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12:4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第一篇: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金融中加0902陆晓方0913051

摘要:当今中国日益敏锐的社会问题之一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前进的一股阻

力。文章从中国的失业的现状的论叙到原因的分析,再从中间找出主要的对策。

关键词:失业问题原因对策

〈一〉中国失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在社会上对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个由分说,比如“是社会经济的长期不正常发展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平等造成、人口多,资源少,宏观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在这里细致地讨论一下。

1、我国人口数量过于庞大。

我国每年净增人口数近1000万,而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大约2600—2800万。净增人口是指最近十几年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800万人左右,每年死亡人口在800万左右。生大于死,故每年多出上千万人口。影响就业的是20年前的高出生率。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上升到2800万左右,因而到了今天,这批人正好进入劳动就业范围。

全国近些年新增劳动人口与就业岗位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估计到2015年,我国的失业人数估计要达到2-3亿人。

2、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引进,淘汰了大量劳动力。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产业开始逐步调整,各个行业的机器化、自动化和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在这一时期,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的机器设备高达七八百亿美元,经过近20年来的不断更新换代,我国企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率比起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天壤之别。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个机器淘汰人力的过程。仅这一因素导致每年就有几百万人失业。未来的前景将更不容乐观,不论在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机器替代人的现象越来越普及。

3、过期的就业管理体制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原因。

放宽目前对个体、微型经营的限制,如果政府还是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课税太多,如果政府各部门的乱执法、乱罚款和乱收费得不到治理,如果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仍然缺乏合法的金融支持,那么我国的就业规模就别想扩大,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

产从事创业活动受许多体制和人为限制如:收费罚款、繁多执法、吃拿卡要、各环节公关等,因此有钱只能去投资股市或者房地产,大量资金涌入这种投机行业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只能导致我国经济畸形发展。

4、过重的税收。

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身上收取的各种收费和罚款,规模大约在3000亿元左右。而就在近年来我国失业群体和非正规就业群体日益庞大、下层人民生活日益窘困的同时,许多政府部门经费多得无处花,政府办公大楼的奢侈程度日益严重。在沉重的税收压力下,微小企业、个体、自由职业者和非正规正在日益凋敝,这与政府希望的目标:通过繁荣经济来扩大就业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目前老百姓的投资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调。由于收入决定消费能力,如同就业充分与否和工资水平高低决定收入,目前国内消费偏冷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水平过低和就业不足。

〈二〉就业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和谐社会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增加收入、消除贫困、改善生活质量来实现。所谓充分就业,包含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自主招聘人员,同时要求各地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试点,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公共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强调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把新增就业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指标,把解决体制转轨遗留问题、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等作为各级政府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职责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和社区平台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扩大就业必须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两者都要以劳动力市场为纽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文件提出要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从培训对象来看,不再限于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而是包括城乡所有劳动者;从形式上看,不再限于再就业培训,而是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以及远程培训和技能鉴定等;从政策上来看,包括确认定点培训机构、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对劳动者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给予补贴等。这些政策覆盖面广,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全部以技能就业、能力创业为主线,体现出以培训促就业的政策导向。这些新政策对促进就业的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是有利于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也是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办以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改善这些问题:

(1)服务对象、服务范围不可重复化,用人单位对岗位要求要符合实际要求。一家用人单位同时可以与多家机构重复签订招聘协议,换句话说招聘信息可以在多个区同时发布,取决录取率的从单位招聘要求转向应聘人员素质高低的攀比,难道大学生应聘清洁工是社会的需要吗?是就业观念的转变吗?国家对人才需求真的已经饱和了吗?对许多例如:保安、保洁、操作工等的低端岗位要求,只要达到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就可以了,对于外貌、身高、性格等等其它要求完全可以忽略,毕竟这类岗位所面对的对象大多是年龄较大、技能较少、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的人。

(2)各个部门之间压要有机联动。

目前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开业指导、劳动力资源基本上都是各自运作,缺乏有机联系,导致一些工作存在“走过场”现象。

