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尤溪一中七年级(3)班 钟 林
前 言
在现在社会中,虽然人们受教育程度深了,但是错别字依然广泛的存在。因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获得错别字存在的原因:
1、始终有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只会浑水摸鱼,只求看得明白,不求准确;
2、对错别字的不重视,认为它们起的作用不大,但是往往事情小的也会变大,也会积小成多,恶性循环。总之,我们的研究性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来自社会和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社会生活及中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和中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列这些社会生活中错别字现象应该足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重视:
(1)、社会生活中汉字不规范已成普遍现象且日益严重,汉字运用的现状令人担忧,请看下列摘录:《东森日报》:王力宏专辑 “ 一夫当官!”歌词错字连篇; 《三晋都市报》法院判决书竟错字连篇; 《长春日报》连招生广告都错字连篇。
当然,我们还可以例举很多这样的报道,而报道以上这些现象的报刊杂志可以说都是在全国、各省很有知名度、影响力的,由此可见,错别字现象已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呼吁不写错别字,规范汉字,净化语言也成为了时下的话题:请看——《西安晚报》强化汉字教育刻不容缓;《湖南日报》立法规范“字”和“话”;《人民日报》别让差错玷污的语言。
这些报道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呢?是的,写错别字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良现象呢?跟我们的中小学生的学习、书写等有关系吗? 中小学生写错别字现象情况调查。我们对七年级八个班中的两个班的课堂作业情况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是:两个班97人的作业均有错别字即有错率为100%,并对所有作业中的任意三次作业进行了抽样清数计算,平均每本每次作业的错字数为5.2个,错字率为5.2%,这中间还不算书写不规范的。古人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汉字又是音形义三者一体的表意文字,往往是错一个字,就有可能整个句子、一段、乃至全篇都会面目全非难以卒读。既有可能因错别字影响到孩子们的前程与命运,也有可能影响到生活、社会的和谐发展。据报道,近年来因错别字所引发的各类纠纷不断呈上升趋势。
(二)学校教育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从我们学校语文识字教育来看,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这是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最基本的工具,作为中学生应责无旁贷的学会并掌握它。新课程标准对识字中应“学会”的字要求是:
1、读准字音;
2、认清字形;
3、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4、正确书写。并指出:通过这些字的教学,达到掌
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识字与写字的实践中让学生喜欢汉字,具体到七——九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为三条:一“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二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三是“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很显然,这是在小学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对中学生书写汉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正确,还要美观,尤其是第三条要求学生在认读拼写方块字的同时,要认同方块字的文化价值,感受方块字的文化底蕴和美感,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熏陶。
可是中学生错别字现象却呈日益上升趋势,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教育的目的、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背道而驰的。这种现象又引起我们哪些思考呢?它与社会生活中的汉字不规范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三)中学生书写错别字与社会生活中汉字的不规范现象之间的关系。请看下面一个最新的报道: 2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国际母语日”。就在国际社会日益强调文化多元、重视母语的今天,《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一份统计结果不能不让人对汉语的规范化使用产生担忧:2006年某电视台春节晚会,出现了28处汉语使用错误,平均每10分钟就出现一次差错。不独有偶,就在两个星期前,我们学校的播放的美国环保教育影大片《后天》的碟片字幕上的错别字根本就连不成话,无法阅读。至于城乡中的招牌、墙壁上的标语等汉字书写不规范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可见,社会生活中汉字不规范现象与中小学生写错别字之间是相互影响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如果
忽视了对汉字书写尤其是忽视了对汉字书写中的错别字的纠正,则将使中小学生在汉字规范化上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这些学生和这些习惯走上社会,又将产生新的书写不规范的人群,又多了些不利于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因素。相应的社会上这些书写不规范的错别字现象反过来又对中小学教师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形成强大的负面冲击,从而影响着中小学养成正确的汉字书写习惯和书写意识的形成,尤其是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甚至将会发展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怎样才能有效地纠正并预防中学生书写错别字呢?
