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强化检察人员业务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最近高检院在全国基层检察院建设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基层检察院建设,要坚持以业务工作为中心,将业务工作摆上了整个检察机关的突出位置。基层检察院的工作千头万绪,如何贯彻以业务工作为中心,强化业务工作保障,是当前基层院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地区的检察院更是如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此谈点浅见。
一、强化思想保障,牢固树立以业务工作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检察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如,业务工作、队伍建设、检察政务、法律政策研究、检察宣传、检察技术、计财装备、检察信息化建设诸多方面,看起来都有很重要,都不可偏废。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众多矛盾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要首先解决主要矛盾所反映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检察工作的主要矛盾呢。检察机关在国家权力定位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工作就是法律监督工作,这是检察机关有别于其他机关特有职权。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就是要通过开展业务工作来实现的,所以,业务工作就是检察机关的主要矛盾,就是全部检察工作的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是为业务工作服务的,都是为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创造条件的,提供支持和保障的。如,加强队伍建设,根本目的不在于队伍建设的本身,不在于将队伍都培养成研究生,而是在于提高执法水平,为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供组织保障。加强思想建设,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为更好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供思想保障。加强计财装备等后勤建设,是为开展业务工作,提供物质支持的。其他各项工作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业务工作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将检察业务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能体现在行动上。贯彻以业务工作为中心,必须树立三个意识。一是中心意识。全体检察干警都有要树立以业务为中心的观念,时时处处想着业务工作,不能争你高我低。要想着促进业务工作,从领导精力后勤保障、干警力量等,向业务工作倾斜,不能拆台掣肘。二是服务意识。特别是院领导和综合部门的同志都要树立服务意识,要着眼于推动业务工作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一切为了业务工作的开展,搞好综合服务工作,乐于奉献,甘做无名英雄。三是职责意识。业务部门的同志要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有从事业务工作光荣的使命感,要有检察事业兴衰成败,检察形象优劣,系于业务工作开展的好坏的责任感,增强干事创业,开拓奋进的信心和勇气。
二、强化领导保障,切实加强对业务工作的领导。
实践告诉我们,无论任何工作,领导是关键。贯彻以检察业务工作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也必须加强领导。领导思想重视不重视,领导精力是不是向业务工作倾斜,在具体工作是不是加强对业务工作的领导,是将以业务为中心落到实处的关键。首先,检察长以业务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必须明确。检察机关是实行检察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贯彻以业务工作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必须首先是检察长的指导思想要明确。作为检察长,这一指导思想不明确,不把业务工作作为中心,就是没有履行好检察职责,更谈不上履行检察长的职责了。只有检察长高度重视,做出表率,才能影响和带领全院干警干好业务工作。其次,实行检察长分工负责制,调动分管检察长的积极性。检察长对全院的业务工作负总责,各分管检察长既要对检察长负责,又要对分管的工作负责。实行分管检察长对分管工作定期述职制,凡分管工作没有完成目标任务、横向比处于落后状态的,要向院党组说明情况,检讨责任。第三,实行检察长亲自办案制。检察长和分管检察长都要靠前指挥,跟班作业。对工作中需要领导决策的,及时拍板决定,不能因为决策不及时,而贻误战机。各分管检察长要亲自办案,带头办理大要案,带头加班加点,要为干警做出表率,分管自侦的检察长年度要主办一到二起大要案,分管起诉工作的检察长年度内要亲自出庭三到四起有重大影响的刑事案件。第四,实行检察长分工包案制。要突出工作重点,对办理的职务犯罪大案要案,实行检察长分工包案制,分包的检察长要对办案的初查、立案、采取强制措施、侦查、公诉等环节实行强有力的领导,对分包的案件要亲自出庭公诉。通过领导分工包案的实际成果,来推动其他检察工作的开展。
三、强化制度保障,保证业务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强化目标管理机制。实践证明,责任目标量化动态考评,是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检察工作,充分调动干警工作积极性、推动检察事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建立健全目标管理机制,强化对目标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月通报制度,由办公室每月进行通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年终严格按照本院目标管理奖惩规定执行,对完成目标任务先进的科室局实行奖励。二是完善业务流程、办案质量考评体系。分自侦、批捕(不批捕)、起诉(不起诉)的不同,分别设定工作标准和控制控程序,把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都纳入管控之内,以此来形成办案量考评机制。在考核的内容上,要将办案的各个环节都纳入考核范围,既要有实体内容,还要包括程序内容,既要有办案法律效果,又要有办案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在考核的方法上,要将考核内容量化,用百分制进行考核,用得分的高低衡量办案质量的高低;在考核结果上,与年终奖惩挂勾,奖优罚劣。对办错案的,要进按照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予以追究。通过建立案件质量考评机制,鼓励干警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提高办案质量,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做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三是进一步完善主诉、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主诉、主办检察官责任制实行几年来,已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实现主诉、主办检察官的权利、责任、利益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办案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和执法水平,保证公正执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工作中积极鼓励主诉、主办检察官大胆工作,勇于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力争多办案,办好案。同时,建立了对主诉、主办检察官监督、考核、奖惩制度,规范其办案行为,使这一改革措施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四是实行安全文明办案责任责任制。在以往签订的安全办案责任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安全办案制度,实行安全办案责任人制度,对每一次的办案活动,都要精心组织,确定专门负责安全工作的人员,确保办案安全。同时,要坚持文明执法,严格办案程序,尊重和保护人权,保护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强化检务保障,推动业务工作深入发展。