(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中介机构在改进与劳动力供给、需求双方联系的同时,加强与雇主的合作显得更为迫切,仅仅依靠一份代理招聘协议书是远远不够的。

(4)加强网络建设。

公共招聘网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功能不齐全、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5)政府功能体现要充分。

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上,政府部门开办的公共职介机构虽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也有所突破,但是取法一定的监察手段,如:见习单位为见习期的学员缴纳社会保险,作为承担政府职能的公共机构,只能中止该见习基地的资质,要求其退见习带教费,但如果单位不退,又无合理有效的行政手段规范、制约单位。

只有在政府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正确引导下,中国的失业问题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解决这一问题是中国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演习,也是中国社会任重而道远的一项伟大事业。逐渐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推动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进步。

第二篇: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

一、结构性失业的表现

西方经济学家很早就开始了对结构性失业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汉森(Hansen ,1947)在《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概念。他认为 ,在一个动态的市场经济中 ,季节性的、过渡性的和技术上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把因技术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一部分人处于劳动力市场中待业的现象称之为失业 ,那就只能叫做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上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之间出现的不匹配。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失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 ,这种变动要求市场通过洗牌重新进行劳动力资源的配臵 ,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在配臵过程中 ,大量素质较低、技能老化的劳动者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无法进入新的产业部门而失业。同时 ,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 ,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暂时性短缺 ,从而造成了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最主要的特征是 :(1)求职者的劳动技能、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等与劳动力需求方的要求不相符;(2)求职者对薪酬、福利待遇、职业、工作环境和地点等的要求与劳动力需求方提供的条件不相符。

究其实质 ,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后 ,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一致 ,即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不相匹配。

与发达国家一样 ,我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造成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问题长期存在。具体表现在:(1)劳动力人口技能素质偏低 ,参与市场就业竞争能力较弱。全国约 217亿城镇就业人口中 ,有技能的仅占 3219%。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较少的低技能、无技能人员 ,特别是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的劳动力 ,寻找工作较为困难。(2)现有劳动力素质结构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第一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衰退 ,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而新兴产业层出不穷 ,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但现有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包括工种、技能、技术、知识、经验等在短期内都无法快速调整 ,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计划经济时期 ,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问题突出 ,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部分行业过度竞争、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等影响依然存在。现阶段 ,在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 ,从传统产业中分流出来的劳动力 ,特别是 40岁以上的原国有企业员工 ,由于知识技能和就业观念老化 ,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 ,成为结构性失业的主体。(3)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 ‚学非所用‛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劳动者的素质不能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步提高。高等教育专业设臵不合理 ,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陈旧或单一 ,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如一些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 ,形成人才数量、学历结构、专业设臵三个方面的供需差异 ,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和窘况。(4)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同步调整。但目前大量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难以及时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变化,一些大城市既存在为数众多的失业人口,也出现中高级技术工人极其短缺的状况。(5)市场体制不完善,尚未建立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能够自由流动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顺畅地流动 ,导致出现严重的失业与岗位空缺同时并存的结构性悖论。(6)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就业期望值过高。一部分员工下岗后 ,竞争意识淡薄 ,即使无工作可做也不愿去非公有经济单位就业;部分下岗职工自身技能单一,接受再培训的能力有限,但又拒绝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的脏累工作,处于失业状态;一些应届大学生在择业时期望超高于所能得到的就业岗位,宁可失业也不愿意降低‚身份‛,造成许多大城市就业供给远大于需求,而大部分偏远的、经济落后地区和若干小城镇,高学历人才却异常紧缺。

二、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一)结构性失业的一般性原因

1、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就业比例失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约为15 %、50 %和34 % ,呈现出第一产业相对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有关部门最近对我国10所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发现,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占总需求的80 %以上,天津、西安、成都、西宁等城市也在50 %以上,同时也显示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农业的数倍。而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占劳动人口的一半,第三产业为2715 % ,工业仅占2215 %。这种就业比例显然与经济结构的状况相去甚远,由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多集中于城镇,劳动人员的分配比例严重失调,结构性失业状况突出。

