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阿城市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对比研究
文章标题:阿城市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对比研究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对比研究
硕士研究生:宋海涛
导师:赵鹤龄教授
业:教育管理
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目录
[此篇范文为好范文 wenmi114.com作者呕心呖血之作www.xiexiebang.com转
载时请加好范文 wenmi114.com站外部链接]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绪论…………………………………………………………
1第一章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的差异…………
3第二章师生关系差异产生的原因…………………………8
第三章师生关系的差异对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11
第四章改进初中教育工作的策略…………………………13
结论………………………………………………………1
5注释………………………………………………………17
参考文献………………………………………………………18
附录………………………………………………………19
后记…………………………………………………………20
摘要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阿城市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与城区经济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存在于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显著差异,反映并影响教育活动的诸多方面。本文从调查研究入手,将师生的教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体系中的一方面,主要侧重于从宏观角度来全方位考虑师生之间这一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抽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从学校获得了有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科学准确的分析、综合,发现了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了对本研究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就如何改善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所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差异对比研究
ABSTRACT
Becauseofreformandopening,ruraleconomyinAChengcityhasdevelopedgreatlyinthepast20year.Butcomparedwithurbaneconomy,there’sstilldistinctdifference.Thedifferencewhichliesinmanyaspectssuchaseconomy,culturereflectsandinfluencesallaspectsofeducationalactivities.Byresearching,theauthorthinksitimportanttoconsiderthespecialrelationshipthoroughlybetweenteacherandstudentsincetheirprofessionallyrelationshipisonesideofthisrelationshipsystem.
Adoptingvariouswayssuchasinvestigation,experimentandanalysisofcases,theauthorgainedthedirectmaterialsaboutsomeissuesconcerned.Theauthoranalyzedandsummarizedscientificallythemanddiscoveredtheproblemsof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andstudentinjuniormiddleschoolincityandcountry.
Thewriterthinksitisnecessaryandfeasibletomakeafurtherresearch.Moreover,theauthoranalyzedanddiscussedstrategiesabouthowtoimprovethe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andstudentinjuniormiddleschoolincityandcountry.
Keywords:cityandcountry,different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andstudent,comparativeresearch.
Ⅱ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阿城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所属的县级市,经济是黑龙江
省县级市中最发达的,也是黑龙江省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县级市,同时,阿城市又是一个农业县,农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一方面,城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农村经济虽然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与城区经济仍有较大差距。2001年,阿城市实现财政收入45,063万元;全口径工农业总产值1,499,563万元,其中工业1,273,737万元,农业225,826万元;城市人均收入5,800元,农村人均收入2,658元。经济发展的显著差异,决定了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教育活动中的许多方面。那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是否会因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异的影响而不同呢?
阿城市共有初中生42,877名,其中城区14,238名,农村28,639名;共有初中教师2,505名,其中城区1,168名,农村1,347名(包括代课教师262名)。本研究调查阶段抽取样本六个,其中城区初中三所,农村初中三所,共下放问卷2,000份,调查学生1,700名,实际有效回收问卷1,228份,其中城区初中生729名,农村初中生499名;调查老师300名,实际有效回收问卷217份,其中城区老师113名,农村老师104名。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有显著差异。
根据调查结果对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作此对比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研究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阿城市教育工作全貌,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基础;能够客观上反映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别,提高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能够对师生关系理论研究做一补充。
(三)以往研究的情况
师生关系问题从总体上看居于教育理论研究的边缘,虽然有些观点引起了广泛争论,但许多领域未受关注。从研究涉及的方面看,分别探究二者之间的特点的较多,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较少,研究教学方面的较多,而研究其道德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法律关系、政治或经济关系的较少。从方法上看,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较多,实证性研究较少。
(四)研究的方法
抽样调查、个案分析和走访座谈等。
(五)基础概念的界定
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教育活动基础上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形成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初中师生关系对初中教育活动,尤其是对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师生关系的讨论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热门话题。
近年来师生关系的定义也很多,诸如:“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relation),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
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1)
“师生关系就微观而言,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2)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3)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4)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其中以教育与被教育、促进与发展为最高核心层次,由它制约着师生间的管理关系、人际关系、伦理关系等。”(5)
本文从这些定义出发,并且不局限于这些定义,将师生关系放在大教育观中来考虑。从大教育观来考虑,师生关系不应局限于教学工作之中,师生关系应是一个以教育活动为核心的特殊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体系,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从教学角度考虑)只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还应包括师生的道德关系、师生的文化关系、师生的心理关系、师生的法律关系、师生的政治或经济关系等。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以往对师生关系的讨论从教学工作角度考虑较多,因此,本调查研究将师生的教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体系中的一方面,主要侧重于从宏观角度来全方位考虑师生之间这一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
第一章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的差异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无论是城区初中还是农村初中师生对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都有较深认识,如在回答你认为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是否重要这一问题时,认为很重要的学生比例分别是:农村:92.8%,城区:94.5%;认为很重要的老师比例分别是:农村:95.2%,城区:98.2%;认为不重要的老师没有,学生个别也有,农村:2.8%,城区:2.1%;但也有个别学生和老师认为有作用但不大,农村:学生占:4.2%,老师占:4.8%;城区:学生占:3.3%,老师占:1.7%。但在调查中师生关系的每个方面都各有差异,下面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此次调查进行总结。
一、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教学关系方面的差异。
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分别充当一定的角色以及在双边活动共同体中的分工合作。简言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即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互动关系。师生的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6)。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和对走访座谈的分析,发现阿城市城区初中师生关系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教学关系存在以下差异:
1.对师生关系对教学工作影响的程度认识不同。经统计分析,农村师生认为师生关系在教学工作很重要的普遍人数比例比城区师生低。例如,在回答“你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会影响教和学的效果吗?”这一问题时,认为没有影响的学生:城区占:36.1%,农村占:40.1%,老师:城区占:
8.8%,农村占:30.8%;认为影响很大的学生:城区占:40.9%,农村占:38.5%,老师:城区占:80.5%,农村占:50%。
2.对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认识不同。罗森塔尔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期待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并将其称之为教室里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待是教师通过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施加影响的一种重要方法.经统计分析,农村师生认为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成长的人数比例普遍比城区师生低。例如,在回答“你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成长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时,认为没有影响的学生:城区占:28.4%,农村占:33.3%,老师:城区占:3.5%,农村占:31.7%;认为影响很大的学生:城区占:48.7%,农村占:43.5%,老师:城区占:74.3%,农村占:54.8%。
3.对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能力在教师的业务素质中所占的地位认识不同。经统计分析,农村师生认为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能力在教师的业务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数比例普遍比城区师生低。一方面,无论城区还是农村,师生都期望改善师生关系,例如,在回答“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正确观点学生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师生都期望委婉的指出错误。而另一方面,在教师的业务素质方面,城区师生比农村师生更注重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能力这一因素,例如,在回答“你认为对一个老师来说,知识渊博且有特长和专业知识丰富但其他知识了解较少两者相比,哪一个更重要?”这一问题时,认为知识渊博重要的学生:城区占:27%,农村占:42.6%,老师:城区占:38.9%,农村占:27.9%;认为两者都重要的老师:城区占:71.2%,农村占:54%。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知识丰富渊博的老师更易于让学生接受,便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知识
渊博教师的期望,其潜意识里也是对良好师生关系的期望。
二、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道德关系方面的差异。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是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可分为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7)。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因师生关系这一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区别于其他的道德关系。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和对走访座谈的分析,发现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的道德关系存在以下差异:
1.对社会公德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认识不同。经统计分析,农村师生认为社会公德会影响师生关系的人数比例大大低于城区师生的人数比例。例如,在回答“教师办公室环境的好坏能否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这一问题时,认为影响很大的学生:城区占:32.2%,农村占:23.8%,老师:城区占:57.5%,农村占:41.3%;认为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8%,农村占:23.1%。
2.对尊重学生隐私的认识不同。在这一问题上学生的分歧较大,老师的认识比较一致。例如,在回答“你对教师检查学生日记和信件怎么看?”这一问题时,认为在学生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看的学生,城区占:60.6%,农村占:28.1%,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看的学生,城区占:19.3%,农村占:57.5%。这一结果表面上反映出农村学生对自己的隐私权很看重,而实质上则反映出农村学生思想较城区学生保守的事实,这给师生沟通带来了障隘。
3.对教师职业道德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认识不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师生关系影响较大。在这一问题的调查和总结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
看法基本一致;而教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则有较大差异,反映为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弱于城区教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师生的交往,职业道德观念的弱化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带来了许多难题。例如,在回答“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是否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往(比如说,工作积极认真和消极不认真相比)?”这一问题时,认为会有影响的学生,城区占:53.6%,农村占:45.9%,老师:城区占:84.1%,农村占:57.8%;认为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1.7%,农村占:25%。而在回答“你怎样看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一问题时,学生的看法基本一致,而教师的分歧较大。认为“应该,因为学生犯了错的”学生,城区占:15.6%,农村占:15.4%,老师:城区占:6.1%,农村占:15.4%;认为“应视错误情节而定”的学生,城区占:32.4%,农村占:27.9%,老师:城区占:38.9%,农村占:25%。以上结果表明,教师职业道德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主要在教师身上。
三、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文化关系方面的差异。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涵义有三:
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和纯自然界有区别;
2、文化是人类的思想观念体,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制度以及思想信仰、价值等。
3、文化是人类不同的心理类型。文化是观念的,是特定社会中特有行为和思维方式、价值观的体系,或者说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特有意义体系。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文化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内容”,(8)文化对师生关系也有着较大影响。通过对此次调查的分析,发现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文化关系存在以下差异:[此篇文章来源于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好范文 wenmi114.com-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
1.传统文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同。传统的道德文化塑造了中国等
级森严的封建家长制和民族性格中深厚的等级观念,在价值取向上,重道
德轻功利,也即重义轻利是最显著的特点(9)。从而形成了带有浓重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而这种观念对农村初中师生关系遗留的影响要大大超过城区,加之阿城市是金代古都,传统文化色彩较重,这种影响尤为显著。例如,在回答“从道德角度出发你认为师生关系应是哪种类型的?”这一问题时,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学生,城区占:24.3%,农村占:28.1%,老师:城区占:5.3%,农村占:13.5%。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持这种观点的人数比例农村均大于城区。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官本位,读书做官”、“中庸”思想在农村和城区师生关系中都有不同反映,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既在农村遗留的传统影响要大于城区。
2.大众传播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同。“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书籍、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人提供信息、知识、思想、见解、娱乐、广告等的活动(10)。大众传播也是文化。以现代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大众传播因其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客观上减少了学生对老师的知识依赖,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这一点因经济发展和教育设施的差别城区要比农村更加显著,阿城市也是这样。
四、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的心理关系方面的差异。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在头脑中的反映。人的心理现象包括:①.心理过程:认识过程(知)、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也泛指人的意识、思想、感情的表现。师生的心理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的过程(个人看法仅供商榷)。通过此次调查,发现阿城市城区
与农村初中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差异如下:
1.对师生关系对认识过程产生的影响认识不同。城区师生认为师生关系对认识过程会有影响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师生。例如,在回答“你认为师生的思维和认识问题的方式相互影响吗?”这一问题时,认为“会相互影响”的学生,城区占:39.2%,农村占:36.1%,老师:城区占:77.9%,农村占:51.9%;认为“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3.5%,农村占:15.4%。
