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部管理机制的调研与思考
对“干事档案”干部管理机制的调研与思考
自xxx年以来,xxxx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干部“干事档案”制度,引导干部专心谋事,激励干部勤政干事,营造了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使一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脱颖而出。这是改革干部业绩考核评价及结果运用的有益探索,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
一、主要做法
在推行干部“干事档案”工作中,xxxx及时出台了干部“干事档案”管理办法、落实工作责任制实施意见和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问责问廉暂行办法等,对干部“干事档案”工作进行了周密的设计、部署和指导。xx年xx月,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下发了补充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干部“干事档案”工作。
分类别覆盖,将所有干部纳入到“干事档案”填报范围。按照xx级领导、党群部门、社会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乡镇街道和挂职干部xx大类,分处级、科级和一般干部三个层面建立干部“干事档案”xx册。区级领导,各乡镇、街道、区直部门正副职,事业单位正职及挂职干部的“干事档案”由区委组织部统一管理。所有干部的“干事档案”均输录在xxx政府办公OA系统“干事档案”栏中,达到了“干事档案”的全覆盖。
分层次点评,使“干事档案”真实反映干部工作实绩。进一步明确填报内容和填报要求,重点填写承担的xx委、政府重点工作,本部门、本单位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区级领导的“干事档案”由xx委、政府主要领导点评,通过每季度区级领导述职、“三争双招”、环境综合整治“三个评比会”工作机制,由各乡镇、街道、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两代表一委员”对xx级领导干事情况进行测评打分;各乡镇、街道、区直部门正职由各区级分管领导点评;其他干部干事档案由各部门一把手点评。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对“干事档案”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对不认真把关,不按照要求开展评议推优的单位,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严肃处理;对“干事档案”记载不实、虚报瞒报的,对原有记录予以核销,取消其各类评先推优资格,并在全区进行通报批评。
按程序公开,加大“干事档案”考评督查力度。每两个月进行一次个人述职和党组织、分管领导点评。一是开设专栏“晒”。区直部门都设置干部“干事档案”公示栏,定期对干部“干事档案”进行公示,在惠农党建网上开设干部“干事档案”专栏,开通监督电话,接受群众的查阅和监督,使干部时刻处于一张无形的“监督网”之下。二是组织监督“查”。区核查工作组采取查阅评议会记录、个别谈话、现场查看等方式,对“干事档案”填写内容、干部干事情况和区级领导干部、各基层党(工)委推荐的干事优秀干部进行核查,并对各单位一般干部“干事档案”进行抽查。同时,每两个月在xxx党建网和OA系统上公示干部“干事档案”原始记载和推优点评情况,实现网上直报、网上查阅,对不按照要求开展评议推优的单位,对其主要领导进行严肃处理,使干部“干事档案”成为干部干事的“测评器”。三是观摩座谈“评”。选择不同层面干部的“干事档案”在观摩会会场的投影屏幕上进行公开,与会人员进行点评,对做法好的单位进行表
扬,对敷衍应付的单位提出通报批评,避免干部“干事档案”流于形式。
凭实绩选人,加大“干事档案”的运用力度。一是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组织部门向区委常委会提交干部任免建议时,主要以干部“干事档案”为依据,并将干部“干事档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呈报材料的必备内容之一,为区委讨论研究和票决提供参考。xx年以来,通过“干事档案”选拨任用xx名干部。二是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组织、人事部门确定公务员年终考核等次时以“干事档案”作为重要依据,提出年度考核等次意见。三是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区委明确要求,各单位推荐评选优秀公务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时,事先必须查看核对干部“干事档案”情况,推优选优。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结合区委在创先争优工作中推行的“月评星、季夺标、年争优”活动,对本单位干部职工干事情况进行集中排队推优。
二、主要成效
xxxx积极探索“干事档案”的激励竞争、选优罚劣和考核评价功能,把干部推到实践第一线,实现了管人和管事的有机统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干事档案”点燃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在“改进思想作风、提高党性修养”活动中,xxxx委、政府及各乡镇、街道共捧出xx项服务承诺,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道路、供水、教育、拆迁等问题,深化创先争优内容,确保“民生计划”尽早惠民。家住xxxx南街的xx感慨:“这些民生实事和承诺,件件温
暖百姓心,也让党和政府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分量大幅提升!”同时,“干事档案”是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一剂药”,促使班子合力谋事,促进干部勇挑重担,上级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得到了有力执行和落实。把各单位的“一把手”推向生态建设大会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的第一线,锻造了“敢打硬仗、善打硬仗、打赢硬仗”的惠农精神。xx年xxxx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2851人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xx件。xx说,区上推出“干事档案”后,感觉机关部门办事勤快了,来企业调查解决困难的干部也比过去多了。
二是营造了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导向。把干部“干事档案”与干部“学习档案”和“廉政档案”一并作为区委选拔任用干部、年终考核推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提高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从xxxx调任到xx任xx,xxx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一直在基层工作,从来没想过能到这么重要的岗位。”调研中,一些机关和乡镇干部反映,区委通过“干事档案”,并以平时工作绩效作为选人用人的导向,对广大干部干实事、多干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今年一季度,结合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情况、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情况和区委、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及群众工作的落实情况,共推出xx名干事优秀的科级干部和一般干部,已提拔使用了xx名干部。xx年xxxx干部选任工作满意度和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满意度位居自治区各县区第一;xx年,区委常委会在对干部选拔任用情况进行的“一报告两评议”各项测评中,满意率均达到了100%。
