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有感
读《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有感
俞敏洪老师在书中提到他的座右铭是“做人像水,做事像山”。这八个字看是简单,却蕴含深意,常言道“做事先做人”是要让我们从小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做人像水”,就是做人尽可能向低处走,对别人谦虚,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从长远来说,在把握人格的前提下,为了事业和未来,忍辱负重。低头做人,抬头做事,韩信钻胯下,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小不忍则乱大谋。十年后韩信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做事像山”,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确定了目标,就必须像爬山一样爬上去,要有山一样坚定的意志和山一样不可动摇的决心。人不能有傲气,要必须要有傲骨。傲气流于表面,不可一世,一眼就被人看出来,是肤浅的一种表现;而傲骨是精神上的,是内在的一种气质,有傲骨的人待人接物都很随和,心静如水,但内心却有很明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完成自己的使命有着钢铁一样不可动摇的意志。
是山就总会有陡坡度,是水就总会有微生物,是路就总会有不平处,是人就总会有逆境时,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也是我们的生活。不过,尽管有陡坡度,我们还是要爬上顶峰;尽管有微生物,我们还是要饮用清水;尽管有不平处,我们还是要走往前方;尽管有逆境时,我们还是要期待光明。人的生命过程,要做到有两个,第一是达到目标,第二是走过那个目标的过程,不管怎样走,只要能达到就是成功,但是当你得到成果后还有新的目标出现,当爬过山头的时候会发现还有另外一座山头等着你,通常那个山头比这个山头高,你就继续往前,爬山有这样一个过程,爬到顶上还要往下走,到峡谷底下才能走到另外一个山头,这个就叫做人生,是人生的起起伏伏,这是另外一个比喻,人生就像爬山,每个高山都要经过无数的小山头,都要经过很多的起起伏伏。人的生命犹如一条河流,要保持永远的流动,河流有两种成分,一种是泥沙,一种是水,只是希望不要把自己变成泥沙,变成泥沙,你的生命就会沉淀下去,就会进入河底,最后生命就会永远停滞,如果你是水,就会必然流向大海,黄河九曲十八弯,就是要流向大海,尽管他们的曲线不同,他们的运行方式不同,但是最后都流向大海,当你流向大海以后,就会变,得更加丰富、清澈、透明,而且生命本身会变成最美丽的颜色,大海的蔚蓝色,这才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人生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信念和精神、境界和情怀,那就是:“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水有它的纯净、透明、轻灵柔软、随和,而山,则有它的俊朗、沉稳、扎实、倔强和坚韧。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人如能做到无欲无争,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
第二篇:《挺立在孤独,失败和屈辱的废墟上》读后感
《挺立在孤独,失败和屈辱的废墟上》读后感
在大家高呼牛年要牛气冲天的2009年春节,我拜读了俞敏洪先生的一本名为《挺立在孤独,失败和屈辱的废墟上》的演讲录,感受颇深。
俞敏洪,一个“新东方”的创始人,在北大,他曾经是一个差学生,是全班倒数黑名单里的人之一。从小就没读过什么名著,没有听过英语磁带,在北大,他的身边全部都是一些条件很好的,读书很多,非常聪明的学生,想要让自己引人注目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怎么办?是选择自甘消沉,还是与未来搏击冲浪呢?俞敏洪先生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北大的一切。他相信别人能读多少本书,他就能读多少本书,甚至超越!
事实好像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他依旧是班上的倒数几名,正是这接二连三的打击,遥不可及的目标,磨炼了他顽强的毅力和最求梦想的恒心。
俞先生用七句话作为自己做事情的原则和指导:“用理想和信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用平和、宽容来看待周围的人事;用知识和技能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用理性和判断来避免人生的危机;用主动和关怀来赢得别人的友爱;用激情和毅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用严厉和冷酷来改正自己的缺点。”他的人生格言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俞敏洪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能到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老鹰靠它天生就有的一对翅膀飞上去,而蜗牛呢?蜗牛只有一步步爬上去。当然,这样的路途是非常艰辛的,他很可能会爬上去又掉下来,然后再爬上去......如果它没有恒心爬到终点,那么它永远就只是蜗牛,反之,如果它爬上去了,那么他就成了一个王者,一个成功的人士。很明显他在北大不正是这样吗?俞敏洪身边全是长着翅膀的老鹰,而他却渺小得像只蜗牛,但他坚信,如果他努力地爬上了终点,那么在顶峰领略到的风光将与别人的一样!俞敏洪就是这么做的,他努力向上爬,别人用五年完成的事,他准备用十年;被人十年能做成的事,他准备用二十年,持之以恒,永不放弃!
