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嘉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意见
永嘉县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意见
永政发〔2007〕27号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切实加强工伤保险工作,更好地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通知》(浙政发〔2006〕44号)及《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意见》(温政发〔2007〕14号)精神,现就我县全面推进工伤保险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重要意义
我县自1995年7月实施工伤保险制度以来,参保面逐年扩大,至2006年底我县参保人数已有2.35万人,但目前仍有相当部分集中在劳动条件相对较差、工伤事故多发的行业的职工,尤其是农民工,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由此引发的未参保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之间的纠纷,已经成为当前发生劳动争议的主要问题之
一。全面推进工伤保险,是维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待遇支付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各乡镇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各用人单位要从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大力度抓好落实,全面推进我县工伤保险工作的发展。
二、明确任务,拓宽工伤保险范围和对象
根据省、市的要求,我县要经过两年的努力,使全县工伤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到19万人。为此,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拓宽工伤保险范围和对象。我县辖区
1内所有企业、事业单位(依照或者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民间非营利组织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都必须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政策的规定,依法为其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统称职工)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并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基本实现全县工伤保险全覆盖。
三、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工作
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我县工伤保险任务艰巨、工作量大,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当开拓创新,促进工伤保险工作的全面推进。
(一)按照国发〔2006〕5号文件的要求,用人单位应当优先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人事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畅通农民工优先办理工伤保险业务的渠道,为农民工参保提供便利。
(二)强化工伤保险费征缴力度,用人单位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缴纳工伤保险费。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和社会保险缴费登记的用人单位,必须在本意见实施后1个月内按规定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地税部门办理登记,如实申报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人员名单和工资总额等,逾期未申报的的非公企业单位,地税部门先按其销售额工资含量办法核定工资总额予以征收,再限期申报参保人数。具体征缴办法由地税部门会同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另行制定。
(三)加大高风险行业企业工伤保险扩面力度。规划建设、安监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在颁发施工许可证、审核安全许可证前,应认真审查申请单位是否提供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工伤保险参保证明》,对不能提供《工伤保险参保证明》的,暂停颁发施工许可证或审核安全许可证。
(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严格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规定,将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情况作为劳动保障监察的重点之一,以“和馨行动”为契机,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工伤保险专项监察,通过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促使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五)各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加大工伤保险参保督促力度,在开展各类“评优”、“评先”活动时,把是否己参加工伤保险作为评选条件之一。
(六)加强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随着工伤保险参保范围不断扩大,参保人数快速增加,县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快实现劳动保障部门与地税部门信息系统的实时联网,建立满足工伤保险参保、工伤认定、待遇支付等全方位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网络体系。
(七)加强对工伤保险扩面工作的考核和监督检查。根据工伤保险基本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和省、市政府下达的扩面任务,县政府也将分解落实工伤保险阶段性扩面任务,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地税部门要加强考核工作,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通报扩面及工伤保险费征缴进展情况,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四、加强保障,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一)加强领导和协调。为加强对工伤保险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确保我县工伤保险扩面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县政府决定建立工伤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地税)局、县安监局、县规划建设局、县交通局、县经贸局、县工商局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随着工伤保险的全面实施,业务量将剧增,按照工作实际要求,我县将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构,尽快充实专业人员,加强工伤认定、业务经办队伍建设,确保工伤保险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县内各新闻媒体和各部门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提高用人单位的工伤参保意识,营造良好的工伤参保氛围。
(三)确保专项办案等工作经费。县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工
伤认定调查办案的交通、决定书的制作和送达、不服认定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有关费用的支出。
(四)建立工伤保险扩面奖励机制。为确保县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完成,县政府决定建立扩面工作奖励机制,具体办法另行制订。对任务完成好、工作表现突出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努力推进工伤保险扩面工作的圆满完成。
五、协调配合,确保工伤保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工伤保险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有关单位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工伤保险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和落实到位。
