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市区(市)县人大机构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重视县、乡人大机构设置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对我市区(市)县人大机构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吴邦国委员长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根本任务。”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来讲,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了解我市区(市)县人大常委会的组织建设和机构设置情况,最近,我和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的同志一道,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以及到部分区(市)县人大直接了解情况等方式,对我市区(市)县人大的机构现状进行了调研。从总的情况来看,各区(市)县都十分重视人大的组织机构建设,人大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基层人大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的形势必然要求现行人大机构的设置要与之相适应,以更好的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
一、机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市区(市)县人大现行机构是按照2001年机构改革方案设置的,即3个工作委员会,1个常委会办公室。经过几年的运行,从人大的工作实践和实际工作需要来看,现行我市区(市)县人大机构设置尚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机构名称不统一,设置不合理。首先,机构名称不统一。如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有的叫“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或办公室)”,有的叫“法制工作委员会(或办公室)”;又如负责财经工作的,有的称“经济发展工作委员会”,有的又称“财经办公室”。其次,机构设置不合理。由于人员编制所限,有的不得不将几个口的工作归为一个机构,如XX区人大的“财经农业城环工作委员会”就是如此。目前,除五城区已全部撤销乡、镇,设立了街道办事处外,14个区(市)县人大只有新津县专设了“农业工作委员会”,其余均没有专门的人大农业工作机构,而是与财经合并为经济发展工作委员会。如郫县现有农业人口36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4,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难点、热点和重点工作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工作量很大,但其农业工作与财政、经济、城乡环境保护等工作合归为经济发展工作委员会后共联系48个部门,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调查研究、工作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不能保证,与乡、镇和涉农部门的联系也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施的监督工作也显得过粗,效果不明显。这种设置很难适应工作需要,同时也容易造成机关内部各部门的工作量苦乐不均,影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为解决上述矛盾,部分区(市)县作了一些相应的变通,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采用增挂牌子的办法,以适应工作的开展。这就产生了机构数量不统一,参差不齐的现象。目前,19个区(市)县人大,只设四个办公室的有5个,设5个办公室的1个,设3委1办的有8个,设4委1办的有2个,设5委1办的有3个。
(二)多数没有人事代表工作机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基础工作受到较大影响。代表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基础,联系代表工作又是做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基础。代表工作的好坏,代表作用发挥如何,都将直接影响到人大及其常委会职能的发挥。但目前我市19个区(市)县中仅只有7个区(市)县人大常委会增挂了代表工作机构的牌子,其余都是与常委会办公室合署办公,或确定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代表联络工作,或下设代联科,实际上无人员,很难适应日趋活跃的代表工作的开展。如XXX市现有4级人大代表1400多人,而代表工作是由该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一位副主任兼职做此项工作,难以应付日常繁重的事务,如对4级人大代表的小组活动、乡镇人大工作的指导以及督办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代表工作的开展和人大工作职能的发挥。
(三)信访工作机构不健全,直接影响人大信访工作开展。人大信访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联系人民群众、及时掌握和反映人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渠道,是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人大信访工作,对于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将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市各区(市)县人大常委会都没有专门的信访工作机构,是与常委会办公室合署办公,或确定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信访工作,或下设信访科,无专门的工作人员,信访工作难以正常开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人大及其常委会性质、地位和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到人大常委会机关信访的群众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市人大常委会为例,2003年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4965件(次),2004年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6095件(次),较上年增加22.76%;今年一季度已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1659件(次)。而区(市)县人大常委会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也大幅度增加,如都江堰市、邛崃市人大常委会去年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近千件(次)。面对日益增长的信访量,没有专门的信访工作机构将难以适应人大信访工作的需要。
(四)街道出现代表工作缺位和人大监督“断层”。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在我市的五城区乡、镇已被撤销,全部改设街道办事处,至2004年12月底全市共有街道办事处89个。各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行使监督时,对街道办事处、人民法庭等派出机构的监督却出现空白和“断层”。代表工作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大受影响。目前个别区,即使是设有街道人大工作室(如青羊区),或街道社区人大工作室(如锦江区),这些“机构”也主要是负责代表小组活动等工作,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且人员少又兼职,难以适应这种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的需要。监督工作的“断层”、代表工作的缺位,直接影响了街道人大工作的开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五)乡镇人大工作有弱化现象。在调查中,我们感到前段乡、镇合并的改革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乡、镇人口多了,规模大了,代表工作也更重了。区(市)县人大对目前乡、镇人大主席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的情况反映强烈。普遍认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一把手担子重、事务多,时间、精力不够,往往无法做到两者兼顾,而专职副主席因各种原因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致使乡、镇人大工作有弱化现象。加之各乡、镇党委书记经常因工作需要交流轮岗,轮岗后的书记要兼任乡、镇人大主席而又不是本乡、镇人大代表,这就需要重新补选为人大代表,有时又不能及时补选,难免造成工作缺位。
二、建议与思考
人大的机构建设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充分发挥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要依法履行好职责,就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健全并完善基层人大机构建设,是适应形势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进一步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需要。胡锦涛同志指出:“为了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认真落实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要担起重任,必须加强人大的组织机构建设。鉴于目前区(市)县人大机构设置不尽科学的现状,有待在原机构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规范和完善。因此,建议:
(一)设立专门的代表工作机构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做好代表工作,加强同代表的密切联系,为他们联系群众、开展活动、履行职责提供方便和条件,是代表法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责,也是做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基础和保证。这就需要有一个健全的机构加强与代表的联系和沟通,为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服务和保障。近年来,代表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和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日益丰富,工作日趋繁重,没有专门的健全的代表工作机构,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单独设立代表工作机构势在必行。建议各区(市)县人大常委会单独设立代表工作机构,以适应代表工作的需要。切实加强同代表的密切联系,为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优质服务。
(二)设立人大信访工作机构
前不久,吴邦国委员长在关于加强信访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要把信访工作当作人大加强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作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机关的重大责任,予以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既是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的窗口,联系群众、拓宽监督、加强民主的渠道,又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推进,四个五年普法教育工作的开展,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人大意识越来越强,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加强人大信访机构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现在人大每年的信访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市各区(市)县人大信访工作的现状难以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各区(市)县人大单独设立信访办公室,以加强人大的信访工作。
(三)设立街道人大工作机构
街道是城市的基础,是区级政权的延伸。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现在五城区已全部撤销了乡、镇,改设街道办事处,基本实现了城市化。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市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基层人大常委会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在区的各街道设立区人大常委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十分必要。
设立人大街道工作委员会是监督街道办事处等派出机构,填补人大监督“断层”的需要。随着城市发展管理的需要和各部门工作重心的下移,街道办事处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行政管理职能。然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中,对街道办事处、人民法庭等派出工作机构的监督还是一个“断层”,影响了街道人大工作的开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设立人大街道工作委员会是密切联系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为街道位居国家政权机关体系与城市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结合部,人大街道工作委员会在这样一个特殊重要的层面上设立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人大倾听群众呼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监督“一府两院”派出机构的民主主渠道作用,为各级人大代表履职提供便利和条件,引导和发挥好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推进街道领导机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促进街道办事处等派出(工作)机构转变职能,全面加强城市基层“三个文明”建设。
近几年来,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太原等市所辖区的人大常委会,根据地方组织法第五十三条“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其他工作机构”的规定,分别设立了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作为区人大常委会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责是:(1)组织所在街道的市、区人大代表开展学习、视察、检查、评议、调研、述职等活动,并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有关情况报告。(2)协助做好群众与本街道辖区的人大代表的沟通、联系、反映意见和建议等工作。(3)在区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做好本街道的区人大代表选举的有关工作。(4)督促涉及本街道的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办理。(5)协助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开展相关工作。(6)办理区人大常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山西省太原市人大常委会还率先于2001年制定通过了全国首部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
区人大常委会在街道设立工作委员会,既有法律上的依据,又是实际工作需要。全国兄弟市区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而已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因此,在我市城区人大设立人大街道工作委员会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四)进一步加强乡、镇人大工作,设立专职的乡镇人大主席
乡、镇人大是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担负着地方组织法赋予行使的十二项职权,而且对区(市)县人大常委会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2004年,按照市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工作部署,我市乡、镇机构改革速度进一步加快,目前的乡、镇,辖区范围广,经济总量大,人口多且结构复杂,社会管理负担重,基层民主法制和政治文明建设任务艰巨。而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人大主席所产生的矛盾不可小视,普遍反映党委书记是力不从心,弊大于利。因此,建议乡、镇人大一般应设专职主席。特殊情况下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的,也应设专职副主席,并配备适当的工作人员。
第二篇:关于对我市三大主导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喜人,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巩固和发展这种来之不易的好形势,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省委孟书记提出的用2—3年时间使我市的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围绕突出三大主导产业,尽早谋划明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市委办公室、市委农工部、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成立联合调研组,分赴乐平、浮梁、昌江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听取了县(市、区)主要领导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乐平蔬菜集团公司、镇桥镇、洪岩乡,昌江的吕蒙乡,浮梁的茶叶集团总公司和经公桥镇,亲身感受了我市浮梁茶叶、乐平蔬菜、昌江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三大主导产业有喜有忧,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状况和成效
1、浮梁茶叶
作为传统产业,浮梁茶叶有着资源、文化、规模等优势,历来都受政府的关注,茶叶作为浮梁县的特色农业,是农业增收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浮梁县名优茶发展迅猛,广大茶农的收入得到较大增长,山区茶农茶叶已成为他们的主收入。但既有优势,也有不足。
茶园管理两极分化,稳产高效。浮梁县近年的茶叶总量在4万担左右。一方面高山茶园注重发展高品位的有机、AA级名优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低山连片,便于机械作业的茶园,已有十几家农场主、茶叶大户经营的近万亩茶园,注重投入,管理水平较高,但仅占浮梁县茶园面积总量的八分之一。
茶叶经营诸侯纷争,茶农增收。浮梁县品牌由原来的三五个发展到今天的十几个,但绝大部分规模较小,品种单一。由多个个体经营商贩将茶叶通过不同渠道分销到北京、上海、南昌、常熟等地,同时也引来了外地的经营大户直接来浮梁县收购名优茶,促进浮梁县在瑶里、西湖自发形成了茶叶交易市场,促进了茶农增收。
茶叶品种花色增加,多类发展。浮梁在发展高山名优茶的同时,依然保持传统的工夫红茶这一特色。通过招商引资,引进6套珠茶生产线,在低山联片的茶园采用机剪、机制,加工普通绿茶,丰富浮梁县的茶类,形成多种茶协同发展的格局。
茶叶趋向无公害化,唱响绿色。浮梁县着力打造发展无公害茶生产规模,目前全县3万亩无公害茶基地的空气、水、土、产品已通过江西省农科院的抽检,已有近万亩茶园有机茶、AA级绿色食品基地认证,为今后茶叶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乐平蔬菜
