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纪实

时间:2019-05-12 12:0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安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纪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安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纪实》。

第一篇:广安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纪实

广安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纪实

“小农水”带动“大农建” 兴水利促进大发展

——广安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纪实

2012-08-29来源:四川水利网

近三年来,广安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上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坚持“水利主导,多元投入,规模建设,发展产业,助农增收”的思路,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充分发挥小型农田水利的纽带作用,突出抓好农建示范区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小农水”建设新路子。

目前,广安市五区市县已全部纳入“小农水”建设重点县,成为全省第二个全域重点县建设示范市,投入项目资金4.78亿元,实现新增灌溉面积33.78万亩,恢复改善粮食生产能力11873万公斤,“小农水”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2009-2011年全省“小农水”项目绩效考核中,我市五区市县均获优良以上等次,其中优秀比例占38%;在2011年全省“李冰杯”考核中,我市农建综合管理、水利、农业、农机四个项目获一等奖,林业、交通两个项目获二等奖,创造了“李冰杯”评比新的纪录。

整合资源、集中建设,“小农水”建设成效显著

以“小农水”为纽带,整合项目,工程建设规模大。近年来,广安市始终坚持以“小农水”项目为纽带、以农建示范区规划为统揽,大力推行“三个整合”,将“小农水”规模做大。在整合项目方面,广安市克服部门单打

一、各自为政的做法,以“小农水”项目为中心,整合坡耕地治理、水土保持、农资综合补贴等涉农项目,集中在示范区建设,打好总体战,做到了全市“一盘棋”。为保证建设资金,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各区市县有效整合中省补助项目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社会业主投入资金和群众投工投资筹措资金,并纳入统一监管范围。整合力量。各区市县整合领导力量、技术力量、施工力量,全程参与示范区建设。近三年来,全市共整合各类项目152个,整合中、省、市、县及群众投入资金达15.3亿元,打造以“小农水”为主体的农建示范区16个,总面积达20万亩。

以水源建设为中心,科学规划,工程建设质量高。水是“小农水”建设的生命线。广安市将依托现有水源规划“小农水”项目区与做好项目区蓄水保水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做到有水可蓄、有水能蓄,将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土地农业生产能力贯穿实施“小农水”项目始终。在工程布局上,将沟、凼、池、渠、路纳入优先规划,形成完善的路网、水网体系,其他项目或产业依势而建,顺势发展。通过实施田土改造,广安小农水项目变“零星分散”为“规范集中”,变“薄土”为“厚土”,变“瘠土”为“肥土”,使田土台位清晰、层次清楚、土层深厚、土面平整。以“小农水”为重点的农建示范区基本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业生产体系。

以产业开发为重点,有机结合,工程建设效果好。广安市始终注重“小农水”建设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将解决农民用水难、行路难、灌溉难等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小农水”建设的着力点,对山平塘、蓄水池、石河堰、末级渠系、机耕道、人行便道工程进行新修整治。近三年来,共新建整治渠道2266公里,改造泵站89处,整治山平塘2125处,整治石河堰33处,新建蓄水池2299口,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4.84万亩,坡改梯3万亩。同时,注重“小农水”建设与促进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相结合,将调整产业结构与“小农水”建设同

规划、同安排、同实施,积极引导业主和农户因地制宜开发优势产业,发展精品农业和效益农业。目前,全市已依托“小农水”项目建成集中连片超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39个。华蓥市高兴镇、阳和镇依托农田水利设施建立2000多亩葡萄园基地,带动周边发展葡萄5000多亩,年产果1200万公斤,实现产值1.3亿元,帮助当地农民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在小农水项目的规划建设中,广安市将“小农水”项目区全部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围,深入开展“三建”(建沼气池、建庭院经济、建生态农家)、“五改”(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四通”(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活动,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建设活力充分激发