一是围绕业务工作,切实抓好队伍建设,为检察机关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组织保证。队伍建设既是根本,又是保证。队伍是承载业务工作的主体,队伍抓不好,业务工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抓好队伍建设是搞好业务工作的根本保证。但是抓队伍建设必须围绕业务工作来开展,离开业务工作去图形式,摆花架子,那么队伍建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围绕业务工作抓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干警的政治素质,教育干警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抓干警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增强干警搞好检察业务工作的本领和技能。第三是要抓好检察机关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队伍管理,激发干警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要围绕业务工作,加强信息反馈和调查研究。及时反馈业务工作中带倾向性、苗头性的信息,对业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用调查研究的成果,指导业务工作的开展。对业务工作中积累和探索的成功做法,要进行及时地总结,以期引起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使业务经验得以推广。同时通过认真的总结,使业务经验得以升华,进而进一步指导实践。三是围绕业务工作,强化宣传工作。进一步实行全员宣传工程,对业务工作的新鲜经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成功做法,检察干警的精神风貌,要大力进行宣传,努力营造一种竞争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四是围绕业务工作,强化后勤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服务十分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加快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步伐十分重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业务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促进业务工作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物质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业务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诸如侦查器材、车辆、经费、办公用品等方面的支持,千方百计地保证业务工作的需要。
第二篇:健全完善检察人员职业保障制度
健全完善检察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检察工作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解决检察官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免受外界干扰独立依法行使职权,确保司法公正。要确保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就必须积极推进检察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职业保障机制。
一、检察人员职业保障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立法不健全
我国目前没有系统的检察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绝大多数检察从业人员对检察人员职业保障缺乏足够的了解,认识程度不够,许多人在观念上将检察人员等同于一般的公务员,缺少对其职业特殊性和风险性的足够认识,检察人员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和保护。虽然《公务员法》《检察官法》对检察人员的职业保障作了一定的规定,但只是一个原则的、框架式的轮廓,规定得不够具体全面,保护主体、运行程序等均不明确,特别是缺乏严密的程序,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的执行中,检察官应该享有的很多保障落不到实处,在实践中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保障作用。
(二)检察人员身份保障得不到有效保障
目前,我国还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检察官身份保障制度,未能实现检察官任职的终身制。在许多情况下,检察官还面临着失去检察官身份的风险。如《检察官法》第14条第(2)、第(3)项规定的检察官免职理由是:“调出本检察院的”、“职务变动不需要保留原职务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将检察官“调出本检察院”或进行“职务变动”,法律并未作进一步规定。第14条规定“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另行安排”的检察官可以予以辞退。那么,“不胜任现职工作”又应该由什么机构来认定?法律也没有作明确说明。宽泛的事由标准和简单的程序,使检察官缺乏足够的身份保障。就目前检察机关人事、财政保障管理属地化的状况而言,如果没有稳固的身份保障,检察官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实现控告权,对妨碍检察官履行职责的行为缺乏法律保护,而强求其顶着巨大的压力“甘于清贫,不畏权贵,不怕牺牲,勇于奉献”是非常困难的。
(三)检察机关干部职级配备较低
目前,检察机关大都严格执行劳人薪[1988]5号文件和[2002]高检政发第44号文件的要求,即:省辖市级院处级干部与全院处级以下工作人员之比一般为1:4.2,最高不超过1:
3.5;科级干部与全院科级以下工作人员之比一般为1:1.6,最高为1:1.3。基层院科级干部与全院科级以下工作人员之比一般为1:1.6,最高为1:1.3。但在实际的检察干部职级中,大都低于这个标准,一般基层院检察人员科级与科员比例约为1:2,有些基层院甚至达到了1:2.5--1:4,与同级党政机关的干部职级有很大的差距。以某市为例:该市某局职级比例,县级:科级:科员约为7:6:1;而该市检察院职级比例,县级:科级:科员约为1:2:1;从基层看,该市某区委组织部,科级与科员比例约为4:1;而该市县级检察院除检察长为副县级外,其他人员科级与科员比例约为1:2。通过上述数据比较不难看出,与同级党政机关相比,检察机关干部职级比例明显偏低,检察人员上升空间小,培训机制不健全,知识难更新,使检察人员没有充分的职业荣誉感和崇高的社会地位。
(四)检察人员的经济保障落实不到位
在我国,检察官属于司法类公务员,其工资、待遇与其他种类公务员几乎没有差别,甚至低于公安、工商、税务等行政执法机关的公务员,与检察官职业资格的高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反比。从优待检落不到实处,检察人员的福利待遇偏低偏少,因各地财政原因,某些基层院仅仅能解决温饱问题,检察人员的医疗、教育、培训等没有经费保障,检察官等级津贴虽然已经下发文件,但执行过程中仍是困难重重,很大部分基层院的检察官津贴尚未落实,即使落实也不能同警衔一样固定到基本工资中,随着检察官身份的免除而取消,在检察机关内部,检察官待遇还低于处于辅助地位的司法警察。
