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岐山部署第二轮巡视 强调对一把手监督
王岐山部署第二轮巡视 强调对“一把
手”监督
2013-10-24 00:04: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王岐山部署第二轮巡视 强调监督“一把手”
中新网北京10月24日电 今年第二轮中央巡视工作即将启幕,10个巡视组将分别对山西、吉林、安徽、湖南、广东、云南、新华社、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三峡集团开展巡视。
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在北京作相关部署。他指出,要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聚焦重点,严肃认真开展好今年第二轮巡视。“要不断探索创新,强化对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王岐山在23日的会上要求。分析认为,与今年5月启动的第一轮巡视相比,此轮巡视更加强调对一把手的监督。
“这次抓一把手是抓到了点子上,非常准确、精到,抓住了反腐败的‘根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向中新网记者谈到。
在竹立家看来,目前一把手权力过大、缺乏监督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多名高官身上就可见一斑。”他说。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也谈到这一点,他说,此举旨在从制度规范的角度,为一把手权力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探路,解决一把手权力滥用、失范、失衡等问题。当然,如何给一把手“减压”,也需要考虑。
“运用机动灵活的巡视工作方法,提高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抽査的针对性。”针对王岐山的这一要求,张希贤分析指出,这源于有些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存在撒谎或不忠诚,这一要求能够使巡视工作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在23日的部署中,王岐山进一步要求,坚持做到领导干部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下沉一级”了解情况,使巡视工作不断深入,提髙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查处的大批省部级高官中,很多干部是在之前担任地市领导期间出现问题。”张希贤说,巡视工作必须“下沉一级”,重点巡视,全面把握情况,解决干部“带病提拔”问题。
“管好一把手,反腐就成功了一多半。”竹立家分析指出,这对净化中国官场、纯净权力运行、保持党的纯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到一年时间内即启动两轮中央巡视,引发关注。在张希贤看来,这是很少见的,中纪委正在前所未有地加大巡视力度,把巡视监督检查和震慑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
“一年巡视一次也好两次也好,从推进制度反腐的角度来讲,巡视制度以后要规范化、常态化。”在竹立家看来,巡视制度对推进反腐有非常重要的规范性意义,应将其视为反腐的基本制度之一,意在警钟长鸣。
值得注意的是,王岐山在23日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巡视组的责任
问题。他指出,中央巡视组要切实肩负起发现问题的责任。对重大问题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问题没有客观汇报就是渎职,必须根据情况追究责任。要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工作作风。巡视纪律就是政治纪律,绝不允许跑风漏气。
在竹立家看来,王岐山此番讲话表明,中央对巡视组寄予厚望。“如果巡视组本身不负责任、得过且过,那对于反腐工作而言则是非常重大的打击或损失。”
“如何加强巡视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党建责任制方面给予落实,是巡视制度进一步走向深入的政治保证。”张希贤对此分析指出。
新一届中共中央今年5月启动的首轮巡视工作目前已进入整改阶段,在第二轮巡视工作启动之际,王岐山也特别强调了关于运用好巡视成果的问题。他说,“对巡视发现的问题分类处置,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要报告中央纪委,选人用人上存在的问题要移交中央组织部,巡视结果要向被巡视地区和单位的党组织反馈,加强督查督办。”
在竹立家看来,王岐山此番部署是对第一轮巡视的督促,也是对本轮巡视的要求,意在回应社会期盼,对提振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和全社会的反腐信心非常重要。“也是让官员知道,反腐是动真格的。”
张希贤认为,王岐山的上述表述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巡视组回来后,对于发现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怎样向公众交代,可以说,这
次中纪委给出了轮廓。”
第二篇:中央巡视进入第二季 突出对一把手监督
