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业评价标准读后感---朱悦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读后感
-----朱悦敏
可以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的实施。在实际的操作和运作过程中,不管年轻的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难免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和那样的困惑,我也不例外。
在细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自己有很大的收获。其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惑也在读书中慢慢的释然,更明晰了在今后的课堂上“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通过读这本书,我更深刻了解了自己以往教学行为的优势和不足,应该怎样调整和改进,怎样更好的把握今后教学反思的方向和要点,从而促进自己专业化发展。
特别是书中对于教师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做了非常好的解读。时下,我们每天都在大力倡导课堂教学实效性和高效性。如果对教材都把握不好,哪里有时效性可谈?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程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并不是教师教学上的“宪法”,是需要教师加工和创造的,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的,新课程倡导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把握课程标准为基础。教师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理解了编者的意图和目标,才可以对教材做一些处理,此所谓“和而不同”。决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体验而体验。
另外,书中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三种课型做了全面、直接的引领。每一种课型的简介、任务、作用、评价标准等都做了详尽的说明,操作性非常强。其中,还以表格的形式,从每一种课型的教学目标、教 1
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教学能力、学生的数学活动、教学效果六大方面出发,详细评价。
拿复习课来说吧。复习课是新授课、练习课的延伸。复习课的类型有多种:单元复习课、章节复习课、总复习课、概念强化复习课、知识结构整理复习课等。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生主动沟通、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为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的一种课型。通过复习,使学生再现所要复习的内容,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查漏补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复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规律,强化方法,形成知识链,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知识网络。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复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总之,我觉得这本书能够很好的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落脚于学生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凸显了“以学评教、以评促教”的理念。
★ 内容达标要求(四种)
1.了解2.理解3.掌握4.运用
1.了解: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子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2.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4.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 达标要求举例
一、了解
标准解说: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都有达到了解标准的内容。
以《大数的认识》为例
1.了解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亿以内和亿以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上册)
2.了解数的产生,自然数,十进制计数法。(上册)
题型示例:
填空:10个一千是(),10个一万是(),10个十万是()。【知道】
选择:6个千万,6个万,6个百组成的数是()。【辨认】
A.60006600B.60600600C.60066000D.60060600
判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知道】
***是最大的自然数。()【知道】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子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二、理解
标准解说: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都有达到理解标准的内容。
以《角的度量》为例
1.周角、平角、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关系,比较角的大小。(上册)
题型示例:
填空:
1周角=()平角=()直角【联系】
()度>钝角<()度【描述特征】
()度>锐角<()度
∠1+35°的和是直角,∠1=()° 【联系】
图中有()直角,()个锐角,()钝角。【区别】
判断
直角和锐角的和一定比平角小。()【联系】
平角就是一条直线。()【描述特征】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掌握
标准解说: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都有达到掌握标准的内容。
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
1.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上册)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上册)
3.平行四边形、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上册)
题型示例:
操作题:1.过直线上一点,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2.从村庄修一条最近的路到公路上,或者安装一条最短的水管到主水管上。
3.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填空题:
1.根据已知图形写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2.把符合要求的图形序号填在括号里(有几个就选几个)。
①长方形②正方形③平形四边形④梯形
(1)它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2)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3)它是四条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且有四个直角。()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四、运用
标准解说:
达到运用标准的都集中在数与代数以及统计与概率里。
题型示例:
1.一公倾森林一年可滞尘约32吨,一天可以地下吸出约85吨水。
(1)一片120公顷的森林一年大约可滞尘多少吨?
(2)一片2公顷的森林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可从地下吸出多少吨水?
2.王伯伯带900元钱买化肥,买了22袋化肥,还剩20元。平均每袋化肥多少钱?
