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山西机遇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山西机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2011年政府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
对资源型省份山西而言,转型更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去年12月,山西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何利用好这个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赋予山西最大的综合性政策,如何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布局中谋求关键突破,从温总理这份催人振奋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山西可以看到并抓住哪些机遇?邀请我省两位社会、经济领域专家,对其中部分内容予以解析。
【专家】李志强
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山西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谭克俭
省社科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
1、经济结构调整
报告摘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对接山西:
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要按照“一核一圈三群”的布局,加快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专家解读:
“山西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的速率快于全国,因此在布局结构中,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协调促进。”李志强说。
在战略调整中,山西特别要注意加快“5+6”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争取有1-2个城市进入到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为山西走向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低碳绿色发展,先行先试。
2、优化投资结构
报告摘录: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抓紧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切实放宽市场准入,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对接山西:
今年1月,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提出:山西将全面规范投资管理,充分调动信贷资金,引导促进民间投资,强化招商引资。专家解读:
李志强说,这对山西来说是非常重大的利好机遇,山西民间资本这块是很大的,而近一两年,受后金融危机和煤炭资源整合影响,集聚的民间资本已有向省外流出的迹象。山西要想办法把我们的民间资本留住。
尽快制定山西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相应的支持政策,“只要国家不明令禁止的,山西应全面放开。”李志强分析说,“十二五”期间,为保证投资力度,山西一定要把新36条当作重中之重来落实。
3、医疗
报告摘录:
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对接山西: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一批42个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山西省中医院成为试点之一。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上,山西省卫生厅副厅长王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5年,山西将从中医教育、中医服务能力提升着手,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专家解读:
“相对于去年报告中‘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的提法,今年报告中的提法,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山西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谭克俭表示,中医
在山西历史悠久,山西也是中医药材的重要产地之一。而且,在山西,有全国有名的中医药专家王学诗,曾于2008年荣获全国中医药界第一枚“白求恩奖章”。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先天优势。
谭克俭认为,山西的中医药发展,不仅触角要深入到基层医疗机构,同时要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同时,还应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开设中医治未病专家门诊,将中医治未病的优势项目,如大病早期干预方案和慢病康复方案均纳入治未病范畴。
4、文化
报告摘录: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接山西:
今年2月省文化厅工作会上提出,到“十二五”末,要实现全省文化事业总量增加28%的目标,把山西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文化强省。今年具体目标为,全省文化系统进行省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还将积极组建山西省演艺集团、提升艺术院校办学规格、推进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关公与山西梆子申遗等。专家解读:
“让公共文化在基层开花结果,如今已成为共识。”谭克俭说,今年我省两会期间,省长王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精品创作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
谭克俭表示,文化事业的振兴,文化惠民活动的不断实施,不仅能丰富基层百姓的文艺生活,同时还将拯救一批即将失传或灭绝的民间艺术创作形式、表演形式,一系列利好措施将促使文化硕果开满三晋大地。
5、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报告摘录: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对接山西:
今年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农村中小学校生人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专家解读:
“国家对教育投入、财政性教育支出力度加大,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李志强说,“山西转型发展,迫切需要转型人才。”他表示,伴随着人才转型,山西应加大教育方面投入,特别是加大高等教育改革、投入,高等人才培养等,为山西转型跨越提供人才支撑保证。同时,山西应争取国家在这方面的改革和投入的支持。
6、保障民生
报告摘录:
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对接山西:
今年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每月人均增加140元;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专家解读:
李志强分析说,山西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集体企业工伤保险等方面。“山西应利用好国家政策,争取把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尽快解决。”
7、重点领域改革
报告摘录:
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推进资源税改革。继续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对接山西:
今年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组建省金融办,深化晋商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鼓励支持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发展,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专家解读:
“山西作为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区,也属于国家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一个内容。”李志强说,国家将在生产性服务领域推进增值税、资源税改革,这对山西影响很大,我们要争取在山西先行试点。山西金融资本市场相对滞后,山西的上市公司仅有30多家,而江苏省在十二五期间要达到350家,山西2011年要推荐上市的公司才3-5家。因此,要借国家政策,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引导鼓励领导干部增强企业管理工作、产业经济、资本市场的学习,加快资本市场推进工作。
8、对外开放
报告摘录:
要积极发展互利互惠的多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对接山西:
今年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开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不断优化环境、完善政策、创新方式,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专家解读:
“对山西来说,对外开放就是要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同时加快山西、陕西、河南的‘黄河金三角’经济开发综合试验区进度,争取上升到国家战略。”李志强说,同时,山西要利用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引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第二篇:从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从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
摘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国近年来发展的趋势,见证了我们为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所作出的努力,为我国十二五规划提供了借鉴,让我们看到了即将而来的机遇和挑战,端正了发展态度。
关键词:国际形势、国内发展、民生问题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国家第一次把稳定物价写入报告,并且坚定不移的调控房价。总理在报告中提到收入分配问题时从“一升一降”到“两个同步”。这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谋求和谐世界奠定了基础。也在此报告中,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21世界中国面临的机遇
(一)从国际看
1.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和平环境相对稳定。从而有
利于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发展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也为我国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机遇。
2.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有利于打破一超多强的局面,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在中大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
3.世界科技突飞猛进,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从而有利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第三世界的崛起。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成为中国实现和平发