三是推动了工作落实。通过“干事档案”,各级干部主动认领工作任务,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以坚强党性和优良作风推进重点工作的开展。xxxxx说,有了这样一个载体,发现局里普通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开拓精神明显增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了重点工作进度分解表,对主要工作任务、进度要求、责任人、完成时限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和量化,并以此作为“干事档案”的抓手,要求每位干部认真对照工作进度分解表填写“干事档案”,有效地推进了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经济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用xx个月有效施工期建成投产国电公司一期xx吨多晶硅项目,创造了“国电速度”,树立了国内多晶硅项目建设的行业标杆。xxx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xx开发区的政策。
三、几点思考
一是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在工作中,xxxx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干部“干事档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重要批示。xxxx委主要负责同志认为,“干事档案”就是要把干部推到实践的第一线去,将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植入干部工作,搭建了更加公平合理的干部选拔阳光通道,让当选者展才气,让落选者服气。在具体工作中,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部门(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形成了“区级领导带头、部门负责人重视、干部职工积极参与”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真正使干部“干事档案”成为转变作风、抓人促事的有力抓手。
二是必须注重结果运用。自建立干部“干事档案”以来,xxxx提拔使用的干部都是从在急难险重工作表现突出、干事优秀干部中选
拔出来的,凸显了凭实绩用人的导向,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营造了思改革、谋发展、干事业的浓厚氛围,提高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实现了组织认可和群众公认的有机统一。
三是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档案”是手段,“干事”才是目的。通过这些改革实践,广大干部也充分认识到:无为则无位,有为才有位。只要埋头苦干,干出实绩,作风过硬,群众认可,就一定有得到提拔重用的希望。xxxx委常委、cccc说,“干事档案”很符合基层工作的要求,“干事档案”能否发挥作用,关键是要长抓不懈,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持续的抓下去。否则,如果只把制度创新作为一种时髦的“作秀”,“秀过了”就等于“办到了”,那往往会事与愿违,老百姓也会说闲话的。“干事档案”制度的推行,本身就是对干部管理工作的一种创新,用一种新的模式去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去挖掘干部的工作潜能,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篇:调研与思考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与思考
摘 要: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影响面非常广泛的社会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是涉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当前失地农民面临的两大难题是社会就业的出路问题和养老保障的退路问题。根据政府关于失地农民的一系列政策,在实践中必须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要确保“以土地换保障”政策的落实到位;要确立失地农民就业优先的理念,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要充分体现惠及全体农民的“低水平、有弹性、广覆盖”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制度
二元经济结构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和保障的土地。土地无疑是失地农民对城市化的巨大贡献,但是目前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制度和地方政府在解决失地农民出路上的作为不得力和不到位,显然影响到这一群体的民生问题,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笔者通过在陕西省咸阳市大量调查研究,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一、失地农民面临的两大难题
由于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的相关政策配套的不完善,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目前处于“进无出路、退无保障”的两难境地。
(一)出路问题
被征地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根本出路在于就业。从调查情况看,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以咸阳市秦都区陈杨寨街道办事处为例,截止到2006年7月底,8个村10 233名失地农民中,劳动年龄段内(男16-60岁,女16-50岁)的有9 001人,其中目前暂无业和处于失业状态的有8 309人,失业率高达84%。
