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在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维权作用

时间:2019-05-12 16:2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会在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维权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会在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维权作用》。

第一篇:工会在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维权作用

工会在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维权作用

王慧民

【摘要】:工资是企业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针对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不公和分配无序的现象,工会组织应重点维护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权益,加强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话语权。

【作者单位】: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

【关键词】: 工资 职工 工会 维权

工会在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维权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分配体制的改革,我国职工的整体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过低,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增幅缓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内部经营者与普通职工群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针对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不公和分配无序的现象,工会组织应当重点维护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权益,加强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话语权。

一、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状况简述

工资是企业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当前职工工资收入的状况:

一是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增长缓慢。据北京市总工会的调查,2004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28348元,地方国有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18375元,比全市职工的平均工资低了近万元。近年来,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02年至2004年分别为14.57%、16%和17.9%;而同期地方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分别为7.74%、11.92%和12.7%;地方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占当年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分别为70.3%、67.8%和64.8%。可见,企业职工工资低,增长速度慢且呈逐年下滑之势。

二是企业内经营者与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且呈扩大趋势。例如,北京市2002至2004年,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同,国有企业经营者与职工的收入差距的最低倍数分别为:

1.36、2.07、2.14;最高倍数分别为13.36、27.81、74.52;三年的平均倍数分别为6.16、7.41、9.19。据国务院国资委的调查显示,中央企业2002年职工与经营者工资收入的差距为12倍,2003年就扩大到13.6倍;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对1883家各类企业调查,企业总经理与普通职工年平均收入相差3—15倍的占61.2%,相差15—25倍的占14%,相差25—50倍的占7.4%,相差50倍以上的占6.4%。

三是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混乱。企业经营者自行确定劳动定额、超时加班、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劳动定额畸高,职工必须加班加点才能得到基本工资;压低计件工资单价,职工尽管加班加点,但工资仍然低微;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存在着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双重扣减职工(主要是农民工)收入的现象等等。据中国国防邮电工会调查,电信行业的劳务派遣工收入只有同岗正式工的1/3。另外就是拖欠企业职工工资。据全国总工会的统计,截至2005年10月底,全国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达215亿元,虽比2004年减少129亿元,但新的拖欠仍有11亿元。

总之,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格局中,企业职工仍是收入最低的群体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低收入职工群体,极容易转化为困难职工群体和特困职工群体。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统计,户主为企业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的城市贫困户占整个城市贫困户的86.9%,是城市贫困户的主体。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5年全国立案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31万件,其中劳动工资争议案件10.3万件,占立案总数的33%,是各类案件中比例最高的。企业职工长期低工资收入是影响我国职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消费不足的重要根源,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维护企业职工合法的工资收入是工会组织最基本职责。只有了解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状况,才能对职工工资收入进行有效的维护。

二、维护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是工会的职责

目前,我国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实行的是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的体制。企业职工工资的决定形式基本有两种,一是由企业单方决定;一是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或通过其他民主管理形式共同决定。许多企业采取的都是企业单方决定工资的形式,而由企业经营者单方设计制定的调资方案往往带有极大的倾斜性——企业利润向企业高管、中层管理人员严重倾斜,极少数经营者上涨的工资份额是绝大多数职工群体上涨份额的好几倍甚至数十倍。这就使企业职工的工资不仅低于职工平均工资,而且在企业内部与企业经营者的工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同时,企业为了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势必谋求以尽可能低的人工成本换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就使企业职工与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差别以及矛盾冲突显现化,职工的工资收入成为企业的核心矛盾,企业成为劳动关系矛盾聚集的场所。在这种情况下,工会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第一责任人应通过建立健全维权机制——民主管理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工资协商制度等,维护职工劳动权益,合理确定职工工资。

按照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结构必须要有一个由政府、企业(资方)、工会三方互动、相互制约的协调机制。可见工会在维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稳定方面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在企业中更是如此,企业工会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处在促进企业发展、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工会法》和新近下发的《企业工会工作条例(试行)》都明确规定,企业工会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依法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劳动报酬等专项集体合同,并将劳动报酬等问题作为协商重点内容。市场经济将企业工会的维权职能放到了突出位置。

在市场化进程中,经济的增长,不会自动带来公平的工资收入。就企业工会而言,必须坚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由职工与企业经营方共决的原则,推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坚持职工工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监督企业决不能以不给职工增加工资、压低工资甚至拖欠职工工资为代价换取所谓“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企业“自主分配”,一方面它打破工资分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对通过市场的手段调整劳动力资源配置,调动职工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让一些企业过分放大“自主权”,致使企业内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凸现出来。这就必须要保障工会代表企业职工在工资分配、改革等方面的话语权和监督权,使工会真正成为职工工资收入权益的代言人,阐明工会的主张。并且,当职工的工资收入受到侵害时,职工能够找到有效的维权途径——工会组织。

三、工会维护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的有效手段

工资收入分配是企业职工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企业工会最为关注和有所作为的重点。要保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的正常增长,一方面,要通过政府加大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调控的力度,规范企业分配秩序,逐步解决企业职工工资收入过低的问题,让普通职工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要通过工会推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建立,即职工工资由企业经营方与职工通过集体协商共同协商决定。

