹抖绳、修理器材等。6.研究成效
6.1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6.1.1、有效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有效意识,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6.1.2、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动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6.1.3、学生的课堂常规习惯已逐步形成、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都有显著的提高。
6.1.4、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6.1.5、从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可以看出,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6.2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落到实处
6.2.1、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提升。对课堂高效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6.2.2、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课堂教学面貌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
6.2.3、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提升。这一阶段的研究,锻炼了我校体育教师队伍,全组成员的研究意识、课改意识得到加强,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实验中能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不足。
6.3推进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运动兴趣是越来越高,自带运动器材是常有的事儿,但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学校购置了大批的体育器材:空竹、大小呼啦圈、小体操垫、软式排球、小篮球、足球、毽球、沙包等,能满足5位体育教师同时上课的需求,同时学校还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时地对操场上固定的运动器材进行检修。7.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研究活动,让每位教师看到了孩子蕴藏的巨大潜力,感受到了孩子强大的求知欲。我们深感研究有利于师生教与学的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但同时也意识到许多仍需探究的问题。
7.1各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需要一个全面系统的体系并加以长期的衔接引导,而我们在研究的时候虽然有分学段经验的交流和总结,但忽略了不同水平之间的衔接。各教师的研究都停留在自己的年级上,因此每个年级的衔接过渡还有待探索。
7.2课题侧重实施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但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如何评价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否高效的研究还有所欠缺,研究过程中关注教师的过多,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需求研究不够全面、深入。8.主要参考文献
[1]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毛振明,杜晓红,于素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三篇: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与改革探索
宜宾电大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与改革探索
(宜宾电大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
摘 要
现阶段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如果不适时调整生育政策,中国将很快进入“未富先老”型社会。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导致“失独”家庭群体的形成,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困境,更是心理问题。新的生育政策将改善传统家庭结构,提升家庭经济社会功能,提高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完善家庭发展能力。现在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计划生育 实践 改革
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背景
(一)、1953年至1961年:节制生育的提出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这一阶段,我国人口增长基本处于自发和无计划的状态,人口出生率持续增加。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出生高峰的出现,人口无计划地盲目增长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促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随着死亡率的下降和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要求节制生育的呼声在增高。
我国领导人在这一时期已意识到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并逐步认识到节制生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一些知名学者和民主人士也开始关注日益增长的中国人口问题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如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民主人士邵力子先生等。
(二)、1962年至1969年:提倡计划生育的试点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后,我国人口增长经历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出生高峰期。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总人口已接近7亿。人口这种盲目增长的态势引起了政府的再一次关注。
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强调:“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步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制定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1964年,成立了国务院计划生育委员会,一些地区也相应成立了类似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先后建立了计划生育组织机构,这也是我国建立相应组织机构来推广节制生育工作的尝试。
宜宾电大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