失地农民就业难,既有自身条件的原因,也是现行征地安置政策不够健全的结果。首先,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生产资料,不得不抛弃世代相传的生产方式,而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他们则明显处于劣势,这集中表现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劳动技能三个方面。调查显示,陈杨办劳动年龄段内的9 001位失地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6%,技术缺乏或无技术专长的占88.2%,35-45岁年龄段的占45.6%。上述三大就业弱势,再加上农村就业信息服务渠道不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失地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即使已实现了就业转移的失地农民,一旦合同期满或精减人员,他们往往首当其中被裁减。其次,随着企业用工制度逐渐市场化,目前地方政府普遍采取货币安置的方式(对失地农民的征地、拆迁、就业等进行的一次性货币补偿)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货币安置引发的突出问题是,在大量的失地农民再就业极为困难的背景下,安置补助费用远远不能取代以往土地所具有的“最后的保障”[1]的社会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的资金难以为失地农民再造一个可持续生计。
(二)退路问题
养老保障是失地农民普遍担心的问题。对农民而言,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他们的养老保障便成了后顾之忧。而目前普遍实行的货币安置政策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货币安置只是为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偿,就业机会则要到劳动力市场上去竞争,而他们的养老需求则没有充分考虑;其次,现行征地价格满足不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要。据咸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测算,仅养老保险一项的费用,若按低标准(全年社会平均工资的17%)缴费、低标准享受的“双低”标准一次性交费方案,每个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需要5.18万元,而现行的安置补助费每人只有3万元,缺额2.18万元。再次,一次性货币的补偿金直接发到农民手中,则可能因为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或使用不当,反倒成为对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的一个不利因素。事实上,调查显示,咸阳市秦都区陈杨办2006年7月20日前,10 233名失地农民中,几乎没有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短期看,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尚可靠一次性安置费勉强维持生计,实际生活水平不致于明显下降。但长远讲,随着安置费用逐渐用完,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势必凸现,给社会稳定留下隐患。
二、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政策
2004年以来,咸阳市政府根据国务院28号文件及《关于进一步完善土地补偿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有关精神,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精神是:
(一)促进就业
第一,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凡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均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享受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多种就业服务,在接受职业培训、就业援助、自主创业等方面享受与市区城镇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同等政策待遇等。
第二,重点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秦都区陈杨办的经验是:以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需求来确定培训项目(对失地农民实行菜单式和订单式培训),以竞争选择培训机构(对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行面向全社会的招标制),以补贴促进参与(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失地农民按照每人1 000元额度予以补助)。据不完全统计,陈杨办通过培训的农民就业率达到了60%以上。
(二)改变货币补偿方式,建立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第一是分年龄、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障。咸阳市政府规定:对征地时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实行一次性货币安置;对征地时在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能满15年的,给予参加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能满15年的,参加市政府规定的“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简称“双低”)基本养老保险金;对征地时年龄在50-60周岁的妇女、又不符合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或“双低”基本养老保险的,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对征地时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补助制度。第二是资金筹集主要源于失地农民的土地征用款,个人无需额外缴费。无论是市政府的“两大部分”(70%在征地安置补偿费和征地补偿费中列支,30%在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或社会保险后备金中列支),还是秦都区的“四个渠道”(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的60%、从级差地租总额中提取20%和从招标拍卖增值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养老保障资金的融资均直接或间接来自土地收益。
第三是留地安置。咸阳市政府2004年6号文件规定,对失去土地的8个村实行留地安置,即每人35平方米的开发用地,用以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咸阳市的这几项很有针对性的新政策既为为失地农民打开就业出路,又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障,体现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一条求真务实、讲究实效的新思路。
三、对失地农民保障的现行政策中需解决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做法是招工,第二阶段是定期定额地发放生活费,第三阶段是一次性货币补偿,第四阶段才把养老保险提上议事日程。第一阶段招工安排的失地农民,由于已经转变了身份,是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解决问题的。现在的问题集中在第二类和第三类。第二类失地农民每月领取85元或100元生活费,有无工作,政府的生活费必须照发。如果没有工作,这样的待遇又确实太低了。第三类在把一次性货币补偿用完以后,一旦生活发生困难,政府就“难辞其咎”,所以实际上成了一个难以摆脱的包袱。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新老政策的衔接问题
