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政发〔2011〕18号关于印发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文处理规则的通知(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2 16:3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政发〔2011〕18号关于印发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文处理规则的通知(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政发〔2011〕18号关于印发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文处理规则的通知(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X政发〔2011〕18号关于印发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文处理规则的通知(写写帮推荐)

关于印发XXX市人民政府公文处理规则的通知

市政府关于印发XXX市人民政府

公文处理规则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XXX市人民政府公文处理规则》已经市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XXX市人民政府公文处理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政府公文处理工作,提高公文处理效率和质量,按照精简环节、权责一致、提高效率的原则,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江苏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实施细则》、《江苏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和《XXX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所指公文包括: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区政府(含市开发区管委会、徐圩新区管委会、云台山景区(科教创业园区)管委会,以下简称各县区)向市政府报送的公文以及市其他单位向市政府报送的含有请示内容的文件,国务院及办公厅、省政府及办公厅和上级有关部门下发的需贯彻落实的文件,不相隶属机关发至市政府需提出办理意见的函件;以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发的公文。

第三条公文处理工作遵循及时、高效、规范、准确、安全的原则。

第二章公文报送

第四条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区报送市政府的公文应采取规范的上行文格式,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成文日期、印章、主题词、印发机关、印发日期等组成部分必须完整,不得以内部呈批件、白头信函等非正式公文形式报送,不得一文多

送。请示性公文还需标注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人应为发文单位的经办人员。

第五条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区报送市政府的请示性公文,应由主要负责人签发;如主要负责人长期外出(3个月以上),应由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签发,并在报文时予以说明。

第六条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区报送市政府的公文,只能用“请示”、“报告”和“意见”三个文种。请求市政府批复、指示的事项必须以“请示”上报,请示事项应一事一报。“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事项。

第七条市政府各部门报请市政府审批的事项,凡涉及其他部门的,主办部门必须主动充分协商,与相关部门会签或联合行文报市政府审批。部门之间如有分歧,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主动协商。协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主办部门应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办理建议报市政府。

第八条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区不得直接向市政府领导同志个人报送公文,市政府领导同志直接交办和必须直接报送的事项、重大突发事项以及部分涉外事项除外。

第九条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区报送市政府的请示性公文,应实事求是地标注紧急程度。自公文送达之日起,一般事项应留出不少于3个工作日的办理时间,确需3个工作日内答复的,标注为“急件”;紧急事项应留出不少于2个工作日的办理时间,确需2个工作日内答复的,标注为“特急件”;特别紧急的事项,应注明时限要求,并事先与市政府办公室沟通说明。

第十条报送市政府审批的公文应通过市政府电子公文传输系统报送。个别不宜电子传输的公文,可通过机要交换渠道报送或由来文单位派人直接送达。公文正文和附件原则上应同时报送,特殊情况,附件须在正文报送后2个工作日内送达。

第三章收文办理

第十一条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区报请市政府审批的公文,市政府办公室严格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的规定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公文,立即进入

办理程序;不符合要求的公文,及时退回来文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市政府办公室对审核通过的下级来文和需贯彻落实的上级来文按照市政府领导同志分工呈批,原则上只呈送给一位分管副市长(市长助理)签批;如涉及多位市政府领导,根据文件实质内容,按照“以事为主”的原则呈送给其中一位副市长(市长助理)或常务副市长签批。重大事项呈报市长签批。签批领导应明确签署办理意见,需转部门承办的文件,应明确承办部门和办结时限,需由多个部门承办的,应明确一个主办部门。

第十三条市政府领导同志明确要求落实或研究处理的批示件,承办部门、县区应抓紧办理,在3个工作日内以规范的上行文格式向市政府报告。领导同志批示涉及多个部门的,主办部门要主动与其他部门沟通协商,及时汇总办理情况,在7个工作日内以规范的上行文格式向市政府报告,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因特殊原因需要较长时间报告办理情况的,承办部门、县区要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市政府办公室说明,并报告办理进展情况,报告结果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

第十四条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视为公文办结:

