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的教育水平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一)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亿万劳动者的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的质量,关系到社会全面进步的程度和我国的国际声誉及形象。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直至最终消灭文盲,从而保证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大都分为若干阶段。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其中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学教育)都属于普通基础教育,其连贯性很强,但每个阶段又有其独立的性质和任务。“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具有为高一级学校打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的性质。
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篇:义务教育水平自查报告
王瓜店街道办事处北仪仙小学 2010年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汇报材料
北仪仙小学于2001年被评为泰安市级规范化学校,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97人,教职工25人,其中本科学历15人,大专学历1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是一所富有朝气、蓬勃发展的学校。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完善学校的基础建设,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逐年提高,连续几年被党委政府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一、办学条件
学校教学楼教室宽敞标准,采光好、照明设备齐全,室内清洁整齐,课程实施规范有序。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党委政府投巨资为学校配置了标准班额的学生微机,学校投资2万余元接入光纤,实现了全部微机联网,目前,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配上了班班通,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师基本实现了人手一机,其他功能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学校图书资料数量充足,分类比例合理,达到标准要求。学校教育经费来源稳定,政府所拨经费逐年增长,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发展。
二、教育管理
学校始终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在管理过程中,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科学、合理、规范、操作性强的《教职工评价方案》和《班主任考核细则》等各项制度,狠抓了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加强了教职工队伍的师德、行风建设,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增强了管理人员爱岗敬业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密切了管理人员与广大教职工的关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学校环境卫生和教学卫生条件,重视学生安全工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寻求科学的预防方法并层层落实责任,措施得力,学生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学校校舍、财务管理规范,设施维护、修缮及时,无任何危险事故发生。收费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没有乱收费现象,各种开支合理,符合手续,账目规范、清楚、明了。
三、素质教育实施。
1、德育教育:学校始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师生最重要的素质来抓,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2、教育教学: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全课程,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探索新模式,深研教材,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教学经验的积累。
3、教育科研:学校抓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实施骨干带动发展的战略,让骨干教师先行,带动全员推进,学校进行的肥城市规划研究课题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4、学生素质发展: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兴趣活动,组织各种艺体比赛,学生非常踊跃参加,个人特长得到了开发和培养,综合素养明显提高,通过师生的努力我校排球队在肥城市小学组取得了第四的好成绩。许多学生在各级各类的绘画、作文、科学小论文、舞蹈比赛中获奖,为个人和学校争得了荣誉。
四、办学特色
学校有着一支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在多年的积极探索和不断总结下,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成教育模式。
1、从细处抓起,培养习惯,完善品行。学校坚持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学习、生活的基本常规做起,坚持不懈,从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美好的品德。
2、以活动育人,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学校为学生提供诸多的活动机会,“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中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3、以环境育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我们努力营造艺术化、特色化的氛围。使校园形成了一个净化、绿化、美化的环境。
回顾过去,我校尚有不足的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规范和完善各项工作,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教学为中心,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全面更新教育观念,以发展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为己任,努力把学校办成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师德高尚,教育创新,学风勤奋,校风文明,真正使学校成为学生茁壮成长的乐园。
第三篇:提高党校教育水平
融入中心 服务发展 贴近基层
提高党校教育水平
孤东采油厂有八千多名干部员工,其中党员干部2000多人。在面临主力油田高含水率、资源接替不足、成本压力大等诸多困难的形势下,采油厂以队伍建设为保障,扎实做好“勘探增储、开发高效、技术创新、管理强基、经营创效、队伍保障”六篇文章。通过加强党校工作,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现代管理理论和业务技术能力,打造“负责任、敢担当,勇于开拓、积极作为”的党员干部队伍,为采油厂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把握科学定位,在推进科学办校中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高办学水平