工资集体协商是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方式,是通过劳资谈判合理确定工资水平的有效手

段,也是工会参与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发挥维护职能的具体操作手段。这是值得借鉴的市场经济国家调解劳动关系解决劳资纠纷的通行做法。集体协商的过程是劳资双方合作博弈的过程,它的核心就是利益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如果工资集体协商较好地协调了企业内部的工资收入分配矛盾,就可调动劳资双方的积极性,达到企业和职工互利“双赢”的目的。

我国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就是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把职工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切实解决企业工资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协商出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工资方案。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有所侧重。生产经营正常和效益较好的企业,就是参考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指导线、劳动力指导价位、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重点就工资水平、奖金分配、补贴和福利等进行协商,重在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和调整机制。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的企业,重点就职工工资支付保障、工资来源、离岗职工生活费发放标准等问题进行工资协商,重在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改制过程中的企业,要重视从理顺内部分配关系入手,重点协商确定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和办法。实行计件、计时工资制的企业,重点就劳动定额、计件单价、计时工资标准等进行工资协商。对职工人数较少的企业,可通过开展区域、行业工资协商加以有效覆盖。对一定区域内行业集中度高、产业特色鲜明的企业,可以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对拖欠职工工资的企业,要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着力解决部分企业存在的拖欠、克扣职工工资问题,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总之,通过工资协商制度的有效运作,推动企业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工资共决和制衡机制,确保企业职工工资收入随效益增长而增长,共享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进行工资集体协商,首先要建立健全工会组织。这是解决集体协商谈判主体资格、真正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工会组织,就失去了工资集体协商的一方主体,工资集体协商也就无从谈起。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企业工会77.3万个,企业工会会员1.11亿人,占全国工会会员的74.2%。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不断扩大工会覆盖面、增强工会凝聚力,加强了非公企业、外资企业的工会组建和把农民工纳入到工会组织的工作,可以说是为工资集体协商建立了组织基础。但有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会必须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行政一个部门的状况。工会主席的行政化身份,难以使工会成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工资集体协商易流于形式,所签订的工资协商协议大都是格式化的。二是非公企业工会必须转变由资方控制的状况。调查表明,私营企业的工会主席绝大多数由老板的亲信甚至由老板娘担任工会主席;外资企业的工会主席大部分由企业的副经理或副厂长担任。在这种情况下的工会一般没有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要求,并且从根本上讲也没有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资格。可见,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工会主席直选势在必行。

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还要有一支知法律、懂管理、会核算的企业工会协商谈判队伍。企业工会方的协商谈判代表主要由企业工会主席、专职工会干部、一线职工代表等组成,各级工会组织应加强对集体协商工资代表的培训,帮助协商代表增强责任意识,掌握协商谈判知识,提高协商谈判能力。一要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经济管理和企业财务知识的学习;二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状况和企业劳资管理状况;三要掌握谈判技巧。通过工会主张的说服力,使职工在企业与职工利益共同体中获取应有的利益。而且鉴于工会干部参与工资集体协商的能力不足和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实际,聘请企业以外的有关专业人员作为企业工会方的谈判指导员,对企业工会方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取得谈判主动权显得尤为重要。以协商谈判指导员的身份作为第三方,参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质量。一是作为企业之外的人员,提出的意见容易被协商企业的劳资双方所接受;二是能够代表企业工会和职工讲出一些他们不便直接提出甚至不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能够广泛吸取各地总结出的好经验,在指导企业的具体协商过程中发挥其作用。因此,建立

一支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为各级工会、特别是企业工会提供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多协商技巧的专业人士,势在必行。

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要特别发挥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的作用。通过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一是有利于解决企业工会所处的依附地位,使其难以有效地开展协商对话的问题;二是有利于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率低,职工难以形成有实力的工资集体协商一方的主体问题;三是有利于解决高新技术人员和农民工这两部分群体职业流动性大,普遍缺乏集体和民主意识,缺乏集体归属感和通过工会组织主张集体话语权的问题;四是有利于解决工资集体协商的难点问题。工会代表职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目标是争取合理利润基础上的报酬最大化,这是工资集体协商的难点。区域性行业性工会可以在更高层面兼顾职工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即在保证就业机会的前提下主张劳动者最大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当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危机时,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也必然会教育职工与企业同生存、共患难,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五是有利于保证企业一级工资集体协商的工资标准不低于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所签订的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议的规定。

[收稿日期]2006—12—09

第二篇: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调查表

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调查表

_______女士/先生:

您好!我是xx市场调查公司的访问员,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方面的调查,目的是了解人们对工资的看法和意见。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真实地反映了您的情况和看法就达到了这次调查的目的。希望您能积极参与,我们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调查要耽误您一些时间,请您谅解。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对于以下的问题您只需在您所选的答案前打钩,以下均为单项选择:

1.您的性别:

男女

2.您的年龄:

25岁以下25-3435-4445岁以上

3.您接受教育的程度:

专科以下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

4.您的工作性质:

管理工作技术工作行政工作其他__________

5.您所在公司的行业:

商业服务业钢铁、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建筑和房地产业 医药化工业文教体育卫业农林牧渔其他_________

6.您的年收入水平:

2万以下2-4万4-6万 6—8万8-10万10万以上

7.您的工作年限:

