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志愿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1我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志愿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以安徽省滁州学院为例
[摘要]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以青年参与为主题,以志愿服务为手段,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能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将来工作的竞争力。高校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滁州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的调查,分析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
一、概述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志愿的社会服务,是热心公益事业的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与帮助的一种活动方式。从 1993 年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全国各大高校蓬勃发展起来,参与人数不断增多、活动内容日益丰富,逐步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助力。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滁州学院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了目前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00 份,最后回收 100份,其中有效问卷 100 份,问卷
3的人选择参日常社会服务”,只有 17.8%的人选择与参与与本专业相关的志愿活动。参与公益爱心活动的人数比例较高,一方面表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们的社会公益心强,希望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选择为大型社会活动(如奥运会 提供服务的比)例偏少,主要是因为处在高校在校生的位置,难以接触到层次较高的社会活动。
三、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会支持不足(79%);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69%); 缺少经费支持(56%);志愿者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46%)。
(1)社会支持不足。大学生志愿服务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现实生活中,社会往往低估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义,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免费服务、无偿服务,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往往看重大学生的党员身份、学生干部身份,以及各类等级证书等,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大学生志愿者由于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往往会失去信心,开始怀疑自己以后到底还该不该参加志愿服务。(2)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只有具备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才会提高。但是目前大学生志愿者出现意外事故时,没有法律为他们提供保障,学校也很少对他们提供保险,他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这必然会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如果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也很难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新老志愿者以及高低素质志愿者没有区别对待,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同时助长另一部分人的惰性。只有对大学生志愿者做出适当的评估和奖励,才能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度。
(3)缺少经费支持。只有拥有足够的经费,志愿服务才能顺利开展下去。虽然说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无偿服务,但是一些基本的费用,如车费等,不应该由大学生志愿者自己来承担,否则会损害大学生志愿者的利益,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很多高校志愿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拨款,很少通过社会来获取资金,从而导致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影响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4)人力资源和活动组织方面。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加而不断递减,高年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越来越少,志愿行动缺乏持久性。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 100 名大学生当中,大
一、大二的有 59人,占到总人数的85.5%,而大
三、大四的只有 10人,比例仅有 14.5%。而且现在有不少大学生都抱着功利思想来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为评优加分、为提干、为入党等,真正出于志愿精神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并不多。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在高校志愿者
5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志愿服务的科技文化含量,提高服务层次,才能适应志愿者行动的长远发展。
(二)从社会的角度
1、政府应该加快志愿服务相关立法的进程,完善现有的志愿服务地方条例,建立志愿者权益法律保障体系,通过规范、合法的管理引导志愿者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社会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在各个方面给大学生志愿服务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激励。
2、大学生志愿服务应该得到社会的足够认可,以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情。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应该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在社会上应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深入挖掘不断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良好风尚。
(三)从高校的角度
1、高校要重视各类宣传渠道,扩大宣传效果。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行动的宣传和倡导。通过大力宣传大学生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可以将志愿者服务与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等结合起来,同时定期评比表彰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和推广一批先进引典型,激励志愿者今后做更大的贡献。让更多的大学生理解并参与志愿服务中来,从而提高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行动的认同度。
2、完善大学生志愿行动的保障机制。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的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建立由学校院系党委统一领导,团委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协助管理的志愿者组织保障体系。通过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服务认证制度和统一的志愿服务考评体系,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需要借鉴国际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建立政府拨款、社会赞助、高校扶持、组织自筹等方式相结合的筹款机制。高校可以把通过筹款机制筹来的资金尝试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在基金的支持下不断引导志愿者拓展服务范围,并建立适当的激励和奖励。
参考文献
[1]蔡宜旦,汪慧 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刘志强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习月刊(2010年18期)-[3]王泓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张杨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05期)
[5]俞慧斐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探析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3 期).[6]刘珊,风笑天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 陕西青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 17期).
