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狄涛处长在北京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大全)
狄涛处长在北京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深度辅导工作既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灵光闪现,更不可能是权宜之计,而是领导思路的转变,具体到我们就是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变。16号文件下发至今已有5年时间,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要明白工作中也出现了问题。这就需要反思:到底有多少学生从我们的工作中获益?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到底是学生需要的还是我们需要的?覆盖面到底有多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何把所有学生纳入我们的视线?等等,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随着成才环境的日益多样化,大学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越来越需要得到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但我们提供的信息却是非常有限的。当前出现的学生自杀危机事件、不稳定事端,说明我们已经做了一部分人的工作,但是忽略了另外一部分人的思想状况。现在的学生工作任务和若干年前有了很大变化,当时维护稳定是我们最突出的问题和最主要的任务,整个工作都是按照消防救火的模式在做。然而现在,我们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老师也说,现在的环境已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不能再以过去的思维去分析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应该是怎样做好学生的发展辅导工作,只有把所有的学生发展工作做好了,我们的安全稳定工作才能有所保障。因此,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大势所趋。
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也要有所转变。比如说辅导员配备工作,清华与北大、人大采用的方式不同,但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值得肯定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长期抓辅导员队伍建设,让辅导员去读学位、搞科研,反而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做所有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我们做工作时通常容易把手段当作目的,抓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最后总结工作成效时却是学校配了多少辅导员,有怎样的学历,发表过什么论文,有多少科研经费。听起来各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都是挺有成效的。目的与手段的混淆是我们工作中的误区,现在要回归回来。学生工作的成效要以学生满意不满意,是否真正解决学生问题来检验和衡量,学生对此应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说,从目的和现实出发来包容现实中的创造,只要是有效的就是好的。
为什么要搞这次督察?因为市里每年拿出1800多万,现在要见效果。我们
不能总给人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在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然而却不断出事。所以,我们至少要给领导一个说法,钱投入进去效果在哪儿?每年财务部门都要搞一个绩效评估,这个效果必须由学生来说。这是今年搞督导的一个背景。
深度辅导与以前的工作是有所不同的,以往的工作模式是讲重点、“抓两头”,而深度辅导则要求在坚持全员论的同时坚持重点论,要在全员覆盖上下功夫。工作手册只是给大家一个借鉴,至于怎么做,还要根据学校特点因地制宜去创造。我们检查时不会看手册,而是把学生叫过来谈话,问他有没有接受过辅导员的深度辅导,这是最低标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旦出了问题,可以查看学生工作档案情况。至于手册是以学生发展记录为主,还是以辅导员工作记录为主,各个高校都可以进行探索。
我们希望学校有很好的文化氛围,学生入校以后就会被熏陶。但这种事情也会流于虚无,我们应该抓好基础性工作,这是最低标准。但根据目前队伍配置状况来讲,任务还是不轻。所以将来还要统一思想,做些工作,搞些研讨培训。
谢谢大家!
第二篇:校长在研讨会上的讲话
校长在研讨会上的讲话
校长在研讨会上的讲话
感到很荣幸。因为合作办学从海门来到南京,随大家来到厚重的西安,绿树成荫的陕西师大,有机会聆听专家、大师的报告,有机会向局领导和同仁们学习,感到很荣幸,深表感谢!
有三个感慨:一是感慨于教育局领导为了办好教育,高位谋划,顶层设计,亲力亲为,体现了对教育的忠诚和大爱。二是感慨于全体同仁,认真参加,积极互动,素质和作风过硬。三是感慨于栖霞区各个学段走教育发展的捷径,所带来的蒸蒸日上的教育质量。
围绕徐局提出的三个问题谈一谈:
一、做什么样的校长
校长引领着一所学校。关乎学生的发展,家庭的希望、未来和幸福。少年强,则国强。从大的方面来说,关乎着祖国富强、民族复兴。
1.做有理想的校长。
尽管在“一元成功论”“关注和强调结果”的背景下,我们还是要
(1)抓住育人本质。回归育人原点,不能太急功近利。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为终身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
(2)注重工作创新。创新才有活力,创新引领发展,创新成就未来。不能固步自封,要包容、开拓、海纳百川。借力才可能是状态发生改变。
(3)提高育人质量。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要处理好应试与素质的关系。让学习成绩成为对学生素质的奖赏。通过构建和实施学校的教育体系,来诠释“素质教育”。希望短期内实现育人质量的快速提升,向兄弟学校学习,创造合作办学的奇迹,书写一段生命传奇。
2.做有思想的校长。新教育提出四大改变,改变学生的成长方式;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学校教科研范式,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黄质夫先生提出了三为教育理想,即为救穷、化愚、争脸而教。都指向人的幸福,考虑以人为本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学校提出“幸福教育”,构建幸福教育育人体系,幸福教育必然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真正注重素质的教育、润泽心灵的教育、崇尚行动的教育、质量领先的教育、激励进步体验成功的教育、培育强大精神的教育、注重终身发展的教育,必然为幸福人生奠基。
幸福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向每个师生的幸福体验的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主动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扎实基础。
“幸福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精神的发育和发展,就是让每个师生体验到取得进步和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在友伴群体中和各种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