乐平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撤县设市以来,由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去年,全市蔬菜面积达2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4万亩,全年总产量达58万吨,总产值4.89亿元。拥有全省县级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和设施最好的蔬菜科研基地,全市现有汇德、祥辉、彩云等多类蔬菜加工企业近20家,年加工能力达8000吨鲜菜,全市蔬菜外销量占总量的80%,但外销蔬菜又有90%只销往周边市县。暂时处于领先位置,因此不论是实力还是名气,乐平市都已基本奠定“江南菜乡”的地位。
3、昌江养殖
2003年该区养殖业产值近6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56.5,比2000年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值20来自养殖业。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虽然已形成了浮梁茶叶、乐平蔬菜、昌江养殖三大主导产业的格局,但产业化水平依旧较低,还没能够突破阻碍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离现代农业、效益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和困难:
1、农户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低,造成农产品的地区性趋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全市出现了不少的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乡,但由于专业化经营投资风险大,加上农业自身的脆弱性,当前绝大多数地区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体制下的那种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农户经营呈多样化和兼业化趋势。农户作为一个生产与消费合一的经济和社会单位,兼有生产者如现代企业和纯粹消费者如城市家庭的双重特征,这就决定了多数农户的生产经营目标是,一方面其产品要满足自己家庭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剩余产品的销售,获取尽可能多的货币收入。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发育滞缓的情况下,农户在生产经营决策时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情况,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判断,进行小而全的生产,所以很难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生产经营格局,造成农产品的地区性雷同。有很多农户仅仅是种几分田、放几只鸡、养几头猪,只能保温饱,还谈不上搞产业化。
2、农户经营手段粗放,造成农产品质量低劣。我市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经营效益相对偏低,因此,多数农户缺少利用农业先进技术的内在动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们往往以劳动力的投入来替代资金、技术的投入,凭经验,靠传统技术,进行粗放型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最终导致农产品质量低劣,品种单一,精品、名品不多,优质品种严重短缺。浮梁有些茶农虽然能采摘到一流品质的茶叶,但因为制茶技术落后,只能做出中档茶叶,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和收益。从大处看,因为茶叶生产和加工仍然是以手工为主,成本太高,产量太低,难以占领市场,降低了茶农生产积极性,产生了掠夺性经营现象。
3、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发挥其有效作用。龙头企业建设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龙头企业建设缺乏规划,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尚未真正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导作用。
4、三大主导产业的规模总量仍然偏小,产业化层次低,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无公害化率不高,商品化率仍然偏低。因为产品没有统一规格,所以只能在小范围内流通,无法在国内大市场流通。农产品加工仍然是薄弱环节,产品附加值低。统一、健全的专业大市场数量不多。完成第一个“65”的目标问题不大,但离第二个“65”的目标差距还很大。
三、对策和建议
要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以粮食生产为主线,推进三大主导产业,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把其构成要素配齐、配强。
1、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尤其是销售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因此,当前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专业市场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企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为、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要提高准确把握市场的能力。企业必须对某些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国内外市场状况有相当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包括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及影响供求和价格变化的各种因素,能够及时收集并向农民传导市场信息,引导农民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要提高给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能力。龙头企业要在优良品种的供应、饲料、防疫、收购、加工、储运等方面对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是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纽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根据环境条件、产业性质、龙头企业及农户的特点进行深入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由初创阶段向积极发展阶段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提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信、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积极探索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资金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要用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和农业对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规范双方的经营行为,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形成法律文书,以保护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
3、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在环境。(1)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也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政府部门必须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库存以及气候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2)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发展各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自我服务能力。同时,要切实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原有的县乡两级的经济职能部门转变为以引导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诸如种子、化肥、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提供抗旱、浇地、防治病虫害、收割、运输等服务,有效地提高农民经营的能力和水平。(3)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要在财政、信贷、税收三方面,切实体现对农业产业化的优惠和支持政策。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农业法》的有关规定,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
4、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大量剩余劳动力困守在农村,这是进