[7]颜吾佴,赵岚 创建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09期)
第二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组成。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志愿服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结合高校志愿服务的实际,在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培训、集资使用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人格;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张扬,山东大学团委,助教(山东济南250100)在社会转型、各种思想和价值观汇集校园的背 景下,“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所普遍追求的目标。志愿者服务对于大学生非智力因 素层面、大学生做人能力以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提升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推进志愿服务对于培育大学生综合素质的
1.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理论付诸实践、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特别是当服务领域拓展、服务要求提高与志愿者个人素质存在差距时,就会推动志愿者自发地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志愿者在服务中能更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忘我投入的精神状态参与其中,有利于进行新的创造。以高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为例,志愿者结合各受援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受援地学校送去新理念、新意识,在受援地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强化和巩固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了自身的实践能力。2.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交往能力实质上是妥善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公共关系能力——与他人迅速沟通、建立联系并友好相处的能力;合作能力——与团队中的其他人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既定目标的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在群体中发挥核心作用,组织并带领团队相互协作以达成圃队目标的能力。志愿服务作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流的渠道,使志愿者增加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人际问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拾。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并把志愿者行为称为“彼此联合的艺术”。3.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升志愿者是在同社会的紧密接触中广泛开展工作的。在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方面的行动,必然会丰富志愿者的社会阅历,帮助其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志愿活动经历帮助志愿者们站在民族和社会长远利益角度上思考和判断问题;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方面,志愿者通过进入政府所提倡的服务领域,如参与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志愿维和行动、国际合作救灾行动等)、国际援助计划(帮助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建工厂、修铁路、派出医疗、教育分队等)、区域开发、社区发展计划等,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了统筹协调的能力。志愿服务活动还能让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他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徐本禹的精神感召了无数人志愿投身西部建设。通过志愿者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志愿服务这种价值追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围绕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新型伦理关系开展的一系列品牌活动,无疑代表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伦理高度,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们不愧为引领社会风气前进的中坚力量。4.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责任心的提升在经典社会学家跟里,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不可能离开个人而存在,而纯粹独立的个人也是不存在的。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意味着他要坚持正确的道德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并且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每个人的岗位不尽相同,所负责任有大小之别,但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志愿服务对唤醒其公民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密的组织体系
在我国有组织的正式的青年志愿活动是由共青团于1993年底发起的,自发起实施以来,已初步形成了以青年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建立了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品牌项目。但是严密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有待建立,许多大学生有意于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却苦于缺乏正式的组织管理机构。即使一些有正式的组织部门牵头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很多也是缺乏严密的管理,往往只是在活动初期负责志愿者招募活动,在志愿者的培训及管理方面却存在很大缺陷,尤其是在一次志愿服务结束后,很多组织机构便不再与志愿者联系,对志愿者的信息保留不够,这样,再有类似的志愿活动时还需另行招募志愿者,浪费了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2.服务对象局限化,活动内容较单一随着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出现了服务对象狭隘模糊的状况,而且不少服务内容僵化。有些志愿者服务队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服务阵地建设中尚存空壳和空白点,甚至有些名存实亡。还有一些成员抱怨平时没事可干,集体行动一窝蜂,很多工作流于形式,由此导致一些优质的服务项目无法持续进行。目前开展的大部分志愿服务科技含量低,运用所学知识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没有得到应有发挥,活动内容较单一,活动形式创新不够。目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主要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建设、公益服务等方面.而国外的志愿者活动已扩展到社会福利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学龄前儿童日托、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社会义举、社会正义、民权、社区开发、文化和艺术、卫生和医院等等。相比较而言.目前我们的志愿服务尚欠丰富。3.志愿服务成长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志愿者是自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而又不以索取报酬为目标的人或者组织。志愿者不仅需要关于服务知识、服务技巧的培训,更需要人生成长、社会见识方面的培训,因为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渴望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青年大学生志愿者而言,在知识和技巧方面具有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经 验和人生经验的缺乏,关于人生成长、社会见识方面的培训对于大学生则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志愿组织的培训机制非常不健全,既零散又单一。通常是决定开展哪些类型的服务,才进行相关的培训,没有能够建立科学的培训系统,更没有拓展到人生成长与社会见识的培训。此外,志愿组织的激励机制单
