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的工业化理论
毛泽东的工业化理论(2)
三、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创新与历史局限
由于毛泽东努力将苏联的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非常值得今天来认真总结和吸取。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伟大贡献。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亦即工业化的速度,是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特点,也是其30年代的成功之处。建国以后,毛泽东曾经提出要学习苏联经验,将苏联的工业化速度作为中国的榜样。八大前后,在对待经济发展速度方面,基于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估计,认为生产关系问题已经解决,加上国际压力和国内人民要求,毛泽东对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产生了过于乐观的估计(当然,这也与我们的信息体系不健全有很大关系),忽视了周恩来、陈云等等提出的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和四大平衡理论,追求经济以“过高”速度增长,并引发了“大跃进”,1961年以后,毛泽东又总结了过去十几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农轻重关系、经济发展速度等问题上都有所创新。总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病,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提出了不少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思想,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从三个方面叙述有关工业化理论的探索。
(1)针对苏联提出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提出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是以列宁和斯大林在十月革命成功后,为快速完成苏联工业化任务而提出的思想和政策,由于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上都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普遍面临着工业化的任务,因此以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理论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对此,毛泽东通过对苏联和自己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对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协调发展农、轻、重产业提出了新的思想。
在对待农轻重关系方面,虽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至关重要,当时的产业结构也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党针对苏联过分长期强调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弊病和几年来的实践,提出了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方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
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7] 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谈农业重要性时说:“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要搞好工业化,就应当这样做。”[18]同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专门论述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19]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讲到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当然,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20]
毛泽东在1959底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又多次阐述了上述思想。应该说,毛泽东提出的这个工农业并举的思想,将农业现代化纳入了工业化范畴来考虑,与当时无论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相比,都是一个较大贡献 在对待积累与消费关系方面,根据苏联工业发展很快但几十年内人民生活提高缓慢的教训。毛泽东提出要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者兼顾。毛泽东特别提出要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21]
1956年11月,陈云在商业部扩大部务会议上也指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22]当时任国家经委主任的薄一波在八大会议上专门就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作了发言,提出了积累与消费二者兼顾的“二三四”比例,即: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约占20%左右,国民收入中国家预算收入约占30%左右,国家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约占40%。[23]
这里应该指出一点,即苏联的农业萎缩,主要原因并不是苏共忽视农业和对农业挖的过苦,主要是集体农庄制度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点可以从斯大林以后的几十年间苏联始终没有解决农业问题得到证明。但是当时苏联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认识这点。上述1956年“八大”前后党对工业化道路和理论的探索,应该说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反“反冒进”,使得党内外的政治关系变得很不正常。于是毛泽东提出的经济建设高速度和发挥“两个积极性”思想,则在政治高压和“两本帐”的压力下,演化成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大跃进”。其间产生的全民大办工业和“以钢为纲”的思想和理论,违背了上述思想。
1961年国民经济被迫转入调整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思想。1962年9月,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1963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文件提出我国工业发展的方针是:(1)工业和农业密切结合,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并举。二者的关系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2)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密切结合,发展重工业和发展轻工业密切结合。二者的关系是:重工业是建设的中心,但是,可用多发展一些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3)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密切结合,发展基础工业和发展尖端技术同时并举。二者的关系是:基础工业为为尖端技术创造广泛发展的条件,反之,尖端技术又为基础工业创造提高的条件。文件还指出,所谓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要有能力为农业、工业、国防、交通运输业提供成套技术装备的基础工业体系。[24]
(2)针对中国人口多、底子薄,提出大中小企业并举、城市和乡村工业共同发展的思想。建国初期,针对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过剩以及城市失业问题严重的状况,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关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思想。
在以往研究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时,人们对毛泽东提出的工业与农业并举、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并举的思想关注较多,实际上,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并举、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并举的思想在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958年成都会议在发展工业问题上,提出了发展中央工业和发展地方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中央认为:由于地方工业同农业有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实行这个方针,就可以更有成效地使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和相互支持;就可以把地方办工业的积极性、人民群众办工业的积极性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必然会加快我国工业化的速度和农业技术改造的速度。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地方工业问题的意见》指出:“地方
工业的任务是:为农业服务(这是基本的);为国家大工业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为出口服务。实现这些任务的方法是:打破对于工业化的神秘观点,全党办工业,各级办工业,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走群众路线。各省、自治区应该在大力实现农业跃进规划的同时,争取在五年或者七年的时间内,使地方工业的总产值赶上或者超过农业总产值。”中央提出:“各省、市、自治区在制订地方工业发展规划的时候,„„应该包括县、乡、社所办的工业在内,„„县以下办的工业主要应该面向农村,为本县的农业生产服务。„„现在各地县以下工业企业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县营、乡营,合作社(农业社或手工业社)营,县、社或乡、社合营等三种。农业社办的小型工业,以自产自用为主,如农具的修理,农家肥料的加工制造,小量的农产品加工等。”[25]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正式通过社办工业的文件。1958年7月1日,《红旗》第3期发表文章,最早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基层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不久,毛泽东视察人民公社时赞同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8月份,北戴河会议发布《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普遍建立人民公社。而人民公社又在“大跃进”和“大办工业”的热潮中,大力发展工业,形成了建国以后农村工业发展的第一次浪潮。关于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思想,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就提出的,当时主要针对有些人忽视沿海那些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现象提出的。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逐步地建设一批规模大的现代化的企业以为骨干,没有这个骨干就不能使我国在几十年内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但是多数企业不应当这样做,应当更多地建立中小型企业,并且应当充分利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力求节省,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26]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法,是毛泽东根据我国财力有限、人口众多、资源技术配置多层次的特点而设计的。