(四)我们的思考:对中学生书写错别字日益严重的现象只有切实做到望、闻、问、切,标本兼治,肃本清源,才能对症下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最终还汉语语言一个健康规范的形体,也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错别字在社会上的流播。而这其中的“本”“源”就是造成中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也正因此,我们决定将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及相应对策作为研究课题。
总之,通过此项研究有如下目的和意义:
1、通过研究找出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以帮助他们纠正错别字、杜绝错别字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把好学校教育这个源头,从根本上减少、杜绝错别字的书写,使我们的母语更加规范化纯洁化。
3、减少、杜绝因错别字的书写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和谐,让我们的社会因此而更和谐健康。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找出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
2、根据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制定出纠正及至杜绝错别字的对策。
3、在实践运用中完善推广。
(二)研究内容:
1、课题中的错别字”是指凡在汉语言运用中书写与表意不吻合者(或书写不规范者)为错别字。
2、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错别字现象为主兼及社会上的书写不规范现象为调查研究对象。
3、针对上述现象探究其书写错别字的成因及纠正、预防的对策。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
(一)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文献搜集等方法。
1、调查法:对现象、成因进行收集
2、分析法、归纳法:对现象、成因进行分析归纳。
3、行为研究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和教师在教学的方式进行跟踪探究,得出书写错误的成因及有益于改进的措施。
4、演绎法、实验法:将所得的成果在实践中运用检验。
(二)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着手对本校学生及社会生活中书写错别字的现象进行调查。
具体安排:
1、对社会上及中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查摸底,获得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
2、查找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负责人:孟丽
3、学习动员,让课题组成员对调查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对此次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进行学习,达成共识,积极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
3、进一步对所在年级班级学生的错别字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形成长期的纠错改错的制度,便于追踪调查研究。
4、利用假期,汇总归纳所调查到的相关资料并做初步分类。
探究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6月)对学生书写错别字跟踪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成因并以此制定出相应的纠改预防的对策
具体安排:
1、分七、八、九年级每学期分两次进行错别字书写情况的调查和资料汇总分析;
2、针对资料从学生书写和语文教学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做详细的记录;
3、在整个研究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纠错改错的习惯,有意识的强制规定纠改的格式,并定期检验其成效。
3、分学期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并在学年未进行汇报和初步的评估。
(一)检验推广阶段(20011年6月—2011年10月)在实践运用中检验完善所得结论,最终完成结题报告,提请验收。
具体安排:
1、对第二阶段中的研究结果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不断完善,并形成初步的结论性报告;
2、跟踪调查推广的实效,汇总相应资料。
3、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估,并提出进一步的完善的方案;
4、完成结题报告,提请验收;
2、学生必备一个作业错别字更改本。
3、课题指导教师:潘晓榕
四、研究成果呈现方式
1.教科研论文和研究心得 2.阶段性课题总结 3.结题报告 4.优秀案例分析
五、关于课题研究的反思
我们的思考:对中学生书写错别字日益严重的现象只有切实做到望、闻、问、切,标本兼治,肃本清源,才能对症下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最终还汉语语言一个健康规范的形体,也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错别字在社会上的流播。
1、认识错别字的危害,师生重视错别字的纠正,产生杜绝意识。
2、在查错、寻因、纠错中减少错别字出现的频率,使汉字书写更趋于规范化,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
3、在调查、分析、归纳中找准错别字书写的成因,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
4、将研究的成果于教学实践中检验形成真正有推广意义的成果。
5、在实施、推广中达到减少、杜绝错别字规范汉语书写。
第二篇: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姚蕴蕴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注入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社会空前活力。但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尤其是道德冷漠现象问题比较突出,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目前,道德冷漠已经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在伦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道德冷漠”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解释。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它与一般的感情冷淡不同,在道德个体具备一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在道德生活中表现一种麻木、怀疑的心理,对道德行为漠不关心,甚至相互排斥。具体表现为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和受助者的道德冷漠。
第二部分:分析道德冷漠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生活因素、社会心理因素、道德主体因素、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转型期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造成了人们追求利益化而忽视了道德责任和义务;其次,在见义勇为事件之后,一些救助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和保障,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机制还不完善;再次,在某些道德事件背后,如“彭宇案”、“许云鹤案”等,法制观念与道德观念上的矛盾冲突也是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解决道德冷漠现象的对策。在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中,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提高个人的公德意识水平;社会机制中完善奖罚机制,制定出合理公平的制度。在道德心理方面应当加强公民道德自律能力,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修养。
最后,道德教育必不可少,实施开放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培养道德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篇:行业资料(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小学生的识字要求越来越高。但在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过程,却产生了错别字现象。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谈小学生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一些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错别字 识字
