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1[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5:1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1》。

第一篇: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1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是联系党、政府和群众的纽带。社区工作的开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作为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众多的居民,接触的是居民大大小小最琐碎的事,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也更重要。

转眼到社区工作一年多了,在这段时间,无论是在待人接物上,还是在处理紧急事件突发事件上,恒茂华城社区的前辈们做出了好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认识在改变,我的感受在加深,我的工作能力也在增强。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社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社区工作的不容易。在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对社区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到了不少知识,做到了真正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扎根于基层为群众服好务。那么在新时期新形式下,我们怎样做好社区工作,怎样才能给居民带来便利,让群众更满意呢?

首先,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我们只是为群众服务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所以我们对待每一位来办事的居民都应该热情地接待,耐心地讲解,要有奉献精神,真诚、耐心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要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他们生气了,我们不能不耐烦,要耐心、仔细地向他们讲解,直到他们明白为止,满意为止。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及时地去处理,要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

其次,要多下小区,深入群众,关心他们的方方面面,随时了解社区每一位居民的生活情况,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多和居民交流,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点点滴滴。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就业和社会保障则是人民生存的根本,社会保障制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只有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就业、社会保障、和谐劳动关系事关人民群众的“三最”问题。在这方面,xx在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的目标。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劳动保障系统作为政府民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任务更加艰巨,责任也更为重大。而我作为直接和百姓接触,传达政府政策的最基层工作者也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现在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完成,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目前的劳动行业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例如,很多群众会反映说我们的劳动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实现真正的公开,一般只有在居民办理相关业务时,我们办理人员才会告知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很多工作的办理还是存在不足。为了给群众解决更多的民生问题,为政府开展的各项工作赢得更多的掌声,我觉得应该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同时加强监督保险政策的落实情况,加大对社会劳动保障力度。

作为一名社区劳动保障工作者,我更要坚定政治信念,明确服务宗旨,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服从组织的安排,重视理论学习,积极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只有不断的学习,正确贯彻党的政策和方针,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我们还应该虚心向周围的同志学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身。在工作上,我积极加强与办公室工作人员互相协作,虚心请教,更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剖析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伴随着社区共同成长。

\

从2009年9月底我进入康宁社区工作到现在,已经有3个月的时间了,在进社区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对社区以及社区工作的认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我对政策的了解,对工作方法的掌握,以及工作目标的树立,在一次次思想蜕变的过程中渐渐成熟起来,心得体会经常有写,但是却一直也写不完写不尽,总有很多感悟,在从事和完成每项工作时都会有感悟与收获,哪怕只是些烦琐的小事,都让我得到历练。

众所周知,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是联系党、政府和群众的纽带,社区工作的开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而作为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众多居民,接触的是居民大大小小最琐碎的事,通过一年的工作我发现,在社区工作者看来琐碎的小事,对居民来说也许就是迫切要处理的、棘手的难事,为居民处理好每一件琐碎的小事,急事,难事,是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做好政策的上传下达,也因此而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更重要。

在这三个月的工作时间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本身要对党的政策、方针进行理论系统化的学习,并且认真贯彻执行,把党的好政策及时向居民群众传达,积极利用社区黑板报,社区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并经常开展走访入户等活动,深入群众,关心他们的方方面面,了解社区每一位居民的情况,并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让居民群众随时能了解到党的新政策。

其次,作为一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我们只是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一员,对待来办事的居民群众要热情接待,耐心的讲解,要有耐心,把居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如果他们对政策不理解,没听明白,我们要耐心仔细的反复为他们讲解,直到居民群众明白为止,满意为止。面对居民群众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解决,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也不能怠慢,时刻把居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

最后,作为一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我们更要明确一切工作都要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工作目标和服务宗旨,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大事上积极锻炼自己,树立良好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形象,加强自身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正确的贯彻党的政策和方针,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虚心向老社区工作者学习,加强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更加优化社区资源,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社区以及社区工作的认识在改变,感受在加深,工作经验慢慢得到积累,工作能力渐渐增强,我越来越清楚的看到、体会到社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社区工作的不容易,通过三个月的锻炼,社区领导和工作者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关怀,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并且树立了真正踏实的扎根基层为居民群众服务的工作目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通过不懈的努力更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我坚信,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会伴随着社区共同成长

\

从进入社区工作到现在,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在进社区工作的这半年时间里,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对社区以及社区工作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我对政策的了解,对工作方法的掌握,以及工作目标的树立,在一次次思想蜕变的过程中渐渐成熟起来,在从事和完成每项工作时都会有感悟与收获,哪怕只是些烦琐的小事,都让我得到历练。

许多前辈说社区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的确,在这短短的半年中我学到了大学四年中所学不到的东西。学校里所学到的都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而在社区学到的东西则更具实用性,更贴近生活。作为社区工作者,接触的是群众大大小小最琐碎的事,为群众处理好每一件琐碎的小事,急事,难事,是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大事上积极锻炼自己,加强自身素质;虚心学习领导和同事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办事方式,及时进行总结,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通过半年的工作,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我们的工作是为群众服务,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对待来办事的群众要热情接待,耐心的讲解,把居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直到居民群众满意为止。面对群众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解决,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也不能怠慢,时刻把居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另外,我们还应当加强对党的政策、方针的学习,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有群众对某些政策不了解、不理解,若不能及时向其进行解释肯能会引起群众的误解与不满。因此,在平时的网格化工作中要把党的好政策及时向居民群众传达,让群众随时能了解到党的新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社区以及社区工作的认识在改变,感受在加深,工作经验慢慢得到积累,工作能力渐渐增强。通过半年的锻炼,领导和同事们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关怀,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并且树立了真正踏实的扎根基层为群众服务的工作目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通过不懈的努力更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