2、科技进步加速知识老化。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调查显示,1970年代,知识以20年增长一倍的速度积累,而到1990年代则为10年,现如今已不足5年。知识呈几何几率增长,知识半衰期又日益缩短,职业教育只有5年,职业培训更缩短至315年,至于如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则仅有1年。可见,越是有就业岗位需求的专门知识,其折旧率越高。愈来愈快的知识折旧,使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面临愈来愈严峻的挑战。

3、现代企业人员结构变化使低技能工人数量减少。现代企业中对作为工程师与熟练工人之间桥梁的技术员的需求大量增加。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普通工厂中工程师的数量占4 % ,技术人员占14 % ,熟练工人占68 % ,非熟练工人占14 % ,而现代企业中工程师的比例仍为4 % ,熟练工人减至38 % ,非熟练工人为0 ,技术人员则扩大到58 % ,达到普通工厂同类人员的4倍。这一发展趋势使技工和非熟练工人濒临失业的境地。

(二)结构性失业的具体原因

1、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总劳动力的85 %;从技能培训情况看,广东85 %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由此不难解释,相当部分急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成为结构性失业的主体。44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的整体劳动力素质较低 ,高达 82 %的人口仅有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此外 ,城乡劳动力人口素质整体差异过大 ,特别是待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用工企业的要求不相符。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当年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 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7133年 ,农村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只有 8146 %,比城市整整低了 3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尚不足 1%,比城市低 13个百分点。

目前 ,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 ,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普及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以广东为例 ,从文化程度看 ,该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

2、缺乏合理的教育培训体系 ,不能适应迅速更新的市场要求。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人口普遍重视学历教育 ,轻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2)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未能顺应新形势及时调整就业预期。虽然近10年高校连年扩招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但不少高校毕业生未能顺应这种大众化的趋势 ,在就业选择中宁愿等待 ,也要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3)职业教育呈学历化发展的趋势。多年来 ,有关部门一直强调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学院在我国也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不少职业技术院校并未真正按照对学生重点进行职业技术培养的要求来办学 ,在课程安排和专业设臵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化 ,结果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的要求难以适应。

3、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 ,就业渠道不畅。近年来 ,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保证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传递通畅 ,做了大量的工作 ,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建立了众多的职业中介机构。但是 ,在现有的信息传递渠道下 ,还是难以做到迅速、全面、准确地将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给供求双方。一方面 ,广大农村劳动力对用工信息的获取相当程度上仍主要是通过老乡、亲戚和朋友;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的判断还存在相当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使得不少人虽然有求学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愿望 ,却不知该学什么。

三、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建议

国际社会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对策一般有两种 :一是调整收入政策;二是调整人力政策 ,重点在后者。进入 21世纪 ,发达国家针对结构性失业问题采取的人力政策已经由‚消极‛转向‚积极‛ ,即从以保障失业者的生活为目标转向以充分就业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目标。具体措施主要有教育与培训、人力资源计划、促进劳动力合理迁移、就业市场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反歧视政策等。

我国的结构性失业既有与其他国家相似的原因 ,如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又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特殊历史背景以及特殊的政策限制因素 ,如在现有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下 ,劳动力市场分割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此 ,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缓解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 ,既需要进行相关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也需要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层面的教育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福利制度调整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就业观念转变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键是依靠劳动者素质、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随着新兴产业、新型传统产业的发展 ,社会对技术工人 ,尤其是掌握多门技术 ,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较复杂操作能力的高级技工需求呈长期稳定甚至快速增长的态势。如‚十一五‛期间,广东劳动力市场中级工缺口约180万人,而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口则超过200万人,与‚十五‛期间的用人需求形成巨大反差。(1)提高在岗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实施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在实施职工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鼓励高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设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课程,广泛开展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2)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土地流转农民、转产渔民、下山或开发移民中的中青年农民为重点,开展转岗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通过培训能够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3)积极开展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程。采用多种形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