入新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从改革实践看,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对吸纳剩余劳动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应把它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首先,在种植业内部要实现由对土地依赖度高的产品向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产品的转变,在农业中大力发展对土地依赖度较弱的畜牧业和渔业,在农作物中大力发展劳动力相对集约的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在对外贸易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从结构调整的角度看,主要是推动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向农业的服务业和非农产业分流,扩大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1)在农业内部挖掘就业潜力。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表现在产前、产后环节使用的劳动力上。我市农业产前、产后环节目前吸纳的劳动力还很少,大部分产中环节的劳动力势必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鉴于此,应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政府、集团、农民及其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既可以有力地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又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2)扩展农业外就业增收空间。主要是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及劳务输出等。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为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劳动力的这种流动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今后还会保持这种趋势,但空间会越来越小。大规模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是要靠发展乡镇企业,加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要充分发挥农产品生产基地距离市场近、联系紧密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储藏、保鲜、运输业。加强布局规划,把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彻底改变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城市倾斜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大市场,通过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
第三篇:关于对我市三大主导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我市三大主导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喜人,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巩固和发展这种来之不易的好形势,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省委孟书记提出的用2—3年时间使我市的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围绕突出三大主导产业,尽早谋划明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市委办公室、市委农工部、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成立联合调研组,分赴乐平、浮梁、昌江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听取了县(市、区)主要领导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乐平蔬菜集团公司、镇桥镇、洪岩乡,昌江的吕蒙乡,浮梁的茶叶集团总公司和经公桥镇,亲身感受了我市浮梁茶叶、乐平蔬菜、昌江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三大主导产业有喜有忧,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状况和成效
1、浮梁茶叶
作为传统产业,浮梁茶叶有着资源、文化、规模等优势,历来都受政府的关注,茶叶作为浮梁县的特色农业,是农业增收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浮梁县名优茶发展迅猛,广大茶农的收入得到较大增长,山区茶农茶叶已成为他们的主收入。但既有优势,也有不足。
茶园管理两极分化,稳产高效。浮梁县近年的茶叶总量在4万担左右。一方面高山茶园注重发展高品位的有机、AA级名优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低山连片,便于机械作业的茶园,已有十几家农场主、茶叶大户经营的近万亩茶园,注重投入,管理水平较高,但仅占浮梁县茶园面积总量的八分之一。
茶叶经营诸侯纷争,茶农增收。浮梁县品牌由原来的三五个发展到今天的十几个,但绝大部分规模较小,品种单一。由多个个体经营商贩将茶叶通过不同渠道分销到北京、上海、南昌、常熟等地,同时也引来了外地的经营大户直接来浮梁县收购名优茶,促进浮梁县在瑶里、西湖自发形成了茶叶交易市场,促进了茶农增收。
茶叶品种花色增加,多类发展。浮梁在发展高山名优茶的同时,依然保持传统的工夫红茶这一特色。通过招商引资,引进6套珠茶生产线,在低山联片的茶园采用机剪、机制,加工普通绿茶,丰富浮梁县的茶类,形成多种茶协同发展的格局。
茶叶趋向无公害化,唱响绿色。浮梁县着力打造发展无公害茶生产规模,目前全县3万亩无公害茶基地的空气、水、土、产品已通过江西省农科院的抽检,已有近万亩茶园有机茶、AA级绿色食品基地认证,为今后茶叶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乐平蔬菜
乐平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撤县设市以来,由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去年,全市蔬菜面积达2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4万亩,全年总产量达58万吨,总产值4.89亿元。拥有全省县级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和设施最好的蔬菜科研基地,全市现有汇德、祥辉、彩云等多类蔬菜加工企业近20家,年加工能力达8000吨鲜菜,全市蔬菜外销量占总量的80%,但外销蔬菜又有90%只销往周边市县。暂时处于领先位置,因此不论是实力还是名气,乐平市都已基本奠定“江南菜乡”的地位。
3、昌江养殖
2003年该区养殖业产值近6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56.5%,比2000年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值20%来自养殖业。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虽然已形成了浮梁茶叶、乐平蔬菜、昌江养殖三大主导产业的格局,但产业化水平依旧较低,还没能够突破阻碍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离现代农业、效益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和困难:
1、农户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低,造成农产品的地区性趋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全市出现了不少的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乡,但由于专业化经营投资风险大,加上农业自身的脆弱性,当前绝大多数地区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体制下的那种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农户经营呈多样化和兼业化趋势。农户作为一个生产与消费合一的经济和社会单位,兼有生产者如现代企业和纯粹消费者如城市家庭的双重特征,这就决定了多数农户的生产经营目标是,一方面其产品要满足自己家庭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剩余产品的销售,获取尽可能多的货币收入。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发育滞缓的情况下,农户在生产经营决策时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情况,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判断,进行小而全的生产,所以很难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生产经营格局,造成农产品的地区性雷同。有很多农户仅仅是种几分田、放几只鸡、养几头猪,只能保温饱,还谈不上搞产业化。
2、农户经营手段粗放,造成农产品质量低劣。我市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经营效益相对偏低,因此,多数农户缺少利用农业先进技术的内在动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们往往以劳动力的投入来替代资金、技术的投入,凭经验,靠传统技术,进行粗放型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最终导致农产品质量低劣,品种单一,精品、名品不多,优质品种严重短缺。浮梁有些茶农虽然能采摘到一流品质的茶叶,但因为制茶技术落后,只能做出中档茶叶,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和收益。从大处看,因为茶叶生产和加工仍然是以手工为主,成本太高,产量太低,难以占领市场,降低了茶农生产积极性,产生了掠夺性经营现象。
3、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发
及储藏、保鲜、运输业。加强布局规划,把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彻底改变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城市倾斜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大市场,通过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
第四篇:对我市生猪生产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市生猪生产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生产,提出了加快产业化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并把发展生猪产业确定为全市畜牧业发展的第一产业。在这种发展思路的引领下,目前我市生猪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2007年,全市生猪存栏98万头,出栏生猪134万头,全市生猪产值137683万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5%、占农业总产值的11%,猪肉产量占总肉类产量的66.8%。由此可见,生猪生产在我市产业化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准确把握畜牧业生产态势,研究分析当前生猪产业情况,更好地指导生猪产业的发展,我们深入生猪养殖专业大户、养殖户、饲料加工企业、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场)及有关部门进行了调研。