中央巡视进入第二季 突出对一把手监督 2013-10-24 02:55:3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昨日,中央第二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中纪委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实践证明,中央对巡视工作作出重大改进的决策完全正确。
第二轮巡视工作中央巡视组的数量仍是10个,分别对山西、吉林、安徽、湖南、广东、云南、新华社、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和三峡集团开展巡视。
从目前披露的内容分析,王岐山讲话内容几乎每一句话都切中巡视工作的要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此密集、几乎无间歇的中央巡视工作,彰显出中央持之以恒反腐败的决心,正如王岐山所说,“形成震慑不动摇”。“四个着力”开展工作
综合十八大后第一轮巡视工作可见,问题大致集中在如下领域:纪检监察机构薄弱、不健全,如水利部、中储粮;基层干部和农村干部腐败问题呈上升趋势,如湖北省;对“一把手”管理监督不到位,如重庆市;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存在插手工程建设项目、牟取私利、节假日收送红包礼金等问题,如江西省;选拔任用干部方面,执行制度不力、程序不够规范,如中储粮;一些地方和单位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违规设立非领导职务,如内蒙古。
除此之外,违规突击提拔干部、带病提拔重用、拉票贿选、买官卖官、超标准配车、超标准接待、变相公款吃喝、顶风公款吃请、公款高消
费、经济发展统计数字弄虚作假等现象为数不少。
第一轮10个巡视组较为统一的做法是:按规定将收到的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转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和有关部门处理。
第二轮巡视工作将继续围绕“四个着力”开展工作,即“着力发现领导干部是否存在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违纪违法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紧紧盯住,防止反弹;着力发现是否存在违反党的政治纪律问题;着力发现是否存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下沉一级”找问题
综合王岐山在会议上的讲话可见,第二轮巡视工作将在五个方面有所改变或予以强化。
一是更为严厉。王岐山在讲话中表示,要突出发现问题,强化震慑作用,不能让有问题的人心存侥幸,不能让腐败分子有立足之地。二是突出对“一把手”监督,“下沉一级”找问题。王岐山表示,第二轮巡视工作将对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提高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抽査的针对性,坚持做到领导干部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下沉一级”了解情况,提髙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强化分类处置。第二轮巡视工作,将对巡视发现的问题分类处置,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要报告中纪委,选人用人上存在的问题要移交中央
组织部。
四是强化巡视组责任。王岐山表示,中央巡视组对重大问题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问题没有客观汇报就是渎职,必须根据情况追究责任。巡视纪律就是政治纪律,决不允许跑风漏气。
五是发现问题的方式或更加灵活。在第一轮巡视中,巡视组的方式大致是“开展个别谈话,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调阅有关文件资料”等。王岐山在动员会上表示,要运用机动灵活的巡视工作方法。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诸如“同级纪委监督同级党委”这样的纪检监察体制弊端,可以被持续不断的中央巡视工作予以弥补。中央对巡视制度的改革,是在反腐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定型和完善制度时的必要举措。现有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在发挥党内监督和法律监督的功能方面还有很大可以改善的空间。
竹立家则认为,第二轮巡视方式、方法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创新,以争取发挥更大威慑力。他建议,中央巡视组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反腐制度安排,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以成为真正的反腐利器。例如,通过工作方式的改进把“明察”和“暗访”有效结合;又如在巡视人员的组成上,是否可以考虑增加法律专家、学者和全国人大代表的数量,使巡检的法律化和规范化程度更高。
此外,本轮中央巡视工作将继续延续对巡视组组长“一次一授权”的制度。
第三篇:对如何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思考
对如何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思考