1963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征求意见的《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又提出了实行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投资少、收效快、适应性强、便于搞专业化和便于转移等优点,要更多地建立现代化的中小型工厂。
(二)毛泽东正确的工业化思想没有得到全面始终贯彻的原因。
应该说,上述毛泽东关于工业化的认识,都是符合国情和正确的,成为我党的宝贵思想财富,并为1978年以后所贯彻。但可惜的是,直到毛泽东逝世,上述正确的思想不仅难以贯彻始终,而且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工业化的制度安排方面,这个时期的探索不仅没有突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大框架,反而为了维护和完善这种制度,采用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办法,结果“南辕北辙”,变成“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在1956年“八大”前后,针对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曾经提出过一些较好设想。首先,在所有制结构方面,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快速、基本完成后存在的问题,陈云在八大上都提出了“主体—补充”的设想,即社会主义可以存在少部分的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56年底,毛泽东在与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甚至提出“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10年、20年不没收。华侨投资20年、100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27]其次,在对计划经济的认识方面,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于苏联计划体制的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与自由生产(实际上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设想。但是,自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毛泽东将社会上关于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当作资本主义复辟来看待,将党内关于利用市场机制和其它经济成分的一些设想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来看待,导致脱离实际的左倾认识愈演愈烈,直至爆发“文化大革命”,其间许多针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甚至“大锅饭”的改革要求,都被视为“资本主义”或修正主义,遭到压制和批判。
再从充分利用中国丰富人力资源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看,毛泽东认识到苏联自上而下的行政性计划管理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他多次探索“权力下放”和发动群众性经济建设热潮,其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扫盲运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庆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文革”期间的农村社队企业的发展等。但是由于当时不能从根本上破除计划经济模式,放权和发动群众的结果,往往与预期相反,总是陷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循环,群众运动也往往变成“运动群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紧张的国际环境干扰了协调发展,使“备战”长期成为经济建设的主要考虑之一。毛泽东所处的年代,是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的冷战时期。50年代,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加剧了中国与美国的紧张关系,60年代的中印边境冲突、越南战争升级以及中苏边境冲突都使中国感到安全受到威胁。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毛泽东从列宁和斯大林那里一脉相承的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不可避免的理论。而美国和苏联到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以及民族独立的浪潮似乎也证明了这个理论。
1955年至1956年,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国际关系最缓和的时期,即使如此,毛泽东在1955年仍然指出要备战。[28]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又提出“过去朝鲜战争还在打,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29] 60年代中苏交恶以后,加上中印边境紧张、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越南战争升级,使得国家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工业化战略向备战倾斜更加明显。
在上述国际环境下,建国以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安全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备战”的影响,因此加快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为“备战”而调整工业布局就成为工业建设的重要目标。从中国着手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起,备战就成为制约工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因素,当时的工业投资的结构和区域布局,即反映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和向内地倾斜。以后的工业投资也基本上是延续了这个政策,即:一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整个工业发展中具有突出地位;二是在工业布局方面,更注重向战略后方的工业投资。特别是第三个五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由于重工业投资大、周期长,又由于投资地点的选择更多地考虑到“备战”的需要,因此投资的效益自然要比投资轻工业和沿海地区低,这又降低了工业本身的自我积累能力,需要国家提高积累率和从农业、轻工业那里提取资金,从而使得毛泽东的农、轻、重协调发展思想难以实现。
(原题:试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贡献和历史局限)。
第二篇:毛泽东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始了全新的中国革命。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红宝书
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国革命也曾因此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通过调查研究,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革命的失败,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教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大小近百次武装起义,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期间,毛泽东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土地革命路线,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1945年4月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此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党和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毛泽东撰写了大量重要理论著作,深刻总结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吸收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毛泽东系统而完整阐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论证的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主要著作中。
相关书籍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长期艰苦斗争中,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主要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正是坚持了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他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战略策略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与此同时,毛泽东思想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聪明才智,是党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
第三篇:毛泽东理论读后感(模版)
《毛泽东选集》 读后感
在认真阅读了《毛泽东选集》后,系统全面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选集》,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每次拿起《毛泽东选集》,都会被伟人毛泽东那朴实的文风和字里行间透出的果断刚毅的风范所折服。毛泽东的人格魅力、领导风采、丰功伟绩„„时时萦绕在耳边、浮现在眼前,重重地震撼我的心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近期我利用空闲时间将《毛泽东选集》粗读了一遍,虽说以前也偶尔翻阅过几次,但当时认识肤浅,并无法深刻体会伟人的思想精髓。如今再次翻开《毛选》,感受到的是比书本更厚重的东西,那是伟人大半生的思想结晶,以及附在一篇篇文章纸背的红色历史。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是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好。