一、交流机制单
一、发展机制单一等等,都影响了志愿者的顺利成长。此外,还存在诸如公众认识单
一、对于志愿者
.自身合法权益缺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志愿服务效益在有些情况下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推进志愿活动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回顾过去几年笔者所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发展,结合国内外高校志愿工作的经验,并从志愿服务的根本意义出发,今后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正确引导,培养积极的志愿服务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观念,志愿活动对志愿者的教育作用和锻炼作用不容忽视。重视志愿精神教育中“体验”的功能,将道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中。依照“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积极展开,引导受帮扶的同学主动用爱心回报社会。把活动的参与者从“少数同学”扩展到“多数同学”,从“特别的人”扩展到“普通的人”,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志愿服务”的体验,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竞争能力都有所帮助。2.规范建设,探索制度正规化建设当今,许多国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都有明确规定,墨西哥政府规定,大学生获得毕业文凭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在校期间需完成至少6个月的社会服 务工作;印度尼西亚政府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半年的时间有组织地为农村发展提供服务;日本大学把志愿者活动纳入正规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而,促使志愿行动的组织工作更加正规化势在必行。同对,还应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网络化建设,提高网络平台的利用效率,探索志愿服务形式的多样性及开发措施。完善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考评、奖励机制,可以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在志愿者组织中推行标准制度,制定更完备的自愿服务标准手册,以服务标准为准绳,建设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总结志愿者的行为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志愿者自改进服务技巧,提高服务质量。3.科学培育,扩充志愿培训的新模式随着服务外延扩大,内涵加深,对志愿者服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爱心互助.而是提升到更为专业化、科学化的综合行为,对志愿者的服务知识和技能要求必须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效果是由其工作精神和工作能力共同决定的,提高服务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的根本保障。目前,与活动内容配套的短期培训在广度深度上有待提高,除培训学习外,对外的交流访问也是一种自我提升。强化理念的有益方式。同时,还应继注意结合专业安排志愿者的工作,让志愿者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成绩。4.加强保障,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共同扶持可以尝试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从志愿服务近百年的历史看,拥有雄厚的资金是这项事业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中国大学生志愿扶 贫接力计划西部支教团获得国内知名企业的赞助,从而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过去的工作看,很多高校支持志愿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是学校支持。为减轻志愿活动发展给学校财政带来的负担和压力,今后应更多依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并积极寻求与基金组织的合作。5.搭建桥梁,与社会民间志愿组织加强合作交流高校志愿者组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有效的行动力,并在各自的学校里积极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然而,由于自身的资源有限,再加上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配合,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作用的发挥。因此,急需有外在的力量对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援和帮助。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爱心撒满社会的每个角落”,而且还能提供最贴近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鼓励与社会其他公益社团合作,还可以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平台,促进志愿者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同时通过培训,传播公益理念,提升公益社团骨干的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感恩理念、服务社会、有良好的工作能力、掌握社会发展工作技巧的年轻人,从而促进高校志愿组织的发展,繁荣高校志愿服务事业,进而在高校校园里传播公益理念,推动公民社会的建构,引导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1]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2]周炳振,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增刊).[3]粱绿琦,医院服务于大学生成才[J].北京教育(高教版),21305,(1I).[4]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I.
第三篇: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调查问卷
山阳县城区第一初级中学 志愿者服务活动调查问卷
1.你听说过“志愿者”吗? A.听说过 B.没有 2.你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 A.参加过 B.没有 3.你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
A.经常参加 B.偶尔参加 C.没有参加过 4.你没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是?(可多选)A.没有及时获得相关信息 B.没有时间 C.不清楚参加的途径 D.对活动不感兴趣 E.认为对自己没什么帮助 F.其它 5.你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
A.凤校团委及志愿者协会 B.亲戚、朋友或同事 C.广播、报纸、展板等媒体 D单位下的硬性通知 6.你了解志愿者协会或相关组织吗?
A.很了解 B.一般 C.完全不了解 7.你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态度?