新老政策衔接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养老制度本身的衔接问题,二是失地农民安置政策的衔接问题。
在咸阳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同时运行着四套养老保障制度,即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双低”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咸阳市目前的做法是根据失地农民的不同情况,让他们分别参加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自新政策实施之日,农民的养老保障关系基本理顺。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问题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问题,实际上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问题。按咸阳市的现行办法,一个失地农民一次性缴纳24 128元,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可每月享受263元。按这两个数据测算,预计基金可支持约92个月,亦即7年半。如果按人均预期寿命70岁计算,还差2年半。秦都区按目前的情况测算还有很大缺口,填补这个缺口只有靠政府的财政托底。这一点必须引起必要的重视。
(三)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与优化投资环境的关系问题
据秦都区有关人士介绍,该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方案几易其稿成型后,区五套班子历时一年,先后几次召集镇(街道)领导会议统一思想,才得以公布实施。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即将实施的新办法会提高征地价格,增加企业用地成本,对企业投资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如何既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又能优化投资环境,是地方政府较为头痛的问题。事实上,秦都区把失地农民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额确定在只相当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是平衡各方利益的结果。
(四)就业观念转变问题
目前失地农民邻近城区,陈杨寨村是城中村,出租私房收入可观,经济较为宽裕。据陈杨办干部介绍,这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苦、脏、累工作不屑一顾,对工资不到800元以上或不坐办公室以外的工作免谈,对政府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抱有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存有对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态度。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不能就培训抓培训,而要引导他们增强市场就业意识。
(五)让农民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问题
就失地农民这一特定群体而言,咸阳市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城市化
进程中,城市近郊农民无疑也是受益者。然而就长远和全局看,如何使这一制度也涵盖全体农民,如何使失地农民和全体农民能够分享城市化的发展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连片土地被国家征用储备的城市近郊农村,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是城市化进程的参与者,也理应是受益者。[2]57
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对策
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外地一些城市通过建立覆盖全体农业劳动者的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并为老年农民建立社会养老补贴制度,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而且减少了征用土地中许多矛盾。因此要适应农村城市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发展需要,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立以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的新型农村基本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原有的各种养老保险向城镇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接轨,形成城乡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确保实行“以土地换保障”政策,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以地换保障”是指从土地征用款中确定一定数额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咸阳市的实践表明,只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城乡的统筹发展,在土地被征用过程中,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就能够切实可行。这是因为,土地征用款是农民失去土地后维持可持续生计的唯一资本,政府在这种时候积极引导农民投资于养老保障,是维护他们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3]
(二)更新理念,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
要确立就业优先的理念,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失地农民的就业歧视性政策,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使失地农民真正享受市民待遇。