孤东党校是采油厂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武装、党性教育和能力提升的主渠道,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的重要阵地,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坚持党校的科学定位,发挥好党校教育的自身优势,突出服务大局的特色、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特色、思想库的特色是新时期党校教育的鲜明特色。孤东党校在把握这一科学定位中,立足推动孤东新发展,按照中央、山东省委和油田领导关于加强党校教育工作的要求,贯彻落实党校工作 “三个适应、三个促进”部署,加强党员干部党建思想文化教育、现代管理理论和业务技术培训,形成了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二、坚持质量立校,在完善党校管理体制中贯彻落实“三个适应、三个促进”,推动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建设
孤东党校坚持质量立校、按需培训,把学习引导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来,努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适应工作大局要求,促进中心任务落实。孤东党校根据集团公司“油气硬稳定、东部大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主动适应油田改革发展思路,立足采油厂生产建设实际,贯彻落实采油厂党委决策部署,探索完善党校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在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上走出一条符合孤东发展实际的路子。在办学理念上,秉承“融入中心、贴近基层、服务发展”的培训理念。在培训管理上,实行“培训管理项目化、教学设计系统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方式敞开化、教学评估一体化”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按项目培训。在培训课程建设上,建立了“先立项审批、后备课准备、先评审通过、再面向学员授课”的新课开发机制。在培训需求调研上,采取网上开辟专栏敞开式调研、分专业系统调研、专题调研和下基层集中调研方式,了解掌握培训需求。在教学管理上,实行“班项目”管理的办法,对重点班次建立双班主任制和班主任日志等管理制度。在培训形式上,按需施教,采取集中办班培训、举办专题讲座、基层送课和网络培训平台自学等形式。在培训内容上,既重视路线、方针、政策等政治理论培训,又重视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实务的培训。通过党校培训,使全厂党员干部成为带领干部职工增油上产、管理创新增效的领路人。在培训中,坚持统筹整合用好厂内外两种教学资源。采取与高等院校、油田专业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和油田二级培训单位合作办学的方
式,用好外部教学资源;整合采油厂各部门和各三级单位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采油厂首席、专家、技师等作用,用好内部教学资源,将采油厂党校打造成思想教育阵地、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管理创新研究的阵地、技术创新推广的阵地、人才成长发展的阵地。
适应党员干部教育和理论武装的要求,促进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孤东党校加强党性教育,积极拓展党员干部培训教育领域、内容、手段,激发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的政治热情和内在动力。孤东党校组织骨干教师到基层宣讲,同时聘请专家、学者做政策、理论专题报告,进行内容解读。孤东党校深化业务技术培训,围绕采油厂勘探开发,强化专业技术知识学习,开展地质技术、工程技术培训、基层技术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等专业方向培训,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围绕管理创新增效,强化管理知识学习,分专业系统开展管理干部业务知识和技术培训,提升了管理水平。围绕岗位履职尽责,强化任职能力提升,开展科级干部、基层干部和班组长轮训,提高了党员干部履职尽责能力。
适应党的理论建设的要求,促进实践创新。党中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孤东党校开展基层送课,向广大党员宣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如何建设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该课件荣获全油田党课课件评比一等奖。突出党员干部思维引导和心理疏导,开展塑造阳光心态心理素质培训,帮助他们克服职业倦怠心理,摆正心态,戒骄戒躁,勤奋敬业。以建党纪念为契机,采油厂党校先后
8次下基层巡回宣讲。围绕厂党委提出的党建思想文化工作目标,成立课题项目组,组织专题党课宣讲五场次,受教育人数1200余人。两年来,孤东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2期,培训万余人次。
三、认清形势,找准问题,研究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油田企业发展和党校建设的规律
立足企业改革发展大局,找准存在问题,研究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党校教育的规律
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创新发展战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既是国内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油田企业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增效的必然要求。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新的挑战。深刻认识把握这一根本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全面加强党校工作,培养一支适应改革发展要求、能推进采油厂持续稳定发展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党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企业党校教育存在着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党校的功能定位认识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充分,出现了党校功能被边缘化、弱化的现象。二是思想理论研究和创新力度不够,不能完全适应采油厂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新要求。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人员结构和工作任务的矛盾、知识结构和教育需求的矛盾。四是受各种社会思想影响,党员干部队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宗旨意识淡化,党校教育面临新挑战。五
是生产任务重与学习时间紧的工学矛盾依然存在,并且随着发展矛盾愈发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要将企业党校纳入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中,研究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律、油田企业发展规律和党校建设规律,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更要党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来解决。
四、把握服务中心、适应改革的总要求,探索党校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途径
搞好党校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中心、适应改革的总要求,充分认识“主渠道、主阵地、大熔炉”作用,认真贯彻党的干部教育方针,遵循党员干部教育规律和党员干部成长规律,适应党的干部教育和理论武装的要求,促进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油田企业党校的功能不仅仅限于培训党员干部、限于教学,还必须适应改革发展,研究理论和现实问题,服务于油田企业的中心工作。作为采油厂党校要紧紧围绕采油厂原油生产这个中心工作,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主线,参与思想理论课题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和对策应用研究,找准方向,选准课题,深入研究,推动管理创新、实践创新。紧贴党员干部和基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准根源,把握问题实质,为决策提供参考,发挥“思想库”的作用。
教师是党校教学工作的关键。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及时与上级业务部门联系,积极创造条件选派骨干教师学习进修,不断更新知识。同时,加大兼职教师的选聘、培养、使用和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他们联系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不断提升教学水
