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昆寨乡乡长李忠海
山区地理条件复杂,资源十分丰富,其农业产品结构的选择项目多,很容易出现“轮流坐庄”和“百花园”现象,加之没有骨干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跳出低层次的往复循环的圈子。因此,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首先解决三个基础性问题:第一,选准发展的主导产品。第二,实施规模开发战略。第三,运用新模式,企业牵头,群众参与,共同发展方式。
1、必须选准发展的主导产品
主导产业是指能支撑区域经济和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源头和基础。主导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商品形态,也可以是无形的商品形态。但无论其外在形态如何,必须具有与宏观产业政策和大市场变化趋势相适应,与自然条件及自然规律相适应,与当地主体资源及综合开发相适应,与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变动趋势相适应和与周边地区产业开发牵动相适应等特点。总之,主导产品必须是最具有开发前途的产品,是最有生命力的产品,是一种或数种具体形态,但随其纵深开发,必然演变成丰富内涵的系列。因此,必须选准既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又能支撑和带动山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品。所以,选择和培植主导产品可以说是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端。
2、必须实施规模开发战略
主导产品地位的确立,基础是规模。也就是说,主导产品质和量两个方面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然占有绝对大的份额。要实现主导产品规模化,必须首先实现生产开发规模化。通常情况下,规模生产的关键难点在于布局、质量和投入。主导产品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求和显著特点。选择那些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作为开发重点,建立各具特色的规模商品基地,并培育形成一条龙的体系,是山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模式。从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公司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在实际运行中有两种形式:(1)加工企业+基地+农户;(2)流通企业+基地+农户。
2、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
3、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基地+农户)。
4、主导产业拉动型(主导产业+农户)。
5、群体联动型(企业集团+农户)。
6、科技促进型(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其中,公司带动型和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型,最切合我们的实际,是我们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采取的最典型、最普遍的形式,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昆寨乡,由纳雍绿宇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领头建立的大寨村药材、苗圃基地,其运作方式就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流转土地500亩,种植中药材及苗圃。如今,公司带动农民种植药材、苗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为该村50余人提供了劳动就业的机会。今后,我们拟将该种植模式大力推广,以惠及更多农民,让他们能尽快增收创富。
一、运行机制市场化是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
农业生产结构选择的客观依据主要是自然资源(包括地理条件)和市
场结构及变化。当自然资源不变和一定时,市场及变化便上升为核心、关键。所以,当一种农业结构以市场为取向确立后,其运行机制必须充分市场化,如果非市场化运行,必将失败。山区对此尤为敏感。因此,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主要应致力于以下四个方面。
1、致力于市场观念更新,消除思想障碍
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山区农业,导致山区农民的思想往往落后、僵化、保守。因此,要推进山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必须充分使用教育、宣传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撞开山门,砸碎锁链,把山区农民从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增强其现代意识、市场意识,全面提高山区农民的素质,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每一件具体工作真正变成山区农民的自觉行为。没有山区农民强烈的市场观念,就没有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也就没有山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2、致力于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市场机制
在大规模实施生产开发的同时,必须以同样的力量去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发,如果只注重生产规模发展,不重视市场建设或者等到规模生产发展起来后,再去开发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必定要失败。在市场开发方面,其一必须注重山内外市场体系建设,尽可能多地占有山外市场,鼓励企业、农民全方位地到全国各地闯市场。同时,注重在规模化的产区中,建立配套的规模适宜的市场,使之充分体现集散、纽带和桥梁作用,从而把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真正融为一体,消除地域空间所形成的客观障碍。其二必须注重市场机制的培育,尤其是各种管理机制、投资机制、利益机制、价格机制等,要逐步探索到位,使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期就能顺利走上有序的市场化轨道。
3、致力于品牌攻坚,注重集约生产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直接表现为商品。因此,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必须尽一切努力将其所选定的主导产品培育成名品、精品,以增强其竞争力,并成为一方农业的缩影。真正的名品、精品并不完全取决于广告、宣传媒体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产品质量和与此相关的科学技术含量。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切实组织好质量攻关,培育出颇具特色的名品、精品,集约经营,从而带动山区农业快速发展,增强该地区整体竞争实力。
4、致力于配套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农业比较效益低,是弱质产业,要想使山区农业尽快步入正常市场轨道,必须强化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在政策、投入和社会各种服务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二、管理体制企业化是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农业,尤其是山区农业,一直是粗放经营,不重管理、不计成本、不讲科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逐步由以计划为主导转向以市场为主导。十几年改革的实践已证明,山区农业实行企业化管理正是连接市场和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就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来看,实行企业化管理体制应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培育龙头企业;第二层次,构建集团公司,第三,成立农村业合作社。
1、培育龙头企业
在主导产品规模化的基础上,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辐射千家万户网络状的经济实体,每一实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一层次主体核心是龙头公司,龙头公司要按经济区域组建,其经营以效益为中心,以服务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经营范围突出主导产品,发展混合经营。龙头公司可以是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公司,也可以和其他公司、大规模基地连体,不管采取哪种形式,必须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建章立制,进行管理,克服计划体制下“农场”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充分发挥其嵌入大市场扎入生产环节的桥梁作用。
2、构建集团公司
以主导产品为主线,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形成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微观效益,又有利于提高整体效益的企业集团,宏观上形成行业化、系列化、一体化,把企业化管理上升到整体和综合目标的层次,从而最大限度地转化资源优势,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目前,山区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迫切需要一大批管理人才。因此,选准走产业化经营道路的山区农业必须在规模开发的同时,特别注重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育。