幸福教育具有许多子系统,总之践行“幸福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3.做有策略的校长。
有一句话,“只要一出手,行家就知功夫有没有”。对于一个成熟校长而言,理念、目标、路径、标准都会十分清晰。
(1)管理策略。包括目标导航、思想引领、制度规范、精神激励、文化熏陶、人文关怀。
(2)行动策略。
第一,新教育的行动策略,包括缔造完美教室、营造书香校园----等。
第二,充分利用与海门合作教育平台。包括教学研究、资源利用、搭建教育教学框架等。
第三,三支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逻辑起点,教师是第一资源,学生队伍、家长队伍的建设都需要教师去实现,精神决定状态。学校将用高尚的师德引领老师、品牌的标准激励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老师、用活动的舞台培养老师。
第四,注重校本培训。从理念、制度到操作规范,从价值观、标准到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培训,统一认识、意志、行动和价值取向。
4.做有威望的校长。
以人为本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人的言行、肢体语言等都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当你需要时,我就来了,我就在你身边。大胜靠德,大牌靠创。当教师、学生、家长不好好做好,见到你就感到不好意思,那么人文管理就成功了。
二、办什么样的学校
政府重视,合作办学,重组整合。作为划片招生的公办学校,在局正确领导、指导下,在韩校长的引领、把关下,通过共同努力,对办好学校充满信心。
但是,有句话,学校设施的现代化不等于学校教育现代化。学校大小不等于教育的大小。我们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
1.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的学校。
理念:办学思想、教育教学理念、核心价值观等,提出精神强大,德才兼备。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包括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构建诚信、和谐、文明、催人奋进,铸就奋斗者幸福人生学校文化。
课程:学科课程、社团课程、道德人格课程。
特色:幸福教育特色学校,有许多特色项目。
2.具有特色文化品牌的外向型示范窗口学校。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作为一所新学校,承担一定社会责任,要有开放办学的意识。具有高标准、高要求、高品位的现代化学校。常规化、信息化、科学化、人文化的外向型学校,随时接受社会的指导和检阅。
3.具有高的教育质量。
要有正确的质量观。好学校是好学生集中的学校。我们讲优秀教育、卓越教育。许多好学校虽然满足了人的需要,但是没有说服力。在竞争中失败的学生,背后有着许多无奈、无助和失望。让每位学生充满希望,被重视、受尊重。让学生在友伴群体中,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价值,甚至于生命的意义。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人世界是温暖的,人际关系是友善的,为自主发展、终身发展,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三、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据于问题分析法,目前学生怎么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兼顾现实和教育理想。
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不只是培养几个尖子生,而是培养各个行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行各业都有优秀、杰出人才。清洁工也有全国劳动模范,卖水果也有水果大王,厨师、快递、面条大王等,关键我们要分析这些各个行业成功人士具有什么共同特质。我们提出无论基础如何、条件如何,无论环境如何,人格是平等的,自信、尊严、尊重是一样的,精神品质、言行习惯、勤奋进取等非智力因素是一样需要好好培养的。
我们提出人生真谛和幸福本质是全力以赴。成绩是对学生素质的奖赏,成绩是过程的必然。强调德才兼备、精神强大,百炼致远。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并重,让智能结构全面发展,自由生命快乐成长。强调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让每一位学生充满阳光。把关爱给最不想给的学生。给每个学生一缕阳光!
第三篇:林宇处长在资源库建设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2014年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处长林宇(2014年3月22日成都)(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首先说明一下,我的讲话不算什么专家报告,而是给大家报告一下工作。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是到目前为止,教育部本级财政投给高职教育的最大规模财政专项,已经投入2.4亿,立项42个资源库。从2010年第一批项目立项,项目持续这么长时间,需要进行系统、详细的梳理。以前更多的是强调共建共享、提供优质资源,把这作为资源库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但如何能够使大家乐于共建、乐于共享,思考还不够深入。
从去年开始,我们觉得应该对这个事情投入精力来好好思考一下。去年在青海西宁召开了第一次资源库建设工作研讨会,坐下来一起讨论什么叫做资源库,会后反响非常好。之前,我曾经听说一个事情,才知道问题很严峻。在一个其他的会议场合,处里的同事会议中途打电话,谈到资源库,边上有老师就主动上来打听,问资源库到底怎么建?经了解,原来这个学校刚刚参与了一个资源库项目建设,任务分配到这个学校,结果承担任务的系主任——就是说话的这位老师,并不清楚资源库怎么建。我听到这个情况,觉得是非常严峻的现象,应该深入思考。所以我说今天的讲话不是报告,只是报告工作,介绍一下在资源库工作安排上,我们是怎么考虑的,希望能够对大家——不 仅仅是承担国家资源库建设的学校,而且是更广大的或者说是我们整个的职业院校,在资源库建设方面有所帮助。
今天我主要想说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第二是资源库应该如何建;第三是资源库如何用。
一、建设目的
大家已经看到,日前2014年资源库项目申请通知和建设指南已正式发布。我希望大家认真看一下通知和指南,我们想表达的思想都反映在其中。概括起来讲,和之前相比,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以前相当于“招标建设”,国家提出需求,学校来投标,投标的依据主要是建设方案,经过专家评审,确定立项项目,拨付建设经费;今年起调整为“先建后补”。方式改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基于对资源库建设目的的思考。我们一直讲优质资源共享是我们建设资源库的目的,但是思考后认为,优质资源共享并不是建资源库的根本目的。优质资源共享就像信息技术手段一样,仍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希望通过资源库建设,实现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这个应该成为资源库建设的根本目的。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资源建设,或者说信息化建设用于教学的历程。2003年启动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先期启动了精品课程等4个项目,提出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教授上讲台。