检察官政治、福利待遇偏低,职业保障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检察人员的发展和进步,检察官专业化和职业化逐渐被淡化、被误导,致使许多优秀人才不愿选择检察官职业,基层检察官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阻碍了检察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甚至不少检察院检察官一旦通过了司法考试便选择转行当律师或从事其他职业,检察人才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二、检察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应涵盖的内容
(一)检察官的职权保障
检察官的职权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职权的再分配,基于检察官职务而产生,是检察官处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的支配力。根据规定,检察官的职权保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履行检察官职责应具备的职权和工作条件。检察官拥有检察职权不仅是其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检察权的基本保障。国家赋予检察官职权的同时,应当为检察官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办公场所、技术装备、交通通讯工具、服装及办公用品等。同时,为确保检察官把主要精力用在把握案件事实、分析案件证据、研究法律适用上,办案中的事务工作,如记录、通知、复印等应由检察官之外的人员专司其职,检察官应当具有一定数量的助手。二是检察官履行职责应保持对外独立性。根据《检察官法》规定,检察官依法履行检察职责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检察官履行职责过程中,对任何来自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有权予以抵制。对行政机关、社会团体或者个人干涉检察官依法履行检察职责的,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检察官的身份保障
检察官的身份保障是指检察官依照严格的法定程序任命,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完善的检察官身份保障制度,首先应实行检察官终身制,检察官一经任用,一般不得违反检察官个人的愿意将其罢免、转职、停职、减薪或调换工作,只有依照法定条件,才能予以弹劾、撤职、调离或令其提前退休。这样才能解除检察官的后顾之忧,使其免受外部干扰而能依法行使职权。其次是保障检察官具有崇高的职业荣誉感,赋予检察官与其特殊责任相适应的较高社会地位,增强检察官的社会威望,增强社会对检察官执法的认同感。再次是完善检察官等级制度,逐步实现检察官待遇与检察官等级相配套,强化检察官的身份保障。
(三)检察官的经济保障
检察官的经济保障包括检察人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实行定期增资制度,享受国家规定的检察津贴、地区津贴、其他津贴以及保险和福利待遇等。《检察官法》就此作了如下规定:一是检察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根据检察工作特点,由国家规定。二是检察官实行定期增资制度。检察官经考核确定为优秀、称职的,可以按照规定晋升工资;有特殊贡献的,可以按照规定提前晋升工资。三是检察官享受国家规定的检察津贴、地区津贴、其他津
贴以及保险和福利。因此,检察官的薪金和其他待遇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并与其地位、尊严和职务责任相适应,同时还应随物价的增长而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为公正执法奠定基础。
三、健全完善检察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的建议
健全完善检察人员的职业保障制度,应紧紧围绕中央11号文件精神和《检察官法》的有关规定,以有利于履行检察职责为标准,以实现职业保障法制化、多样化、合理化为目标,认真改革,扎实推进,既要符合检察工作的发展需要,又要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既要体现出检察官的职业特性需求,又要考虑到目前的社会现状;既要内容全面、细致、到位,又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使执行操作深化、细化、具体化,便于开展工作。
(一)建立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深化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试点工作,科学规范检察官职位,将检察人员按照不同职位层次进行管理,明确规定职位的工作职责及担任该职位所需要的资格条件,健全分类管理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畅通检察人员竞争、保障渠道,建立严格的检察人员准入、晋升、考评、保障等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办案机制。一是职业独立,检察官与其他国家官职严格区分,不得相互转任。二是检察官职务独立,检察官具有行使检察权的权限,检察官职务独立允许并要求检察官在履行职务时保持独立性,逐步健全和完善主诉(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违法办案责任追究制度、检察官业务监督制度、检察官的惩戒制度和培训制度等,对检察人员的职业保障严格依法进行。
(二)建立单独的检察人员职数比例
检察人员在公务员序列中属司法类公务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进入检察官序列,既要求通过公务员考试,又要求通过司法考试,对检察人员的素质要求明显高于一般公务员。同时,检察人员的工作岗位比较固定,虽然有一定流动,但基本上局限于检察系统之内,因此检察人员的梯队更新主要从系统内部产生,由此人员储备显得极为重要。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刑事案件、职务犯罪案件的发案数量逐年上升,近几年大部分检察机关办案数量与恢复重建时相比已经翻了几番。特别是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新目标给检察机关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使检察机关的工作量日益加
大,但检察人员增加的速度却远远低于检察工作量的上升速度,绝大部分检察人员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因此,应在科学分析、参照各地人口、经济发展状况、检察工作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适当高于一般公务员的独立的检察人员职数比例。
(三)建立单独的检察官职务序列和单独的检察官工资序列