一、生猪生产情况
(一)养殖及生产现状。当前,我市从事生猪养殖的群体有三种:一是规模养殖户(场),其特点是以养殖良种猪为主,规模一般在年出栏、存栏100头以上,由于投资大,规模大,市场风险对其冲击最大;二是生猪养殖专业大户,其特点是以养殖良种猪为主,规模一般在年出栏、存栏10头至100头之间,价格涨跌对其影响较大;三是农户家庭分散养殖,其特点是家庭养殖以土杂猪为主,一般一家出栏、存栏10头以内,受市场的冲击相对较小。目前,全市现有729个养猪场。重点扶持了一批原种猪500头以上的原种猪厂,二元母猪300头以上的扩繁场和年出栏商品猪200头以上的育肥场。
(二)加工销售现状。我市现有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点)42家,其中市区10家、县区8家、乡镇屠宰场24家。截止上半年,全市已加工生猪887139头,同比增长39.4%,销售猪肉66317吨,同比增长36.9%,猪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销往外地从2006年的6500吨增加到2007年的6800吨,增长了4.6%。
(三)饲料、兽药生产现状。我市暂无兽药生产厂家,兽药经销场所分布广泛,经销的建曲、止泻散、胃肠活、二妙丸、三苏片等品种,基本上满足了我市生猪养殖户对兽药的需求。现有各类饲料加工厂70余家,年生产能力达80余万吨。生猪饲料品种主要有母猪料、大猪料、乳猪料、配合料、育肥料、浓缩料等品种,产品主要销往本市及周边各县(市),为生猪生产养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市场价格现状。全市猪肉价格自2006年由18元/公斤(均价,下同)持续上涨后,一直高位运行到2008年4月份,最高单价达24元/公斤,后经过多次涨跌反复,至2008年7月才基本稳定在22元/公斤左右,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猪肉价格将继续保持目前水平。
(五)养殖保险现状。全市生猪养殖保险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农民自愿,政策支持,以险养险”的原则,保费来源本着“政府补贴一点,业主(农民)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办法推行实施。今年中国财险保险公司试点开展生猪养殖保险,现已为260户规模养殖户6万余头商品猪及母猪进行了投保,保险金额6039万元,已决案件1055件,已决赔款132万元。
二、生猪生产取得的成效
目前,全市推行了以养殖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利益为纽带的多方共赢机制和集金融支持、良种推广、政策保障、技术服务、风险防范为一体的生猪养殖产业化系统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形成了共识。
(一)发展思路清晰,工作措施得力。
年初,在市委十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把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和畜牧项目建设列为全市“十项重点工程”。按照“规模饲养带普养,大户带小户,公司加农户”的总体发展思路,我市加大了对生猪生产、屠宰、肉制品深加工企业和种猪生产企业的引进,产业化畜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江苏雨润集团、山东金锣集团、四川四海集团等一些实力较强的全国知名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同时,我市加快了种猪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了对养殖龙头企业的招商,相继有森宇种猪场、星河种猪场、万达种猪场、金诚种猪场等一批万头生猪生产企业建成投产。这些龙头加工企业群体和种猪场的落户极大地推动了我市产业化畜牧业发展的进程。
(二)生猪防疫及品种改良工作登上新台阶。为抓好生猪防疫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市先后召开了畜牧业生产推进会议、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和饲料及动物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组建和完善了有关畜牧兽医人员、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参加的监控队伍,做到了人员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同时加大了排查力度,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确保了防疫工作的落实;在品种改良,着力推广长白、大约克夏、杜洛克三元杂交猪为主导品种,生猪优良品种率已达90%,三元杂交商品猪已达70%以上,生猪质量得到极大提高,逐步实现了“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加工、增加效益”的生猪发展目标。
(三)深入开展科技进场入户工程。我市已经连续二年在全市开展畜牧科技推广年活动,制定了畜牧科技推广活动方案,全市通过办班培训、讲座、技术人员包场、包户等形式,普及推广现代化、标准化畜禽生产管理技术,畜禽标准化养殖先进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去冬今春举办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170余期,培训人员近2万多人次;开
展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科技进乡入户等活动10多次,无偿赠送各种科技资料1.5万余册。省畜牧局、省奶业协会在我市分别举办生猪、奶牛养殖技术培训班3期,邀请加拿大种猪协会会长王爱德先生、华东农学院养猪专家开展养猪科技专题讲座等,参加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生猪的人工鲜精配种先进技术已在全市全面推广,全市已建立了15处生猪人工授精站,还有8处正在筹建之中。
(四)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加快。今年进一步加大规模养殖大场、大户、小区的发展,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原种猪500头以上的原种猪场、二元母猪300头以上的扩繁场和年出栏商品猪200头以上的育肥场,以这些规模养殖场、户、小区为基点,全面普及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此外,我市还重点抓了2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场为典型,下发了《畜禽养殖场(小区)养殖档案》,并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要求,对每个养殖小区(场)派驻了监管兽医,强化了技术指导和监管措施。全市已发展养猪小区149个,养猪大场(户)637个,专业户10435个。饲养量超万头的种猪、商品猪场达10个,种猪场47个。现有种猪场47个,其中省级重点种猪场5个,原种猪场3个,全市原种猪达8000多头,二元母猪达到18万头。
(五)大力培育具有一定实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狠抓投资环境建设,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培育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税收、用地、信贷、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围绕提升畜牧产业化发展水平,集中精力把畜产品加工企业群和养殖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围绕项目建设抓服务、抓协调,全力组织推进,抽调精干力量为项目建设服务,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佳木斯市北方金锣公司于2000年9月建成投产,设计年屠宰加工生猪100万头。森宇牧业于2004年招商落户我市,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种猪存栏已达2200头,每年可以向市场提供优秀种猪1.2万头,商品猪2万多头。2005年该企业与加拿大合作投资2500万元合资建设的中加森宇伯乐种猪育种中心于2007年10月12日正式投产,成功引进加系原种猪628头,与加拿大同步育种,现已成为我省原种猪最多规模最大的种猪生产企业。据6月末统计已产仔3800头,预计8月份开始将投放市场销售。雨润集团签约在我市桦川县建设一个万头种猪场和二个5万头生猪生产基地。目前,雨润集团200万头生殖屠宰加工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今年11月份可建成投产。在全力抓好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南京雨润集团已经确定在桦川县投资建设2个生猪饲养量为5万头的大规模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和1个万头的种猪场。前期手续基本完成,计划万头种猪场今年建成投产。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养猪行业逐渐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即种猪—商品猪—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六)金融部门全力支持生猪产业的发展。佳木斯农村信用联社严格把握贷款投向和投量,遵循区别对待、优化结构的信贷政策,坚持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养猪专业户为重心,以生猪养殖基地为支柱,以生猪加工屠宰龙头企业为载体的信贷支持原则,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大力推广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生猪养殖。对资金需求相对更大一些的生猪养殖专业大户,信用社根据其具体情况,将授信额度扩大到20万元,以满足其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需求。2007年佳木斯信用联社信用社发放授信贷款1650万元,所有授信贷款无一形成不良或欠息的情况。
三、生猪生产存在的问题
