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2010春农村行政管理李祥英学号:1043004408599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我国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场对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小城镇的发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化需要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增加城市空间的比例,减少农村空间的比例,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农村分布零零散散,基于其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地理环境,它们不可能转变为城市,这些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成本特别高,在可行的选择上,这些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只能向小城镇大批地转移。而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小城镇充当了我国城市化的主力军。有学者统计,从1978年到1993年,全同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28.14%,其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对全国城市化总体贡献第超过94%。
在改革开放前,政策一直是限制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城乡分割和城市工业通过价格“剪刀差”对农业的剥夺,造成了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还体现在城乡人民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这些差异使得农村与城市形成了差异巨大的两大社会集团。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的改变。
中国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村城市化,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当前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很难融入城市社会,这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农村劳动自身的素质也难以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方式。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发展小城镇为他们对自身的改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当农民离开土地率先进入小城镇后,仍然与乡村生活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不至于因为环境的巨变而无所适从,而在镇上居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又接近城市,与传统的农村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对外交往和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增多,传统农村社会所缺乏的一系列观念。例如
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等都逐渐培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机会,将逐渐冲破传统的心理障碍,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为他们向更高层次的城市社区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国后近30年的城乡分割体制,造成了城市和农村成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会打破城市居民独占工业化和城市文明成果的利益格局,不仅可能改变城市居民既有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而且也将动摇他们长期所拥有的优越地位。虽然城市人口在数量上远小于农村人口,但他们控制着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因此,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方面,难有更大作为。在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一直强调“避免对大中城市壁垒有所松动,政府已不能发挥以往那样的控制作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小城镇实际上是城秀利益相互冲突和妥协,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博弈的结果。
发展小城镇,使得农村人口流向传统城市体制外的小城镇,将农村劳动力消化在大中城市化系统之外。这种结果,对城市居民,农村人口以及政府来说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村人口流向小城镇,对他们的利益没有任何的损害,对于农民而言,进入小城镇从一定程度上分享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并且有可能改变农民身份,对于政府来说,避免了农村人口涌向大中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由农民自己建成了一座座准城市。
城市化意味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对旧有城市结构和体制的变革,包括城市居民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制度和企业经营制度、城市建设制度等。由于我国旧的传统体制在大中城市根深蒂固,这些制度的变革相当困难,而小城镇在传统的体制之外发展起来,基本不触动原有的城市体制,对推动了城市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小城镇
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制度创新,如“自理口粮“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集资建城的实践等,大大改变了传统体制下由政府包办一切的城市化模式,使后来大中城市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建设投资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正是由于乡镇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还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同理,正是因为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才在保证大城市完善设施和功能,进行体制改革和结转换的同时,实现了最近2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和稳步提高。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将不仅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而且还要承担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因此,很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引导和促进小城镇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提高认识,在科学的规划进行小城镇建设,首先,要从根本上认识“小城镇,大战略”战略思想,把发展小城镇放在中国推进城市化及实现现代化伟大事业的高度加以认识,以现代化为标准,在高起点上建设小城镇。加速小城镇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有“大战略”的意识,又要谨慎行事,量力而行,不要一哄而上,一哄而起。
注意节约用地,建立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小城镇建设首先涉及的就是土地占用问题。扩大小城镇规模以及建设新的小城镇,占用土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国土地资源本来就很紧张,耕地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当中,要尽量避免占用耕地,使用非耕地,要在现有小城镇区域内实现内涵式发展。确实需要征用耕地的情况下,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事,从严掌握,从严审批。
实行多元化投资政策,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发
展关键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否达到一般城市的标准。但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政府又承担不了这些建设资金,因此,应该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或独资、或合资、或合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新体系。注意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