2.对师生的情感关系的认识不同。前苏联学者K.H沃尔科夫认为,对感情接触的需要是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础,这种感情接触在人的生活中及社会关系系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对情感的看法会影响师生关系.农村师生认为师生的情感关系应该象父母对子女一样的感情的人数比例高于城区师生的人数比例,而城区师生认为师生的感情关系应是一种包涵多种情感的特殊感情的人数比例高于农村师生,表明了城区师生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渴望。例如,在回答“师生之间的感情应是:”这一问题时,认为师生感情应“象父母对子女一样的感情”的学生,城区占:17.3%,农村占:22.2%,老师:城区占:15%,农村占:22.1%;认为师生感情应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包涵很多感情。
”的老师,城区占:50.4%,农村占:38.5%。
3.对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同。在回答“师生的性格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这一问题时,认为“影响很大”的老师,城区占:58.4%,农村占:36.5%;认为“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9.7%,农村占:23.1%。从这一结果上可以看出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在是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农村师生的认识与城区师生的认识还有较大差距。
五、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法律关系方面的差异。
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和认可,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自1978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基本结束了教育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从法律角度规定了师生关系应该是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正在发展中的个体的正确指导和严格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的关系。但因城区与农村发展的不均衡,对师生的正确的法律关系认识仍有不同之处。例如,此次调查中,在回答“从法律角度讲,师生之间应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时,认为师生应是“平等的,有事应协商解决”的学生,城区占:83.1%,农村占:76%,老师:城区占:92.9%,农村占:76.9%;认为“学生就应听老师的”的老师,城区占:2.7%,农村占:22.1%.有人曾在某地专门进行过中小学校体罚或变相体罚情况的调查,得出了体罚面广、形式多、随意性大的结论。(11)而在农村体罚现象较城区要严重的多(前文已有表述),这表明,对师生关系应该是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的认识农村和城区仍有较大差距。
六、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政治或经济关系方面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与过去那些谎言不同,我们不能不公开提出问题,公开承认教育不能不联系政治。”(1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
育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经济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和政治生活的匮乏必然会影响教育,也必然会影响师生关系。例如,在回答“一个爱国对社会负责又能将这种思想经常渗透给学生的教师和一个对国家社会都不关心的教师相比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应怎样?”这一问题时,认为“两者对师生关系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10.6%,农村占:20.1%;认为“前者对师生关系有积极影响,后者对师生关系有消极的影响”的学生,城区占:66.8%,农村占:58.9%;老师,城区占:85%,农村占:65.4%;认为“前者对师生关系有消极影响,后者对师生关系有积极的影响”的学生,城区占:18.2%,农村占:24.2%;老师,城区占:4.4%,农村占:14.4%。这一结果反映出农村师生对政治的漠然。又如,在回答“你对老师补课收费怎么看?”这一问题时,认为“应该收,老师付出劳动了”的学生,城区占:27.6%,农村占:17.2%;认为“不该收,老师已有工资了”的老师,城区占:6.1%,农村占:15.4%;认为“可以收,但不应太高”的老师,城区占:77%,农村占:67.3%。这一结果表明,城区师生之间的功利性关系倾向明显大于农村。
第二章师生关系差异产生的原因
阿城市城区师生关系与农村师生关系所产生的差异,归根结底主要是由阿城市城区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决定的,也正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政治生活、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差距,从而造成了教育活动中这一基本要素——师生关系的差异。下面分别对产生师生关系以上六个方面差异产生的的原因进行分析。
原因之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造成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差异的主要原因。虽然,改革开放的二十年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对比而言城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些地区的城区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大了,阿城市正是这种情况。教育承担着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人的培养,(13)因此,经济发展的差距必然造成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必然造成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师生关系的差异。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师生之间交往的实用性、功利性和庸俗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明显,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影响,例如,等价交换原则为某些教师乱补课、乱收费、利用家长谋取不当得利找到了籍口。这种情况在城区表现为补课收费屡禁不止,家长请客送礼,老师坦然受之等现象,师生关系过多地掺杂了物质因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物质化,使个别教师收入有了不正当提高,在社会上和教育内部造成了极坏影响。这种情况在农村也有表现,但表现形式不同。农村教育的对象是农民子弟,这就决定了诸如补课收费(或者说补课收不上费)、请客送礼现
象很少。但是,多年来农村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经济地位始终不满,而城区与农村教师当前的经济收入依然有较大差距,这就使很大一部分农村老师不安于本职工作,千方百计想调到城区,所以就造成了农村教师对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作用认识的漠然,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动性;在学生方面,则表现为一方面升学有望的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交往(有经济条件的学生则千方百计进城读书),升学无望的学生则疏远教师甚至辍学(农村初中的实际辍学率要远远高于统计数字)。
原因之二:教育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城区教育设施与农村教育设施相比有较大的优越性,阿城市城区初中的微机普及率已是百分之百,而农村只有百分之八十七,其他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较多,例如,一堂设施完备的实验课,师生之间的交往机会更多一些。而这种实践活动中师生的交往往往更利于形成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这一角度考虑城区先进的教育设施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物质条件,而农村则有很大差距。
原因之三:教育体制改革深度的不均衡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目前对师生关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师的聘用制。阿城市城区初中已基本实施了校内教师聘用,为实施教师的全员招聘提供了基本条件,积累了宝贵经验。教师招聘制的实施增加了教师的危机感、紧迫感,使教师普遍提高了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更加注重师生的交往沟通。尤其有些学校开始搞学生选老师的试点,将学生意见加入对教师的考核中,更促使教师认真对待师生关系问题。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师生关系向良性发展,但在阿城市农村初中只有个别学校进行了尝试,没有大面
积推开,这也是当前农村初中教师对师生关系普遍认识不到位的一个原因。
原因之四:文化传统,尤其是地域性的习俗、习惯等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极其不平衡,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师者,所以正礼也”(《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学记》),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在当代师生思想观念里仍然有着深深的烙印,而这种传统在农村师生中间(包括在学生家长的思想里)的影响遗留更大。另外,阿城市特有历史文化底蕴也对师生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阿城市是金代第一个建都地,是金代文化的发源地,是满族人的聚集地,满族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尤其是在农村仍有较大的影响。但因城区是建国后发展起来小型工业区,这种影响在城区却很小。这些因素也是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不同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五:教师的知识占有量,尤其是教育理论知识的占有量不均衡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据统计,阿城市城区初中共有教师1,168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包括本科)的有724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62%,大专学历的有405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35%,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有39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2%,师范专业毕业生有1,127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96%,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有41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4%。阿城市农村初中共有教师1,347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包括本科)的有363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27%,大专学历的有692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51%,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有292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22%,其中,师范专业毕业生有1,041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77%,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有306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23%。从以上得
数据可以看出,城区初中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初中教师。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教师的知识水平,尤其是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占有量,在师生交往中有积极的作用,专家型的教师始终受到学生的尊敬。而在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中,教育理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最大。一个教育理论功底深厚,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的教师更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所以,城区初中教师与农村初中教师知识水平的差距也造成了两者师生关系的差异。
原因之六:学生获取信息、知识途径的方式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前文已述,大众传播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知识上的依赖性,从而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冷漠(当然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冷漠的原因不止如此)。但大众传播因为许多方面的原因在城区和农村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农村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Internet等传播媒介的软硬件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区,阿城市也如此。所以农村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还很单一,在知识上对教师的依赖远大于城区学生,这一点是农村良性师生关系形成众多不利因素中的有利因素。
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差异产生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师生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不同,师生交往的内容不同、当代城区师生与农村师生的特点不同等等。
第三章师生关系的差异对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
教育生产对象是正在发育的不成熟的人,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人的生产,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必然会影响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反过来师生关系的差异也必然会影响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下面就师生关系的差异对教育工作的影响谈谈我的看法。
影响之一: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是客观上造成受教育者享受教育的权利不公平原因之一。我国已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该是免费的,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14)1999年阿城市在迎接国家义务教育检查时,初中辍学率是1.98%。但是,农村初中的实际辍学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毕业班甚至高达30以上),当然这种情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师生关系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在对辍学生的调查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老师瞧不起或不喜欢某一老师等原因而辍学的。那么,在如此多的辍学生中,真就没有人具有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条件吗?综观初中升学情况,农村毕业生总量远远高于城区,而升学人数远远低于城区,教育的不公平显而易见。
影响之二: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客观上给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增加了难度。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15)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落实,素质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已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素质教育客观上要求师生之间要有
良好的配合,要形成以平等的、相互尊重为前提的良性师生关系。阿城市农村与城区初中师生关系的这种差距,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师生关系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么,怎样缩小差距共同发展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影响之三: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给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根据管理学理论,沟通联络作用有三:使组织中的人认清当前形势,使决策能更加合理和有效,稳定组织内人员情绪便于统一组织行动.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沟通联络关系,所以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产生影响.一方面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冷漠给学校班级管理增加了难度,尤其是农村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轻视心理更对班级管理不利.另一方面,城市师生关系表现出来的较强的实用性与功利性造成了乱补课、教师利用特权谋求私利、家长请吃请喝等现象屡禁不止。而农村师生关系表现出的较强的专制性则造成了体罚、变相体罚、随意辱骂学生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都给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影响之四: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不利于教师的业务成熟,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如等价交换观念)在有些教师中产生了影响,至使城区教师漠视师生的交往,只教书,不育人,只研究利益,不研究业务,尤其是教育理论业务;而农村有些教师因为城乡经济的差别,长期经济地位的压力使他们不安于本职工作,挖空心思想进城,更别说研究业务,主动与学生交往了。另一方面,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降低,使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交往,至使其在心理上、生理上、学业上不能健康成长,尤其是初中学生是心理和生理成长的关键期,这一现象更显著。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与教育发展不协调之
处,必然会对教育工作产生影响。教育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城区与农村教育也必然会相互影响,师生关系也不例外。研究这种影响,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发展。
第四章改进初中教育工作的策略
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虽然只是教育工作中差别的一部分,但是,因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性,它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区教育工作与农村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通过以上研究,从缩小城区与农村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的差异、促进城区与农村良性师生关系的形成角度,对初中教育工作提几点建议。
建议一:加强政府行为、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缩小城乡教育经济环境差距,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经济条件。经济差别是农村与城区教育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经济上的差别也有政策的原因,或者说是政策原因将城区教育与农村教育置于不公平之处。1995年国家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877.95亿元,高等教育:304.57亿元,16.22%,中等职业教育:227.70亿元,12.12%,普通高中:175.96亿元,9.37%,义务教育:1061.25亿元,56.51%。(16)从数据上看国家在义务教育上的投资比例较大,但真正投到义务教育上有多少呢?据国务院发展中心统计调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中,乡镇负担约78%,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财政负担约11%,中央财政负担约2%。(17)乡财政负担的78%,一方面是在税收体制实行一级一级按任务指标下压的前提下负担
的,另一方面这些负担都来自农民自己(或者说是农民自己承担了义务教育的78%费用)。而城区则完全靠在财政上,无忧无虑。所以说,城区与农村教育是处在政策和经济不公平的位置上,要想改变这种境况必须由政府来改变(当然不是地方政府),由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来缩小城区与农村教育的经济差距。只有城区与农村经济差距的缩小才能使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缩小,才能使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共同步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建议二:加大教师在职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质,提高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农村教师在学历整体水平上低于城区(前文已有统计),只是教师业务素质差距的一个侧面,此次调查,在和教师的座谈中发现,农村教师和城区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差距更大,远远大于学历水平的差距。另一个方面,无论城区还是农村在教研工作中注重更多的只是专业知识方面的研究,对教育理论方面(如师生关系)的探讨很少甚至没有。教育理论决定了教师在理论上对师生关系认识的深度。因此,加大教师在职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质,是改善师生关系,促进良性师生关系形成的有效手段。