(一)已按市政府领导同志批示认真承办,公文处理程序已履行完毕并有办理结果。

(二)请求市政府批复的请示已作出明确批复或领导已有明确意见并答复报文单位。

(三)呈阅件在规定传阅范围内传阅完毕。

第四章发文办理

第十五条市政府各部门提请市政府批转或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公文时,须同时提供代拟稿。文稿内容涉及其他部门工作职责的,主办部门应提前组织会签。政策性、规范性文件文稿须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查并签署意见。

属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由部门自行发文或联合发文,不得要求市政府批转或市政府办公室转发。

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经市政府批准,各部门不得向县区政府发文,也不得要求县区政府报文。

第十六条市政府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决定、命令,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议案,以及向上级机关呈报的公文,经分管副秘书长、秘书长审核,分管副市长(市长助理)审阅后,报市长签发。

第十七条以市政府名义发文,按照市政府领导同志分工,经分管副秘书长、秘书长审核后,报分管副市长(市长助理)签发;重大事项经分管副秘书长、秘书长审核,分管副市长(市长助理)审阅后,报市长签发。

第十八条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发文,按照市政府领导同志分工,经分管副秘书长审核、分管副市长(市长助理)审阅后,由秘书长签发。其中,属市政府办公室职权范围内的,一般事项由办公室主任签发,重要事项经办公室主任审核后,由秘书长签发。

第十九条以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发文,在呈签前,须经市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进

行审核把关,并提出呈签意见。

第二十条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制发的文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及时对外公开。

第五章督办考核

第二十一条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区要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协调有序、运行高效的公文处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公文报送和承办工作,切实提高公文办理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行政执行力,为政府高效运转、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十二条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跟踪督办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区公文处理情况,定期通报公文处理情况和市政府领导同志批示办理情况。

第二十三条市政府各部门公文处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市软环境考核,凡在公文处理工作中违反本规则或承办工作不符合要求、未在规定时限内上报办理情况的,将在全市软环境考核中进行扣分。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区在公文处理工作中出现严重差错并造成不良影响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领导和经办人员的责任。

第二篇: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专题

       【法规标题】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颁布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2007-3-31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isp.Aspx?ID=46032&ClassID=250 【全文】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连政发 ﹝ 2007 ﹞ 60 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连云港市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已经市十一届政府第7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七年三月三十一日

连云港市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以及包括地热水、矿泉水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地下水。

第三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激励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水工程建设,促进水环境改善。

第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一)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

(二)负责组织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的调查和评价,编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制定水中长期供求计划;

(三)拟定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水功能区的划分、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

(四)统筹城乡水资源,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配,依法实施水政监察和水行政执法工作;

(五)负责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

(六)负责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管理、指导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

(七)组织协调有关水资源的科研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的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将各县(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纳入地方人民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定期考核评比。

实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环境质量达标责任制和跨行政区域交界断面水质达标责任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环境质量和出界断面水质负主要责任,所在辖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和出界断面水质列入其任期内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区)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六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

第七条 全市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及跨县(区)河流、水库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会同市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区)人民政府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区)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级有关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市、县(区)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 跨县及市城市供水区的水量分配、调度计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有关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进行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市城市供水区以外地区的水量分配、调度计划,由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水量分配、调度计划是供水调度的基本依据。有调蓄任务的水工程,应按经批准的水量分配、调度计划或编制部门的调度指令进行蓄水放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拒绝执行或任意改变水量分配、调度计划。

第十条 因干旱等特殊情况造成水量不能满足取水计划时,各级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按照规定权限报经批准后,可以对辖区内水量分配、调度计划进行临时调度,各取水、用水单位必须服从,各水工程管理单位必须执行。

第十一条 本市范围内严格限制新建超出规定用水定额标准的高耗水项目。已建成的高耗水项目,各用水单位应在2007年底前将用水定额降至规定标准。第十二条 在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内,不得新增深井数量,并逐步压缩地下水开采量。

其他地区开采地下水实行总量控制,严格执行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开采计划。

第十三条 开采矿泉水、地热水,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取得取水许可证,确定开采限量。其中用于矿泉水生产、地热发电、电热温泉等经营活动的,还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 在本市建成区、各县(区)政府所在中心镇等建筑物密集的地区,禁止开采浅层地下水用于水温空调。