组织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集中,发挥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小城镇作用的发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集中。组织农村市场,传统集市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小城镇的市场发育,发挥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改革管理制度,完善小城镇管理职能。发展小城镇不仅要重建设,更要重管理,做到建管同步,规范化管理。
在小城镇管理当中,户籍管理制度是小城镇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要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制定鼓励政策,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带资金,产业和技术到镇上建房,买房,创业,落户。要建立健全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保险制度,使想在小城镇安家的农民没有后顾之忧而脱离农村真正做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大力加强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的大平台。
第二篇:浅谈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
浅谈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润芝
摘要:目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不足,农村人口城镇化速度缓慢;各地区之间的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承担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
中国城市化
农村城市化
城乡利益冲突
中国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场对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小城镇的发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担单着重要的角色。
(一)小城镇的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城市化需要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增加城市空间的比例,减少农村空间的比例,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而中地域辽阔,各地的农村分布零零散散,基于其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地理环境,它们不可能转变为城市;这些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成本特别高,在可行的选择上,这些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只能向小城镇大批地转移,而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小城镇充当了我国城市化的主力军。有学者统计,从2009年到2011年,全国城市话水平由24.36%提高到48%,其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对全国城市化总体贡献率超过98%。中新网昆明2月3日电(赵书勇)“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0%,人均GDP达到262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3.0”,这是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刚刚公布的《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提出的规划目标。
据悉,该规划第一阶段为2009-2012年,为编制规划、试点时期;2013年-2020年全面推进阶段。根据规划,到2020年,云南省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人均GDP达到262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3.0,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接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据规划要求,云南将在十年内打破行政区划,以昆明为中心,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思路,形成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快蒙自、个旧、开远、弥勒、建水、文山、砚山等市(县)建设和发展打造蒙开个城市群;以普洱、景谷、宁洱、景洪、勐海等市(县、区)为重点打造普宁景城市群;以大理、祥云、弥渡、宾川等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打造大理城市群;以建设保山、腾冲、潞西、瑞丽等市(县)为重点打造保腾潞瑞城市群。另外,规划提出,要加强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抓好230个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其中,三农服务型中心小城镇130个,旅游型、工业型、口岸型等重点特色小城镇100个。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1:3.31;而云南的城乡收入比则为1:4.27,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103元,相差10147元。云南城乡差距明显大于全国。城乡差距过大已成为云南当地政府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该规划的提出可视为当地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实际性行动之一。
(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台阶
在改革开放前,政策一直是限制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城乡分割和城市工业通过价格“剪刀差”对农业的剥夺,造成了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城乡人民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这些差异使得农村与城市形成了差异巨大的两大社会集团。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的改变。
中国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村城市化,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当前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很难融入城市社会,这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也难以适应工作和生活方式。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发展小城镇为他们对自身的改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小城镇作为农村城市化的台阶,在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实践里得到了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小城镇迅速成长和壮大,最终跨入城市的行列。例如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小乡镇新安所镇,新安所镇位于红河州州府蒙自县城东南部,距县城5公里,是一个汉、彝、苗、壮等民族的聚居地,素有“千年古镇”和“中国石榴之乡”的美誉,也是国家建设部命名的全国500个重点小城镇之一,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生态乡镇和旅游小镇。新安所的小城镇建设提前了10年。从1995年被建设部列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新安所集镇新区共开发利用土地283亩,累计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一个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榴交易市场、城镇主次干道10条,新安所的小集镇面积达到了3平方公里,早在2000年,这个乡镇就完成了他们1995年制定的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镇里的集镇规划已经开始第二轮修编蒙自石榴的成熟期比全国其它石榴产区要早两个月,抓住商机打时间差,每年蒙自石榴上市季节,新安所石榴专业市场都能吸引来自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以及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俄罗斯等国的客商前来收购。去年,石榴上市的季节来自国内28个省区和6个周边国家的1000多客商,早早就把新安所镇回归路、文承街两旁的商铺一租而空,镇里每天石榴交易量最高达到了1200多吨,平均也在500至700吨。新安所镇石榴产业的红火,不但使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找到了突破口,果农走上了增收致富路,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和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依托石榴产业,一个繁荣的小城镇,正在石榴花海中长大。新安所镇。走进镇里的石榴市场一条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人气很旺,街口一座高大的牌坊已经建好,今年的石榴节这座牌坊将成为新安所的标志性建筑。
