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大学的大规模扩招,每年毕业生的数量迅速的增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新时期下大学生就业所引发的一些新现象,如:零工资就业,宽口径统计就业率制造就业繁荣新泡沫,读书无用论等现象,并简单阐述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重点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就业难 大学生 原因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招以来,招生人数在短短几年内增加了几倍,随之,每年毕业生的数量也高速增长。从2004年的280万,到2008年的559万,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事关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发的新问题
1.“零工资”就业现象
所谓“零工资就业”,就是指大学生毕业时先到自己向往的用人单位去工作,不领取任何劳动报酬,等工作一段时间通过用人单位的考验后,双方再商谈报酬工资,签订用工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据统计,目前有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甚至有1.58%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就业。有专家认为,“零工资”的出现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2.“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却引发了一些地区“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曾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8777人参与),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一边是上大学高收费,家庭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为了孩子上大学倾尽了所有人力、精力和财力,而另一边却是一些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家庭付出的财力和学生付出的精力与“产出”不成比例,甚至反差很大。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均
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出现的影响,用人单位提供职位数减少,与之相对比,高校扩招和应届毕业生却逐年增多,供过于求的矛盾加剧。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从而导致各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均,出现了地区性就业矛盾。[2]
2.高校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
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社会需要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依然没有走出传统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各高校专业设置单
一、类同,课程设置、教材与社会需要脱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这与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造成矛盾,加大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滞后于社会发展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起步晚,水平偏低,经验欠缺,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和改进,这主要表现在:对就业指导投入不够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不完善;就业指导过于注重学生求职时遇到的具体问题和毕业就业程序上,职业生涯规划没能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对职业道德教育还不够重视。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1]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其自身原因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首先,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尚不成熟,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期望值过高。其次,学生本身就业动机不强,目标缺失,没有职业规划。此外,缺乏社会信息;自卑等造成的成长性阻障等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5.用人单位的原因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误区,过分注重文凭。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
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认真抓好培养人才的质量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下,高校就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以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为目标所向,变重成绩为重综合素质,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课堂式教育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分阶段,分对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抓好专业教育;既要抓好理论教育又要抓好实践教育;既要引导学生会思考又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各个教育环节都统一到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上来[3]。此外,专业知识是一个知识结构的主干,是知识体系的主体,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适用范围。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密切关注市场未来的“动向”, 建立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开展毕业生就业率的收集与反馈、专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把握、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与数量的预测等,然后通过学科的进化、专业的调整和课程的整合来实现,平衡各类专业人才结构。
2.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学校特色
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各类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根据学校的特色,不要盲目地参考别人,忽视了自身的办学条件。特色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所以确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应因校而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要有所不同,同一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各有特点,同一高校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3.加强学风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高校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职业、人生、未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的大学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和理想目标的缺失是挫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结合各年级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实施循序渐进的就业教育。
4.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应届毕业生扩展到全体在校学生,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大学学习始终。同时,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还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而有所侧重,努力做到大众化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形式上,采取多形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功的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制订培训计划,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已的综合素质。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计指导程,有利于及早消除大学生就业、择业中的误区;有利于使刚入校的新生及早转换角色,作出长远规划,使他们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今后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积极的人生价值。高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做到[4]
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针对各专业特点,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就业范围、职业发展趋势等,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了解就业环境,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2)引导学生确立目标、规划未来。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制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步骤和措施方法,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3)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用人单位择用人才的依据。