A.积极参加 B.想做但没有时间或机会 C.无所谓 D.厌倦 8.你关注志愿服务活动吗? A.非常关注 B.比较关注 C.偶尔关注 D.不关注
9.你更愿意参加那一类的志愿服务活动?(可多选)A.义务支教 B.社区服务 C.为大型活动或赛事提供服务 D.助老扶幼 E.校园环境保护 F.义务卖报 G.秩序维持 H.其它
10.在志愿服务活动时间的安排上,你觉得怎样比较好? A.每周一次 B.每月一次 C.每学期一次 D.每年一次 E.越多越好
20.你认为“尊老敬老助老”的效果怎样? A.很有意义,效果很好 B.一般 C.完全没有效果,太形式化
22.你认为我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资金不足 B.学校的支持度不够 C.管理组织不良 D.外界很少提供联系 E.其他
23.你觉得下面哪一种说法最能评价这次的志愿服务活动?(可多选)
A.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B.实现自我价值
C.发觉了个人潜力,锻炼了自身能力 D.结交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E.很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F.占用时间太多,影响了学习和工作 G.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 H.对个人影响不大
24对我校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 A.效果很好,很有意义 B.效果一般,需要继续努力 C.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 D.没有什么看法
25.你认为我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前景怎么样? A.发展迅速,越来越好 B.发展较慢,缓慢提高 C.缓慢发展,还需努力 D.停滞不前
第四篇: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的调查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的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成都某高校为例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开放,人们的性观念从昔日的传统转化为今天的开放,而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和发展的青年中期,其需要面临的问题是性和恋爱,调查大学生的性爱观并总结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相应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性爱观,而且有利于学校开展性爱教育。故而本文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文章以成都M大学为例进行调查,指出大学生性观念的大学生总体性观念、大学生恋爱观、大学生性爱观、大学生婚姻观、大学生性行为观以及大学生性现象观的情况,同时分析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为学校性爱教育的开始以及学生性观念的正确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性爱观念;调查分析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社会环境的多元性决定了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剧变深刻影响着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性观念也随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互联网快速普及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涌入,大学生作为一个较易接受新知识、新文化且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率先将其接受,甚至付诸于行动;另一方面,从小接受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根植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不能轻易摈弃。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拉锯中,如果大学生自身对“性”没有一种清醒和正确的认识,便会表现出矛盾、彷徨或无所适从的状态,导致性观念混乱、迷惘,影响其自身正常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形成,更甚者,在混乱、错误性观念的指导下发生越轨行为,影响自身的前途发展和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因此本文以成都某高校为例对大学生性观念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女性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来分析大学生的性观念现状及性教育对策,从而在研究与探索性观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有关于性教育问题的研究。
1.2.2实践意义
针对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的调查与性教育对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正确的掌握和解析大学生性观念现状,深入的了解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正确的性教育方法来帮助其纠正自身存在的错误性观念和不正当性行为,更好的树立自我健康科学的性观念,进而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明风尚的形成。
具体的指导意义如下:
其一,通过开展性教育,大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性知识,全面的了解性的发展规律,从而用科学的性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也会随之改变。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进行的性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从较深层次掌握本质的性伦理,还可以以此作为性伦理的规范,从而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树立健康的性道德与性思想。
其二,正确的性教育可提高大学生性法制观念,防止性犯罪的发生对于大学生进行性教育,让她们认识到性是一种社会的行为,要和高尚的情操结合起来,对性行为有所控制和约束,并考虑到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法制意识,懂得相关性的法律法规,学会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健康身心的养成,还能够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当今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与进步。
1.3概念界定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性教育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性教育发展也更为科学和成熟。在全世界中,首先对青少年实施性教育而且普及的国家是瑞典。1933年,瑞典就成立性教育协会,1942年开始把性教育只是融入到全国义务教育中,1957年瑞典制定了性教育指导的条款,1970年性教育才扩展到全国范围内,1975年,几乎瑞典的所有学校都有性教育课程,订单课程内容主要是生理教育,之后才增加了性评价、性道德等内容。
Jacob(2016)对美国性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那是正是西方国家“性自由”、“性解放”时期,致使青少年群体发生性行为的年龄早期化,且这样的群体也越来越多。
Ethan(2015)对欧洲的性教育情况进行研究,指出欧洲的性观念也比较开放。在英国,大尺度的性观念使青少年群体产生性混乱感和道德沦丧感,英国傻女怀孕的几率越来越多,而且也曾遥遥领先于欧洲国家,英国政府为改善这一现象,对英国中学生开展“无性之乐”运动。