平。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以人为本,热情服务,以管促学,以学促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
培训实践中,要牢固树立“按需培训、因人施教”的理念,在培训需求调研分析、方案制定上,贴近学员需求、贴近生产经营实际,把学习引导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来,努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综合运用菜单式、案例式、讨论式、讲授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发挥网络信息化技术优势,利用网络培训远程平台、可视化电化教学手段增强培训效果;在培训内容上,开展政治理论、党性教育、业务技术培训的同时,加强心理疏导、作风训练。
油田企业正在探索“油公司”管理,党校工作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拓展服务空间,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行远程网络教育、多媒体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党员干部教育网络化、信息化。油田企业应加大投入,加强党校软硬件建设,在校园环境规划、电教设施、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上大力支持,提高办学水平。
党校要加强与上下级业务部门、兄弟党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业务合作、加强纵向横向联系、优化资源配置,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为党校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福建省委党校:当好理论宣讲排头兵
文章来源:中央党校网 [作者:陈球] 发布时间:2013-12-02
福建省委党校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
重大理论成果,牢牢把握宣讲正确导向、强化宣讲平台、丰富宣讲形式、突出党校宣讲特色、发挥科研资政优势,不断提升宣讲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权威性,培训轮训党政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和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阵地作用不断增强。
一、坚持党校姓党,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始终把党校姓党、忠诚于党作为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把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党的十八精神、中国梦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课堂,贯穿党校教学始终。始终坚持“研究无边界、讲台有纪律”,通过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新课试讲评审制度、学员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牢牢把握讲课正确导向,确保宣讲内容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举办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师资培训班,在中央党校举办全省县(市、区)党校常务副校长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训班,为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课堂打下坚实基础。围绕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等九个专题,在各主体班次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梦》专题,围绕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设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导、“学习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等九个专题。
二、强化宣讲平台,宣讲影响力不断提升
坚持“线下宣讲”与“线上宣讲”两个平台两手抓、两手硬。努力发挥干部培训轮训主渠道作用,立足各类培训班次,邀请省委书记尤权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姜信治来校为领导干部上党课,着力提升海西大讲堂特色品牌,积极参加省委宣讲团,大幅度提升线下宣讲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成立青年教师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组织干部教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次73期,培训领导干部5457人,其中举办“全省厅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4期,培训厅级领导干部1000多人。充分发挥网络时效快、范围广、容量大、成本低和方便快捷等优势,着力升级“福建干部学习在线”宣讲平台,努力打造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宣讲平台,全面提升宣讲覆盖面。“福建干部学习在线”宣讲视频课程已达2万多门,其中党的十八大精神辅导课程40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46门、群众路线教育38门、凝聚中国梦8门视频课程。现有注册人数2万多人,其中处级以上干部6000多人。
三、丰富宣讲形式,宣讲效果不断增强
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与论坛讲座相结合。通过举办全校大讲座等专题讲座,针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同时充分发挥学员的资源优势,举办学员论坛和首届海西领导干部论坛,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习效果。二是理论解读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宣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三是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围绕党的十八大等重大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报纸、刊物等传统媒介进行宣传探讨,同时开设网络宣讲专栏,提高宣讲的时
效性和互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举办各类讲座30多期,在全省筹备建立现场教学基地15个,先后开设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专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专栏。
四、深化科研资政,理论武装不断强化
进一步推进教学、科研、咨询一体化,把理论宣讲与福建省情相结合,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理论研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领导干部。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全国党校系统和福建省机关党建研究会“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征文活动;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理论参考》等刊物上开辟专栏,及时刊发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文章和学习体会文章。举办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理论研讨会,征集论文112篇。刊发决策咨询成果17篇,其中4篇成果获5位省领导批示,学员决策咨询成果《破解县域经济产业同质化的途径及其对策建议》获省委书记尤权批示。
坚持质量立校,打造一流教学