3、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容易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规模效应,减小竞争,能够达到效益最大化,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大多处在主导产品规模化阶段,市场开发和企业管理体制的确立往往易被忽视。因此,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三者并重,共同发展,确保山区农业产业化初始就能走上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道路。
第二篇:山区农业发展范文
试论山区农业发展理念创新
面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的新形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山区农业、农村工作必须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束缚农业发展的思想观念,更新思维方式,牢固树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推动山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破除“自种自食,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意识,牢固树立发展市场农业的新理念。山区农民由于长期受封闭保守思想的束缚,商品意识十分淡薄,严重制约了山区农业的发展。必须教育和引导农民面向市场,依托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山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取向。不仅要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更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不仅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更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满足市场多样化、产品用途专门化的需求。二是巩固提高纵向一体化经营。大力扶持和引导山区农村正在兴起的以“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为代表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扩大模式覆盖面。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避免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发生摩擦时,把企业风险转嫁到农户身上,损害农民利益。逐步探索和实行促使松散型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向紧密型“股份制龙头企业+基地+入股农户”模式转变的新举措,把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是大力发展横向一体化经营。在目前山区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发展农村各类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和农民协会,让其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支持他们在向组织内部提供产中系列化服务的同时,逐步向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购销等产前领域延伸,向农产品销售、加工等产后领域拓展。要以横向一体化经营为载体,带动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农村市场,繁荣农村经济。
——破除“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牢固树立培育支柱产业的新理念。近年来,山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不大,发展特色产业步伐不快,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规模效益。在现阶段,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坚定不移地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业效益。一是因地制宜布局支柱产业。可根据山区小气候特征明显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达到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最佳组合。根据湖北省兴山县多年的实践,在海拔600公尺以下低山河谷地区以布局柑桔、茶叶、核桃、大棚蔬菜为主,800-1000公尺的半高山地区以布局烤烟、特色蔬菜、药材为主,海拔1000公尺以上高山地区以布局反季节蔬菜、烤烟、草食畜为主,全县范围内突破性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总之,山区要根据自己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规划,形成特色产业布局。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是山区市县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的重要依托。要千方百计引进、培植龙头企业,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和探索与龙头企业的合作问题,按
照市场机制,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按照加工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要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为企业提供优质原原料产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配套发展壮大系列化服务体系,互动互赢,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建设生产基地壮大支柱产业。按照总体规划布局,在现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战略,推进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以农业项目为载体,抓好重点基地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
——破除“不收谷子收稻草,不见牛羊见青草”的低效农业意识,牢固树立打造山区特色产品的新理念。山区市县不仅具独特的小气候特点,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孕育了许多特色农产品。长期以来,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水平、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山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应重点从三类产品人手,培育壮大山区特色产品。一是改造提升果特产品。根据市场需求,突出特色,分产业分品种制定结构调整的方案和生产技术标准,着力打造精品特色,不断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发展壮大草食畜产品。畜牧业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产业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山区具有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草食畜产品的优势,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发展草食畜产品的潜力巨大。依托山场、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生猪菜牛、山羊等草食畜产品,以专业村、专业大户为重点,提高草食畜产品的生产能力。
三是大力开发珍稀特产品。许多山区物产丰富,有不少珍稀特产品,市场开发的潜力很大。应切实加强珍稀特产品开发相关问题的研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适度规模化生产。加强产品的技术开发与服务,解决其规模化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市场竞争力。——破除“收成看天气,挣钱靠力气”的原始农业意识,牢固树立科技兴农的新理念。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科技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是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是下大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以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结合山区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的发展,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因地制宜,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灵活运用科技推广机构培训、农民技术资格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学历培训、群众性科技组织培训和现场会、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二是下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围绕支柱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着力提高技术成果运用率、良种良法覆盖率、先进技术普及率。大力引进试验示范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加快转化运用步伐,不断提高山区农业的科技水平。三是下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山区农业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减少农村人口,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加快山区小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布局规划,强化城镇功能,加快发展城镇加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繁荣城镇经济。