实际上这样做也有来自视频公开课的压力。当时MIT(麻省理工学院)把授课视频放到网上去,我们很多学生都愿意看,对我们触动很大。所以提出也要建设自己的视频公开课。当然开展这项工 作也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那就是扩招之后优质资源有限,教学质量滑坡,希望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视频公开课之后是MOOC(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和视频公开课有什么差别吗?视频公开课是单向的,还是基于老师的讲授;MOOC是在线的大规模课程,不仅仅把课程内容上网,更相当于是在线学校,还具有测评功能,支持完全在线的学习,顺应了当前信息化对于我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但是MOOC是否就是最好的,恐怕也不一定。我前不久看了一些资料,里面专门讲到MOOC存在的问题:几个知名的MOOC平台,试图推荐通过MOOC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去就业,却遇到了障碍。挑选出的八百多名优秀学习者,真正获得职位的仅是寥寥数人。公司人力资源部主要有两个担忧:一是网上学习的成绩没有说服力;二是学习环境没有保障,影响学生的软实力。这提醒我们:MOOC也不是万能的。去年有人提出,资源库就应该按照MOOC的形式建设,我表示反对:今天出了个MOOC,以后说不定出个“铁课”。但是我认为,这个趋势是应该认可的,那就是要顺应信息化对我们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学习的习惯和规律。我们要主动顺应这种规律,来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目的就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这才是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同时,要通过资源库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教学的信息化,改变目前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这样来定义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从“招 标建设”变为“先建后补”。招标建设是国家确定专业方向,央财投资建设,验收后出现推广应用困难。现在调整为先建后补。既然大家都要建,那么都要按照统一要求去建设,去应用,去改变教与学,然后中央财政择优支持。央财资金不是全部项目建设经费,只是引导性、补助性经费,鼓励做得好的学校和团队。
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想法:资源库建设的目的。这个目的直接决定了我们组织建设的方式方法。
二、怎么建
在这里讲怎么建,不是特别合适,因为大家才是真正的一线实践者,大家的经验更具说服力。我从宏观把控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想法。资源库按字面的直接理解就是资源仓库。但简单地基于资源仓库来理解,太片面、太肤浅。去年在西宁会议总结时,我提出,资源库建设要基于我们的教学改革,基于我们的课程改革成果。今天我依然要强调,资源库不仅仅是资源的仓库,还要有示范性课程,而这些课程的组织、构架,要基于教学改革。今年我们提出“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资源库建设思路。“碎片化资源”是指资源本身要做得越碎细越好,越具体越好。因为可以方便组合,方便使用者去组合,也方便建设者去组合。资源本身的属性越丰富越好,可以有利于根据不同的需求去组合。“结构化课程”是指库里要提供示范性课程,并通过示范性课程建设引领全国同专业的课程建设。如果说仅仅都是资源,让使用者自己来检索,它适用的对象只有教师,因为只有教师知道这些资源怎么整合。资源库的受众不仅仅是教师,学生和 社会学习者都要能够应用。示范性课程把资源串起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逻辑,这个逻辑编排是否合理,反映了教学改革是否到位,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习惯,这也是推进教学改革!所以资源库一定要以课程为骨架。另外还要做到资源冗余,即库里面提供的资源,一定要大大多于课程里调用的资源,能使其他的教师根据学生水平、教学习惯,来搭建自己的课程,也就是资源库本身有课程,同时还支持使用者自己搭建课程。“系统化设计”,就是整体设计一定要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完善资源检索、学习测评等功能,方便使用者检索资源、自测学习情况。还要基于不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一个学习者,这个专业已有两门课程学过了,学习需求肯定和没有任何基础的学习者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考虑能够通过对学习者学习基础的评价和考量,推送建议性的学习方式和方案。
对于资源本身来说,属性要更加丰富,只有属性丰富了,不同的检索、调用才更方便。另外,好的资源要适合网上学习的需要。简单地把一张纸拍成照片,也算是一条资源,但这条资源是否适合网络的传播,是否适合数字化的学习和理解?要尽量发挥多媒体的效应、多媒体展示的优势,而不是简单的书本搬家,不是简单的文字录入。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在资源建设的时候充分考虑。
三、怎么用
关于资源库的定位,我们提出“辅教辅学”,即辅助教学、辅助学习。辅教,提供充分的资源、规范化的课程,使全国相同专业的老师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程度,来自己搭建课程,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利用监测评价系统,使学生完成作业和自测。习题的设计,也非常反映智慧,课程搭建好了,不同的单元如何去测评;课程学完了,怎样考核,这个需要智慧。资源库在辅教上,至少要达到这个目的:老师可以找到想要的教课内容,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资源库的考评,完成整个教学环节。至于辅学,我相信只要老师率先使用,学生肯定会积极使用,课后的复习、课前的预习,都希望能够用到资源库,资源库能够为学生提供支撑。资源库主要面向老师和在校生,同时兼顾社会学习者,不同程度、不同基础的人,都能够推送出相应的学习方案。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乐于用,社会的学习者,包括企业的培训,我们鼓励用。
现在资源库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结构化缺失,资源库里资源很多,但不知道强调什么,找不到适用的资源;二是应用不够,验收后应用推广困难。在此,我建议组建共建共享联盟,联盟内院校基于资源库实现学分互认,以此推动资源库的广泛持续使用。鼓励学生使用资源库学习,学生可以不上学校里的课,而是利用资源库学习示范性课程,最终接受学校的考核,考试通过后认定学分。
今年的资源库申请通知已经下发,计划重点支持不超过14个库的建设。今年资源库的资格审查门槛,会比以往更高,把建设基础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另外,并不限制申报单位,只要是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包括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均可牵头申报,不接受企业单独牵头申报。申报领域全面开放,自愿申请,看实力,看水平,择优支持。今天向大家报告了一下关于资源库的思考,也不一定都对,希望大家能够讨论,有什么建议及时提供给我们,以便今后在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谢谢大家!