习惯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识字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基于识字这样的重要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中规定小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左右会正确书写,并且有一定的速度。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要求把识字和写字相结合起来。因为,小学生的空间辨认能力差,识了字如果不书写,就很容易遗忘。然而在这个写字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错别字现象(特别的中低年级)。错别字现象影响了小学生的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它亦使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心理角度阐述小学生的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一些解决对策。
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辞海》中对错别字的解释:错别字即“本无其字而写之”。另,武秀梅认为所谓错别字,就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也就是写的字不是字。而别字,则是用其它的字代替应写的字,这样的字是字,只是不该用在这个场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写错别字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也随着增多。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
产生错别字,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错别字的现象极为普遍,消灭错别字需要多方力量共同的重视和努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方法上用心,措施上有力,学生笔下书写出来的汉字一定会日益正确的,学生的错别字现象会越来越少的。主观原因
一、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导致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认知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学生在认字和写字的时候,往往对一些字形相似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以致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
1、字形相似,只有一两笔不同:如未-末、己-已、处-外;
2、字的笔画相同,但位置不同:如上-下、干-土、庄-压;
3、字的结构相同,但位置不同:如陪一部。
二、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如教师在教 “迎”字时,强调不要画蛇添足多一撇,而学生在学到“柳”字时就容易受到先前的影响,而将“迎”字错写为“柳” 字了。
三、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自控力不强,写作业时浮躁,做完不检查,粗枝大叶,急于求成,也是学生写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另一重要因素。 了解了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客观原因
一、错别字的出现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有关。
汉字本身属于表意文字,许多汉字笔画比较多,因此汉字难记难写,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的出错率相当高。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同音字、形近字多,这些是汉字的特点,也是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字更复杂。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课外阅读较少,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对字义理解含糊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错别字的出现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
1、不求质量,只求数量。有些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经常是一个嘈杂的氛围,在得不到安静的状态下,他们往往容易养成做作业不专心或东张西望的坏习惯,手上在写,脑子里却在想其他的事情,所以在作业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同样的词语写两遍,往往第二遍就会和第一遍不太一样,或者部首变了,又或者少了笔画了都有。这种粗心的现象和学生做作业时不仔细,做完不检查的不良习惯是脱不了关系的。
2、不求正确,只求速度。在书写时,学生之间往往会出现比“速度”的现象,不管是在默写时,还是在做作业时,有些学生会受好胜心的驱使,更出于想玩耍的诱惑,他们为赶时间匆匆动笔,无论是否对某些字暂时遗忘,也不能静下心认真回想,自然,错误就无法避免了。
3、不求过程,只求结果。有些学生书写汉字时不注意笔顺的规则,只想着“依葫芦画瓢”写出这个汉字,却忽视了这个字笔顺的准确性。如此一来,学生对于这个字的强化记忆就形成了一定的困难,更加难以形成字与字间的联系,牢记字形。这种做法往往一不注意就写出错别字了。
三、错别字的出现与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关。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大赛中,展示的也都是阅读教学的风采,很少有识字教学的天地。其实,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中、高年级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上只是简单读读生字,没有重视生字的字形分析与字义的理解,对易混字、易错字的辨析不够,写字的时间大都不超过5分钟,远远达不到学生熟练掌握生字的程度。
四、错别字的出现与新课程要求的识字量的增加有关
大量的识字、写字任务集中在中、低年级。新课程一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就有些许难度。要识的生字缺乏有序性,大量生字是随课文出现的,学生往往要先学合体字,再学组成该字的独体字,这就造成了识字的难度。到了二年级,不仅识字量加大,而且字的结构难度也加大。新课程提倡的“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带来的是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明显增加,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增加了字词混淆的机会,因此错别字的增加也是难免的。
五、错别字的出现与当前的社会语言环境有关。
人是社会中的人,他无时不刻不与他人与社会发生着相互的作用。小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那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要写错的字,那么小学生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要写错那些字。小学生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现在的广告、标志牌及报刊杂志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教科书上也会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的要与这样的杂志书刊报纸接触。这势必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小学生的字储备量是相当有限的,他无法很好的辨别一个字到底是不是错别字,所以小学生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一些错别字的产生。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对错别字现象产生影响。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就可以顺序准确的把字写出来。如果没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学生建构合理的音形义结合的字型模式,这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识字教学要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要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要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在现在的小学生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掌握构字的规律,音形义结合力度不够,识字教学方式没有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错别字的产生。解决错别字现象的策略