建议三: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在初中开设实用技术学习课程,为不能升学的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减轻升学造成的师生心理上的压力,为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因经济的制约,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只实行到初中,能够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还是很少一部分,这就使大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厌学思想,甚至辍学,这一现象在城区和农村都很严重,尤其是在农村更为严重,这种情况也给师生的交往增加了难度。针对以上情况,为继续加大素质教育实施力度,应在城区和农村初中分别[您所阅读的这篇文章来源于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好范文 wenmi114.com-是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开展适合于城区和农村特点的实用技术课程,为不能升学的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在这些课程的开展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兴趣,增加师生交往的机会,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
建议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深层次改善师生关系,使初中生心理、生理共同健康成长。师生之间认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个性等心理方面的相互影响也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城区与农村师生对师生心理关系看法的不同,并不是说师生之间的心理特征相互影响很小,相反,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长远的、重要的,只是师生都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初中时期是生理、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尤其是当代学生生理、心理的发育普遍提前,独立性较强,所以,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然是由受过专业培训的老师或者专家来主持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良性师生关系的形成,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工作的很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那么,无论是城区和农村,师生关系应该向哪一方面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方向应是一种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教育民主精神、崇善本性和发展至上宗旨的有机结合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师生情感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联系型的师生关系。(18)这种说法颇有道理。
结论
综上所述,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在业务、道德、心理、文化、法律、政治或经济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差别产生的,这种差别的产生反过来又对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并不局限于初中阶段,在其他教育阶段也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存在具有普遍性。虽然我们从教学关系、道德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法律关系、政治或经济关系等方面分别探讨了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的差异,又从几方面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和对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各种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应孤立地从某一方面去看问题考虑问题,应始终坚持从全局角度看问题、考虑问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是师生关系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教师队伍中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倾向造成师生关系恶化,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家长、学生对教师尊敬、尊重的风尚甚至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弱;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敬业精神下降,追求新思想、获取新知识的兴趣锐减,固步自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身心发育“早熟”,各年龄阶段对教师的评价和与教师交流的需求差异明显,均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教师自身素质的下降,“与世无争,于功无争,
于利无争”的传统美德日渐消褪,“为人师表”的观念日渐淡化。这些不良倾向极大地败坏了师德形象,是恶化师生关系的根源所在。
学校、家庭、社会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而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原因很简单,“人是社会中的人,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通过社会教育这一途径,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潜力,丰富课余生活。然而农村教育却忽视了社会教育这一有机组成部分,只看到的是学校教育。学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的培养,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文盲偏多)根本不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把学校视为“托儿所”,情愿多交钱把未到入学年龄的子女送到学校,为了给自己减轻所谓的“负担”。总之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能很好地结合,家庭、社会不能给学校以大力支持,彼此间不能很好地沟通。
农村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居主导地位,素质教育难以推广,涵盖面过于狭窄。农村教育部门的领导在素质与能力之间很轻松地划上等号,认为能力就是素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只喊口号,而无具体的实施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克服弊端,构建一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第一,调整现存的农村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农村现状,减轻升学压力;第三,调整和改革课程的体系、教材的编排,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第五,在农村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计划的实施力度,解决农村中小学失学率逐年加大的恶性循环;第六,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相结合,全面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使农村教育转变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这一轨道上来。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页。
[2]南京师大教育系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版,第140页。
[3]许高厚主编:《现代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
[4]李谨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5]姜智:《师生关系模式及其选择》,北京师范大学申请学位论文,未公开发表。
[6]阿莫纳什维利等著,朱佩荣译:《到新学校去!》,《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第1期。
[7]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215页。
[8]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18页。
[9]王旭东编著:《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师生关系》,《国外师生关系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0]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1]刘杭玲苏正旺:《中小学校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第59页~60页。
[12]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列宁论国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01页。
[13]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19页。
[14]童大焕:《中国青年报》2002年4月1日第8版。
[15]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66~373页。
[16]转录于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68页。
[17]《南方日报》2002年3月14日。
[18]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王本陆:《关于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4]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5]余永德主编:《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6]吴琅高主编:《城市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7]皮连军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8]谢德民主编:《论学习》,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版。
[9]扬文士张雁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10]王鼎宏著:《师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月版。
[1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5月版。
[12]申亚权张守臣著:《教育测量学》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7月版。
[13]付道春主编:《情境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
[14]付道春主编:《情境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5]程正方主编:《现代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月版。
[16]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主编:《200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7]齐亮祖著:《学校管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8]冯增俊主编:《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19]宋晶如注译:《古文观止》,中国书店出版社1993年1月版。
[20]李江颜波主编:《中国经济问题报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1]《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年3月版。
[22]阿莫纳什维利等著,朱佩荣译:《到新学校去!》,《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第1期。
[23]H.O.林格论著,章志光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版.
[24]A.M弗里德曼K.H沃尔科夫著,李国臣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版.
[25]F.E卡斯特J.E罗森茨韦克著,李柱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6]R.Rosenthal&L.Jacobson,Pygmalionintheclassroom:Teacherexpectationandpupils’intellectualdevelopment.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68.
附录
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表一:阿城市城区初中师生关系问卷调查统计表
表二:阿城市农村初中师生关系问卷调查统计表
表三: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问卷调查统计对比表
阿城市初中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1)、很重要;(2)、不重要;(3)有作用但不大。
2。你期望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1)、传统家长式的;(2)、朋友式的;(3)家长式和朋友式相结合的。
3、你对你们班现在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1)、满意;(2)、不满意;(3)、不太满意。
4、你认为师生的思维和认识问题的方式相互影响吗?(1)、会相互影响;(2)、不会相互影响;(3)、有影响但不大。
5、你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成长是否有影响?(1)、没有影响;(2)、有影响但不大;(3)、影响很大。
6、你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会影响教和学的效果吗?(1)、没有影响;(2)、有影响但不大;(3)、影响很大。
7、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是否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往(比如说,工作积极认真和消极不认真相比)?(1)、会有影响;(2)、没有影响;(3)、有影响但不大。
8、你对老师补课收费怎么看?(1)、应该收,老师付出劳动了;(2)、不该收,老师已有工资了;(3)、可以收,但不应太高。
9、你对送老师礼物怎么看?(1)、应该送,是当今社会和老师沟通的一种手段;(2)、不该送,玷污了师生关系的纯洁;(3)、送一些小礼物,可以更好地沟通师生友谊。
10、从法律角度讲,师生之间应是:(1)、平等的,有事应协商解决;(2)、学生就应听老师的;(3)、除了学习学生都可不听老师的。
11、你能将你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吗?(1)、能;(2)、不能;(3)、有时能说一些。
12、你认为你和老师(学生)之间沟通的怎么样?(1)、很好;(2)、不太好;(3)、无法沟通。
13、你认为对一个老师来说,知识渊博有特长和专业知识丰富但其他知识了解较少相比,哪一个更重要?(1)、前者;(2)、后者;(3)、两者都很重要。
14、师生的性格对师生关系的影响:(1)、很大;(2)、没有影响;(3)、有影响但不大。
15、你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会不会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1)、影响很大;(2)、没有影响;(3)、有影响但不大。
16、一个注重仪表的老师上课和一个不注重仪表的老师上课对学生有无影响?(1)、有很大影响;(2)、没有影响;(3)有一些影响,但不是最重要的。
17、师生之间的感情应是:(1)、像父母对子女一样的感情;(2)、像好朋友一样的感情;(3)、一种特殊的感情,包涵很多感情。
18、从道德角度出发你认为师生关系应是哪种类型的?(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2)、尊师爱生,教学相长;(3)、老师工作是义务,学生学习是权利。
19、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例如,歌咏比赛、郊游)应是:(1)、组织者和参加者;(2)、只是组织者,不参加;(3)、应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师只做旁观者。
20、师生关系的范围:(1)、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要师生存在就会存在;(2)、只有在学校内存在师生关系;(3)、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在校内和校外都存在。
21、一个爱国对社会负责又能将这种思想经常渗透给学生的教师和一个对国家社会都不关心的教师相比:(1)、两者对师生关系没有影响;(2)、前者对师生关系有积极的影响,后者对师生关系有消极的影响;(3)、前者对师生关系有消极的影响,后者对师生关系有积极的影响。
22、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正确观点学生应:(1)、立刻指出,不用考虑环境;(2)、委婉地指出,不要伤教师的自尊心;(3)、知道也不说,老师自己会纠正的。
23、你心目中的老师应是:(1)、一个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平易近人的老师;(2)、一个要求学生宽松又平易近人的老师;(3)、一个要求学生严格又严肃难以接近的老师。
24、你对教师检查学生日记和信件怎么看?(1)、在学生允许情况下可以看,这样可以更好地沟通师生的感情;(2)、不用学生允许也可以看,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3)、为保护学生隐私任何情况都不可以看。
25、你认为师生之间感情应怎样沟通?(1)、在现今的经济社会里应主要以物质沟通为主;(2)、师生感情是纯洁的,不应有物质关系,应只通过精神沟通。(3)、物质和感情同等重要,所以师生之间沟通应既有物质又有精神。
26、教师办公室环境的好坏能否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1)、有较大影响;(2)、没有影响;(3)、影响不大。
27、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和一个严肃刻板的老师你喜欢哪一个?(1)、前者;(2)、后者;(3)、两者对我都没影响,知识最重要。
28、你怎样看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1)、应该,因为学生犯了错;(2)、不应该,应尊重学生以说服教育为主;(3)、应视错误情节而定。
29、当你在课余时间上网吧时,老师批评你,你认为:(1)、课余时间是我自己的,老师不应管;(2)、老师批评的对,他是为我好;(3)、老师不应太主观,我上网吧可能也有好处。
30、你对家长和老师沟通怎么看?(1)、应常沟通,有利于学生成长;(2)、不应沟通,对学生成长没好处;(3)、沟通与否应视情况而定。
后记
在本文的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到完成的过程中,得到了导师赵鹤龄教授的悉心指导,整篇论文都凝聚了赵老师的亲切关怀和辛勤汗水。在与赵老师相处的日子里,他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让我在做论文的同时学到了更多。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赵鹤龄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本文的资料搜集、撰写、修改、文字润色与打印到最后定稿的过程中,得到了李铃老师、高峻峡老师等多方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宋海涛
《阿城市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对比研究》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阿城市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对比研究。
第二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对比研究
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对比研究
硕 士研究生:
导 师:
专业: 教育管理
授予学位单位:
目 录
绪 论…………………………………………………………
1第一章 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的差异…………
3第二章 师生关系差异产生的原因…………………………8
第三章 师生关系的差异对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11
第四章 改进初中教育工作的策略…………………………13
结 论………………………………………………………1
5注 释………………………………………………………17
参考文献………………………………………………………18
附 录………………………………………………………19
后 记…………………………………………………………20
摘 要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阿城市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发展,但与城区经济相比仍有较差距。这种存在于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显著差异,反映并影响教育活动的诸多方面。从调查研究入手,将师生的教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体系中的一方面,主要侧重于从宏观角度来全方位考虑师生之间这一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抽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从学校获得了有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科学准确的分析、综合,发现了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了对本研究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就如何改善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所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区与农村 初中 师生关系差异 对比研究
一、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阿城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所属的县级市,经济是黑龙江省县级市中最发达的,也是黑龙江省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县级市,同时,阿城市又是一个农业县,农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较的比例。一方面,城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农村经济虽然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得到了较发展,但与城区经济仍有较差距。2001年,阿城市实现财政收入45,063万元;全口径工农业总产值1,499,563万元,其中工业 1,273,737万元,农业 225,826 万元;城市人均收入5,800元,农村人均收入2,658元。经济发展的显著差异,决定了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教育活动中的许多方面。那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是否会因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异的影响而不同呢?