第四篇:甘北林处长在北京高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甘北林处长在北京高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非常看重没年一次的全市高校体育工作会议。目前北京由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校共有92所。其中有教育部属院校和有关部委所属院校37所、北京市属、市管高校2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大学以及普通高校设立的独立学院共31所。全市高校的体育部长们集中到一起开会不容易,十七个体协分会的领导也出席,是希望成分利用这个机会大家能来在一起总结交流研讨,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以达到提高体育工作水平的目的,我们的这种会议还带有培训的功能,以老带新,交流研讨,相互启发。
今年的会议首先由市教委和大体协的领导简单总结和部署了北京高校体育工作,随后还要由市大体协的群体部和竞赛部分别召集专题研讨会,所有高校都上交全年工作总结印制了会议材料进行交流,效果非常好。
我的发言稿在会后将放在我们教委体美处网,供大家工作使用。现在我结合2008年高校体育工作总结和2009年的工作思路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结合北京实际,制定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实施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颁布后,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就在市委常委会上要求全市认真学习,制定北京市的实施意见,并要求凡是中央文件要求达到的标准,北京市都要高于全国标准;凡是中央文件要求按时完成的任务,北京市都要提前于全国的时间完成,首都应当为全国作出表率。市教委牵头起草了实施意见,在广泛征求北京市各有关委办局单位的意见后,于2008年4月8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开发表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市委6号文件)。《实施意见》要求全市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要求,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有利契机,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提升首都市民素质、构建“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的重要内容来贯彻落实。其中最重要的是《实施意见》提出的北京市总体目标:“到2010年,实现全市青少年学生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学校体育卫生办学条件达标,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青少年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和体质健康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肥胖、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基本消除营养不良的现象。”这简单几行字,足够我们在座的同志们忙几年的。
08年市教委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作为对市委6号文件的支撑措施。同时,为更好地落实北京市6号文件精神,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在市教委的牵头下,正在筹建由教育、体育、卫生、共青团等十几个部门共同参加的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近几年,我们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完成市委6号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希望我们各区县的科长们一定认真组织学习,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委的文件精神,并结合各高校具体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二、关于建立科学的学生健康评价机制
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委的文件要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今后将成为衡量学生健康状况的基本或主要指标,更应当成为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状况的基本或主要指标。今天我想谈的就是如何调整和改变对广大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就应当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今后我们应当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推广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对广大学生的健康评价标准。
因此,市委6号文件要求“每年举行一次全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我们按照市委要求已经举办了两届这种测试赛,并向媒体和社会各界公布了测试结果,每次都经过新闻媒体的炒作而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其实我们组织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性举动,我们只是希望通过它引起各区县政府和学校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重视,也使社会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普遍提高,更调动了区县和学校加强体育工作的积极性,也为各学校开展体质测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教育部一直对我们北京市的体质健康测试赛高度肯定,一直试图在全国推广北京市的做法,现在教育部的09年工作计划中已经作出决定,在2009年北京市再次举办第三届测试赛的时候组织全国的体卫处长到北京开工作会议,同时观摩北京市的测试赛。
2008年10月我市举办的“第二届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并且增加了学生体重和视力超标的测试和排名,这是北京市青少年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指标。测试效果非常明显,确实反映出我们当前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对高校学生进行这种测试活动,至今还没有研讨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测试方法。根据中央文件要求:“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评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定期对各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予以公告。”,同时市委要求我们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我们大学如何实现市委的这个指标任务呢?我们一直打算根据我们每年各校上报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情况进行核对和公布,健康指标好转的予以表扬。至于如何检查和公布学校的指标状况,我们下一步将专门研究并部署,但各校都应当采取措施保证完成健康指标上升的任务!