展战略依托。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既合作又竞争,既联合又制约的大国关系。有利于中国借此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
(二)从国内看
1.我国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教育水平整体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社
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3.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有利于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
4.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有利于我国开展全方位外交,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
发展利益。
5.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重大挑战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回顾“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我们看到自己一步一个
脚印的走来,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增加了我们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我国发展所受到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二、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隐患
1.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经济陷入深
--
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度衰退,发达国家设置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中国进出口总额虽然年增长,但是
贸易顺差连续两年下降。因此,要确保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扩大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也在明显增多。朝核的六方会谈,伊核的炽热化首脑会议等国际
热点问题出现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地区动荡加剧,索马里海盗和恐怖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动荡不安。中国依然面对复杂的外部安全环境形势,对国家安全和和平发展造成重大挑战。
3.“中国威胁论”依旧存在。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好的国际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挑战。
(二)内部困难
1.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
2.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差距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
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3.4.5.6.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自然灾害较多,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以及其他自然灾害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腐败现象严重。
这些国际国内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对于机遇,我们要善于把握,对于挑战,我们要勇于面对,化不利为有利。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国际在线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03-05http:///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2743
[2]周光召 《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陆钢 郭学堂 《中国威胁谁:解读“中国威胁论”》 学林出版社 2004-01-01
--
第三篇: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发展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发展
日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产业被重点提及,其发展也备受关注。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指出,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依然是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且文化产业将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及经济硬实力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从政府工作报告所涉及到的文化产业的具体内容看,文化产业将继续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发展重点。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国家将继续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国家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场,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创造文化品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等。政府工作报告不但在宏观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指导,还在具体地提及了重点发展的文化行业子行业。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及体育产业等文化子产业被具体提及。从09年年末开始,文化产业相继出台了扶持新闻出版产业、电影产业及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三方面的政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对这三个产业的发展已经有所侧重,而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这三个产业,可以说是对这三个产业被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发展的肯定。此外,09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超万亿,在GDP中的占比达到近3%,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亿,同比增长43%,从产业的规模和增速上看,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及体育等产业,契合实际。
蔡灵还指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做到了宏观与重点的结合,即要求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也要求突出重点子产业的发展,有条件、有实力的产业应充分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并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整体上处于平衡状态。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09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超万亿,GDP占比达到近3%,新闻出版产业对文化产业总产值在GDP中占比的进一步提高有显著贡献。
2010-03-09来源: 和讯网
第四篇: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改革走向
理顺五大关系 攻坚六大重点——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改革走向 翻看政府工作报告,“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一章的篇幅长达两页半——“用这么长的篇幅专门讲改革问题,包括财税金融体制、价格机制、收入分配等多项体制改革,这在过去的4年来还是首次。”来自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赵凤琦对记者说。
改革进入“深水区”,将在哪些领域攻坚克难?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畅谈改革发展新走向。
改革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1978年初冬,小岗村18名村民冒着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大幕。从那时起,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中国改革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温总理所做的工作报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改革,听了让人非常振奋。”全国人大代表赵凤琦说出了许多两会代表、委员的共同感受。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改革的方向决不会动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指出,“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任务所在。”
来自青海的全国人大代表娘毛先说,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种种问题的必由之路,过去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改革的原动力。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而改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期,我们国家的各项事业和工作面临艰巨考验,尤其是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中面临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都必须通过改革来破除和解决。如何破题,需要政府努力,更需要群众智慧。”来自四川的全国人大代表马元祝对记者说。
重点是理顺五大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重点理顺五大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这五大关系,涉及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几个层面,基本涵盖了当前我国发展中遇到的焦点、难点,也是改革的突破点。”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说。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被列为第一位,是有道理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MBA培训中心主任易敏利说,我国转型期面临的所有经济问题都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重新定位,加快职能转变步伐。否则就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不治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指出,调整中国已有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政府职能的重点应从以提供基础设施等有形公共产品为主,转向以提供制度、规则和政策等无形公共产品为主,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竞争和创新,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代表委员认为,理顺五大关系,必须认真研究,统筹推进,这样才能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攻坚六大改革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今年改革的六项重点任务: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改革。
