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关于人们富余时间利用现状与缺失的调查”活动评价意见
关于“关于人们富余时间利用现状与缺失的调查”活动
评价意见
“关于人们富余时间利用现状与缺失的调查”活动,是我校六年级的同学们自主选题、自主组织(教师指导下)、自主总结的科学调查活动。活动中小作者们通过深入城镇、郊区和偏僻农村调查、访问各类人员利用富余时间进行自由活动与休闲的现状,通过现状初步洞察和总结出了“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到位,城乡广大人们特别是老年人能够享用较多的富余时间进行各种健身、娱乐活动,以拥抱健康、享受快乐人生,这是国泰民安的体现。但是,如果人们(特别是中青年人)因过度或沉溺于自由活动、休闲中,会引发出一些于国于民于自己前途和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构建而不利的影响或缺失”这一结论。通过活动,不但使他们扩大了对社会了解的眼界,而且还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调查能力和形象思维与逻辑能力,因此,学校认为:该活动是成功的,其方法与经验亦是值得借鉴与推介的。希望同学们戒骄戒躁,以后继续开展更多的科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实践素质。
慈利县零阳镇一完小
2011年1月10日
第二篇:平顶山市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与评价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平顶山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院系:旅游与规划学院 班级:13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姓名与学号:刘壮壮 131550122 李新峰 131550117
2016年5月1日
目录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进行土地调查的具体的实施步骤 1.土地利用的现状.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显著性特点 3.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利用问题
4.面对土地问题提出的建议与解决方案 三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的心得体会 四相关的参考文献
摘要:土地,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成为重要内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也对平顶山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面以调查平顶山市新城区作详细说明。
关键词:平顶山市城市土地利用评价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平顶山市新城区为例作实地调查,来客观的反应平顶山市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对平顶山市土地资源调查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找出当前土地利用的弊端,从而优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平顶山城市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提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建议。调查地点:平顶山市新城区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网上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源使用状况,包括:平顶山市的土地类别,平顶山市的有效使用情况,平顶山市的土地规划现状。
一.平顶山市土地资源的使用状况及特点 1.1平顶山市的基本概况: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豫西山地与黄淮平原接壤地带,位东经112°14′~ 113°45′和北纬33°07′~ 34°20′之间。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土地总面积7909.42平方公里
平顶山市是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跨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区。境内有伏牛山、外方山两个山系和沙、洪、汝、澧四条支干河流,山地、丘陵、平原地貌类型齐全。铁路贯穿东西南北,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无论是农业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资源,还是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具有明显的优势。1.2平顶山市土地资源利用指标
2005年全市农用地面积51249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80%;建设用地面积10382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13%;未利用地17462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07%。1.2.1农用地。农用地中,耕地3154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88%,叶县、汝州市、郏县三个县(市)的耕地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9.67%;
1.2.2园地244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0%,其中78.00%的园地分布在鲁山县
1.2.3林地1272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09%,其中90.72%的林地分布在鲁山县、汝州市和舞钢市;
1.2.4牧草地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1%,主要分布在汝州和叶县;
1.2.5其他农用地452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1.2.6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82178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9830公顷,其他建设用地1816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0.39%,2.00%和0.74%。