体质健康指标今后将成为衡量学生健康状况的基本或主要指标。但是目前我们数据上报工作却不能令人满意,今天我们在会上公布了各校上报数据的情况,工作有好的有不好的,希望引起各校的注意,积极组织上报数据,并且应当注意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是我们今后学校体育的一项主要工作,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另外,中央文件要求建立健全表彰和奖惩制度。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规定的评选阳光体育奖章工作,开展北京市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证书的评选工作,目前我们正在研讨制定有关评价标准和办法,争取尽快发布文件。以逐步对全社会形成良好导向,对广大学生加强体质健康产生激励作用。对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对获得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对达到国家体质健康优秀等级的学生占学生总数60%以上的校,颁发“北京市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先进校奖”;对达到国家体质健康优秀等级的学生占学生总数80%以上的学校,颁发“北京市国家体质健康先进学校奖”;对在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不及格的学生超过学生总数15%的校、高校提出批评。我们高校如何落实,还是个难题。
三、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中央文件要求“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组织和探索发展各有特色的综合或专项学生体育竞赛,举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增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群众性、趣味性。学校每年都应当举行春、秋季学生运动会,并经常开展以班级、学院(系)为单位的各种体育活动,支持和指导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青少年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快乐,培养兴趣。”我们北京市已经把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都冠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帽子,除了每年都举办全市学生田径运动会以及各种传统的球类、游泳等奥运体育项目比赛之外,还积极鼓励和提倡各个大学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体育传统和特色优势,多种形式地开展诸如跳绳、跳皮筋、踢毽、独轮车、轮滑、登山、飞镖、啦啦队比赛以及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并且每年都举行几十种各类传统系列体育项目的全市性学生比赛。加上各个学校都已经形成了贯穿全年的各种传统系列竞赛活动,使北京市广大学生能够在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锻炼体魄,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和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中央要求所有学校今后每年都必须举行春、秋季两次大型学生运动会。我们还提倡要注重开展面向全体学生、以院系或班级为基本单位的各种真正群众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例如 “三对三”篮球赛、班级同学接力赛跑等,这类属于真正群众性的集体类体育竞赛形式才是需要我们今后积极提倡和大力开展的。
至于中央要求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工作,目前我们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也普遍不足,学校的操场不能同时容纳下全部参加锻炼的学生,实际上对每个学生来讲是无法保证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的。目前北京市高校能够真正作到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也并不多,本来从全国各地考到北京来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就普遍不好,我们高校又没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锻炼条件,只会使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将来创业的身体本钱更薄弱。体育课只能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学生的身体素质只能靠课外活动时间来锻炼。中央文件要求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也应当包括我们大学生,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切实保证我们大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根据教育部、团中央和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要求,我们已经连续两年组织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并且于2008年10月26日在密云县西田各庄中学,举行了北京市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起跑仪式。教育部、团中央和体育总局以及北京市教委的领导都出席了起跑仪式。全国所有主要新闻媒体都充分报道了在北京密云举行的活动,北京市再次为全国学校体育界做出了表率。
第一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与奥运同行”冬季长跑活动,北京市的各级各类学校积极组织了为期4个月的冬季长跑活动,其中北京市教委获得了“2007--2008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一批中小学校和教师获得了“优胜学校”、优秀体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称号。现在正在进行第二届长跑活动。但这个全国性冬季长跑活动的组织形式比较特殊,他主要是依靠网络报名和网上汇报锻炼进度,国家就是依据网上汇报的情况进行评选和表彰。我们按照冬季长跑属于学校体育的常规锻炼形式,北京市的组织也就同样依据国家要求开展,除了专门发文部署和组织全市起跑仪式外,基本就是依靠各个学校自行组织长跑活动。希望各高校了解和掌握这个活动的组织特点,认真组织和指导学校积极开展长跑活动。
四、关于特长生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这些年我市在高考中实行的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成为推进大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政策导向,不仅使北京高校得到了大批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同时对全市学校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群众体育活动的迅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高考中两类体育特长招生政策中,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全市统一测试和录取工作始终运行正常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对在高中阶段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或者获得市级体育竞赛优胜成绩的考生加20分投档的招生工作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针对目前社会对运动员等级证书的发放和管理渠道繁杂,造成资格审核不规范,使招生部门工作被动。因此北京市对高水平学生体育运动员的招生政策和范围维持不变,也继续实行对二级运动员的考生加20分投档的政策,但按照教育部要求选择了在北京开展比较普及且需要重点发展的15个项目组织全市统一测试。只有测试合格的体育特长生才享受本市高考加分提档政策。全市将统一测试的项目是:足球、篮球、排球、棒球、垒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和定向越野。对其他未纳入北京市统一测试范围的项目则不再实行此政策。