Michael(2017)主要是对亚洲情况进行的研究,其指出,在亚洲,日韩两国走在青少年性教育的前沿,由于西方“性解放”的冲击,日本青少年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开展青少年性教育活动,开始是传授性科学知识,为“纯洁教育”阶段,其后一传授性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之后日本菜开始强调性道德、性约束,重视性的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文明教育。韩国政府对青少年的性教育重视程度比较高,尤其是对中学以上的青少年。日韩两国的文化到的与中国比较相似,因此他们的性教育经验成为中国高校性教育的借鉴。
1.4.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学术界,潘绥铭、杨蕊教授(1990)所著的《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追踪调查》,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规范的实证方法,在1991
年至2001
年的10
年间对我国大学生的性行为、性观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追踪调查,并作出了深刻的总结与分析,当属该研究领域的权威。在这次研究中,对于大学生性观念,研究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传媒与民间说法的夸大,造成了本科生自我判定的性观念在最近10年几乎没变。”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的速度却远跟不上传媒和民间舆论的过分夸大的发展速度,因此使大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性观念并未变得开放。
刘达临(2007)借助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提出纯洁教育,再将性教育局限于传授知识这一方面,而是拓展到性法制教育、性道德教育以及性心理引导等方面,并对港台和国外大学生性教育方式进行介绍,但未研究本土的性教育模式,也并未形成固定的理论框架。
张玉堂(2016)认为“通过调查,充分显示出大学生在性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对待婚前性行为和贞操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认可和宽容的态度。大学生在性观念方面所发生的这一变化,它不仅影响着校风、学风,而且还将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某些不良后果。”
刘新芝(2016)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群体的性观念开放、多元、宽容,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在性观念和性行为上带有一定的矛盾性、盲目性……
大学生的性观念的主流是健康的。”
1.4.3国内外研究评述
回顾近年来对大学生性观念所作的研究,可以将众学者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性道德丧失论。学者们通过对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研究,认为现今大学生性观念混乱、性道德逐渐丧失。学者李春杰(2017)明确指出“大学生性道德状况令人担忧”第二,性观念负面影响论。第三,性观念主流健康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大学生性观念呈日趋开放状态,但主流上是健康的。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选择大学生性观念作为研究主题,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到大学生正处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婚姻问题将是其毕业后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调查大学生对现阶段与性相关的问题现象的观念看法的基础上,还着重调查了大学生对婚姻中与性相关的现象问题的观念看法,同时也对大学生对相关性亚文化的观念看法和性知识获取途径进行了调查,以期全方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现状,为学校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使当前各高校逐步重视并开展的性教育更有针对性、科学性、成效性,以达到规范大学生性行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美好愿景。具体的研究思路图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思路图
第2章
大学生性观念的现状
2.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概况
2.1.1调查前期准备
调查工具:附录即问卷《大学生性观念教育现状调查表》。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性观念现状以便从中分析当前大学生性观念形成的原因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性教育方法,以便于帮助成都M大学学生走出错误性观念的误区,缓解当前大学生所存在的性困惑,使她们能够从中获得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等方面的正确认知。
调查对象:大学生,即通过国家正式高考进入高校的、全日制的,学制为4年或5年,最终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此次主要调查的是,成都M院校的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调查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6份。
2.1.2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文研究主题是性观念,而性观念是指对性的总的认识和看法,其中包括对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道德和性文化等的总体认识和看法,如择偶观、恋爱观、婚姻观、性别角色、性与爱的关系、生育观等等。在本次研究中,将性观念具体操作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性知识获取途径(性知识);第二,对现阶段与性相关的问题现象的态度(恋爱观、性爱观和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第三,对婚姻中与性相关的问题现象的态度(贞操观等);第四,对相关性亚文化的态度(性行为性产业),以期能对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2
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结果
2.2.1大学生总体性观念
大学生性知识的获取途径很大程度决定了大学生性知识的系统系、科学性和正确性。在西方国家,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性教育,所以,西方社会对“性”的认知较为科学和客观。
调查显示,“报刊书籍”和“电脑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影视作品”,而通过“学校教育”和“亲人交流”获取性知识的人数最少。这充分说明我国性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性知识获取的非规范性和非系统性。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大学生性知识获取相对来说不够系统。
2.2.2大学生恋爱观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大学校园曾一度禁止学生谈恋爱,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学恋爱不再是一个“禁果”,特别是2004年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允许大学生结婚后,大学恋爱更加成为了一件稀疏平常的事,当代高校校园中,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不谈一场恋爱,就不算真正上过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或目的就显得十分重要。经调查分析,大学生对性目的的看法如表2-1所示:
表2-1
大学生对性目的的看法
组成家庭及生育后代
发展爱情
满足对方的要求
感受或其它
男生
11%
56%
5%
23%
女生
5%
78%
15%
2%
城镇
18%
61%
11%
10%
农村
15%
73%
11%
1%