检察人员属于特殊公务员,应建立区别于一般公务员的、独立的职务序列和工资、待遇标准。一是法律的明确授权。《公务员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法律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的产生、任免、监督以及法官、检察官等的义务、权利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这条规定从法律层面上为制定检察人员特殊职数比例和不同于一般公务员的工资、待遇标准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宪法》规定了我国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由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军事机关等组成,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处于同一位阶,所以不能单纯的将检察机关等同于行政机关的组成部门(局、委、办等),当然也就不能将检察人员等同于行政机关组成部门的普通公务员。三是检察工作的特殊性质。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检察人员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依法提起国家公诉,对侦查、审判、刑罚执行等进行监督,依法查办职务犯罪。要提高法律监督、查办职务犯罪的力度,就有必要建立不同于普通公务员检察人员职级序列,而且检察人员职级序列应高于普通公务员职级序列,这样才有利于行使监督权。四是检察官具有国家官员和专业人员的双重属性,其工作性质和职责特点所决定的专业性,是重要的属性,其严格的任免程序和法律监督者的尊严应该得到相应的物质保障和权利保障。《检察官法》第39条也作了明确规定:“检察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根据检察工作特点,由国家规定”。所以有必要建立不同于一般公务员的工资、待遇标准。在具体操作中,一是要以检察官职务和等级作为确定检察官职责、晋升、待遇的基本依据,在“检察官”的四个等级实行自然晋升,规定各级检察官的最低任职年限,任职年限届满无违法违纪行为的,自然晋升到上一个级别。二是建立与检察官等级制度相配套的单独的检察官工资序列,并积极争取人事、财政部门支持,参照警衔方式,将检察官津贴纳入基本工资,实行终身制。
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职业保障制度,是推进检察体制改革,加快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检察人员整体素质和法律监督能力的重要举措,必须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狠抓落实,确保检察机关和广大检察人员在充分的职业保障下,以精湛的工作水平、饱满的工作
热情依法公正地独立行使检察权,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基于下沙区以及开化县的调查报告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基于调查问卷,考虑到我们的调查群体并不符合社保受益人的年龄群体,然后能够对社保有一定了解的认读还是达到了66%,可见中国社保内容的普及程度已经有了相当的程度,并且不再受到年龄的限制。事实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保障的好处,这不得不说是当今中国社保模式建设的巨大成就。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保的普及;建设;成就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个层面与多个领域的资源,通过收入再分配,使得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由于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基本生活能够不受影响。在做到这些基础的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逐步调整结构、完善体系,从而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提升国民生活的质量,加快我国全面小康的建设。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生态的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个人安全需求的普及以及增长,社会保障这个词不断频繁的出现并且越来越深入人心,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作为一项衡量国家国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存在了。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策的运行,事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
那么关于这样一个大的问题,我们决定从小地方开始,从身边展开,从家乡、以及我们大学生活的地方调查起。因此我们选择的地域非常明确,即杭州下沙区以及衢州开化县地区的人民群众们。我们对此进行了网络访问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当地的一些政策情况,同时我们利用网络这个高效的工具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传播,我们还走访了我们一位小组成员妈妈的公司,了解他们公司的关于社保的一些情况,获得了一些资料。
本文就下沙以及开化两个区域部分群众以及相关机构的调查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中国社保模式改革的效果,探索中国社保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社保,从政府来讲,也是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积极配合政策普及以及落实。
一、中国社保模式建设状况
事实上,我国目前关于社保的理论研究呈现多样化的情况,夸张点来说可以说是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在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方面较为权威的专家郑功成教授认为:现阶段应以家庭保障为基础,构筑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家庭保障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保障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现代社会保障模式必须认真考虑现代与传统的融合问题。而李建立、杨宜勇等则主张我国应以德国模式为基础,博采众长,和我国特色经济社会体系相结合。而蒲晓红主任认为:应开征社会保障税,这不仅能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并且还能推动税制改革。而陈萌则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农村环境下的政府责任存在越位和缺位的状况,使其建设进度严重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得出这样一点,中国是一个有自己独有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我们得社会保障模式也应道是如此,所以出现这样有众多观点情况是正常的。因此本小组成员对当今中社保体系中的一些政策与福利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根据我们搜索到的对于社保内容的的观点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我们自己的观点做出以下分析:
(一)社会保险
在我国社会保障中,最受到群众谈论以及关心的就是社会保险。大家口中常说的五险一金其中的五险(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就是社会保险。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的社会保险基金,对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是失业是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乍一看有这样的机制感觉已经面面俱到,其实不然。
1.尚未成熟的医疗保险
医疗事业可以说是每个国家都必须并且非常注重的项目,在我国也不例外。医疗保险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关注最多同时也是涉及最广的保险项目,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医疗卫生安全水平也是一项判断公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指标。就我们调查的地区来说,杭州以及开化的医疗报销政策尚且是一种典型的分离政策。