——破除“路边转一转,户里看一看”的常规农业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示范引导全方位服务的新理念。新阶段山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民对科技、信息等各种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常规的、传统的农业服务观念和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农业是先天性的弱质产业,高风险、低回报,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是各级农村干部特别是农口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全面贯彻落实党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切实转变服务农业生产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健全科技网络,强化科技服务。根据山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社会性、群众性、综合性、教育性强的特点,建立健全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员相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科技人员到山区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支持鼓励各种民间科技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组织的科技活动,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科技力量服务农业。二是加强试验示范.强化引导服务。改变过去用行政命令催种催收、种这种那、种多种少的传统农业农村工作方式,尊重农民市场主体地位,重点办好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等试验示范样板,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经济。三是加强产前产后指导,强化全程服务。传统服务方式只注重农业生产领域的服务工作,而对产前信息、种子、农药、化月巴等生产资料的服务和产后农产品市场开发、加工销售等服务工作抓得不够,从而要么造成产品
不适应市场,要么产品不能及时销售出去,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调整农业服务工作重心,努力实现以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转变;调整农业服务工作领域,既要抓好农业科技服务,又要抓好农业信息、生产资料、市场开发等全方位的服务,更好地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畜牧业中药材水果(经济林)
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半夏南星重楼三七
第三篇:关于对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思考
山区农机化、大有文章可做
一、发展山区农机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脱贫致富的需要。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大多在山区
2、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3、生态环境体系的需要。山区实施退耕还林、经济林的迅速发展、林业生产机械化的4、可持续发展的需
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二、影响山区农机化进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
(一)、制约因素
1、自然条件:国土面积大、耕地面积小、耕地不规则(梯田、台田)、机耕道路缺乏。
2、经济条件;农民人均收入少、地方财政收入少、人均生活水平低下。
3、能源交通条件
4、科技信息条件
(二)、有利条件: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多,关键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选准项目、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
1、政策倾斜条件:农机化发展的重点将是农副山特产品加工机械化。
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应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中带有方向性的一件大事来抓。
各地可利用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发展各地的比较优势,生产、加工、销售几个环节,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国家相继出台了配套的优惠政策
如:国务院2002年下发了《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中指出:
(1)产品加工实行免征3—5年所得税
(2)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的比例
(3)各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重要内容
(4)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退税政策
(5)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资源丰富条件: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山区。
目前号称中国之最不少,如:中国板栗之乡─金寨县;中国山核桃之乡─宁国市;中国毛竹之乡─广德市;中国茶叶产量最大的县─郎溪县;等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太平湖、花亭湖。
3、人文条件:南方文化、徽文化、革命老区。
三、因地制宜地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
山区农机化怎么化,各地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科学论证;选准目标、制定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各个击破。
我下面要介绍一下,南陵丘陵山区的适用农机化技术,供参考。
1.农业运输机械化技术;
2.农田作业机械化技术;
3.林、果、菜、桑、麻生产机械化技术;
4.设施农业工程技术
5.农副山特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
粮油加工、饲料加工、茶叶加工、果蔬加工、野生植物(中药材)加工、竹木加工、农村建材加工
6.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技术
7.淡水养殖机械化技术
8.微型发电技术(水力、风力)
9.农副山特产品干燥技术
10.果蔬贮存保鲜工程技术
第四篇: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云南省威信县委老干部局肖泽波
农业是贫困山区的主导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是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根本要求和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的现状
农村实行改革发展以来,虽然贫困山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进一步发展农业的基础设施还不牢靠;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农业生产的很多环节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得到普及和推广,科技农业的效益开始显现,但在农户中看天作业、靠习惯和经验生产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不断显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规模扩大,但农业整体上生产出售初级产品的现状没有改变,龙头企业和千家万户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了一定发展,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环节的功能、作用有所发挥,但体系的松散性、手段的脆弱性、经营和分配的随意性还很突出。总之,贫困山区农业远没有走出靠资源和劳动投入、靠产品数量增加、靠政策保护和价格上涨的单纯增长性的发展道路。因而,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二、贫困山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首先要提高对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