(三)小城镇的发展是平衡城乡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 建国后近30年的城乡分割体制,造成了城市和农村成为了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会打破城市居民独占工业化和城市文明成果的利益格局,不仅可能改变城市居民既有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而且也将动摇他们长期所拥有的优越地位。虽然城市人口在数量上远小于农村人口,但他们控制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影响着政法的决策,因此,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方面男友更大作为。在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一直强调“避免对大中城市造成巨大冲击和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但是,改革开放后城乡壁垒有所松动,政府已不能发挥以往那样的控制作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小城镇实际上是城乡利益互相冲突和妥协,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博弈的结果。
发展小城镇,使得农村人口流向传统体制外的小城镇,将农村的劳动力消化在大中城市化系统外。这种结果对城市居民、农村人口以及政府来说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村人口流向小城镇,对他们的利益没有任何的损害;对于农民而言,进入小城镇从一定程度上分享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并且有可能改变有可能改变农民身份;对于政府来说,避免了农村人口涌向大中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由农民自己建成了一座座准城市。蒙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要走的城市化之路,不可能“闭门造城”,不可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原野上,建造一座“孤独”的城市,忽略“三农”的发展,农村就会成为蒙自“造城运动”后面一条甩不掉的巨大尾巴。城市化是一个农民进城的过程,农民变市民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是一个连接都市与田野的重要节点。在蒙自过去的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一直是一大制约因素,除县城等几个中心小城镇外,蒙自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城镇化体系尚不完善,以乡镇为中心的区域小镇建设滞后,导致小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弱,特色不明显,很大程度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发展,延缓了蒙自城市化的进程。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蒙自提出了以县城为中心,建立互为支撑的县域城镇体系,促进产业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中心城市的内聚力、辐射力、带动力、竞争力的构想。
(四)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城市体制的改革
城市化意味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对旧有城市结构和体制的变革,包括城市居民户籍制度、就有制度、福利制度和企业经营制度、城市建设制度。由于我国旧的传统体制在大中城市中根深蒂固,这些制度的变革相当困难,而小城镇在传统的体制之外发展起来,基本不触动原有的城市体制,有推动了城市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制度创新,如“自理口粮”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集资建城的实践等,大大的改变了传统体制下有政府包办一切的城市化模式,是后来大中城市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建设投资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正是由于乡镇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在进行国有改革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还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同理,正是因为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才在保证大城市完善设施和功能,进行体制改革和结构转换的同时,实现了最近2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
蒙自是云南5大经济干道——昆河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国通往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利用境内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继蒙自矿冶入驻后,2004年,总投资14.2亿元的红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进入蒙自县雨过铺镇红河工业园区。红钢2003年11月奠基,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建成投产,红钢在蒙自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红钢速度”这家企业的入驻,每年可实现产值35亿元,解决2500人的就业问题。继打造矿冶支柱产业后,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基地,加快以生物医药、生物农药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蒙自引进云南英茂红河制药有限公司,对生物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引进云南建元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在蒙自建立印楝加工厂,形成带动红河州8万亩印楝基地的龙头企业。建设轻工建材基地,鼓励优势企业对老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收购、兼并、重组,优化蒙自县传统轻工和建材行业的资本结构和管理结构,让老企业重新焕发生机。2005年,蒙自用好国家政策终结了蒙自丝绸厂、蒙自外贸公司破产案,完成了蒙自彩印厂、五交化公司的破产清算工作,成功实施了昆明克林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对蒙自恒翔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兼并整合,顺利推进云南999电池公司的改革。老企业有进有退,新企业不断加盟,由浙江温州华强包装厂与云南红磷化工联合创办的股份制企业云南红华包装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入驻蒙自经济开发区,目前该企业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年产7500万条袋流水线是全国最先进的特大型编织代流水线,其产值可达一亿元,年利税可达600多万元。通过产业支撑逐步建立起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特点突出的农业产业化型、工矿型、商贸型、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是蒙自“十一五”小城镇规划的梦想。按照“一个中心、一条轴线、三个层次”规划安排建设体系,加快构筑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城市框架,蒙自将以县城为中心,以公路交通网为轴线,把新安所、草坝、芷村、鸣鹫、冷泉发展为一级乡镇;把老寨、水田、期路白、西北勒发展为二级乡镇;以产业链为纽带开成三级城镇网络布局体系。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的路子,蒙自将形成特色产业支撑特色乡镇,特色乡镇聚集农业人口,农民进城参与城镇建设的,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的格局。今天,在蒙自坝子一座座正在兴起的小城镇,将成为未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周围的卫星城,将成为上承接中心城市辐射,下带动农村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着力点。大工业推波助澜,为蒙自城市经济构筑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小城镇的兴起,使蒙自城镇化节节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得以突破,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化大城市成功实现对接。最近揭晓的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中,蒙自在全国300个县(市)中,入围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