其内容根据保险对象可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于生长在农村的笔者也是对此深有感触,也确实曾受过医疗保险的惠利入了农村医保后,凡是去医院都有相对较大的百分比可以报销。
就实际的运行情况来说,中国医疗保险建设已经有不小的进步了,从混乱的医疗体系到“十三五”明确的医改计划,从没有保险机构到已经审理明确可以申办相关内容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医疗保险管理局。就这些个项目上,中国目前的医保建设确实有所成就。但是由于国家的发展程度以及经济能力,相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差距。总之,中国现在的医疗保险有一个非常好的开头是可以确定的。
2.经受质疑的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可以说是仅次于医疗保险的受关注程度较重的保险项目。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不可被阻挡,高龄、退休、丧失劳动力的人群数目不断增加,在这种大环境下,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养老保险势在必行。
在我国,养老保险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个人储蓄性和基本养老金。早些年因为养老金目标群体的局限性,养老金经常会被质疑,到底上交的钱有没有用处,这些事情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笔者对此也是非常了解,家中爷爷奶奶尚还在世,亲戚朋友也多老年人群,起初是大多数的人都不认同,认为风险大,一些眼光长远的朋友则是选择了投保,结果也算是因此小赚了一笔(因为初期政府政策也在试验阶段,不够完善,所以第一批上交的群体往往有更好的福利)。时至今日,养老保险已经深入各位老年人的心,(笔者爷爷奶奶也已经能够享受到实质性的养老金补助了)这又不得不说,这又是一大成就。
3.亡羊补牢的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相对来说,受关注程度不是那么高,但对于劳动者来说,它确实是真正的与自身相关的保险项目。“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以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获得帮助的一种制度。”由于笔者所在的小组均为大学生,对此了解不够深刻,因此我们有幸来到了开化县凌云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收集了一些资料“关于一次工伤事故所需要的材料”。经过了解我们发现,事实上,工伤保险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在劳动者受到足够影响劳动能力的伤残时才会生效,在这样的基础上工伤保险给予的帮助同劳动者受到的实际损失来看,并不能达到真正额保障效果,只能算是聊胜于无,有总比没有好。在笔者来看,比起事后的补偿,现代的公司应当更加注重于预防,尤其是建筑、机械操作等存在较大危险的,必须要有严格的安全制度。
4.仍欠考虑的生育保险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曾有过计划生育的政策,但由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开放了二胎政策,因此生育保险在政策上有相当的背景,也是非常必要的的,同时也是在近期比较受到关注的保险。“其本质是为了帮助妇女补偿生育期间的损失,帮助他们恢复劳动能力,重返工作岗位。”由于二胎政策的开放,笔者的姑姑正好于不久前喜得贵子,所以也从他那边了解了一些关于生育保险的资料:顺产98天,剖腹产113天之后,拿着生育保险待遇申请表以及在医院里的开销的单子去社保中心办理,差不多可以报销总开支的80%-90%(一般大部分药物以及手术、治疗、护理等都能报销)。并且还存在如若自己上交保险金,是不会享受生育保险这样的问题。这不得不说城乡的巨大差异。
在当今实际存在的,确实有存在利用生育保险和孕期津贴投机取巧地谋取利益的实例,这也体现出生育保险的制度尚且存在问题,本组成员也暂时无法有更好的观点。
5.可有可无的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在调查过程当中,确实是最少被提到的项目,实际上可以说也是很难实现的项目。本组成员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想要领取到失业金的要求有两个要点:“一是劳动者必须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二是外地户口无法在当地公司领取失业保险金。”这两点条件看似简单,实则可以说是比较苛刻的,而且其领取流程相较来说复杂冗长,这导致了相比起去申请领取失业金,还不如赶紧换新的工作来的更快。
其实古语就有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换用现在的话来说,以工代赈可能更加稳妥,眼光也更加长远,给予其实际的工作岗位永远比任何对失业者的其他补助都要好,也更加的有效。但这会面临新一项问题,如何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在此我们无法多做讨论。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在中国算是一项比较古老的项目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的赈济,主要针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中国幅员辽阔,历朝历代天灾无数,在这些灾难中就一直存在赈灾的行动,就像现在一些古装剧中播放的差不多,由朝廷拨款拨粮。这样的项目,从国家组织到现在的个人自发,无不体现的人道主义的色彩。社会救济还包括了对孤儿,残疾人,孤寡老人,还有现在学校里存在的家庭困难生,特困生等的都是这一方面的。因此这个项目虽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特别常见,却在各个方面都有发挥着作用。正是《礼记·礼运》的《大同篇》《大道之行也》中所说的一样:“„„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虽然如是说还为时尚早,但这应该是最终的方向。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与其他的几个项目的重合度较高,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帮助,但是社会福利由于群体广泛,远不如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这两项实行的具体有效,有时候因为这些额外的一些开支导致了社会各方面的财政负担,甚至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事实上这是一项再被逐渐分化的项目,可能以后就没有社会福利,被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瓜分了,当然这只是笔者一些猜测。
(四)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对从事特殊工作者,例如军人之类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军人疗养院、光荣院等内容,作为国家力量的保障,军人受到如此的待遇的确是理所应当。但是这样项目与普通人的交集不大,虽然有所零星的从一些参军回来的同学朋友口中有所耳闻,但是设计军费等一些内容,所以暂时无法评价。
(五)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是相对来说由社会上的团体和成员参与以及控制的较多,其中包括了各种互助基金,国内外捐赠,慈善事业,义演义赛义卖等。经常可以从某媒体上看到某明星或者某基金会等等的自发性的个人或者组织进行一些慈善活动。当然正是由于这种自发性,所以其中混杂了相当多的投机主义分子,所以社会互助的名声在一定程度上算不上有多好,曾一度被曝光的郭美美,因此中国红十字会的名声并不是特别好,笔者曾看到某些都市生活的小说中一度将其写成黑十字会。由此可见,社会互助尚缺乏监管,国家政府在这一方面应当加强监管,能够做出正确引导。
二、中国社保模式的缺失
