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论(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2:4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论》。

第一篇:民族论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身为其中的一员我感到很荣幸。我是西部少数民族中的一员(贵州土家族),西部少数地区人口总量较大,教育较落后,发展缓慢。在各个地区呈现出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之东部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贵州省作为西部省份之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是严重落后。因此,我们应该多西部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对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予以分析,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我在这里以贵州为例,对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予以分析及提出自己的意见。

贵州作为西部省份之一,少数民族聚居,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在55个少数民族中就有48个在贵州居住生活,全省总人口中有40%左右是少数民族,并且少数民族自治的地方土地面积占到56%,所以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有其独特的一面。因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不只对贵州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整个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要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至今,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贵州的其他非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数据显示,2005年贵州的人均收入与全国的人均收入相差近1400元,在全国各地人均收入水平中居末位;从2005年贵州省内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民族自治地区与贵阳市的差距很大,说明民族自治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偏低,而本文则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予以探讨。

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不能简单的解释为某一个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自然环境、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一)自然因素

在贵州省总共有3个自治州和11个自治县,这些少数民族分布的格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很小,并且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大多是岩溶山区和高寒山区,土地贫瘠易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水土流失严重,农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很多地方仍是

“靠天吃饭”的生存状态。在贵州省的贫困县中有70%以上都是民族自治地区,而且这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人口众多。这些自然因素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历史因素

虽然贵州居住着48个少数民族,但是截止目前过百万人口数量的民族也只有极少数的几个,而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口较少,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在中国近代的历朝历代发展过程中,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屡屡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压迫,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他们不断的移居到比较偏僻、土壤比较贫瘠的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文化因素

由于观念以及基础教育条件不足,师资力量严重受限,而且学校大多分散且规模不大,儿童的入学率也非常低,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素质相对较低,导致其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新中国成立之前,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还是使用简单的石器、铁器等传统农业工具,由于其民族地区的文化水平落后等原因,这些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众多的民族自治地区的现代化工业厂矿很少,只有在交通便利的公路、铁路等周边有为数不多的手工业工场,这些厂矿相对来说规模都不大而且设备也相对简单,也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低档产品。在建国后的60多年中,其经济发展水平才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教育水平的落后同时也导致了他们思想观念的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少数民族对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也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计划的实行。

(四)社会因素

在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很多还都处在原始社会阶段,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作,生产、生活方式极其落后,生产力水平也很低下;很多民族还实行家长奴隶制、封建农奴制,也有一部分进入了封建地主阶段制度,整体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原始社会形态,但是原有的制度观念仍然束缚着他们的思想,从而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2.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策略

(一)依靠资源发展经济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生活方式等的落后,这里的树林茂密,原始生态保护得很好,有很多的药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等各种资源;同样自然资源的原生态也形成了奇特的景观,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在实施农业发展战略时应注意生态农业的建设,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系统较好,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破坏了整体的生态环境,要实现生态环境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施过程中可以建立生态产业园区,促进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便利的交通,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交通状况欠佳的情形,应该在重点区域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设施,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

此外,由于当地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需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相关制度,吸引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优化少数民族干部结构,建立一支德才兼备能够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复杂情况的干部队伍。

(二)加大教育投入以提升文化素质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员素质较低、入学率低的现状,国家应该在该地区投入较多的教育启动资金,不仅仅要加强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同时也应该开设对于当地少数民族农民的一些培训,提高大龄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现阶段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等各种因素导致国家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获得的经济发展资金则较少,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资金的流入还受阻,而环境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严重阻碍了该地的经济发展;同样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力资本不足等原因也导致了社会直接投资资金的减少,这样国家和社会直接投资的两大资源来源都出现了问题,必然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因此,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从国家政策和社会资金两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首先,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国家在实施各项政策时,应该根据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发展状况来分别对待,对西部地区的资本市场培育、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其次,从社会投资角度考虑,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人力资本质量、交通便利度等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即使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更多的资金以及政策倾斜到西部地区,但是可能还是会使得政策的预期效果与实际效率产生差距。因此,国家可以考虑调整政策方向,地方政府也可以适当予以引导,地方政策可以改革政策性的资金支付制度,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民族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的力度,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项目予以专项的资金投入,对国家以及省级政府的经济发展项目提供贴息政策,对高科技、以及对地方经济能够起到很好联动作用的项目进行重点的资金扶持;在发展大项目的同时,也要对与少数民族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项目进行资金扶持,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总而言之,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富裕起来,让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均衡的水平,就能实现国家的共同富强。我相信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我们拭目以待吧!