从一个农业大县走来,实现经济大突围的蒙自,今天在审视自己时,多了一份自信与沉着。在蒙自今天的加速度中,有一股强大不容忽视的推力,那就是来自这片土地自生生长的坚毅力量。参考文献:
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赵秀玲等。中国乡村城市化概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王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定量比较。云南: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第三篇: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接着简单地介绍了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最后指出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但是,有企业不一定就有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自觉地培育优良企业文化克服不良企业文化的实践活动。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是企业向着崇高目标前进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企业各方面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会带来企业面貌的根本变化,会增强企业凝聚力,使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风尚,展现出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誉,扩大企业知名度,进而影响社会、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因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振兴之本,它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引言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文化氛围等,它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最主要的内容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信誉等等。
一、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1.加强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建设“共性鲜明、个性飞扬”的蒙东文化,营造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服务社会公众,奉献绿色能源,实施“一体化”目标管理,梳理了检修分公司、第二发电公司党群管控模式。
2.强化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和精神文
明建设。融入安全生产工作,配合生产系统开展了“安全生产年”活动,广泛营造了安全文化氛围;融入经营工作,充分利用厂务公开和职工代表组长联席会议等载体,对厂内重要经营决策进行通报并征求意见和建议,强化了广大职工对各项重要经营决策的源头参与。
3.围绕构筑建功立业平台和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继续开展了“三力”读书活动和“双保一抢两实现”系列劳动竞赛活动,切实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同时,借鉴CBE培训模式,合理安排培训方式,通过“内培”、“请进来”、“走出去”三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好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培训机制,通过开展生产竞赛,为职工搭建平台,促进职工成长成才。
4.举办迎新春联欢会、主题演讲、蒙东能源男篮女排比赛、建国60周年慰问演出等系列活动,构筑企业文化平台,展示了企业良好形象。
二、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培育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培育企业精神,就是把企业的经营之道转化为全体职工的理想追求、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以及自觉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形成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驱动力。通辽发电总厂的“策划、程序、修正、卓越”的工作理念,就是:“策划、程序、修正、卓越”是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和过程。体现科学严格、规范有序、实事求是、超越自我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发扬严细认真的务实精神,发扬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发扬赶超先进的进取精神;争创一流的经济效益,争创一流的管理水平,争创一流的环境建设。为使企业精神植根于广大职工的心中,真正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支柱,约束职工的行为准则,在职工中展开了争当一流主人,争干一流工作,争创一流业绩,争做一流奉献的活动。使职工增加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做到了在精神上视企业如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休戚相关;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利益,顾全集体利益;在原则上,是企业管理的主体,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活动;在事业上,为企业的兴旺发达努力工作,做出贡献。
2、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风尚,展现出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不仅注重职工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重视职工伦理道德的培养,用良好的企业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风尚。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企业道德包括:
(1)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上,以诚相见,讲究信誉。虽然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展开竞争,但这种竞争是在公平条件下平等的竞争,而不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以损害其他企业的利益来赢得竞争的胜利。一个城市,物业管理企业大大小小有上百家,都是在竞争中生存,在生存中竞争,如果失去了平等的竞争,企业就难以生存。
(2)在职工与企业的关系上,企业为职工着想,职工热爱企业,企业不断为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提高职工生活水平而努力。职工则以企业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投入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奋斗之中,而且职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
(3)在企业内部职工与职工的关系上,平等互助, 团结协作,具有融洽、友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这些关系都得到令人满意的处理,就会树立起企业的良好风尚,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良好企业形象的展现,主要表现在文明的生产、优美的环境、健康而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浓厚的学习气氛、和睦美满的职工家庭,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分不开。企业文化不单纯以满足职工物质利益上的需要为目标,更注重职工在精神文化较高层次上需要的满足,它旨在创造出这样一种企业小社会的环境,使人的价值得到实现,人人都能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目标的实现,将带给企业一种新的风貌,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3、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提高了信誉,扩大了知名度,占领了市场
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新时期,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不断扩大对外贸易,企业信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显示了其重要价值,成为企业社会形象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企业信誉的提高会增强企业的知名度,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大有稗益的,而知名度的增强,重要的因素在于企业产品质量做保证,文明服务来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强调的实现目标。