阿城市共有初中生 42,877名,其中城区 14,238名,农村28,639 名;共有初中教师2,505名,其中城区1,168 名,农村1,347名(包括代课教师262名)。本研究调查阶段抽取样本六个,其中城区初中三所,农村初中三所,共下放问卷2,000份,调查学生1,700名,实际有效回收问卷1,228 份,其中城区初中生729 名,农村初中生499名;调查老师300名,实际有效回收问卷217份,其中城区老师113名,农村老师 104 名。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有显著差异。
根据调查结果对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作此对比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研究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阿城市教育工作全貌,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基础;能够客观上反映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别,提高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能够对师生关系理论研究做一补充。
(三)以往研究的情况
师生关系问题从总体上看居于教育理论研究的边缘,虽然有些观点引起了广泛争论,但许多领域未受关注。从研究涉及的方面看,分别探究二者之间的特点的较多,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较少,研究教学方面的较多,而研究其道德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法律关系、政治或经济关系的较少。从方法上看,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较多,实证性研究较少。
(四)研究的方法
抽样调查、个案分析和走访座谈等。
(五)基础概念的界定
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教育活动基础上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形成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初中师生关系对初中教育活动,尤其是对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师生关系的讨论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热门话题。
近年来师生关系的定义也很多,诸如:“师生关系(tecer—stent relton),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
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1)
“师生关系就微观而言,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2)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3)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4)
“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其中以教育与被教育、促进与发展为最高核心层次,由它制约着师生间的管理关系、人际关系、伦理关系等。”(5)
从这些定义出发,并且不局限于这些定义,将师生关系放在教育观中来考虑。从教育观来考虑,师生关系不应局限于教学工作之中,师生关系应是一个以教育活动为核心的特殊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体系,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从教学角度考虑)只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还应包括师生的道德关系、师生的文化关系、师生的心理关系、师生的法律关系、师生的政治或经济关系等。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以往对师生关系的讨论从教学工作角度考虑较多,因此,本调查研究将师生的教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体系中的一方面,主要侧重于从宏观角度来全方位考虑师生之间这一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
第一章 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的差异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无论是城区初中还是农村初中师生对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都有较深认识,如在回答你认为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是否重要这一问题时,认为很重要的学生比例分别是:农村:92.8%,城区:94.5%;认为很重要的老师比例分别是:农村:95.2%,城区:98.2%;认为不重要的老师没有,学生个别也有,农村:2.8%,城区:2.1%;但也有个别学生和老师认为有作用但不,农村:学生占:4.2%,老师占:4.8%;城区:学生占:3.3%,老师占:1.7%。但在调查中师生关系的每个方面都各有差异,下面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此次调查进行总结。
一、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教学关系方面的差异。
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分别充当一定的角色以及在双边活动共同体中的分工合作。简言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即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互动关系。师生的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6)。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和对走访座谈的分析,发现阿城市城区初中师生关系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教学关系存在以下差异:
1.对师生关系对教学工作影响的程度认识不同。经统计分析,农村师生认为师生关系在教学工作很重要的普遍人数比例比城区师生低。例如,在回答“你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会影响教和学的效果吗?”这一问题时,认为没有影响的学生:城区占:36.1%,农村占:40.1%,老师:城区占:
8.8%,农村占:30.8%;认为影响很的学生:城区占:40.9%,农村占:38.5%,老师:城区占:80.5%,农村占:50%。
2.对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认识不同。罗森塔尔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期待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并将其称之为教室里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待是教师通过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施加影响的一种重要方法.经统计分析,农村师生认为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成长的人数比例普遍比城区师生低。例如,在回答“你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成长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时,认为没有影响的学生:城区占:28.4%,农村占:33.3%,老师:城区占:3.5%,农村占:31.7%;认为影响很的学生:城区占:48.7%,农村占:43.5%,老师:城区占:74.3%,农村占:54.8%。
3.对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能力在教师的业务素质中所占的地位认识不同。经统计分析,农村师生认为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能力在教师的业务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数比例普遍比城区师生低。一方面,无论城区还是农村,师生都期望改善师生关系,例如,在回答“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正确观点学生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时,多数师生都期望委婉的指出错误。而另一方面,在教师的业务素质方面,城区师生比农村师生更注重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能力这一因素,例如,在回答“你认为对一个老师来说,知识渊博且有特长和专业知识丰富但其他知识了解较少两者相比,哪一个更重要?”这一问题时,认为知识渊博重要的学生:城区占:27%,农村占:42.6%,老师:城区占:38.9%,农村占:27.9%;认为两者都重要的老师:城区占:71.2%,农村占:54%。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知识丰富渊博的老师更易于让学生接受,便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知识
渊博教师的期望,其潜意识里也是对良好师生关系的期望。
二、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道德关系方面的差异。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是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可分为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7)。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因师生关系这一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区别于其他的道德关系。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和对走访座谈的分析,发现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的道德关系存在以下差异:
1.对社会公德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认识不同。经统计分析,农村师生认为社会公德会影响师生关系的人数比例低于城区师生的人数比例。例如,在回答“教师办公室环境的好坏能否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这一问题时,认为影响很的学生:城区占:32.2%,农村占:23.8%,老师:城区占:57.5%,农村占:41.3%;认为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8%,农村占:23.1%。
2.对尊重学生隐私的认识不同。在这一问题上学生的分歧较,老师的认识比较一致。例如,在回答“你对教师检查学生日记和信件怎么看?”这一问题时,认为在学生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看的学生,城区占:60.6%,农村占:28.1%,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看的学生,城区占:19.3%,农村占:57.5%。这一结果表面上反映出农村学生对自己的隐私权很看重,而实质上则反映出农村学生思想较城区学生保守的事实,这给师生沟通带来了障隘。
3.对教师职业道德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认识不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师生关系影响较。在这一问题的调查和总结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
看法基本一致;而教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则有较差异,反映为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弱于城区教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师生的交往,职业道德观念的弱化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带来了许多难题。例如,在回答“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是否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往(比如说,工作积极认真和消极不认真相比)?”这一问题时,认为会有影响的学生,城区占:53.6%,农村占:45.9%,老师:城区占:84.1%,农村占:57.8%;认为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1.7%,农村占:25%。而在回答“你怎样看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一问题时,学生的看法基本一致,而教师的分歧较。认为“应该,因为学生犯了错的”学生,城区占:15.6%,农村占:15.4%,老师:城区占:6.1%,农村占:15.4%;认为“应视错误情节而定”的学生,城区占:32.4%,农村占:27.9%,老师:城区占:38.9%,农村占:25%。以上结果表明,教师职业道德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主要在教师身上。
三、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文化关系方面的差异。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涵义有三:
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和纯自然界有区别;
2、文化是人类的思想观念体,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制度以及思想信仰、价值等。
3、文化是人类不同的心理类型。文化是观念的,是特定社会中特有行为和思维方式、价值观的体系,或者说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特有意义体系。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文化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内容”,(8)文化对师生关系也有着较影响。通过对此次调查的分析,发现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文化关系存在以下差异:此篇文章*网-帮您,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
1.传统文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同。传统的道德文化塑造了中国等
级森严的封建家长制和民族性格中深厚的等级观念,在价值取向上,重道
德轻功利,也即重义轻利是最显著的特点(9)。从而形成了带有浓重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而这种观念对农村初中师生关系遗留的影响要超过城区,加之阿城市是金代古都,传统文化色彩较重,这种影响尤为显著。例如,在回答“从道德角度出发你认为师生关系应是哪种类型的?”这一问题时,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学生,城区占:24.3%,农村占:28.1%,老师:城区占:5.3%,农村占:13.5%。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持这种观点的人数比例农村均于城区。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统”、“官本位,读做官”、“中庸”思想在农村和城区师生关系中都有不同反映,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既在农村遗留的传统影响要于城区。
2.众传播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同。“众传播”(Mss Concton)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籍、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人提供信息、知识、思想、见解、娱乐、广告等的活动(10)。众传播也是文化。以现代技术革命为基础的众传播因其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客观上减少了学生对老师的知识依赖,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这一点因经济发展和教育设施的差别城区要比农村更加显著,阿城市也是这样。
四、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的心理关系方面的差异。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在头脑中的反映。人的心理现象包括:①.心理过程:认识过程(知)、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也泛指人的意识、思想、感情的表现。师生的心理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的过程(个人看法仅供商榷)。通过此次调查,发现阿城市城区
与农村初中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差异如下:
1.对师生关系对认识过程产生的影响认识不同。城区师生认为师生关系对认识过程会有影响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师生。例如,在回答“你认为师生的思维和认识问题的方式相互影响吗?”这一问题时,认为“会相互影响”的学生,城区占:39.2%,农村占:36.1%,老师:城区占:77.9%,农村占:51.9%;认为“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3.5%,农村占:15.4%。
2.对师生的情感关系的认识不同。前苏联学者K.H沃尔科夫认为,对感情接触的需要是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础,这种感情接触在人的生活中及社会关系系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对情感的看法会影响师生关系.农村师生认为师生的情感关系应该象父母对子女一样的感情的人数比例高于城区师生的人数比例,而城区师生认为师生的感情关系应是一种包涵多种情感的特殊感情的人数比例高于农村师生,表明了城区师生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渴望。例如,在回答“师生之间的感情应是:”这一问题时,认为师生感情应“象父母对子女一样的感情”的学生,城区占:17.3%,农村占:22.2%,老师:城区占:15%,农村占:22.1%;认为师生感情应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包涵很多感情。
”的老师,城区占:50.4%,农村占:38.5%。
3.对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同。在回答“师生的性格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这一问题时,认为“影响很”的老师,城区占:58.4%,农村占:36.5%;认为“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9.7%,农村占:23.1%。从这一结果上可以看出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在是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农村师生的认识与城区师生的认识还有较差距。
五、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法律关系方面的差异。
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和认可,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自1978年以来全国人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基本结束了教育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从法律角度规定了师生关系应该是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正在发展中的个体的正确指导和严格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的关系。但因城区与农村发展的不均衡,对师生的正确的法律关系认识仍有不同之处。例如,此次调查中,在回答“从法律角度讲,师生之间应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时,认为师生应是“平等的,有事应协商解决”的学生,城区占:83.1%,农村占:76%,老师:城区占:92.9%,农村占:76.9%;认为“学生就应听老师的”的老师,城区占:2.7%,农村占:22.1%.有人曾在某地专门进行过中小学校体罚或变相体罚情况的调查,得出了体罚面广、形式多、随意性的结论。(11)而在农村体罚现象较城区要严重的多(前文已有表述),这表明,对师生关系应该是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的认识农村和城区仍有较差距。
六、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政治或经济关系方面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与过去那些谎言不同,我们不能不公开提出问题,公开承认教育不能不联系政治。”(1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
育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经济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和政治生活的匮乏必然会影响教育,也必然会影响师生关系。例如,在回答“一个爱国对社会负责又能将这种思想经常渗透给学生的教师和一个对国家社会都不关心的教师相比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应怎样?”这一问题时,认为“两者对师生关系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10.6%,农村占:20.1%;认为“前者对师生关系有积极影响,后者对师生关系有消极的影响”的学生,城区占:66.8%,农村占:58.9%;老师,城区占:85%,农村占:65.4%;认为“前者对师生关系有消极影响,后者对师生关系有积极的影响”的学生,城区占:18.2%,农村占:24.2%;老师,城区占:4.4%,农村占:14.4%。这一结果反映出农村师生对政治的漠然。又如,在回答“你对老师补课收费怎么看?”这一问题时,认为“应该收,老师付出劳动了”的学生,城区占:27.6%,农村占:17.2%;认为“不该收,老师已有工资了”的老师,城区占:6.1%,农村占:15.4%;认为“可以收,但不应太高”的老师,城区占:77%,农村占:67.3%。这一结果表明,城区师生之间的功利性关系倾向明显于农村。
第二章 师生关系差异产生的原因
阿城市城区师生关系与农村师生关系所产生的差异,归根结底主要是由阿城市城区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决定的,也正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政治生活、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差距,从而造成了教育活动中这一基本要素——师生关系的差异。下面分别对产生师生关系以上六个方面差异产生的的原因进行分析。
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造成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差异的主要原因。虽然,改革开放的二十年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的提高,但是对比而言城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些地区的城区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加了,阿城市正是这种情况。教育承担着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人的培养,(13)因此,经济发展的差距必然造成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必然造成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师生关系的差异。随着市场经济潮的冲击,师生之间交往的实用性、功利性和庸俗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明显,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影响,例如,等价交换原则为某些教师乱补课、乱收费、利用家长谋取不当得利找到了籍口。这种情况在城区表现为补课收费屡禁不止,家长请客送礼,老师坦然受之等现象,师生关系过多地掺杂了物质因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物质化,使个别教师收入有了不正当提高,在社会上和教育内部造成了极坏影响。这种情况在农村也有表现,但表现形式不同。农村教育的对象是农民子弟,这就决定了诸如补课收费(或者说补课收不上费)、请客送礼现
象很少。但是,多年来农村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经济地位始终不满,而城区与农村教师当前的经济收入依然有较差距,这就使很一部分农村老师不安于本职工作,千方百计想调到城区,所以就造成了农村教师对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作用认识的漠然,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动性;在学生方面,则表现为一方面升学有望的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交往(有经济条件的学生则千方百计进城读),升学无望的学生则疏远教师甚至辍学(农村初中的实际辍学率要远远高于统计数字)。