数据来源:依据调查结果计算所得。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男生、女生还是城镇同学、农村同学大部分人都认为性行为的目的是发展爱情,只有说不风同学选择其他选项,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目的比较单纯。当然男生与女生的选择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城镇和农村同学也是有一定区别的,女生认为发展爱情是性行为目的的选择要高于男生,农村他同学选择发展爱情是性行为的目的比城镇同学要高。
2.2.3大学生性爱观
关于大学生的性观念,这里借鉴了潘绥铭、杨蕊教授在《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中的问题——“如何看待性与爱的关系”来考究,调查结果如表2-2所示:
表2-2
大学生的性爱观
性别
男(60)
女(86)
合计(146)
有爱无性是合理的存在6.70%
9.30%
8.20%
性依托于爱,先有爱后有性
45.00%
55.80%
51.40%
爱与性可以同时存在40.00%
34.90%
37.00%
爱依托于性,先有性后有爱
6.70%
0.00%
2.70%
最好是有性无爱
1.70%
0.00%
0.70%
数据来源:依据调查结果计算所得。
上表表明,占主要地位的性爱观是“性依托于爱,先有爱后有性”,过半数(51.4%)的人都持这一观点;占第二位的性爱观是“爱与性可以同时存在”,占37.0%;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国外“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想涌入我国,并进入大学校园,但我国传统的性文化和性道德仍然主导着我国大学生的性观念,这也体现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所提出的“自我”和“超我”对“本我”的抑制作用,原始的“性本能”和“性冲动”在现实世界中被规则规范和道德伦理所禁锢。对于其余三种性爱观,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6.7%的男生认同“爱依托于性,先有性后有爱”,而与之相对应的女生人数百分比为0;1.7%的男生认同“最好是有性无爱”,虽然比率较小,但与女生(0%)相比,仍然存在差异;而对于“有爱无性是合理的存在”这一观念,男生认同人数占6.7%,女生认同人数占9.3%,高出男生近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男女生在对爱与性的关系的看法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从侧面说明:在男女交往过程中,女生重视的是心理体验,相比较而言,男生重视的则是生理体验。
2.2.4大学生婚姻观
人类婚姻的动机是复杂的、变动着的。穆勒列举了婚姻主要的三种动机,即经济、子女及感情,并将其重要性依时代先后顺序作了总结,其中,穆勒认为,在现代婚姻中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而在我国,传统的婚姻动机主要是传宗接代,并且一直以来婚姻都是我国社会衡量性行为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准则,这充分说明了在我国的传统认知中,婚姻是获得合法性关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发展,我国的婚姻形式已由父母(长辈)指定转变为自由婚恋,相信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婚姻动机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关于大学生的婚姻观上面,针对“婚姻是获得合法性关系的保障”这一点的看法如图2-1所示:
图2-1
对“婚姻是获得合法性关系的保障”的看法
2.2.5大学生性行为观
关于大学生性行为观念的调查如表2-4所示:
表2-4
大学生性行为观的调查结果
只要彼此愿意
基于爱情
只要以结婚为前提
生理需求
不道德行为
男生
25%
43%
22%
10%
0
女生
24%
66%
10%
0
0
城镇
22%
50%
20%
8%
0
农村
20%
55%
18.5
6.50%
0
数据来源:依据调查结果计算所得。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基于爱情的发展,对于这一态度城镇和农村同学的选择没有多大区别,但是男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基于爱情的选择远远小于女生,而且几乎没有女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却有10%的男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
摘要
关键词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概念界定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国外研究现状
1.4.2国内研究现状
1.4.3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第2章
大学生性观念的现状
2.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概况
2.1.1调查对象的选取
2.1.2调查问卷的设计
2.2
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结果
2.2.1大学生总体性观念
2.2.2大学生恋爱观
2.2.3大学生性爱观
2.2.4大学生婚姻观
2.2.5大学生性行为观
2.2.6大学生性现象观
第3章
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大学生自身因素
3.2社会文化因素
3.3网络媒体因素
第4章
促进大学生树立健康性观念对策
4.1强化国家的政策教育责任
4.2倡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3加强大学生对性知识的学习
结论
致谢
第五篇: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生态旅游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际上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龙之谷外挂论坛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稀土资源资料汇编经济活动,它体现在使游人能够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区域,同时不对其生态系统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与损害。研究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保护对策,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气候的多样化造就了生物的多样化;同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这些构成了中国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随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强了对生态旅游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我国的生态旅游归纳为6种基本类型,并对每种生态旅游类型所特有的生态旅游价值作了简要分析。
1、1我国生态旅游地的类型
(1)森林休憩生态游
森林休憩生态游是人们在天然或人工的森林生态环境里所从事的以休憩活动为主兼有其他活动的旅游活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森林的生态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①森林中富含的负离子氧能使人消除疲劳,提高人体免疫能力;②一些植物分泌的芬芳和气味能够杀菌和治疗人体某些疾病;③森林美景能够给予人美的享受,陶冶情操;④森林中千姿百态的景物能够激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⑤森林中所蕴含的大自然的奥秘能够激发人更深层次地认识生命的价值,热爱大自然,自然地树立环境意识,是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森林体憩生态旅游地有:吉林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2)草原风情生态游
草原是指在半干旱条件下,以旱生或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我国草原的主要类型为温带草原,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黄上高原北部以及海拔较高地区的高山草甸。各类草地总面积约4亿公顷。草地植被主要有4大类型,共56种生态系统。由此可看出不管从量上还是从种类上我国都具有丰富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旅游景区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河北北部坝上草原、新疆阿尔金山高山草甸、天山高山草甸等。