1.2.7城乡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9499公顷;建制镇用地3761公顷;农村居民点58236公顷;采矿用地4158公顷,独立建设用地6523公顷,采矿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汝州市、宝丰县、石龙区和鲁山县。1.2.8未利用地。未利用地中,水域11013公顷,滩涂沼泽23370公顷,自然保留地140241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39%、2.95%和17.73%,滩涂沼泽主要分布在鲁山县和汝州市。二平顶山市土地利用类型
2.1土地利用类型比较齐全,以农用地为主,耕地在农用地中占绝对多数。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2.51%,耕地占农用地的64.08%。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0.05%,低于全省46.7%的平均水平。
2.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不均衡。城镇居民平均每人100.0平方米,平顶山市区居民占地平均每人76.0平方米,而农村居民点占地平均每人185.0平方米。独立工矿占地多,面积大,采煤塌陷地总面积8500公顷。因此,在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均用地量多的情况下,造成整个城乡居民点用地过大,农村居民点用地超标,土地利用率低。
2.3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均0.038公顷,集中分布在鲁山县、汝州市、叶县、宝丰县和郏县的低山丘陵区,利于规模开发。公顷,公路用地3144公顷,农村道路用地13923公顷。2.4 水利设施用地
1996年,全市水利设施用地118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其中沟渠面积12660公顷,水工建筑物面积1186公顷。
2.5闲置土地
1996年,全市闲置土地(苇地、滩涂、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其他)有1758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23%。其中鲁山县占37.01%,汝州市占27.77%,叶县占12.08%,宝丰县占7.56%,郏县占5.96%,舞钢市占6.25%,新华区等城市4区有少量分布。三平顶山市土地利用特点
3.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且质量不高。平顶山市各类用地中,耕地所占的比重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39.88%。2005年全市基本农田中,中低产田164474公顷,占全市基本农田总量的61%,占耕地总量的52%,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3.2土地资源利用区域性分布规律明显。市域内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3%,丘陵、岗地、平原各约占29%。西部和北部山区林地面积较大,适宜以林业、生态旅游为主进行林果、特色农业综合开发。西中部、南部丘陵岗地区地类齐全,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东部平原区土地垦殖率较高,地势平坦,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叶县、郏县和汝州市是国家农业粮食核心区。
3.3农村居民用点用地比重大。2005年底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58236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和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36%和56.09%。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80.85平方米,高于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标准150平方米的控制上限,具有一定的整治潜力。
3.4城市用地水平较为集约。2005年底平顶山市建成区面积6495公顷,建成区人口69.04万人,人均用地规模94.07平方米。全市地均生产总值705.86万元/平方公里,高于全省633.98万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
四平顶山市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1重点项目建设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临压力。平顶山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化工基地,位于中原城市群紧密层。随着南水北调、郑渝高速铁路、西气东输、农村和城镇电网改造、大型煤炭基地、燕山水库、化工基地等工程的建设,势必占用大量的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平顶山市的叶县、鲁山、宝丰、郏县四县14个乡(镇),预计占地1700多公顷,占用基本农田近1400公顷。燕山水库预计占地1400公顷,占用耕地近1000公顷。此外,随着矿产资源开采,势必造成一定量的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塌陷和灾毁。因此,规划期内平顶山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4.2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艰巨。矿产资源的开发、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有毒或有害污染物,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造成地表结构的改变、污染周围土壤、水域和大气,使原生环境系统遭到破坏。规划期内,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又要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土地利用模式任务艰巨。4.3城市发展用地形势严峻。平顶山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造成塌陷区面积日益增大,城市发展空间日益紧张。未来一段时期内,平顶山市既要满足国家和省拉动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资源产品的需求,又要全面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统筹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这就使得各资源型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环境综合治理和建设在土地利用方面,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
五关于平顶山市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5.1农用地管理方面