恒心是俞敏洪必胜的关键。他不断追逐自己的理想,不停地在向遥远的地平线努力,并相信总有一天会到达。他天天都抱着愉快的心情,乐于与别人分享他的快乐,尽力帮助别人,因为他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正是这苦乐交织的北大生活,正是在这美好与痛苦,挫折与挣扎的进步中,俞敏洪找到了自我。
俞敏洪的路充满了泥泞,但他做到了持之以恒。很多时候,恒心需要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能得到,但凡事都只是尽力而为,半途而废的人永远都不会有成就。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正是在恒心和毅力的灌溉下俞敏洪才走向成功。我们要想办法把自己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堆积成一个伟大的人生,每一个人都应该抱着恒心与毅力去完成每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读了俞老师的书,使我眼界豁然开朗了许多,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坎坷都将会是过眼云烟。努力就一定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成功的人都有差不多的经历,做一件事,你花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全身心投入,你就越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就。我们要向他所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先做人后做事。因为人不做好,事就做不好。
北京十二中初中二部
安会霞
2009.2.13
第三篇:2011.03.05-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
与你我一起感受这位其貌不扬,三度高考失利,三十岁依然一无所成的教育界传奇人物俞敏洪的心路历程。
1.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2.做事情不在于泛,而在于精。如果你吧事情做精深下去了,泛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3.面对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协商,磋商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深入中国社会的过程、理解中国社会的过程,进而指导怎样面对中国社会的过程
4.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我们努力个三年五年并不算长。
5.成功必要的三种能力:第一是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在你成功以前,你永远是孤单的,没有人能帮得上你,没有人会崇拜你和注视你;第二是忍受失败的能力。因为一个人生活中通常失败维多,成功为少。你行动九次,大概六到七次可能是失败的。每次行动都成功的人并不多。但每一次失败都是最后一次成功的基础。如果你失败了,没有任何外在的理由;一切的失败都应该归咎于你自己;第三是忍受屈辱的能力,钻裤裆是奇耻大辱,但当时的韩信不得不钻,如果不钻就只有死掉这个结果。你心中有着远大的目标,有了这种目标以后,忍受暂时的苦难和屈辱是必要的6.我们要在社会上追求一种卓越的状态,你的追求必须比别人更执着,更持久。
7.比别人更好并不难,你只要比别人做的好一点点就行。你每天比别人错走一步,十天就比别人多走十步,一百天就多走一百步,最后别人就被你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但要超越自己就很难,你每天都要比前一天的你做的更好,才是真正的英雄。因此内在推动力主要就是超越自我的能力。
8.失败可以无数次的重复,而且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是成功却永远只有一次,而且是永恒的。
9.不考虑目标本身的要求和你自身的资质,设立任何目标都可能很愚蠢。
10.要是问题暂时解决不了,就要学会等待。当黑暗的时候,你不能要求黎明马上来临,只能等待,时间到了,太阳自然会升起来。
11.人一旦向失败敞开了心胸,承认了失败,就会产生再试一次的勇气。当他把失败看成游戏的时候,成功的起点就有了
12.生活总要不断向前追求,不追求,我们的心胸和眼光会变得越来越狭窄,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无聊和庸俗。
13.你要有一个对自己的计划,最起码要知道你未来的三年内要干什么,你在为自己设立目标的同时,要计划一下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行性。
14.把一个高的目标分成几步来走。第一个目标达到了,肯定会有更高的第二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实现了,肯定会有更高的下一个目标。