原因之二: 教育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城区教育设施与农村教育设施相比有较的优越性,阿城市城区初中的微机普及率已是百分之百,而农村只有百分之八十七,其他方面也存在较差距。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较多,例如,一堂设施完备的实验课,师生之间的交往机会更多一些。而这种实践活动中师生的交往往往更利于形成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这一角度考虑城区先进的教育设施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物质条件,而农村则有很差距。
原因之三: 教育体制改革深度的不均衡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目前对师生关系影响最的是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师的聘用制。阿城市城区初中已基本实施了校内教师聘用,为实施教师的全员招聘提供了基本条件,积累了宝贵经验。教师招聘制的实施增加了教师的危机感、紧迫感,使教师普遍提高了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更加注重师生的交往沟通。尤其有些学校开始搞学生选老师的试点,将学生意见加入对教师的考核中,更促使教师认真对待师生关系问题。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师生关系向良性发展,但在阿城市农村初中只有个别学校进行了尝试,没有面
积推开,这也是当前农村初中教师对师生关系普遍认识不到位的一个原因。
原因之四: 文化传统,尤其是地域性的习俗、习惯等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极其不平衡,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师者,所以正礼也”(《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学记》),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在当代师生思想观念里仍然有着深深的烙印,而这种传统在农村师生中间(包括在学生家长的思想里)的影响遗留更。另外,阿城市特有历史文化底蕴也对师生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阿城市是金代第一个建都地,是金代文化的发源地,是满族人的聚集地,满族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尤其是在农村仍有较的影响。但因城区是建国后发展起来小型工业区,这种影响在城区却很小。这些因素也是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不同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五:教师的知识占有量,尤其是教育理论知识的占有量不均衡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据统计,阿城市城区初中共有教师1,168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包括本科)的有724 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 62%,专学历的有405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35%,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有 39 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 2%,师范专业毕业生有1,127 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 96%,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有41 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 4%。阿城市农村初中共有教师1,347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包括本科)的有363 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 27%,专学历的有692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51%,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有292 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 22%,其中,师范专业毕业生有1,041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77%,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有306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23%。从以上得
数据可以看出,城区初中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初中教师。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教师的知识水平,尤其是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占有量,在师生交往中有积极的作用,专家型的教师始终受到学生的尊敬。而在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中,教育理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最。一个教育理论功底深厚,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的教师更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所以,城区初中教师与农村初中教师知识水平的差距也造成了两者师生关系的差异。
原因之六: 学生获取信息、知识途径的方式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前文已述,众传播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知识上的依赖性,从而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冷漠(当然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冷漠的原因不止如此)。但众传播因为许多方面的原因在城区和农村发展还有很差距,农村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Internet等传播媒介的软硬件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区,阿城市也如此。所以农村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还很单一,在知识上对教师的依赖远于城区学生,这一点是农村良性师生关系形成众多不利因素中的有利因素。
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差异产生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师生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不同,师生交往的内容不同、当代城区师生与农村师生的特点不同等等。
第三章 师生关系的差异对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
教育生产对象是正在发育的不成熟的人,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人的生产,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必然会影响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反过来师生关系的差异也必然会影响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下面就师生关系的差异对教育工作的影响谈谈我的看法。
影响之一: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是客观上造成受教育者享受教育的权利不公平原因之一。我国已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该是免费的,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14)1999年阿城市在迎接国家义务教育检查时,初中辍学率是1.98%。但是,农村初中的实际辍学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毕业班甚至高达30%以上),当然这种情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师生关系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在对辍学生的调查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老师瞧不起或不喜欢某一老师等原因而辍学的。那么,在如此多的辍学生中,真就没有人具有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条件吗?综观初中升学情况,农村毕业生总量远远高于城区,而升学人数远远低于城区,教育的不公平显而易见。
影响之二: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客观上给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增加了难度。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15)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落实,素质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已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素质教育客观上要求师生之间要有
良好的配合,要形成以平等的、相互尊重为前提的良性师生关系。阿城市农村与城区初中师生关系的这种差距,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师生关系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么,怎样缩小差距共同发展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影响之三: 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给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根据管理学理论,沟通联络作用有三:使组织中的人认清当前形势,使决策能更加合理和有效,稳定组织内人员情绪便于统一组织行动.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沟通联络关系,所以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产生影响.一方面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冷漠给学校班级管理增加了难度,尤其是农村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轻视心理更对班级管理不利.另一方面,城市师生关系表现出来的较强的实用性与功利性造成了乱补课、教师利用特权谋求私利、家长请吃请喝等现象屡禁不止。而农村师生关系表现出的较强的专制性则造成了体罚、变相体罚、随意辱骂学生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都给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影响之四: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不利于教师的业务成熟,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如等价交换观念)在有些教师中产生了影响,至使城区教师漠视师生的交往,只教,不育人,只研究利益,不研究业务,尤其是教育理论业务;而农村有些教师因为城乡经济的差别,长期经济地位的压力使他们不安于本职工作,挖空心思想进城,更别说研究业务,主动与学生交往了。另一方面,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降低,使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交往,至使其在心理上、生理上、学业上不能健康成长,尤其是初中学生是心理和生理成长的关键期,这一现象更显著。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与教育发展不协调之
处,必然会对教育工作产生影响。教育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城区与农村教育也必然会相互影响,师生关系也不例外。研究这种影响,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发展。
第四章 改进初中教育工作的策略
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虽然只是教育工作中差别的一部分,但是,因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性,它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区教育工作与农村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通过以上研究,从缩小城区与农村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的差异、促进城区与农村良性师生关系的形成角度,对初中教育工作提几点建议。
建议一:加强政府行为、加教育投资力度,尤其是要加农村教育投资力度缩小城乡教育经济环境差距,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经济条件。经济差别是农村与城区教育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经济上的差别也有政策的原因,或者说是政策原因将城区教育与农村教育置于不公平之处。1995年国家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877.95亿元,高等教育:304.57亿元,16.22%,中等职业教育:227.70亿元,12.12%,普通高中:175.96亿元,9.37%,义务教育:1061.25亿元,56.51%。(16)从数据上看国家在义务教育上的投资比例较,但真正投到义务教育上有多少呢?据国务院发展中心统计调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中,乡镇负担约78%,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财政负担约11%,中央财政负担约2%。(17)乡财政负担的78%,一方面是在税收体制实行一级一级按任务指标下压的前提下负担 的,另一方面这些负担都来自农民自己(或者说是农民自己承担了义务教育的78%费用)。而城区则完全靠在财政上,无忧无虑。所以说,城区与农村教育是处在政策和经济不公平的位置上,要想改变这种境况必须由政府来改变(当然不是地方政府),由政府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来缩小城区与农村教育的经济差距。只有城区与农村经济差距的缩小才能使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缩小,才能使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共同步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建议二:加教师在职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质,提高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农村教师在学历整体水平上低于城区(前文已有统计),只是教师业务素质差距的一个侧面,此次调查,在和教师的座谈中发现,农村教师和城区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差距更,远远于学历水平的差距。另一个方面,无论城区还是农村在教研工作中注重更多的只是专业知识方面的研究,对教育理论方面(如师生关系)的探讨很少甚至没有。教育理论决定了教师在理论上对师生关系认识的深度。因此,加教师在职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质,是改善师生关系,促进良性师生关系形成的有效手段。
建议三: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在初中开设实用技术学习课程,为不能升学的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减轻升学造成的师生心理上的压力,为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因经济的制约,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只实行到初中,能够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还是很少一部分,这就使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厌学思想,甚至辍学,这一现象在城区和农村都很严重,尤其是在农村更为严重,这种情况也给师生的交往增加了难度。针对以上情况,为继续加素质教育实施力度,应在城区和农村初中分别您所阅读的这篇文章ˇˇˇ网-是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资料站点
开展适合于城区和农村特点的实用技术课程,为不能升学的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在这些课程的开展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兴趣,增加师生交往的机会,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
建议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深层次改善师生关系,使初中生心理、生理共同健康成长。师生之间认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个性等心理方面的相互影响也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城区与农村师生对师生心理关系看法的不同,并不是说师生之间的心理特征相互影响很小,相反,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长远的、重要的,只是师生都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初中时期是生理、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尤其是当代学生生理、心理的发育普遍提前,独立性较强,所以,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然是由受过专业培训的老师或者专家来主持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良性师生关系的形成,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工作的很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那么,无论是城区和农村,师生关系应该向哪一方面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家讨论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方向应是一种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教育民主精神、崇善本性和发展至上宗旨的有机结合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师生情感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联系型的师生关系。(18)这种说法颇有道理。
结 论
综上所述,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在业务、道德、心理、文化、法律、政治或经济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差别产生的,这种差别的产生反过来又对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并不局限于初中阶段,在其他教育阶段也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存在具有普遍性。虽然我们从教学关系、道德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法律关系、政治或经济关系等方面分别探讨了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的差异,又从几方面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和对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各种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应孤立地从某一方面去看问题考虑问题,应始终坚持从全局角度看问题、考虑问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是师生关系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教师队伍中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倾向造成师生关系恶化,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家长、学生对教师尊敬、尊重的风尚甚至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弱;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敬业精神下降,追求新思想、获取新知识的兴趣锐减,固步自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身心发育“早熟”,各年龄阶段对教师的评价和与教师交流的需求差异明显,均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教师自身素质的下降,“与世无争,于功无争,于利无争”的传统美德日渐消褪,“为人师表”的观念日渐淡化。这些不良倾向极地败坏了师德形象,是恶化师生关系的根源所在。
学校、家庭、社会是广青少年的生活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组成部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而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原因很简单,“人是社会中的人,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通过社会教育这一途径,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扩学生的人际交往,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潜力,丰富课余生活。然而农村教育却忽视了社会教育这一有机组成部分,只看到的是学校教育。学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的培养,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文盲偏多)根本不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把学校视为“托儿所”,情愿多交钱把未到入学年龄的子女送到学校,为了给自己减轻所谓的“负担”。总之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能很好地结合,家庭、社会不能给学校以力支持,彼此间不能很好地沟通。
农村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居主导地位,素质教育难以推广,涵盖面过于狭窄。农村教育部门的领导在素质与能力之间很轻松地划上等号,认为能力就是素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只喊口号,而无具体的实施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力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克服弊端,构建一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第一,调整现存的农村教育体系结构,扩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农村现状,减轻升学压力;第三,调整和改革课程的体系、教材的编排,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第五,在农村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加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计划的实施力度,解决农村中小学失学率逐年加的恶性循环;第六,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相结合,全面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使农村教育转变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这一轨道上来。
注 释
[1]中国百科全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页。
[2]南京师教育系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版,第140页。
[3]许高厚主编:《现代教育学》,北京师范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
[4]李谨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西北师范学学报》,1996年第3期。
[5]姜智:《师生关系模式及其选择》,北京师范学申请学位论文,未公开发表。