自我到芙蓉里西社区工作已有三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很多、听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工作上自己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趋向扎实有效。细心的回味和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坚持认真学习分管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因为接触社区工作的时间不长,对其中的一些工作缺乏理性的认识,以前只是觉得社区工作就是经常到辖区内的住户家转转,宣传宣传国家政策就行了。而一旦深入进来才发现,这项工作其实就是国家政府部门工作的一部分,是国家公务员工作的延伸。基于以上认识,在工作生活中,坚持把学习放在首位,向老同志学,学习他们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的丰富的工作经验、熟练的业务知识;向书本学,业务知识、规章制度常记常背,国家政策多看熟看,政治思想紧跟中央,努力做群众的领跑者。

二、认真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不断积累工作经验。紧要的事情紧急办,重要的事情重点办,上级的事情定时办,群众的事情热心办,一般的事情插空办,所有的事情计划办。从而促使自己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三、认真接待和走访辖区住户,了解和掌握翔实资料,努力做好为民、便民、利民工作。在进社区之前,知道社区干部免不了要走进住千家万户,了解群众疾苦,宣传国家政策,统计住户家庭状况,而因为住户大多是白天上班,晚上在家,走访需要晚上进行。说实话,我对这项工作很打憷,但要从事社区工作这就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我努力克服打憷心里,积极开展的“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合百家亲”活动。在入户中有时也会遇到居民冷言冷语,甚至拒之门外的,当时心理面真的很难受,真想转身就走,可接下来再敲开居民的门,看着他们温馨的笑脸、真诚招呼的语言,心里暖洋洋的。暗自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真心、诚心、热心换取在对我们工作有抵触心理居民的理解之心。平时当有群众来访,坚持热脸相迎,热情接待,热心解答,热心帮助,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为民、便民、利民的事当成大事,努力做好工作。

在工作上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一是,学习不够深入,偏重于学习政治思想和社区的相关政策,在对许多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上不够深入。在走访中面对群众提出的一些法律问题,知之甚少,无法给出有益于群众的解答。二是工作上还不够积极主动,偏重于完成任务,对高标准的心里准备不足,过得去的思想还总是在头脑中作怪。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坚持政治业务学习,特别是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并重,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主动汲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力争做好份内职责,做好为民服务。

\

作为市委组织部的选调生,自2009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是一年时间了,一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在人生的征程上我却度过了一段宝贵的时光,经历了一个难忘的过程,一年来,在市领导、组织部门的重视关怀、悉心教导下;在单位领导的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下;在同事的支持帮助、密切配合下,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领导、同事和群众的认可,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成熟、精明能干、为人诚实。

有极强的系统管理能力。

能够独立工作、思想成熟、应变能力强。

需要有能力及适应力强的人。

个性稳重、具高度责任感。

能够在不同文化和工作人员的背景下出色地工作。

反应快、有进取心的应聘者。

有雄心壮志。

积极主动、独立工作能力强,并有良好的交际技能。

愿意在压力下工作,并具领导素质。

应聘者须勇于挑重担。

思想成熟、上进心强,并具极丰富的人际关系技巧。

开朗成熟。

有获得成功的坚定决心。

有极强的领导艺术。

能够同他人一道很好地工作。

上进心强又可靠者,并且身体健康、性格开朗。

有创业能力,并能独立地从业。

有很高的领导艺术和很强的集体精神。

工作很有条理,办事效率高。

肯学习进取。

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有积极、灵活的头脑。

善于同各种人员打交道。

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愿意和能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勤奋地工作。年轻、聪明、精力充沛,并有很强的事业心。

有良好的人员管理和交际能力。能在集体中发挥带头作用。能够在高压力下和时间限制下进行工作。

举止优雅、个人性格好。

有良好的管理艺术和组织能力。

主要必备素质是吃苦耐劳精神好、学习能力优、事业心强和身体棒。具有良好而广泛的社会关系。

思想活跃、有首创和革新精神尤佳。

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第二篇:点评整个课堂是真实的[推荐]

整个课堂是真实的,课堂上有学生真心地倾诉、有孩子们天真的回答,毫无掩饰,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烦恼都得到较完全地暴露。整体教学凸显着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转变,教学时效性强。利用课件视频播放歌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解决了教学中枯燥的现象。通过欢快的歌曲,让孩子喜欢课堂,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用亲切的语言说明烦恼人人都有,从而引导学生鼓足勇气也说出自己的烦恼。借助医生来告诉学生烦恼多后所带来的危害,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有烦恼是正常现象,我们应正确对待烦恼,解决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师生小互动,利用网络让学生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更易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课堂气氛更融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课堂上通过大量的不同的事例来培养学生解决烦恼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面对烦恼,解决烦恼,不为烦恼所困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现场调查、激发矛盾冲突等方法将学生深藏在内心的烦恼充分暴露出来;再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游戏、讲授、谈话、激发矛盾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沟通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发泄和转移等一些摆脱烦恼的方法,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的转变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第三篇:做好信访工作,夯实和谐社会基础