第二篇:论如何增强民族自尊心

论如何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这是小平同志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基本特征及其内涵的一个重要概括。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但是这种开放性是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为前提的。当国门洞开,面对世界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与挑战,当看到发达国家与我们的现实差距,有些人不是奋发图强去振兴祖国而是惑怨或叹,有的甚至把差距当作嫌弃祖国的“理由”。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自强、自尊精神,他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这是因为,没有民族自尊心,就谈不上爱国。一个没有自尊心的民族是不可能受到别人尊重的。世界各国无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十分注重民族自尊心的培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在保卫祖国的战场上出生入死,在反动势力的刑场上大义凛然,在为国争光的赛场上奋勇拼搏,在振兴中华的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奏响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颂歌。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拯救中华”的历史性胜利;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才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谱写了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划时代的新篇章。

没有民族自豪感,就树立不起民族自信心。综观历史,放眼世界,我们也必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我们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壮丽的山河、传统的美德;我们更有对人类文明与世界进步所作出的创纪元的卓越贡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聪明才智、美德情操、发明贡献至今受到全世界人民景仰。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雄辩地表明,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了不起。

没有民族的尊严,就没有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讨论的问题,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1989年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维护 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的原则立场:“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 我是共产主义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来谈问题和 处理问题的。”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小平同志始终从中华民 族的利益出发,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他一再 重申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接受,也不会 在压力下屈服。他积极倡导的中国人民应该树立以祖国为本位、祖国 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高度 概括。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在维护国家根本利 益基础上更强调面向世界的开放性。早在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 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指出: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 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现 在搞的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对外开放既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又适 用于精神文明建设,是由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都具有世界性所决定的。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市场经济下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爱国主义教育 的开放性。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纵观世界近代史可以看出,“吸收”和“借鉴”是一个民族和社 会进步的重要动因,能否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一 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具有加速或滞后的作用。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 守则滞,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不仅要在物质 文明建设中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 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引进国外 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利用。在精 神文明建设中,也必须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特别是精神 文明产品、文化市场、新闻传媒和社会公德中一些带共性的东西,包 括强化国民爱国意识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与方法。当然,这种吸收 借鉴必须立足于我们的国情,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实际,正确处理坚持 对外开放、扩大对外交流与坚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侵蚀的关系。采取 引进、过滤、吸收、融合的办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御腐朽思想 的影响,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坚持在对外开放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全体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从比较中看祖国的发展,从比较中看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正像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资本主义发展 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 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通过开放中的 比较,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振兴中华的紧迫感和责任 感。(作者系中共武昌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第三篇:论民族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

论民族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

法的物质制约性原理表明法律从根本上讲是调整利益关系的工具,法的公平与否完全取决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程度。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格局要求法律不能只考虑国家经济利益,而且要考虑包括民族经济利益在内的不同群体经济利益和个人经济利益。那

种忽视群体经济利益,认为只存在国家经济利益和个人经济利益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个人总是某个群体的成员,个人经济利益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群体经济利益来实现。民族作为人们的共同体,是一种群体,它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

一、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

民族经济利益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条件和经济机会的总和。民族经济利益的范围和方向的确立,数量、质量的增长和提高一方面受一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该国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传统法学理论普遍忽视了民族经济利益的存在,比如边沁就宣称“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而庞德只承认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利益学说,而在当代资本主义高度发达阶段,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益形式而成为更多人的共识①。就连我国当前的法学理论中,并没有民族经济利益的一席之地,而处处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涵盖一切。“我国法学理论和立法上通常都将国家的、集体的和个人的三者利益并列在一起提出,这常常给我们造成某些错觉”②。只不过它给我们造成的错觉是民族经济利益已经包含到集体利益中去了。其实不然,民族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范畴,也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法律范畴,同时它带有人的共同体的生物属性,这一切便构成了它不同于其他任何范畴的特点──民族性。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主体看,民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主体之一。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家庭、基层组织、行业、阶级及阶层、民族和国家七大层次……依主体的不同,利益可以划分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地区利益、部门利益、民族利益、阶级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③。由此可见,从主体考察,民族经济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利益存在,也就是说,作为客体的经济利益与作为主体的民族是不可分割的。