1年以下1-3年3-5年 5-10年10-15年15年以上

8.您是否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是否

9.您认为您的工资与您的付出是否相等:

是否

10.您对目前的工资计算方法了解吗:

了解不了解

11.您每个月的工资是否存在算错情况:

存在过不存在12.贵公司对于工资的支付形式

银行卡现金

对下面的每项陈述您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满意程度,选自相应的1、2、3、4、5分即可,其中:1表示很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表示一般;4表示满意;5表示很满意。

13.在本地区您对您的薪酬:

12345

很不满意

14.在同行业类似岗位您对您的薪酬:

12345

很不满意

15.您对企业总体薪酬激励程度评价打分:

12345

很不满意很满意 很满意 很满意

第三篇: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调查问卷

企业工资职工工资收入分配调查问卷

(填写对象为企业职工)

1、您的工作岗位是:(请在所选项的数字上打√,下同)

① 一线职工;

②一般管理人员;

③技术人员

④营销人员;

⑤后勤服务等辅助岗位职工。

2、您是(单选):

① 本地职工;

② 进城务工人员;

③ 由派遣公司派遣的劳务工。

3、您是否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① 是;

② 否。

4、您目前的工资年收入是:_________元。

4、您对自己的工资收入水平:

① 满意或较满意;

② 比自己预期的低,但还能接受;

③ 较低且不合理;

④ 不满意。

5、您认为能改善自己工资水平的途径是(可多选):

① 自己与企业行政协商;

② 找企业工会出面反映;

③ 通过工资集体协商;

④ 其它

7.贵公司以怎样的形式来支付工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工资收入偏低给生活造成了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无拖欠职工工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节假日,休息日工资结算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工资增长的幅度和速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状况的调查报告

总工会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状况调研组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改革的日益深化,城镇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总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职工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体制、机制、法制和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以工资收入分配为核心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见突出。为了准确把握我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弄清存在的问题和症

结,推动建立科学的工资调控机制和企业内部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维护职工收入分配权益,省总工会于2005年7-9月份,对近三年多来我省城市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选取沈阳等6个市的9个行业及沈阳铁路局、辽河油田等2个产业,共140户企业、1400名职工为样本,以抽样问卷和填写调查表为主,同时听取劳动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全面介绍和各市各产业工会的汇报,分别召开部分企业经营者、劳动工资负责人座谈会、企业工会主席座谈会、企业一线职工座谈会,以及对部分一线职工进行个案访谈和对部分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等,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现将调查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全省来看,经过多年努力,以“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工资分配和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虽然这种新机制还相当不完善,但从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机制状况、企业现行分配模式及特点、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情况来看,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机制建设,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积极的方面迈进,主流是好的。

1、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机制状况。调查表明,随着改革改制的推进,我省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的权力逐步落实,过去那种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和思维观念正在逐步退出,企业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和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工资水平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对企业调整工资水平发挥了主导作用。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在企业决定工资分配中,也有了较多的思想基础。调查显示,因企业效益增长而提高工资的占54.8,有61.7的企业在招聘职工确定工资或调整职工工资时参照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企业决定工资分配时,31.1的企业认为“经营方应当听取了工会或职工代表意见后决定”,59.7的企业表示“应当由企业经营方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决定”,两项之和是90.8。有54.8的企业认为职工参与企业分配最有效的方式是“职工代表大会”,23.8的企业认为是“集体协商”,两项之和是78.6。另外问卷还显示,75的企业在因各种原因需要降低职工工资时,遵循了“经营方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决定”的程序。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看,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的方式不同。国有、集体企业工资调整方案一般都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施行;部分私营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通过建立职代会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在工资分配上发挥了一定作用。统计表明,83.3的职工认为,工资集体协商在企业工资分配中“作用很大”或“有一定作用”。

2、企业现行分配模式及特点。绝大多数企业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模式和以岗位工资为主、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分配制度,少数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工效挂钩、依据“两低于”原则自主决定工资总额的办法,约占总数三分之一的企业实行了经营者年薪制。在各类企业中,最基本的工资支付形式是计时工资,以计时形式领取工资的职工占90.9,以计件形式领取工资的占9.1。问卷统计,在8小时之内能够完成规定劳动定额的职工占88.8。企业现行工资分配制度突出了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工资薪酬占有份额,收入分配明显向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倾斜,职工各个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全面拉开了差距和档次。调查显示,企业涨工资优先考虑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的,占调查企业的57.2。这种以技术和管理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岗位工资分配制度,对促进职工学技术学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

3、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情况。各级政府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企业工资分配的办法和措施,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要求,有利于在工资分配中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的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工资手册和最低工资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资指导和调控制度。大连、丹东两市还开展了企业人工成本信息试点。这些制度在指导企业进行工资分配中程度不同地发挥了一定作用。其中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控作用比较明显。职工问卷显示,93.3的职工,其工资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79.2的职工工资没有过“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企业问卷显示,在企业因经济效益下降或资金困难不能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时,有88.5的企业回答能保证职工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

工资标准。

二、存在问题

调查表明,我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处于探索过程和初始阶段,尚未完全步入依法运行和科学操作的正轨。因此,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相当数量的一线职工收入偏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企业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大、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拖欠职工工资问题