5.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不仅限于专业能力,而是能体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综合能力。很多用人组织的择才标准还显示,品格已成为社会选择人才的核心要素。品格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诚信,中外合资用人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把道德和诚信作为选择人才的核心标准。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再强,如果品格不好,用人单位是不会录用的。良好品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
6.积极开发就业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
开发新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四、总结
总之,解决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紧密配合,主要是作为人才供应方的高校、作为人才消费方的用人单位和作为宏观调控方的政府这三个方面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毕业生个人也要加强自我完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地积极采取措施,以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
报,2006,3:18-19.[2] 莫军成,陈默.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实现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
报,2008,2:32-35.[3] 金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科教文汇,2009,8:80-81.[4] 黄海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新特点及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7-9
[5] 张虎林.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点问题的探讨[J].兰州学刊,2003,5:178-182.[6] 张治理.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的创新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7:15-22.[6][5]
第二篇:关于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考
关于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考(2009年2月19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内容涉及了劳动保障工作的方方面面,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已经成为民生的三大支柱,由此可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一、就业
和再就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劳动保障工作就是围绕人的生、老、病、死,人的一生来工作和服务的。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减震器”,建立健全有效的劳动保障机制,是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第一,劳动保障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是获得最大利润,而社会的公平性,一般民众的生存权就需要依靠政府来保障。一方面靠劳动分配等行政手段来调节,一方面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所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劳动保障工作就越显重要;第二,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就是社会成员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这就要求每个劳动者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拥有一个就业的岗位,使人们的创造欲望和要求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第三,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不论是就业和再就业,还是社会保障和劳动者权益维护,都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息息相关。关注民生、关注劳动保障,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成为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第四,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随着近年来劳务输出的规模化、产业化,大量的农民成为城市居民,成为产业建设的主力军。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完善的劳动保障工作,将推动农村富裕、农民增收,从而缩小城乡差别,并最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
二、xx劳动保障工作的现状和发展思路
xx市的劳动保障工作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截止2008年底,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市登记失业率3.82%,控制在4%以内,劳务输出46.7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5万人,劳务输出为xx市带回资金20.84亿元,劳务收入占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从1998年开始执行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任务全面完成,五大保险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障资金安全运行,社会保险基金保障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劳动保障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内部分配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劳动关系保持了和谐稳定。
目前面临的问题,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二是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难度大。三是劳动保障执法力量和执法环境有待改善。
怎样抓住用好机遇,实现突破发展?可以概括为:思路决定出路、特色决定发展。
1、以劳动保障执法为切入点,推动劳动保障全面工作
科学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和谐社会需要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劳动保障执法,是劳动保障行政职能的集中体现,是做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劳动保障整体工作的“发动机”和“助推器”,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2、强力拓展劳动保障工作的新领域
在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前,拓展劳动保障工作的新领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目前劳动保障工作面临新形势的迫切要求。一是要强力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拓展。随着财富总量的日益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承担法定社会责任的重要单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纳各类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潜力已经并正在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将积极指导他们依法建立规范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实现劳动保障工作对象、工作机制由以国有企业和计划指令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维权服务为主的新模式的重大转变,拓展劳动保障工作新领域,探索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二是要认真抓好农民工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对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
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保障其合法权益和改善就业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现实看,农民工在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既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坚持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积极扩大就
业,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一要注重发挥经济的拉动作用。紧紧抓住当前主导产业建设较快发展的良好机遇,把扩大就业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二要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形成。三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促进作用。健全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将就业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作为对政府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对困难群体实施再就业援助活动。四要注重发挥政策的促进作用。不折不扣地落实税费减免、财政投入、小额信贷等促进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并逐步形成具有普惠性、稳定性、长效性的就业政策体系。五要注重发挥宏观政策对失业的调控作用。规范企业裁员行为,鼓励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第三篇: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解决残疾人生活的根本出路就是实现劳动就业,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在整个社会大家庭中,实现平等、参与、共享。残疾人就业难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该如何着手解决呢?