要以强化失地农民培训教育为重点,着力提高失地农民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要按照 “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4]79的原则,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配套政策;大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要制定和完善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失地农民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只有切实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降低企业吸纳失地农民的成本,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拓展空间,进而形成“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2]的良性循环。当然,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虽然会增加城市用地成本,但与政府向社会高价出售的土地相比相距甚远。调查显示,秦都区陈杨办征地补偿安置费每亩只有6.55万元,而政府公开拍卖价格每亩在40万以上;有些村最高的征地补偿安置费每亩只有7.4万元,而政府公开拍卖价格最高的每亩达到50万元以上。不难看出,其间级差地租的空间很大。在一定程度上说,“以土地换保障”是对现行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的修正,除了养老保险以外,实际上也可以一并考虑解决就业问题和医疗问题。这样才是切实保障“可持续生计”被中断的失地农民权益的良性补偿。
(三)抓住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惠及全体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框架从土地被征用的角度看,农村居民大体可以被分成两类人群:已经失地的农民和可能面临失地的农民。虽然有研究表明,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总数估计在4 3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如何抓住目前能够“以土地换保障”这一历史机遇期,从战略高度认识并开始着手探索惠及全体农民、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是政府应尽早筹谋的大事。这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是农村中两类不同群体养老保障制度的关系。对于失地农民和可能面临失地的农民,咸阳市现行低门槛进入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今后可能更需要解决的是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事实上,相对于失地和可能面临失地的农民,纯粹的传统农民身份的经济实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最差,他们的土地又难以变现,为了真正促进粮食生产,逐渐地把他们的养老保障一并考虑进来最好。
二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关系。从咸阳市的情况看,城乡居民中目前并存的四种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双低”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以及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存。四种制度之间如何衔接和过渡,并融合为一个城乡一体的基本的养老保障制度是新制度设计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是建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城市发展需要优化投资环境,而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和城市建设成本是重要方面之一,也恰恰是建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制度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在完成调研后的初步设想是: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应本着“低水平、有弹性、广覆盖”的原则进行设计。
所谓低水平,指的是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实际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缴费年限,以居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应以当地基本生活需求标准为宜,其数额至少不能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个问题属于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
所谓有弹性,是指在基本保险的基础上配套设计一个市场化运作的补充保险部分。其缴费水平由用工单位和个人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自主确定,可采用个人帐户的方式,多缴多得。所谓多覆盖,体现在农村中各类人员均可参保,尤其是纯粹的传统农民身份也能得到基本养老保障。显然,制度的低水平设计在兼顾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各种制度可相互折算转换的同时,也确保了所有农民有条件参与;制度的弹性化处理适应了不同经济水平人群的多元化养老保障的需求。
良好的制度设计需要辅之相应的资金保障。笔者的看法是:政府应及时抓住城市化进程中“以土地换保障”的历史机遇期,放眼长远和全局,着眼于全体农民,尽力筹措可以惠及全体农民的养老保障基金。资金来源可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被征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提成;政府财政每年专项列支。这笔基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充实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中基本保险部分,二是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进行补贴。
总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影响面非常广泛的社会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相宜的系列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1]李绍光.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64-67.[2] 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建构[J].理论导刊,2004
(12):50-53.[3] 赵国辉.失地农民养老堪忧[J].中国保险,2005(9):88-90.
第三篇:干部调研座谈会思考议题
干部调研座谈会思考议题
根据调研工作需要,参加座谈会人员请在参会前认真思考,结合个人体会和感受,提出有见解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发言时间约3-5分钟。
1、对集团公司和鹤煤公司在干部选任、考核、交流、培训、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回答:干部选任、考核、交流、培训、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党管干部的原则;
(二)干部队伍建设德才兼备的原则;
(三)群众公认、注重实绩、任人唯贤的原则;
(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五)重视培养教育和实践锻炼,注重发展潜力的原则;
(六)动态管理、备用结合的原则。
2、你认为当前集团公司干部队伍建设整体状况如何?有哪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何建议?