创新建设机制,破解项目分散难题。统一选点,科学规划。按照市上统一要求,各区市县政府每年组织财政、水务、交通、国土、农业、林业、农机等部门初选“小农水”项目建设地点,经过pk确定项目村,并编制“小农水”项目区综合规划,实现连片推进目标。统一实施,分类指导。每年统一开工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小农水”工程及整合项目统一执行相应的行业标准,相关部门按照职能进行分类指导,并负责组织实施,提高了工程质量。统一标准,民办公助。出台了“小农水”项目管理办法,统一补助标准,鼓励农民自主办水利,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水利设施建成并通过验收后,由政府按管理办法给予补助。创新投入机制,破解投入主体单一难题。建立健全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争取中、省投入。各区市县围绕“小农水”项目区规划开展项目选点、项目申报、方案编制工作,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市、县财政围绕省厅提出的“两个翻番”的目标,按照财政支农工作重点,认真落实农业投入政策,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三农”政策落到实处。引导业主投入。通过政策导向、市场导向、项目导向、利益导向,引导社会力量开发园区产业,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发动群众投入。以提高投入产出比为着力点,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原则,在不加重农民负担、不强迫命令、不强行摊派的前提下,发动群众自愿投入,充分发挥了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近三年来,全市共投入“小农水”建设资金

4.78亿元,其中中、省“小农水”补助资金2.05亿元,市、县财政及群众投入2.73亿元;拉动农建示范区其他项目资金达10.52亿元。

创新监管机制,破解项目管理难题。一方面,健全资金监督管理体系,加强项目建中监督。严格执行项目公示、资金报账等制度,并按照“保质量,保进度,保群众利益”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别实施”的原则进行项目实施。加强资金管理,实行县级报账制,做到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小农水”项目在竣工后都必须进行工程审计。另一方面,落实管护责任,规范项目建后管理。实行业主管理。示范区建成后,土地附属的水利设施与土地一并租赁给业主,由业主负责对水利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实行协会管理。健全以水养水、永续利用的新机制。以工程受益农户为单位,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将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水利设施明晰产权后入股协会,由协会负责经营、管理和维护,所收水费和租赁费节余部分按股分红。实行农户管理。对相对分散的小微水利设施,根据所在地块将产权交由农民自行管理和维修养护。

强化领导、形成合力,保障措施扎实有效

强力驱动,大力构建领导抓、抓领导的“小农水”工作领导格局。广安市全面落实了以“小农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已成立的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小农水”项目的统筹组织和监督管理。各区市县参照落实了相应管理机构和人员。市委书记王建军,市委副书记、市长侯晓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肖雷,副市长甘用德等领导经常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小农水”示范区建设,现场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市人大、市政协坚持每年将“小农水”工作纳入调研议题,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视察。市委、市政府把“小农水”建设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市、县、乡镇层层签订《“小农水”建设目标责任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齐抓共管,大力健全定责和考绩相结合的“小农水”工作责任体系。全市印发了“小农水”各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制定了会商制度、奖励暂行办法等规定,明确了市、县两级财政部门的监管责任,确保资金配套到位、整合到位、使用到位;明确了市、县水务部门的技术指导责任,负责对项目规划、实施地点等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确保项目质量;明确了乡镇实施主体责任,负责项目开工前准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落实镇村负责的小微水利设施产权等工作。同时,加大对“小农水”工作问责力度,对重视不够、责任制落实不力的,定期督查,严格追责,督查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指导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小农水”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格局。

狠抓宣传,大力营造群众主动参与、社会积极支持的“小农水”建设氛围。充分利用贯彻落实会、动员部署会、群众坝坝会以及电视、广播、网络、板报等宣传平台,广泛宣传“小农水”建设、政策、规划、先进典型事迹,大造治水、兴水、节水氛围。同时,通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等途径,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广泛宣传新形势下兴水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小农水”建设。加强与省级以上媒体合作,今年以来,在新华网、《四川日报》、四川水利网、广安水务网等媒体发表文章及信息1200余条。在市、县两级电视台开办“农建专题”栏目,实时播放“小农水”专题片,宣传报道各地在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在城区、乡镇人口集中区和主要公路旁边、项目基地,制作大型户外宣传广告50余幅、宣传标语1000余条。市、县两级创办了《“小农水”简报》,全年印发123期,通报督促各地“小农水”工作进度,宣传各地经验做法,极大地推动了“小农水”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篇: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汇报提纲