3.实验小学要为四、五年级的同学每人买一本价格是12元的《科学家的故事》,已知四年级有123人,五年级有127人,给这两个年级买本一共需要多少钱?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第二篇:《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读后感
改变思维方式为学习而评价
——《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读后感
对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我最大的疑问就是要解决我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问题最关键的是什么?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在此,我们必须弄清何谓学业成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学业成就不再仅仅是标准化考试下的知识获得,它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更为丰富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当我们再去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时候,评价就不再是简单地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比较,而是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学业所得,如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有效交流、团队工作等较高的能力表现等等。同时,在评价技术上,学生将不再单纯是被动的评价接受者,而是评价的主动参与者。这是一种评价范式的巨大转变,是从“对学习的评价”到“为学习的评价”的转变。“对学习的评价”,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实践中的结果性评价,它是一种认证性和选拔性的评价;而“为学习的评价”,是一种支持学习的评价模式,它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学生个体更好的发展提供分析与帮助,体现的是一种建设性的评价观。这样的价值判断和判断行为远远超越了分数公平的意义,它让教育评价回归其应有的意义和地位,这让我们的评价从根本上符合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理论界已经指出了教育评价变革的方向,当前我们所欠缺的只是真正的行动。
崔教授认为最关键的不是改变单一的什么,如高考、统考、成长手册、档案袋等,而是改变思维方式。“纲举目张”“抓住牛鼻子”都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表现,可以说是用理论思维解决现实决策问题。对实践者来讲,需要“轻重缓急”,而不能只关注“重与急”,而忽视“轻与缓”,要面对、处理与解决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学生学业成就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专业问题,需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简单地用“单一考试”管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变革,50多年的经验证明效果不大,需要我们用“系统的思维、实践的逻辑”来处理评价问题。
首先,国家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明确基于三级课程管理背景下的三级评价系统以及各级管理者的责任,设置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的整体框架;第二,所有评价都需要基于课程标准,并据此建立国家、地方测试框架,学校组织教师努力建构学期、单元以及课时的表现标准,以便于开发不同层面的评价方案;第三,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测试(包括完全统考和抽样统考)程序:命题系统、组织与实施系统、报告系统,规定测试目的、学科、年级、试题开发、审题人员、评分标准、结果分析与报告等;第四,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评价改革的环境,特别是如何提高评价的专业性,让大众都知道:专业的事由专业人员或机构来做,非专业的话题可以众说纷纭,但专业的话语是专业人员的特权,不是谁都可以说三道
四的。学生学业成就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专业问题,需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须基于标准。这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呼吁,更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许多教师不仅没有意识到应该用恰当的基于标准的课堂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而且没有意识到课程标准应该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或明显的影响。而在教学管理上,我们同样没有把课程标准当做指导教学的重要的知识基础。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践多年,课程标准在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尚如此,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式的滞后和滞后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慢慢等待下去,真正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尽快开始行动。
第三篇: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朱悦敏 文档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心得体会
-----朱悦敏
通过这次的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让我清楚的了解《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学的引导者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以下是我个人解读新课程标准的一些见解和做法,如果有错漏或者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在座的领导以及老师多多见谅。
第一点:是从《标准》中的六大设计理念来解读的,而我认为《标准》中设计理念的主要要达到的总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理念中提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我把它理解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数学无论是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应对未来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
第二点是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依据“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第三点是
(三)关于学习内容,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在“数与代数”中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统计与概率”它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
最后“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我认为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第四点是关于新课程标准的一些变化及增删情况: 因为我本学年所任教的是属第一学段的课程知识,以下内容是主要针对第一学段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中的一些删、增情况及个人的一些想法。
1、在数与代数方块中
① 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增加这一点我的个人认为和没有课改之前比较强调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
②适当加强基础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在课本选材中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2、在图形与几何方块中
(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在知识点中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这样就更能符合学生所在年龄段的学习能力来衡量要求的,更能体现出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同时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3、在统计与概率方块中
新课标里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来解决问题的,在第一学段里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放在第二学段)。这种变化我认为它有三个原因:①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②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③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
因此本学期我结合第一学段新课程标准要求针对三年级知识点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多给机会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尽量做到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根据以上我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知道它是以“注重培养四基”,“提高数学素养”,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中心的,更让我理解到在我们数学教学中要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整体目标,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之一,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最后要把促进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这样会让学生更好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标准中让学生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理念,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解题方法的特色。
第四篇:老人与海朱敏玟