5.1.1责任到户,保证质量。按农产承包合同,逐户核准承包土地面积,明确土地质量。对少数种地过多、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户给予适当调整。
5.1.2合理规划,严格管理。要以科学合理的态度,按照土地管理要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重新对乡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农用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经过确定之后,严格按照各级签订的责任状,层层负责,年年检查,严格监督,严厉查处。
5.1.3.划块经营,集约管理。在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多方筹措,在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将土地划块经营,发展集约型农业。
5.1.4.优化土地用途,提高土地使用率。由村委会或政府部门统一规划,专家论证,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耕种,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5.2建设用地方面
5.2.1.制定科学的用地标准根据法律法规确定适宜的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把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作为约束性指标,并根据不同地区土地资源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制定出公平合理的建设规划,既要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要保证居民的住房质量和生产生活需求。
5.2.2.合理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在现有房屋的基础之上,规划引导,尽最大可能保证村庄的街道畅通,杜绝“死胡同”。在征求居民意见的前提下,尽量统一房屋建设,营造良好的村容村貌。5.2.3.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根据村庄不同的情况,通过政府拨款、集资、融资、村民义务工等方式,积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农村给排水设施、体育健身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是土地资源真正地造福居民。另外,还应通过培训教育、义务劳动等方式,努力维护好已经建设好并投入使用的设施。同时,要种植花草树木,来提高居住环境水平。5.2.4.盘活建设用地资源
一是要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妥善解决好农户住新房闲旧屋的问题。
二是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单位在农村闲置的土地。三是要搞好无人村旧宅基地复垦和荒芜土地复耕、利用。5.2.5.加强执法力度,优化土地管理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严惩越权批地现实非法占地的问题,对非法占地用地地人或单位要从严从重严肃处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另外还要积极推进土地市场建设,依法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坚持做到依法批地,依法用地,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强化土地信访工作,维护好群众利益和农村稳定,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和村委会也应协调好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关系,努力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六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土地调查,培养我们以后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使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七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年 2.刘黎民:《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3.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4.平顶山市国土资源部:《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摘要》,2010年 5.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年
第三篇:高校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论文
研究背景
高校是城市用水大户,以高校为依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更容易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当前国内与水资源利用相关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对用水行为过程的分析[1-2]、对节水意识进行调查[3]、对水资源管理的思考[4-5]、对节水设施的探究评价[6-7]。在国外相关研究中,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对节水行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 [9-11]、技术对用水意识的作用研究[11]、高校中水的可用性与可持续性研究[13-14]等。
目前高校水资源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统计分析的经济学方法[1-3,19]、运筹学等其他数学方法[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1,4-5]、在技术水平基础上研究节水系统 [6-7]等几个方面。本文使用的是层次分析法。当前国际研究中,层次分析法大多运用在工程技术研究[14-16]、社会科学基础研究[17-18]、行业的指导评价[19-20]等领域。同时,本文参考了与本文主要研究对象相关的文献,主要包括,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1-22]、水资源利用效率[23-24]、水资源评价[25]等方面。