做好信访工作,夯实和谐社会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实现我们党执政的历史使命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就信访工作而言,就是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信访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转变信访工作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处理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思想基础。在信访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上访人为中心,牢记党的为民服务宗旨,用深厚的感情、务实的态度和公正的处理赢得群众的满意,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处理好信访问题的实质,在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在于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在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有利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党和政府的自身建设。帮助信访群众解决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有利于更好地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破除以往那种信访工作是“二线”,是“平事、挡事、压事”的观念,确立抓信访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抓信访就是促进改革发展的理念,抓信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群众信访问题调处的具体工作中,把信访工作作为党和政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减压阀”、理顺群众情绪的“调节器”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下岗职工、移民征地问题以及需要救助的贫困人群的信访问题,及时纠正侵犯群众利益的问题,对存在利益纠纷的必须给予公正调处,对利益要求合理的必须千方百计给予满足,用维护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群众上访中,有理有据的是大多数,有的虽然行为偏激,但要求可能是合理或部分合理的,真正无理取闹的只是少数。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群众要求过高、言行偏激就否定群众的正常上访,更不能把上访群众看成刁民,对信访问题推、拖、顶、挡。各级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同志,一定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带着深厚感情做工作,认认真真处理好每一个上访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畅通渠道,建立完善的接访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乡镇和县直部门在处理矛盾和问题久拖不决,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受访渠道不畅通,许多群众找不到解决问题的人、找不到管事的门。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的做法是,从建章立制入手,全力畅通信访渠道:实行县级领导信访接待日每周一次制,接待时间、地点、人员及分管工作提前通过媒体和公开栏向全县公布;实行电话接访制,县乡各级领导把自己的办公电话和联系方式向群众公开,使群众能随时和领导联系。乡镇村开展了“调访一体化”工作。我县共成立城市信访社区办公室42个,乡镇调访办13个,村调访室140个,配备专兼职调访员420名,调解案件845件。实践证明,建立“调访一体化”工作机制是当前解决基层信访问题的有效方式,有利于解决基层缺少专业信访干部调解员等条件的缺限,整合各方面的有效力量,切实加强基层信访工作。“调访一体化”工作机制,直接深入了村屯,能够在乡镇和村两个层面上,把信访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承担辖区内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责,实现矛盾纠纷的排查、预防、接访、调解、处理的有机衔接和一条龙运作,解决一些基层单位信访工作缺位断档问题,化解当前社会矛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在维护基层稳定上形成优势互补,构成一道坚定的防线。信访渠道畅通了,广大群众苦有处诉、事有人管、问题有人解决,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也拉近了。

强化责任到人,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在以往的信访工作中,由于职责不清、责任不明,一些领导干部和信访工作人员对群众来访不负责任,拖延、推诿甚至不予理睬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往往使矛盾和问题越积越大,造成严重后果。在这一问题上,我县敢于动实招、抓落实,建立起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先后出台了《信访案件办理规定》、《突发群体性事件紧急预案》、《关于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等文件。针对实际情况,成立了处臵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措施,如属乡镇管理范围内的要求乡镇主要领导接报后必须在40分钟内赶到现场,县级领导必须1小时内赶到。对不负责任、故意拖延推诿而引起群众不满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因不负责任而导致事件恶化、出现严重后果的,严厉追究领导干部及信访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甚至法律责任。

深化领导下访制度。实行下访和矛盾定期排查制,县乡主要领导每月都要深入基层,使矛盾能及时被发现并解决。领导下访接待群众,是深入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举措。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有利于进一步畅通与基层群众交流沟通的渠道,有利于面对面地检查督促基层信访工作,有利于发现倾向性问题,深化规律性认识。要认真 总结和长期坚持领导下访制度,通过作示范、抓督查,推进信访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通过讲政策、教方法,带领和推动各级干部处理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通过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推动信访工作。

建立信访预警机制。一方面要强化信息报送制度,为超前介入,就地化解争取时间和主动;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不稳定因素摸排定期上报制度。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做到超前防范,确保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特别注重把带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否则,处理群众信访问题就会无的放矢,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久而久之则小矛盾会演变成大问题,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加大初信初访的处理力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教育疏导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立足于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提高初信初访的一次办结成功率和就地稳定率,从制度上预防和减少重复信访。

建立劝返应急工作机制。群众上访或是因为利益受损、或是对某事不满,或是对政策不理解,如果不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达不到一定的目的,他们是不愿意回去的。为扎实做好劝返工作,要组建应急劝返工作小组,完善应急处臵工作预案,一旦发生较大规模的越级集体访或异常访事件,能快速反应,迅速处臵。

完善信访处理终结制。定期召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律师、新闻媒体等有关人员,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对疑难信访案件实行公开听证。对经听证会研究,确定为无理上访的,予以终结处理,及时报上 4 级业务部门备案,今后如就相同问题再到县级各信访部门上访的,不予登记处理。