(一)用人单位应当及时落实参加工伤保险的人员名单。在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后,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积极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救治,并在3日内用书面或电话形式向所在地辖区劳动保障所报告。用人单位落实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员名单次日起,单位职工即可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未落实参加工伤保险人员名单期间发生的工伤,仍由该用人单位承担工伤费用。
(二)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应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受伤程度轻微可能达不到致残等级的,可执行工伤认定简易程序。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完善业务管理制度,规范业务办理流程,改善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按照地税部门反馈的工伤保险费征缴信息数据情况,认真核定落实人员名单,对没落实人员名单的,要采取措施,督促用人单位及时落实参加工伤保险的人员名单;要重视加强工伤医疗期的管理,严格按照业务管理规程审核工伤保险待遇,并及时、准确地按规定办理工伤保险待遇的支付。
(三)地税部门要按月将工伤保险费征缴数据信息情况,及时反馈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四)规划建设、安监部门要按相应法律规定,认真履行部门职责,把好许
可证申领关,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
(五)其它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力配合共同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附件:2007年至2008年全县工伤保险扩面任务分解表
二○○七年四月十日
附件:
2007年至2008年全县工伤保险扩面任务分解表
单位:万人
第二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京政发〔2008〕4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发展北京旅游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具体体现,对推进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落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本市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不断增强。为充分发挥奥运效应,全面推进本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树立大旅游观,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树立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大旅游观,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实现旅游产业从政府主导逐步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转变,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从传统旅游观光向现代都市旅游、休闲度假、会议奖励、商务会展等高端旅游转变,从单纯注重经济功能向更加注重发挥旅游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综合功能转变,积极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大力推动首都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旅游产业发展和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7%,达到610万人次,人均花费年均增长3%,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75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5%,达到1.83亿人次,人均花费年均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达到3500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亚洲的会展、商务之都,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
(三)基本原则。
合理布局,差异发展。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调整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升完善以东城、西城、崇文、宣武为主的传统文化旅游区,大力推进以朝阳、顺义为主的商务会展旅游区,重点打造以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为主的现代娱乐休闲旅游区,扶持发展以门头沟、房山、大兴、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为主的生态度假旅游区。生态涵养区产业调整要优先发展旅游业,以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盘活都市旅游存量,挖掘资源,增加业态。扩大郊区旅游增量,配置资源,突出特色。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培育旅游新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
投资消费,同步发展。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旅游投资项目拉动旅游消费市场,以旅游消费市场多元化实现消费结构优化,通过政府鼓励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实现旅游总量提升。
整合资源,特色发展。全面动员社会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以旅游为载体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坚持首都特点,突出北京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国家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提升资源品质,丰富特色产品。
高端低端,协调发展。巩固提升传统观光旅游,大力发展都市、乡村旅游,积极推进会议奖励、商务旅游,形成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以旅游为平台和载体,通过政府引导支持,企业广泛参与,消费者自觉响应,将旅游产业打造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二、突出战略重点,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体系
(一)加强旅游产业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旅游产业规划体系。
制定《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修订《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制定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发展规划、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旅游集散体系建设规划和各类旅游专项规划,并将其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体系。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全市性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留足发展空间。
(二)实施都市旅游精品战略,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品牌体系。
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奥林匹克公园、体育休闲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金融街区、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繁华商业街区、城市绿化隔离带,以及城市标志性建筑和景观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体育旅游、教育旅游、科技旅游、时尚消费旅游等系列都市旅游产品。鼓励城八区开辟以名人故居、胡同和传统街区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利用家庭、院落、街道推出国际旅游访问点,形成系列特色京味文化旅游产品。支持具有北京特色和优势的工业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创建“工业旅游示范点”,鼓励煤矿和非煤矿区关停后向工业遗产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形成以首钢、北京焦化厂等工业遗产游为核心的集旅游、休闲、娱乐、商务为一体的多个旅游文化集聚区。