一、从求职者来看。
1、残疾人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2、对于选择职业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残疾人就业必须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选择职业和单位时,要实事求是,扬长避短,既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和爱好,也要考虑到客观的可能和社会的需要。
二、从用人单位来看。
1、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残疾人的偏见,关心、帮助残疾人是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要共同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
2、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尽可能安排适合残疾人自身特点的岗位。在残疾人的工资、福利待遇上要与健全人一视同仁。
三、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来看。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残疾人用工需求调查。在做好残疾人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的基础上,还要主动调查掌握整个辖区残疾人的就业愿望和求职需求。调查掌握好用人单位的空岗信息和用工需求,了解残疾人安置后的工作情况。
2、建立残疾人求职信息库和残疾人招聘信息库。一方面要及时输入残疾人的求职信息和社会各用人单位的空岗信息、招聘信息。另一方面要及时把信息传递出去,使信息资源实现快捷、合理的搭配。再一方面要运用信息,及时对残疾人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指导残疾人就业工作。
3、构建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和残疾人就业信息传播网络。(1)要加强街道、社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联系,了解掌握本辖区残疾人的求职情况、失业情况和就业情况。(2)要加强与各用人单位的联系,努力做到能及时、主动传递残疾人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4、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加强就业观教育。(1)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已经是目前实现残疾人就业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要让残疾人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开展敬岗爱业教育。(2)以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作为残疾人职业培训的基础,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5、抓好残疾人职业介绍工作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结合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分散就业工作)。(1)做好残疾人职业介绍工作,关键是要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来登记的,本身就有困难,因此要具备奉献精神,同时还要干一行,学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为岗位上的行家能手。(2)加大对残保金的征收力度是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必要措施。严格按政策的规定、程序办理,把好残保金的减免、抵扣手续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扩大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覆盖面。(3)强化社会关心残疾人就业意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残疾人生活和就业的现状,依法按比例分散安置就业是社会各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
第四篇:关于如何做好就业工作
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来说,其重要地位日益提高。我认为,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应该在正确引导毕业生的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前的资料准备、试用期环节的工作总结等几个方面下一番功夫,以切实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实现从在校生向合格的企事业员工这个角色的转换,在人生征途上走好最初最重要的一步路。
1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目前有很多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对称现象,使其找工作的道路越走越窄。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却根本就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事实上,随着国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各类中小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中型企业。
由于许多大学生依然抱着“安全感第一”的择业心态,出于“求稳”而只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这种大学生求职心态不端正、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现象,无疑正在加剧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难度。
当今社会各界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着急时,“有业不就”的大学毕业生却日趋增多。业内人士指出,“有业不就”大学生中,一是多数人就业期望值过高。基层和西部需要大量毕业生奉献才智,但想去的毕业生并不多。二是更多的毕业生采取“临时就业”方式,尝试各种各样的短期工作,有的毕业生三个月换了三四个岗位,仍然没有试出满意的工作;一些毕业生靠一技之长,在家中做些兼职,并不急着就业。三是一些毕业生不考上研究生不罢休,放弃就业机会。四是还有一些家境宽裕的毕业生,觉得衣食无忧,就业压力大,干脆就在家里过安逸的生活。
如果毕业生没有明确的就业和发展方向,定位不准,自降身价也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况且此举对整个毕业生就业可谓“饮鸩止渴”,从总体上看,对多数毕业生是不利的。
总的来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他们的就业观念。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所以毕业生就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求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逐步树立创新择业的意识。
(1)转变依赖学校、家庭的观念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主要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这就决定,毕业生就业必须转变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观念,要依靠自身的实力,要对自己准确定位,大胆推销自己。
(2)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随着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各种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将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社会将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同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兼并、联合、重组、破产、裁员、分流等会时有发生,所以大多数人企求的一次就业定终身变得不现实。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毕业生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的学习发展,要有随时准备重新择业上岗的思想准备。
(3)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认为大学的专业分得越细越好,专业之间有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事实上,大学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只是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大学生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择业领域。
(4)转变择业盲目攀高的观念
很多学生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业过程中盲目攀高,追求“三高六点”式的职业(“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缺乏到生产一线、基层去锻炼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就业愿望脱离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国家需要。为此,毕业生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要一味盲目追逐热点,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最能适应自己的职业,从最基本的一步一步做起。
2帮助毕业生做份职业生涯规划
为自己设计职业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规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很有帮助,一份好多职业生涯计划书的作用更是如此。
职业生涯规划一旦设定,它将时时提醒大学生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你的进展如何。一个没有计划的人生就像一场没有球门的足球赛:对球员和观众都兴味索然。职业生涯规划大体有以下几个步骤和要点。
第一步:分析自己的需求
可以试试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开动脑筋,写下来10条未来5年你认为自己应做的事情,要确切,但不要有限制和顾虑哪些是自己做不到的,给自己头脑充分空间。第二种更直接,完成这个句子:“我死的时候会满足,如果……”想象假设你马上将不在人世,什么样的成绩、地位、金钱、家庭、社会责任状况能让你满足。
第二步: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
分析完自己的需求,试着分析自己性格、所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一生中可能会有哪些机遇;职业生涯中可能有哪些威胁?这是要求同学们试着去理解并回答自己这个问题:我在哪儿?