(一)城乡之间社会保障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
这是一个十分显而易见的问题,我小组成员在探讨各自家乡的社保问题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城乡社保水平差异问题。以杭州这边来说,虽然余杭区那边的农村建立了相应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且针对失地农民从原来的失土保险增加了现在的养老保险,但是经过我们的对比,农村所享受到的保险项目远远少于城镇,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家庭和土地保障。并且,按照农村远没有城市发达的经济水平与医疗水平来讲,如果没有相关的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支持,只会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与共产主义社会本质要求的共同富裕背道而驰。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社保事业确实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城乡保障差距也越来越突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保这块的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就拿我们现在普遍都较为关注的养老保险来说,就可以明显的存在差距。“从1989~2009年,全国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和受保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幅,农村地区能够享受养老保险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和城市相比城乡养老保险的差距还有进一步的扩大趋势。”近几年略微有些缓和。我国社保制度多样(前文已有介绍不再重复),对于城市来说,各个社保项目已经普遍建立并完善,而农村地区社保只能享受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几项,其它也虽然也在不断完善,但与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就目前来讲,仍然落后于城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越来越矛盾化,差距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城乡一体化进程还是需要加速进行。
(二)社保系统工作效率以及资金利用效率的问题
以杭州市为例,现在电子政务基本普及,社会保障的一些项目也可以在网上直接办理。但是政府各部门缺乏有效配合。分税制将财权和事权进行了分离,降低了组织落实。政府自身的多等级化,官僚机构的程序化,也使得信息和决策等不能得到迅速的传达和解决。社保资金采取的是“统账结合”,每年剩余资金太多,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然后事实上在某些地区某些情况下,一些大病医疗保险金大约在15万-35万左右,很多情况下这些金额并不能解决问题,虽然在小病小医时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补,但在真正危机要紧的场合却无法力挽狂澜,这是一种资金问题所造成的执行力虚弱的现象。
在工伤保险上,以开化县凌云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来说,申请工伤认定所需材料大概需要:工伤认定申请表,事故过程报告,劳动关系证明,所在公司营业执照,如若机动车引起则需要交管部门的责任认定书,如若是建筑工人则还需要工资发放表、考勤表等。需要准备的时间确实不短,大多数情况需要跑很多部门才能完成申请。这不得不说是保障系统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还有更为复杂的是失业保险(具体上文也有一定介绍,不赘述)同时根据我们在网络上的查询,群众对失业保险更多的印象就是领取耗时长,在政府工作单位的流程多,偶尔还会有踢皮球,怠忽职守的现象,这依然是一种资金利用率极其低下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也即社保系统工作效率的情况。
(三)某些地区人们对如何利用社保观念还存在缺失
由于受到20世纪70年代农保政策的失误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解体等的影响,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这一制度存在质疑,并且由于大多数农民为自雇者,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参与社保又要上交大量金钱(相对于他们来说),这就导致参与社会保障的保积极性不高。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文化价值、生活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年轻一代又出现了一部分啃老族,传统的敬老、养老观念有所淡化。社保观念的缺失使得他们面对养老问题更加困难。
那么结合我们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并整理后得出:第三个问题中(详见附页),我们提到了答卷者对以下集中社会保障模式的看法,并询问了他们对其中哪几种有所体验,出于调差面向群体年龄的考虑,我们加上了“详细了解也可”这一条注释,结果是以五险一金和志愿者服务作为最高票,其中“五险一金”是整个社会保险项目的概括,在社会上这一名词几乎已经路人皆知,可以说如今只要是找工作单位、事业单位,就需要找公司交五险一金。而志愿者服务则是社会互助的一种项目内容,这也与我国传统美德息息相关,默默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群众也自发性地支持着这种行为,至今也有无数人投身于支教、建设服务;同时也是我们大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再说最少票的工赈,施粮,抚恤金等类,或许是在现在和平发展的当代世界主题下,大部分人并没有经历过那些天灾人祸,然而这并不能就此否认这些项目的重要性,正是它,真正帮助到了那些受到苦难折磨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保持心中的那份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人在“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建立存在哪些问题”这一问中,都没有选择“群众配合问题”,因为所有人都明白,社会保障这一系列的政策的实行,都是惠及自身的。但是任然存在某几个人可能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说明在这个方面确实存在值得商榷的问题。
事实上,以上的调查,均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对如何利用社保的观念的缺失,国家投入众多人力物力来建设社保制度,那么“为便民而民不用”这样的情况就是最大的浪费。
(四)社保信息安全问题
社保系统中存在诸多信息,包括居民身份证、社保、薪酬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暴露,造成的危害不仅是个人隐私问题,还存在被犯罪分子利用,例如复制身份证、盗用信息办理信用卡、盗刷信用卡等等。
在2016年11月16日曝出了这样一个报道:
“【数千万社保用户信息或遭泄露 超30省市曝管理漏洞】
社保系统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获悉,目前重庆、上海、山西、沈阳、贵州、河南等省市卫生和社保系统出现大量高危漏洞,数千万用户的社保信息可能因此被泄露。数据显示,超30省市曝管理漏洞。
例如,沧州市社保局某系统存在漏洞,270万医疗、养老、社保参保人员敏感信息疑遭泄露;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社保系统漏洞可能泄露全省至少213万农村参与社保人员的信息,黑客可利用漏洞随意修改社保待遇,停发社保金;
浙江省永康市社保网上办事大厅存在漏洞,上万单位企业信息或遭泄露,其中包括上百万员工社保信息;