信访工作是检验党和政府部门工作成效的一面镜子,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怀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做好信访工作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新特点,健全工作机制,讲究策略方法,提高我们解决群众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构建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就一定能够做好信访工作,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而为嫩江的经济发展建设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中国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

一、命题的由来 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社会一改数千年来的传统,开始迈开了从人治社会向理想的法治社会转变的步伐。尽管人们对法治社会的描述娓娓动听娓娓动听,论理也十分严密,然而,中国为什么要建立法治社会?中国建立法治的社会基础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经常令笔者为之苦思。记得一学者说过:“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可能不是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且稳定的社会支持率即合法性基础,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 不得不说,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人们可能并不难在理论上加以区分,然而,如果要在实践中缩小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恐怕就不会那么轻松。而且,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理想落空的悲剧不胜枚举。尤其是,当一种文化,特别是一种代表着人类文明潮流的文化进入某一社会领域中的时候,与本土文化进行接触时,由此产生的社会冲击确实也相当可怕。当然,在问题的正面,某种理想的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其价值时,社会对此所下的定论自然是某某理论与某某实践成功结合的典范。但是,应该承认,中国眼下进行的法治社会建构活动,无疑是一种理想的理论与中国的现实结合的尝试。这种尝试显然是在局部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换言之,这种尝试已经使法治在中国社会中找到了一定生存的土壤。然而,从法治的内容建构看,尽管中国已经在法律制度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可是,要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引入法治社会,仍然必须寻找法治生存的社会基础。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忧虑,笔者才尝试着进行力所能及的思想,试图在中国的法治理想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之间寻找契合点。

二、法治理想与中国的社会现实 ——来自地方性势力的挑战 法治在近、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形象,并不如现今这么风光。在新中国50年历史的较长时间里,她总是被人为地披上异质的套装,被掩盖了她丰润的文化内涵。在法律虚无主义盛行的年代,她被视为剥削阶级的思想,而且与社会主义格格不相容。即使在改革开放,中国法学开始进入其复兴时期,关于法治含义的议论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关于法治的真实含义仍然为社会所模糊。虽然在中共第15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了建立法治国家的方针,而且,这一方针基本上反映了近20年来中国关于法治理论研究与探讨的成果,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一方针距离法治本身的含义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作为法治方针政策的社会表现,“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的口号尽管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些口号集中地反映了法治在中国政治决策层和社会大众中的一般形象。应该说,“依法治X”本身,与我们在实践中建构的法制本身并无大的区别。政治学者刘军宁对有关法治问题作了令人饶有兴趣的分析。他通过对法治来源的考察,将法治与法治国加以区别。指出:(1)法治起源于自然法思想,根据自然法的契约观,体现保护民权、限制政府的权力的要求。而法治国则起源于实证主义法学,强调作为立法者的统治者的意志及权力至高无上。(2)作为法律实践的法治,体现了对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偏爱;而法治国则偏爱国家。(3)法治强调法律是被人们能动地发现的自然法则,而决不是统治者的权力意志,法治国则强调法律是统治者的意志。(4)根据法治的思想,人们服从法律时,是在服从普遍的、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而根据法治国的思想,人们服从法律时,是在服从统治者本人的具体的个人意志。另一位学者则对“以法治国”与法制相联系并加以评析道:在“以法治国”的概念之下,法律主要是一种治国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对中国而言,从根本上说,法治无疑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为此而展开的追求行动中,出现与理想的差异或许在所难免。[!--empirenews.page--] 很显然,在理想的法治与现实的法治追求行动中出现了不可不重视的距离。因为,如果忽视这种距离,可能会造成目标的设定与目标追求行动出现南辕北辙的局面。如果说,这是一种物理上的距离,社会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来缩短。可是,作为一种理念上的距离,恐怕不能够等待某种技术的出现才求得其解决方案。因此,及时地审视这种距离,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不容置疑,是必须且必要的。然而,在中国出现的上述的距离,究竟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这确实是令人十分关心的。有学者指出: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发展的方向,其实是以建立法治社会作为目标的。尤其是,通过法制建设,法律至上权威的观念已经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层次的确认。但是,在涉及法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时又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秩序即“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各种社会经济秩序,一直是十年改革和发展、包括法制改革和发展的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可以直观地说,通过法律实现“社会控制”,实现“安定团结”似乎已经成为法制=法治的必然任务。这又是值得我们忧虑之点。无可辩驳的事实是,经过20年左右的法制建设,中国的确开始逐步摆脱了人治的阴影,人民享受的权利和自由比中国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广泛和坚实。然而,在对作为改革结晶的从法制向法治转化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时,不应忘记的是,中国的法治依然面临着来自社会基础的巨大制约。法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制约性影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基本上是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与此相适应的政治结构,向来是表现为头大尾小。一方面,某一个集团依靠军事力量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另一方面,政治权力稳定却是以脆弱的家庭和宗族为基础的。以家庭和宗族为基础建立的中央集权的脆弱性表现为:中央不得不依靠地方的势力封建割据来维护中央的集权。由此而来,中央不得不将权力下放给地方,包括全国税收、军事、司法等等国家级的权力。权力下放的结果,势必造成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紧张。然而,历代政权为了摆脱这种紧张关系,采取的是要么让步,要么消灭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这种比较单纯的手段。而不是选择通过某种具有制度性的约定确定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各安其守的目的。因此,中国历史上貌似强大的中央集权,却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可以普遍适用的制度及规则。地方性司法、地方性规则的惯力十分强大,它们直接地阻碍了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同时也为全国性规则的形成制造了障碍。以18世纪清王朝的政权建设为例,中央政权的权力机关在被地方性权力侵袭到极点时,中央政权实际上名存实亡。随之而来的地方性的以家庭和宗族为根基的权力网络蔓延,并支配地方的民生。中国在19世纪下半叶以后遭受列强入侵,而缺乏有效抵抗、终于丧权辱国的主要原因,向来被归纳为政府的腐败无能。然而,其中地方性势力对中央政府的抵抗,地方性势力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协调,形成“一盘散沙”的格局,不能不说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中央政府的强大和建立适合全国的“法治”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然而,如果没有通用于全国性的规则,则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的政治运作和经济沟通。其结果必然导致政令、法令的分散。[!--empirenews.page--] 这样的情况,在强调法治的当今中国,理论上可以说是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在以法治为目标而实施的法制建设运动的推动下确立的法治理想和法律至上观念,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是否能够扎根结果,并不仅仅是令人怀疑的问题,而是出现了社会对法治形成阻碍的现实。在我们声称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同时,法制的实施也出现了地方化的弊端。在法制实施的过程中,这种地方化突出地表现于司法过程中。在司法改革中,人们痛心于司法权力的地方性分散,而疾呼反对地方[1][2]下一页 保护主义。当然,如果仅仅是局部性的地方保护主义,肯定尚不足以令人们担忧 这里令人思考的问题是,在封建时代,建立于家庭和宗族关系基础上的政权,由于政治权力的地方化,导致了行政、司法的地方化。而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在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的时代,何以会出现与历史相近似的地方呢? 1996年,留美归来的朱苏力博士出版了《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在全国法学及其它理论界掀起了关于法治发展的热烈议论。关于建设法治与利用本土资源的议论在一般民众和政府部门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同。间接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民众对法治的一般心理。当然,或许就朱苏力博士的本意而言,他倡导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法治革命,强调的是利用本土的甚至地方性的资源及知识去建构法治。然而,在中国社会文化中,这种善良的建议被理解为“依靠”的是本土资源。而且在一般性的议论中,这种本土资源被曲解为只要是符合国情的都应该得到利用。而不管它们是否合乎法治的要求,尤其是否合乎全国性法治,乃至是否符合“国际接轨”的要求并不十分重要。然而,任由地方性知识及地方性“本土资源”的膨胀,必然会引发与法治要求不同的价值冲突。司法领域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无疑是这种冲突的要冲地带。以地方性的家族、宗族网络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知识,在中国社会中是否存在,自然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法治发展方向和进程。在近几年的中国法制新闻中,关于法治建设的一些负面消息总是令人担忧。山西省出现的“三盲”院长,云南省高级法院院长利用权力某“单位福利”及个人私利的行为等等,无不体现了司法运作的地方性色彩。如果说,地方性的法治问题仅仅停留在司法层面上,对我们来说或许不是最坏的局面。然而,当我们深究地方性保护主义时,总会在地方性在行政运作上遇到阻力。可以说,这种阻力势必关系到政治层面。笔者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一层面的社会问题,然而,囿于资料,只能够点到为止。