考虑到当前水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普遍缺少对用水现状、用水量、节水技术、水资源管理和节水意识几个方面相结合的分析,而水资源利用情况是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明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才能对高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不同高校拥有不同的背景,同一指标在各方面的反应不尽相同,使得目前的研究很难找出适合本校的用水对策。针对以上问题,此次研究将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分层构建水资源利用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然后,将专家打分表作为判断矩阵,用线性加权法对指标进行运算。最后,结合调查情况和定量数据对南京林业大学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用水量、节水技术、水资源管理、节水意识四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了高校水资源利用情况,完善了当前关于高校水资源利用评价的角度。南京林业大学用水现状与节水意识调查
2.1 用水现状调查
用水现状调查以教学区域,生活区域的用水情况为主要调查对象。这些区域用水人员多,用水量大,便于我们找出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性问题。其中实地调查的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新图书馆的手动冲水设备设置了分档,一次冲水量只有原先的一半;教五楼的手动旋转式洗手池的漏水现象严重。调查中,我们发现,按压式水龙头在使用时,限制了出水时间和出水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用水,而旋转式的老式水龙头和老旧水管接口处会发生漏水。
生活区域中人为浪费的现象极少。并且,学校食堂采用喷洒式洗菜方式,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另外,有两栋宿舍楼的上一层洗涤用水可以用在下一层冲洗厕所,原理上能够节约30%左右的水。但是清理工作欠缺,所以是否能真正节水还有待商榷。
目前,校园内的节水设备有供水管网测漏系统,于2014年建好使用。采用的是节能传管平台(計算机远程监控系统)和远传水表等技术。在计算机中可以观察数据,当用水异常时,结合人工排查,找到漏水点,从而节约用水。
2.2 校园用水管理制度调查
2.2.1 制度方面
2009年修订的《南京林业大学水电管理办法》中规定,学生宿舍的用水超出定额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支付;行政部门的水电超额部分由学校和各单位按比例分担,节约部分按比例予以单位奖励;学校每年设立节能技术改造专项经费,在新建或改建项目中的用水设施中,优先选择节能型的产品。
2.2.2 水费方面
用水收费的部分为宿舍楼层饮水机,开水通过刷卡出水,定价0.2元/瓶;浴室通过刷卡出水,定价0.2元/分钟。
2.2.3 用水时间
教学区的开放时间为7:00-22:00,用水时间为16小时。浴室开放时间为12:00-22:00,用水时间为10小时。宿舍的用水24小时开放。
2.2.4 当前措施
用水设备附近有节水标语,但是校内没有定期的节水宣传教育工作和浪费水资源的处罚措施。
2.3 节水意识和行为问卷调查
为了对学生的节水意识和行为做出科学性的调查,我们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大学生节水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模型认为,节水认知态度、节水政策态度、节水主观规范和节水行为控制决定节水行为意向,节水行为意向决定节水行为。节水认知态度指,大学生在采取节约用水这一特定行为时对我国水资源状况所持有的评价;节水政策态度指,大学生对节水政策的支持程度;节水主观规范指,大学生在采取节水行为时受到外界的压力;节水行为意向则表明一个人节水行为的意愿程度。本文调查问卷以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从节水认识态度、政策态度、行为主观规范、行为自我控制感、行为意向、行为实践情况调查这6个方面设置了问题。共计发放了658份问卷,回收了658份,有效问卷为656份,有效率为99.6%。其中有效问卷过汇总、整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评价结果可知,在节水认知态度方面,同意“节约水资源很有必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为90.7%。在节水行为控制方面,同意“看到有水龙头未关紧,我会上前关紧” 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为87.4%。由此可见,大家具备履行基本的节水行为和态度。但是,在节水主观规范方面,同意“对于节水有自己的小方法”、“参加社会上的节水宣传活动”和“会二次利用洗衣水”的人群比例最低,只有53.6%、56.8%和56.8%。说明当前很多同学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对节水行为或者节水技巧进行深入探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是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为研究过程提供了量化的指标,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结合现有研究和南京林业大学水资源利用现状,我们将指标分为三个方面:用水评价、技术评价、管理评价。
用水评价主要体现了水的用量方面的情况,与之相关的因素有高校人数、高校面积、水定价与用水总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高校的整体和个体用水情况。
技术评价是水资源利用设备方面的情况,以用水设备使用情况为主,从设备数量、质量和高校对设备的管理使用情况几个方面反映。选取的指标应当体现节水技术水平,以此反映水资源利用情况。
水资源管理的指标对评价也至关重要。水资源管理部门人数、管理费用都可以体现高校对水资源合理利用是否重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管理制度更新次数表明了高校对水资源的管理水平。
综合考虑了指标数据获得的难度、对情况反应的准确性,以及指标的全面性、易取得性[25]等,我们得到以下指标体系。其中,正向指标表示数值越大,水资源利用利用情况越好;负向指标表示数值越小,水资源利用情况越好。选取的指标如表3所示。
3.2 基于AHP法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3.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优点
层次分析法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有序的层次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选出最优方案。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清晰、明确的[25]。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26]
①建立问题的层次模型。先分析问题,按照因素的共同特征归纳成组,其次把共同特性作为系统中新的层次中的某因素,最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模型,构建出层次结构图。