《老人与海》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他的作者是海明威,主人公是桑迪亚哥。它讲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动。桑迪亚哥在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之后,他终于捕到了一只剑鱼。可是,在他回来的路上,他遇到了一只鲨鱼,他与鲨鱼搏斗一场,最后,桑迪亚哥失去了他捕到的剑鱼,他又空手而归了。
桑迪亚哥永不言败的精神感动了我,在他与鲨鱼搏斗时说:“你可以杀死一个人,但你永远不可以打败他”。桑迪亚哥宁死不屈的精神让我为之震撼,我又想起了司马迁,他也没放弃自己的生命,终于写成了《史记》;我又想起了张海迪,她瘫痪在床,但还是用吉它歌唱自己的人生;我还想起贝多芬,他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却写出了9部交响曲„„
我终于明白自己平常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能放弃,要坚持,这样才能成功。
第五篇: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有效学业评价》
长春市2013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测试
主要参考资料之学科部分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解读》《有效学业评价》习题
出题人:李昱山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2.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全过程。
3.(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4.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5.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6.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智慧。
7.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
8.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制)。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9.音乐教学中提倡学科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10.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中,要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11.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初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12.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
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13.音乐基础知识中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4.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教师)、(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
15.新课程下教材的编写遵守了(教育性)原则、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16.音乐课程的总目标。(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美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17.课程目标中的教学过程方法包括哪些?(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
18.音乐课程标准内容中是从哪四个领域来进行表述?(领域一:感受与鉴赏,领域二:表现,领域三:创造,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9.在实施音乐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6、因地制宜实施《标准》。)
20.音乐课程有哪些评价原则?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有哪些?(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评价的方法和方式有: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想结合;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3、自评、互评及他评想结合。)
2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2.《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包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提倡学科综合)、(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23.探讨中小学音乐学科技能训练及评价问题需要关注哪些新课程实施的难点:(音乐教学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如何让音乐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如何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如何有效开发利用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
24.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只有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
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发展)。
25.音乐技能不是仅仅体现为(视唱)、(练耳)、(识谱)等方面,也不只是(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技术层面,更为重要的是把(乐谱)的学习与运用或(歌唱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放在(整体音乐实践)中进行,将其视为(音乐表现)活动的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这样才有利于构成(基础音乐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整体体系。
26.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音乐学科技能训练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教材内容和要求)进行(巩固与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再次领悟音乐的(美)。
27.声乐的技能训练应抓住(识谱的技能训练)、(节奏的技能训练)、(音准的技能训练)、(强弱的训练)四个环节,要通过声乐技能训练让学生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陶冶),完善其(人格),提高其(素质)。
28.正确的器乐演奏习惯包括方法的(科学性)、肌体的(协调性)、动作的(稳定性)等等,同时也包括(演奏心理)、(气息控制)、(情绪控制)等。
29.听觉技能训练的主要做法是要改变(现有听觉训练的模式)和加强(音乐聆听训练)。
30.小学音乐学科歌唱技能训练的内容有歌唱的(姿势)、(呼吸方法)、(发声方法)、(吐字咬字方法)训练。
31.歌唱技能训练中应注意重在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注意培养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精心设计(歌唱实践活动)的技能训练,注重(歌唱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32.中小学音乐学科技能训练的具体策略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外训练)为补充,以(考核测试)过关为杠杆;(全面训练)与(重点训练)相结合;强调(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我训练)的统一和协调,注重(学生主动地自我训练);(常规训练)方法和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33.“感受与鉴赏”领域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听)为主,(讨论)为辅,适当(讲解),(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重视学生(音乐体验),用丰富、有趣的(自组材料)对欣赏作品进行(对比烘托),适当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注(师生合作)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科综合)。
34.“表现”领域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四项内容,“表现”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35、课程改革初期“表现”领域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偏离(音乐本体),对(学科综合教学形式)的不适度、不适量的运用,(忽视或强化)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音乐审美对(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不够,(技能训练目标)不明确,(技能训练内容)过杂太乱,(技能训练过程)摆形式主义花架子,过度(依赖)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等问题。
36.“创造”领域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又包含了(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两项内容;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
37.《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
38、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技能训练中取得的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39.《音乐课程标准》中对表现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强调(自然)、(自主)、(自信)和(有表情)地表现,这也是我们实施该领域教学的(行动指南)。
40.能够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运用(音乐术语)进行描述;能够感知(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要地(描述)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是(音乐情绪和情感)评价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