三、中国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 中国法治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作为及基础。然而,中国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是否完善?则又是我们必须费心加以斟酌的。应该说,中国当今进行的法治建设,自然是前20年法制建设的延续,也可能会是后来真正的法治理想现实化的重要过程。然而,对根植于中国社会基础上的法制建设,如何转变为理想中的法治,必定要与社会构建工作同步进行。换言之,中国的法治发展不能单纯是法治自身的发展,而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展开。[!--empirenews.page--] 经过20年的改革,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在经济领域,多元经济体制得到确认和发展;在文化领域,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已经影响着社会生活;在法律领域,权利性的观念已经逐渐广泛渗透于社会的不同阶层。毫无疑义,这些变化为法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条件。然而,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关于法治观念的差异,利益要求的差异,又在实际上阻碍着法治的进一步发展。上面介绍的政治学者刘军宁关于法治与法治国的议论,确实发人深省。在法治国的领域,义务性要求总是占据主要的地位,因此,抵抗和回避总是成为人们对“法治”的基本态度和行为。而在法治领域,权利性赋予总是先导于义务,并以实在的实惠诱导人们遵循法律获得相应的权利和利益。在私法领域,义务的实现总是伴随权利的到来,因此,人们热衷于契约性的交易。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法的扩张往往意味着权利的扩张,而这种扩张并不是依靠强制性的国家权力来实现,也不能依靠约束性的地方资源来完成。相反,如果在国家和地方的有效权力的统一和保护之下,这种权利扩张会加快其步伐,并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市场经济意味着人、物资、资本和服务合法和自由的流通。而要保证这种流通,普适性的法律将发挥不可低估的影响。但是,前述的关于法治的地方性阻力,不仅对法治本身,即使最作为法治基础的市场经济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要保证市场经济和法治的发展,建立全国性通用的规则,应该尽可能在以下方面采取必要饿措施。首先,法治观念的确立。这意味着,第一,应该从现有的“依法治X”形态向权利自主形态转变。法治不应再简单地作为工具存在于社会之中,而应作为体现社会最高价值的准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指导地位。向来的工具主义,以及极具工具主义色彩的“依法治国”的口号,其积极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显现出不足,反而化为消极;第二,法治应该是普适性的,不应受制于局部的、地方的利益和要求。更不能受制于仍然存在于中国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裙带关系、宗族关系。其次,在多元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中央和地方之间健康的政治、经济利益关系。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政权运作的法治化从中央向地方延伸,避免政策施行中出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复现于社会。因此,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以法的方式确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化解实质上紧张的地方和中央的关系,避免法律实施的地方化,是发展法治的明智选择。再次、继续推进中国的社会结构改革,通过改革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教育的、农村的和都市的社会结构,建立稳定的法和制度,确立人的基本价值,实现人、物资、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在稳定和制度框架下的主体流动,意味着各种稳定的规则逐步能够“随人而行”,以检验其普适性。还有,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法治的国际接轨,这已经是有识者的一般共识。中国已经决意加入WTO,有关适应性规则也陆续诞生。表明了中国在各个方面、尤其是在经济上逐步融入世界范围。为此,中国的法治也将经受最大的挑战和检验。[!--empirenews.page--]