“一把手”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群众团体中的主要负责人。由于“一把手”掌控着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实际权力,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而普遍存在“难监督”的问题。从近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党政“一把手”违纪违法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违规用人。借选拔任用干部、组织人事调配之机收受钱物、索贿受贿、买官卖官。二是违规用权。利用手中的资金拨付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等收受贿赂,谋取私利。三是违规决策。在“三重一大”问题上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致使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四是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五是违规收受各种礼金“红包”。针对这五个方面问题,我组认为:
一、切实运用好对“三重一大”内容监督。
(一)由派驻(出)机构牵头细化各综合监督单位“三重一大” 具有可操作性内容,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必须向派驻(出)机构“提前报告”制度,以便于派驻(出)机构可以全程参与或掌控各综合监督单位的“三重一大”内容及程序,从而为规范“三重一大”议事监督奠定基础。
(二)采取“三重一大”公示公告制度。只要涉及到“三重一大”内容,都必须在各综合监督单位网站开设“三重一大”专栏或显要位置进行公示,并采取“事前公布内容、事中公示决策进程、事后公示决策结果”的方法,做到内容、程序、结果“三公开”,进而不断扩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坚持“三重一大”民主集中制议事决定制度。要规范“一把手”决策权的行使,凡是涉及到“三重一大”的,都必须经过党委集体或领导班子讨论研究才能做出决策。
(四)要严格“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分为议题准备、集体研究、贯彻执行3个环节进行监督。在议题准备环节,事项报审前必须提前送达参会人员,保证其有足够时间了解相关情况,避免会议决策流于形式。在集体研究环节,决策会议参加人员必须达到领导班子人数2/3以上,且分管负责人必须到会,会议方可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表决权的人数不足3人的单位,应成立3人以上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避免重大事项决策“一言堂”。同时也要严格执行充分酝酿、群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的民主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决策都要经过充分酝酿,充分发挥纪委参与“三重一大”监督质量。
二、坚持“一把手”五不直接分管制度的监督。要切切实实坚持“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组织人事、工程招投标、行政审批、物资采购”制度。首先,从年初单位党委(组)班子分工文件上要加以明确。其次,要落实到具体实际操作程序和操作环节中,力求避免出现分管线领导不签字,签字还是“一把手”的两张皮现象。再次,要正确处理好“一把手”负总责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与“五不直接分管”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三、牢牢抓住财经制度的 “笼子”。一是严格离任审计制度制度。坚持凡离必审、先审后离,凡用必审、先审后用。二是建立财经制度检查制度。建议由综合派驻机构牵头,联合审计、财政等部门,每年采取定期、不定期、“飞行检查”等形式对各综合监督单位进行财经制度检查。三是执行预算评估制度。联合财政,每年对各综合监督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四、完善监督网络。首先在单位内部设置检举箱,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力求做到“两个结合”:“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相结合,完善监督网络,实行对一把手的全程立体式监督。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通过开通监督电话、公布电子信箱、实行公开承诺等措施,架起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舆论监督桥梁。
总之,必须科学地分解和配置“一把手”的权力,健全和完善“一把手”选人用人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等,做到“关口前移”和“关口后移”相结合,重点从规范事权、财权入手,规范“一把手”权力运行。
第四篇:谈巡视制度监督一把手问题
在现行体制下要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建立自上而下的巡视制度是必要的,但不能片面强调这种监督形式,因为这种监督毕竟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监督
毋庸讳言,我国现行的干部监管体制,还未能有效地解决对一把手的监督问题,表现为近年来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居高不下,存在着对少数一把手腐败过程中“事前基本没有监督,事中基本难于监督,事后基本不能监督”的弊端。对此,中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以解决这个问题。