(三)实施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战略,逐步形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体系。
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促进郊区民俗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转变。到2010年,全市乡村旅游形成特色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沟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统筹城乡旅游资源,坚持以城带乡,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旅游公司、专业酒店管理集团和职业经理人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建立北京生态涵养区大型旅游主题娱乐项目,统一规划,优先发展。坚持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山区生态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促进计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优先利用存量土地资源,以旅游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四)实施旅游目的地全球营销战略,构筑国际化的旅游营销网络体系。
制定鼓励性政策引导旅行社企业进入零售市场,初步形成3至5家大型零售企业;到2010年,印制和投放10个语种、覆盖20个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旅游宣传品;在往来北京的主要国内外航线上播放北京旅游宣传片;与国内外大型旅行社合作,在主要客源国和地区开展市场宣传促销工作,并设立10个以上北京旅游营销机构;聘请20位国际著名旅游组织负责人、旅游集团CEO和旅游专家作为政府高级旅游顾问,培训、认定一批国外资深营销人员为“北京旅游专家”,初步形成覆盖主要客源国的国际营销网络。建立入境旅游营销业绩激励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创新旅游产品,开拓入境市场。
推进旅游营销“十个一工程”(重点推出具有北京元素的一部旅游电视宣传片、一部旅游电影故事片、一首旅游主题歌、一套旅游主题宣传口号、一位旅游形象大使、一个旅游吉祥物、一个旅游电视频道、一个旅游电台频道、一套旅游系列从书、一个多语种旅游专题网站),用市场化手段将“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和“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活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体系和营销体系,通过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的结合,建立覆盖全市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旅游宣传体系。
(五)实施奥运文化旅游战略,形成奥运旅游产业体系。
全面实施“‘走进北京,回味奥运’海外旅游市场营销计划”,开展为期两年的以奥运旅游产品为核心,全方位展示北京奥运旅游文化资源的重点入境客源市场专项促销行动,巩固奥运品牌效应,促进旅游市场稳步增长。推出奥运旅游文化创意演出。实施“奥运会展旅游促进计划”,组建会展旅游协调机构,申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项活动、大型赛事、会议和展览,培育3至5个世界级会展旅游品牌。统一协调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加强对赛后奥运场馆利用与旅游产业结合的研究,以特色奥运场馆为载体,创意国际、国内文化旅游活动和体育赛事旅游活动。丰富和完善奥林匹克公园、奥运场馆及支持设施等奥运核心区域的商务、旅游、休闲功能,吸引旅行社企业、旅游创意机构、国外驻华旅游机构在区域内聚集,形成奥运旅游文化集聚区。
(六)实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形成跨区域旅游合作体系。
以产品和市场为核心,创新合作理念和方式,实施“9+10”区域旅游协作,推动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环北京4省(区)和10个国内热点旅游城市的深度合作,力争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定期召开由世界主要热点旅游城市市长参加的“北京国际旅游合作会议”,以北京为先导共同打造国际高端旅游市场,以高端旅游市场为重点,推动亚洲旅游业发展。
(七)实施重点旅游文化项目推进工程,逐步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主题娱乐活动体系。
鼓励推出具有民族特点、北京特色、质量上乘的原创文化旅游演出剧目。扶持若干个品牌实景演艺剧目、大型歌舞剧目、传统特色演艺剧目和京味文化演出剧目,争取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艺演出品牌落地北京,创立名人名曲秀为主题的“天天名人舞台”等大型主题旅游娱乐活动。促进集文艺演出、娱乐、影视、餐饮、住宿、时尚消费等多种业态相聚集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和发展。制定《北京市重大旅游文化项目目录》,积极推进国际著名的大型主题公园建设,推动中国大马戏表演、中国杂技秀、中华武术擂台赛等大型现代旅游娱乐项目落户北京。加强对著名文物古迹的深度开发利用,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或打造实景演出剧目延长开放时间。
(八)实施旅游商品推进工程,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
鼓励形成全国一流的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旅游纪念品孵化基地和旅游纪念品创意园区。在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商品销售中心。扶持、鼓励、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企业开发中国传统书画旅游商品,并形成书画街、画家村、书画包装设计企业的产业聚集。重点扶植开发以长城、故宫等传统旅游景点和以奥运场馆、国家大剧院等现代都市新景观为题材的旅游纪念品,鼓励开发具有北京特色的名牌商品、名特产品。举办“中国(北京)旅游纪念品博览会”、“北京主题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奖赛”等系列活动,把北京打造成全国旅游商品的创意、研发、交易、展示中心。实施主题旅游纪念品知识产权保护计划,推动旅游纪念品向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九)实施旅游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逐步形成标准化、规范化旅游服务管理体系。
继续推行国家《星级饭店评定标准》、《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和北京市《旅行社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住宿业服务质量标准与评定》,加快制定符合北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政府引导行业、规范行业服务需要的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标准、旅游企业安全管理标准、旅游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旅游文化演出场所服务质量标准、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等级标准、旅游景区标示牌建设标准、住宿设施节能减排标准等北京市地方标准,积极推动国家级人文景点标准的试点工作,逐步形成与旅游相关行业标准化体系相衔接的完整科学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
鼓励旅行社服务质量等级达标,A级旅行社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严格导游员准入制度,实施“明星导游员工程”,试行导游员等级考试制度和导游员等级薪酬制度,全市上岗导游员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完善星级饭店质量评价体系和准入退出机制,实施北京市社会旅馆全员达标工程,鼓励社会旅馆引进专业化酒店管理集团进行管理。试行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与等级挂钩试点。实施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改革试点,依法鼓励旅游景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十)实施旅游环境优化工程,建立完善人本化的旅游服务监管体系。