(3)湿地观鸟生态游
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根据《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
括低潮湿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在我国湿地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6%,丰富多样,自然而然,观鸟活动便成为众多湿地的最热门的专项旅游活动。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湿地核心区应受到绝对的保护,严禁进入,观鸟等旅游活动只能在湿地的边缘保护带有限制的开展。
我国有代表性的湿地观鸟生态旅游地有:青海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西都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等。
(4)沙漠探险生态游
沙漠是在干旱、极端干旱的地区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超过2 00毫米的条件下,地表裸露,植物生长极为贫乏之地。沙漠也是地表生态系统类型中的一种。
一般人认为“生态”便意味着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作为不毛之地的沙漠不可能成为生态旅游之地。但是,沙漠生态系统凭借其苍凉荒芜的原始自然景色、神奇的沙漠海市蜃楼、壮观的风蚀地貌及沙漠探险中所蕴含的冒险精神强烈地吸引着众多的探险旅游者。
沙漠中可以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有:沙漠探险、科考、游览、观光、滑沙等。在我国的北纬30-50东经75—125的北方内陆盆地和高原,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西端,东迄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 500km宽约600k m的断续沙漠弧形带,广泛分布于新疆、内蒙占、甘肃、宁夏等省区。其中,在许多资源和市场条件都具备的地方已开发有沙漠生态旅游项目,如宁夏中卫的沙坡头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齐沙漠等地已开发了极具市场潜力的沙漠生态旅游项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沙漠的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已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再难恢复。因此沙漠地区开发旅游项目应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以利用促保护的方针,防止沙漠化的扩大。
(5)农业体验生态游
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乡村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前者是指以古朴、原始、自然的乡野自然风光及与其和谐相伴相生的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后者是指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农业资源以引起旅游者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并体验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具有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
我国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有:云南罗平的油菜花节、云南元阳哈尼族人所建的“哈尼梯田”等。观光农业景区有:江西井冈山观光农业旅游区、北京郊区观光农业带、上海浦东虹桥观光农业区等。
(6)海洋度假生态游
未受污染的沙滩和海水,充足的日照阳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是吸引人们到海滨或海岛旅游的重要条件。在国外3S(Sun 阳光、Sand沙滩、Sea海水)旅游一直是最具魅力的旅游形式。海洋度假生态旅游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空气和阳光,海滨或海岛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是理想的体闲、度假、疗养的胜地;二是海洋资源,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海水本身就是美丽壮观的景色,五彩斑斓的充满神秘的海底世界更是诱人;三是海蚀地貌,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形态各异,气势壮观,构成海滨独特的自然景观。
中国已开发的海洋度假生态旅游地主要有:海南三亚的珊瑚礁,连云港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北戴河旅游度假区,青岛海滨旅游区等,福建福鼎、广西北海和海南文昌的红树林生态旅游区等。
1、2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生态旅游虽比世界某些旅游业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因此,引发了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合理的规划建设造成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
综观全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存在问题还很多。其中没有规划、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其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比如张家界作为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其内的武陵源景区由于缺乏正确规划与科学论证,一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如游道、宾馆、索道等小仅破坏植被,而且把区域生态环境改变得支离破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兴建黄石寨索道破坏了百余亩森林,并且噪音的增加打破了原来的张家界森林公园的宁静与清新,许多野生动物逃而远之。一些景区的管理者和开发商,无视规划的重要性,仅仅凭自己的感觉来“规划”,或者请专家规划后,目的并不是要按照规划文本来做,而是成为摆设,成为向上面要钱、显政绩的资本,实际中根本不予落实。另外,不少开发商、管理者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城市化”。这也与各地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有关。如国家有禁止在各风景名胜区内兴建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工程、设施的规定,但某些领导受各种人情关系的影响,批条子、打招呼,结果造成了很多违章建筑。仍以武陵源为例,其内充斥的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千米,其中违章建筑3.7万平方米,著名的景点锣鼓塔成了一座“宾馆城”。以至于1998年世界遗产组织官员对景区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景区城镇化给予了“黄牌警告”。
(2)许多旅游地管理粗放,旺季游客量大大超过旅游地承载力
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希望通过旅游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心情强烈,但在缺乏经营和管理人才,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却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短期效益明显,但景区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片面追求外延扩大的发展模式,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降低了旅游质量,造成景观衰退,使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与此同时,许多旅游地为短期经济利益所驱动,在接待游客时来者不拒,使得旅游旺季的游客人数远远超出旅游容量,尤其是在“五一”、“国庆”、“春节”长假期间。旺季游客量大大超过旅游地承载力,给景区造成了很大的环境压力。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2005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己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发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质污染,61%存在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或不完全协调的现象。很多地方本来规划就不合理,又超饱和接待游客,游客素质又普遍不高,环境破坏已不可避免,结果生态旅游成了“破坏生态”的旅游。