回答:集团公司干部队伍建设整体状况:河南煤化集团公司干部队伍是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广大职工群众信得过的管理队伍。是保证圆满完成上级任务,增强集体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
建议:干部队伍建设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把精神状态调整到位,把工作思路调整到位,把全部心思投入到河南煤化党政2011年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上来。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按照把发展眼光放长一点,加强对基层干部的 1
思想教育和作风整顿,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必须要坚持学习。向实践学习、必须要转变作风。要靠一流的干部队伍作保障。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继续努力:第一,要讲大局。就是要坚持工作一盘棋的思想,第二,要讲创新。每个干部都必须克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增强“无功即是过”的意识,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乐于不满足已有的成绩,第三,要讲团结。一个单位,一个集体,风气非常重要,只有相互补台,才能好戏连台;只有班子团结,才能构建和谐。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树立榜样,切实将思想和精力放到当前各项工作上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力争2011年年底取得更大的成就。
3、你认为本单位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回答: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我单位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特别
是煤矿作为高危生产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安全生产责任重大,需要一支开拓创新、团结进取、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煤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煤矿领导人员应该对照这些要求,在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学习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认真查找不足,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个别干部放松了对自我的改造。有的领导没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造成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缺乏正确的世界观、责任意识不够,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强。必须坚持真抓实干。要积极倡导重实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听取职工群众的呼声,着力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问题,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群众共同推进企业的各项工作。
4、你如何看待集团公司的选人用人标准和导向?
回答:集团公司的选人用人标准和导向,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
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对河南煤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重
要举措,是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制度保障。对进一步提高集团公司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5、你认为如何加强对干部的监督?
回答: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增强自律意识,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接受监督的意识,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促使他们自觉抵制腐败。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规范权利运行,通过落实各项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使他们没有腐败的机会。
三是畅通监督渠道,形成监督合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我们在完善制度、加强教育的同时,必须综合运用好群众监督、组织监督、家庭监督等手段,形成监督合力,约束我们的领导干部,使他们“常存廉洁之心,常去贪欲之想”,这才能保证领导干部无论在“八小时内”还是“八小时外”都能行得端,走得正。
6、你认为当前集团公司最需要什么样的干部队伍? 回答:需要
一、是讲政治,顾大局的干部队伍。
二、是讲团结,干实事的干部队伍。
三、是讲科学,谋发展的干部队伍。
四、是讲纪律,作贡献的干部队伍。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主弦抓好工作。
1、党组织部门要把安全工作绩效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严把关口考察党员、干部。对入党、提干的对象,凡是对安全工作不重视的人员,就不能入党、提干。
另外,对于党员、干部在安全工作中没有尽心尽职履行义务的而受到处理时,同时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如入党介绍人、支部书记、干部提名人等)。
2、强化培训教育党员、干部。一是要采用各种形式对党员、干部强化责任感教育,增强预防和治理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的能力。
3、落实制度激励党员、干部。在执行规章制度上要有铁面孔、铁手腕、铁心肠的精神。
7、干部队伍建设如何能与发展战略相匹配?请你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回答:干部队伍建设要想与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培养。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
(二)切实抓好班子建设。一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三)坚持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要牢固树立从严管理才是对干部最大爱护的观念,(四)努力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煤矿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为河南煤化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我们新的应有的贡献。
(因发言时间有限,如有其它方面的思考或想法,或在会上尚未形成成熟的意见,可在会后以书面形式发送至邮箱hncczzb@126.com。如想就某方面议题进行交流,可拨打联系电话***,联系人:胡元威。)
第四篇:干部资源的探索与思考调研报告
为了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新形势,我县从改革机制入手,推进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整合,提高了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一、初始动因