(二)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培训,重点推行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

对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农民工、失业人员等不同群体,应结合不同需求,选择不同内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流转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在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不同形式的培训。(1)针对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重点组织开展在岗科技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提高其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2)针对失业人员,重点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其再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尽快实现再就业。在失业人员的培训中,应突出职业指导,帮助他们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意识;为他们提供职业需求信息和介绍求职方法,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再就业计划和措施;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开展适应性职业技能培训,使失业人员较快地提高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进行创业培训,使准备自谋职业特别是有创办小企业意向的失业人员熟悉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开业或创办企业必备的知识、程序和经营管理方法,指导他们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创业方案,提高创业成功率。(3)《劳动法》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城镇劳动人口,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职业教育法》提出,‚国家实行城镇劳动人口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 ,‚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 ,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因此 ,针对准备就业的青年城镇劳动人口 ,应大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 ,使其在就业前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具备适应工作的能力 ,成为随时可上岗的劳动后备军。(4)针对农民工特别是土地流转亚失地群体 ,应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 ,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 ,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 ,同时注意培训的通用性与适用性 ,特别是注意同用工企业合作 ,提升培训后的就业率 ,增强职业技术培训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高校在连年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必须注意搞好市场调研,科学预测未来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合理安排招生的专业结构 ,力求做到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层次设臵、人才供给与经济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层次以及需求相匹配。(2)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高校毕业生制定恰当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确定合理的就业预期。(3)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 ,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4)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指导工作。在大学生的创业培训中 ,首先着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可以在毕业班中开设创业教育的相关选修课程 ,诸如创业知识讲座、创业案例分析等 ,丰富其创业知识 ,拓展其社会眼界 ,为毕业创业打下理论基础。同时 ,鼓励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在读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或兼职或假期打工 ,增加与社会和今后的职业接触面。(5)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资料显示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 8018%,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 1912%,大多数来自农村的毕业生 ,也不愿意回到农村或基层单位就业。因此 ,大学毕业生应有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 ,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决心与态度。要鼓励大学生勇于创业 ,大胆创业。创业的同时创造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 ,从而带动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地区劳务合作机制 ,疏通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渠道

(1)进一步完善跨省和省内跨地区的劳务合作机制 ,同时 ,在劳动力需求较多地区与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较丰富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全方位的合作 ,在职业中介机构与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之间建立起全面的合作关系。(2)通过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来增强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有效性。对此 ,国家应当建立起职业信息、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一体化的服务体系。通过规范化的职业介绍机构、就业办公室等开展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安臵指导等系列化服务。增加资金投入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性统一信息网络建设 ,包括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职业培训网络和职业介绍网络。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权威、完善的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传递信息的作用 ,降低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的成本。在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上 ,政府应该投入必要的资金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全国性信息网络。就业服务机构在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就业培训、法律服务、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服务工作上 ,跟上市场机制转换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有效地收集并分析、整理劳动力市场的信息 ,指导和引导劳动力的流动 ,为国家的劳动政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五)规范各级劳动力市场 ,加强对劳动力需求变动的预期研究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对劳动力需求变动的预期研究都有重要意义。(1)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台 ,建立了权威的官方网站 ,为就业群体提供就业信息。如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和‚中国企业人才网‛ ,有利于实现就业信息的及时与对称。但是 ,由于受到劳动者自身条件的限制 ,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3)进一步克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统一 ,促进劳动力跨产业、跨地域的流动 ,适当放宽对不发达地区的就业政策 ,实施一定程度的倾斜 ,尽快解决我国当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各国政府无不认真对待。而因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进而导致全球性经济下行而出现的大面积失业狂潮 ,较战后任何时候都来得更猛。正是这种原因 ,加之国内某些政策制定上的偏颇失误和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上的相对失衡 ,使得我国政府当前必须面对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比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任何时候几乎都更加严峻。