为保证社会稳定,此项政策调整将2011年起实行,先出个“安民告示”,使从2009年起入学的高中学生有充分的适应和准备时间。
五、关于“北京市高校体育活动综合实力评估”
这个办法已经试行了两年,今年将在再次征求你们意见的基础上准备正式实行,上半年将举行全市大会,请市长出面并颁奖。主要是鼓励高校积极组织参与北京市的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派队参加就有参与积分,获得不同的名次就计算不同的分值。这样一个学校光抓住一两个优势项目或靠少数尖子学生就意思不大了,测评成绩也不会高,一定要在尽可能扩大活动规模的基础上,同时也尽量提高本校的学生活动水平,因此这就会激励更多的学校参与尽可能多的各种活动,而这正是我们制定这个测评方法的政策导向和目的。今年在测评时只计算市级体育比赛活动的普及开展情况,对参加全国和国际比赛活动取得的成绩另外单独计算,前者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状况测评排序,后者是对北京市的贡献分数,两者既分开排,也合计排序,但我们看重的是前者。希望这个举措能为全面提高北京市学校体育的质量和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六、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检查评估
2008年底我们开展了“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检查评估”,各高校分别通过自评,集中汇报,专家评议等手续,对每校的得分进行排名。对分数不理想的学校要在明年年初组织相关专家到高校进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检查。
但通过本次评估验收发现,24所学校的发展不平衡,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措施的力度、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待遇、财政的投入等方面差异很大,如何促进24所学校的整体发展,全面提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工作的质量,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
今后我们北京市需要加强学校体育人才大中小学一条龙建设。建议各大学多主动关注和联系有关中学,为中学生运动员争取更多更好的升学出路。
七、关于保证体育教学和活动安全
近年来,个别学生出现的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其实,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比较剧烈的、具有竞争性质的身体技能训练和竞技活动,难免出现意外,现在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学校往往承担了无限责任。许多学校为了避免出现运动伤害事故,便采取消极措施,因噎废食,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换取“安全”,这是不对的。
体育活动的安全必须予以保证,但是绝对不允许因噎废食。我们要想办法,科学地解决体育活动的安全隐患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学校应该定期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对于确有安全隐患的场地和器材要积极进行维修,把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是减少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应当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学校体育的安全工作。
八、关于体育比赛组织工作的改革建议
我一直对我们体育比赛的组织形式有看法。本来我们应当把学生体育比赛办成学生们的节日,既要让学生们乐于展示自己、陶醉其中,同时也要让观赏的学生观众们受到熏陶,并过观看比赛培养更广大学生的兴趣和修养。但目前我们的比赛功利色彩太重了!这就把我们的体育宗旨搞偏了,背离了我们举办学生体育活动的初衷。现在我们举办体育比赛要开始尽可能要求组织学生观众,组织工作上虽然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但我们把每一次比赛都办成学校的体育节!办成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展示和欢聚的平台,我们应当这样做,也值得这样做,这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责任。
九、加强体育教学和科研
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常态教学,回归真实的教学,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市教委与市教科院于2008年9月制订并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力度,自2007年共组织全市统一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培训3次,组织了5次全市性的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观摩活动,以确保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以努力实现全体学生都能够健康全面成长的培养目标。
高校的体育课程其实也应当加强交流和提高。
北京市学校体育的科研工作也是我们的软肋,开展的普及程度不理想,科研水平也与首都地位不太相符,这是我们今后需要加强的,在此要求高校今后更加重视体育科研工作,今后全国举行的学校体育科研论文交流评奖活动,我们一定要求争取好成绩。
十、关于网络信息化建设
市教委的网络中体育美育处的网页已经建立起来了,但目前信息化的作用发挥得还远不够,今后我们各方面信息都会及时刊登在网络上,比如我们这次会议的所有文字资料都会放在网上。请各校干部必须经常浏览我们的网页信息,配合市教委做好网络的建设和运行工作。从2009年开始,我们一般的会议通知、统计要求等都不再发纸张文件。我们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办公网络化,也就是实现无纸化办公。希望大家配合。
这几年市大体协连续组织了部分高校的体育部长到外地考察学习,大家的共同感觉就是过去总觉得自己的工作还不错,这一出去看才知道我们北京比人家发达省高校的观念和工作差距有多么大!人家有许多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实际上我们北京的干部很容易固步自封、思想不解放、思路不开阔、管理机制欠灵活,但自我感觉良好。现在结合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我们北京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承认差距、加快改革、创新发展,走出各自学校的特色,走出首都的特色。而且在此也要求北京高校要更多地走出去学习其他省市高校体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希望大体协今后要更多地发挥影响和作用,为北京各高校创建交流平台和发展信息,做好督导、检查、咨询等工作,把北京高校团结起来,推进北京高校整体的体育工作。总之,在北京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学校体育工作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少领域的改革和工作都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但同时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与首都的地位还不相称,与北京目前拥有的相对充足的体育资源也不相匹配,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改革目标不相称。希望能够通过不断交流研讨,共同更新观念,改革创新,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多种模式积极探索,走出首都高校体育改革之路。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五日