激烈,由于拥有房产的男生在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这将导致公众对于房子的需求保持旺盛,推动房价上涨。在就业领域,本身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由于男性过多,找工作更加困难。此外,社会上必定有一部分适龄男性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强行拐卖和强迫卖淫等社会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3、出现了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问题以及独生子女将来面临严重的养老负担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独生子女现象在我国成为了主流。只有一个孩子,使得整个家庭都围绕着这个孩子转,在成长道路上,尽可能地避免孩子受到挫折,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溺爱成风,造成了独生子女成长中不良的心理素质,比如以我为中心,娇气,依赖性强。这个现象不是绝对的,但也反应了一部分情况。
此外,由于缺少兄弟姐妹,在成长中集体感不强,与人相处的能力较差,融入集体比较难。缺少兄弟姐妹,由于亲近的人很少,也导致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较弱,这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普遍信任不强的一个原因。
第二代独身子女往往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养老问题,四二一家庭结构成为普遍现象的同时,意味着年轻人身上的养老负担更重。老年人在家庭结构中成为大多数,年轻人反而很少,也使得家庭气氛更为沉闷而缺少朝气和活力。
4、容易陷入低生育率陷阱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标是将人口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左右。但现在我国的实际生育率在不超过1.5。现在全世界都陷入对低生育率的恐慌之中,一旦总和生育率降至1.5,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将会变得极为困难,所有已经步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国家,尚无重新达到人口正常更替水平的先例。所以,尽管我国目前人口基数很大,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如果人口生育率持续下降,将最终会导致我国人口数量急剧萎缩。
三、计划生育政策改革与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取得显著效果的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初,学者就已经考虑到政策实施的时间,认为在30年之后,也许随着我国人口形势的变化,政策有变动的可能性。如今,30年已经过去,计划生育政策的使命已经完成大半,基于以下观点,我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
(一)、我国人口增长潜力是有限的
人口增长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一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最高不会超过6.0。而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生育率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传统的农业社会,对劳动力需求很高,孩子从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成为半个劳动力,生的越多,意味着家里干活的人也就越多,从而创造的财富也就越来越多,这就鼓励人们多生育。现代社会,培养人才需要的年限不断延长,基本上到了20多岁还需要在学校继续读书深造,在每个孩子身上需要花费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养育孩子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但却较少的回报,这就导致了现代
宜宾电大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
承载力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再者,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也会变得多元化,对资源的开发也会有新的发展。罗马俱乐部曾经出版过一本闻名世界的书《增长的极限》,按照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观点,书中对人类发展的极限进行了估计,悲观地认为,按照目前消耗资源的速度,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将会很快导致人类走向灭亡。如今,四十年过去了,人类发展是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并没有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充满着末世的气息,一个原因就是人类科技的发展和对资源的不断探索。科技发展使得一些替代品变多,使得因为消耗过多而导致的价格增高的不可再生资源变得不是那么唯一,从而使得“极限值”在不断的变大。以前人们开发资源仅仅限于陆地上,如今,发现了海洋中有着更加丰富的资源,如果说陆地和海洋还都是有限的,那么也许将来人类会有机会脱离地球寻找资源和发展空间,这些都是未可知的。人类发展是无极限的,看待人口问题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不应该以现在的承载能力去规定将来的人口总数。
(四)、生育自由应该是一种个人最基本的权利。
不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解放。纵观历史,人类社会永恒的进步就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的自由和解放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育的权利应该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每个个人和家庭都应该有一种自由,可以自由地生育和养育孩子,并且从中得到抚养孩子的欢乐,收获亲情,收获孩子成长以及家族延承的乐趣。过去的几十年,我们为了国家的公权而放弃了作为个人的私权,当社会的问题一旦解决了,个人的私权应该在允许的范围内得到解放。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生育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个人应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五)、伊朗的前车之鉴
伊朗是世界为数不多的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之一。伊朗是穆斯林国家,而穆斯林生育文化是当今世界最顽强的生育文化。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使得人们恢复了原有的伊斯兰生育文化,伊朗的人口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到了1986年,伊朗人口达到了5000万,被政府视为一项重要成就。但是,到了1988年政府开始察觉到长期潜在的严重人口问题,人口迅速增长会带来食物紧张,以及卫生健康、教育和就业问题,再加上与伊拉克的八年战争耗尽了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1997年,拉夫桑贾尼担任总统期间,采取了非强制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孩子。此后,伊朗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1990年的5.3降低到1995年的2.9,2000年的2.2,2006年的1.7。低生育率使得伊朗将来面临着老龄化和人口萎缩的困境,而且很可能导致将来中东政治版图的变化。2005年,艾哈迈迪·内贾德竞选成为伊朗总统,他反对计划生育政策,并且开始鼓励民众抚育更多的孩子。但是到目前为止,伊朗的鼓励生育计划并没有得到显著效果,伊朗2006年生育率为1.9,2007年生育率为1.7,如今变得更小。
一般来说,伊朗的作为伊斯兰教的国家,具有很强的生育文化,但是生育率在计划生