四、结句 中国对法治的理解受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观念以及司法传统司法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会引导国人排除法治,而不是追随法治。中国的社会基础中,上述因素的弊端正逐渐被一般人所认识,通过法治建设,革除这些弊端,对于法治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从根本上改变排斥法治,建立能够容纳法治的社会,绝非简单。中国法治建设任重道远,愿国人为此共同努力![1] 晓龙:《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载于《公共论丛》1996年第2期,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2页[2] 《法学词典》(增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605页[3]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伤害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45-151页[4] 周天玮:《法治理想国》,商务印书馆长999年版第77-78页。[5] 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二把手49-362页。[6](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276页。[7] 昂格尔对中国没有没有走向法治之路的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由于缺乏团的多元主义、自然法理论及其超越性宗教的基础。参见,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依笔者的意见,对多元主义以及宗教思想加以排的势力,首先来自地方。[8] 这里使用或许的字眼,主要是怕由于自己对苏力观点的理解有误而用。[9] 周天玮,前注书,第204-213页。

第五篇: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

新时期边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2008年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胡锦涛曾明确指出,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必须十分珍视的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我军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必须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抓紧抓好,使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和发扬,为官兵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期边防军人必须懂得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乃至整个民族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进而形成我们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

1、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人们的内在精神体现和生存之本,是思想观念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它不仅决定着人们行为的目标和方向,也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核心价值观是无形的,并且不具有强制力,但它从深层次稳定而又恒久地影响着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

2、军人核心价值观。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指军人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军人行为的目标和方向。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基本范畴,是军人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稳定、最本质的部分,反映着军队的精神旗帜和生命之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

3、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从核心价值观后思想渊源来认识,最早可以追溯至我军建军之初,红军时期我军就已经拥有了今天所讲的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元素。换言之,胡主席概括地“五个方面”的内容,皆丰富地存在于军人的价值观念系统,存在于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军人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拿破仑曾经讲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精神,一种是利剑,从长久看,精神总能征服利剑。”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报战争观、什么样的牺牲奉献观。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正因为始终把“精忠报国”铭刻心头,坚定奉行为国效命疆场的价值追求,才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威震敌胆,使金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相反,萨达姆的精锐之师“共和国卫队”却因认不清战争意义、不知为何而战,在伊拉克战争中留下了千古笑柄。因此说,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战斗旗帜,是战胜强敌、嬴得胜利的精神支柱。有了它,一支军队就能团结一心,就会战无不胜;缺少它,一支军队就是一盘散沙,就会一触即溃。重视革命军人价值观培养历来是部队的传统和优势。著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正是靠着这种价值追求,我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不断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实践证明,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部队建设与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必须十分珍视的政治优势。

深刻把握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既是我军优良传统的,也是时代进步精神的结晶;既体现了我军的鲜明特色,也借鉴了社会先进文明成果包括外军核心价值观中的有益成份,是一个结构严谨、系统深刻的科学体系。全面理解、深刻把握其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忠诚于党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听党指挥、对党忠诚,是党和人民对全军官兵的最高政治要求,也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与基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金星闪耀在军旗上,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人民军队党缔造,成长壮大党培养”,这首被大家广为传唱的《听党指挥歌》,生动诠释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不变的军魂,抒发了我军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我军作为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从建军之日起,就始终处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回顾80多年的光辉历程,我军之所以在各种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下坚如磐石、永不溃散,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不畏强敌、英勇善战、无往不胜,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各种新的挑战与考验面前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充满生机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有党的英明正确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远是我军生命之所系,传统之根本。忠诚于党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必须落实到学习工作实践中,贯彻于官兵成长进步的全过程。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自觉站在党的原则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始终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困难面前不讲条件,任务面前永挑重担,用优异的成绩为党旗、军旗添光彩。

2、热爱人民——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我军是人民的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服务人