去年山东省委原副书记、青岛市一把手杜世成等问题能暴露,也说明了巡视制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制度有很大的局限性,是一种大权管小权的监督,一种临时性的事后监督,一种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监督。对此,笔者结合完善巡视制度来谈谈如何加强监督一把手的问题。
巡视者不能以“钦差大臣”自居
巡视者(巡视组)与被巡视者关系的基本定位,就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且是大权管小权的监督。在这一点上二者不可倒置,否则巡视工作就无从谈起。当然,双方也有相同之处。如出发点是相同的,即无论是巡视者还是被巡视者,其最终目的都在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最终目的的一致性是巡视双方统一的基石,决定了巡视双方不存在根本性冲突,不应该出现对抗。同时权力授受关系是相同的,如中央巡视组是党中央委派的,负有监督的使命,而省里党政一把手也是党中央任命的,担负着发展当地经济和稳定社会的重任。因此,巡视双方都要对中央负责,处理好履行巡视职能与维护被巡视单位开展工作的关系。
巡视者是监督者,但不能以“钦差大臣”自居,要明确到一个地方进行巡视,不是为了来挑毛病、找岔子,更不是为了整人,而是了解情况、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巡视者一定要维护地方党政一把手的领导权威,给其创造宽松的环境,维护工作大局的稳定,使他们能够放手开展工作。否则,可能事与愿违,使当地党政负责人缩手缩脚。
被巡视单位的一把手是被监督者,但不要把巡视看作同自己过不去,把自己置于监督的对立面,排斥监督,而要看到开展巡视既是对领导干部的有力监督,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既有利于发现和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又可以促进各项工作的展开。因此,要把巡视工作作为一项关系本地区党的建设的大事来对待,提高自觉性、增强主动性,积极投入,做好工作,协助巡视组完成好巡视工作任务。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多次吃过所谓“钦差大臣”的亏。因此,在巡视工作中无论是巡视者还是被巡视者,同时既要受到监督制约又要受到保护支持。实际上,对一方面的监督制约,就是对另一方面的保护支持。反之亦然。如在保护支持上,巡视者有“四可”的权限,即为了解被巡视方的情况,巡视者可列席有关会议,可与有关人员谈话,可召集有关座谈会,可查阅有关文件和材料。
又如监督制约,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巡视者要做到“四不”,即不干预被巡视地方或单位的日常工作,不承办具体案件,不处理具体问题,对发现的问题不作个人表态。这些规定表明,对一把手的巡视监督必须在制度框架内进行,而决不能另搞一套。
处理好巡视前、巡视中和巡视后的关系
巡视工作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但总的说来巡视属于事后监督的范畴。因此,在监督一把手的巡视过程中,要搞好巡视前、巡视中和巡视后工作的衔接。如巡视中的工作,主要是发现问题,可以通过对存在偏差的纠正有效地抑制事态的恶化,为巡视后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巡视工作的关键所在。又如巡视后的工作,主要是落实整改问题,同时还要总结经验教训,注意把事后监督转化为事前、事中监督,使以后的各项工作少走弯路,这是巡视工作的目的所在。
巡视中的根本任务是要了解和掌握巡视对象的真实情况,特别是深层次的问题。如果被巡视对象确有问题而发现不了,那就谈不上对一把手的监督了。当然,巡视中的工作不仅是发现问题,还包括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予以解决。
在巡视中发现的问题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重大问题,包括重要案件的线索、涉及一把手个人的较大问题等。对此,巡视组要严守纪律,及时报上级有关方面,绝不允许搞先斩后奏、斩而不奏。另一类为一般问题,这时巡视组应与被巡视单位主要领导交换意见。如发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存在明显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又如对有明显违背原则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再如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及时给予提醒。总之,对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一般性问题,巡视组应及时向有关领导干部打招呼,这样,会收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巡视后的工作主要是如何运用其成果,抓整改落实的问题。否则,即使巡视前做的准备再充分,巡视中发现问题再准确,也都将前功尽弃。巡视工作结束后,在监督一把手问题上至少应注意三个环节:一是汇报工作时,将一把手作为重点汇报对象。
第五篇:谈巡视制度监督一把手问题
文章标题:谈巡视制度监督一把手问题
在现行体制下要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建立自上而下的巡视制度是必要的,但不能片面强调这种监督形式,因为这种监督毕竟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监督毋庸讳言,我国现行的干部监管体制,还未能有效地解决对一把手的监督问题,表现为近年来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居高不下,存在着对少数一把