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一流教学,既是中央党校建设“一流学府”的基本要求,也是切实贯彻质量立校战略的重要抓手。回顾近年来我们在校委领导下努力打造一流教学的历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打造一流教学,关键在于找准党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围绕教学展开,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从这一意义上讲,贯彻质量立校战略,建设“一流学府”,核心和关键就是要努力打造一流教学。
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打造一流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党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育并不断增强党校教学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何谓党校教学的核心竞争力?概括而言,就是党校教学所具有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能力、优势乃至魅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够支撑党校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使之在与干部教育同行的竞争中出类拔萃。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党校教学的这样一种核心竞争力究竟来源于何处呢?
在我们看来,党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归根结底植根于党校姓党这一性质和定位。党校姓党,既是党校最本质的定位,也是党校打造一流教学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和方向。只有坚持党校姓党,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强调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党校教学才能很好地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也正因为如此,只有牢牢把握好党校姓党这一党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我们培育和扩展党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才能够既把得准方向,又能够获得强大的动力和持续的创新源泉。
二、打造党校教学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
从贯彻质量立校战略和建设“一流学府”的要求来看,中央党校教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一流的学风、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教学设施。而把这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其核心就是要有一流的教学质量。
展开来说,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贯彻,好读书、勤学习、善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风清气正、气韵独特的党校文化的培育,归根结底,都需要依托一流的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形成并得以长久持续;一流的课程和一流的师资,本身就是一流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一流的教学设施,则是一流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正所谓:本之所存,形之所存也。
因此,如果说打造一流教学是党校教学改革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那么,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则是这一目标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和要求。只有牢牢扭住打造一流教学质量这一枢纽,党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才能收纲举目张之效,才不会是走形式、摆架子、做样子。更进一步讲,只有具备一流的教学质量,贯彻质量立校战略和坚持党校姓党原则才会有可靠的支撑,才不至于落空。
三、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打造一流的课堂授课质量
党校的教学涉及众多因素、众多环节,但课堂教学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环节。由此而论,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关键就在于要打造一流的课堂授课质量。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老话不仅显示了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平时长期研究积累和课前准备的高要求,也表明了课堂教学对于整个教学运转的极端重要性。事实上,作为连接教与学两个方面最为制度化的平台,课堂或讲台既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最基本的岗位,也是学员接受理论武装,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最重
要的场所,还是教与学两个方面能够实现双向互动,以收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之功效的空间。而要让岗位能够充实、场所能够丰满、空间能够活跃,主导性的力量就在于授课教师,决定性的因素就在于教师的现场授课质量。
就此而言,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关键就是要打造一流的课堂授课质量。如果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算你有再高的政治地位,有再好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也难以赢得学员对你的教学工作的由衷称赞,而影响所及,恐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及学府这一称号本身。
四、打造一流的课堂授课质量,关键在于打造出精品、推名师的长效机制
从操作的层面看,要提供并保证一流的课堂授课质量,实质就是要让党校的课都成为精品课,让所有教师都能在授课过程中完整地体现精品课的基本要求,既所谓坚持党校姓党、体现学术框架与科研含量、推动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的相互照应、展现国际视野和历史参照,并能够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适宜的表达技巧,从而自如地驾驭教学进程、积极地调动课堂气氛、有效地推动教学互动。
当然,从党校教学的现状来看,我们无疑是能够比较轻松地从数百门课程中选出一堂甚至数堂精品课。但问题在于:我们怎样能够做到让党校的每一堂课都能成为精品?在我们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就是要有一套激励党校教学能够不断出精品的长效机制,让精品课能够持续涌现并成为推名师、出名师的重要平台。只要能够打造出这样一套有效的机制,再加上我们在进人的时候能够选拔出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人才为依托,长期坚持下去,党校讲台必收精品课遍地开花之效。
从另一个方面看,精品课的打造也为党校能够不断地推名师、出名师提供了最重要的平台。一流学府当然得有一流的名师。但名师从何而来?在我们看来,名师的形成既不能靠行政认定,也不能靠宣传包装,关键是要靠一整套激励机制让教员能够爱岗敬业,专心学术,热爱教学,并且能够获得适宜的教学舞台的磨练。如此来看,如果能够把打造精品课的努力转变成一套稳定的制度化的机制,一大批名师的推出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五、打造出精品、推名师的长效机制,关键在于要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改革的科学化水平
建立推动党校教学出精品、出名师的长效机制,需要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努力提高其科学化水平。从具体的操作来看,这就需要我们以坚持质量立校和建设“一流学府”为导向,从包括班次和专题设置、教学设计、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等多个方面和环节同时着手,深入研究相关教学环节改革的规律性,从而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事实上,这正是最近几年来中央党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情况。