推行景区优惠套票、旅游商业护照。增加公交“一卡通”的景区门票和集散中心购票折扣功能。通过政府配套资金支持完成全市星级宾馆饭店、3A级以上旅游景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3A级以上旅游景区多语种说明牌建设。全市主要旅游景区实现无线导游和多语种自动导游机服务。实现12301旅游咨询、投诉热线与12345非紧急救助中心系统的衔接,将旅游灾害预警纳入市政府非紧急救助中心系统,提高对旅游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重点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信息网。到2010年,形成天安门地区旅游专线车和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的主要交通枢纽和散客集散地的旅游集散中心为一体的散客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在机场、火车站及主要交通枢纽设立公益性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游客集中的商业街区设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游客咨询服务站;以达标创建方式,鼓励旅行社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街道社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在高速公路休息区、重点旅游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游客服务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实现政府城市形象宣传、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产品和服务网上预订一体化。通往3A级以上旅游区、大型旅游购物娱乐场所、车辆停放场所的主要道路设置规范醒目的中英文道路交通指示牌。
加强旅游市场管理,重点打击黑车黑导游。有效治理业内车辆参与非法运营、非法旅游小广告、社会旅馆非法揽客、旅游商店和旅游医疗咨询点欺客宰客、旅游景区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等不规范经营行为,规范“一日游”市场。坚持“疏堵结合,打建结合”的方针,鼓励A级旅行社进入“一日游”市场。通过老城区社会旅馆改造试点,形成特色住宿品牌连锁经营,提升“一日游”市场服务水平和质量。严格落实旅游市场治理整顿的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旅游秩序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旅游企业的诚信评价、信誉监督、失信惩戒和违规退出制度,建立和完善北京旅游企业和主要从业人员信誉公示系统,引导理性消费,规范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
三、加大投入,建立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激励机制
(一)完善政府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资金配套政策。
对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有关规定由投资主管部门立项批准实施。对具有示范性、引导性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可由市区两级政府按适当比例配套。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安排建设资金时要提高用于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的比重,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大政府对旅游发展和旅游设施建设的引导性投入。
增加对旅游宣传推介、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示范性、导向性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与补助,强化对重点项目的引导、配套和扶持。对政府拟实施的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可通过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其他相关建设资金、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及企业自筹资金解决,并在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土地使用、税费征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政府奖励机制,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重大旅游活动、创新旅游产品和对旅游产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充分利用《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京办发〔2006〕30号)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京政办发〔2001〕36号)以及市级招商引资各项政策,通过实施山区、浅山区优先发展旅游,矿山、非煤矿山关停并转后向旅游产业调整的土地使用、税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旅游景区的开发和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
(四)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
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条件扶持有带动效应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或进入证券市场融资。加强银企合作,以资源换资金,运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等模式,进一步拓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建立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重点推介,认真落实优化旅游投融资环境的相关政策,以大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吸引知名大企业、大财团以及民间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使旅游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和重点,推动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
险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精神,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着力解决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劳动关系确认难、工伤认定难、工伤待遇落实难等突出问题,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以及相关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参保工作。各地要从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认真落实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要求,把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作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优先安排。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积极与地税、住建、安监、工会、财政、发改、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沟通,充分结合农民工的就业特点,制定完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规程和办法,切实维护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
二、畅通实名登记渠道。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要据实报送人员名册,人员发生变动的,应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变更参保人员名单。用人单位未及时申报变更的,参保名册之外的职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创造条件,公布有专人值守的热线电话、传真等便捷联系方式,并运用“互联网+”模式为用人单位及时变更参保人员名单提供便利。用人单位通过互联网报送的电子变更数据与纸质变更材料具有同等效力。
三、及时确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农民工发生事故伤害后,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确认劳动关系。对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按照《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处理。对于申请确认劳动关系的争议案件,各级劳动仲裁机构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处理。
四、缩短工伤认定时限。农民工发生事故伤害的,各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及时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一般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60天期限。