推进干部培训资源整合源于对干部培训工作现状的认识和把握。长期以来,我县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分散,培训条件较差,严重影响了干部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县干部教育培训的场所、设备还比较落后,难以适应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要求。二是师资力量不足。与全县干部总数相比,干部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不对称,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难以满足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管理体制混乱。干部培训管理体制存在着部门分割、多头办学、各自为政的状况,缺乏宏观管理,部门乱办班、乱收费现象,借培训之名观光旅游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培训资源难以共享,培训难以取得实效。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推进干部培训资源整合,是新形势下适应大规模培训要求,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现实要求。
二、主要作法
20*年以来,县委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整合物力、财力、人力,使干部培训资源等到了有效利用。
第一,整合区域办学资源,发挥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县委书记邹正金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深入到有关部门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主持召开县委办公会,进一步统一思想,解决相关问题。20*年,县委党校在与县职业高中、宜昌市电大*分校合并的基础上,加挂行政学校、社会主义学校、团校,使全县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势互补。政府投入、自筹资金共120多万元,维修了教室、添制了教学设备,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学员食堂和餐厅,改造了学员宿舍和办公室,组建了党校远程教学C级站、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和计算机中心。县委党校现有教职员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有常年容纳500人上课、200人住读、400人就餐的教学条件,已成为综合型、全方位、多功能的干部教育培训阵地。
第二,盘活区域人才资源,优化师资队伍。我们把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满足需要的干部培训教师队伍,作为干部培训的基础性工程和最紧迫任务来抓。一是抓培养。支持教师到省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听课、进修,鼓励深造,达到更新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的目的;先后选派5位青年教师组成农村工作队员驻村工作和参与县委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先进性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开阔眼界,锻炼能力。二是抓引进。为解决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教学的紧缺人才,先后引进了3名人才充实到了干部培训队伍,做到“五落实”,即:编制落实、岗位落实、住房落实、待遇落实、培养联系人落实,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三是抓聘任。聘请了由县级领导、行业专家、拔尖人才等16人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并建立教学档案,有效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四是抓联合。打破区域界限,整合教育资源,成立了“宜昌市江南干部培训协作会”,与宜都、长阳党校定期开展校际合作,加强教学研究,改革授课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第三,理顺管理体制,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县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县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干部培训管理,提高干部培训效益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县委组织部认真履行统筹规划、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坚持推行点名调训,及时通报各单位选派干部参加培训情况;对学员培训纪律、党性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建立干部培训档案;对主体班实行“组织部督学制、班主任跟班制、班委会管理制”的管理模式,严格培训纪律;完善干部培训审批制度,全县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均由县委组织部审批,对培训目的、培训对象、教学计划、办班地点、招生人数、经费来源和收费标准严格把关。县内组织调训、公务员培训一律放在党校进行培训;撤销乡镇党校,乡镇组织举办主职以外的村干部和农村党员轮训,由县委党校组织师资力量集中授课。推行了党政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全县542名40岁以内的副科级及以下干部进行了党政干部通过了考试。同时,加大了干部培训的投入,干部培训经费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
第四,创新培训理念,构筑开放式培训平台。一是培养内容上注重“前瞻性”。力求适应建立干部培训新体系的要求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把培训内容与全县中心工作结合起来。结合*工作和干部知识结构的实际,先后拟定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WTO知识”、“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58个专题,并建立了课题库。课题内容主要是四方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和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科技发展新动态、领导科学新趋势、网络新知识;党建理论和党的知识。二是培训方法上注重“实效性”。开展了“菜单式”教学、“反馈式”教学的探索;开辟了“学员论坛”,让学员走上讲台,结合工作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等先进教学手段;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考察相结合,现场观摩与专家相结合。三是教育对象上注重“针对性”。在加强年轻干部培训的同时,重点加强乡镇干部、村干部的培训力度。从20*起,县委计划用3年时间将乡镇干部、村主职干部和村后备干部轮训一遍。近两年,组织部每年组织主体班培训400人以上,组织短训班培训700人以上。政府埋单,先后遴选出52名农民党员、团员青年及村后备干部到长江大学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培训,着力培养乡土拔尖人才;先后选派8名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学院攻读研究生学历,着力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县整合干部培训资源才刚刚起步,当前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待提高。