在危机和考验面前 ,信心和方法都十分重要。只要始终充满信心 ,政策选择运用得当 ,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扶持民生、确保就业的目标必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 [1]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1经济学 [M]1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1 [2]汉森• A•H1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 [M]1上海 :上海人民出

[5]程连升 1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M]1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1 [6]顾建平1中国的失业与就业变动研究 [M]1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 [7]周其仁 1体制转型、结构变化和城市就业 [J ]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1997 ,(3)1 [8]张允建 1转型国家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及其启示 [J ]1科学前沿 ,2007 ,(5)1 [9]孙 强 1中国失业治理机制模型的构建 [J ]1统计与决策 ,2008 ,(23)1 孙 强 :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及时[4 ]乔 榛[3]张烈军学报,19971 版社 ,19591 工资制度 ,使工资水平能够反映劳动力的供求状况。(2)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力中介组织 ,提高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信息的流动与利用 ,其中关键是建立信息快速、准确、1中国失业引论 [M]1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的中介组织。近几年来 ,政府有关部门依托网络信息化平社 ,20031 1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 ]1武汉教育学院

第三篇: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姚蕴蕴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注入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社会空前活力。但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尤其是道德冷漠现象问题比较突出,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目前,道德冷漠已经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在伦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道德冷漠”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解释。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它与一般的感情冷淡不同,在道德个体具备一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在道德生活中表现一种麻木、怀疑的心理,对道德行为漠不关心,甚至相互排斥。具体表现为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和受助者的道德冷漠。

第二部分:分析道德冷漠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生活因素、社会心理因素、道德主体因素、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转型期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造成了人们追求利益化而忽视了道德责任和义务;其次,在见义勇为事件之后,一些救助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和保障,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机制还不完善;再次,在某些道德事件背后,如“彭宇案”、“许云鹤案”等,法制观念与道德观念上的矛盾冲突也是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解决道德冷漠现象的对策。在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中,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提高个人的公德意识水平;社会机制中完善奖罚机制,制定出合理公平的制度。在道德心理方面应当加强公民道德自律能力,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修养。

最后,道德教育必不可少,实施开放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培养道德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篇:漏征漏管户现象产生原因对策分析

县国税局清查漏征管户已卓有成效。2004年1至8月共请查漏征漏管户1022户,补税52万余元,罚款3万元。从清查工作分析,漏征漏管户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现行税收征管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是造成漏征漏管的主要原因。一是现行“双定”的个体税收征管方式导致漏征漏管。多年来,税务部门的收入任务以基数加比例递增的方式下达至各征收单位和征管员。在一些个体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税收任务增长幅度的地区,由于税源充足,一些难管、地处偏避的个体户即使不管不征或少管少征也能完成个体税收任务,从而出现漏征漏管。如XX县个体经济最活跃的城关地区,今年就清理出漏征漏管户300余户;二是内部管理机制滞后于税源的发展。近年来,农村地区个体经济快速发展,但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机制还未能迅速适应经济形势,工作思路尚停留在以前阶段,未完全转轨跟上税源的变化。一方面有的农村征收分局一线征管人员的配置不合理,形成征管的“真空”。如XX县某两个乡镇,95年市场增加到12个,但驻地征收分局没有根据实际合理增加力量,征管上鞭长莫及,出现漏征漏管;另一方面,内部管理存在的一些漏洞,人为地造成漏征漏管,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征管面种大,流动集市多,税干人数少,征管办量相对薄弱,漏征漏管可能性大,但一些单位对责任落实不够,跟踪管理不紧,对征管工作的考核重视数量,忽视质量,因而对少数责任心不强的干部失去制约,人为地造成了漏征漏管现象三是税务登记的办理方式不尽完善。目前,税务登记必须在工商登记之后,这种方式对经营流动性、灵活性强的个体户税源难以控管。