宜宾电大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
生子女政策让家庭面临很大风险,一旦孩子出现意外,就可能成为‘失独’家庭。”;
(三)、、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和群众生育观念转变,妇女总和生育率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生育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减缓人口总量在达到峰值后过快下降的势头,有利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此政策更昭示了公平,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有钱人来说并没有约束作用,如今的政策让生育机会更均等。
为此,生育新政的实行将为我国将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利于”: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有利于逐步实现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统一,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国人大法库,2001年9月施行 [2]郭熙保、尹娟,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理论月刊2005年第11期 [3]尹文耀,论“四结合”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体系,浙江学刊,2000年第5期 [4]胡其峰,计划生育政策不能有丝毫动摇光明日报2007年1月24日第005版 [5]《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第四篇:方案实施与控制
方案实施与控制:
一、方案实施过程:成立社团——确定活动时间——申请场地——举办音乐会——活动调查反馈——评价与总结
二、方案实施的影响因素:
1.玩石琴行的规模和能力:即玩石琴行是否有能力在重大开展业务活动,人手能否忙得过来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该活动的成功举办。
2.该策划方案的科学程度:也就是我们的策划对于玩石琴行来说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够达到我们理想的效果。
3.长短期目标的衔接:本次策划的活动是否有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是否能够帮助玩石琴行打开在重大的市场。
4.社团能否顺利申请下来,如果社团不能申请下来,那么整个活动策划都没有办法实现,所以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5.演唱会能否顺利开展。
三、实施控制:针对以上影响因素,为了保证活动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以上问题的发生,如果不能预防,就要制定备选方案,因此,我们有一下应对措施
1、了解自身实力,加强沟通: 玩石琴行首先应对自身实力进行深入评估,在方案实施前,加强琴行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之间、策划者与活动执行者的交流,尽量了解多方面的信息,如果琴行有能力实施这次活动方案,则实施,但如果目前尚没有这个资金实力和人员实力,玩石琴行可以选择等到有这个实力的时候再来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活动策划方案。
2、演出前多排练几个节目: 在演唱会演出期间,有很多因素可能会影响演出的顺利进
行,比如演出人员因突发事故而无法全部到场,而打乱了预先对节目的安排,因此对于这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后果,玩石琴行必须全面了解并明确参与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和所需时间,让参与人员对本次活动有一定的重视,这样才能尽量减少他们出差错的概率。但是这种事情也是没有办法说得太绝对的,所以如果有不可避免的事情导致演出无法正常举行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话,玩石琴行应该在事先多排几个节目,到时候演出时间长一点观众不会觉得生气,但是如果明明说好两个小时的演出最后却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话就会引起观众的不满。
3、调查观众态度及反馈意见: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自己评估活动实施的效果到底怎么样,我们需要了解的当然还是最终消费者,也就是演出的观众,所以在演出进行前,我们可以对重大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查,了解他们所期望的演出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演出对他们的吸引力程度,在演出即将结束时也要对观众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查,询问他们对我们本次演出的看法,觉得我们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做得很好,可以继续发扬的,以及还希望我们以后的演出中增加些什么内容。
4、结合长、短期目标:为了让本次活动的成功实施能够帮助到玩石琴行以后在重大的发展,成功开发重大的市场,并且为最终目的盈利做铺垫,我们必须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即将本次活动的目标融入进玩石琴行的长期目标和公司战略。
5、解决社团阻碍: 在社团申请方面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社团申请条件是否符合重大成立社团的标准、社团申请过程中是否会遇到一些规则性的阻力、社团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申请下来等都关系到整个活动能否实施,相当于是命脉。如果社团申请方面有阻碍或者延迟了申请时间,玩石琴行可以考虑通过赞助重大其他社团的形式,借助其他社团的名义在重大举办演出,但是这样可能因为社团赞助的原因需要的资金会稍微比自己举办多一些,这个就看玩石琴行能否承担了。
结束语
以上为本策划案的主体部分,由于项目的实际运作还没有正式开始,且该项目营销策划案已送报玩石琴行,在玩石琴行未正式表态之前,有些涉及公司商业机密的数据,只能规避为宜,仅作参考。但整个策划案的主体结构和创意均与原稿大致相同。此外,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乐器方面不是非常了解,在触及的一些跨专业方面的策划,仅作蜻蜓点水式的描述,没有继续深入下去。因此,该方案在现实的执行中某些环节还有待进一步细化。
这一个多月以来,我们小组的营销策划也算是丰富多彩。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为我们的策划案提供帮助的人。
首先,最感谢的是我们的营销企划实务课程的老师王春秀,是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辞劳苦的治学精神、严而有度的治学风格教给了我们丰富的理论知识,然后又给了我们这次机会,让我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走到实践中去,让我们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理论中去。
其次,要感谢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可爱的学子们,没有你们耐心给我们填写调查问卷,认真回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我们就无法顺利完成这次策划方案。
然后,还要感谢的是玩石琴行,感谢玩石琴行在策划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公司信息,同时非常感谢玩石琴行负责人周羽凡先生给予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组员们,一个月来,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更加强了,我们之间的友谊也加深了,期间经历的不管是欢声笑语还是心酸眼泪,都将是我们大学里一段很美好的回忆。感谢有你们!