4、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用良好的道德观念去影响社会,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使在私有制社会里,企业的存在也要以社会对它的需要为前提。因而,企业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时都突出对顾客、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内容,将企业的服务观念灌输到每个职工心中,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主动精神。这种教育的结果,使企业对社会做贡献成为更加自觉的行动,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而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
企业文化中对职工道德观念的培养,可形成良好的企业风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对职工的教育本身不仅使企业职工的知识技能、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也使职工树立了良好的伦理道德,这种进步意义已不只是对企业的贡献,同时从提高全民族、全社会人员素质的角度看也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为社会创造出了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其意义也远远超过了企业社会形象的树立这个作用。当一个企业具备了这种典范价值以后,其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提高,而这正是每一个企业的发展所最需要的东西。
结束语
企业文化建设是在现实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塑造良好企业社会形象的有效手段、它可以使企业职工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使职工更加热爱自己的企业,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向更深层次发展。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建设优良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强大的、优良的企业文化,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取得成功。只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才是抓住了根本,才是企业的成功之路。
第四篇: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博心园蜂业为健康加油
http://bxy2011.taobao.com
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公司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形成不了内在的凝聚力,没有活力,只有死板的制度,没有了创新,企业就很难再进一步发展。在现代的国际型大企业中,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公司文化的建设,在某种意义上讲,为创建一家恒久的伟大公司而奋斗。同时,企业文化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的品牌,只有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它才会被市场认同,被众多的消费者接受。
一、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是一个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根据内容也可以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是和谐统一、相互渗透的。
外围层的企业文化,也称物质层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指的是那些能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文化形象,如企业的形象标识、员工的统一服装、口号、标语、企业的装饰和面貌、产品的外观和包装、技术工艺设备特性和企业歌曲、展厅、纪念品等,是形成更高层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先决条件,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
中间层的企业文化,或称制度层企业文化,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规章制度、文化习惯、组织机构及内外人际交往等方面。从实践角度看,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人物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推广和传播。但要把管理者倡导的这种文化融进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变成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制度就成为最好的载体。企业文化单纯地作为“文化”,需要较长时间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而作为“制度”,则会大大加速企业文化的认同过程。当企业倡导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员工在认同过程中,如果超越了企业制度中约定的条款,便会催生新制度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了企业文化。
核心层的企业文化,或称精神层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理念的最深层,是渗透于企业职工心灵之中的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意识形态,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具有牢固的基础,是很难改变的。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经营思想及精神风貌等,是形成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因而也就决定着企业的行为和业绩。企业文化赋予员工以理想憧憬,给日常工作以高远意义,是组织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也是激发其创造力的源头活水。企业管理思想在员工中潜移默化,形成共同认知,使得员工知道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做才能符合组织的内在规范要求,怎么做可能违背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即使持守相悖的人也会慢慢身不由已地融入这一企业文化中。
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我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发展,而且通过成功的企业管理又不断丰富着企业文化的内涵。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向心力和灯塔。
企业文化可以在不需要命令的情况下协调员工的行为。达到“不令而行”的效果,硬性的规章制度只能维持表面上的和平,而无法达到真正的和谐。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员工树立了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能够代替权威机构来协调员工的行为,并可以保证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而采取的放权措施不会导致混乱。企业文化还为所有的员工指明奋斗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在柔性管理中,需要培养员工的自觉性,要靠员工的自觉性来完成工作,利用员工的创造性来做相关的决策。第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到重要的激励和控制作用。
传统的物质激励已经不是企业激励机制的惟一途径,企业文化通过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产生一种集体激励动力,使职工自觉地为争取企业集体荣誉感而奋发努力。同时,企业文化还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职工的个体行为。这种控制不是通过硬性的强制力量,因此,对职工行为的控制更为持久和有效。
第三,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企业文化建设给企业塑造了内容丰富、广泛认同的企业形象文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取信于市场和社会的首要内容。在现代企业竞争中,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价之宝,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将品牌和无形资产的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系统管理来规划实施,已经成为许多优秀企业的自觉选择。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管理的途径