比较普遍、保险费缴纳很不到位。

1、相当数量的一线职工收入偏低,工资增长缓慢。从调查情况看,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水平总体上仍然偏低。问卷统计,职工认为企业分配中存在主要问题是“工资水平低”的,占17.3,“工资增长缓慢”的,占33.5,“工资长期不增长”的,占10.3。工资收入低和增长缓慢具体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从职工工资与最低工资标准比较看,调查数据显示,工资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元以下)”、“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100元)”的职工总数占43.7,而“大大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00元以上)”的只占56(见表1)。

表1:职工工资与最低工资标准比较人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80

6.6

6.6

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元以下)

234

19.2

25.8

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100元)

217

17.8

43.7

大大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00元以上)

685

56.3

100

二是从职工工资收入增长频率看,问卷统计,2002年以来,收入明显增加的仅占53.2。3年来工资一次没涨过的占38.5,仅涨过一次的占30.6,两项合计占69.1。而企业经济效益与3年前相比没有变化和下降的占40.4,说明相当一些企业效益好但并未给职工增加工资。三是从职工工资增长幅度看,虽然在总体上职工工资增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水平都比较高,但一线职工增资幅度并不高,一次涨工资在10几元至几十元的不在少数。四是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掩盖了部分岗位和离岗职工收入偏低的事实。据调查,企业辅助生产工人、服务人员、销售人员,是收入最低的一个群体,占职工总数23.2。按2005年4月份工资测算,销售人员平均工资收入是所有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的87.7,辅助生产工人平均工资收入是所有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的83.2,服务人员平均工资收入只相当于所有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的71.6,一些职工工资收入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离岗人员与在岗时相比,收入更是大幅度减少。据问卷统计,企业非职工个人原因造成职工暂时离开生产岗位,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标准是,按生活费支付的占27.9,按最低工资支付的占13.2,按基本工资支付的占39.7,分文不发的占4.4,而按全部工资支付的仅占14.7。据抚顺市调查,全市比较集中的四个行业离岗职工总数20万人,2004年平均生活费仅为1198元。应当说在岗职工工资的增加,在相当程度上是与部分人员下岗减少工资支付密切相关的。五是从职工对个人工资收入的评价和满意度看,认为本人的工资收入水平在所在城市属于“中等偏下”和“低收入”的达50.8,“中等”、“中等偏上”和“高收入”的,只占45。职工对自己收入状况“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54.8,“不满意”的比例达45.1(见表2)。

表2:职工对本人收入状况评价

您认为您的收入水平与

3年前比较

您认为自己的收入在所有城市属于哪个档次

您对自己目前的收入满意吗

提高了

53.2

中等以下

50.8

满意

12.6

没有变化

30.7

中等

34.2

基本满意

42.2

下降了

16.1

中等以上

10.8

不满意

45.12、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大。2004年职工总收入(税后)按地区分,除了两个产业外,最高的是大连,为17659.93元,最低的是丹东,为9550.38元,两者相差近2倍(见表3),如果将两个产业计算在内,则收入最高的是辽河油田。按行业分,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为22543.17元,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为9989.34元,两者相差2倍多。按企业分,最高的是国有独资企业为18043.56元,最低的是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为9619.74元,两者相差近2倍。

行业间和企业间工资差距在所调查的6市反映情况类似。如据抚顺市调查,目前该市职工收入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软件业,2003年和2004年职工的年收入分别为26977元和41907元,增长幅度为55.34。而收入居倒数第一、二位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职工年收入,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7175元和7985元,两者分别相差3.76倍和5.25倍。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的职工年收入与全市职工2003年和2004年的平均工资12025元和13915元相比,也分别相差2.24倍和3.01倍,而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据大连市调查,从行业分布看,2004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平均工资最高,达41477元,其次是金融业,为32965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居第三位,为27809元,分别高于省平均工资水平12.2、36.2和30.8。而采矿业平均工资最低,仅为9959元,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13404元。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职工工资收入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隐形工资无法调查核实,主要反映在某些特殊行业或垄断行业尤其是管理层,其隐形收入部分甚至远远超过显性工资收入,从而形成了更大的收入差距。