②构造判断矩阵。对影响上一层的同一层诸因素进行比较,判断优劣,并采用1-9标度方法。通过常用的幂法来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特征向量,从而计算出某一层相对于上一层的重要性权值。
③对指标进排序。计算出某一层相对于上一层的各个元素的单排序权值后,用上一层元素的本身的权值加权综合,计算出层次总排序权值。以此类推,计算出最底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的排序值。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在第一部分的用水现状调查中,可以总结出高校的用水时间和水费都比较合理,但是节水型用水设备覆盖不全面;经费有限,后勤部门人数少,导致日常巡查、维修不及时,并且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没有处罚措施。节水意识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出,学生具有节水意识,但是未必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于节水工作。
由本文第三部分的计算数据得出2006年~2015年南京林业大学水资源利用情况趋势图,如图1所示。在2006年~2015年,水资源利用状况从波动到平稳,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在往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图2、图3、图4分别表示了用水评价、技术评价、管理评价三个层面上水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
从指标角度分析,水资源利用状况的波动总体受到权重最大的用水评价指标影响。管理评价中的节水管理费用和技术评价中调节设施数量、环境维护供水设施个数指标值从一定时期开始大幅上升对整体的趋势也產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结合表4~表5和图1~图4从评价对象角度具体分析。以2006年~2008年为整体,水资源利用情况的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214、0.402、0.156都处于较差水平。主要原因是:2006年~2008年高校并未具备和履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和行为,体现在权重最大的用水评价指标中,人均用水量指标值分别为0.263、1.000、0.030,亩均用水量指标值分别为0.446、1.000、0.000,月最高用水量标准化指标值分别为0.086、0.000、0.168,波动明显。其中,管理方面评价指标值最低,主要因为没有实施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管理制度的更新等措施,例如2006年的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和管理制度的更新两个因素的标准化指标值都为0.000。2007年的技术和管理评价指标值为0.020和0.000,人均用水量和亩均用水量指标值有所升高,为1.000,可见用水评价指标值的升高,使得综合水资源利用情况远好于2006年和2008年。2008年的高校人数最多,但是各方面没有协调合理地规划用水,导致用水评价指标中人均用水量和亩均用水量指标值较低,为0.020和0.000。但是技术评价和管理评价指标值分别为0.043和0.038,相比之前略有上升。
以2009年~2015年为整体。2009年江苏省建设节水型高校,借此,南京林业大学的人均用水量有所减少。具体节水措施包括:洒水车替代消防栓对校园内植被进行灌溉;食堂和院楼实验室的清洗改用喷灌设备,以此减少了水资源浪费,从而使得人均用水量标准化指标值有所上升,为0.284。同时,高校对水电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补全了制度的漏洞。因此,管理评价指标值提高为0.196。2011年通过节水型高校复查后,南京林业大学获得了先进集体,得益于此期间高校为节水进行的各项措施,综合评价指标值稳定上升,为0.527,用水评价、技术评价和管理评价指标值都提高为0.268、0.087、0.176。尤其在2014年投入使用的管网侧漏系统后,技术评价指标值从2013年的0.107提高到2014年的0.134。
由以上分析可知,用水评价指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利用的总体情况,其中人均用水量所占权重最大,且波动最大。因此控制好人均用水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关键。学生是高校中主要的流动性群体,并且可塑性很大,学生节水工作到位,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长远来看,学生素质不断提高,主观因素方面对用水量的影响程度会逐渐变小,因此,同时注重提高水资源管理方式和技术水平也是改善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突破口。
4.1 措施探讨
由以上分析得出,控制水量是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关键。具体建议如下:
①控制好人均用水。具体措施是:每间公寓安装单独水表,实行“定额免收,超额自付”的收费方式;在宿舍管理人员例行检查时,发现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可对学生进行处罚,并将之与荣誉评比挂钩。
②注重节水的高效管理。借鉴上海交通大学的水电管理制度,建立独立的水电管理中心定期组织水电维修;校的节水组织机构制定有严格的用水管理制度,例如建立用水台账,做到用水部位装表计量,责任到人;规定教学楼在夜晚关闭后同时关闭水阀,宿舍在熄灯一定时间后停止供应热水;定时更新《南京林业大学水电管理办法》的内容。
③改进节水设备。主要措施有:将老化的非节水型设备直接更换为节水设备;完善已有的中水回用设施,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推广到所有楼栋;通过江苏省高校能源专业委员会,和各个高校进行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并且鼓励本校师生自行开发雨水回收、远传水表、水电计量系统等节水系统。
④在师生中推广具体的节水行为实践。比如定期组织一些有关节水方法的知识竞赛,计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中。学校可以开设生态环境类的课程,计入学分。在用水设备附近节水标语中寫明报修电话等。结论
通过以上数值计算和分析总结,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①实地调查可以得出高校的用水费用和供水时间较合理,但是大部分的用水设施利用率很低。在问卷调查中总结出看出高校学生的节水意识比较强,但只有少数人会投入时间精力于节水工作。
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进行评价,发现2006年~2015年水资源利用情况由不稳定变为稳定,由差变好。可以看出,水资源利用逐渐引起重视,进行的一系列节水措施也卓有成效。