一、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
汉字的字形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每个汉字都是由一些零部件按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识记器官,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行识字教学,巧教、巧记。再则可借助已学过的汉字学习新字,既复习了旧知,又巩固了所学,还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如熟字加部首组成生字;给熟字换偏旁组成生字。还可以将猜迷、顺口溜融入识字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二、幽默是马达,游戏是法宝。
低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弱,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天性好动,而创设幽默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另外,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汉字是最古老又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汉字的轶文趣事举不胜举,学生听了这些故事不由自主地对汉字产生了好奇心。我们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游戏,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总之,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比赛,教师适时地开展对教学有帮助的游戏活动,就会将原本枯燥的识字变为学生爱学的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识字,在活动中无意识地达到识字的目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示范是关键,模仿是习惯。
日常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在写字课上,学生基本上都能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写出来的字也较规范。但是一到写作业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便龙飞凤舞起来,写的字潦潦草草,难以相认。尽管老师反复要求、多次批评,也无济于事。原因大部分在老师身上,是由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太大造成的。学生为了按时完成作业,就不得不求快,因为他们的基本功不过硬,如果一笔一画地写就难以按时完成作业,难免龙飞凤舞起来,缺胳膊少腿,张冠李戴,产生错别字。为此,我们要减少作业量,应求少而精。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一笔一画地完成自己的作业,对写字不认真或水平差的学生,绝不能用“抄十遍、二十遍”的办法惩罚,而是要求“必须写的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写的再多也不能放过。逐渐使学生真正达到“提笔就是练字时”的要求,学生模仿性强,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其习惯的形成,都具有模仿的因素。平时,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备课时,对所教的生字先默背笔画位置,搭配比例与整体的字型结构,难写的字先认真练几遍。教学时,对于容易写错的字要在示范怎样书写的同时讲清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地方。同时,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做到按照笔顺规则正确、端正、整洁地写字,特别是第一次书写,一定要写正确,因为这时产生的错字很难纠正。田字格中的字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范本,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字的笔画、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位置,并努力记住它。当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后,错别字也就大大地减少了。
五、注意及时复习巩固
及时复习巩固识字效果也很重要。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一种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逐渐进行的过程。为了战胜遗忘,学生识了字以后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才能加深记忆。除了当堂对所学的生字进行复习巩固外,还要变换形式反复地复习巩固。巩固汉字不能单靠机械记忆,或反复单调的练习。除了抄写、听写、默写等方法,还应采用不同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复习。如安排一些“找朋友”游戏,即要求学生把一些字形结构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了解学生对字形结构的掌握;“贴树皮”游戏: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干上贴拼着,请学生把写有生字的小卡片贴上去,还有配对子,添砖加瓦等游戏。
六、培养学生改错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 增强学生改错意识,培养良好习惯。学生在作业中写错别字,一般说来,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改错意识。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等方法,更要督促他们养成勤于查字典的好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自我检查、改错的好习惯。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十年的工作经验使我认识到: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才能提高孩子识字能力。同时,我也深刻地知道纠正一个错别字比新学一个生字要难上许多倍。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识字浓厚的兴趣,这样,他们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所谓抓好开头,事半功倍。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孩子们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错别字也就没有了温床。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各种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从小培养。不写错别字的习惯也是这样,必须从一年级就开始注意培养。
第四篇:浅谈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近几年来课改的深入,对小学生识字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这个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过程中,一个日益凸显亟待解决的问题困扰着教师和学生——错别字随手翻开学生的作文、日记或作业,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错别字,有的情况还很严重,一句话里有时竟出现了四五个错别字。本文试图通过对现象以及原因的分析,寻求适当的解决策略,以减少小学生错别字出现的机率。
关键词:
错别字
原因
对策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识字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基于识字这样的重要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中规定小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左右会正确书写,并且有一定的速度。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要求把识字和写字相结合起来。然而在这个写字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错别字现象(特别的中低年级)。错别字现象影响了小学生的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它亦使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错别字的概念