我市生猪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仍存在着大量的不尽人意的地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养殖规模较小,自身发展缓慢。多年来,我市养猪业规模小,多为农户零星分散饲养,饲养量占全市90%,加大了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同时农户市场信息闭塞,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市场对生产、销售的导向作用弱,养猪业靠自身滚动发展非常缓慢,特别是在目前养猪效益较高的情况下想要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农户有发展畜牧业的强烈愿望,但投入大,农户没有资本金积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认为投资畜牧业风险大,有惧贷心理,加之贷款额度小且手续烦琐,未建立长期有效的信贷机制,很多具有一定规模和丰富经验的场户及加工企业融资困难,无力扩大再生产。畜牧产业项目少,资金整体投入不足。
(二)养猪风险大,盈亏难以把握。市场风险、疾病风险是养猪的两大风险,也是导致生猪饲养量增长趋缓的主要原因。生猪生产受市场和疫情的双重影响,养猪户普遍认为市场行情很难把握,生猪疾病难以控制,因而不愿意养猪,由此导致恶性循环,使养猪户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自主发展的能力,部分农民害怕养猪,纷纷向更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行业转行。
(三)生猪养殖成本增大,养殖产业化程度低。饲料原料价格在年初以来不仅没有下滑,相反总体呈逐步上升态势。玉米价格涨至0.73元/斤,增长21.7%;小麦麸涨至0.88元/斤,增长17.3%,浓缩饲料涨至2.9元/斤,增长26.1%。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生猪饲料价格不断走高,从而使养猪成本也相应提高。目前以规模养殖户饲养一头育肥猪为例,每出栏一头100公斤重商品猪需要成本1200-1300元(不含基础设施投入)分别是:仔猪成本500-550元,饲料成本600-700元,兽药成本20—30元,水电费等其他成本15元,散养户的成本更高,如果市场行情不好,还可能导致亏损。养猪尤其是散养户投入产出率一般不高,收益不太稳定。当前多数养殖户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生猪养殖业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很低,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疫病时有发生,标准化生产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从而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四)生猪产业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均。生猪生产、收购、屠宰加工、猪肉销售这四个环节本应该有机联系,实际上这四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却不均衡,以一头200斤重的生猪为例,养殖户经过四个月的养殖,每头可赚100-300元,肉类加工大户从农户手中收购,按7元/斤计算,收购价为1400元。屠商购买的猪宰杀后,出肉率一般达70%,即出肉140斤,除去工商税费、屠宰费、检疫费及运输费,可赚20-50余元。生猪销售方面,销售业户以18-19/公斤购进,经分割后销售每头可赚30-50元。屠宰、销售可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收购、销售价格,生猪产业的风险过度集中在养殖环节,形成了“养猪半年,不如屠夫半天”的说法,大多数人有了养猪还不如卖猪划算的想法。
四、生猪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畜牧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和商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是承农启工活商的中轴产业。在我市大农业内部,畜牧业是增速最快、发展潜力最大、自然条件最优越、后发优势最强、覆盖面最广的产业。可见佳木斯要在农业上有更大的突破发展,应率先发展生猪产业不可忽视,做大做强猪经济,用猪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拉动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早日把佳木斯建成全省生猪生产大市,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政策导向作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生猪产业在我市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当前生猪产品价格处于上升期的时机,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认真落实生猪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
一是做好生猪补贴工作。如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的落实,今年,我国已将能繁母猪补贴由去年的每头50元增加到今年的每头100元,做好能繁母猪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就显的有为重要,及时将相关补贴如实兑现到农户手中,在保护生猪养殖户利益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二是做好生猪保险工作。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制度的深入,广泛动员和组织养猪场(户)参加防范疫病等风险的保险,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养猪业户保险意识,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潜在风险,通过保险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要让养猪业户人人都能认识到保险的作用和实惠。彻底解除大规模养猪场(户)的后顾之忧
三是做好生猪贷款工作。加大信贷投入,全力满足全市生猪生产贷款需求。银行要通过积极主动的调查研究,掌握辖区生猪存栏量、需求量,以及生猪生产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信贷需求和信贷投放情况,确定银行的支持规模和资金投放额度,有针对性地支持生猪生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猪养殖信贷服务手段,为对象户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并实行贷款优先、服务优质、利率优惠等信贷优惠政策。加快落实信贷支持及财政贴息政策,加大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信贷资金投放力度,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另外,对于大规模养殖场政策要对其相对倾斜,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如建猪舍的用地问题、扩大规模的贷款问题,与市内外、省内外的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市场购销合作关系,消除市场风险等问题,形成有循环经济特征的发展模式。而对于养殖小区、养猪合作社和养猪大户则应到其象规模养殖场发展,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力度,确保生猪产品稳定供应。同时,对小规模散养户要加强引导,千方百计提高其标准化饲养水平。
2、培育龙头企业,扶持规模发展。
各部门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使企业全身心投入发展。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加强龙头企业的牵引能力,促进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发展,增强抵御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一是重点培育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供给、市场服务、资金扶持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生猪产品精深加工,延长生猪产业链,完善与现代养猪业相适应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三级配套的良种猪繁育体系,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
二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科学引导生猪养殖,形成统一规划及行业自律,理性投入生产,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切实保护猪农和生猪养殖企业的利益。帮助企业加强管理,抓好资金、生产、营销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收费项目。
三是牵线搭桥引进技术,引进项目,鼓励屠宰企业改进设备技术,扩大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养殖模式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是建立以农民互助为主的组织保障机制,鼓励建设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由过去农户散养为主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模式的转变进度,不断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提高生猪标准化饲养水平,促进生猪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五是设立政府专项补助资金,对生猪养殖业户给予相关的经济补助和政策支持,建立对养殖户的补贴机制。当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农民养猪亏本的情况出现时,应出台相应政策给予养殖专业大户适当的补贴,避免出现生猪断档的现象,同时政府可采取减免生猪加工、销售税、费负担等措施,以减缓猪肉及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确保生猪市场价格的稳定。
3、加强疫病防控,确保产品质量。