附件3:

第一批重点县项目实施情况汇报提纲

一、基本情况

(一)第一批重点县建设总体情况

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的第一批重点县情况,截止2012年2月底建设任务完成情况,2009年至2011年预算下达与分解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历次审计和检查情况。

(二)主要成效

各重点县项目实施后所取得的总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和环境效益,并列出相关数据,如:增加、恢复、改善灌溉面积、新增高效节水面积,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主要包括重点县选择的原则、方式,申报、审批程序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的情况;省级有关部门及各重点县在做好重点县建设的政策、制度、办法等。

二、第一批重点县项目建设情况

1、前期工作情况

规划编制、审查、审批情况及规划主要内容等,对照有关要求,分析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或相关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深度和质量,建设内容和投资需求的合理性。

依据《规划》重点县三年建设方案编制、审批情况,包括:重点县三年建设方案主要建设内容、投资、工程量等占《规划》

中小农水建设任务的比例;完成重点县三年建设方案后的预期效益与《规划》确定目标效益间的关系等。

2、预算管理情况

预算下达与分解情况,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对照实施方案,说明批复建设内容完成情况。各实际建设任务和地点与《标准文本》的一致性。已调整建设内容和地点的项目,分别说明变更原因、审批程序、变更资金金额等。

3、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

中央补助资金、各级地方财政资金到位和支付情况、群众投工投劳情况、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4、建设进度情况

各工程开工情况,建设进度以及已完工程验收等情况。

5、建设管理情况

“四制”(建设管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执行情况;“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各种实施模式的做法、特点;工程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建后管护、责任制落实等情况。

三、重点县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有关意见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项目实施中的实际困难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第三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管理探讨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管理探讨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助于增加农民农业收益,同时可有效改善规划区自然环境等优势。就于此,笔者展开了一系列相关论述,希望以此来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 工程 规划 建设管理 1 引言

随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小型农田水利属于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同时它也是服务于农田灌溉的人造设施工程。具有一般建设工程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兼有一般工程所常有的问题。如管理不善、投入不足、效益减少等,已成为制约当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加上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以此来确保农民农田能够获得正常的效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2.1 工程规划建设规模预测分析

(1)社会及国民经济发展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发展的基本要求。其要求必须以增收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为基本前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必须依照当地旱作农业发展规划所确

定的粮食生产目标为基础,以此来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该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并以此来确定与该工程相配套的小型水源工程、节水改造工程的规模及建设面积。

(2)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发展潜力进行综合分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县为基本单位,给予水资源承载力的复核,同时从水资源的角度对水利工程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论证分析,同时分析规划改造区域可供水资源量。

(3)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发展规模的预测分析。结合以上对工程水、土资源供需平衡的综合分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区需建设与之配套的节水改造设施。2.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1)杨水灌区的涵闸、泵站等的建设;

(2)小型水库自流灌区的固定渠道、取水枢纽以及涵闸等建筑物;(3)新建塘坝、小水池窑、提水设施等水源工程建设;(4)排涝泵站的建设;(5)灌排泵站的改造及更新。2.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实施

(1)固定渠道需建配套设施、工程的取水枢纽改造或重建,对于涵闸完好率为50%的要给予拆除重建;

(2)水源工程的除险加固、工程改造、新建等;

(3)固定渠道续建配套设施、对工程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对于涵闸完好率为50%的要给予拆除重建;

(4)对于完好率在50%以上的排涝泵站,给予相应的机电设备更新,对于确实需要重建的项目给予重建。3 经济效益分析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以后,与之对应的规划区内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均有了十分显著增长,大大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条件,同时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缩小了农民耕种风险,减少了规划区水土流失,绿化了土地,同时也改善了规划区的自然环境。为农民群众增收增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洪水泛滥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社会性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前提保障。4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管理的保障措施 4.1加强领导管理和健全管理机制