民情最真,为了人民敢献身”等,早已内化为我军的基本道德准则,升华为官兵的崇高价值追求。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人民、全心全意地服务人民,才能永葆我军的性质、宗旨和本色,无愧于人民子弟兵的光荣称号。我军是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官兵来自于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南昌起义时我们就鲜明地提出,“实行土地革命,废除苛捐杂税,维护工农利益”;古田会议决议规定,“红军必须树立为人民打仗、为人民建立革命政权的无产阶级思想”;党的七大进一步明确,“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我军的名称也很能说明问题,秋收起义部队叫作“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称作“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战争以后统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我军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称谓尽管各不相同,但都始终坚持以人民来命名,体现了我军鲜明的阶级属性。可以讲,世界上没有哪一支军队,能像我军这样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生死与共。正因为如此,才赢得了亿万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全力支持,形成了夺取胜利最深厚、最伟大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面临的形势、肩负的任务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但无论形势如何发展、任务如何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为了人民利益甘愿牺牲奉献的价值追求不能变。

3、报效国家——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指向

报效国家是军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军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从古至今军人都把保家卫国作为神圣责任和崇高追求。三国时诸葛亮

要求军队特别是将帅要“以身殉国,壹意而已”,宋朝时张预主张军人“要被甲枕戈而卧,思以报国”,近代孙中山提出“军人者,以救国救民为目的,有救国救民之责任”,等等。每当国家危难之时,军人总是冲锋在前,拼杀疆场,不惜流血牺牲,捍卫国家利益。汉有卫青、霍去病抗击外敌、出生入死、国而忘家,宋有岳飞、杨家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明清时期有戚继光、郑成功荡平外寇、名扬华夏。今有保家卫国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等,都有力的说明了我军始终是国家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和维护者,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甘于牺牲奉献。

4、献身使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境界

军人的光荣,来自肩负使命的神圣;军人的价值,来自献身使命的壮举。翻开我军历史,“使命在身,万死不辞”的英雄壮举数不胜数,“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模范篇章比比皆是,无数革命先辈和英模人物正是有了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崇高追求,才始终保持了坚贞不渝的革命气节,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创造出不朽的光辉业绩。古人讲:“兵不娴习,不可以当敌。”军人要想在战争中笑傲沙场、不辱使命,必须着力培养爱军精武的品格,练好武艺,搞好武备。否则上了战场必然会付出血的代价,甚至成为国家的罪人。同样边防官兵要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深化爱民固边战略,全力维护沿边沿海地区的安全稳定。

5、崇尚荣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

荣誉,作为贡献的象征和功绩的标志,一直被人们所赞美,更为军人所崇尚。正是出于对荣誉的向往和珍重,革命军人才崇尚正气、崇拜英雄,鄙视和憎恶贪生怕死、投敌叛国等损害国格人格的苟且行为,始终贞守革命气节,保持高昂斗志,书写辉煌篇章。所谓军人荣

誉,则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军人履行义务后得到社会的公认和褒奖,另一方面是指军人履行义务后在个人心理上产生的光荣感、自爱心和上进心。需要指出的是,革命军人的荣誉不同于西方国家军人追求的个人名利、地位和功绩,而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以服务人民为核心,以履行使命、无私奉献为前提,强调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相统一、牺牲奉献与不计回报相统一。以汶川抗震救灾为例,广大救灾官兵闻令而动,火速驰援灾区,不怕牺牲、连续奋战,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出了突出贡献,人民由衷地称赞我军官兵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并打出“解放军好”、“关键时候还靠人民子弟兵”等标语横幅,这就是祖国和人民给予我们的最大荣誉。荣誉是奋进的动力。每个立志在军营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同志,都应当积极争取荣誉。同时也应当看到,赢得荣誉并非轻而易举,需要履行义务、付出努力、作出贡献,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荣誉是高不可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可以建立功勋、获取荣誉;普通平凡的工作岗位,同样可以创造荣誉、赢得荣誉。如长白边防派出所的郑舵、四道沟边防派出所的杨春明等。

新时期边防军人必须认真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起着主导作用,对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准确掌握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我边防军人提出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必须紧密结合边防部队实际切实抓紧抓好。

确立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满足六个基本要素。政治性。军队是上层建筑的范畴,维护的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军与西方国家的军队相比较,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政治素质要求更高,一直是将自己定位为“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明确规定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此所决定,在确立核心价值观时一

定要把党的政治理念反映进来,惟此才能保证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崇高性。由于核心价值观属于主流社会倡导的精神世界最根本的范畴,同时军队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使命的履行必须是甘于付出鲜血和生命,因此,没有崇高的奉献与自我牺牲精神,仅仅遵循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与利益最大化原则,将无以获得坚强的精神支撑。因此,要保证确立的核心价值观足以支撑这种牺牲,就必须把崇高的精神因子注入到核心价值观中来。

时代性。核心价值观调整和解决的是单个人或集团最本质、最持久的精神内核,这就决定了确立核心价值观不应拘泥于时期性目标和任务,而应着眼于军队的根本职能和本质特征。尽管如此,要保证我军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性并发挥作用,显然需要着眼一定时期内执政党赋予的使命任务,即要将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反映到核心价值观中来。