错别字顾名思议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的不正确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替代应写的字。新课改为了学生的信息量加强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好多字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写错别字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也随着增多。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一、汉字本身结构复杂
汉字本身属于表意文字,许多汉字笔画比较多,结构复杂,结构差别大,多一笔,少一笔就成了不同的字。因此汉字难记难写,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的出错率相当高。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同音字、形近字多,这些是汉字的特点,也是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字更复杂。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课外阅读较少,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对字义理解含糊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学生自身因素
1、感知因素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导致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此,学生识字写字时常常对相似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写错别字。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字形相似,只有一两笔不同:如未-末、己-已、处-外;(2)、字的笔画相同,但位置不同:如上-下、干-土、庄-压(3)、字的结构相同,但位置不同:如陪一部。
2、旧知识对新学知识的干扰
小学生学习生字时时常会将生字与以前学的字联系起来,由于以前学的字经常强化训练,已经根深蒂固,而小学生又不懂得分析比较,因此,他们常常会犯习惯性的错误,如学了“县”后再学“具”,不少同学在“具”的里面只写两横,学了“戴”、“栽”等“戈”字部的字后再学“腻”、“武”,往往有很多同学要画蛇添足,在斜勾上加上“丿”,学了“低”“底”等字后再学“纸”,下面往往要多写“﹑”。
3、注意力分散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十分有限,要让他们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写字上是很困难的,他们往往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而写出错别字。可能手上在写,脑子里却在想其他的事情,所以在作业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同样的词语写两遍,往往第二遍就会和第一遍不太一样,或者部首变了,又或者少了笔画。
4、思想上不重视
不不求过程,只求结果。有些学生书写汉字时不注意笔顺的规则,只想着“依葫芦画瓢”写出这个汉字,却忽视了这个字笔顺的准确性。如此一来,学生对于这个字的强化记忆就形成了一定的困难,更加难以形成字与字间的联系,牢记字形。这种做法往往一不注意就写出错别字了。
三、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的重视程度
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句、段、篇的教学上,而忽视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有些教师不重视识字质量,求多求快,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思想上不够重视,订正不严格,在众多的语文教学大赛中,展示的也都是阅读教学的风采,很少有识字教学的天地。其实,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不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中、高年级识字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上只是简单读读生字,没有重视生字的字形分析与字义的理解,对易混字、易错字的辨析不够,写字的时间大都不超过5分钟,远远达不到学生熟练掌握生字的程度。
2、教师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书写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比较大,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小学生的记忆规律,没有针对小学生知觉泛化的特点对难认字、易错字未加以指导,不启发学生对字形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思考,就容易导致书写错误的出现。
四、社会语言环境因素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写错的字,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写错那些字。现在的广告、标志牌及报刊杂志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很高,甚至某些教科书上也会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的要与之接触,这势必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 龙卷(剪)风、寻物启示(事)、小妖(腰)精、裤(库)子、韭
(九)菜等,很多广告常用的词,如蚊香的广告:“默默无蚊”;摩托车的广告:“骑乐无穷”;美容店的广告是:“笔者型笔者塑”;钢琴的广告:“一见钟琴”;眼镜店的广告:“一明惊人”。
五、错别字的出现与新课程要求的识字量的增加有关
大量的识字、写字任务集中在中、低年级。新课程一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就有些许难度。要识的生字缺乏有序性,大量生字是随课文出现的,学生往往要先学合体字,再学组成该字的独体字,这就造成了识字的难度。到了二年级,不仅识字量加大,而且字的结构难度也加大。新课程提倡的“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带来的是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明显增加,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增加了字词混淆的机会,因此错别字的增加也是难免的。解决错别字现象的策略
一、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汉字的字形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每个汉字都是由一些零部件按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识记器官,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行识字教学,巧教、巧记。再则可借助已学过的汉字学习新字,既复习了旧知,又巩固了所学,还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如熟字加部首组成生字;给熟字换偏旁组成生字。
二、抓住儿童特点,利用游戏识字
低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比赛,教师适时地开展对教学有帮助的游戏活动,就会将原本枯燥的识字变为学生爱学的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识字,在活动中无意识地达到识字的目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示范是关键,模仿是习惯。
日常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在写字课上,学生基本上都能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写出来的字也较规范。但是一到写作业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便龙飞凤舞起来,写的字潦潦草草,难以相认。尽管老师反复要求、多次批评,也无济于事。原因大部分在老师身上,是由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太大造成的。学生为了按时完成作业,就不得不求快,因为他们的基本功不过硬,如果一笔一画地写就难以按时完成作业,难免龙飞凤舞起来,缺胳膊少腿,张冠李戴,产生错别字。为此,我们要减少作业量,应求少而精。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一笔一画地完成自己的作业,对写字不认真或水平差的学生,绝不能用“抄十遍、二十遍”的办法惩罚,而是要求“必须写的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写的再多也不能放过。逐渐使学生真正达到“提笔就是练字时”的要求,学生模仿性强,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其习惯的形成,都具有模仿的因素。平时,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备课时,对所教的生字先默背笔画位置,搭配比例与整体的字型结构,难写的字先认真练几遍。教学时,对于容易写错的字要在示范怎样书写的同时讲清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地方。同时,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做到按照笔顺规则正确、端正、整洁地写字,特别是第一次书写,一定要写正确,因为这时产生的错字很难纠正。田字格中的字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范本,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字的笔画、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位置,并努力记住它。当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后,错别字也就大大地减少了。