3、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一是决定工资分配的随意性比较大。一些企业不是严格依法和依照政策对工资收入分配进行规范操作,而完全由企业老板凭心情,由经营者个人说了算。这类问题,在采矿、医药化工等行业、港澳台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比较突出。二是劳动定额和计件工资单价的计算缺乏依据,存在劳动定额偏高,工资单价标准偏低的问题。问卷统计11.2的职工反映在8小时之内基本不能或完全不能完成劳动定额,每天需要加班2小时至4小时才能完成工作量的占28.8,需要加班4小时以上的占4.7。反映计件工资不合理,计件单价偏低的职工占35.8。抚顺一家化工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取消基础工资,职工反映,一线职工星期天不休息,每月纯收入扣除养老保险只剩800元左右。同市另一家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干活最快的女工一个月工资收入也不过500元到700元。三是部分企业收入分配不透明。主要反映在金融保险业、私营企业和实行年薪制的企业。特别是某些实行年薪制的企业,领导者的收入被当作秘密和纪律,不得在员工中互相探听或谈论。有的工会主席怕对经营者确定的年薪在职代会上通不过,只得偷偷盖章上报。调查统计,有32.3的职工对企业经营者及管理层的收入情况“知道一点”,有44的职工“不知道”职工反映,所谓“知道一点”也是道听途说。四是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过大。目前,在企业收入分配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向企业高级管理层倾斜的倾向。高管层与一线普通职工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据大连调查,有些企业为达到年初确定的经营目标,取得经营效益奖励,而不惜以职工工资充利润,从而保证自身的效益年薪或年终奖励,而大部分企业管理干部的工资收入均按经营者收入的一定比例递减,致使经营者年薪的收入越高,经营者和管理干部收入占企业的工资总额份额则越大,剩余由职工可分配的部分则越小。很多职工认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收入过高,且考核很难量化,而一线生产工人的收入偏低,且考核严格;企业亏损减薪,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工资却不减,这种反差使职工感到很不公平。五是加班加点工资不兑现。调查反映,相当数量的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给付加班加点工资,有的甚至把加班工资计算入最低工资标准之内。据职工问卷统计,有49的企业,以各种理由克扣或不兑现职工的加班加点工资,而按法律规定支付的只占51。调查还显示,有11.5的企业在经济效益下降或资金周转困难不能及时足额支付工资时,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职工工资。

4、拖欠职工工资问题比较普遍。这次调查中涉及的6市和两产业,除了大连和沈阳铁路局职工反映拖欠工资很少外,其他各市反映拖欠工资问题都比较严重。据省总工会调查统计,截止今年6月份,全省企业累计拖欠职工工资总额为63.3亿元,被拖欠职工324万人,上述6市2产业拖欠职工工资总额达25亿元,其中抚顺拖欠总额最多,为10.1亿元。职工问卷统计,有14.2的职工曾经被拖欠过工资,其中累计拖欠12个月以下的占94.9,12个月以上的占5.1,人均被拖欠工资3123.30元,其中辽阳市拖欠人均数量最高,为4483.73元。职工工资被拖欠,有的是因为企业临时困难;有的是企业长期停产、半停产,没有能力给职工开工资;有的是政府拖欠行为;还有的则是企业钻法律政策空子造成的拖欠。

5、保险费缴纳很不到位。此次调查统计,企业为职工缴纳了一种以上保险的占98.5,没缴纳任何保险的占1.5,但是缴纳保险的险种和比例参差不齐,并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依次呈大幅度下降排列。

特别是缴纳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随意性较大。很多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把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看作是企业的一种待遇,一种笼络人心和留住人才的手段,而不是当作企业应尽的义务,致使其参保面十分有限。

三、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法律政策宣传不到位、政府部门监控指导乏力和管理缺位、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健全、企业内部工资决定机制不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过低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是主要原因。

1、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一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资分配是否还需要政府干预存在误区。认为搞市场经济,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用不着再实行宏观调控。二是对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经营者决策风险之间不恰当关联。认为企业经营好了,功劳主要归经营者,企业经营状况不好,风险和困难则由职工共担。三是对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的理解存在错误认识。认为自主决定就是企业主说了算,职工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接受。

2、法律政策宣传不到位。影响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规范运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对法律政策了解的匮乏。调查发现,一些企业经营者特别是私营企业老板,对职工参与企业工资分配的要求和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不了解,因而出现许多盲区;相当一些职工对工资方面的法规政策不清楚,对侵害自身权益的现象表现茫然。据问卷统计,企业对政府宏观控制手段完全了解的只占30.7,“知道一点”而不完全了解的占56.7,完全不了解的占12.6。职工不知道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占33.2,不知道本人工资是否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占14.9,不知道法律规定加班工资支付标准的占18.5不知道是否缴纳了保险的占3.4。

3、政府监控指导乏力、管理缺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工资问题的研究弱化。调查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如何开展科学的收入分配工作,目前无论从规律的研究上,还是从具体操作环节的研究上,都存在着空白,难以指导企业按照规律办事。二是组织体制建设弱化。放开了微观管理,同时也在组织机构上弱化了宏观管理。劳动主管部门工资管理职能淡化,人员减少,有的市甚至撤销了劳动工资专门管理机构,或者将其职能同其它部门合并,导致在管理工作实施上出现薄弱环节。如问卷显示,54.9的企业反映,上级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没有对企业制定劳动定额实行过指导,对于企业违反劳动法的行为,由于劳动监督体制弱化和人员严重不足,也仅限于举报查纠,工作不能完全到位。三是宏观指导配套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和有力。政府对企业工资管理的主要手段,如工资指导线,由于认识的偏差和缺乏行业具体指导性,以及企业实行工效挂钩的分配方式等原因而难以参照;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由于缺少岗位工作条件、行业特点以及信息不准确等原因,相当一些企业不愿参照;另外还有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由于建立初始不完善和缺乏约束力,执行起来效果也不甚理想。四是政府有关部门职能协调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地反映在劳动工资手册制度的实行上,由于个别部门为了局部利益,不按章办事,使工资手册对工资应有的监管作用难以发挥,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4、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位,是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混乱的重要原因。这不仅表现在国家关于企业工资分配基本的法律法规存在空白点,如没有《工资法》、《工资支付条例》等,也表现在已有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措施很不完备。我省在企业工资分配方面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也存在着滞后和缺位、不完善的问题。如全省《工资支付办法》至今尚未出台,工资立法更是空白,使得工资收入监管和分配问题难以依法规范。