通过近几天的品读,在以下几方面我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一、打造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我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一名党员干部如果在“是不是真心实意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是不是拥有热爱人民的思想和感情”、“是不是真心实意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等这些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上过不了关,也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大公无私的,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是全心全意的,是处处装着人民、事事想着人民的。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位有创新教育理念的校长,也需要一位为人民服务的校长。因此,在工作中,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时刻刻都要把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放在第一位。每遇学校的重大决策就先充分听取意见、建议,一切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创造,虚心向他们学习,倾听教职工的呼声,反映他们的意愿,集中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发挥群众的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好地带领广大教职工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学校在设计、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时,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广泛调研,了解教师们缺什么、急什么、想什么、盼什么,并反复进行比较、鉴别和论证,使多数人的意见得到体现和表达,使决策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民主的群众观不是空洞的、枯燥的语句,而是体现在我们工作的点点滴滴中。
读了这些平时不怎么愿意碰的书之后才发现,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多。毛泽东以其清爽不输胡适、犀利不逊鲁迅的文笔,以及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特有的政治嗅觉完成了一篇篇清晰透彻,鞭辟入里的文章。他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不让步,凡事讲求方法、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随着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我们可以沿着伟人的思维轨迹体验那段历史,加深对红色革命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爱国热情。
二、团结就是力量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篇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
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
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据报道:为了这次飞行,航天人奋斗了足足11年,全国有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个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来自各方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听说,在11年的艰苦奋斗中共有8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他们没有看到杨利伟凯旋归来,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功不可末。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对毛泽东伟大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强调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就是把“实事”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根据,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根本立场;“是”就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而承认事物是按照自己所固有的规律永无止境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求”就是去研究、去探索,通过科学研究和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然后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方法。总之,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详细地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加以综合性的处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实事求是原则简洁明晰地表达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实事求是原则的根据,又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实事求是原则涵盖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原则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探讨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便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革命就能胜利,就能发展;反之,革命就要遭到挫折,就要失败。这是我们党几十年的革命经验总结出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并概括为实事求是这个基本原则进而把它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指出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义的基础。毛泽东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作了不懈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试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指导作用。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是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好。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系统学习了解了毛泽东思想后,在学习中要灵活运用这些历史经验的精华,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去实践。
首先,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等等。平时要严格遵守党的章程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动摇,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坚决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同时,要通过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处理问题,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清醒的头脑。
其次,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两篇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了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从逻辑上讲,这两篇文章上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它著作文章是这个哲学在各项工作上的成功运用。
第三,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和一切从经验出发的经验主义。
第四,以科学的态度,即以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要为着解决学习中在的实际问题,而去从马列主义中找立场、观点、方法,要有的放矢,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五,把理论的指南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在实际学习中,自觉地运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代革命家在丰富的革命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学习方法、认识原则,在各种环境下经受得住考验,不断锤炼党性、磨练意志,成为一名信仰坚定的共产党人。
第六,坚持和发扬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方式方法。坚持一切从大家的利益、而不是从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不隐瞒自己的错误缺点和个人观点,能够依靠大家监督和用自己的力量,去改正错误缺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理论经验,更是主席的一种态度,对人对事,对待学习,主席都一贯谦虚谨慎,有着学者严谨治学的风范。主席指出: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万万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一代领袖对于学习的孜孜不倦的态度。在学习中主席完善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飞跃,今天我们在《毛泽东选集》的学习中要学习的正是主席的这种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会使一个人拥有制胜的法宝,拥有聪明的头脑,在学习中我们会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主席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祖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值得去学的有很多很多。对于历史,主席教导我们经验要给予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要继承。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以完成历史交给我们党的使命。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许多深奥之言未能得出透彻的认识,但收获已经很多了。《毛泽东选集》里的睿智之思,哪怕仅是融会贯通三五处,就足够我们受益终生。以后我一定还会专门抽时间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篇:毛泽东关于党建理论创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是一个极其重大和十分艰难的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建立、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党理论。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遵照党的政治路线建设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把民主和集中辩证地统一起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搞好;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用整风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党原则,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五篇:毛泽东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毛概复习题