其二,历史地看,民族经济利益要么表现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利益,要么表现为一国之内的不同民族经济利益。“在历史的行程中,紧接着一个时代夜幕的是另一个时代的黎明”④。城邦国家的理想是帝国,而帝国的恶梦却是民族国家。而今,民族国家已覆盖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这是史无前例的。总体而言,民族国家的建立旨在排除其他民族的统治,它的基础是新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组成该共同体的人们首先具有共同的民族经济利益,此时,该民族经济利益与该民族国家经济利益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一致。而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则是另一种情形:由于存在着多个不同的民族,因而,国家政权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多民族共治政权而不是一个民族的自治政权。因此,各民族除了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的表象──国家经济利益之外,还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各民族经济利益。我们所言的民族经济利益,当然是指多民族国家里不同民族的经济利益,主要是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利益。多民族国家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反映了各民族在多民族国家里基于各自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类型而产生的各民族经济利益上具有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历史实际。

其三,从现实看,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实际决定了各民族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格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代中国是古代中国的传承继受者。当今我国民族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格局表现为:一方面,全国56个民族根本的经济利益的统一性。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治保障,国家的建立使国内各民族成为一个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实体,从而也确保了各民族共同的经济利益之安全。另一方面,各民族所居住的区域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差异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差异,不仅使不同民族经济利益活动的内容各不相同,而且使其经济活动的方式和道路选择,也表现出重大的差异”①,因而,各民族经济利益客观上具有差异性。在我国,这种民族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格局是以二元结构为表征的,突出地表现为汉族居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利益上存在的差异。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性要求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充分考虑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实际,运用公正有效的法律机制实现民族经济利益的分配。

二、民族经济利益的层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利益是个客观范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②。正是利益的客观性决定着法的内容并非立法者任意的主观意志的体现,而是具有受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客观内容。民族经济利益的客观内容集中地

反映在以国家、民族自治地区和民族为基本主体单位的利益结构之中。

其一是国家利益层面中的民族经济利益。

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国家利益就是不同主体的共同利益,主要表现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③,这种共同利益以“普遍利益”的面貌出现,它一方面反映着我国社会各种利益主体阶级力量的对比关

系,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公平正义价值,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包括民族在内的各主体在基本社会公正理念的主导下,逐步实现其经济利益。因此,在国家利益中,总包含着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也包含着不同民族共同的经济利益。我国的法律从宪法到基本法律和法规都贯彻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和保障全国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原则,从而应证了民族经济利益不但包含在国家利益之中,而且有可靠的法制保障。

其二是以民族自治地方为单位的民族经济利益。

对民族关系和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关系历史实际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我国历史看,民族关系主要围绕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主要少数民族(建立了政权)之间关系两个层面展开。从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情况看,无论是以汉族为主建立的中央政权还是以某一个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中央政权,对其他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地区基本采取了比较松散的联系或统治政策,无论是表面的臣服、羁縻,还是怀柔与因俗而治,基本没有脱离“民族自治”的樊篱。到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承认了民族自决权,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1922年7月,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提出:“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蒙古、西藏、回疆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盟共和国”①。1938年9月,毛泽东在作《论新阶级》的报告中提出:“允许蒙、藏、瑶、苗、彝、番等各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②。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③,第一次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④。从此以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之后,于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84年5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又修改了该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对历史上民族政策的一种延续。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民族经济利益分别以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为单位分为三个层次。区域自治并非某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而是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域以一个少数民族为主,其他民族共同参加的自治。区域自治符合历史上和现实中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关系的实际情况。毫无疑问,纯粹的某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是不存在的,各民族(包括汉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才构成了民族地区的生活画面。因此,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正是考虑了民族和区域两个因素,一方面,该地域某一个少数民族从绝对数量或相对数量上达到一定规模,另一方面,其他民族也生活在该地域。考虑到这个区域内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才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这些不同的民族统一于区域之中,又使这个区域围绕着某个民族而实现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自治,而以经济利益为客观体的经济自治权是经济自治在法律上的表现。当前,我国的民族经济法以民族自治地方为最主要的主体,通过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基本法律中的民族经济法规范、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等不同效力层次的法来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民族经济利益,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和民族发展。