(3)一些旅行社、景区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标签,滥贴乱用
由于“生态旅游”这一名称迎合了游客向往自然的心理,市场吸引力大,蕴藏着很大的商机。一些旅行社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对旅游经营者究竟有哪些要求的情况下,匆忙地推出许多“生态旅游线路”。这些旅行社推出的生态旅游产品,其主要特征就是以自然区域为旅游目的地,如森林、乡村田野、海滨沙滩等。在整个旅游行程中,许多导游并不知道生态旅游导游与传统导游的区别,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没有发挥、也无法发挥导游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应有的教育和管理作用。这就使
得目前进行的“生态旅”实际上与传统的大众化旅游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另外,一些自然景区,哪怕没有任何科学规划和经营管理规范,没有任何生态环境教育意识,都称自己是“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一词不断被滥贴乱用,成为一个时髦的“绿色标签”,成了招徕游客的幌子,无形之中误导了消费者。生态旅游活动被庸俗化了,负面影响很大。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不愿再使用生态旅游一词而使用“绿色旅游”的概念。
(4)社区有效参与程度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有待发挥
造福当地社区,帮助当地居民解决就业和发展,本是生态旅游的应有之义,也是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共识。但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地方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社区有效参与程度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远没有发挥。一方面,具有发展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的地方,往往经济落后,当地政府资金缺乏,这直接影响其开发规模和投资能力。不少生态旅游地长期“开”而不“发”,“启”而不“动”,分散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整合、盘活,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更是长期得不到完善,丰富的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这种宏观环境,要想通过有限的生态旅游活动来带动当地居民创收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杯水车薪”之感。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外资开发起来的景区,当地政府往往让利较多,社区利益难于保障,如多数经营管理者是开发商从外地招引而来。不仅如此,当地居民几乎无法参与景区的规划和经营管理工作(少数是象征性的),多数只是在基层从事一般性接待服务,属于季节性临时员工。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普遍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当地社区利益的现象。
实际上,国内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政出多门、管理混乱,许多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等等,其中的一些问题,不仅仅是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传统景区面临的问题。
2、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为使我国生态旅游得以持续发展,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2、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2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另外,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的有序地的层次开发的原则,开发那些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行动,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3强化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增加补充规定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2、4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命名一批符合条件的生态旅游区,规范生态旅游市场,约束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同时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反馈机制,用来检测生态旅游的功效。
2、5加强生态旅游的科研力量,充实生态旅游的科技内涵
利用科技手段建立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经营模式,借以资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利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建立起以科技为先导的资源利用形式。一是通过研究生物间的拮抗、互促、富集、同化等作用,构建起完善的生物调节体系。如在游人较多的控制流域,通过设置芦苇、水浮莲等生物屏障,可有效同化与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二是通过非生物因子(包括自然及部分人为因素)的研究,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要素,制定出缜密的防止生态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发生的应急预案;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尽量减少游客及旅游经营者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如推广使用双降解材料餐具来禁堵白色污染,利用沼气、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技术,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2、6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取生态知识,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成自觉的行动,做到休闲娱乐、环保两不误。因此,大唐无双地图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公民观念。首先,应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大唐无双剥皮分布图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其次,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环境的小事做起。只有置身于大自然中,大唐无双 保护令才能从体验自然、了解自然,到享受自然、热爱自然,再升华到保护自然。自然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使旅游者感悟到自然美,创造环境美达到心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