比如,在研究专题设置上,我们既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又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建立了一种能够让教员从“打游击战”变为“打阵地战”的机制;又如,在教学讲题的设计上,我们坚持寻找具体讲题与学科的结合点,突出学理性,建立了一种“把赤脚医生看通病”转变为“各方面专家集中会诊”的机制;再如,在教学管理上,我们建立了一种把坚持精品至上与实行末位调整相结合的竞争激励机制。此外,我们还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断地完善评估体系,建立了一种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估机制。
当然,还要看到的是,建立出精品、推名师的长效机制,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既需要增强科学性,也需要讲求策略和步骤,以求达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和教学改革共识的最大化。但归根结底,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的方向和原则,也是我们打造一流教学的努力能够收到积极成效的根本保证。
孤东党校本着“向课堂要质量,向课件要精品,向课时要效率”的原则,着力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围绕“强能力、当名师”目标,积极深化“外委培训、实践培训”教育培训活动。创造条件,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和
多专业学习进修。同时,组织专职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比赛、听课、评课、议课活动,提升了专职教师队伍素质。围绕“高素质、业务精”目标,提升兼职教师队伍素质。建立了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聘任了50余名各系统、各专业的专家、机关科室长、三级党政正职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了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面深刻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的时代内涵,深化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受教育党员干部近2500人次。
把好基层调研、需求分析、方案制定关,贴近党员干部培训需求,采取送课下基层宣讲、举办专题讲座、集中办班培训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强化管理理念、理论教育和业务知识学习,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建立了符合采油厂实际的管理机制。健全完善了《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党校工作制度》、《教师岗位职责》、《教师管理制度》、《学员守则》、《班主任工作条例》、《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等,为党校教学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四篇: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调研报告
----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苗永汉
2010年10月28日
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国运兴衰、乐于教育、教育兴衰、乐于教师。要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形成具有内在活力和实力的“造血”机制。诚然,发展教育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在贫困地区尤为明显,但不意味着回天乏力。贫困地区的人才缺乏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引进人才是必要的,但不能只执一端,基点还必须放在发展教育、开发内部人才上。加强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有一个好的校长,就会有一所好的学校,有一个好的教师,就会有一批好的学生。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我县义务教育的普及问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问题,要狠抓两支队伍建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由各级各类学校110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87所(含分校)、幼儿园1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2221名,小学段专任教师1279人,初中段专任教师942人,校长110名。
二、“两支队伍”建设的形势
校长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是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建设,是教育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队能力是教育系统整体素质的体现,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决定着领导水平和教育水平。建设高素质的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加强教育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顺利推进教育各项改革,推进教育发展根本保证。近年来,全县把加强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狠抓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各级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各级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为加快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就全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状况来讲,总体上是坚强团结的、有凝聚力、战斗力的。但是,与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教育系统干部职工队伍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素质有待提高。不少干部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
2、结构有待优化。学校双语教师比例太少,不能够满足广大家长对孩子学习双语的需求。个别领导、干部在一个岗位一干就是几年、十几年,不能及时交流和轮岗,因而容易产生惰性,形成思维定势,工作难以创新。
3、思想不够解放。主要表现是:思想僵化,唯书唯上,行动疲沓,对政策研究不透彻,形势分析不准确;不能将上级政策与实际有效结合,照抄照搬,死板教条,灵活运用,创造性工作不够,求稳怕乱,宁左勿右,不敢创新,怕出乱子,怕担责任;因循守旧,墨守陈规,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能力欠缺。
4、精神不够振奋。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责任心差。以上这些现象和问题虽然存在于个别干部身上,但严重影响整个教育系统“两支队伍”的形象,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5、教师分布不均。部分周边乡镇教师过剩,个别边远乡镇教师相对不足。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高中教师、职业技术教师、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专业教师相对缺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政治学习,全面提高素质。要把全面提高干部素质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增强干部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突出抓好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两支队伍”头脑,不断增强党性修养,使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眼于提高“两支队伍”工作能力,切实注重实践锻炼。要充分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提高“两支队伍”工作水平,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两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2、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和聘用制度,坚持把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作为选拔任务校长的主要方式。切实扩大民主选拔,保障教职工对校长选拔任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并努力提高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参与程度,把一批思想纯、品德端、业务精、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实行校长岗位责任制,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在下达职称限额和职称评定时进一步向边远贫困乡镇学校倾斜,优先解决边远贫困乡镇教师的职称问题,使他们安心教学工作;制定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时,也要向一线教师倾斜,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干事活力。