15.任何人都不可能先学会了做事情再去做事情,而是一定先把事情做起来,才能从中间学到东西。所以,只有当你真正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你才进入了做事的境界,才开始锻炼自己的能力。
16.和人打交道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是谅解能力,你要学会谅解社会的缺点,学会谅解别人的缺点。
17.所以说做人必须要有一个信念,在你最失败的时候要想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是为你而存在的,总有一天你会见到这些美好的东西。
18.任何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勇气去做自己最怕做的事情。
19.努力一定会有回报,做一件事,你花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全身心地投入,你就越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就。
20.大多数人喜欢做事情做做停停,常常做到关键的时候就停了下来。不过,一旦停下来你之前的努力就完蛋了。
21.在设计人生目标时,一定要把你的天性考虑在内,做不符合自己天性的事情,通常失败的可能性比成功的可能性要大。
22.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外表就不重要了,探索对方的心灵成了恋爱的重要内容,因此心灵世界是否丰富成了吸引对方的重要标准。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心灵,你的吸引力菜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3.睡觉越多,你就会越想睡觉。古话说,越睡越懒,越坐越瘫。
24.只要坚忍不拔的往前走,哪怕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做到的,你也能做到。
25.一个人的目标一旦设定以后,就必须坚持做到底,知道你达到目标,或者一辈子彻底放弃这个目标。
26.该做的事情一次做完,否则翻来覆去,周而复始,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信心都弄没了。
27.你对自己的承诺不实现,就构成对你自己的伤害,你会对自己的能力彻底丧失信心。
28.我们要一心一意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当你达到一个目标时,你收获的不仅仅是目标本身,而且还有你的自信,快乐和成功。
29.要知道,任何事情做成功的过程都是一个艰苦而单调的过程。
30.当你最后不能给她任何东西的时候,爱情将会是很短暂的31.只要你勇于面对困难,想象着战胜困难后的喜悦,你就会充满信心和力量
32.人的迷惘时共同的,人的痛苦也是一样的。你的悲伤和痛苦已经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尽管每个人心中都藏着别人无法理解的感情,但对感情的体会是一样的。
33.如果你学的东西太多,摸不着头脑,最后就失去了目标,会觉得每天都很失落,好像学了很多东西,单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
40.一开始自己就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或者认为这个不吉利,那个不吉利,这样你的意识和潜意识都会挡住你去做事情。
41.技能就是抓住一个自己最喜欢研究的东西,一直研究到底,知道全世界都公认你在这方面的能力未知,这时你就达到了拥有技能的完美境界。
42.读书只是你做事的一种准备状态,任何时候,读书都不能是你的人生走向完美或成熟。
43.要相信,这个世界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世界上任何人的努力都是有回报的,没有经过努力得到的东西永远不属于你自己。
44.你在这边不行,在别的地方一定不行。任何时候对你造成限制的,一定是你个人的能力。
45.只要有勇气,就能找到机会。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再困难也会有出路。你得先学会接受现实,然后再从零开始我们的生活。
46.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浮躁,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浮躁;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平庸,是因为我们的心平庸。
47.做事如山,意味着人做事情要坚定不移,要有脊梁骨。一件事除非你不想做,做了就要把它做好,一定要把它变成你人生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48.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圣人,你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打扮成圣人呢?