一是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科技含量。加强防疫部门队伍建设,提高动物防疫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新型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检测新机制,认真做好现场技术指导,举办养殖技术辅导班,不断推广养殖业新知识、新技术和生猪疫病防控新规范。通过每年对村干部和养殖户进行实用养殖技术培训,做好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基本达到村组有技术人员。
二是同时加强兽药饲料市场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对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与检测水平。
三是加大必要的设备投入,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饲养和环境的管理,严格检疫和消毒以及疫苗管理、饲料管理、兽药管理和政策法规应用,加强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禁止病死猪交易,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4、完善市场信息机制,构筑生猪“产供销”新秩序。
一是商务、物价、农业、工商、畜牧等部门要加强对猪肉等副食品的生产、需求和价格的监测,通过对生猪产、供、销信息的采集、整理和科学分析,总体上掌握本地区大致所需猪肉销量情况,及早做出市场预警预报。运用电台、电视、报刊等形式,定期发布生猪市场信息,引导养殖户和关联企业正确认识市场规律。
二是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和联系,以倡议、提醒、告诫等方式,正确引导相关组织与经营者遵守法律法规,加强价格自律,规范价格行为。
三是建设销售绿色通道,加强市场监管。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交易行为,完善生猪专业市场,打击压级压价坑害农户的行为,切实降低农户的市场交易成本。
四是积极开辟销售渠道,提高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巩固扩大现有的生猪加工企业,使当地生猪就地加工销售;与生猪收购单位、生猪屠宰场挂钩,让生猪及时得到销售;建立产、供、销利益联结机制,处理好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可采取订单收购、优质优价等方式,鼓励屠宰销售或深加工企业直接与养殖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引导生猪市场合理有序竟争,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市生猪标准化饲养水平,健全生猪发展长效机制,也才能进一步发挥我市生猪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第五篇: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李日光 荣海燕文章来源: 郴州统计信息网更新时间:2012-4-18
在全市“转变作风走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活动中,市统计局对全市204户小微型企业及204名企业家(指副总经理级以上管理高层)开展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一、小微型企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重要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以“富民强市”为目标,致力打造“创业型城市”,因地制宜,出台了系列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小微型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微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市工商局统计,2011年底,全市小微型企业达到9.9万户,其中:小型企业1.4万户,微型企业即个体工商户达到8.5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98.5%。据初步匡算,2011年,全市小微型企业完成增加值约950亿元,占全市GDP的70%;上缴税金71.5亿元,占全市税收的66.7%。
(二)小微型企业是改善民生的主渠道。小微型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适合自主创业。同时,小微型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在安置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粗略匡算,2011年底,全市小微型企业年末从业人员达到120万人,约占全市第二、三产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8.6%,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40%。据调查测算,2011年,全市小微型企业实现业主利润和员工收入约200亿元,约占全市城乡收入总量的40%。也就是说,城乡居民收入有35%来自小微型企业。
(三)小微型企业是创业创新的活力源。小微型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微观基础。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型企业改革成本低,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小微型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2011年,全市高新科技小微型企业121家,占全市高新科技企业87.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98件,占全市自有知识产权品种数89.8%。
二、当前我市小微型企业主流较好但困难不少
本次调查的204户小微型企业中,按企业所属行业分:农业14户,工业82户,贸易业42户,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均为9户,住宿餐饮业28户,其他行业20户;按注册类型分:私人独资企业83户,股份有限公司63户,中外合资(合营)公司7户,个体户(雇工8人及以下独资企业)51户;按企业规模分:小型企业136户,微型企业(雇工8人及以下的各类企业)68户。本次调查的204名企业家中,按性别分:男性176人,女性28人;按政治面貌分:中共党员66人,民主党派人士2人,无党派人士66人;按文化程度分:大专及以上74人,高中(中专)74人,初中及以下31人;按年龄分:35岁及以下18人,36~50岁154人,50岁以上32人。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认为我市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主流较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很广的发展空间、很强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
(一)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目光远大,志存高远。在对企业家调查中,问及“你对创办本企业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回答“创百年企业,为实业兴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占37.7%,列各项目之首;回答“将企业办成著名企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占16.7%,以上两项合计占54.4%。问及“你认为作为企业家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回答“为社会发展建功立业,受到群众和政府的尊敬”的占42.2%,列各项目之首;回答“有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充分感觉到个人存在的巨大价值”的占33.3%,以上两项合计占75.5%。在对企业的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有2~5年或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吗?”,回答“有”的占63.2%。
(二)多数小微型企业和企业家思想开放,充满信心。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开展了电子商务吗?”,回答“开展了”的占78.9%。问及“近1-2年内贵厂(公司)有增资扩股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打算吗?”,回答“有”的占50%。问及“你对所经营行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5.7%,回答“较好”的占49.0%,两项合计达64.7%,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28.4%和6.9%,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7.2%,回答“比较好”的占44.6%,两项合计占61.8%,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2.4%和5.8%,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满意吗?”,回答“很满意”的占10.3%,回答“比较满意”的占49.0%,以上两项合计为59.3%,回答“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9%、7.8%和1.0%。问及“你在进行日常管理时主要采取哪种方式?”,回答“分层管理”的占45.9%,“委托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占18.1%,两项合计占64.0%,而“家庭成员管理”、“个人独断”和“其他”分别占16.7%、11.0%和8.2%。