各地有关部门要将农田水利的建设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去,要加快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领导的责任制,让农民认识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增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是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高产丰收的必要条件。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时,要规范项目建设的管理程序,项目的规划要合理。在工程实施中要实行统一管理,合理地规划和布局,不能盲目地建造,只有科学的管理,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时,才能将农田水利工程发挥到最大效益。4.2 创建资金投入机制,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要增加政府的投入,各级财政要设立工程建设是专项资金项目,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上。深化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改革,为节约用水要适当增加水费的征收额度,还要按照谁投资,谁治理的原则上放宽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资金的投入,此外要利用好新兴的政策,加大申请资金的力度,争取最大的政府的资金的投入。小型农田水利的工程建设虽然没有大型水利工程的规模大,但在技术方面却并不少于大型工程的技术含量,这一点不能忽视。

4.3鼓励全民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

农田水利作为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必须给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和打好基础。各级水利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和落实水利部党组在管理中提出的政策和方针,调动各个阶层中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融资体系,这也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做好引导、扶持和监督服务,各级政府要从资金和政策中支持,用法律来保障资金的补助,广泛吸纳社会上投入的资金,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总之,只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在采取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方式,能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也有利于工程资产的增值保值,更加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总之,农田水利属于农民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支撑。因此加强全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任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任重而道远,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的搞下去,丝毫放松不得。参考文献:

[1]刘宁.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12,(01):102.[2]丰亚丽,赵连学.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探析及其对策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06):45-47.[3]张夫国;刍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5):86-89.

第四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初(范文)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初探

国家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县项目以来,全国各地积极组织项目的竞争和实施。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作好项目规划,通过竞争,成为全省第三批28个小农水重点县市区之一。其项目发展思路、工作方法和保障措施,值得一些地方借鉴。

一、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聊城市东昌府区坚持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取得较好成效。进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市)之列,一直是东昌府50万人民的一个期望目标,对此全区上下目标一致,信心满怀。

(一)老百姓得到小水利建设的实惠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农民摸得着、看得见的民心工程,是赢得民心,促进和谐,树立了和政府形象的工程。今年盛夏,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的高山蔬菜和新鲜瓜果喜获丰收,农民朋友将他们种植的‚金太阳‛黄皮西瓜送给水利干部职工品尝。这个乡平均海拔700米,被称为‚宜都的西藏‛,农民之所以对水利有这样淳朴的感情,在于前两年水利部门在这个乡实施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为农业提供了水源保障,农民通过种植高山果蔬致富。这个项目得到省财政厅、水利厅的大力支持,至今农民还念念不忘。2009年,宜都市在丘陵地带的松木坪镇徐家湾村实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后,项目区内粮食、油料、蔬菜、茶叶等普遍增产增收,今年大旱没有受灾。

(二)小水利建设助推了农村面貌的改善近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民办公助、山区小农水等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适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宜都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无一不是水利建设的先行者。枝城镇九道河村曾是全省老区贫困村,近年来通过综合整治河堤、堰塘等小水利,将大片河滩变为良田沃土,农民利用宝贵的土地发展冬枣,人平年收入近万元。宜都市按照‚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要求,制定‚碧水新村‛计划,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恢复河塘、渠系的引排功能,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基本达到家家住楼房、户户吃自来水、天天用太阳能。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中央精神鼓舞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潮 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又专门研究水利事业发展大业。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干部和群众大兴水利建设的信心。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市)项目,将更加增强基层的责任感、紧迫感,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县项目依,将再掀水利建设热潮,推进农村水利向纵深发展。宜都市超前思考,提前规划,及时完成了‚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编制,规划重点项目22项、总投资13亿元,有的项目已经开始实施。农民在尝到小农水带来的好处后,积极性十分高涨,在实施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市)项目中,势必踊跃参加,事半功倍。

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必须有牢靠的工作基础

(一)客观上有合适的地理地貌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特点在于一个‚小‛字。宜都地处长江与清江的交汇处,被称为 ‚三峡门城‛。现辖7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9万亩,地貌特征‚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口39.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3万人。长江、清江、渔洋河纵贯宜都境内,‚两江一河‛,堤防总长近70公里。全市水利工程星罗棋布,除省管高坝洲大型水库外,有中小型水库46座,堰塘10221口,涵闸45座,机电排灌站206处,灌溉主干渠496公里,田间末级渠2500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3.7万亩。自然的地理地貌适合小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展开,现有的水利设施需要小水利项目来进一步补充完善,这也是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主观上有较好的水利工作基础