五、积极进行工伤救治。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把开辟工伤救治绿色通道列为签订工伤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的重要内容,指导引导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工伤救治绿色通道。对于因生产性事故导致重伤的农民工要“先抢救、后结账”,各级卫生医疗机构要积极进行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抢救或治疗。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要与定点医疗机构协同联动,做好工伤医疗费用联网结算系统的互联互通,全面推行工伤医疗费用实时结算,确保农民工发生工伤时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减轻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医疗费垫付压力。
六、充分发挥商保优势。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创新方式,完善机制,加强与商业保险机构的协调合作。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商业类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工伤保险的补充,用来分担应当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有效拓宽农民工权益保障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共享商业保险机构在办理涉及农民工事故伤害案件调查、取证过程中的证据信息,作为认定工伤时的证据参考。针对商业保险公司调查、取证所产生的成本,可以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所需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从社会保险部门预算经费等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与商业保险机构的合作事宜,应坚持依法、自愿、公开、竞争的原则进行。
七、努力推进参保前置。房屋建筑、市政建设、交通运输、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实行以建设项目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是保证工程安全施工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4〕103号)及我省《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豫人社工伤[2015]9号)的有关要求。各类建筑施工项目在办理相关手续、进场施工前,均应提交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证明,作为保证工程安全施工的具体措施。凡是没有工伤保险参保证明的,一律视为工程安全施工措施不到位,切实做到“先参保,再开工”。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及时督促各类建筑施工项目落实安全施工措施,督促未参保的及时补办参保手续,杜绝“未参保,先开工”、“只施工,不参保”的现象。
八、落实工伤保险待遇。农民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可以选择按月享受长期待遇也可以一次性领取待遇。具体领取办法和标准按照豫人社工伤【2015】9号文件规定执行。
按照建设项目参保的农民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农民工本人提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按照规定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在建设项目工伤保险期限内,农民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人员终止工伤保险关系手续。
对在参保项目施工期间发生工伤,项目竣工时尚未完成工伤认定或劳动能力鉴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按豫人社工伤【2015】9号文相关规定执行。
九、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围绕“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采取深入施工企业及项目工地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增强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自觉性和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联合住建、安监、工会、水利、交通等部门,积极开展工伤预防工作,依法检查督促和组织企业开展农民工劳动安全卫生、安全生产、工伤预防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农民工职业病检查和防治工作,减少农民工工伤事故的发生。
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从2017年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将新开工项目参保率纳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会同住建、安监、工会、水利、交通等部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联合督查、信息共享、经办对接等部门协作机制,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定期不定期对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进行联合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十一、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涉及农民工的劳动用工监管,对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要定期督导。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责令违反劳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单位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尤其要对农民工发生工伤后待遇落实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十二、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15、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意见
苏劳社医[2006]11号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精神,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劳社部发[2006]15号)、《关于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19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大多从事苦脏累工种,工伤事故风险较大,迫切需要工伤保障。各地要从以人为本,加快实现江苏“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出发,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农民工优先参加工伤保险的要求,把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作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优先安排,充分结合农民工的就业特点,制定完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政策和办法,积极有序地开展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
二、本省区域内使用农民工的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都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参加所在统筹地区的工伤保险。使用农民工的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按照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在国家关于机关单位的工伤保险办法出台前,机关单位和依照或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使用农民工的,也要优先为其办理工伤保险。
使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尚未参加其它社会保险的,应当允许其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不得以未参加其他社会保险为由而限制其参加工伤保险。