其他集镇等建筑物密集地区禁止开采浅层地下水用于水温空调的范围,由各县(区)人民政府自行划定。

第十五条 鼓励在统一规划下多渠道投资开发利用水资源,兴建引水、蓄水等供水水源工程。

由投资者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管理的供水水源工程及引水工程,按省、市人民政府的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引水、截(蓄)水、排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水资源节约

第十七条 市节约用水办公室设在市水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统一监督管理。市城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市节约用水的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规定履行相关职责。

第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要取用水的,应当制定节水方案,进行节水评估,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对未按取水许可审批意见中节水要求进行建设或验收不合格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责令其限期改正,否则不予发放取水许可证。已建项目未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应当在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节水设施的配套建设。未在限期内完成节水设施配套建设任务,用水量仍高于行业用水定额的,不予增加用水计划。

第十九条 年取水量10万吨以上的单位应当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加强用水管理,减少漏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水平衡测试的技术指导和节水示范推广工作,定期进行检查考核。

取用水单位应当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落后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增加节水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

供水单位应当加强供水管网等设施、设备和器具的管理、维修、保养,降低漏失率。

第二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节水工艺和节水设备、产品,鼓励节水技术的研究,建立节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重点节水研究开发项目应当列入地方重点科研项目计划。

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与民用建筑均应当安装使用节水型器具、设备。

第二十一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在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种植养殖结构,推广节水栽培技术。逐步压缩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耐旱作物和品种。对农业节水项目应优先立项,重点扶持。

第二十二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加强农业灌溉的节水管理,修建和改造灌溉工程设施,推广节水措施,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三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修订完善市确定的大中型河道、水库的水功能区划,报市政府批准。跨县(区)的河道、水库的水功能区划,由河道、水库所在地的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拟定,分别经有关县人民政府审查提出意见后,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政府批准。依照《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规定应当报经省政府批准的水功能区划,应当依法报经省政府批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河道、水库的水功能区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划应向社会通告。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管辖范围在水功能区的边界设立明显标志。

开发利用活动不得影响开发利用区及相邻的水功能区使用功能。

第二十五条 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划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核定各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并向社会公示。

第二十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水功能区划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标准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七条 新建、改建或者扩大入河排污口的,排污口设置单位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

已设置入河排污口单位,应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登记。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水功能区保护目标和水资源保护规划要求,编制入河排污口整治规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 排污单位经排污口向河道排放的污水,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并符合水功能区及水体纳污能力的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进行现场检查,对超标排污严重影响水体用途的,有权予以制止。

第二十九条 市、县人民政府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分级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禁止在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及从事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禁止在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井的中心半径三十米的卫生防护带范围内,从事任何可能污染地下水的活动。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开展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当饮用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或者供水水量严重不足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第三十一条 取用地下水,应当采取适当的分层止水措施,防止造成串层污染或其他不良后果。矿泉水、地热水不得与普通水混采。

第三十二条 禁止向废井、废坑、裂隙排放和倾倒有害、有色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报废、闲置或者施工未成的深井,深井所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采取封填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三十三条 设置城市垃圾填埋场、电厂储灰场、工业废渣场等,应当进行保护水资源的论证。在施工建设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渗处理措施,不得污染水资源。利用水域从事旅游开发的,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并不得污染水体和影响行洪安全。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与其相配套的城市排水管网。

对已建成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限期配套建设与其设计处理能力相当的污水收集管网,保证其正常运营。

城市新区以及新建的开发区、工业区、住宅区等应当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并实行雨污分流;已建成区域应当逐步改造、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或者建设截污管网,实行雨污分流。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破坏、污染水资源的行为。受害者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第五章 取用水管理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用水定额、本地区用水状况、水源预测、节水规划及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取水控制总量,制定本行政区域取水计划,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第三十七条 直接从河流、水库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除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和免予取水许可的外,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取水许可证,取得取水权,并缴纳水资源费。

工业园区内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取用地表水项目,需新设取水口门的,原则按照一工业园区在一条河道设置一取水口门且不新设取水口的原则进行。