其三是以民族为单位的民族经济利益。

民族是由民族成员构成的。然而,构成民族的民族成员并非全部聚居于一个固定的地域,他们经常由于历史或现实的种种原因而散居在全国各地。尽管该民族也许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聚居地域,但散居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存在以民族为单位的民族经济利益呢?答案是肯定的。以回族为例,尽管其聚居地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贵州咸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等一个自治区,两个自治州和十个自治县,但是,在全国各地基本都有散居的回族存在。他们以民族为单位的经济利益不但渗透在这些自治地方的经济利益当中,而且主要表现为基于其共同的宗教信仰而享有的经济利益,如清真食品的生产、销售、贸易和管理。法律应当而且已经肯定了这种经济利益的合法性并通过相应立法予以保护。在广大的汉族地区,尽管少数民族只占极少数量,但是,他们的民族经济利益应当得到保护,他们的宗教信仰应当得到尊重,他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样应得到重视,这也是人类文明的起码要求。

另外,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区基本上地处边疆,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较差,社会生产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无论是从民族的角度还是从地域的角度看,他们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需要获得同汉族或其他地区同等的经济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经济利益与非民族地区的经济利益是相对而言的,它们的差距反映了民族经济法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守法各个法律实践环节尚存在诸多不足,如何实现民族经济利益于法有据和将法律意义上的利益即法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法律命题。

第四篇:论民族小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

论民族小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 引言

新疆地处我国西部边陲,是典型的多文化、多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水平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南疆地区最为显著[1]。为此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仍旧是新疆教育工作的重点。笔者通过深入到民族地区的实习支教,发现了新疆南疆民族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挖掘民族文化的角度入手,进行教学实践探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实习支教概况分析

(1)实习支教点简介。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20个民族25.86万人口。2011年9月7日,援助南疆地区教育的新师大的327名学生被有计划地分到了8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接往不同的地点去工作。由于南疆实施双语教育,汉语老师奇缺,所以大部分同学都在代汉语课,极少数学生带美术课。同学们表现出了应有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使得教学能够正常的进行和展开。

(2)阿克苏地区实习支教调查研究。研究方法:1)案例法。利用自身在实习支教中的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座谈法。与实习支教带队的老师进行座谈,与当地教育部门人员进行访问,了解收集一些关于美术课程的信息和培养学生对美术兴趣的建议。2)访谈法。对当地美术老师进行访问,对如何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的方法;对支教中担任美术课的大学生进行访问并试着提出建议。3)资料分析法。对访问得出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汇总分类,与相应的文献做比较,总结出问题所在。再从所有调查出的信息总结出好的建议。影响民族学生对美术课程兴趣的因素

2.1 环境条件因素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南疆很多农村学校美术专业的教师短缺,美术学科的师范专业学校在南疆的分布太少;(2)在应试教育下,美术课程不作为重要学科,不用考试,不作为高考分数的参考。(3)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对他们的不适用性;(4)教具的局限性,没有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5)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对学生学习至关重要,不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会压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社会因素

(1)美术专业在社会上就业很狭隘,所以家长不看好美术课,不愿意让孩子从小过多的接触美术。(2)家长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孩子鼓励和夸奖,入学后怕美术课耽误孩子的学习,拿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这使孩子们错误的认识到学习是重要的而兴趣是次要的,于是孩子的天性慢慢地扼杀。(3)家庭条件不好买不起画画的材料。(4)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师生之间语言障碍(支教大学生大多是汉族学生)。

通过实践提高民族学生美术课程学习兴趣的方法措施

3.1 维语、汉语、外加肢体语言的结合进行美术教学活动

在沙雅县实习支教中,笔者通过观察与尝试,在给民族小学生的美术教学中采用首先通过维语、汉语、外加肢体语言的比划及一些事物的展示相结合进行美术教学活动。英国诗人密尔顿说: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和他的学生心神交会。好的教师有时就要如同演员,在讲台上不但用词要讲究,眼神、手势、表情、动作和姿态等肢体语言也要恰如其分地展示。作为支教教师来到南疆民族地区教授小学生课程,你要让孩子们能听懂,知道干什么,这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刚开始有一点困难,因为我们对维语也并不会说多少。但是慢慢地通过学校双语老师的帮忙,很快学生们就喜欢这样的课堂,喜欢这个科目。这样使学生们一方面学习汉语,一方面享受美术课堂的愉悦性。把肢体语言与汉语教学结合起来,符合孩子们好玩、好动、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其简洁、具体、直观、鲜活的形象能使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由自主地学习,就能很大的提高学习效果。