一、主观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30-31)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相互关系(82-86)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99-102)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义的本质(117)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党在十三大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47)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又把“和谐”写入基本路线。
6、三个有利于判断(167)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168-169)
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妥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8、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87)
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展开分析(192)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原因(196)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的程度的不同。
11、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参考198页)
1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施的重大战略(201-214)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统筹区域发展
第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六,扩大就业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210)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党的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
14、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体现在?(223)
第一,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251)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6、你对和谐的理解和运用(276)
理解: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的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全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运用(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
第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第二,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第三,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7、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81)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8、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312-313)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19、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80)
第一,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第二,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二、客观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3)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24)
3、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21世纪伟
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28)
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
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29)
5、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5)
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
法是统筹兼顾。(36)
7、不少人的思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依然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邓小平特别强调
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46)
8、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作了概括“实事求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47)
9、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
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58)
10、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
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72)
1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不同;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中间
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称为“一次革命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又称“二次革命论”。(75)
1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
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90)
13、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
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97)
14、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第二阶段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98)
15、邓小平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
本原则。(120)
1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22)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132)
18、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
识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134)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143)
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所在。(156)
21、如何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使之得到更快发展,理论上需要有新的突破。市场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81)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必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另一
方面,又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又体现在: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183)
23、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185)
2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
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其主导作用。(189)
25、国有经济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189)
26、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88)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190)
27、按生产要素分配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
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194)
28、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
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7)
29、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
础(210)
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224)
31、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4932、以“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49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56)
34、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25635、江泽民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259)
3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316)
37、国际舞台出现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级化方向发展。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
38、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是关键因素。(321)
39、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27)
40、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
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个方面的力量。(345)
41、《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
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而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