第五篇:关于《劳动合同法》实施与
关于《劳动合同法》实施与 提升工会依法维权效能的思考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劳动法制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劳动合同法》突出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对于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劳动合同法》涉及到劳动者、用人单位、政府相关部门、工会组织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它的制定过程引发了空前的争论和博弈,颁布后实施前的一些迹象表明,它的实施也不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的用人单位会自觉履行劳动合同法,而对于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喜欢钻法律空子的用人单位,仍然会寻找对策挑战法律,拖延或变相抵制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劳动合同法能否顺利有效实施,是对法律权威和全社会的考验,是对工会组织维权能力的考验。劳动合同法对强化工会的维权功能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律支撑,同时也对工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工会的维权职责赋予了新的内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要求工会必须积极行动有所作为,切实提升依法维权效能,推动劳动合同法有效实施,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中不断强化工会的维权功能。
一、有效推动用人单位依照民主程序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修改 和制定
建立和完善包括劳动规章在内的规章制度,是确保正常生产工作 秩序的要求,也是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的需要,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各项合法权利。用人单位虽然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但是规章制度的内容和制定过程不能完全由用人单位主导和决定,不能只体现用人单位的意志,必须有劳动者的民主参与和共决,使其成为包括劳动者在内的用人单位的共同意志。经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能够确保内容不违反劳动立法,不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避免规章制度成为单纯约束和惩罚劳动者的工具和手段。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这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必须经民主程序制定,第一次明确规定工会和劳动者对规章制度的参与权和共决权。这是劳动合同法的一大亮点,是劳动立法的重大突破,为工会源头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工会应当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利用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契机,推动用人单位依照民主程序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修改和制定。
(一)与用人单位协商,启动规章制度的审查清理程序。对违反劳动立法,不符合劳动立法精神,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显失公正的规章制度,依照民主程序予以废止、修改或重新制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以来,一些用人单位滥用经营管理自主权,不经民主程序随意制定的规章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强迫劳动者无条件加班;剥夺劳 动者的休息权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剥夺女职工孕期和哺乳期正常工作的权利;对劳动者入厕时间和次数做出苛刻的限制;违法规定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条件;随意规定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对劳动者滥施惩罚手段,员工手册中涉及罚款内容多达几十个条款。对这些违法的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不利于劳动关系和谐的“问题”规章制度,工会应当依法与用人单位协商,予以废止。
(二)处理好程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程序民主,更要确保内容公正。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证,规章制度应当经职代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应当进行充分的民主协商。但是,民主程序和协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规章制度的内容合法公正不侵权。程序是手段,公正是目标。因此,工会必须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对规章制度实质内容的研究和审查上,避免只作简单的形式上的程序安排。单纯的形式上的民主程序,不能保证规章制度的合法公正。
(三)工会必须在规章制度的民主讨论和平等协商中发挥主导作用,坚决防止和杜绝职代会走过场,平等协商流于形式。有评论认为,劳动制度改革与劳资关系历史演变的20年,总体趋势可以说是劳动者地位不断跌落的过程,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和民主权利难以得到尊重和保障。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劳动关系中资方处于强势,劳方处于弱势。在这一背景下民主管理工作在一些地方和企业严重削弱,工会作用难以发挥,职代会不能召开或者只是走过场,有的时候甚至完全成为贯彻企业行政领导意图的工具。有的企业在经营管理者的操控下,职代会竟然通过了明显违反劳动法的职代会决议;个别企业领导迫使职代会通过严重损害职工权益的企业改制方案。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工会工作,职代会和平等协商制度在一些用人单位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工会对此应有足够的准备和对策,取得党组织和上级工会的支持,依靠职工群众的力量,对不合法不公正的规章制度坚持原则不妥协,直至协商一致,确保职代会决议真正反映民意,使制定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有效提高源头维护的力度。
二、努力提升集体合同的签约质量,使集体合同充分发挥维权功效