3.2 增加本土美术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很难实施的教学。一来教材中要求必备的教学设备学校难以找到,要求学生必备的学习工具也很难准备齐全;二来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维吾尔民族美术课程资源,是当地人们的需要,根据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通过四个月的尝试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灵活多样地实施课堂教学,还学生一个精彩的课堂。例如:带领学生们寻找维吾尔族最美图案,最后让学生们来一起选出最美丽的图案。这节课虽然很简单,但是可以脱离书本,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

3.3 新事物的产生会给同学们带来很大的兴趣

身处南疆农村的孩子们,家庭条件相对贫穷,信息相对闭塞,新事物的产生会给同学们带来很大的乐趣与好奇。例如:那里的学生都很喜欢照相,我每次拿着相机都有大群的孩子们围上来,吵着、嚷着让给他们拍照,每次都被他们围着半天走不出来,通过给他们照一些照片,看一些图片,从欣赏的角度引导学生,提高同学们对美好事物欣赏的兴趣。

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可忽视的,根据新疆南疆民族地区的现状,我们要实现《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美术教学要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是很难的。笔者认为:提高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掌握知识的关键!要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就要深入民族地区了解民族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上美术课。部分不适用课程通过地方美术资源的替换,给学生提供平台,引导同学们去做。因材施教,允许民族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民族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民族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承认民族学生对教学大纲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弱有强,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带他们接触一些新事物,让同学们怀着好奇心去做。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挖掘同学们的潜能,这样学生的才华才能得到舒展,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才会更好地进行。

第五篇: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跨越文化障碍和揭示各民族性格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中美 民族性格 差异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他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1]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2]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是遇到兵荒马乱,人民大体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静的性格。”[3]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

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

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直线一元的而是多元复杂的。同样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形成原因也是多元化的。

一、从历史文化看

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中国走了几千年,美国走了几百年,到了今天,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作为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两大民族,已经形成各自迥异的文化特征和性格。提到中美文化差异,几乎会让每一个人自然地联想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如果比较文化差异的话,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两个国家比中国和美国更具可比性了。因为两个民族的文化不断交融,两个民族的性格在不断互相磨擦,互相影响。[4]

但是正如某个人,其性格势必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一面,也有碍其自身发展的一面,如何在文化交流磨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本民族形成一种更利于民族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性格就是一个需要学习、了解和研究的问题了。同时,美国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生活方面的依赖性逐渐削弱。由此便产生了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制社会,多元制“就是要使所有的思想和意见都能得以表达和实现。”“个人主义的特色则在„„每个人或团体的均志愿加入国家这 个组织,但并不放弃自己的个体和选择权”。[5]中美国民性格的差异代代相传,在这其中,家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生活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正是家庭,而不是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与经验。”[6]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区别,同样也表现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或许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在北温带黄河两岸之大平原农耕地区发展、生长起来的,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自始即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路径,形成一种比较孤立、特殊的文化。也正是由于受到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使中国文化比较重视内部的和谐,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易于形成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总之,中国的传统

思想,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孔子赞颂:“中庸之德,其至矣平。”朱熹在《中庸章句》题注称:“中者,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孔子认为凡事应“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从老子、孔子开始,都非常重视道德修养问题。提出了十分丰富的有关修养的理论和主张.‘‘侈”指修身,“养”指养性或养心.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儒家关心人的主体,偏重柔,主张“明心见性”,注重内省及人格完善。以达到圣贤境界.“吾日三省吾身”的劝勉历来为志士仁人们所蘑奉,这就养成了中国人内向的性格,心态也是安宁的、宁静的。可以讲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强调的是如何做人,做好人成了人生最高理想,而且道德本身就是最高报酬,讲究为人要有浩然正气,要保持人格的尊严”。中国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充实与愉悦,不太看重物质利益,中国人总想避免被人看成是个重利之徒,避免炫耀自己富有,利欲熏心的人则被视为势力、俗气、缺乏道德而遭人所唾弃。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真可谓一穷二白,中国人正是靠这种精神上的满足 来发展和强大中国的.。无私奉献,不计报酬”。只求给予,不求索取”、“俯酋甘为孺子牛”、。淡泊名利”等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座右铭。