三、要根据地处乡、镇等农村区域内企业使用农民工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区域内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在乡镇政府统一协调下,充分发挥乡镇劳动保障所(站)职能,集中动员,整体参保,加快推进地处农村区域内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扩面工作。
四、建筑企业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对工程建设周期较短或使用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的建筑企业,可以采取灵活有效的办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具体办法由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报当地政府同意后实施。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协调建设主管部门对未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不得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劳动保障部门不得为其出具《工伤保险参保证明》,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已经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建议有关部门予以暂扣或者吊销。
五、农民工同时在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就业的,其就业的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应当分别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应当由其受伤时为之工作的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六、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尚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使用农民工人数占全部职工比例大于70%的,两年内,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可以在经办机构确定的缴费费率基础上最低下浮40%执行;使用农民工人数占全部职工比例大于50%小于70%的,两年内,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可以在经办机构确定的缴费费率基础上最低下浮30%执行。两年后,以上用人单位按正常费率缴费。机关、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缴费费率按照行业分类的最低基准费率执行。使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其工伤保险缴费费率仍按原规定执行。
七、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本人可以到所在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举报。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应当对未参保的用人单位进行监察,督促用人单位限期参保。用人单位逾期仍未为其参保的,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依法采取有力手段强制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此外,用人单位补缴工伤保险费的费率可以按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缴费费率最高上浮50%执行。
劳动保障部门对在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以及处理工伤争议中发现受伤农民工所在单位尚未为其参加工伤保险的,应当及时告知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予以查处。
八、农民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其工伤范围、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标准等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和省政府《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用人单位应当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农民工的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均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支付。用人单位按照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后,农民工继续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按照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支付。
九、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的农民工,以及因工死亡农民工的供养亲属,本人提出自愿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的,用人单位或者经办机构应当予以办理一次性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手续。具体享受标准按照省厅《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苏劳社医[2005]6号)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标准执行。
十、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管理。各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要建立农民工参保个人档案,为参保农民工制发工伤保险参保卡,告知其享有的工伤保障权益和维权渠道;要设立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查询和举报电话,帮助其查询参保缴费情况和有关政策规定;要加强用人单位使用农民工和参加工伤保险的统计工作,为规范农民工管理和服务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二OO六年六月十六日
第五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8〕22号 【发布日期】2008-04-18 【生效日期】2008-04-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鄂政发〔2008〕22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推进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促进其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2008年,按照“增加补助,全面覆盖,巩固提高”的总体要求,新农合制度覆盖到全省所有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将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全部纳入财政补助范围。到201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农合制度体系,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二)原则。坚持为民、利民、便民;坚持公平享有、公平受益,权利与义务对等;坚持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保障适度;坚持互助共济,抵御风险;坚持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二、资金筹措
2008年起,各级财政对参加新农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80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负担40元。地方财政的补助资金由省、县两级财政承担,其中:贫困县(市、区)省财政承担32元,县级财政承担8元;其他县(市、区)省财政承担30元,县级财政承担10元。2008年开始启动新农合工作的城区,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为年人均不低于20元,其他县(市、区)的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于2009年统一提高到不低于20元。五保户参加新农合个人应缴纳的全部资金从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经费中列支,农村低保户个人应缴纳的全部资金从医疗救助资金中列支,特困优抚对象个人应缴纳的全部资金从优抚经费中列支。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在征求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市(州)财政对参加新农合的农民给予适当补助。
三、基金分配及补偿方案
(一)合理分配基金。