方式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引导贫困山区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生产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发展由单一生产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单一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向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农业效益由只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农村实行改革发展以来,虽然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很好,但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发展依然滞后,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仍然是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同时,我们还要特别看到,在农村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要继续发挥农业对贫困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只有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从而加快推进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的实现。
三、贫困山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路
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加快农业发展由单纯依靠资源投入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由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经营管理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总之,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
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就是要走经营集约化、功能多元化、发展可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是走科技兴农之路,从主要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指导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要切实抓好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治工程、水保科技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同时,要积极创新投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科技综合治理,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市场化投入机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扩大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面,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要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二是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组织创新之路,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土地规模经营转变,从单一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起来创市场转变。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和集中,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土地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适应产业化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
主体,创新组织形式,形成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畜牧、蚕桑、果蔬、山嵛菜、竹、核桃等绿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要切实强化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服务职能,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不断拓宽合作社经营发展领域,积极探索建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切实突破耕地等资源“瓶颈”。要积极引导鼓励建立农作物保护服务等公益性合作社,以先进的植保技术和植保机械为依托,扶持和发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进一步促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体系全覆盖。要指导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观光休闲等经营法人进行联合,进一步创新利益联结发展机制,拓宽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三是走拓展农业功能之路,从简单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重视农业的劳动力吸纳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等方式扩大农业内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的增收功能。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泛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特色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充分运用资本、基地、设施、文化和地理等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农事体验农业等,提升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是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行资源良性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的经济化,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生态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五是走农产品安全之路,从主要重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牢牢把握产品优质化的方向,加快建立以农业标准化为主导的生产机制。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制度,建立一套与品牌农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通过标准化的手段规范从种子到产品加工、包装的全过程,生产出外观统一、内质符合要求的优质农产品。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早在1995山东潍坊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形成了寿光、诸城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化模式,随着“农业三化、三变、三带动”战略的大力实施,全市呈现出了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下以自己在山东潍坊学习考察的所见所闻,结合乌苏市农业发展实际,谈谈对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粗浅认识。
一、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乌苏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立足本地实际,围绕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已经形成区域种植规模。四棵树镇成立了万亩绿色水稻基地,通过水稻协会,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加工技术、设备的完善,解决过去粗放式管理生产方式,把1.3万亩基地变为商品基地、超市农业,农民不用出镇便可变产品为商品。八十四户乡建立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经营格局,依托郊区的地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乌苏引进全疆最大淀粉生产企业—-新疆天玉生物淀粉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建成年产淀粉6万吨,直接消耗玉米9万吨。玉米生产用地达13万亩,每亩玉米农民可增收200元。