第三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需要申请或者重新申请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应当提交由具备相应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由具有审查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单位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审查意见作为审批取水许可申请的技术依据及发展改革部门审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必备依据。

第三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取用地表水的,由具有审批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取水项目方能开工建设,经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取用地下水的,在取水许可申请获得批准后,取水单位方可凿井。井成后,经过水行政主管部门测定,核定取水量后,领取取水许可证。

第四十条 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

(一)非农业用水地表水取水量:大中型水库在2.0万吨/日以上的;蔷薇河在1.0—1.5万吨/日的;古泊善后河、新沂河、新沭河在1.5万吨/日以上的;

(二)农业用水地表水取水量:大中型水库在1.0立方米/秒以上的;蔷薇河、古泊善后河在0.5立方米/秒以上的;新沂河、新沭河在1.0立方米/秒以上的;

(三)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水利工程的取水;

(四)跨县(区)行政区域或边界河段:非农业用水地表水取水量在2.0万吨/日以上的;农业用水取水量在1.0立方米/秒以上的。

第四十一条 取用深层地下水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用浅层地下水的,由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四十二条 取用浅层地下水用于生产、经营的,由取水申请人到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由审批机关核发取水许可证。

第四十三条 经批准的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取水口装置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取水计量设施,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并按照规定填报取水报表、缴纳水资源费。取水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拆除取水计量设施。

取水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安装、使用取水计量设施的,或擅自拆除、更换取水计量设施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安装或者修复,并按照日最大的取水能力确定取水量。

第四十四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给取水许可证的取水项目,其取水口在各县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由各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农村改水需要取用水的,应当经有取水许可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到改水主管部门办理相应的手续。

第四十六条 使用水利工程供应的水和利用水利工程供水改善水环境,应当按照物价主管部门核定的标准缴纳水费。

第四十七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履行职责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就执行水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的生产场所进行调查;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水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六章 水资源费征收、使用

第四十八条 水资源费和超计划加收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征收。水资源费实行计划征收,目标考核管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上年征收额和取用水状况,逐级下达计划。

第四十九条 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征收而不征收、未足额征收的水资源费,可以直接征收;也可以把应由本级征收的水资源费依法委托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本级所属专职水资源管理机构、水政监察队伍征收。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征收应由下级征收水资源费的办法,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

第五十条 水资源费实行按月或按季计量征收。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下达的用水计划取水,并按量水计量设施的实际计量数缴纳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的,按照累进加价原则加收水资源费,具体标准按《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 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不得擅自免征、缓征和减征水资源费。第五十二条 水资源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主要用于下列支出:

(一)水源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二)水资源综合考察、调查评价、监测、规划;

(三)节约用水技术研究、推广及节水项目的补贴;

(四)水资源日常管理和水行政执法;

(五)水资源费征收超收奖励,委托征收业务费用等。

水资源费使用计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侵占或者挪用。

第五十三条 南水北调工程基金的筹集、上缴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水行政等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五条 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违法审批、越权审批或者错误决定的,上级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纠正或者予以撤销,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由连云港市水利局负责解释。各县、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7年3月31日起施行。此前市政府水资源管理文件与本办法不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篇:关于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文主题词表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文主题词表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5-03-18] 来源于:河南省中小企业局

各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1998年11月修订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文主题同表》印发给你们、自1999年1月1日起,凡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文件和各市地、省政府各部 门报送省政专、省政府办公厅的文件,均按此表标引主题词。报送国务院的文件,仍按《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标引主题词。1995年3月制订的《河南省人民政 府公文主题词表》伺时废止。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文主题词表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修订)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使用说明

为适应办公现代化的要求,便于计算机检索和管理公文,特编制《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文主题词表》(以下简称《词表》)。《词表》主要用于标引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文件和各市地、各部门上报省政府及其办公厅的文件。

一、体系结构

(一)《词表》共由16类1247个主题词组成,分为主表和附表两大部分,主表有13类931个主题词,附表有3类316个主题词。词表分为三个层次。第 一层是对主题词区域的分类,如“综合经济”、“财政、金融”类等。第二层是类别词,即对主题词的具体分类,如“工交、能源、邮电”类中的“工业”、“交通 ”、“能源”和“邮电”等。第三层是类属词,如“规划”、“统计”、“指标”等。第二层和第三层统称为主题词,用于文件的标引。