企业文化管理的建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实步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让企业文化真正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构建,让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企业管理风气、管理气氛、管理行为和管理绩效的变化,使员工产生深刻的认同感,成为这种文化的自觉执行者和推动者,才能实现现代化的高效管理。
第一,以人为本,不断激发企业文化管理的新活力。
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当今世界的企业竞争,不再仅仅是产品和市场的竞争,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高质量的人才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管理的成败。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议题,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员工的各种要求,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物的价值则次之。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自
我价值,引导员工的自我管理,便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文化必须“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在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中特别突出了精神和文化的力量”。
第二,完善制度,不断健全企业文化管理的保障度。
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内部法规和企业的经营制度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状况,同时也催生不同的企业文化朝向不同个性的方向发展。因此,真正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同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员工做什么、怎么做都应该在企业的相关制度中有明确规定。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企业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企业有关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员工既有价值化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第三,突出个性,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管理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不同企业文化的价值内涵和基本类型各不相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应该特别注重表现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化色彩,从而才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征。只有充分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企业的无形财富,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有效地促成企业管理重要目标的实现,将企业价值的实现与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也更加有利于为员工提供一个更为融洽的企业环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来高昂情绪和奋进精神,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而一种与市场相适应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品牌,这是企业文化积累的结果,也是企业长期经营与管理的价值所在。
第五篇:班组建设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班组建设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班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加强班组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流。在班组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工作中,安全管理建设始终摆在第一位,笔者认为班组建设与班组的安全管理息息相关,班组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班组的安全生产,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班组的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石,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班组的安全管理首先要体现在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上,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思想意识,提高班组成员防范和处理事故的能力。班组的安全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落实现场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积极开展劳动互保活动,认真开好班前会和班后会,从各方面杜绝习惯性违章。因此,作为班组建设的首要任务,班组安全管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2)班组的生产管理除了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技术经济指标外,还包括开展标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生产现场管理和文明生产。企业的活力来源于班组的生产活动,班组建设的效果体现在现场生产管理上,标准化作业、文明生产是保证现场作业安全的具体措施。目前在电力企业中大力推广的标准化作业规范也是直接作用于现场施工安全的工作指南。
(3)班组的质量管理是企业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核心。对于电力企业来讲,质量管理体现在班组活动的各个方面,包含了安装、检修、运行的质量等。班组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例如设备的安全运行涉及到多个环节,首先是设备安装的质量必须符合规程要求;其次是在运行过程中,运行人员监控的质量包含了操作的正确性和监视设备运行状况的正确性;还有设备检修的质量,必须确保设备健康地投入运行。因此,班组质量管理是企业实现安全目标的重要保证。
(4)班组的教育培训涉及到各专业工种,要求立足班组,贴近实际,强化现场和技能培训,其中技能培训包含了安全技能培训。班组的工作以现场为主,班组成员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决定了工作对象运行的安全;同时,现场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也与员工的安全技能水平息息相关,据有关资料统计,超过88%的电力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其中大多数的不安全行为与员工的技能水平低有关。班组的教育培训质量,决定了员工的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现场工作的质量,是提高安全管理质量的前提。
(5)班组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推进班组精神文明建设、贯彻电力企业文化理念、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目标。一流的班组必须有一种团队精神,在工作中形成互帮互助、互相配合的氛围,在职工中树立班组的管理不是靠某某
个人的责任,而是需要每个班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的团队意识。例如目前在电力企业中开展安全互保活动,作为一种安全管理方式已经被广大职工所接受,这也是班组团队建设的一种表现,通过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互评,可以提高整个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因此,班组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组工作的精神状态、工作质量和安全,大力开展班组精神文明建设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班组是企业组织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单元,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第一线,加强班组建设,不断提高班组管理水平,以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班组建设覆盖了班组的日常管理和工作,它是夯实班组安全管理和提升班组管理水平的基础,为整个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