[6]阿莫纳什维利等著,朱佩荣译:《到新学校去!》,《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第1期。
[7]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215页。
[8]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18页。
[9]王旭东编著:《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师生关系》,《国外师生关系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0]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1] 刘杭玲 苏正旺:《中小学校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第59页~60页。
[12]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列宁论国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01页。
[13]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19页。
[14]童焕:《中国青年报》2002年4月1日第8版。
[15]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66~373页。
[16]转录于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68页。
[17]《南方日报》2002年3月14日。
[18]华东师范学教科所 王本陆:《关于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张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4]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5]余永德主编:《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6]吴琅高主编:《城市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1月版。
[7]皮连军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8]谢德民主编:《论学习》,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版。
[9]扬文士 张雁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10]王鼎宏著:《师论》,南京学出版社2001年月版。
[11]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学出版社1984年5月版。
[12]申亚权 张守臣著:《教育测量学》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7月版。
[13]付道春主编:《情境心理学》,东北师范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
[14]付道春主编:《情境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5]程正方主编:《现代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学出版社2000年
3月版。
[16]刘国光 王洛林 李京文主编:《200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7]齐亮祖著:《学校管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8]冯增俊主编:《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19]宋晶如注译:《古文观止》,中国店出版社1993年1月版。
[20]李江 颜波 主编:《中国经济问题报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1]《新华词典》,商务印馆出版1987年3月版。
[22]阿莫纳什维利等著,朱佩荣译:《到新学校去!》,《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第1期。
[23]H.O.林格论著,章志光等译:<<课堂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版.[24]A.M弗里德曼 K.H沃尔科夫著,李国臣译:<<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版.[25]F.E卡斯特 J.E罗森茨韦克著,李柱流等译:<<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26]R.Rosentl & L.Jcobson, pyglon n te clssroo: Tecer expectton n ppls’ ntellectl evelopent.Ne York: Holt, Rnert n Wnston,1968.附 录
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表一:阿城市城区初中师生关系问卷调查统计表
表二: 阿城市农村初中师生关系问卷调查统计表
表三: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问卷调查统计对比表
阿城市初中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1)、很重要;(2)、不重要;(3)有作用但不。
2。你期望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1)、传统家长式的;(2)、朋友式的;(3)家长式和朋友式 相结合的。
3、你对你们班现在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1)、满意;(2)、不满意;(3)、不太满意。
4、你认为师生的思维和认识问题的方式相互影响吗?(1)、会相互影响;(2)、不会相互影响;(3)、有影响但不。
5、你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成长是否有影响?(1)、没有影响;(2)、有影响但不;(3)、影响很。
6、你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会影响教和学的效果吗?(1)、没有影响;(2)、有影响但不;(3)、影响很。
7、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是否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往(比如说,工作积极认真和消极不认真相比)?(1)、会有影响;(2)、没有影响;(3)、有影响但不。
8、你对老师补课收费怎么看?(1)、应该收,老师付出劳动了;(2)、不该收,老师已有工资了;(3)、可以收,但不应太高。
9、你对送老师礼物怎么看?(1)、应该送,是当今社会和老师沟通的一种手段;(2)、不该送,玷污了师生关系的纯洁;(3)、送一些小礼物,可以更好地沟通师生友谊。
10、从法律角度讲,师生之间应是:(1)、平等的,有事应协商解决;(2)、学生就应听老师的;(3)、除了学习学生都可不听老师的。
11、你能将你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吗?(1)、能;(2)、不能;(3)、有时能说一些。
12、你认为你和老师(学生)之间沟通的怎么样?(1)、很好;(2)、不太好;(3)、无法沟通。
13、你认为对一个老师来说,知识渊博有特长和专业知识丰富但其他知识了解较少相比,哪一个更重要?(1)、前者;(2)、后者;(3)、两者都很重要。
14、师生的性格对师生关系的影响:(1)、很;(2)、没有影响;(3)、有影响但不。
15、你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会不会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1)、影响很;(2)、没有影响;(3)、有影响但不。
16、一个注重仪表的老师上课和一个不注重仪表的老师上课对学生有无影响?(1)、有很影响;(2)、没有影响;(3)有一些影响,但不是最重要的。
17、师生之间的感情应是:(1)、像父母对子女一样的感情;(2)、像好朋友一样的感情;(3)、一种特殊的感情,包涵很多感情。
18、从道德角度出发你认为师生关系应是哪种类型的?(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2)、尊师爱生,教学相长;(3)、老师工作是义务,学生学习是权利。
19、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例如,歌咏比赛、郊游)应是:(1)、组织者和参加者;(2)、只是组织者,不参加;(3)、应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师只做旁观者。
20、师生关系的范围:(1)、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要师生存在就会存在;(2)、只有在学校内存在师生关系;(3)、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在校内和校外都存在。
21、一个爱国对社会负责又能将这种思想经常渗透给学生的教师和一个对国家社会都不关心的教师相比:(1)、两者对师生关系没有影响;(2)、前者对师生关系有积极的影响,后者对师生关系有消极的影响;(3)、前者对师生关系有消极的影响,后者对师生关系有积极的影响。
22、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正确观点学生应:(1)、立刻指出,不用考虑环境;(2)、委婉地指出,不要伤教师的自尊心;(3)、知道也不说,老师自己会纠正的。
23、你心目中的老师应是:(1)、一个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平易近人的老师;(2)、一个要求学生宽松又平易近人的老师;(3)、一个要求学生严格又严肃难以接近的老师。
24、你对教师检查学生日记和信件怎么看?(1)、在学生允许情况下可以看,这样可以更好地沟通师生的感情;(2)、不用学生允许也可以看,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3)、为保护学生隐私任何情况都不可以看。
25、你认为师生之间感情应怎样沟通?(1)、在现今的经济社会里应主要以物质沟通为主;(2)、师生感情是纯洁的,不应有物质关系,应只通过精神沟通。(3)、物质和感情同等重要,所以师生之间沟通应既有物质又有精神。
26、教师办公室环境的好坏能否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1)、有较影响;(2)、没有影响;(3)、影响不。
27、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和一个严肃刻板的老师你喜欢哪一个?(1)、前者;(2)、后者;(3)、两者对我都没影响,知识最重要。
28、你怎样看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1)、应该,因为学生犯了错;(2)、不应该,应尊重学生以说服教育为主;(3)、应视错误情节而定。
29、当你在课余时间上网吧时,老师批评你,你认为:(1)、课余时间是我自己的,老师不应管;(2)、老师批评的对,他是为我好;(3)、老师不应太主观,我上网吧可能也有好处。
30、你对家长和老师沟通怎么看?(1)、应常沟通,有利于学生成长;(2)、不应沟通,对学生成长没好处;(3)、沟通与否应视情况而定。
后 记
在的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到完成的过程中,得到了导师赵鹤龄教授的悉心指导,整篇论文都凝聚了赵老师的亲切关怀和辛勤汗水。在与赵老师相处的日子里,他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兼容并蓄的博胸怀,让我在做论文的同时学到了更多。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赵鹤龄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的资料搜集、撰写、修改、文字润色与打印到最后定稿的过程中,得到了李铃老师、高峻峡老师等多方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第三篇:新时期初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时期初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玉溪六中宋润波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时期、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的教育手段提供条件!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但由于受一些历史或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与深化。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并探索策略。
我认为目前师生关系中的问题,主要有:
1、紧张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向上的关系,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但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采用注入式灌输法,用系列理性法则去规范要求学生,甚至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教师讲的话学生听不进去,教师要求的事,学生不认真去做。以至产生对立情绪,互不理解,互不信任。
2、偏见型。部分老师对学生有‘偏见’,总喜欢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大多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比较反感,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在班上得不到集体的温暖,在家里受批评,造成的后果是厌学、辍学,跟人打架,对学校、家庭、社会都不利。
3、疏远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感不强,互相不理解,对对方都有所顾忌,这导致彼此之间关系的疏远。
4、矛盾型。在处理某些事时,可能方法不适,造成了学生的反感,就加剧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于是,背后辱骂教师者有之,给教师起绰号者有之,与教师对着干的有之,个别还采取离家出走或自杀方式表示对教师的不满。
5、扭曲型。教师是一种神圣的特殊职业,但由于受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市场经济副作用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工作热情衰退,责任感淡化。不能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结果使纯洁的师生关系,多了功利,少了真诚,染上了金钱色彩,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力量,玷污了学生心灵。
那么,这些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历史的原因。众所周知,师道尊严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根深蒂固。很多老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认为老师就是老师,不可能与学生平等,往往会形成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不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要。结果是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发展,也易使学生的独立性转化为逆反等问题行为。
二、社会的原因。时代的变化给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外延都注入了新的内容。以前,教师是社会成员中文化水平最高的群体之一。改革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受教育的人口大大增加,家庭文化层次迅速提高,同时社会其它人群的文化层次迅速提高,相比之下,教师文化学历层次提高缓慢。因此,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度降低。
三、教师的原因。其主要表现为师德滑坡、教师观念滞后、教育方法不当及教学能力退化。
1一方面教师由于工作繁重等因素,社会生活信息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相对滞后,教师,日益显现出理论功底不厚、文化底蕴欠缺、技能提升不快的现象。因此,学生对教师的信认度降低了。
四、学生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初中生发育加快,身心发展提前。尤其在心理方面,他们正经历着一个叛逆的时期,无一例外的表现为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当面对远比家庭教育规范和严格得多的学校教育时,学生往往一时又习惯不了,所以哭鼻子的有之,与老师顶着干的有之,甚至出走亦有之,表现为对教师的满意度降低。
五、家庭的原因。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多数学生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或遇到挫折,造成性格执拗、感情脆弱、承受力低、合作意识差,加之家长对孩子言行中暴露出的问题教育不力造成学生对教师理解度降低。
针对以上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我认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并主动地调节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学既和谐、民主、轻松,又生动、严谨。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一个能影响他人、指导学生领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不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应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学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不再只是知道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的研究者。教师只有切实转变观念,才有可能自觉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活动舞台和心理空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
二、尊重学生,平等交流。
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一种朋友的关系。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也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朋友,敞开心扉,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真诚和理解,多给学生一份尊重和爱护,帮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头脑思索。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为只有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财富。也只有尊重,才能在师生间真正架起一座通往美好心灵的桥梁。
三、热爱学生,正确对待学生。
爱是师生关系的溶解剂。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是来自于教师热爱学生的真诚,以“爱”感人,以“爱”化人;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赏识学生,激励学生。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它说明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我们的教育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教育关注的不是哪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哪些方面更聪明。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然后赏识学生的“发光点”,使之成发“发光面”。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内心世界都潜伏着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我希望每位教师都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付出爱心,激励他们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自主探讨,学会学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理解、信任学生。
理解、信任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理解、信任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初中生,好胜心强,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总喜欢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也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理解和信任。教师要深入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处理问题时,要充分理解、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阂,多为学生着想,耐心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也必定会把老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六、一视同仁、宽容学生。
一视同仁和宽容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一个班级中的几十名学生,由于基础、智商、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成绩有好有差。教师应公平地、以孩子的心态、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心里想着每一位学生,眼里看着每一位学生,爱心惠及每一位学生。要多倾听学生的呼声、意见和建议,即使学生的意见不全面甚至错误,也要让他们说完,容他们辩解,给他们理解和改正的时间和机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要不歧视,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克服身上存在的缺点,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七、是与时俱进、提升自己。
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人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言行,皆将成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的对象。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教师的素养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才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及时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转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墨守成规的紧张课堂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研究型课堂,师生互动,共生共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
学媒体、教学手段,频繁地在课堂中使用。这种“新”无疑容易使学生佩服,既树立了教师的威信,更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只有这样,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才更容易做到民主、尊重与理解。生活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
八、加强教育,自觉尊师。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教育,使他们端正态度,提高尊师的自觉性。我们不但要教育学生逐步提高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种种权力的意识,更应培养学生尊师的思想,理解教师的育人心情,体察教师的工作甘苦。同时,也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师生关系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都站在一个崭新的角度,关注师生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而使师生真正步入彼此的心,焕发出更大的教育活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对于老师,我们应该尊敬,关心;对于学生,老师应该给予理解,应该呵护。爱如空气,人人需要;爱是阳光,谁沐浴它,都会感到温暖。我们尽力做好每一步,让师生情更真切!那么,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会在校园里尽情地绽放!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提供条件!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们努力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信任,全社会尊敬的教师吧!