五、注意及时复习巩固
及时复习巩固识字效果也很重要。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一种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逐渐进行的过程。为了战胜遗忘,学生识了字以后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才能加深记忆。除了当堂对所学的生字进行复习巩固外,还要变换形式反复地复习巩固。巩固汉字不能单靠机械记忆,或反复单调的练习。除了抄写、听写、默写等方法,还应采用不同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复习。如安排一些“找朋友”游戏,即要求学生把一些字形结构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了解学生对字形结构的掌握;“贴树皮”游戏: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干上贴拼着,请学生把写有生字的小卡片贴上去,还有配对子,添砖加瓦等游戏。
六、培养学生改错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
增强学生改错意识,培养良好习惯。学生在作业中写错别字,一般说来,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改错意识。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等方法,更要督促他们养成勤于查字典的好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自我检查、改错的好习惯。
当然,错别字的产生绝非一朝一夕,杜绝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有很多反反复复。因此,如果要有效地降低错别字的“发病率”,则依然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态度上认真,制度上严格,措施上有力,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文字一定会日益正确、纯洁和健康。
第五篇: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
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开展“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是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进、健康发展的总体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无疑对数学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课改强调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如果“探究学习”活动组织不好,就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愿意去探究,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他们往往会成为课堂学习的旁观者,若教师对此类现象关注不够,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成为“学困生”,并有可能在班级中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我们开展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重大。
2、开展“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是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在广大农村学校,一方面由于编制紧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较少,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往往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对新课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肤浅化、操作上的形式化,课堂教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看似积极主动,但实质上并未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极有可能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产生。所以,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也是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体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开展“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需要。当前,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的片面、肤浅,使教师在数学的认识结构、教学方法、学生的活动组织等方面发生了认知上的偏差,教学过程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质量低迷等现象,教师亦深感此状况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他们渴求一个既能实实在在发展自己,又能实实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
本课题正是从以上背景出发提出的,它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对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展开研究,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也有助于我校已有的“构建成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体系”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二、对课题的基本认识
1、教学有效的内涵。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是指对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高,教学效率 = 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2、两极分化。首先,两极分化中的关键词为“两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将其解释为两个极端,延伸结合到我们教学来说,一个极端为优秀,即优生;另一个极端为学困生,即差生。其次,优生与差生是相对而言的概念。在班级中,两极分化刚产生时,优生占少数,差生也占少数,而既不是优生又不是差生的人数占绝大多数。只有当两极分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不仅差生的数量有变化,而且,差生与优生质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是两极分化。