第三步:长期和短期的目标
根据自己认定的需求,自己的优势、劣势、可能的机遇来勾画自己长期和短期的目标。例如,如果你分析自己的需求是想授课,赚很多钱,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则你可选的职业道路会明晰起来。你可以选择成为管理讲师;这要求你的优势包括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优秀的演讲技能和交流沟通技能。在这个长期目标的基础上,你可以制定自己短期目标来一步步实现。
第四步:阻碍
确切地说,写下阻碍你达到目标的自己的缺点,所处环境中的劣势。这些缺点一定是和你的目标有联系的,而并不是分析自己所有的缺点。他们可能是自己的素质方面、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创造力方面、财力方面或是行为习惯方面的不足。当你发现自己不足的时刻,就下决心改正它,这能使你不断进步。
第五步:提升计划
现在写下自己要克服这些不足所需的行动计划。要明确,要有期限。可能会需要掌握某些新的技能,提高某些目前的技能,或学习新的知识。
第六步:寻求帮助
能分析出自己行为习惯中的缺点并不难,但要去改变它们却很难。相信父母、老师、朋友、上级主管、职业咨询顾问都可以帮助自己。有外力的协助和监督会帮你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步骤。
第七步: 分析自己的角色
制定一个明确的实施计划:一定要明确根据计划你要做什么。如果你目前已在一个单位工作,对你来说进一步的提升非常重要,你要做的则是进行角色分析。反思一下这个单位对你的要求和期望是什么。做出哪种贡献可以使你在单位中脱颖而出?大部分人在长期的工作中趋于麻木,对自己的角色并清晰。但是,就像任何产品在市场中要有其特色的定位和卖点一样,你也要做些事情,一些相关的、有意义和影响但又不落俗套的事情,让这个单位知道你的存在,认可你的价值和成绩。成功的人士会不断对照单位的投入来评估自己的产出价值,并保持自己的贡献在单位的要求之上。
针对这些问题,涉外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很多都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书。比如从事会计职业、统计职业、财务职业等人生目标的确定,然后在初步明确的目标的指引下进一步分析外部状况和自身条件、特点,对自己的目前和未来都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位和深刻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奋斗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动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同学能够迅速、清晰的找到自己的劣势所在(比如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英语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并化了大的力气去改进这些方面,在走入职场的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了宝贵的益助。
3督促毕业生妥善准备求职前必备资料
在择业竞争中,决定胜败的因素很多,其中求职前充分的资料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求职资料是
毕业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求职前要准备的求职资料大体包括:
(1)个人简历
这种简历设计各不相同,从要求上讲,以简单明了为好。主要内容应有:本人自然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籍贯、毕业学校、系别、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学历、学位、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时间、身体状况、特长等;主要经历(从高中写起);从事的社会工作、组织的活动、担任的职务;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受奖励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等。表格上方要贴上一张一寸近照。
毕业生离校开始求职之前,我们通过多次正式、非正式的活动和同学们交流,指导他们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用人单位的特殊要求做一些合适的简历。比如我们会提供一些不同格式的简历模板给同学们,同时让他们通过制作简历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自身条件。
(2)学校推荐表或推荐信及其他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有学校推荐表、就业协议书、学习成绩单、各种证书等。
推荐表一般由学生所在院系填写推荐意见,因为是组织对你的全面评价,招聘单位一般是比较重视的。
学习成绩单是反映毕业生大学学习成绩的证明,应由各院系教学部门填写、盖章。
各种证书,如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各种荣誉证书,获奖学金以及各类竞赛的证书或驾照等。另外还有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鉴定材料,有关科研成果证明及在报刊发表的文章,推荐、引荐信等等。
4强调对毕业生在试用期间的具体要求
毕业生初就业最缺乏工作经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强调事业心、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同时,对处于试用期(实习期)的毕业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一步一个台阶,切忌浮躁和不思进取。
具体做法是要求同学们在工作经历了一个阶段后要有工作总结,按照回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SWOT分析)、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去展开。通过工作总结提高认识,量化成绩,分析缺点和不足,找出以后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并尽可能为单位的运转以及发展从新人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阶段性的总结及提高,一方面切实提高了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为用人单位领导对毕业生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合理借鉴。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回顾、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要想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真正的对学生的择业、就业、工作有所帮助,必须在多变的环境中不断摸索、思考、试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充分考虑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些共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同学的素质和特点、不同规模、行业的单位的用人要求做个案分析和总结,才能切实帮助毕业生就业,从而促进学院的良性发展。
第五篇: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肖 艳 童付超
《考试周刊》 2009年第35期 字数:3195 字体: 【大 中 小】
摘要: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还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大局。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工作中心、工作主线、工作要点、工作理念及具体工作等五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思路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还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大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毕业生人数持续大幅度增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条主线、突出三个要点、坚持四个理念、做好五项工作”,现阐述如下。