中国高校多而广,对高校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核心之一。本文选择了南京林业大学进行深入调查,希望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并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以此反映高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此次科学研究,我们也了解了一些管理评价的方法。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选取样本范围过小,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无法代表大部分地域高校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拟采用更精确的定量方法,扩大研究范围,给更多高校的节水工作以参考,探讨出可以用于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第四篇: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熟悉描述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基本内容和常用参数
描述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基本内容是:
地下水的分布、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常用参数:
表征地层水文地质特征的数量指标,主要包括渗透系数、释(储)水系数(分给水度和弹性释水系数),其他参数包括导水系数,导压系数(渗透系数和释水系数之比)。
二、掌握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的方法
1.评价因子的选择
大气、地面水、土壤中的污染物都有可能进入地下水,因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无机化合物有几十种,有机化合物有上百种。污染源不同,不同地区的土壤成分、结构不同,地质构造不同,地下水污染物种类也不同。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地下水的污染物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地下水的一般理化指标:有K+、Na+、Ca+、Mg+、SO42-、CL-、HCO3-、NH4+、NO2-、NO3-、NH4+、pH、矿化度、总硬度、溶解氧、耗氧量等。
第二类是重金属和非金属物质:Hg、Cr、Cd、Pb、As、F、CN等。
第三类为有机有害物:酚、有机氯、有机磷等。
第四类为卫生学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病虫卵、病毒等。
在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根据拟建工程排放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地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和土壤中的主要有害组分,参照上述四类污染指标选择评价因子。
2.评价标准的选择
评价标准是地下水评价的标尺,标尺选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评价结论。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应选择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某一类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当地下水直接用于某一目的时,也可用这一目的对应的水质标准或水质要求作为评价标准。当把地下水用作生活饮用水时,应该选择《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当把地下水用作锅炉用水时,应选择锅炉用水水质标准。当把地下水用作冷却水时,应选择冷却水的水质标准。当把地下水用作工业生产用水时,应把国家各工业行业的现行水质标准选为评价标准。
3.地下水监测
地下水污染和大气、地面水、土壤污染密切相关。因此,地下水监测不仅是其自身,还应包括大气降水监测,地面水的监测,污水的监测,土壤的监测。这四种监测资料可向有关环境监测站索取。在没有监测站的地区,或监测资料不全情况下,应在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设监测点,进行监测,取得这四种资料。
地下水监测必须通过地下水监测井(孔)或生产井进行。在有生产井的地区优先采用生产井,它能代表实用的地下水水质情况。在没有生产井(或农村水井)的地区应打监测井(孔)。由于打井价格昂贵,在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采样网的密度应尽量小,监测井应具有代表性。监测网的设置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抓住重点,对整个评价区的情况作适当的控制。监测的对象主要是有害物质排放量大,危害性大的污染源,重污染区,重要的供水水源地。监测井的布点方法,主要根据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扩散形式来确定。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扩散形式按污染途径和水动力条件可分为五类,具体情况如下:
a)渗坑、渗井形成的带状污染,是污染物质在含水层渗透系数大的地区的一种扩散形式。在这类地区,地下水监测点应沿地下水流向采用平行和垂直地下水流向的两种监测断面布点,两监测断面之间距,视污染范围、污染程度而定,监测范围(控制范围)应包括评价的全部地区,即重污染区、轻污染区、污染边缘地区及未污染区,未污染区采样点可布置得
稀些。
b)点状污染扩散,是渗坑、渗井在含水层渗透系数弱的地区扩散形式。由于含水层径流条件差,污染物的迁移以离子扩散为主。污染扩散缓慢,污染范围小,监测点应以渗井为圆心呈放射状布置,在地下水流向上,适当多加监测点,监测范围适当加大。
c)受污染的河、渠水,在沿河床、渠道径流过程中,水污染物通过河(渠)底和河床两侧渗透污染地下水,形成带状污染扩散。在这类地区,应根据河渠的形状,当地的地质结构、河段的水文地质条件,设置垂直河渠的监测断面。
d)块状污染扩散,是不合理的污灌区或缺乏卫生设备的居民区大面积垂直污染的一种扩散形式。污染范围或污染程度随污染面积的大小,居民区的大小,污染物迁移扩散能力、包气带土壤性质和厚度而定。污灌面积或居住区面积大,地下水污染面积就大。反之亦然。污染物迁移扩散能力强,土壤渗透性大,就容易造成污染。相反,就不容易造成污染。这类地区的监测点采取平行和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
e)侧向污染扩散,是地下水开采漏斗附近污染的一种扩散形式。在这类地区,监测点采取平行环境条件变化最大方向和平行地下水流向布置。
三、了解饱气带防护性能评价的基本方法
地下水防护条件决定于饱气带地层的厚度、岩性、渗透性能及其对污染物的阻滞,吸附、分解等自然降解能力。
第五篇:张家界市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
张家界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调查