二、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是造成漏征漏管的直接原因。是一地方“土地策”的干扰造成政策执行不到位。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擅自制定了对一些大型专业市场减免税收的政策,税务部门难以顶住压力,只好范围交叉造成漏征漏管。市场上从事猪肉、肥肉经销的屠商应当征收增值税,而实际工作中往往地税的屠宰税能征收到位而增值程,其基建用的砖瓦、装饰材料、砂石、铝合金门窗、名种管道等均应取得合法的销售发票,否则应征收增值税,但基层征收单位多数没有征管。据测算,XX县建筑行业的增值税每年流失近30万元。三是政策执行出现偏差造成管而未征。农村卫生院税制改革前享受免税照顾,而税制改革以后,XX县农村卫生院无一户申报缴税,个体药店和诊所对国税征收增值税不能接受,税干执行政策中也未能坚持。此外,残疾人经商不享受减免税照顾,但执行起来难度较大。据统计,这样的漏处漏管户XX县有100余户,流失税收20余万元。

三、协税护税网络不健全是造成漏征漏管的重要原因。社会各界、各部门对国税部门的工作理解、支持和配合,还不能达到较好的统一,因而协税、护税网络尚未完备。一是未与工商等有关部门建立定期工作联系制度。据统计,XX县税务登记户数与工商执照办证户数相比,全县相差30;二是与乡镇及其以下各级党政和公安等部门没有建立长期、固定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党政管税的力度还有待加强,税警机构的各项工作还需规范;三是群众协税护税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公民整体纳税意识不强,大部分群众对偷税行为漠不关心,个协组织也偏向于维护个体户的自身利益。

四、个体经营户纳税意识不强是造成漏征漏管的根本原因。一部分个体经营户,不需要固定经营场所,直接进货转运销售,他们既不办工商执照,也不办税务登记证,更不主动申报纳税,流动经商,偷逃税收。如在XX市某国药城租赁门面做药材生意的周某,国药城依法关闭后继续非法从事个体药材经营活动,仅2003年上半年就偷税36000余元。常见到的用三轮车、摩托车或单车送货上门者以及农村定期集市上的个体经营户,也大都无固定门面,是难以准确统计的漏征漏管户。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抓住根本,强化全民纳税意识。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企业改制转体,人员下岗分流扩大了纳税主体,税法宣传工作必须紧紧跟上,新的纳税义务人增多,意味着税源在增多。同时也应看到,新的纳税成员对税法不熟悉,也就难以认真守法。要加强全民素质教育的同时,将税法的教育和宣传有机地相结合,扩大宣传面,让税法走进千家万户,融进每个纳税人的心中。

二、优化环境,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对农村集贸市场上流动经营户的税收管理,单靠国税一个部门几个征管稽查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要多方联系,领先资料、案件查办的横向联系网。如可以要求业户先办工商执照副本,凭副本办税务证,凭税务证领取工商登记证本,或先办税务证,再办工商执照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税流到哪就收到哪。

三、完善征管,加快个体建帐建制步伐。要加强发票管理,充分发挥以票管税的作用,对个体经营户积极推行建帐建制,使之有帐可查,有票可看,有税

可收,切实减少漏征漏管,平衡个体税负。

四、严格执法,打击偷逃税行为。新的刑法中专门规定了“危害税收征管罪”。几年来,由于税务部门和其它有关执法部门加强了防范的管工作,司法机关依法加大力了打击力度,使偷、逃、骗、抗税等违法行为得到遏制,但对于人“漏税”这种似乎见怪不怪的现象,还有点漠然处之的态度,甚至被“关系、人情、金

钱”所掩盖。必须充分认识到“漏税”即“偷税”,同样是违法。对于清查出来的漏征漏管户,要加大处罚力度,对不自觉申报纳税的要依法处理,决不能含糊了事,甚至公事私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漏征漏管,实现收入的增长。

五、加强[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xiexiebang.com]管理,提高干部执法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思想教育,清除各种有碍公正执法的狭隘公私观念,强化其依法行政意识,同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尤其加强征管质量管理,严格考核,落实奖罚,促使干部公正执法;建立健全各种内部监督机制,加强行风建设,严肃税风税纪,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不“索、拿、卡、要”,在纳税人面前表现出良好的职业形象,与纳税人建立起亲切、平和的关系,相互间增强信任,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漏征漏管现象。