江苏省省级机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系统出现漏洞,可能导致江苏省2510个单位10万公务员的姓名、身份证、社保信息遭泄漏。
【本次社保用户信息泄露的总体情况】”
总体来看,围绕社保系统、户籍查询系统、疾控中心、医院等大量曝出高危漏洞的省超过30个,仅社保类信息安全漏洞统计就达到5279.4万条,涉及人员数量达数千万,其中包括个人身份证、社保参保信息、财务、薪酬、房屋等敏感信息。多达5000万条的身份信息如若被不法分子盗取,那造成的后果的可怕程度恐怕无法用语言形容了吧。
三、创立独特的中国模式
在我们的问卷中,我们也曾问道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国社保走到了哪一步”,多数人认为只是建立了初步的体系,仍需要探索,不得不说这个选项是应当可以说是正确的选择。当前的中国依然没有可以称得上是完善的社保模式,而是取“百家之长”的混合制度。当然,这是受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
国外学者从文化视角对社保制度的研究可以说取得了丰收的成功,而国内学者还处在起步与探索的阶段。经过本小组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见解:
(一)加强社会保障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检索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社保的理论研究中,社保文化是一个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经过这么多年也累积了许多研究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例如,社保文化的内涵?社保文化内容?社保文化功能?等等。这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在前文本小组的对调查结果分析时也是运用了这种方法,不得不说是非常好用的。那么我觉得应该研究的有:1.对于处于相似文化背景下的国家进行比较。如中日韩三国,也可是英美等。2.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如美、英、日、法等。3.则是前文也有所涉猎的城乡问题,这里还可以扩展到城市与城市,农村与农村等。
(三)微观层面上细化社会保障文化
当前社会社保文化大多采用宏观视角,而细化研究则是可分为:1.社会保险(具体几项前文有提及)文化的研究。2.社会救济文化的研究。3.社会福利文化的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保制度顶层设计的大背景下,中国目前的模式还是颇具中国色彩的,在部分项目上展现出福利性这一特点,同时又兼有强制储蓄和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都有体现)。中国制度多样,变化繁多,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借鉴他国的优秀部分,最后完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模式,现在来看还任重道远。
很多国内外的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实践具有普适性,能完全独立于文化或其他主观背景,随着各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相互借鉴、学习,最终社会保障制度会统一于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最优模式’”。笔者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是在我看来,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作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我们相信中国一定存在并且能找到一种属于适合我国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
四、总结
在这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学到许多,也对社会保障这一词有了深刻的了解,因此作出如下总结:
社会保障彰显的是人道主义的精神,突出以人为本,它是每个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它改良了产业结构,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又帮助国民拜托了生存危机,满足国民基本的生活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它仍需要努力。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需求以及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它正在不断的建设与完善,但仍然存在诸多漏洞。就其本身来说,它是渐进式的,这几乎有别于任何国家社保制度的改革。他不同与其他国家的立法先行,他从1986年来,从自发改革到自觉改革,从单向改革到综合改革的渐进过程。其中一方面要追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自身以及与各个项目的协调,社会保障政策与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公共财产政策、人口政策等的相关协调,同时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社保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从而在制度发展过程中就要确立并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难免有漏洞。可即便如此,中国社保建设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不可磨灭。试想一下,这样一个极其复杂同时又牵着着社会各方各面的制度,它能够从无到有,就需要无数的人力物力。这不仅是众多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同政府以及民众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步。
我们坚信,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困难,社保制度终将在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中孕育新生。而国民的生活也将在遇到困难时因有社保机制而得到更多、更好的物质上的帮助。让我国国民为在这个制度下生活而感到高兴,为生在中国而自豪。
附录:
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知识调查问卷
Q1:您对社会保障有所了解吗? 是 否
Q2:您对自己活着身边曾经有人因为社会保障项目切实受到帮助吗? 是 否
Q3:您在以下几种社会保障项目的例子中。对哪些有所体验(包括但不限于亲身体验、实际参与、详细了解)
五险一金 工赈 施粮 慈善基金
抚恤金 红十字会 养老院 残疾人专用设施 志愿者服务
Q4:您认为在五种社会保障内容中,哪几种更能实现对公民的帮助?(限选两项)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 社会互助
Q5:您认为在五中社会保险中,哪几种更能实现对公民的帮助?(限选两项)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Q6:您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模式已经走到了哪一步? 还未建立社保体系
建立了初步社保体系,但仍需要探索 社保体系已建立完全,但需要宣传普及 已经建立并且应用了完整的社保体系
Q7:您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建立存在哪些问题? 执行资金问题 政策完善问题 群众配合问题 偏远地区落实问题
城乡建立步调不一致问题 其他问题
Q8:您认为中国在实施社会保障政策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真诚的感谢您的配合!