劳动合同法对集体合同作了专节规定,明确了集体合同的性质及订立程序,强调了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以及与劳动合同的关系,对集体合同关于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的约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次以法律形式对专项集体合同,行业性和区域性集体合同作出规定。尽管法律仍然没有将平等协商订立集体合同作为工会和劳动者的权利,用人单位的义务给予明确的强制性规定,但是劳动合同法关于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内容,是目前法律层面最详尽最权威的规定,在立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对强化集体合同的维权功能,提升工会的维权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集体合同制度的推行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继续提高集体合同签约率的同时,有效提升集体合同的签约质量,确保集体合同的实际履行,是形式的迫切要求。目前一些企业的集体合同存在质量不高 的问题,比较共性的表现是:集体合同条款照抄劳动立法内容,缺乏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的具体约定;条款内容没有针对性,除了企业名称不同,看不出签约企业的行业性质和自身特点,内容几乎完全相同;集体合同年年签,年年都是老面孔,企业在发展,形式在变化,合同内容照旧没有新意;对职工权益只有原则规定,没有保障措施,不具有可操作性;有的集体合同甚至没有合同期限和签约日期,不具备合同最基本的形式要件;集体合同中对于劳动报酬的规定,最常见的表述是确保不低于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这实际上是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标准工资;对于劳动关系其他方面的内容,往往表述为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执行,等等。上述问题弱化了集体合同的功能,是做了无用功,体现不了工会的维权效能。多年来我们没有看到因履行集体合同而发生的典型劳动争议案件,印证了相当一部分集体合同的签订履行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集体合同是约定用人单位内部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形式,是工会发挥维护职能的主要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关系的多重调整机制中,集体合同制度处于至关重要的位臵。劳动立法一般只从宏观上规定最低劳动标准,微观的劳动合同更多体现用人单位的强者意志。集体合同作为中观的调整机制,可以依靠工会组织和劳动者团体的力量,实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对比接近平衡,通过平等协商使双方的利益达到相对均衡。集体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的约定应当高于法律规定的标准,劳动合同中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的约定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集体合同的这一特点,集体合同与劳动立法、劳动合同之间的关系,使其在劳动立法实施,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行集体合同制度,运用集体合同手段,既要扩大覆盖企业的范围,更要确保内在质量。订立的集体合同应当符合其法律性质和特征;内容应涵盖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的各个方面;条款必须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监督;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履行集体合同的违约责任;合同的形式要件应当完整。还应建立完善集体合同履行的协商机制,随时协调解决合同履行中的各种问题。劳动合同法为集体合同注入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会应抓住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机遇,提高运用集体合同手段的能力,提升集体合同签订和履行的质量与水平,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工会履行维权职能的有效手段。
三、切实承担起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职责
工会法对工会的这一职责已有规定,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职责。劳动合同内容涉及劳动权益的各个方面,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帮助、指导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是工会的法定义务,是工会维权工作的重要具体内容,应当成为工会的一项例行的基础性的工作。特别是劳动保障部门计划取消劳动合同鉴证情况下,工会履行好这一职责对推动劳动合同法实施,突出体现工会的维权效能更具有重要意义。
履行好这一职责,工会必须首先认真学习研究正确理解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和 密切关注,但是由于立场、角度、利益关系,法律修养,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劳动合同法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着不同的反映。有的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法严重误解和抵触,企图以各种方式规避法律;有的劳动者对这样一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还不甚了解,不会运用,或者存有片面的理解。工会应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深刻领会立法精神,准确理解,精确解读,全面掌握,正确宣传劳动合同法。使工会所在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取得共识,对劳动合同法都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履行好这一职责,工会必须参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实施方案和制度的制定,确保方案和制度合理合法;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合同法,履行劳动合同进行有效监督;帮助劳动者学会运用劳动合同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启发劳动者自觉履行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对劳动合同的订立从形式到内容给予具体的指导;对劳动者在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正确的解答;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中的侵权行为,给予劳动者道义上的支持,提供法律帮助和咨询指导;对于用人单位公然违反和规避劳动合同法,损害劳动者群体利益的手段和计谋,工会必须坚定立场,旗臶鲜明的表示反对,依靠党组织和上级工会进行坚决的制止和纠正。