5、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和工资决定机制不完善。虽然目前企业普遍实行的岗位工资制度总体上有它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可操作的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和严格的考核体系,因此在具体落实上有一定的随意性。调查表明,虽然企业有47.9的职工认为岗位工资制度很好,但同时有45.5的职工对实行岗位工资制度的效果评价是“一般化”,说明这项分配制度还需要加以完善。另外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上,职工民主参与薄弱,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不到位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调查反映,由工会代表职工与行政进行的工资协商谈判的机制只在某些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有所进展,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尚未开展规范的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占64.8。一些单位开展了工资协商活动,往往是个别协商、个人协商,事后协商,没有形成一种法定集体协商制度。集体合同就工资问题协商的内容也仅限于一般原则性的条款,对推动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没有多大意义。影响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进展的原因,有30.9的企业认为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23.6的企业认为是“经营方与员工方(工会)地位不平等”,12.7的企业认为是“缺乏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从企业实行年薪制情况看,职工知情权和参与权落实更差。据调查,80的企业负责人年薪制方案由主管部门来确定,经过职代会讨论的只占35.7。企业对实行年薪制的反映是,认为企业经营者年薪应与职工工资挂钩的占37.5,认为应与职工工资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的占40.6,两项合计78.1,但实行的结果却很不一致。经营者年薪比例过高和不透明,造成职工不够理解,有23.9的职工表示反对实行年薪制,而明确赞成的只占37.9。有些企业经营者给自己规定高额年薪,不与企业经营状况和职工收入挂钩,严重损害了职工分配权益。

6、最低工资标准过低。近年来我省的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速度明显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如1996-2002年我省社平工资增长121.3,而同期我省最低工资标准仅增长33.3,2004年我省最低工资标准只接近于职工平均工资的40左右,位于国际通行标准40-60的下限。此次调查中企业对这个问题反映比较突出,据133户企业调查,认为最低工资标准偏低的占66.9。

7、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突出。劳动力供大于求,是我省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突出矛盾。劳动者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在很多问题上不得不委曲求全。如签订劳动合同问题,主要取决于老板的态度;还有加班工资问题,一些职工表示,即使知道法律规定,也不敢向老板提出要求,否则就要面临下岗和被辞退的危险。用人权和待遇权基本掌握在企业老板手中。

四、几点建议:

解决好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改革相适应的企业分配制度,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保护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建设和谐___,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通过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加快工资立法和执法监督、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政策调控、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管理和对垄断行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监管、切实解决职工工资拖欠问题、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大力推进职工教育和培训等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1、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和宣传。要组织力量,切实加强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理清思路,制定办法。建议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研究班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研究当前企业分配问题,探索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指导和推动企业分配的法制化科学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工资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使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规定,不留死角地宣传到每一个企业的每个经营者和员工。

2、加快工资立法和执法监督。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在积极推动全国人大加快工资立法的同时,从我省实际出发,尽快将工资支付条例纳入人大立法规划。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工资支付的有关问题做出规定,明确企业职工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总体框架、基本制度、政府宏观调控企业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强化对企业工资分配的约束与管理。特别是要明确规定与最低工资标准相关的法律行为与责任。解决好省劳动厅等部门加强执法检查所必要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费预算等问题,并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等社会力量相互配合,定期对工资分配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当前要重点推动解决职工加班加点工资和保险缴纳不到位等问题。

3、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政策调控。一是要建立政府协调统筹研究工资分配问题的工作机制。建议政府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定期召集各有关方面,共同研究企业工资分配重点解决的问题,如对劳动定额、连续生产行业的工作时间、特殊行业津贴、补贴以及与企业工资分配密切相关的保险、福利等内容,拿出解决办法和建议。二是强化政府部门对企业工资政策的执行协调能力。劳动、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要统一步调。对没有经劳动部门审核工资总额的企业,税务部门不允许企业把工资总额作税前列支,银行不得为谋求商业利益,随意为企业提取工资现金开绿灯。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工资指导线与人工成本信息制度。重点是强化对行业工资增长的指导,提高工资指导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推行、建立和完善企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完善相关的社会中介机构职能,为企业科学管理人工成本和劳动定额发挥应有作用。四是利用政策杠杆提高对企业工资正常增长的调控力度。应当逐步明确以下政策:如应加大企业固定工资比重,浮动工资所占全部工资收入的比例不能太高;企业连续赢利3年以上的,必须依据工资指导线为职工增加工资;企业亏损的,原则上不得轻易减发职工工资,如必须减发职工工资,须经职代会讨论同意;对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超过社平工资3倍的,再增加工资原则上不得超过指导线下线;试行企业“工资储备金”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职工工资不因企业经济效益波动而发生大幅波动和拖欠(工资储备金是对企业在连续赢利情况下为防止收入风险而实行的一种将部分利润转为工资储备的制度,工资储备金制度的实行,要经与工会协商,经职工理解,并经职代会通过,同时储备金必须保证专款专用。工资保证金是对企业防止拖欠工资而实行的一种先行工资预付保障制度,实践证明这两种制度都是可行的);要解决好政府对政策性亏损企业的扶持与补偿工作。