(三)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信任政府,热爱郴州。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态度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6.0%,回答“较好”的占51.5%,两项合计占77.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0.0%、2.0%和0.5%。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效率的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5.0%,回答“较好”的占50.5%,两项合计占75.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1.6%、2.9%和0。问及“贵厂(公司)与周边农(居)民在安全生产、土地补偿、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过纠纷吗?”,回答“没有”的占86.8%,回答“有”的占13.2%。问及“在与周边村(居)民有纠纷时,贵厂(公司)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回答“请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出面协调解决”的占40.7%,占各项之首;“双方协商解决”的占31.8%,“先协商,协商不成再诉请法院判决”的占14.5%,“通过法院判决”的占3.8%,“不予理睬”的占0.3%,“其他”的占
9.7%。
但是,通过调查了解,我市小微型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主要体现在:
(一)企业视野有待拓宽。调查中,问及“你业余时间主要用于什么?”,回答“陪家人”的占29.7%,“娱乐”的占21.2%,“加班”的占16.2%,“其他”的占15.6%,而“读书”的占17.4%,“读书”这一提升企业家素质的主渠道占企业家业余时间不足六分之一。问及“你最喜欢看的书报杂志是什么?”,回答“与本行业有关的技术资料类”占38.2%,列第1位,“企业管理类”占28.4%,“保健养生类”占14.5%,“其他”类占13.9,“小说类”占5.0%。问及“你的经营信息主要来源于哪个渠道”,回答“同行交流”的占31.0%,列第1位,“经销商”的占23.4%,“其他”占19.5%,“媒体”占17.9%,“专业订货会”占8.2%。问及“你在进行重大决策时的依据是什么?”,回答“参考本行业同类企业的发展趋势”的占29.2%,列各项之首,“凭个人经验”的占19.1%。问及“在贵厂(公司)资金紧缺时,最优的筹资方式是什么?”,回答传统的“向银行借款”占44.4%,“向亲朋好友借款”占21.5%,两项合计占65.9%,而新型的筹资方式“扩股份增加资本”仅占14.6%,“其他”占13.2%,“借高利贷”占6.3%。
(二)企业负担有待减轻。问及“贵厂(公司)对当前承担的政府部门所确定的税费比例感觉如何?”,回答“比例太高,无法承担”的占7.4%,“比例较高,难以承担”的占34.8%,两项合计占42.2%,回答“一般”、“相对较低”和“很低”的分别为52.9%、2.9%和2.0%。而问及“贵厂(公司)遇到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乱罚款或乱摊派吗?”,回答“有”的占14.2%,“没有”的占85.8%。问及“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扶持?”,回答“减免税费”的高达42.0%,列第1位,“增加贷款”的占30.7%,“支持创新”的占17.8%,“其他”的占9.5%。
(三)政府指导有待加强。问及“贵厂(公司)发展的诸多要求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回答“资本”的占26.9%,列第1,“政策”占24.5%,列第2,“人才”占22.4%,列第3,“安全”占14.4%,列第4,“其他”和“背景”分别占6.6%和5.2%。问及“贵厂(公司)发展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回答“市场”的占31.9%,列第1,“资金”占31.1%,列第2,“人才”占15.5%,“管理”占15.0%,“其他”占6.5%。问及“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政府职能部门哪方面的支持指导?”,回答“国家政策研究”的占29.9%,列第1,“开拓市场”占29.6%,列第2,“人才培养”占17.1%,“企业管理”占11.2%,“其他”占12.1%。
(四)创新意识有待增强。调查中,问及“在贵厂(公司)做大做强的规划中,首要的措施是什么?”,回答“开展多元经营,增加盈利点”的占30.8%,回答“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占23.0%,以上两项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占53.8%,而“强化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占18.6%)、“整合上游企业、增强资源控制力”(占6.8%)、“整合下游渠道,增强市场控制力和开拓力”(占9.2%)等内涵型创新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仅占34.6%,“其他”占11.6%。问及“当贵厂(公司)出现经营亏损时,首要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回答“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的占36.2%,“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的占27.9%,“技术革新、降低成本”的占23.1%,“其他”占7.5%,“裁减员工、降低成本”的占5.3%。以上两项回答中,“技术创新”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中均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三、加快我市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世界各国及我国各地的实践已充分表明,促进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一项关乎经济发展活力、发展后劲和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一次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抓紧抓好。
(一)要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的落实机制。2011年颁发的“国9条”及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确定的各项小微型企业帮扶政策已十分具体。要发挥其效用,关键在于落实。一要建立牵头传导机制。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人行、银监、工商、质监、财政、税务等部门参与的政策传导机制,及时沟通有关政策在各部门、各行业的落实情况,评估政策落实的效用,适时改进落实的方法和措施。二要建立督查通报机制。政府要牵头对所有相关部门的落实措施、落实力度、落实效果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予以通报。三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要对“国9条”及国务院有关帮扶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考核(或者纳入全市综合绩效考核项目),对落实有力、效果明显的县市区、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县市区、部门予以相应的处罚。
(二)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帮扶机制。一是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工商、税务、人社、教育等部门配合的联合机制,帮助小微型企业引进亟需的各类人才,同时建立小微型企业培训机制,分层次、分行业、有针对性地培训现有各类人才,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二是要建立风险补给机制。政府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风险补给基金,对金融企业在支持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过程中所发生的金融损失予以评估和补偿。三是要完善金融扶持机制。市政府建立的小微型企业金融扶持机制受到小微型企业的广泛欢迎,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在贷款额度、年龄限制等方面还可适当放宽,对有关的监管措施还须进一步完善。
(三)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引导机制。一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集群水平的引导机制。要在现有城乡功能规划的基础之上,适当调整局部的功能分工,通过建立土地、标准厂房、门面租金以及税费等优惠机制,引导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提高整体生产力的小微型企业进行适度集中,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和聚集效应。二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的引导机制。各新闻媒体要创建郴州小微型企业专栏,长期宣传讲诚信、重质量、强管理的优秀典型,对反面典型进行曝光批评,引导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机制。要通过采取建立小微型企业协会、专业分会等渠道,设立行业创新公共实验室或行业创新基金,按照“来自于行业用于行业”的原则,对在行业领域取得重大技术或管理创新,带动行业产品技
术质量和管理水平进步的企业进行重奖,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水平。
(四)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服务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决策服务机制。政府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要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专门从事小微型企业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的研究,建立政策和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将有关研究成果予以发布,便于各类小微型企业知晓政策动态和市场动态,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决策。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银企对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牵头支持各小微型企业行业委员会的工作,集合多家信用度高、发展潜力大、综合实力强的小微型企业形成联合担保体系,形成“统一组织、统一信用评级、统一担保、集合贷款”的担保机制,为单个小微型企业提高担保信用,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融资难度提供有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