第五篇:校长在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校长在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
这次战略研讨会我们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请各位院长、系主任发言,总结一下成绩,对今后尤其是2007年的工作作一个说明。之所以作这样的安排,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形式请各位院长、主任对本单位的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工作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年前,我给诸位信中的内容也是这个意思。我在信中说,希望大家不要做“维持会长”,就是有感于学校现在有些学科气度不够,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还很严重,缺乏侵略性和大局观。对于这些问题,作为校长,我有责任,但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各位院长、各位主任,既然大家承担了这个职务,就应该对学科、对学院、对学校有所贡献。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讲两个问题,一是谈谈我心目中的大学院长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二是讲讲大学院长最重要的工作。
一、大学院长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记得当初我刚来到大学,有人曾问我,“作为大学的校长,你对的哪一句话印象最深刻”。我回答说是“天下为公”。这些年来,我本人对这四个字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想即使我们做不到“为公”天下,起码应该让自己保持一颗“公心”,这或许应该是我们作为大学领导、学院领导应该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素质。
什么是“公心”呢?我理解,“公心”就是先生所说的“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公心”要求我们应该具有“胸怀天下”的大气度和“公正诚实”的道德心。
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出自《礼记·礼运》,原来的意思是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只有消除家天下带来的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正因为如此,先生曾不止一次地题写“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并一生持有一颗“公心”,将毕生力量贡献国家、贡献社会。我想,大学作为先生亲手创办的大学,我们每一位中大人都应该谨记先生的教诲,按照“天下为公”的意蕴去身体力行。
《孔子家语》中有一个“楚王失弓”的故事。故事讲到,春秋时楚恭王出游打猎,不慎将自己的一只十分精美的弓弄丢了,手下人四下寻找都找不到,楚王说,“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又何求之”,意思是我楚王虽然丢了弓,但毕竟是在楚国的境内丢的,最终还是被楚国人捡到,不用找了。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个事情,说楚王的气度是很大了,但还不够,如果说“人失之,人得之”就好了,何必一定要局限在楚国呢。
楚王和孔子的态度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他们在认识层面确实存在不同。在楚王的心目中,他自己与他的臣民一样,都是“楚人”,“楚失楚得”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气度和“公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我想,从学校到各个学院,都可以看作是大大小小的“楚国”,如果负责人都能达到楚王的境界,都能持有一颗“公心”,那么学校就会营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
孔子“人失之,人得之”的评价,比楚王更胜一筹,因为他的视野更宽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的人文主义的关怀,或许可以将其理解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我们一直提倡大学的科技成果“零转让”的理念,目的就是希望促进大学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能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这里面也就有“天下为公”的意思了。
大家知道,现代大学自其存在的第一天起就肩负着人类传承知识、创造知识的社会责任。作为追求真理的象牙塔,大学总是要以培育人才、创造知识为根本使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大学又要以服务社会、造福国民为己任。大学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归根到底也就是要使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因此,大学必须具有“公心”。
大学作为一个由众多学者构成的学术共同体,其“公心”体现在学者的“公心”上。“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者就是手持公器的人。学者的言行对培育人才、引导社会理念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大学者的成长经验表明,没有“公心”的学者是做不出大学问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做学问先做人”的道理。因此,学者必须拥有社会的良知,拥有“天下为公”的胸怀,对社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目前学校施行了教师聘任制,大学与教师签署聘任合同,双方存在着合同关系,但是,这种合同关系并不是大学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全部。大学老师所从事的知识创新与传播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普通的职业。如果把学者简单地等同于企业中的雇佣工,那就大大降低了社会赋予学者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从而也就失去了学者持之以恒地勤于思考、不断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对于学者来说,有“天下为公”的胸怀,才有做大学问的抱负。这是我对我校教师的一点希望。
我认为,大学任命的院长,同时也是优秀的学者,应该具有学者的“公心”,还需要拥有“胸怀天下”的大气度,“公正诚实”的道德心和“追求卓越”的进取心。
中大是中国的中大,我们必须放眼
全国,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我们就应该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发扬“亮剑”精神,积极地展现自己,在学术圈里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如果教授们只是陶醉于有限的学术小圈子,整天奔波、忙碌于承接一些小项目,是不会有大作为的。这样,我们的教授、我们的学科又怎能“扬名天下”呢?所谓的“十年磨一剑”又怎知不是一把锈剑呢?