4、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必须加大职工民主参与的力度,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而不仅仅是在观念上理解和认同。建议:一是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增加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强制性。规定所有企业工资分配与增长必须在与职工集体协商基础上进行,使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法必依。二是加快推动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统一的企业团体建设。充分履行行业团体作为企业主利益代表者的作用,政府、工会和企业团体三方在源头上推动企业工资协商工作,制定出台各行业的岗位(工种)工资指导标准。有效解决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职工方与企业方权力不对等,职工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

5、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管理。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加快培育经理人市场。解决目前经营者工资由政府决定而与市场机制脱节的状况。二是合理控制经营者的薪酬水平。既要使经营者与一般职工拉开一定收入差距,又不能将收入差距拉得过大。建议实行“两低于”制度,即经营者的年薪增长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和企业效益的增长,使经营者收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三是经营者年薪收入要公开透明。年薪的水平和各项指标要向职工公开,接受职工监督,年薪制方案应经职代会讨论审议后实施。四是应对企业经营者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职务消费逐步进行规范。

6、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监管。一是深化体制改革。从体制上打破垄断,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改变由于资源优势带来的分配不公。二是完善工资含量包干办法。合理控制收入水平。三是要采取切实措施,将工资外收入纳入工资管理。要使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防止差距过大。

7、切实解决职工工资拖欠问题。要在继续加大力度推动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同时,抓紧治理企业工资拖欠问题。既要解决好陈欠问题,又要坚决防止由于前清后欠而形成的新的工资拖欠。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解决,要与企业改制和偿还并轨职工债务同步进行,根据企业不同情况,采取资产变现,抵押贷款,优惠转让,分期偿还,抵债清欠,资产保全等多种不同措施,分类清欠。

为推动欠薪问题解决,加强预防欠薪的长效机制建设,应建立企业欠薪报告和举报制度并加快推行企业用工诚信等级制度,加大欠薪偿还追缴执法力度。对于长期拖欠职工工资不采取措施而引发重大群体事件的,应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8、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应按照国际惯例和我省实际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适当提高标准,并建立起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这对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改善工资分配不合理的状况,促进劳动者积极性,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9、大力推进职工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企业新型分配制度注重文化技术因素,符合企业发展要求。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将成为提高职工收入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解决我省劳动力供求矛盾的根本出路。因此,要加大政府统筹和社会力量整合参与职工教育和培训的力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保证资金来源,明确各项指标,规范企业培训教育行为,建立和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加强考核,抓好落实。不断推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职工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高职工就业层次,为更好地实现职工收入分配权益,同时也为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加不竭动力。

第五篇:浅谈工会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

浅谈工会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

酒泉市委党校李杰

人力资源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只有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企事业单位才能做大做强,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企事业单位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倒闭和破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 中国 特色工会组织发展道路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将在劳动关系领域发挥更重要的协调作用,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研究工会组织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事业单位中工会的地位

一般而言,在 经济 快速增长,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对雇员是有利的。然而,在其他情况下,雇主通常具有控制雇用人数的优势,有抵挡来自个人压力的经济实力,对劳动力市场有较好的了解。因此,从讨价还价方面来说,雇主优于雇员。企事业单位在对它本身有利的情况下作雇用条件的调整。雇员用来抵消资方讨价还价的力量来自联合起来的产物——工会。在讨价还价中,工会的作用是代表劳动者的利益,平衡雇主的经济实力。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工会还扮演更为复杂的角色,它在公众中,政府机构中和政党中寻求同情,因此工会具有一定的 政治 特性,然而工会作用的核心是联合起来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

二、现代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有待提高

首先是重视财、物,忽视人。有些领导对物质资源的投资很慷慨,而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却十分吝啬。虽然满口“以人为本”,但对如何实践“以人为本”却没有一个清醒的思路。在这部分领导的眼里,他真正看重的是资金,是厂房,是设备。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他的一贯思路是“少花钱、多办事”,或“不花钱、也办事”。二是只重视高级人才,忽视一般人才,在一部分企事业单位领导的眼里,只有做出了重大科研成绩,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人才是企事业单位最需要的人才,而认为普通员工,既使态度再积极,工作再努力,对企事业单位发展也无足轻重。这种思想有时会下意识地流露在工作和言谈之中,严重影响了职工群众的生产、工作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首先是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事业单位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事业单位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严重挫伤了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其次是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企事业单位实行改组改造的过程中,为避免得罪人,实行“一刀切”的办法,划定年龄底线,使许多有用之才提前离岗退休,造成人力资源的无谓浪费。最后是有些领导,出于妒嫉,将本单位的人才紧紧控制在自己手里,不给其以施展才华的机会,人为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企事业单位需要工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现代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很多企事业单位中,一部分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较低,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也不高,不适应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工会充分发挥 教育 职能作用。工会的教育职能,既是工会接受党领导的一个基本标