49.世界上很多东西你不经历过就没有体验,就没有体会和感悟。所以一个人要有经历。
50.如果一个人对一样东西失去了渴望和热情,他就失去了这个东西,因为这个东西已经不在他心里了。所以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得到就意味着失去。但失去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失去了,我们的心灵才会渴望心的东西,争取新的东西。
51.当我们感情冲动的时候,情绪激烈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也最好不要做什么决定。
52.你身边总会出现道德水准和行为准则比你低的人,你要是向他们学习,你就会越学越坏。
53.从长远来说在把握人格尊严的前提下,为了事业和未来,哪怕低三下四也无所谓,这并
不损害你的形象。很多事情都是求人求出来的,在家要求爷爷告奶奶,在外面要求朋友告官员。
54.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特别是在人与人关系以及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直截了当把事情做好。
55.一个能够放下自己身价的人,通常将来能走的更高,因为心态决定了结果。
56.以职业为一个中心点,再来扩展视野,是一条很好的路。
第四篇:《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读后感
《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学期我有幸读了俞敏洪的《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五句话分享给大家。
优秀是一种习惯;
生命是一种过程;
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
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能知道如何加速;
放弃是一种智慧,缺点是一种恩惠。
读了这五句话,我被深深的吸引了。我要用这五句话不断的激励自己,不断的与时俱进。就好像书中提到的,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奔向大海。长江、黄河都奔向了大海,方式不一样。长江劈山开路,黄河迂回曲折,轨迹不一样,但都有一种水的精神。水在奔流的过程中,如果像泥沙般沉淀,就永远见不到阳光了。我也要想河流一样带着这种奔向大海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要先分析自己的现状,分析自己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给自己定目标,还要知道怎么样去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个目标。我想树立具体目标和脚踏实地地去做同等重要。
我要本着目标不要太大,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我要坚持读书,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必须对自己要讲的内容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分配给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否则就容易顾此失彼。因此,不断积累,把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到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因为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就越内容生动有趣、海阔天空,而学生的思维就是适应生动有趣、海阔天空的;不仅如此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我要在不断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作出符合实际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
同时,我还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去读书,读好书。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孩子形成读书的习惯,也能做到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阅读的东西很多是不需要识记的,而是用来作为识记那些最重要的内容的“背景”的。但绝不能对拥有这种“背景”知识持一点点忽视态度。正是这些大量阅读过的并且不需要识记的东西“支撑”了那些必须识记的东西。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堂中的知识,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书中提到: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先做人后做事。人做不好,事就做不好。做人做事的原则有:专心致志,尽善尽美;学习榜样,提高境界;建立标准,就高避低;善待生命,珍惜时光。因此,我意识到自己在做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在充分讲究团队精神的今天,我要做到诚信、互助、协作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在以后的学业研究和科技创作方面的.协调分工、互帮互助做好准备!
首先,我要摆正自己做人的理念。摆正了自己做人的理念,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同学、老师融洽相处,工作上和学习上的事情经常交流、相互帮助,推己及人。不在背后议论别人的缺陷和不足,待人接物有理有节,不骄不躁,与大家一起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创作氛围,使每一个人心情愉快,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互学习对方的长处并不断提升综合能力体现个人的价值。