“今年改革‘攻坚’的特点十分鲜明。”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委书记陈铁雄说,政府工作报告用比较长的篇幅谈改革,为今后改革指明了方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布局突出了导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改革的难度也较之以往更大、更难,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四川团的夏绩恩代表,如此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改革“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刘克崮常年关注财税金融体制领域改革,他对报告中提出的“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这句话很有感受。
“金融体系要和实体经济相适应。小微企业这类‘草根’经济体融资难的症结是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失衡。部分商业银行贷款时眼睛向上,对小微企业设置了苛刻的条件,现在是该大力发展草根经济与草根金融的时候了。”他说。
“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金融等多个领域。改革章节中这段话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天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天乐的注意。
“民营企业对这些政策非常在乎、非常振奋,因为关系到未来发展前景。民企最感兴趣的领域是基础设施和金融。”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说,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民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制度保障机制;二是缩小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记者齐中熙、吴雨、陈炜伟)
第五篇:从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从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已进入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新阶段。今后五年,我区仍然处于可以大有
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关键词:中国宏观经济;国际地位;经济转型期;煤炭经济;中国;技术含量;经济结构;第二产业;技术依存度;民航经济;
一、“十二五”中国水泥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二五”中国宏观经济的四大特征
“十二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1、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
2、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大力推进城市化,要把城市化率推进至50%以上。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
4、中国国际地位处在一个提升期。
(二)四大特征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经济的自动转型使得我们接近拐点
经济的自动转型使得我们接近拐点这个时间不可太长,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问题。现在国际上都在争夺绿色能源或低碳经济这个制高点,各个国家纷纷出台新的政策推动绿色能源或低碳经济。中国也不例外,给水泥行业同样带来机遇也增加压力,机遇是围绕低碳经济或新能源可以做很多事情,尤其是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方面,可能是下一个五年水泥行业新投资的亮点,像这一个五年计划的亮点——余热发电一样,这个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2、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国际地位将会有更大提升
国家层面提出新口号,培育造就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这个对大企业来讲是机遇,现在水泥企业的前十强,不管海螺、中建材做到多大,不给他们排名。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企业的利润必须来自五个国家或地区以上,这个企业才是比较稳定的企业。现在我们国家大企业还都达不到这个水平,尽管在国外都建立了海外事业部,但都没有实现利润。如今国家提出培育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应该说像海螺、中建材已经具备了实力,但是我们现在要迈出这个步伐要向国际进军,估计在下一个五年计划里,国家在外汇管理、外汇信贷方面,对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都会有一些大的政治倾向,希望水泥行业抓住这个机遇,能培育出中国自己水泥行业大的跨国公司,使中国水泥行业在国际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3、经济转型期把握住机遇是很重要的比如海螺是上市募集到的资金用的最好的一个企业,它基本上一分钱没浪费,都用于发展主业,所以海螺应用的这些钱,让海螺迅速的发展壮大。中国建材第一次上市募集到24亿港币,通过这五年的发展,现在的资产上千亿,产能也是1亿吨以上,国家没给他一分钱的资本。从这两个企业来看,很重要的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战略。海螺抓住了新型干法窑大发展的机遇,中国建材是抓住了战略重组的机遇,他们都能迅速崛起。从这两个企业发展,看出一个好的战略的重要性。
--
二、新时期中国煤炭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煤炭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格局所带来的机遇
1、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调整
这个调整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产权结构的调整。我国是一个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国家,第一产业的附加值、技术含量非常低,第二产业的核心技术很少。据统计,我国企业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拥有核心技术的仅占到万分之三,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了50%。这就必须不断地调整,在发挥我们劳动力密集、成本低的优势前提下,还必须考虑开发核心技术,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扩大调整,给煤炭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2、知识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
知识经济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主导,正在向各个领域深入,如煤变成气,煤变成油这样的加工,还有对原料的加工,加成新的产品,提高整个煤炭生产链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整个链上的价值增值空间,这就得依靠知识。所以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为煤炭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二)长期影响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我国煤炭经济的增长方式仍是以粗放型为主
关于我国煤炭经济的增长方式,无论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认为其科技贡献率低,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甚远,是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近两三年,我国煤炭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靠煤炭产量的增加来支撑,而产量的增加又主要是靠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的增长拉动的,不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
2、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长期受“富煤”思想影响,人们节能意识差,有的小煤矿回采率甚至低于15%,一次回采率低,浪费的部分可以二次回采,但二次回采的难度将非常大,成本也远比一次回采要高很多。所以,资源严重浪费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也阻碍了经济增长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中国民航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促进中国民航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1.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均GDP将从4000
美元跃升到6000美元以上,那么5年的GDP年均增长将在8%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航空服务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国内航空运输将更具增长潜力。
2.航空运输市场需求旺盛
受益于扩大内需及消费升级,我国航空运输业面临着持续增长的庞大市场需求。预计未来20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前10年(2011—202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2%,后10年(2021—203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0.57次;到2030年,我国国内航空客运市场需求将达到17亿人次,人均乘机1.2次。
(二)制约中国民航迅速发展的因素
1.安全发展约束
但总体上看,中国民航的安全基础仍相对薄弱,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完善之中,安全综合保障能力与航空的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与航空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未来10年,如果按照规划中航空运输的增长速度和2001—2010年的运输航空重大事故率推算,将发生9起以上运输航空事故,这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因此,必须大力提高中国民航的安全水平。
2.内部资源约束
一是民航可用空域资源严重不足。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昆明等地,民航可用空域的飞行量已经饱和,这也是目前航班大量延误的最主要的原因,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随着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需求的不断增长,民航对空域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军民航空域活动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二是人力资源不足。飞行员、机务维修、空中管制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短缺,人力资源跟不上民航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水泥网;
2、《发展》2006年 第12期;
3、民航文化传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