而美国人跟中国人恰恰相反,他们祭尚及时行乐。追求物质利益。美国文化源于西方从古代希腊就开始的海洋文化或者商业文化。求变、好奇是海洋文化的特点,他们养成了好动的性格,逐步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以及其它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他们企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争取个性解放;在个人奋斗中克服常规。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并在做事中发展这一动力。因此,“做事有所成就”自然就变成了他们的重要的文化取向或价值观念。美国人重视铤而走险,认为快速行动,追求效率,并有所成就才是积极的品质.因此入们争取改善社会地位,为获得成就而有为。并因此获得金钱和荣誉,他们尽量满足自已的欲望和要求。

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日“爱人”,孟子说。仁也者,人也。[7—8]所谓人就是指人际关系。中国讲究礼节,注重孝悌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级秩序,要求臣子忠于君,子孝于父母,弟尊敬兄长,等等,否则便为“不仁”。然而,西方的文化则偏重于理智、理性,认为理智应该而且能够控制情感,人应该控制自我的欲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于人情的份量。这也与中美的伦理观念不同密切相关。美国人认为人与人之同是契约关系,人与人之周只是依靠契约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人讲究人伦情谊关系。讲究“君巨,父子、夫妻、兄弟、师友”。三纲五常”等等。

二、从文化相对主意看

从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来看,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种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任何一种文化只能从该文化的内部去研究、去理解。[9]

中庸和平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养成一种惰性而不思进取,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求生存求发展的信息,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他们注重创新.愿意迁移和进行冒险。这种频繁的迁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不习惯于平淡无奇的生活,渴望看到新地方、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获得新成功的性格。[10]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

由其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天赋人权”观点使美国人相信美国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是最优越的,然而作为与美国白人不同的。异文化”拥有者,美国国内的黑人、印第安人等有色人种许多年来一直处在白人严重的种族歧视之下.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就是上述“美国信条”的代表。冷战结束后。亨廷顿推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不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冲突,而是不同文明之问的冲突。作为有普世意义的“美国信条”必然要与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等“异文化”发生冲突,认为美国的优越之处不在于美国人民优于其他人民,而在于“美国理想”的至高无上。[11]这也是美国政府在当今世界上推行单边主义的思想溯源。

参考文献

[1] 侯喆.中国与美国儿童国民性格的差异[J].人文论坛.186

[2] E.Steward.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美国文化模式[ M].卫景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69—70.[3] 余元浦,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4] Bradford Smith.Why we Like Americans [M].195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69.[5] 侯维瑞.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18—

219.[6] Baker, Larry.Communication.Chicago:Prentice-Hall Inc.[J],1984:

[7]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扬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10]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9.[11] 苑可.亨廷顿的优思[ J ].读书,2005,(5).

下载民族论(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论(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民族风俗习惯与政府行政执法

    摘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许多方面有助于实现行政执法目标,但也有些民族风俗习惯对行政执法有造成难度的一面.在行政执法中如何正确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关系到民族团结和民......

    论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论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姓名:农明爵 班别:体教111 学号:2011110829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就对宗教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长征开始后,面临着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民族......

    论延安文艺与民族戏曲传统发言稿大全

    论延安文艺与民族戏曲传统 华金余 中国现当代话剧与中国传统戏曲同属于戏剧的范畴,所以虽然话剧几乎完全是“舶来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到外国戏剧的深刻影响,但它与民族戏曲......

    “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论文(共五篇)

    题目: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作者: 专业: 学号: 学院:XXX XXXXXXX XXXXXXX XXXXXXX 中 国  重 庆 2011 年 5 月 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关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话题在初、......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 ——对爱国主义情感的民族学解读 阿迪力•买买提 2012-4-9 13:35:49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2011年5期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

    论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民族器乐教学

    论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民族器乐教学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实施中,高中音乐课堂也逐步的将器乐引进了课堂教学。而民族器乐教学的引进,更是给学生更加充分的春......

    论聘任制下民族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论聘任制下民族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 论聘任制下民族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 摘要:民族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我国高校人......

    -论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论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摘要】国一些著名的声乐作品如《木兰从军》、《母亲河》、《孟姜女》等均是出自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王志信先生之手,他自20世纪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