手腐败过程中“事前基本没有监督,事中基本难于监督,事后基本不能监督”的弊端。对此,中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以解决这个问题。去年山东省委原副书记、青岛市一把手杜世成等问题能暴露,也说明了巡视制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制度有很大的局限性,是一种大权管小权的监督,一种临时性的事后监督,一种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监督。对此,笔者结合完善巡视制度来谈谈如何加强监督一把手的问题。巡视者不能以“钦差大臣”自居巡视者(巡视组)与被巡视者关系的基本定位,就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且是大权管小权的监督。在这一点上二者不可倒置,否则巡视工作就无从谈起。当然,双方也有相同之处。如出发点是相同的,即无论是巡视者还是被巡视者,其最终目的都在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最终目的的一致性是巡视双方统一的基石,决定了巡视双方不存在根本性冲突,不应该出现对抗。同时权力授受关系是相同的,如中央巡视组是党中央委派的,负有监督的使命,而省里党政一把手也是党中央任命的,担负着发展当地经济和稳定社会的重任。因此,巡视双方都要对中央负责,处理好履行巡视职能与维护被巡视单位开展工作的关系。巡视者是监督者,但不能以“钦差大臣”自居,要明确到一个地方进行巡视,不是为了来挑毛病、找岔子,更不是为了整人,而是了解情况、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巡视者一定要维护地方党政一把手的领导权威,给其创造宽松的环境,维护工作大局的稳定,使他们能够放手开展工作。否则,可能事与愿违,使当地党政负责人缩手缩脚。被巡视单位的一把手是被监督者,但不要把巡视看作同自己过不去,把自己置于监督的对立面,排斥监督,而要看到开展巡视既是对领导干部的有力监督,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既有利于发现和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又可以促进各项工作的展开。因此,要把巡视工作作为一项关系本地区党的建设的大事来对待,提高自觉性、增强主动性,积极投入,做好工作,协助巡视组完成好巡视工作任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多次吃过所谓“钦差大臣”的亏。因此,在巡视工作中无论是巡视者还是被巡视者,同时既要受到监督制约又要受到保护支持。实际上,对一方面的监督制约,就是对另一方面的保护支持。反之亦然。如在保护支持上,巡视者有“四可”的权限,即为了解被巡视方的情况,巡视者可列席有关会议,可与有关人员谈话,可召集有关座谈会,可查阅有关文件和材料。又如监督制约,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巡视者要做到“四不”,即不干预被巡视地方或单位的日常工作,不承办具体案件,不处理具体问题,对发现的问题不作个人表态。这些规定表明,对一把手的巡视监督必须在制度框架内进行,而决不能另搞一套。处理好巡视前、巡视中和巡视后的关系巡视工作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但总的说来巡视属于事后监督的范畴。因此,在监督一把手的巡视过程中,要搞好巡视前、巡视中和巡视后工作的衔接。如巡视中的工作,主要是发现问题,可以通过对存在偏差的纠正有效地抑制事态的恶化,为巡视后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巡视工作的关键所在。又如巡视后的工作,主要是落实整改问题,同时还要总结经验教训,注意把事后监督转化为事前、事中监督,使以后的各项工作少走弯路,这是巡视工作的目的所在。巡视中的根本任务是要了解和掌握巡视对象的真实情况,特别是深层次的问题。如果被巡视对象确有问题而发现不了,那就谈不上对一把手的监督了。当然,巡视中的工作不仅是发现问题,还包括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予以解决。在巡视中发现的问题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重大问题,包括重要案件的线索、涉及一把手个人的较大问题等。对此,巡视组要严守纪律,及时报上级有关方面,绝不允许搞先斩后奏、斩而不奏。另一类为一般问题,这时巡视组应与被巡视单位主要领导交换意见。如发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存在明显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又如对有明显违背原则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再如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及时给予提醒。总之,对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一般性问题,巡视组应及时向有关领导干部打招呼,这样,会收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巡视后的工作主要是如何运用其成果,抓整改落实的问题。否则,即使巡视前做的准备再充分,巡视中发现问题再准确,也都将前功尽弃。巡视工作结束后,在监督一把手问题上至少应注意三个环节:一是汇报工作时,将一把手作为重点汇报对象。对了解到的相关问题与意见建议,要及时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向有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