其次,在大环境中培养自己做人做事的个性。不管做什么首先不是恶意的,对有些事情要能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更要主义培养自己的上进心和竞争理念,有了上进心就会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多知识,汲取别人的优点。有了竞争理念就会在工作中力争做得更好,因为比较的尺度就是参照物的选择,没有了竞争对手,研究和创作就只能是一句空谈。
最后,用俞敏洪的七句话介绍这次读书体会:用理想和信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用和平与宽容来看待周围的人事;用知识和技能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用理性和判断来避免人生的危机;用主动和关怀来赢得别人的友爱;用激情和毅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用严厉和冷酷来改正自己的缺点。
第五篇:聆听孤独——读《沙与沫》有感
聆听孤独——读《沙与沫》有感
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二(18)班张子菁指导老师:张文生
昨日是今日的回忆,明日是今日的梦想。亿万年前我是宇宙中的以太,亿万
年后我是沧海中的遗珠,而现在我只是一粒沙,你脚踩着的那粒。
——题记浮生若梦,朝歌夜弦,尘世中难得的一方净土便是沙与沫。
我们都只是渺小的虚幻的泡沫,没有人可以永恒。
沙与沫点醒了所有不可自拔的人。生命从何而来,又要到那里去?我们是谁,我们的过去抑或将来又如何?没有人能给我们答案。即使是被称为先知的纪伯伦也不能。他只能将他思想的碎屑轻轻地播撒在地球上,也许会有人悟出这大千世界的奥秘,也许会有人什么也没知晓。深邃的宇宙隐藏着太多我们难以理解的秘密。人类的存在有何意义,意义就是走下去,在这黑暗寂静的宇宙中走下去,走向那无人知晓的光明去,走向那我们无法预知的黎明去。我想,“先知”所做的仅仅是去思考,以超我的境界洞悉生命与爱的真谛。
所以,他是孤独的。
正是孤独的灵魂,才能清晰的看见这世界的空洞,心灵的矛盾。“我们的心
是一块海绵;我们的心怀是一道河水。然而我们大多宁愿吸收而不肯奔流,这不是很奇怪吗?”醉酒的清醒,以寂寞的姿态瞥见了人性的弱点。纪伯伦写道:“当人们夸奖我多言的过失,责备我沉默的美德的时候,我的寂寞就产生了。”当我们难以理解那启迪众生的话语时,我们难以明白那指引前行的话语时,纪伯伦便寂寞了。可惜,在他的一生中,都没有出现那个可以与他对话,消除寂寞的人。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将来一定会有,只是他或者是她还没有出现。或许人们只是人云亦云的夸赞着他,但看过他作品的人多少都是有收获的。我们在这些文字里窥见哪怕一丝一毫,都足以让纪伯伦欣慰了。真理谁敢说纪伯伦就看透了呢?“先知”所做的仅仅是启发人们,他永远只说一半,另一半等待着人们自己理解,等待着那个懂他的人参悟。
“树暝栖翼喧,萤飞夜堂静。遥穹出晴月,低檐入峰影。”在每一个月夜里,纪伯伦是怎样醉着酒,孤独中求得一醒,又怎样回忆着在山野中静听着风涛阵阵与流水潺潺的童年。他在白昼充满燃烧的见解,在夜晚沉浸于梦幻的海洋。他得不到父亲的温暖,得不到爱情的慰藉,在接连失去了最爱的妹妹、哥哥和慈母,看到的是祖国“富有欺凌贫穷,教士欺骗虔诚,婚姻牺牲妇女,传统压抑青年”的黑暗。他呐喊,他控诉,他对着自己逆来顺受的同胞发出宣言,他痛斥着 “光天化日之下昂首阔步的恶棍”,诉说着东方民族的“奴性”悲剧,叹息着阿拉伯民族的命运。纪伯伦的“疯狂”是十足的清醒。他没有用面具掩饰自己,赤裸裸地站在真理的阳光之下,以不可以阻遏的狂狷之气,掀起摧枯拉朽的叛逆风暴,打倒偶象,破坏那个用旧制度、旧传统维系的所谓“完美的世界”。纪伯伦是如此爱恨鲜明,他狂热于他那伟大的民族,厌恶着这肮脏的社会,他在帝国的勾心斗角间坚守着人类一体、地球一家。他把孤独化作爱送给了全世界,教会了我们“大我”。
我看了一些他的画作,立体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他的诗的理解。然而,他的画对我而言如此抽象。大都是冷色调,沉郁而压抑。此外似乎纪伯伦偏爱于从裸体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但这裸体绝不似我前些日子见的潘玉良笔下的丰润饱满,而是一种静谧的美的、纯洁的化身。他们或是哀痛,或是欣慰,都笼着一层稀疏的淡淡的氛围,叫人捉摸不透,却又异常真实。在画面上,常有作为衬托的人体,总觉得有一股神圣的死亡的、纠缠的、郁苦的、忧愁的、沉闷的、恐怖的、扭曲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即使是鲜艳的色彩构成的画都有一种莫明的凄凉在其中。
沙与沫里有着纪伯伦对爱情的理解。他有一幅画叫做“love”,一对拥抱的男女,背景好像是有着乌云的地方,深深地蓝,似乎有一圈圈光晕由两人向外散开,这些光晕又似乎幻化成灵魂,默默地注视着这对人。纪伯伦在论爱中写道:“爱为你们戴上冠冕的同时,也会把你们钉在十字架上。”这也许是他对他自己终生不娶的回答。但他已经追逐过爱,理解了爱。在沙与沫中,他写:“许多女子借到了男子的心;很少女子能占有它。每一个男子都爱着两个女人:一个是他想象的作品,另外一个还没有生下来。”这世上本就是这样,人们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纪伯伦认为一个没结婚的女子生机勃勃,一旦结婚,就会使她身上生命的火焰熄灭,凋蔽。“只剩下一个女人的形骸”!“先知”所做的仅仅是欣赏美,而不是毁灭美,正如他与玛丽柏拉图式的爱。
“当你达到生命心中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高过罪人,也不低于先知。”我们都是辽阔的仿若无尽的大海,都属于永恒。
纪伯伦,我爱他是一个孤独的战士,一个桀骜不驯的反叛者,一个更诗意、更温和的尼采,一个更激烈、更年轻的鲁迅。
走进纪伯伦,走进沙与沫,走进那个我们从未直面过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