参考书目:
[1]《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载《教育探索》,200年第4期(总第106期)
[2]《构建21世纪的新型师生关系》,载《陕西教育》,2003年第四期
[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4] 黎洪盛 《浅谈班主任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第四篇:浅谈农村初中
浅谈农村初中“后进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摘要:后进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加强后进生的教育管理,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促进公平教育、和谐教育的需要。本文就农村初中“后进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农村初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及农村初中后进生教育转化的做法三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敬请大方之家斧正。
关键词:农村初中 后进生 教育转化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教育由萌昧的跟师学艺的原始雏形,发展到今天的程序化、层次化、现代化、规模化的办学形式,“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始终是困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痼疾。“后进生”,顾名思义是指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又称“双差生”、“偏差生”。凡是有教育形式存在的地方,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后进生”、存在对“后进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不同时间、地域的“后进生”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农村初中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领域,“后进生”所占的比例,是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他们的教育管理,有着其紧迫性和重要性。笔者多年从事语文教学,认为“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应分三步走:提高认识、挖出症结、转化应对。
一、充分认识农村初中“后进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l、加强 “后进生”的教育管理,是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的需要。
精英教育的结果,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定的高精尖人才。但国家大量需要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管理,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2、加强“后进生”的教育管理,是减少社会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我国目前至少有约1 000万闲散未成年人,这一群体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发源地。调查显示,多数未成年人在犯罪以前有学业失败的经历。因此,加强“后进生”的教育管理,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加强“后进生”的教育管理,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的组成来看,成绩和思想表现均好的“双优生”,其实只占2 0%左右,多数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即使是“双优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忽视“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就失去了教育的真谛。
4、加强“后进生”的教育管理,是树立学校形象,保证学校长久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形象,是由其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以及培养的一批又一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所决定的。“后进生”是教育工作的必然结果,学校不能处理好这一大群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工作就很难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学校的形象和长久发展就难以保障。
二、分析成因,找出症结。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方方面面,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努力挖掘,才能找出症结。
1、家庭因素。
(1)、家长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农村家长自己没文化,也看不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看重的是别人没文化同样找了不少钱、别人没文化照样成了社会名流、甚至成了各级宣传的榜样。这种思想直接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的不重视。
(2)、单一的、不恰当的管教方式。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溺爱自己的“小皇帝”,要么信奉“黄荆条下出好人”。学生对学习要么重视不够,要么不胜压力。这些单一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形成。(3)、家长的不良习性和过重的依赖心理。绝大多数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受教育少,很多不规范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部份家长甚至把对子女的教育管理,推卸给学校、教师,造成学生的畸形发展。
(4)、不完整家庭和落后家庭经济的影响。农村初中的“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贫困学生,往往成为“后进生”的源头。他们学习上无人照管、无法照管、或经济上不许可更多照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直接影响。
2、学校因素。
(1)、教师方面,农村初中信息闭塞,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受限,教学观念陈旧,方法简单,手段落后,教学不能吸引学生,致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教学中明显存在的重好轻差,甚至赶撵“差生”,也都客观上刺激了“后进生”的衍生。(2)、学校方面,教学机制与评价机制严重脱钩,广大教师口里喊着素质教育,但实施的仍是应试教育的老一套。成绩一时跟不上的学生往往成为学校、教师升学评估的绊脚石,难免会受到不公正待遇。
3、社会因素。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起就受到社会的熏陶、锤炼。学生生活的环境、生活中接触的人和物、电影、电视等,都对学生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物质因素、又有文化背景、社会风气等因素。教育工作者常感叹“5+2∠5”,正是这一原因。
4、学生自身因素。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由小学到初中免试入学,学生无论学业好坏、思想水平高低,初中学校都必须兼收并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初中教育的难度,而且初中教学的课程量、知识深度、难度都比小学更大,学生承受不住压力而成为“后进生”也就不足为怪。
三、结合实情,转化应对。
“后进生”现象虽然有其普遍性和必然性,但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我们只要摸清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原因,尊重教育规律,对症下药,“后进生”的转化就不会是痴人说梦。
1、摸清实情,建立教育管理档案。
“后进生”的形成有其共性,也有其差异性。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知已”就是要分析自己的校情、班情,分析作为教育方的学校、教师能采取哪些转化手段,能提供怎样的转化服务,在物质上、精神上提供怎样的激励,能采取哪些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知彼”就是要摸清“后进生”人数,掌握这些学生后进的原因,建立学校“后进生”数据库、档案库,记录好转化过程,适时调整转化措施。
2、建立教育转化机制。
(1)、学校要建立以班主任为工作主体,科任教师为补充的班级转化机制。首先,在教师考核中加大学生巩固率的考核,杜绝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而赶撵“后进生”的现象。其次,加大对“后进生”转化效果的考核,在教师评优、评先、晋级、晋职上优先考虑对“后进生”转化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第三,期末或学末,评选“后进生”转化先进班级、先进教师,学校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第四,在教师中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宣传教育,要求每个教师正确面对“后进生”,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孔子“弟子三千”,也只是“贤人七十二”。号召教师们关心“后进生”、帮助“后进生”,投入到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来,形成转化“后进生”的激励机制。(2)、在对学生方面做到:
第一、给“后进生”一份真情。社会、家长和自身的压力,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后进生”尤其如此,他们得不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许,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班级的一群“特殊分子”,他们的情感最为脆弱,他们的心灵更需慰藉。老师的真情正是他们求知奋进的催化剂。第二、寻找和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学记》中说:“教育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身上的缺点,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使周围的人对其充满信心,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劣高明得多。”
第三、因势利导,激发进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有需要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特别要关注那些“后进生”,为他们创造机会,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联动机制。
“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家庭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家长的横向联系,找到学生后进的症结,并和家长共同商讨转化办法,形成统一的意见,争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社会方面,教师一是要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提高自身鉴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二是要呼吁并配合相关部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特别是对学生影响极大的游戏厅、网吧、录相厅等,以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只有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机制,才能在对“后进生”的转化中形成一张无形的矫正网,让学生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农村初中“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是一个持久而庞大的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既无统一的模式,又无捷径可循。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要树立责任心、增强紧迫感,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那么“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就会迎来一片曙光。
附论文参考: 1、1996年7月,中国和平出版社,《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运行》 主编:顾明远 2、1996年8月,四川教育出版社,《中学生心理指导100问》 主编:颜 振 农村初中语文后进生转化初探
无为县羊山初级中学 花儿无碍
中学语文异步教学法把学生分成 A、B、C(差、中、好)三层,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异步推进,遵循了教学的层次性和照顾差异性的原则。这种教学模式中,“优生”的特长培养,“中等生”的优化,经过努力,促进他们成长的措施容易落实,培养的目标也不难实现。要达到整体推进的目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后进生”的转化。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方法多样,但一些教师就语文教语文,学生缺什么知识补什么,局限性可想而知,我也曾这样的努力,后进生转化收效甚微,看来仅仅靠语文教师一方,靠课堂教学一面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笔者作了粗浅的探索。
一、诊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只有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及后进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转化工作,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但不能转化后进生,还会造成后进生的对立情绪。因此了解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诊断研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一是要确定智力、非智力及有关的诊断项目,组织诊断测试;二是开展调查,了解后进生非智力因素状态,特别是家庭情况、习惯、性格、心理状态等;三是在诊断的基础上对语文后进生进行分类。对每类后进生做整体转化研究。
经过调查了解、基础测试,发现后进生除了成绩低下、知识缺乏、兴趣低落、思路不畅的这些共同外部特征外,还有不同的外部特征,有的态度不端,有的死记硬背,有的错多且慢,有的持续性差。有的有火热的上进心却缺乏意志力;有的要求自尊却又自暴自弃,有的争强好胜又有诸多的干扰。据此种种不同特征,后进生可分为许多类型,如:家庭干扰型、精力分散型、思维欠缺型、记忆障碍型……意志薄弱型、综合型.。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一种是自身原因:如智力基础、身心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等。另一种是外部原因:教师水平、班风班纪、学校环境、家庭素质等。
后进生是一个动态的群体,在搞清楚它的特征、形成原因、对它进行诊断和分类,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转化。大多数语文后进生,只要不是弱智或有病患,是可以转化的。
二、转化语文后进生的策略
从基础训练测试和观察所发现的薄弱点入手,抓住后进生当前学习的最大障碍,针对关键,采取措施。制定各类后进生的转化方法.。
(一)优化语文后进生转化的外部环境。
农村语文后进生面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部环境差。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干扰较多。精力分散型、家庭干扰型的差生大体上与此有关,因此优化语文后进生的外部环境就成了转化的重要因素。
1、促成家长与学生、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外出经商、务工的较多,这些家长把他们的未成年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管,全盘交与学校教育,其结果多数是爷爷、奶奶照管不了,学生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关爱、监督,养成了他们任性偏狭、爱玩逃课的个性;还有些走南闯北的家长,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每月寄给大量的零花钱,任他们胡花海用,养成了孩子攀比吃穿、不思刻苦学习的不良习性。语文后进生中这些孩子占的比例较大。要转化这些语文后进生,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次作文《妈妈(爸爸),我想对您说……》,好几位同学在文中写道:“我不是不想学习,我想妈妈,想爸爸,我想插上翅膀飞到你们的身边……”还有的写道:“我一个人在家,晚上睡觉好怕,刮风下雨的时候,就更怕,我就叫几个同学陪我……”我意识到这些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沟通.。家庭干扰、精力分散,成了他们学习上的障碍。于是我发动学生开展向远方的亲人写信活动,向远方的父母倾诉心里话,或者向父母介绍学校生活,或者诉说思念之情,或者向父母表示努力奋斗的决心。后进生当然写得不够好,我主动与后进生一道修改,并与他们谈心,作文写好后,我又要求学生把它工整地抄写好,写好信封,寄给远方的父母,信中附上我致家长的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是恳请家长经常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交换思想感受,讲述他们在外创业的艰辛,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这次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家长纷纷回信,赞同我的做法,就连在家的父母也回信,夸他们的孩子懂事了,能与父母交心了。我坚信促成家长与学生沟通,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必然会对后进生成长带来良好的影响。紧接着我又通过电话保持与后进生家长的联系,要求他们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落实好监护人,我也时常把学生的在校情况通报给家长,共同担负起转化工作。
2、营造尊重后进生的校园氛围。《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写道:“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批评和处罚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但是由于教师的素质不同,歧视差生、伤害差生自尊心的现象也偶有发生。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讲、甚至搞恶作剧也属正常现象,但如果当众羞辱他,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使他们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转化工作也会难上加难。语文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单靠语文教师,全体教师都来用爱心呵护那些更需要关爱的后进生,我们应该用崇高的职业道德,博大的胸怀,共同营造尊重差生的良好校园氛围。