3、加大教师结构调整力度。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在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中选拔有音乐、体育、美术特长的教师参加离职进修和中长期培训,进行转岗调整,充实到音体美教学岗位,解决音体美教师不足的问题;选拔有专业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赴省内外高校或高职学校离职进修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毕业后安排到高中或职中任教,解决高中教师或职业技术教师缺少的问题;通过离职进修和培训,培训一批一专多能的教师;每年从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择优选聘部分紧缺专业教师,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4、强化培训,提高素质。根据自治区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计划,选派校长、教师参加了集中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选派教师参加自治区、地区组织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脱产进修、在职函授、自学考试等形式的学历教育,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结合我县实际举办教师“双语”培训、计算机培训、校长岗位培训、远程教育培训以及主要对民族教师进行的汉语在职培训,提高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和各族教职工的业务水平能力。
5、积极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原则,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教师专业与教师任职的结构调整,实现了在职教师尽量做到按专业任职,极大地改观过去师资分配不均衡,教育方式不科学的局面。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做好超编人员分流工作,对教学业务水平较差,不能胜任教师岗位的人员要进行离岗培训,经培训仍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要进行待岗分流,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严重失职的人员,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6、多渠道补配教师,解决师资紧缺问题。从全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抽调懂“双语”的干部,充实到基层学校支教;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师资班统分的方式为我县教育系统补充教师,缓解我县教师紧缺的问题。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重点充实边远贫困乡镇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鼓励和支持县城办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与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要把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作为城镇教师支援乡镇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乡镇学校交流任教,并且统筹安排好其他城市的教师到乡镇执教的工作。
第五篇:提高农民素质和教育水平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与增加农民收入
日期:2003-07-16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作者:
------------------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热门而又沉重的话题。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农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是转变农民思想、发展农村成教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其不仅要求人口数量得到合理的控制,而且要求其质量得到足够的提高以及其结构的优化组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一、提高农民素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据农业普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农民纯收入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即文化程度较高的从业人员,其人均纯收入相应较高;从不同区域来看,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农民收入水平也较高。相反一些贫困地区识字人口少,文盲率高,人口文化程度低,造成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分布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收入水平的差异。文化程度越高,从事农业生产者越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则越大。农村非农产业作为高收入产业,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素质的高低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与农民收入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农民素质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新的投入物不断增加,因此投入物的实物生产率也就不断变化,农民必须对这些新的机会进行判断,了解他们的性能,进行有效的组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以便获得更多的效益。只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具有这种能力。
2.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就必须让他们掌握非农产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据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72%、38.46%和40.80%。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就可以扩大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近几年来,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农村住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较高素质的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择业范围较大,来自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也较多。据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和大专户占农户现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8%、66.8%、72.5%、73.2%、77.5%和81.5%,证明素质高的农民所获得的货币化收入较多。