第五篇: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也随之有了更大的进步,他们以多种方式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大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一、农村政治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意识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熏陶下,不问政治以求苟全性命的思想根深蒂固,农村社会及村民们更是对政治知之甚少,绝大多数村民只是一味地遵从政府,有着逆来顺受的心理,在政治领域鲜有发言权,缺乏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如“官本位思想”、“臣民意识”等根植于农民的内心深处,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村民的心理行为。村民政治心理存在问题,这必然会妨碍村民主体意识的产生和提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村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削弱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形成村民的政治冷漠心理。许多村民在遇到自己的合法政治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会因为“民不与官斗”“胳膊拧不过大腿”等固有思想的作祟而选择忍气吞声,不敢言政、不敢涉政。村民为保自己的利益而选择自己不出头坐等别人出头的“搭便车”行为,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中“理性而无知”的观念,即人人想要“搭便车”,但最终定会造成人人无便车可搭的后果,因此村民的个人冷漠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村整体的政治冷漠。

(二)经济因素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很多地方经济仍很落后,人均收入低,经济利益成为多数人关注的焦点和奋斗的目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需求,才会去追求进一步的满足,而政治显然不属于低层次需求。因而对于广大农民而言,民主政治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种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奢侈品,而并不是他们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说:“对大多数人来说,政治参与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个人能够通过移居城市,获得地位较高的职业或者改善他们的经济福利等方式实现这些目标,那么这些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参与政治的替代物”。村民在低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自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政治,政治参与的热情低迷,最终形成政治冷漠的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观念侵蚀了许多人的灵魂,毒化了部分人的思想,削弱了这部分人的政治积极性。他们唯金钱是瞻,忽视政治或为了谋利而自动放弃自己应有的政治参与权,对政治抱持观望及冷漠以对的态度。

(三)文化因素

一个人能够理性处理一般问题的前提在于他拥有相当程度的知识文化,这就表明,民主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与文化为基础,而文化水平通常决定了公民的民主能力。列宁认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飞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我国农村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政治不了解,政治参与及民主意识淡薄,这无疑成为制约村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此外,现在农村中众多男性村民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女性成为农村政治生活的实际主体,女性潜意识的妥协意识、主体意识薄弱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这些无疑成为村民集体政治冷漠的诱因。

(四)组织因素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完善,体制还不健全,农村地区情况尤甚。就目前而言,农村地区政治参与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适用性;且信息发布渠道及设备落后,多依靠宣传栏及村广播来传达。农村缺乏健全的基层信息发布机制,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基层政府的政务公开。政务不公开、政府透明度低,基层政府与村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村民成为弱势群体。

民意表达渠道不通畅,村民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就必须主动去找干部,而很少有干部会主动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的。基层政府人员与村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村民声音只听不管或不闻不问,导致村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另外,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现象也很普遍,虽然涉及金额一般不大,活动范围和涉及面也较小,但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会使得广大农民丧失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而且会使得干部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成尖锐对立化,从而挫伤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村民的集体政治冷漠。

二、对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思考及应对措施

(一)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培养村民的法治观念

要改变农民政治冷漠现象,必须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着手,加强农民的法治教育,树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观念,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调动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村民的政治自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得当代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都有所提升,部分人能够摒弃消极政治参与的传统,逐渐形成民主意识、法治观念。但就整个村民阶层而言,政治意识薄弱,民主活动参与理性不足,政治价值观不正确的情况仍很严重,村民的政治参与能力较低。需要政府对民主思想、公民享有的权利进行大力的宣扬,来激发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引导村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政治地位,了解自己应有的权利,摒弃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此外,加强农村留守女性的教育对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应确保村委会干部中的女性比例,争取多设置一些实职、正职让妇女担任,少设副职、虚职。同时,应发挥各级妇联的作用,完善妇女权益保护机制,鼓励妇女走出纯粹的家务,多关注政治,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政治活动中去。只有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推进民主文化宣传,普及民主文化教育,培养大众政治参与技能,构建起农村民主政治体系,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使农民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二)大力发展经济,为政治参与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政治青春的保持离不开经济。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各地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失衡现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一直为生计疲于奔命,在贫困线上艰难挣扎,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