为了更好的了解张家界市红色资源,更好的弘扬红色精神,我们特利用两周的时间通过上网查资料,翻阅书籍,以及询问当地专家的方式对张家界市红色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不仅对张家界市的红色资源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更加体会到了红色旅游资源在红色精神的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红色旅游资源的含义:
国家旅游局认为,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期间所保留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地域范围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路线。
二、张家界市红色旅游资源具体情况:
据调查,张家界市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红二、六军团在张家界市展开过重大战斗、策划过重要行动的旧址、遗址共20处;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时留下的战场遗址、纪念地10余处;与贺龙元帅及其亲属参加革命活动有关的纪念地、故居7处。此外,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歌曲和红色故事。这些红色资源大部分品味较高,且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
据初步论证,张家界市红色旅游资源计有32处(含已开发利用的),具体情况如下:1.贺龙故居1896年3月22日,贺龙元帅诞生于此。位于桑植县洪家关西端,由贺龙祖父贺良仕修建。2.贺龙纪念馆、贺龙桥贺龙纪念馆、贺龙桥都位于桑植县洪家关贺龙故居对面。3.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刘家坪,刘家坪又名珠玑塔。距桑植县城13公里。4.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苏区)纪念馆位于永定城区解放路。5.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龙堰峪。位于桑植县刘家坪,距县城14公里。6.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金鞭溪上流域“红军路”,红军纪念碑。7.贺龙刀劈芭茅溪盐局旧址。芭茅溪距桑植县城75公里,是毗邻湖北鹤峰的小镇。8.桑植起义遗址澧源镇9.桑植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县政府院内。10.中华苏维埃六县联合政府旧址。位于桑植县城北80公里的白竹坪马家新屋,毗邻湖北鹤峰。11.中华苏维埃慈桑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桑植县城东38公里的空壳树乡普慈塔彭氏庄院内。12.桑植县农民协会旧址。位于县城澧源镇东正街92号,原是一栋商绅大府第。13.红军学校遗址。位于桑植县城今桑植一中校园内。占地4公顷。14.红军医院遗址。位于桑植县城北17公里的洪家关乡鱼鳞寨北麓“民家”村落。15.红四军“罗峪整编”遗址谷罗山。位于桑植县城20多公里。16.红六军团司令部旧址。位于桑植县瑞塔铺
镇王家巷南侧,距县城11公里。17.桑植农军总指挥部遗址。位于桑植县城北1公里处的澧水东岸。18.红军洞遗址。位于桑植县廖家村镇莫家塔、冲天溪两村间的庆垭山腰,距县城30公里。19.红军战斗南岔、赤溪河遗址。南岔位于桑植县城5公里。20.红军战斗教字垭遗址。位于市城区32公里。21.红军战斗江垭遗址。位于市城区70公里。22.红军战斗棉花山遗址。位于慈利县溪口的棉花山。23.红军战斗鸡公垭遗址。位于永定区后坪镇的鸡公垭,距市城区17公里。24.红军战斗陈家河遗址.位于桑植县城30多公里的陈家河一带。25.红军抢渡澧水渡口遗址。位于市城区东20多公里长的澧水沿河上的流溪排、杨林铺、沙湾、磨滩、田家台等多个渡口。26.丁家溶会议遗址。位于永定区枫香岗乡丁家溶村(开会的遗址已不存在),距城区12公里。27.日军侵孑巳慈利遗址、段家湾“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28.贺龙公园。位于天子山景区的石家檐东侧,园内立有贺龙元帅的铜像。29.纪念贺满姑烈士的永生亭。座落在桑植县城和平街头的教场坪北沿。是贺龙胞妹贺满姑烈士殉难处。30.桑植县革命烈士陵园。又名桑植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座落在桑植县新城区朱家台长征路北端。31.梅家山公园。位于桑植县城北门桥头的澧水河畔。32.永定回龙关烈士陵园。位于市城区东面的回龙关山上。
以上都是已经开发和利用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贺龙故居和贺龙纪念馆在2005年3月入选为全国红色经典景区。据初步调查,张家界保留的革命纪念物这类红色旅游资源,基本上都存放在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内。此外,张家界市还保存有大量的红军时期的革命文化史资料。内容主要是拥护红军、欢呼革命胜利的革命歌谣及革命烈士留下的革命诗词等作品。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三、张家界市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承载的革命精神:
张家界市的红色旅游资源有着鲜明的特点:有高品位的元帅故里、有集中成片的并记载着闻名党史学界重大历史事件的景点、红色资源保护较好。张家界市市已开发并列人全国、全省红色旅游精晶线路和经典景区的六大景点,有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军长征经过地金鞭溪、贺龙公园,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刘家坪。这六大景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都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扩建。有原址的尽量保护、开发利用好原址(如现湘鄂川黔纪念馆内保存有3栋房屋旧址)。桑植县贺龙纪念馆的修建,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贺龙生前部队及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贺龙同志的夫人薜明给纪念馆赠送了一些珍贵的文献和贺龙用过的遗物。
张家界市的红色旅游资源还承载着深刻的革命精神,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贺龙为代表的一批革命者对共产主义事业怀有坚定信念的无产阶级革命
精神;二是红军官兵和人民群众在战争年代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通过对张家界红色旅游资源的整体调查,我们不仅对红色旅游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深刻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魅力所在。红军官兵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值得每一个中华子孙传承和发扬下去。张家界的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