1?大病统筹基金。大病统筹基金占总基金的比例应不低于当年可筹资总额的85%(风险基金累积额已经达到当年统筹基金总额10%的地区,大病统筹基金的分配额应不低于90%)。在大病统筹基金中,可提取部分资金用于特殊病种(慢性病)大额门诊费用补助。统筹基金累计结余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集的统筹基金总额的25%,其中当年筹集的统筹基金结余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集的统筹基金总额的15%(含风险基金)。
2?门诊基金。实施门诊家庭账户的地区,门诊基金不超过个人缴费额度的80%;实施门诊基金统筹的地区,可以考虑适当提高门诊基金分配水平。
3?风险基金。风险基金由县(市、区)每年按当年统筹基金总额3%左右比例提取。风险基金的规模应保持在当年统筹基金总额的10%,风险基金达到规定规模后,不再提取。
(二)补偿方案。
1?补偿范围。新农合基金的补偿范围,目前只限于参加新农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补偿。除外责任、目录外用药、诊疗项目外费用不能纳入补偿范围;公共卫生、婚检等非医疗服务项目不得纳入补偿范围。
2?补偿模式。补偿模式要体现新农合制度保障基本医疗、分担大病风险的特征。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大病统筹加门诊统筹和大病统筹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
3?补偿标准。
(1)门诊补偿。
门诊补偿采取家庭账户模式时,应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共同使用,每户每年报销额最高不得超过家庭账户总额,有结余的可转入下使用,也可用于住院医药费用的自付部分和健康体检,但不得冲抵下个人应缴纳的参加新农合费用。
门诊补偿采取门诊统筹时,补偿基金应以乡(镇)为独立核算单位,参加新农合农民的门诊就医应以乡(镇)、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为主。每次就医补偿比例一般为20~30%。同时,需对每次就医补偿和累计补偿分别设置封顶线。
(2)住院补偿。
起付线设置:采用梯级起付的方式,不同级别的定点医疗机构设置不同标准的住院补偿起付线。目前,一般设立四级起付线,其中;乡(镇)定点医疗机构为50~80元,县(市、区)定点医疗机构为200~380元,县(市、区)外定点医疗机构为400~600元。起付线以下为个人自付部分。对参加新农合农民在一年内患同一种疾病连续转院治疗的,可只计算其中最高级别医院的一次起付线。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优抚对象取消住院起付线标准。
封顶线设置:封顶线应考虑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以当年内实际获得住院补偿金额累计计算。目前,原则上不超过3万元。
补偿比例设置:按不同的医疗机构级别和费用段设置不同的补偿比例,引导参加新农合农民充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其中:乡(镇)定点医疗机构的补偿比例为75%左右;县(市、区)定点医疗机构的补偿比例原则上分为2段,补偿比例一般为50~60%;县(市、区)外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比例一般分为3段,补偿比例一般为35~50%;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及非正常程序的转诊可考虑在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标准上适当下调。
(3)其他补偿。
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部分特殊病种(慢性病)大额门诊补偿,对不用住院治疗、常在门诊就医、负担较重的特殊病种(慢性病)患者的大额门诊费用可按比例予以限额补偿或定额补偿。
参加新农合农民住院和特殊病种(慢性病)门诊就医时发生的中医适宜技术及中草药服务费用,补偿水平应在原补偿比例上相应提高5~10%。
参加新农合农民因危、急、重症等情况在门诊实施紧急抢救后住院的,其紧急抢救费纳入补偿范围。
对符合条件的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100~200元的定额补偿。
参加新农合农民内未享受住院补偿的,可以组织一次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体检费用严格按国家的规定支出。
统筹基金结余较多的县(市、区)在补充风险基金后,可按照公平的原则,对参加新农合农民实施二次补偿,主要对当年获得大病补偿的农民普遍进行再次补偿,二次补偿应在下一第一季度内完成。
对于其他政策规定费用优惠的医疗补偿项目,应先执行优惠政策,再对符合新农合补偿范围的医疗费用按照新农合规定给予补偿,但补偿总额不得超过其实际住院费用。
四、健全管理体系,加强基金监管
要加强市、州、县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建设,落实机构编制与人员,保障工作经费。按照管理与服务相分离的原则,县(市、区)管理经办机构在乡(镇)派出审核人员,实行统一管理。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做到合理诊断、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完善全省新农合管理信息平台,改进新农合信息数据系统,年内争取实现省与县(市、区)管理经办机构联网运行,县(市、区)管理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实现网上审核、网上结算、网上监控和信息传输。
要建立健全新农合基金征收、入户、拨付、使用、审计等各项规章制度。各级财政要加快财政补助资金划拨速度,确保新农合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原则上县级财政补助资金当年第一季度内到位额度不低于本级补助资金总额的50%,剩余部分必须在第三季度前足额到位;省财政补助资金原则上应于第二季度末前下拨至各县(市、区)。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资金下拨后,县(市、区)财政部门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转入新农合基金专户。要实行新农合基金的收支分离、管用分离,严格执行基金封闭运行模式,坚持财政部门代收、金融机构代理、专户储存、专账管理、财政部门复核、直接划拨的基金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代理金融机构网上监管系统与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基金的收支与运行情况。
五、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办好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院(所),每个乡(镇)原则上由政府举办一所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设置要方便农民就近就医。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卫生设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要加强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素质。继续做好城市支农、支医工作,实施“城市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严格执行医生晋升职称的有关规定,市(州)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之前,必须到县(市、区)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服务一年以上;县(市、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乡(镇)卫生院累计服务一年以上。继续加强药品供应与监督网络建设,确保农村地区药品供应及用药安全。
六、加强对新农合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是新农合制度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将新农合制度建设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工作到位。要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要整合相关制度、政策和社会资源,协同推进新农合制度发展。卫生、财政、民政、审计、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要明确各自职责,做好农民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筹资、财政补助资金的划拨、困难群体缴费及医疗救助、基金审计、药品监管等方面的工作。
要积极推广公安县等地门诊统筹的经验,进一步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支持鄂州市等地开展新农合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试点,以及城区新农合工作以市级为统筹层次的管理与经办方式、以市(州)为单位统一参加新农合农民的补偿方案的试点。同时,积极探索解决新农合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如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实施办法,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我省新农合制度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四月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