三、研究现状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同时,自主探索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原来就差的知识基础也成了他们参与探索的障碍。这样,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探索实际上是给优秀生创造了思维空间,学困生只是一种形式的参与,实际收效并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认知差异。实施新课程以后,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了,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结果优生学习效果更好、更优,则学困生因其探究意识不强、探究能力欠缺,在交流中的获益也就很少,致使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差、学习过程更困难。同时,若教师在课堂上不科学实施分层教学,课后也没能及时辅后,学生困生与学优生距离也将越拉越大。3、关注差异。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关注重点的发生了变化。她们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关注的是师生互动中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学生提出问题的挑战,于是就无暇按传统方式给学困生以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再就是在练习设计中过多考虑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综合性,而减少了基础性的练习,这些也不利于学困生的发展,学困生最基本的“双基”就无法得到应有的训练落实。、教学评价差异。在应试教育时期,由于教学评价单一,大家习惯于用考试分数这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发展,有的只用一张试卷来检测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就明显地拉开距离,优生和学困生就因一张试卷产生了。
5、家庭教育的差异。农村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目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不能给予孩子最起码的家庭学习氛围。如有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有的父母沉迷于搓麻将等。又如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无法辅导子女学习等。还有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文化求知的价值和人生价值观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严重的过早地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小小年纪就成为了老师、学生、家长眼中的“差生”。
四、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组织实验教师围绕课题进行学习、思考、研究与实践,寻求解决两极分化的原因及有效对策。、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两极分化问题的解决,实验总结出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点滴经验,为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搭石铺路。
五、课题研究实施思路
(一)可行性分析
“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在我校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在学校现有的 14 名数学实验教师中,已认定的各级骨干教师 4 名,其中省级骨干教师一名,县级骨干教师 2 名,小学高级教师 13 名,平均年龄在 30 岁左右,她们有能力和精力去潜心研究课题。同时,我校地处三峡坝上库首,是镇中心小学,易于与周边各课改名校、兄弟学校进行联片教研,有良好的亚环境。
(二)研究对策、关注学困生,减少两极分化。
(1)、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数学。
(2)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中,在设计教学情境的内容选择上做到紧贴生活、从身边找素材,让生活体验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帮手。
(3)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教师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2、注重学法指导,减少两极分化。
正确领会《数学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中做到知识与技能、技艺有机结合,同步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正确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实践,让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3、多元评价,减少两极分化。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2)坚持内容分层要求,多元解答,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3)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以激励评价为主,鼓励学生进步,以关怀的态度提出缺点和不足。、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提升家长的素质,减少两极分化。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分析法:采取问卷方法调查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反馈。(例如:“两极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前期调查表附后)2、经验总结法: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实施情况作好记载,写出相应的总结材料,以点带面。、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通过学情调查分析、教学方法、手段、练习的设计分层教学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七、课题的实施保证、学术保障:课题负责人向长春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长期坚持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和指导科研活动。课题组副组长宋文窍、王卫华为县、省级骨干教师。同时,该课题由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数学教研员邓梅老师为我校的课题研究进行宏观指导,学校也聘请了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退休教师、教研室原主任、资深教研员龙墀同志为教科研顾问。2、组织保障:使研究顺利进行,该课题设立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及工作小组等三种层面的组织形式,以保障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与高效益。、时间保障:实验教师全部是一线教师,她们年青,热情高,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4、经费保障: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学校等十分支持这一课题的研究,保证资料、科研经费的正常供给。
八、研究步骤、准备阶段(2010 年 5 月—— 2010 年 9 月)(1)理论培训,学习提高认识。
(2)学习课题“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总方案。讨论、初拟实验方案。
(3)讨论、修定实验方案,明确课题分工,分层制定实验计划。2、第一实验阶段(2010 年 9 月—— 2010 年 11 月)
(1)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调查,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课题组交流、研讨。
(3)课题阶段研究总结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3、第二实验阶段(2010 年 11 月—— 2011 年 7 月)(1)课题组交流、研讨。
(2)在第一实验研究基础上扎实进行实践性研究,形成阶段性成果。4、课题深化、总结阶段(2011 年 8 月—— 2011 年 11 月)(1)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2)撰写论文、案例及课题研究总报告。(3)申请专家组结题验收。
九、预期成果、文本及声像类成果(1)、研究成果集,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等。(2)、课例光盘。2、实践类成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两极分化现象有效控制。(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附:“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前期调查表 实验学校:茅坪小学实验教师:调查班级:调查时间: 两极分化基本情况
优生的情况 人数及其成因综述
学困生情况 成因分析
思想因素
心理因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智力能力
家庭
新旧教材内容 人数及综述
无效帮辅个案 记录自己对个别或部分典型“学困生”无效帮辅的实例(要真实、典型)反思 对策 分析原因:
要改变这一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或者:你来重新处理,怎样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