此外,我还想提醒各位,作为一院之长,必须持有一颗公正、公平之心,这也是我从事多年大学领导的体会。院长要带领学院发展,除了要有目标、有思路之外,还必须让别人信任你,愿意为你做事。靠什么?靠给别人好处,靠封官许愿行么,你这次给了好处,他愿意听你的,你下次不给好处,他不但不会支持你,还会反对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作为一个领导,有众多目光在期待,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群众都在关注。
因此,要得到绝大多数人的信任,跟着你做事,你就必须有一颗“公心”,如果院长们真正地做到公正诚实,言而有信,坚持原则,我想,即使触犯了别人的利益,也会逐渐得到别人的体谅,自己也会问心无愧。人们是不是信任自己的领导,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他的决策对自己是否有利,而是取决于他的决策是否公正。
因此,我希望院长们葆有这颗“公心”是葆有一种“胸怀天下”的大气度,“追求卓越的”进取心和“公正诚实”的道德心。这是我心目中的大学院长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大学院长最重要的工作
我觉得院长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两个字:找人。或许有人会说还应当包括“找钱”,但我认为还是“找人”最重要,因为只要找到了合适的人,他们就能拿到项目,找到钱,组织起好的研究团队。对于学校来说,学科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说,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这里我就不必过多论述。
其实,找人也要有“公心”,《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就是懂大道理的人,一定具有公心,高明的人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有才能的贤人,发挥其作用,同时要讲诚信,懂得与他们和睦相处。
那么,大学究竟要找什么样的人,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要找的人?这是我主要想讲的内容。
我们要找什么样的人呢?我曾讲过,一流的院长找一流的教授,二流的院长找三流的教授。前面的一句容易理解,一流的院长愿意而且能够招募那些学术水平比自己还高的教授,并组织、支持教授们开展科研工作,承担研究项目,这对于一个学院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院长除了要善于找人进门落户,还要善于找人与自己合作。我深有感触的是学校几位长江讲座教授的例子,比如,生科院聘请的吴仲义教授、数计学院聘请的许跃生教授,都与学院积极组建团队,培养科研梯队,这样我们的学者才能进入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而学院的学科也才能生机勃勃地发展。
二流的院长找三流的教授,这是个十分糟糕的事。这样的院长是“武大郎开店”,容不得比自己强的人存在,只能聘任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或者只知道招募自己的弟子徒孙。希望大家不要做这样的院长。
有一位教授对我说,找人应当重点找两种人,一种是比现有优秀教授还优秀的人,一种是与优秀教授的学生年龄相仿甚至更年轻的人,我觉得很有道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人呢?我想,我们目前施行聘任制的目的就是找这样的人。
到去年9月,我们学校的教师聘任制已经施行了三年,也就是一个聘期。可能还有很多人到现在还没弄清楚学校为什么要施行这个聘任制度,聘任制其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淘汰机制,学校聘任一个教师,并不是给他一个称号,更不是一种待遇,而是认为他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授,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
聘任制的目的就是要最终选择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教授。所以,有人说“我不愿与别人争教授,不当教授行不行”,我就告诉他,不可以。对于大学的教师而言,讲师和副教授都应该是过渡阶段,学校之所以会聘一位教师,是在于认为他是一个人才,最后可以当教授,能够成为一个优秀学者的。
如果经历了一段时间,大学所聘的学者还没有展示他的学术才华,从讲师升不了副教授,那就应该知道自己并非做学问的料,应该有自知之明了,应该离开了,而学校也就不会签继续聘任的合同。那这“一段时间”应该多长呢,我想,这与“知识的生产特点”,或者说与创造知识的周期有关,根据国际大学选人的普遍体制,应该是六七年。六七年内应该可以表现出来他的学术水平,是否具备从事大学教师的条件。我想,这与我们学校施行的聘任制的规定也是吻合的。
我们实施聘任制的初衷是希望在全球招聘到一流的人才,起码也应在国内的范围内招聘,但是,有的院系教师职位招聘信息的宣传不够广泛深入,在一定程度上难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士应聘教师职位;一些院系发布招聘信息的时间很短,留给校外人员应聘的时间不充分;个别院系甚至不公开发布招聘信息,只是在院内教师中发通知,甚至对申报者的资格审核把关不严,将教师聘任作为解决学院遗留问题的一个手段。
我认为,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不好的文化,如果说上一个聘期是作为学校教师聘任的“缓冲期”,是聘任改革阶段性的探索和尝试,个别学院利用这个机会处理一些“遗留”问题还可以理解,那么,请各位注意,从这个聘期开始,我们将不会再容忍以所谓的“遗留问题”为借口去为某个人解决待遇问题了,不会再容忍学院“搞平衡”或者“内部繁殖”的要求了。
我们必须要形成这样的文化,教授不是靠时间“熬”出来的,而是凭真本事得到的,到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同国外大学的一样,既使在副教授时退休也看作是一个很高的荣誉。
作为本单位教学、科研工作的组织者,我希望院长、系主任们能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但和谐的氛围并不等于“搞平衡”,因为和谐的氛围是为了学院、为了学校进一步发展,而“搞平衡”最终只会阻碍学校的发展。
各位,目前的中大正处于学校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有人问,学校能否在目前的基础上再迈进一个台阶,摆脱十名左右的“怪圈”,向更前面的目标挺进。我想,这也正是所有关注学校发展的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我认为,以我们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大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继续向前迈进是完全可能的,关键就要靠在座诸位了,希望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迎来我们中大更加美好的明天。
《校长在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校长在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