近几年来,宜都市按照‚依托项目求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持续发展求和谐‛的科学治水方针,积极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丘陵特色的水利建设之路,受到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水利报》、《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了宣传报道。

一是政府主导走在前。近几年,宜都市年年都把水利建设目标任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实行跟踪督办,责任考核。

二是科学规划走在前。按照‚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力求实效‛的方针,编制完成了《宜都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等10多个专项规划,《宜都市2010-2020年农村水利综合规划》获市人大常委会一致通过,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序的水利建设规划体系。人大全程监督,纪委开展后评价,宜都市的水利项目建设始终处于规划、审议、实施、评价‚一条龙‛的良好状态。

三是试点工作走在前。宜都市先后荣获了‚全国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等称号,同时也是‚全国水利改革试点县市‛、‚全国节水灌溉试点县市‛、‚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市‛和‚全国水利普查试点县市‛。2010年被水利部农水司确定为研究基层水利发展的工作联系点。全市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成为全省四个国家饮水安全建设示范县市之一。水环境综合治理被评为‚宜昌市十大民生水利工程‛,并列为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议的参观现场。四是改革发展走在前。在全国率先实行‚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实现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责、权、利的统一,盘活了水利存量资产,拓展了水利投资渠道,调动了民间资本兴修小型水利设施积极性,建立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长效机制。改革产生动力,上级安排到宜都市的每个水利项目都能如鱼得水,顺理实施。

五是质量监管走在前。创建的‚监管办—质监站—‘二次监理’‛三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得到上级水利专家们的肯定和好评。《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水利报》等媒体陆续报道,并配发评论。《中国水利杂志》、《国家水利发展研究》等国家水利权威杂志推介,在全国推广。

(三)组织上有坚强的制度保障

宜都市历来重视水利工作,围绕‚民生水利、平安水利、生态水利、和谐水利‛目标,加快水利建设,建立了一整套水利建设和管理制度,从市到乡,逐级逐项强化责任,加强督办,形成了协调有序、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必须有严格的措施保障

(一)严格规程,精心组织

一是建好组织机构。为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宜都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建管办公室,确定了项目法人,配备了工作专班。

二是明确目标责任。进一步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每个乡镇水利服务中心公益性服务人员不少于2-3人,按照‚以钱养事‛的要求足额保障经费,保证公益职能履行。分片区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与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市委每年召开一次常委会研究水利建设工作,市政府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专题办公会议,统筹安排和部署项目建设工作,分管领导每个月对项目区进行一次现场检查,随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编好规划方案。按照科学布局、合理选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贴近民意、惠及百姓的原则,不断完善《宜都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宜都市规划项目总投资6660.7万元,从2011年开始分3个实施。项目竣工后,将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4.02万亩,灌溉保证率达到85%,项目区农民每年增收近1100万元,实现农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水保土的生态环境效益。

四是确保工程质量。全面落实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工程联系机制,按照一个工程一个领导牵头、一个专班协调、一个干部联系、一个技术人员把关的要求,保证工程如期顺利竣工,确保这一项目建成优质工程。

(二)多元筹资,全力以赴

一是确保国家项目资金全额、直接投入到项目;二是确保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到位,优先满足项目需要;三是市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直接用于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的奖补;四是整合土地整理、退耕还林、扶贫开发、农业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3年2620万元,统筹使用。五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六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小水利建设。

(三)总结经验,大胆创新

宜都市连续8年荣获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连续5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前两位。目前在中部‚百强‛县市排名22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166位。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4.2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316.3亿元,财政总收入14.7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亿元。宜都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等45项国家级荣誉,获得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等280项省级荣誉。社会保障、政务公开、城乡统筹、饮水安全、便民服务等100多项特色工作纳入全国、全省试点、示范,被中央党校和新华社赞誉为‚全国探索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试验田‛。全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在宜都市实施,不仅使项目区呈现出‚田成方、树成行、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亮丽景观,而且一定也能办出好成效,办出好经验,办出好样板,办出全国示范点!