志,也是工会的组织形式决定的。教育职能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工会诞生时就有的,工会也是担负此项职责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因为工会的组织对象包括了所有的工人群众,且工会组织的群众性使其在履行教育职能中又具独特优势。因此,在我国长期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工会始终肩负着教育组织职工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的职责。工会组织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广大工人都感到工会确实是工人自己的组织,是工人信得过的、能替工人说话、替工人办事的组织。

四、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措施

(一)工会代表职工能参与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法规定工会应组织和 教育 职工依照宪法和 法律 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管理 经济 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工会应该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工会要动员和教育职工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劳动、爱护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财产,遵守劳动纪律,发动和组织职工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工会还应组织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技术协作的活动,提高职工的各方面素质,使职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因此不难发现,工会实际上能作为职工代表,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广大职工的利益。

(二)坚持和 发展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职工主人翁地位,行使职工 政治 民主权利,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治制度和手段,被多年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适用于我国境内的一切企事业单位。协调劳动关系,调解劳动争议,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成为民主管理工作的突出任务。要坚持运用多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在民主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职工代表大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应当坚持建立职代会的基本原则;坚持职工代表的权利、义务;坚持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制度。企事业单位要坚持落实好职代会关于重大问题的审议建议权,工资、奖金、劳动保护、规章制度的审议通过权,生活福利的审议决定权,对干部的民主评议监督权,对领导人员的民主推荐选举权等。同时要结合 现代 企事业单位制度的实际,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结合不同组织形式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创造性地发展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组织和工作制度上,可以实行一些单位创造的职工代表常任制;可以成立职代会领导下的民主管理监督小组、提案和决议落实情况检查小组、职工代表巡视小组;可以随时就重大问题召开专题职代会等。

(三)健全和完善职工董事监事制度

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制度的内在要求,是职工作为劳动者和所有者的主人翁地位、权利、利益的具体体现,反映了 中国 特色的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中包含着职工参与决策,实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特点。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就是要代表国家和本企事业单位全体职工具体行使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完成职代会的委托事项,贯彻职代会的意志,履行代表职工的义务,为被代表者服务,对被代表者负责,并受被代表者监督。职代会制度与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同为职工民主管理形式,前者侧重于对职工权益的维护,对重大决策的参与、重要事项的审议,具有阶段性;后者侧重于对决策的参与和贯彻中的监督,具有直接性和经常性。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确立,有利于源头参与决策及生产经营中的民主管理,有利于对深层次问题的监督,是对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制的发展与延伸。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是企事业单位调节内部关系机制的需要,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制度性质决定的。职工代表参加董事会,完善了 科学 决策、民主决策机制,使决策层能够直接听取职工意

见,又可以通过职工董事把决策传达、贯彻到职工当中,在实施中起到推动落实的作用。

(四)深化和拓展企事业单位业务公开制度

企事业单位业务公开是新时期进一步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依靠职工办好企事业单位的需要;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搞好群众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手段;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事业单位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当前落实好业务公开制度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推动业务公开的深化和拓展,加强业务公开机制建设,发挥其在完善现代企事业单位制度的管理机制,促进企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充实和规范业务公开的内容。凡是职代会职权规定的内容,都要实行公开,并交职代会讨论、审议、通过、决定。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无论何种经济形式的企事业单位,其重要改革、重大投资、发展规划、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必须向职工公开,充分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在事关企事业单位前途命运的大事上,让职工真正有发言权。二是丰富业务公开的形式。职代会是业务公开的基本载体,凡是应由职代会讨论、审议、评议、通过、决定的事项,均要召开职代会实行公开;还要充分运用职工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公开栏、厂情发布会、党政工联席会、企事业单位内部媒体等形式实施公开。三是完善和创新机制建设。要完善业务公开检查、考评、监督制度,促进工作落实:要建立业务公开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工作实效;要争取业务公开立法,保证业务公开工作在法制的轨道上长久运行。

总之,人才资源是企事业单位最宝贵的资源,它决定着企事业单位的兴衰存亡,大力加强和改进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很有必要,也十分重要。

下载工会在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维权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会在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维权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议工会在公司中的作用

    议工会权利的保障葛雷2080324103摘要:楚天都市报2008年报道,省总工会通报了“武汉城市圈工会维权联盟”自上月成立后,解决的首个侵权案例。2006年,咸宁的张克明到武汉一家建筑公......

    浅析工会在劳动合同制度中的作用

    文章标题:浅析工会在劳动合同制度中的作用目前在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用人单位拒签或劳动者不愿签的现象突出;用人单位随意变更、解除合......

    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紫阳中学初中部 王永学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

    浅谈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

    浅谈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

    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五篇模版]

    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一、工会定义、地位和作用根据我国《工会法》的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从中可体会到工会的法律地位和阶级属性;而工会最基本......

    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从工会产生的历史我们已经知道,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工会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矛盾、劳资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工会始终是在劳资关系中运行和......

    学校工会在信访稳定中的作用

    学校工会在信访稳定中的作用 宁阳实验高中工会 一直以来工会作为一个群众组织,在传统上给所有人的印象就是组织些简单活动,安排教职员工进行些定期医疗检查等。但从工会的职能......

    浅析工会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地位作用

    浅析工会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地位作用 摘要:工会是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是民主管理的组织者,工会组织在实施民主管理过程中的方式与方法应随企业性质、行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