二、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人力资源缺乏与浪费并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是: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极端缺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日益提高,农业现代化的逐渐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闲置,现有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6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迫切需要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除了传统农业中的直接生产者以外,还需要各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但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农村极为缺乏。
2.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与质量低下并存。我国拥有农村劳动力高达7 .9亿人,农村人口数量繁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每年还以递增的速度增长。然而,素质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文化素质看,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人口多,且90%集中在农村,70%是妇女。从思想素质看,农民观念较落后,保守求稳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因此,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较大差距。
3.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农村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到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该看到人力资源总量配置失衡,劳动力供给过大,结构不合理,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扭曲现象。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针对农村人力资源上述现状,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人口质量是一种耐用的稀缺性资源,这种资源的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基础。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并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注入打下基础。在农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转变其“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有效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淡化农民的守成意识,转变其“等、靠、要”的思想为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超越的思想,不断地创新和走出去;扭转其务农低人一等的思想,提高现有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环保意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另外,在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优先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给广大的农民做好表率,发挥其示范效应。同时还要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盘活现有的文化资源,建立以乡镇文化中心为枢纽、村俱乐部为基础、文化户为补充的基层文化网络。
2.在加深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投资收益的滞后性、广泛性的认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一般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村级教育。主要通过扫盲行动,针对农村中那些目不识丁的成人,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教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和简单的农业技术。这是智力投资的基础形式,比较粗放,但投资少,见效快。二是镇级教育。主要依靠镇农技站、文化站和职业中学、农业中专,针对那些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和完成村级教育的农民,系统地进行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他们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三是社会教育。主要以农业大中专院校为主,采用函授和委托培养等方式,对农村中一些优秀青年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农业科技和农村现代化所需各种知识的教育,培养农村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工作。这样就形成一个从低到高、相互依存的农村教育体系,将能有效解决农村成人教育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充分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为实现农业
现代化服务。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要优化人口结构,我们不仅要做好量的控制,更应做好质的提高,其中,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是关键的一环。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值得大家深思。我们应该通过国家划拨和民间赞助等多种方式积累一定的资金支援农村的医疗保健建设,改善其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其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农民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宣传和普及卫生科学知识与方法,增强农民自我保健能力。
4.根据农村人力资源的不同层次,按照市场原则,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光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进行合理配置,其优越性的发挥一定是不尽人意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按照市场原则,让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达到优化组合、各尽所能的目的。对于农村中的“土能人”、“土专家”,政府应积极扶持,尽量将其培育成种植大户,达到“富裕一个,带动一方”的效果。对那些具备某些在城里发展能力的“乡土人才”,如各种能工巧匠、经商办厂者,我们应从政策上加以鼓励,如加强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进城门槛,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其资金不足问题;在不同的城市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等。这不仅有利于其自我发展,而且能在当地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对那些没有什么专长和技能的农民,我们应引导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边干边学”,不断提高其生产能力,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摘自:2003(5)(68-69)《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