少数地方和部门没有真正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干部工作中存在重使用、轻教育的现象。同时,部分干部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培训的目的不明确,把培训变成交朋友的过程,联络感情的过程,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二是按需施教待突破。培训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存在“一个单子吃药”的问题。根据干部职业年龄文化心理特点和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进行针对性培训不够。部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重复参加培训,而一些普通干部长期得不到培训或培训少,培训工作仍有死角。三是管理制度待加强。有的参训干部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与原有工作不能完全脱开,不能严格执行干部调训的有关要求。培训管理的力度不够,强调自觉遵守纪律的多,监督检查的少,有关学习制度、考勤制度难以严格执行。四是激励机制待完善。干部培训考核结果运用不够,存在培训与使用脱节的现象,干部学习缺少压力、动力。
四、对策思考
整合干部培训资源是适应新形势不断演进的过程,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宣传贯彻《干部教育培训条例(试行)》,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把继续教育的干部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进一步加大工作的力度,把干部培训工作摆在党的中心工作来规划和考虑。坚持全县上下一盘棋,形成县委宏观抓、组织部牵头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培训工作。将制度化建设作为干部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形成运行良好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强化干部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严格部门办班审批制度,不断规范干部调训工作程序;完善对参训干部的学习纪律、生活管理、考试考查等各类制度,强化对干部教育培训情况的管理和考核;推行学分制管理办法,将干部培训与工作考核、干部任用有效结合。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不断增强干部培训实效。开办党校夜校班和领导干部双休日知识讲座,通过党校教师授课、邀请客座老师授课、观看讲座录像等方式,改变受训对象狭窄、培训面不宽的状况。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加强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县委党校培训主渠道的作用,推行“自主性、菜单式、实用型”为主要特征的干部自选培训。举办网上党校,定期发布学习内容,让干部通过网上自学并提交答题试卷,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四是拓宽培训渠道,建立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逐步打破由党校、干校单一培训的旧模式,积极利用各类专业培训机构、社会培训资源,倡导开放式培训的新格局。建立一批干部实践锻炼基地,选派干部挂职学习;选派县乡干部到村或企业任职,使其在实践中锻炼,丰富阅历,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干部培训协作会”的作用,走联合办学路子;以多种形式鼓励干部自学,引导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营造学习型干部、学习型社会的氛围。
第五篇:创新干部选拔培养管理机制
创新干部选拔培养管理机制,加强水利队伍建设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基础建设,水利工作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吗。水利技术人才作为水利工作的实践者,直接关系到水利事业发展的进程,因此,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对我市水利事业发展的意义重大。然而原有的水利人才选拔机制陈旧,教育培训机制缺乏滞后,所以必须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培养与管理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教育培训、考核交流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创新,逐步建立创新型水利队伍。
一、制定后备干部选拔培养规划,开拓基层干部选拔机制
1、应制定我市水利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实施。采取民主推荐、组织推荐、公开考试等多种形式公开选拔,市局领导应经常性地开展调研以掌握干部队伍现状。
2、特别是从基层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水利技术人才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不断拓展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干部的途径,激发广大基层干部立足基础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创新干部培训体系,开展针对性培养
1、是强化培训。在干部的教育培训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部培训计划和措施。每年参加部、省、市或则在水利系统内部组织开展培训班,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干部政治理论素养,把那些政治思想好、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真正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采取下基层、到工地、给职务、压重担的培养办法,加快他们的成长。
2、是挂职锻炼。制定水利人才资料库,根据每个后备干部的主要经历、专业特长、兴趣志向、发展潜力、培养方向等设计合理的培养途径,有的放矢地加强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
三、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规范管理机制
1、是跟踪考核。对已任职的后备领导干部坚持不定期跟踪考核,对他们的思想表现、工作业绩、工作作风等进行经常性了解,及时提出要求,给予帮助和提醒。
2、是动态管理。建立后备干部的日常考察、任前考察和任后动态跟踪考察工作责任制,完善后备干部考核、定期报告工作、重大情况报告和定期谈话等制度,并根据后备干部考察考核和选任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四、开展多向交流体制,鼓励人才到基层锻炼
1、基层交流培养。建立基层培养机制,鼓励人才到基层锻炼,对基本素质较好、有培养发展前途的后备干部,交流到基层主要岗位任职,使他们在新的环境和岗位上锻炼提高。
2、开展多向交流。对选拔出来的后备干部在水利系统内部开展多向交流。如各单位部门交叉交流任职,上下部门和基层单位交流任职,各基层单位互相交流任职,既锻炼了后备干部在不同岗位的业务知识水平,又能更多的了解水利系统相关基层工作。
3、加强对外交流。对选拔出来的后备干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推荐到外系统、外单位挂职、任职等锻炼,以提高干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