2006年,我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6元,比上年增加了318元,种植业效益继续提高,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差距
与全国相比较,乌苏的农业产业化在经营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产业化经营组织整体竞争力弱。与全国农产品大型企业相比,乌苏农业产业化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竞争力弱,而且体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也较弱。
2、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短。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全国玉米开发有100多个品种,乌苏只有几个品种。乌苏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加工品种的开发。从纵向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乌苏农户经营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投资能力弱,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我国发达地区形成了较完备的合作社,合作社依法从事生产、加工、销售活动,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主要模式。而乌苏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
(二)制约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在上述差距的背后反映出乌苏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很难取得长足进步。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这是多数龙头企业也是农民向政府呼吁最强烈的一个问题。目前的高税(费)率、低回报,很难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进入,“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不统一;检
验检疫费用高。此外还存在商检部门、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的问题。”此外,“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产品运输关卡多,收费多,急需建立农产品的绿色通道。运一车电视机和一车蔬菜,价值和利润相差悬殊,但过路费一样,十分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虽然一些地方开通了“绿色通道”,但基本是区域性、季节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整体上利润水平不高,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成本却居高不下,经营环境较差。
2、农民受益无保障。乌苏多数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农民致富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违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认为,国家对产业化的支持政策和资金扶植多数为企业所得,农民得不到这种支持和好处及利益。而且,在以“公司加农户”为模式的运作中,实际上是把农民单方面抛向了市场,多数农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民信息闭塞,素质较低,抗风险能力弱,在产业化经营中没有主动权,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实际上由公司而定,价格差(农产品的低廉与农药、化肥的高价)、不公平竞争等情况让他们只能是“哑巴吃黄连”,受欺现象难以避免。
3、组织起来障碍多。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瓶颈问题之一。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介组织往往由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担当。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许多国家往往采用低税、免税或政府补贴等政策加以扶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水平较低,国家也并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有关人士建议,国家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应同样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在既缺少专业性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又缺少可代表农民说话的农民协会组织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往往成了企业与农民间的中介,然而政府行为毕竟不是市场行为,这样下去并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真正长远发展。
4、软环境建设力量薄弱。软环境,主要是相对硬件设施而言的包括科技投入、文化教育等,对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丝毫不亚于任何一种“硬环境”。市场再好、销路再畅、产量再高,如果同时伴随的是高成本、高浪费,最终仍然无法获得效益最大化。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农民来说意义就更非同寻常,农民素质的低下将从根本上制约农业产业化的更大进步。技术开发滞后,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认为,“以数量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只有低成本、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农产品品质需由科技来提高”。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如我国保鲜业整体落后,农产品采后价值的损失严重。据统计,腐烂变质使25%的已采蔬菜、水果白白损失。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经历着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从自发性发展向优势产业集聚,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转变,从以初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利益联结相对松散向更加紧密发展。为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
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1、政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抓紧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通过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任程序、开展诚信教育等方式,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订单履约率。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无论采取哪一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自愿,遵循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特点、市场发育状况、企业经营能力和农民的认识程度等因素。在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中,龙头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国家支持龙头企业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的发展绝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否则就不具备龙头企业资格。
3、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要着力解决目前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多种形式促进发展。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认真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加合作组织加农户”的经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防止行政化倾向,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完善自律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龙头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改进加工工艺、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产品档次。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打开了乌苏农业新的视窗,使乌苏农业与时代脉搏共跳,乌苏经济必将进入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在一个更高的境界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