履行好这一职责,是非常具体,实务性极强的工作,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工会应当把抽象的法律义务,变成实实在在的有效措施和行动,使劳动者能够真正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四、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进行必要干预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细化了劳动合同终止的种类,特别是扩大了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但是用人单位不得滥用权利,不得违法解除、终止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劳动权等同于生存权,随意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就是剥夺了劳动权,就会影响到劳动者的生存状态,甚至影响到社会安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规定了限制条件和法律责任,规定了工会对用人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干预权。根本目的在于保持劳动关系的稳定,使劳动者旦获得工作,就可以有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生活条件和安全的生存状态。
工会应当有效行使法律赋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干预权,切实承担起对用人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进行监督的责任,对用人单位违法、随意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进行必要的干预。工会能否勇于、善于、有效行使这种干预权,是工会面临的考验。考验工会是否履行基本职责,考验工会的维权勇气和维权智慧,考验工会维权工作的实效和水平。工会应当经受住考验,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全面开展维权工作,切实提升维权效能,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劳动合同法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加强事业单位工会工作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中的工会工作内容与企业工会有很大不同。劳动制度改革以来,企业工会面临的主要工作是如何维护职工的劳动权 益,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合法权益,努力维系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此类情况在事业单位工会工作中并不突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事业单位开始试行人事制度改革。到了2004年,以实行聘用合同制、竟聘上岗、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事业单位也不再是终身制、铁饭碗,用工制度和职工权益保障面临着与企业类似的情况。
事业单位中订立的聘用合同与企业中的劳动合同只是名称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几年来却没有明确列入劳动立法调整范围。聘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争议的处理都缺乏必要的规范。人事争议案件出现逐年上升趋势。但维权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成为事业单位工会工作的主要议题。这种情况亟待改变。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为聘用合同的法律调整提供了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这一规定表明,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关系属于劳动关系。聘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由此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依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事业单位中无论订立劳动合同的工人,还是订立聘用合同的各类工作人员,他们的劳动关系都由劳动立法调整,他们的劳动权益都受劳动法的保护。
客观情况的变化意味着,企业中劳动关系出现的问题同样会在事业单位出现,事业单位工会将面临着与企业工会相同的问题和工作任 务。维护事业单位职工的劳动权益,维系事业单位中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应当成为事业单位工会工作的主旋律和主要工作内容。客观形势要求必须加强事业单位的工会工作,进一步健全组织,增加力量,调整工作思路和内容,积极探索事业单位中工会维权工作的特点和方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应当努力学习研究包括劳动合同法在内的劳动立法,掌握维权的法律武器,落实维权职责,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以此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六、开展劳动合同订立的普查工作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推动了用人单位劳动合同订立率的提升,使劳动合同的订立更加规范。但是仍有一些非公有制的用人单位无视劳动合同法,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吸纳的劳动力已占就业人口的70%以上,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全社会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稳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法制日益健全的形势下,对不订立劳动合同等劳动违法行为,必须采取零容忍态度。