(作者系湖北省宜都市委书记)

第五篇: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民办公助操作程序

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民办公助操作程序

链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以民办公助方式推进财政支农项目建设的意见(川办发[2010]53号)

四川省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民办公助操作程序(试行)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县级以下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民办公助操作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建设水平,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以民办公助方式推进财政支农项目建设的意见》(川办发〔2010〕53号文,以下简称为53号文)的规定,制定本操作程序。本操作程序用于指导以村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组织、农户或农户联户为申报、实施、管护主体,按照53号文规定,接受财政资金补助,采取民办公助方式建设的各类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接受其他补助资金,通过民办公助、村民自建方式实施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参照执行。

一、项目规划

(一)项目初步选址。县级水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下统称为县级有关部门),根据小型农田水利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要求,依据县级农田水利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提出项目选址的初步意见。初步选址应紧扣项目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主要任务和建设目标,与其他农村水利项目、其他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做好衔接,做到整体推进、集中打造。项目的初步选址范围可适度大于实施范围,为有序推进村级竞争立项创造条件。

(二)项目宣传。县级有关部门面向初步选址确定的村,通过多种形式对项目进行宣传,将项目基本情况、主要建设内容、补助原则、组织实施办法、验收办法、建后管护责任等主要内容宣传到户。

(三)征求农民意见。县级有关部门通过组织农民代表评议、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农民对项目的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对项目规划(建设)方案进行完善后并按程序报批。

二、项目申报

(四)明确补助标准及补助政策。项目规划(建设)方案获批后,县级有关部门按照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投资计划,结合本地实际及农民意愿,综合确定对下的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补助标准、补助政策,积极推行定额补助标准。补助标准、补助政策应做到合理、透明、公平,便于农民算账、便于兑付、便于监督。

(五)明确产权归属。县级有关部门组织乡镇村社,对规划项目区内已有待整治或拟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制,全面落实产权归属,将产权确定到村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组织、农户或农户联户等,明确项目申报、实施、管护的边界。

(六)民主议事决策。以村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组织(以下统称为实施主体)为单元,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会员(成员)会议等方式,对产权归属、实施、管护中的各种事项进行审议,并就是否申报项目建设进行表决。表决结果应满足项目规定。提交会议审议和表决的事项,会前应当征求农民意见。实施主体要如实记录参会人员的到会情况、审议意见、表决结果、农民签字等情况,以备项目申报和归档查阅。

(七)具体项目申报。具体项目由实施主体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申报,县级水利部门应指导实施主体编制申报方案。申报方案应载明:所辖范围内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存在问题;申请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任务;投资估算、申请补助资金、筹资筹劳数额;建设管理、监督管理方式;项目实施时间安排;青苗赔偿及占地、建后管护、水费收取等承诺事项等。农户或农户联户申报的项目纳入所在实施主体的申报方案中一并申报。

(八)乡镇审核。乡镇政府对项目是否符合投入支持范围、是否履行民主议事程序、筹资筹劳的数额、实施主体的合法性等进行审核。审核同意后报县级有关部门。

(九)村级竞争定项。对实施主体所申报的项目,按照“演讲答辩、竞争定项”的方法,以实施主体为单元,择优确定。未能申报成功的项目,纳入项目储备库。县级部门要合理制订竞争办法和评分规则,竞争定项结果要及时进行公示。

三、项目实施方案申报与审批

(十)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实施主体确定后,县级水利部门确定技术支撑单位,深入项目区,帮助实施主体编制实施方案,并由实施主体上报县级有关部门。实施方案应在申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复核建设任务、细化工程设计、明确概算总投资及资金构成等。设计单位要正确处理好行业把关和群众意愿的关系,既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又要强化规划对项目建设的统筹作用,严格按规划和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总量确定具体项目,严格按规程规范开展工程设计。