第五篇: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地方根据实际需要“小班化课堂教学”已经推广,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热点,其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村老百姓外出经商、务工人数逐年增多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我校生源出现了自然萎缩现象。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家长的意识也在不断的进步,许多家长希望子女在学校生活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流,得到教师的更多的个性化教学。
我校初中生源较少,13个班,每班内人数平均35人。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从容的关注每一位学生,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有利于每个学生充分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小班化教育最大优势。
二、发现的问题
目前,教师“重教不重学”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
1、本校没有成为高中优质生源基地。
2、本校中老年教师相对较多,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很多教师只凭老经验教学,跟不上课堂改革发展的要求,上级的课改要求在老教师群体中实施有难度。
3、本校青年教师相对较少,尤其近几年新分配的大学生很少,课题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最好在青年教师身上,所以学校上下要改变思想作风,鼓励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给青年教师拥有的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
4、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有序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性等方面有待加强。
课改是什么?就是改变传统的课堂上只有传授,极少思考的教学局面,让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直面当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挑战,面对初中出现的新问题,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精办初中,质量优先”的发展思路,坚持“面向每一位学生,为学校明天做好准备”的办学理念,要站在为“教学生一天,育学生一生”负责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树立“学生为本、高效课堂”的旗帜,课改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力求构建《初中小班化“学生课前预习、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力争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理论依据: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理论。“小班化教学”是初中办学从形式到内容的一次变革。“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于两千多年前对教育提出的精辟论断,他的这一理论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同样提出了“因材施教”。而“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少这一特征,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课堂教学,使孔子的这一理论落到实处。
2、教育机会均等理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这是学校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标志。小班化教育则是针对目前学生数减少的形势而提出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外,这一举措已经开始实验并得到了认可:在美国,在法国,墨西哥,英国,在日本,小学与初中每班人数降至35人以下甚至更少;在国内,21世纪初,北京、上海、杭州等对实施小班化教学进行了专题研究,已经取得了研究成果和经验。
四、初中发展优势
1、成绩优势
马庄初中虽然地处诸城的西北角,但是论教学质量还是骄傲的。我校近几年中考升学率都在50%以上。我校在农村,学生父母去城里打工的很多,导致有较多的留守儿童,即使这样,2013年的全市中考,我校化学和历史两科全市第一、生物第四、物理第六。
2、师资优势
本校有传承多年的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职业理念以及热爱学生、严谨笃学的职业风尚。教师队伍中有领军带头人。有高级教师4人、中学一级教师35人、潍坊市教学能手3人,潍坊优秀班主任2人,诸城市级别的荣誉更多,教师兢兢业业、有爱心、有责任感。
3、硬件优势
从教学设施上来说,教室、计算机设备、多媒体、实验室条件等学校硬件条件满足教学的需要。
4、小班优势
实施“小班化教育”将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发展。一方面,它是课堂教学领域的教育现代化的一项体现,是当代优质教育、发达教育的一种象征与发展趋势。在中学阶段实施小班化教育将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寻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和实现形式。进入新的世纪,人们教育民主化的愿望将会更加强烈,家长希望孩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平等的教育成功的机会,小班化教育为每一个学生增加了更多教育平等的机会,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小班化教育”的提出为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既可以提高教育标准化、现代化的程度,又可以有效地保护教育资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五、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4月)
通过看书、上网、查阅资料,收听了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报告、衡水中学校长的报告,给了我特别大的启迪。
校长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领导班子多次坐下来分析本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次研究,一致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决定先在本校的青年优秀教师中通过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
2013年4月末,召开了“课改教学改革会议”,宗旨是: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积极行动,落实贯彻。为“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统一了思想。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创造高效课堂,要把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一有意义:要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有良好的、主动的情感体验,越来越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有效率:要让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三有生成性:在课堂中,要有学生和教师情感、智慧、精力和思维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
教学一定要与科研相结合。教师只有通过科研工作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以教研组为单位,结合实际教学制定详细计划,进行校本课题研究。以“小班化、分组探究”教研为突破口,以“学生先带问题预习,老师后点拨讲授”为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施“导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探索高效课堂,立足自身实际,把校本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口。做到:八个研究即(1)研究考纲。(2)研究学案。(3)研究教材。(4)研究学情。(5)研究教法。(6)研究作业。(7)研究辅导。(8)研究考试。目的是让教师有针对性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效,把培养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动机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解决让学生想学、会学的问题,尽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课堂,使学生通过分组在课堂上高效地合作交流,给每一位学生思考提供一个足够的空间,创建和谐、民主、高效的课堂,让每位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就是研究方法、实施途径等运作方式做了具体阐述,为全面实施《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5月——7月)
学校先后组织了“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培训、开展了全体教师参与的《小班化自主教学研讨课》活动、优秀青年教师的《小班化“自主学习”研究》课堂竞赛活动。5月初,邀请了市教研员等专家来我校进行教学指导和调研,同时我们还根据上级要求多次派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外地名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科研工作经验。老师们去了诸城市龙源学校参观学习,学习了“和谐高效,分组联动”课堂是怎样构建的?学习了“三大理念、四大要素、五大板块”。我们通过学习、参观和教研员之间的互动:“听课——评课——再听课——再评课”,感悟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获得了宝贵的课改经验。同时,校领导先后出台了《初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初中教师职称评审教务处考核项目评定办法》、《初中“自主学习”课堂评价标准》、《初中教育教学奖励方案》、《初中学生星级评比》、《初中学生成长手册》等运行机制。
为了使课改工作取得有效性进展,40岁以下的青年老师做了一节“小班化课堂报告”,课前要求进行集体备课活动,严格按学校《集体备课制度》,认真组织备课,极大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大力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领导思想达成一致,深入课堂,与教师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据统计,上学期校领导班子听课评课次数达到200次以上,通过一阶段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框架搭建。具体如下:
1、老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老师通过编制和引用导学案,给学生设定预习的范围、方法和提纲,给学生确定重点、难点,做好预习笔记。分为总体预习、单课预习和单元预习等。
总体预习:老师指导学生了解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内容安排,并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和结构项目为主线,通过任务型活动和完成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
单元预习:老师引领学生浏览本单元的内容,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框架的感知,再根据学习内容提出预习要求。其次,指导学生明确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课预习:老师指导学生预习本课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通过做习题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听课时能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
2、老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要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教师给各组明确每科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给每班安装了2块大黑板,把学生按学习情况合理搭配分成6—7个小组,每组4-5人。每组设有组长和副组长,起协调管理作用,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探究活动。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察言观色、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的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成为学生的点拨者,对学生点拨要“到位”而不“越位”。
在时间上,实施“10+35”时间模式,即教师点拨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不少于35分钟。实施学生先预习,老师后点拨,当堂训练,当堂达标。老师要注意活动过程中对各小组的指导,尤其要重视对那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组成的小组的指导工作。
老师要以激励为主,如果学生有点滴成功,微小进步,就要给予学生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3、老师指导学生自主作业
老师指导学生自主作业一定要做到“三个并重”学习困难的、中间的、即好的学生并重;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并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社会教育并重。“四个学会”即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生活。
学生作业要有针对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中等生、优等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时效性:以强化和巩固当堂或一单元内所授重点、难点知识为主。有适量性:不布置大量重复抄写、机械性作业,防止学生陷入题海。
第三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阶段(2013年9月——11月)
1、教师利用导学案让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完成自选题目,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高起来的有效活动形式。
3、通过课后自主作业,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逐渐形成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4、力争达到教师会教、善教、乐教,学生会学、善学、乐学的目的。
5、教学课堂由“静”变“动”,由“教”变“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方面
学生课前能够积极主动预习,课上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课后主动拓展知识视野,学生把学习建立在积极主动参与和促进其能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突出表现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课堂上善于向老师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学习困难、中间的、好的的各类学生得以关注,处处有平等参与的机会,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综合逻辑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一部分学生绘画、演讲、书法、合唱等比赛中得到了展示。
一个学生说:“以前我在课堂上最多发一两次言,现在我每节课都要有很多次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胆子也变大了。”反思课的演讲,尽情展示着学生的才能,他们发自内心的大声说出:我能行!
老师方面
通过《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的研究,我们的教师开始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反思的目光看自己,老师都相信“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老师们在课改教学过程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欣赏,不再吝惜赞扬,不再高高在上,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而民主。平时只要学生有闪光点,老师都会不惜笔墨的大加鼓励,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自信、快乐。老师们能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让师生之间获得更多的交流。
年轻教师迅速脱颖而出,成为课改教学骨干,教师的学习意识、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六、思考
魏书生说过: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要守住我们自己的优点,改革是为了解放学生,更是解放自己,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教师的教学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超过自己,老师由主演变成导演,由师长变成朋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们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问题。
今后,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课题实验研究,探索《以学生为主、当堂达标》有效课堂之路,坚持“精办初中,质量优先”的发展思路,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幸福的高质量、现代化、特色化名校,为马庄的父老乡亲做贡献。
七、2013年4—11月主要成果:
4月:校名师到龙源学校做诸城市初一复习观摩课1节。
5月:校教研组研讨《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并做示范课10节。6月,青年教师在校开展《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汇报课20节,听课人数223人次。6月17日到28日学校开展全校“教学开放日”活动,开设老师观摩课12节,听课人数215人次。
7月校名师到龙源学校做诸城市小班化教学示范课1节。9—11月:
班主任做晨读课、晨跑课、读书课共计800多节。
每位导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谈话共计1000次以上。学生做反思观摩课10节。
根据教育局提出的海量阅读,学生自编自导《我爱读书,书香校园》活动。参与率:初一100%,初100%,获奖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