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而,只有生产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人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去关注政治、参与政治,而不是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为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生产力,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让村民不必依靠单一的外出打工来满足物质追求,使村民能够安心从事一些体力以外的事情,改变其政治冷漠的心理。

(三)完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目前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不足都会对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政府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和配套的保障制度,以保证村民政治参与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各项规定,明确划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权力,减少双方工作中的职责交叉现象,真正做到党支部管组织、思想和政治,而村委会负责具体的经济发展及公共事务,完善村民自治法规,落实村民自治制度。

其次,完善相应的民意表达渠道,更新信息发布设备,多方面发布信息,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提升政务透明度,保证民情能上通下达。建立多种沟通途径,让村民的想法与要求有处可诉;让村委会领导端正态度,主动深入群众体察民意,倾听群众的心声。

最后,完善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为民谋利,取信于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村委会及村党支部都应该时刻牢记为民谋利,把村民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经常主动了解民众的困难,进行合理的协调与处理,为村民的合法利益提供有效的保护。

(四)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杜绝不良的人为现象

基层干部的言行时刻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推进村民政治参与、消除村民政治冷漠的关键在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就需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正确处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乡镇政府不能过度干预村委会的工作,要对村民意愿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农村基层选举过程中,有时村干部都是内定好的,村民觉得选举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而不想参加选举。正因为这样,政府在选举过程中必须要想方设法避免“暗箱操作”的情况,要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只有正确处理好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村民才能感到自己选举出来的村干部确实是有职有权、能代表民意的,从而激发他们政治参与的热情,转变政治冷漠现象。

政府必须要下大力气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干部,并予以严格的法制教育,保证基层干部能够切实为民谋利,公正、平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保证农村各项事务有秩序、有效地进行。

总之,农村村民的政治参与对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导致村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已被初步分析,相应的对策也逐渐被提上日程。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会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不断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下载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法理学视角看我国刑讯逼供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法理学视角看我国刑讯逼供现象产生的原因 [摘要]刑讯逼供危害很大,又屡禁不止。有关防治刑讯逼供的探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不乏从不同的角度探寻刑讯逼供的产生原因以期......

    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医疗纠纷主要变现为患者或家属对医疗机构信任度减低,对医疗服务和治疗效果不满意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如投诉 索赔 上访诉讼甚至暴力冲突等 外部原因 2......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论文摘要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也处于重大变化时期。纵观国内外金融市场,银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兼并、倒闭现象日益增加。从风险的表现来看,原因......

    关于我国人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与对策

    我与公车上美女的销魂一刻 今天真是幸运。“我暗暗的对自己说。顺便又偷偷的瞧了旁边那位打扮入时,一袭长发的美女看了几眼。 “正是我喜欢的类型。”刚上公车不久,她便坐在我......

    关于我国人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与对策

    关于我国人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与对策步,环境维护,包含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维护,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环保工作有了很大发展,认识上也有了很大进步。第一园林......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精选五篇)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尤溪一中七年级(3)班 钟 林 前 言 在现在社会中,虽然人们受教育程度深了,但是错别字依然广泛的存在。因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获得错别字......

    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最终版)

    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谈晓敏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政治冷漠是民主制度的大敌,是对个人政治权益的忽视。消除政治冷漠,扩大政治......

    我国雾霾现状及产生原因范文合集

    我国雾霾现状、产生原因 一、雾霾现状 2013年12月伊始,我国的中东部城市的天空被蒙上一层厚厚“面纱”。空气质量较差,能见度较低,天气污染较重。人们面对天气突然变化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