第四篇:谈检察人员如何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谈检察人员如何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伟大的诗人歌德告诫人们:“不论做任何事情,自律都至关重要”。这话对每个人都适用,我认为对检察人员尤为宝贵和重要。自我节制,自我约束,是一种控制能力,尤其是人的性格和欲望,一旦失控,就可能随心所欲,结局必将一败涂地,不可收拾。作为一名检察干警,应该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并内刻于心,外化为行,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自己反腐倡廉的实际行动。
一、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就是要对党、对人民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忠诚于党和人民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坚守的基本准则,也是每个检察干警最高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只有忠诚党和人民,把个人追求融入党的伟大事业,才能视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拥有发展进步的广阔舞台,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检察机关的每个成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在我们这个检察队伍中,不论你是从事什么业务、担任什么职务,你的言行举止,都必须对人民负责、对党负责。这是人民公仆的职责。检察干警怎样视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笔者认为,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公正、廉洁、文明执法,坚守岗位,勤奋工作,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就是对待检察工作要拥有一颗奉献之心。检察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而且是一项事业。我们要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检察干警的光荣使命,以及时代发展对检察工作的要求。作为检察干警,必需树立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必需具备斗志昂扬的拼搏精神,必须励精图治、勇于开拓创新。什么是作为?什么是价值?对检察干警来说,只有在自已的本职岗位上有作为才能有价值。当为不为,安于现状,这种懒惰行为是不会有作为的。心中无数、眼里无活,不想干事、不能干事、干不成事,是不会没有价值的。只有迎难而上、奋发进取,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检察干警要保持工作始终处于奔跑状态,不停地往前走,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对检察的事业负责与否,衡量我们每个检察干警的标准就是:一要看实绩、讲实效,看自身问题解决了没有;二要看干实事、看成果,工作进步大不大。成果与事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所以说每项工作都要有过硬的绩效,一流的业绩,只有如此才能称得上有作为、有价值,才能称得上为检察事业建设和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三、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就是对待职务升迁要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于我们每个检察干警来说,保持平常心,就是听党的话、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对于个人名利以及职务升迁要保持一种平和豁达心态、树立“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的思想。怎样保持平常心?一是要强化不断提
高自身的抗腐与攀比心态,在心理上确实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是要比较谁的职业高,而是要比较谁在岗位上干的实事多、为人民服务的事情做的多。二是要有冷静开阔自己的心胸。冷静、开阔心胸有助于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自己提拔了,要把职务升迁看做一种压力,化为一种动力,埋头苦干,不能“高枕无忧”,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己没有提拔的,也要坦然面对,更加努力地工作,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三是要自知自明。要明白自己有多大本领,多高学问,要向高的标杆看齐,不能做井中之娃;四是要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对一个人来说,事业、生活、家庭、健康等诸多因素中必需平衡。这方面多了,那方面可能会相应减少;“好处”多了,负担也可能会加重。遇到问题多换几个不同角度思考有助于心理平衡,就能遇事处之泰然,顺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
四、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就是对待检察事业要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这里的“惧”,包含敬畏的意思。有所敬畏,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检察干警有敬畏之心,是一种修养和境界,一种成熟和智慧的表现。对国家法律法规、党的纪律和规章制度要有所敬畏,时刻做到遵纪守法,讲规矩、守原则,不能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能搞公事私办、私事公办。对职责要有所敬畏,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做工作、办事情、做好事、解难事,不能没有责任心。对使命要有所敬畏,时刻牢
记肩上的重任和使命,把思想凝聚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做实事上,把工夫下到实干上,为检察事业的发展多做一点贡献。只有这样做了,自觉的将自己纳入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可能自觉地克己自律,才不会违法违纪,才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检察官”。
五、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就是对待自我要拥有一颗自省之心。俗话说“吾日三省吾身。”越是想有成就、有作为,越是需要注意随时省察自己的内心,反思自身优劣,克制过分欲望,从而不断取得进步。从某种意义讲,“检察官”是有着一定权力的人,虽然说权力不大,可他是人们尊崇的一项职业,自身形象好坏,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整体形象。如果评估检察干警的政治思想修养,自律当为首要一条。能不能自律,说到底是个“为公”还是“为私”的问题。为公者,不以个人情感左右是非曲直,不以一己之私衡量荣辱得失,不以自己好恶干扰政策法律。这样的执法者,即使手中的权力再大,即使客观事物再错综复杂,都不会越位出大格。为私者,却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颠覆法律政策,乃至天理良心,只要能满足个人的贪婪,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因而,作为检察干警要时刻反思反省,时刻关注自已所办理的案件对社会、当事人的效应,对自己的评价和反映,要时时事事小心谨慎地掌好权,用好权。一个人不论本领再大、学问再深、职务再高,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自省,就要经常运用自我批评这个武器,随时检查自己,反省不
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检点自己,慎于思、慎于行,才能诚意明心、走正走稳,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人、无愧于己。
第五篇:强化落实《检察人员八小时外行为禁令》
强化落实《检察人员八小时外行为禁
令》
近日,为使高检院《检察人员八小时外行为禁令》落到实处,**检察院采取“四项措施”,狠抓自身纪律作风建设,切实防止检察人员八小时外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
一、强化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院采取召开党组会、干警大会等形式,迅速传达学习高检院《禁令》内容,明确下发禁令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具体要求,把干警思想行动统一到高检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将《禁令》内容通过检察局域网、LED电子显示屏流动播出等方式加强宣传,要求各位干警认真逐条进行学习、展开讨论,确保禁令内容入脑入心。
二、严格管理,推动责任落实。严格落实《禁令》内容,对干警从严管理、从严要求,在工作“八小时以内”、生活“八小时以外”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出现问题敢抓敢管,及时提醒、坚决纠正。同时认真查找管理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梳理职权、排查风险,及时整改和完善防控措施,确保日常风险识别、监控以及防控措施落实。
三、搞好结合,转变纪律作风。将落实《禁令》与当前的检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查找“四风”突出问题相结合,采取自已查找、群众帮找、领导点评等方法,进一步查摆干警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全省检察机关“守纪律、正检风、做表率”专项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在纪律作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四、强化督查,确保取得实效。为确保《禁令》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检务督察对干警“八小时内外”执法活动的监督作用,采取明察或暗访等方式,把贯彻落实《禁令》情况作为日常性督察内容。坚持实行带班领导督察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检察人员八小时外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干警提拔使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对顶风违反纪律的,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绝不姑息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