(十一)实施方案批复。县级有关部门应及时批复实施方案。批复中要明确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及建设任务、工期与质量要求、投资及投资构成、补助标准及补助政策、验收要求等,并附指导农民组织施工的设计图纸、施工要点等资料。批复要与实施主体一一对应,并抄送项目所在乡镇政府。

四、组织实施

(十二)建设任务公示。实施方案批复后,实施主体应及时将批复内容张榜公布,接受农民监督。

(十三)建设方式选择。按照53号文规定,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在严格履行民主程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农民自行建设的方式实施。自行建设过程中,实施主体可组织农民自主施工建设;或按照群众意愿,根据当地劳动力状况等实际情况,将技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便于机械化施工的工程,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委托给施工队伍建设,并由实施主体自行与施工队伍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合同格式由县级统一制订。农户或农户联户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原则上由农户自行施工建设。

(十四)施工队伍确定的监管。县级有关部门要制定一事一议选择施工队伍的具体程序及办法,用于指导实施主体选择施工队伍。要建立施工队伍准入制度与信息发布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施工队伍基本情况汇编成册交给实施主体,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施工队伍的确定应以农民为主体,县级有关部门应严格监督监管,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技术要求高的施工队伍的确定,县级水利部门应加强对实施主体的技术指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十五)内部监督管理。实施主体应严格按照县级有关部门的批复开展工程建设。实施主体内部要建立项目实施、理财、监督三个小组,相互制约,强化内部约束,实行全程监督。(十六)资金劳务筹集。实施主体按照筹资筹劳方案向农民筹集资金和安排出劳时,需向出资人和出劳人开具筹资筹劳专用凭证,记入出劳登记表。严禁违背农民意愿筹资筹劳,不得采用抵扣强农惠农资金或者扣发补助、保险等方式强行筹资筹劳。

(十七)以资代劳。农民自愿以资代劳的,要由本人或者家属向实施主体提出申请,不得强行要求农民以资代劳,不得用自愿以资代劳名义变相向农民筹资。

(十八)村级财务管理。实施主体应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并将财务资料及相关原始材料建档保管。(十九)政府监督监管与服务指导。县级有关部门要会同项目所在乡镇强化对实施主体的监督。加强对设计、施工、监理、物资供应等相关建设市场主体的监管。县级水利部门以及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要整合水利技术力量,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指导,全程提供水利技术支撑。

(二十)资金预拨。项目原则上采取“先建后补”的资金补助方式。对部分投资较大的工程,依据资金管理办法,待项目实施到一定阶段后,在实施主体自愿申请的前提下,在县级水利部门对实物工程量进行确认的基础上,可以预拨部分资金。各县应针对资金预拨出台相应的资金管理、工程量确认、审查审批制度。

五、验收及资金兑现

(二十一)工程竣工验收。实施主体按照批复完成项目建设后,应及时组织自验。自验结束后,向县级有关部门申请竣工验收。县级有关部门组成验收组按照实施方案及批复,核实建设位置、建设质量、建设数量,逐处验收,并指导实施主体就验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二十二)兑现补助资金。县级水利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根据竣工验收情况,按照原确定的补助标准、补助政策兑现补助资金。资金原则上应拨付到实施主体,也可受实施主体的委托将资金拨付给施工单位、材料物资供货单位。资金拨付应建立严密的管理制度,规范程序。

六、确权与建后管护

(二十三)颁发产权证书。原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整治后,应按原改制情况颁证,新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工程按实施主体落实产权并颁发产权证书。

(二十四)落实管护责任。实施主体应制定项目管护办法,明确管护责任,保证项目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县级水利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护补助资金,对公益性强、管护工作开展好的实施主体给予补助。(二十五)资料归档。各实施主体应将产权制度改革、协会组建、农民历次“一事一议”会议记录、筹资投劳花名册、项目申请、竞争定项、县级部门批复、施工单位确定、建设资料、验收资料、工程建设前后照片等资料装订成册存档。实施主体、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县级水利部门各执一套,妥善保管,重要的数据和信息要纳入小型农田水利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四川省水利厅办公室2012年10月12日印发

下载广安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纪实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安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纪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