劳动保障部门已经将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列入工作行动计划,提出逐步将劳动合同的覆盖范围延伸到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和所有的就业群体。将劳动合同签订率列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考核目标,并且争取将其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尽管这些都是劳动保障部门的本职工作份内工作,但是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的工会组织不能袖手旁观,坐视等待,应该对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参与和配合。工会组织的支持参与和配合,既是履行自身职责,也 是体现工会组织一贯坚持的合作立场与精神。携手推动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共同创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工会组织也应制定推动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相应的工作计划。一方面通过自身组织系统检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确保已建工会的用人单位百分之百订立劳动合同。另一方面联合劳动保障部门、工商行政部门,通过工商注册登记,对各类企业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不漏掉任何一个用人单位。对还没有建立工会组织的用人单位,将组建工会与订立劳动合同两项工作同时落实。以检查促建会,以建会确保劳动合同法实施。
对于坚持不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可以建议和督促劳动监察机构依法行政,以行政执法手段解决问题。也可以鼓励支持劳动者提请劳动仲裁和诉讼,要求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工作可以充分体现工会组织的维权职责,切实提升工会组织的维权效能。
七、宣传、启发、引导、化解劳动争议
2008年是劳动立法成果丰硕的一年,有四部重要的劳动法律、法规正式生效。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促进就业法实施,2008年5月1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2008年9月19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发布施行。
上述立法的实施,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方便劳动者通过法定程序依法维权,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支持。劳动争议案件呈现新的态势和特点:
1、进入仲裁、诉讼程序的案件大幅度上升。虽然没有达到 有人预想的井喷状态,但是数量增多是普遍现象。有的仲裁机构统计,2008年与2007年同期相比,仲裁案件增长了10倍。许多仲裁机构和基层法院已经感到巨大的办案压力。
2、争议案件更多地集中在支付加班费;补发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要求2倍工资的赔偿;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索要双倍工资;请求享受政府规定的各项津贴,等等。此外,农民工要求工伤赔偿的争议也在明显增多。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明显增长,劳动者胜诉率进一步提高,充分表明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新的劳动立法更加突出地体现了保护劳动者的根本宗旨,法律保障有力,仲裁审判机关办案公正。但同时也表明劳动关系领域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遏制,推动劳动立法更好地贯彻实施,加强维权工作是工会组织长期不懈的任务。
与此同时,从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多中还透露出问题的另一面。有的劳动者误读劳动合同法,偏面甚至错误理解劳动立法的有关规定,诉求无理,没有法律依据;有的劳动者为细枝末节针尖大的小事提请劳动仲裁,直至把官司打到诉讼的二审程序。个别案件把几年甚至十几年前已经定性的事重新提起,申请仲裁;有的争议案件只涉及标的额几十元钱。难怪有仲裁和审判人员叹息,审理这类案件是仲裁、司法资源的浪费。
上述情况表明,对包括劳动合同法在内的劳动立法要进行深入持久地宣传,劳动者应当正确理解劳动立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诉求与企业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维权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慎提诉求,慎用 诉权。工会组织在这方面应当对劳动者做宣传、启发和正确引导,培育劳动关系柔性协调机制,尽量将矛盾和争议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不仅仅限于用人单位守法不侵权,工会组织和劳动者也需要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共同努力维系企业利益,共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八、积极推动并参与劳动合同法地方实施办法的制定
随着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制定地方劳动合同法实施办法的条件已经成熟。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听取了全国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充分体现了民众对国家立法的参与,这里面有立法机关和立法参与者的智慧,其中也倾注了全国总工会的心血。地方实施办法的制定工会组织也应积极参与,发挥作用。
首先,建议尽早启动劳动合同法地方实施办法的制定程序,着手调研和草案的起草工作。地方工会应当参与其中,介入具体工作。
其次,通过工会组织系统和信息渠道,广泛搜集社会各界尤其是劳动者和各级工会对制定劳动合同法地方实施办法的意见建议。
再次,组织科学论证,提出工会组织对制定劳动合同法地方实施办法的具体方案甚至建议草案。
任何一部法律、法规都难以涵盖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全部内容和一切细节,人们对法律、法规条款的理解往往会有不同和分歧,实际适用中难免会发现法律、法规仍然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也难以例外。制定劳动合同法地方实施办法应着力解决上述问题,使劳动合同法地方实施办法起到填补空白,更加细化,适用广泛,涵盖全面,条款更为清晰,调整更加规范的作用。总之,劳动合同法地方实施办法不是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冠以地方名称的翻版。应当在充分全面总结劳动合同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部能够体现和适应地方特色的,对调整劳动关系,推动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切实有效的劳动合同法地方实施办法。
党的十七大提出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这是工会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工会组织应当认真学习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己任和工作着力点,以保持劳动关系长期和谐稳定,共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在推动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有效提升工会的维权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