一、围绕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大学生是就业工作的根本对象,也是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确保他们充分就业,是就业工作的根本任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必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全心全意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必须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继续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富民惠民、关注民生”的重要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精心组织、统筹协调、重点督促、分类指导,并努力发挥各自高校的主要积极作用,围绕毕业生这个中心进一步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抓住两条主线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以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为主线,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就业指导上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目前,高校重毕业生就业服务、轻就业指导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扭转这种局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包括就业形势和观念教育、政策法规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就业技能技巧培训指导等内容。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包括就业咨询服务、搭建毕业生就业双选平
台、办理各种就业手续、转移学生档案及根据就业工作进度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等内容。“两条主线”基本囊括了就业工作的各个方面,切实抓好“两条主线”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现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
三、突出三个要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确保重点、关注热点和突破难点。“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稳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应该提早制定目标方案,分解细化任务,落实工作措施,想尽一切办法确保就业率相对稳定,避免出现毕业生就业率的大起大落。热点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高校必须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关注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准确、及时地向有关部门反馈。突破“促进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难点。高校应加大力度对特困家庭、有心理障碍和有残疾的毕业生,以及家在地震灾区的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实施有针对性的“一帮一”就业指导帮扶工作,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顺利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
四、坚持四个理念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宽、社会敏感度高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把以下四个理念贯穿于就业工作始终:一是树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重要性的理念,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为国家分忧、替社会解难、遂学生心愿、促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切实抓好、抓细、抓实。二是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规律性理念,既抓好能力强、素质高、成绩好、表现优的毕业生的优质就业,使最优秀毕业生找到最好的工作,给他们搭建好成功的平台,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积极示范带头作用,又要重点做好就业困难学生、有心理问题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服务工作,由此带动其他学生,整体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树立“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理念,坚持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思想,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规律,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开设市场需要的专业和课程,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用人需求的对接化程度。四是坚持“尊重学生选择权”的理念,在就业指导和服务过程中,学校只需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教给学生分析形势、了解自我、作出抉择、执行计划的技能技巧,至于就什么业、怎么就业、什么时候就业等问题均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意见,切切实实地提高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的主动权和自主权,促使他们做自己的主人。
五、做好五项工作
要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书记或校(院)长亲自主抓就业工作,定期听取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时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在人、财、物方面予以重点倾斜,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进一步完善“由书记校(院)长亲自抓,分管校领导具体抓,就业指导部门牵头抓,以院(系)为主体、班主任或政治辅导员为骨干”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任务分解、责任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信息,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尽力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新的长期稳定的人才输送和就业信息收集支撑点,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岗位。四是加大就业信息化力度,为毕业生签约就业提供快捷服务,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基本实现网上就业、远程面试及高校、政府、社会就业信息网络的相互衔接、资源共享。五是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能力强、业务精、作风正、服务好的就业工作师资队伍,不断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Z].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王金立,柳铭,周屹锋.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工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08,(12).[4]单一峰,周念.毕业生应聘用人单位的博弈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3).[5]李亚慈.谈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兼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理念[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6]梁晋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03).[7]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总理心中的教育:5年《政府工作报告》之教育篇
[EB/OL].2007-03-04.http://.cn/xwzx/gnjy/zhbd/t20070304_67657.htm.[8]甘顺良.高教“大众化”阶段地方院校就业工作的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