功用性。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为实现政治任务服务的武装集团,我们不可能还有超出国家和民族利益之外的独立任务,这支军队唯有坚持其功用性,定位于功用性,服从于功用性,才能自觉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

民族性。每个民族都存在着特有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积淀。一种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必须建立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上。这一点相对于文化传承久远,精神积淀深厚的民族来说更重要、更突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道德品质十分突出地存在着,这就是义,是杀身成仁,是为国忘我忘家。因此,涌动在民族血液中的优秀文化因子与精神特质,应当在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中反映出来。

普遍性。在整个人类文化中最富特点的一脉即为军事文化,而军事文化并不独享于单一民族,尽管民族间存在差异。可以肯定,所有军队对勇气和牺牲等精神要素的需求都很高。所以,构建我军的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吸取世界军队建设史上积淀下来的能够为我所用的优秀精神因子。

基于上述分析,当代中国军人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使命、忠诚、纪律、牺牲。使命与忠诚解决的是身份定位,纪律和牺牲解决的是如何实现这种定位。进一步区分,使命是核心,忠诚是前提,纪律是条件,牺牲是要求。

使命。使命意识是我军与西方国家军队的重要区别所在。西方国家多不从政治的角度赋予军队任务,从政治意义上延伸出来的“使命观”,只能属于我军这样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而我军长期以来坚持的就是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目标为目标,并用实践证明了它的真理性。这就决定着使命意识必须是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职能任务在内涵外延上都发生了变化,即努力做到“三个提供、一个发挥”。但我军的性质没有变,使命意识必然也不能变。广大官兵只有确立起使命观,内在的精神诉求和精神动力才会持久不断地产生出来。

忠诚。任何国家都强调军队的忠诚,甚至把忠诚与否作为鉴别一支军队及其成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但忠诚于谁和如何实践这种忠诚,在不同的军队差异很大。西方国家的军队所讲的忠诚,虽然其核心是忠于国家,但在要求上更多地表现于职业道德的范畴,为了保证实现这种忠诚,甚至把宗教精神灌注其中。我们所讲的忠诚,则是一个政治内涵更加丰富,涉及内容更加广泛的概念,比如我们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这种忠诚并不仅仅表现为概念的调整,而是基于我军的成长历史、国家的政治制度、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途径诸因素之上。

纪律。纪律是军队的生命,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证,历数古今中外的军队发展史,无不把建立和执行铁的纪律作为建军的重要原则。将纪律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除了是军队建设基本规律的要求,也有着独特的政治内涵。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亲自制定了后来发展为我军优良传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应当认识到,制定什么样的纪律,并不仅仅表现为集团的行为规范,还反映着集团的政治理念,因为向谁执行纪律,纪律维护的是哪个集团的利益,纪律要达成什么样的政治目的,在不同军队有着不同的反映。我军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把纪律作为核心价值观来看待、来遵循,严格地用纪律约束自己,才能保证我军的政治品质与努力方向,才能做到军令如山、令行禁止、一往无前,并在纪律束约下敢于和乐于作出牺牲。

牺牲。相对于各个社会阶层和集团,军人的牺牲是无条件的和最为彻底的。比如,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在面对死亡时,是否奋不顾身,更多的是道义上的倡导,而非法规和纪律的强制,军人却不同,只要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只要军令下达,明知面对的是死亡,仍然要勇于扑向死亡。军人的牺牲范围广泛,要求明确,不能回避,只能承担。这方面与西方军队也有着显著的不同。西方军队也需要战场上的牺牲,但由于社会把军队和军人视作职业,因而也就不必付出法律之外的牺牲。简言之,任何国家的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都强调崇高,而能够造就崇高的必须有牺牲,但把牺牲当作一个集团的灵魂,惟中国军队,是自我牺牲精神成就了我军的辉煌。

下载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1[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1[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方向,关系着教学过程的成败,也决定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资源的利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紧扣教材,理清教学内容。 二、结合课标,明确教学的范......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5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也越来越被重视。以往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优化课堂教学......

    整个20世纪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

    整个20世纪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巨大转型。整个社会文化,人们的思考方式,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接受......

    节日民俗是秦腔在河西走廊传播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张掖特色文化鉴赏系列之节日民俗是秦腔在河西走廊传播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任积泉 王国华 以观众与演员当场交流为特点的戏剧,从诞生那天起,就开始寻找尽可能多地吸引观众的方法......

    劝导队用志愿服务温暖整个社区

    用志愿行动温暖人心,点亮社区文明之灯 ——万年花城市民劝导队践行北京精神、弘扬丰台文化志愿服务事迹 冬日的北京,寒风狠狠地拍打在人们身上,很多老年人可能会选择早晨在家......

    农村干部是整个党和政府接触群众的桥梁

    农村干部是整个党和政府接触群众的桥梁 ——耿瑞先谈村支书的待遇该不该提高 2009年02月03日14:07 河南新乡耿庄村党委书记耿瑞先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编者按:2月3日上午10......

    为什么说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 为什么说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昆明市) 上课成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因为:上课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直接表现,对教师......

    乡镇财政是我国整个财政体系的基础

    乡镇财政是我国整个财政体系的基础,直接面对广大乡村和农民群众,在巩固基层政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