(二)《词表》类属词中。仿宋字部分大国务院公文主题词;黑体字部分为曾列入《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而现已不再继续用作标剧的主题词,只供检索用;楷体字部分为省政府办公厅增补的主题词。楷体字部分的主题词不适用于标引向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报送的公文。

二、标引方法

(一)一份文件的标引,除类别饲外最多不超过5个主题词。主题词标在文件的抄送栏之上,顶格写。

(二)标引顺序是先标类别词,再标类属词。一在标类属词对,先标反映文件内容的词,最后标反映文件形式的词。如一《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生产救灾工作的通知》,先标类别词“民政”,再标类属词“救灾”,最后标“通知”

(三)一份文件如有两个以上的主题一内容,先集中对一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再对第二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如《关于听取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情况和全国打击走私 工作会议准备情况汇报的会议纪要》,先标反映第十个主题内容的类别词“财政”,再标类属词“税务”;然后标反映第二个主题内容的类别词“公安”,再标共属 词“缉私”;最后标“会议纪要”。

(四)根据需要,可将不同类的主题词进行组配标引。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对其主要品种实行最高限价的通知》,可标“农业、物资、物价、管理、通知”。

(五)当《词表》中找不出准确反映文件主题内容的类属词时,可在类别词中选择适当的词标引。

(六)附表中的主题词与主表中的主题词具有同等效力,标引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如果附表中所列的国家、地区的实际名称发生了变化,使用本表的各单位可先按照变化后的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省政府办公厅将定期修订附表。

三、《词表》管理

(一)本《词表》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管理和修订,具体工作由秘书处承办。

(二)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如确属需要,可根据本机关的情况在本《词表》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增补的主题词只能供本机关下发公文时使用。

(三)本《词表》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文主题词表

01.综合经济(89个)01A 计划

规划

统计

指标

分配

统配

调拨

平衡 规模 01B 经济管理

经济

管理

调整

调控

控制

结构

制度 所有制

股份制

责任制

流通

产业

行业

改革

改造

竞争

兼并

开放

开发

协作

资源

土地

资产

资料

产权

物价

价格

投资

招标

经营

生产

转产

项目

产品

质量

承包

租赁

合同

包干

国有

国营

私营

集体

个体

企业

公司

集团

合作社

普查

工商

商标

注册

广告

监督

增产

效益

节约

浪费

破产

亏损

特区

开发区

保税区

展销

展览

变更

评估

统筹

普查

体制

优化

产量

扭亏

资本

治理

商品化

横向联系

第三产业 生产资料 02.工交、能源、邮电(78个)02A

工业

冶金

钢铁

地矿

机械

汽车

电子

电器

仪器

仪表

化工

航天

航空

核工

船舶

兵器

军工

轻工

有色金属

盐业

食品

印刷

包装

手工业

纺织

服装

丝绸

设备

原料

材料

加工 02B

交通

铁路

公路

桥梁

民航

机场

航线

航道

空中管制

飞机

港口

码头

口岸

车站

车辆

运输

旅客

公交

货运

客运

空运

路政

高速公路 02C

能源

石油

煤炭

电力

燃料

天然气

煤气

诏气 02D 邮电

通信

电信

邮政

网络

数据

无线电 通讯人

光缆

民品

厂矿

空运

三线

通讯

水运

运费 03.旅游、城乡建设、环保(53个)03A 旅游

景观

旅行社 03B 服务业

饮食业

宾馆

饭店 03C 城乡建设

城市

乡镇

基建

建设

建筑

建材

勘察

测绘

设计

市政

公用事业

监理

环卫

征地

工程

房地产

房屋

住宅

装修

设施

出让

转让

风景名胜

园林

岛屿

区域

市容

拆迁

验收 03D 环保

保护区

植物

动物

污染

生态

生物

水质

垃圾

治理

风景区

风景

饭店

城乡

国上

沿海

04.农业、林业、水利、气象(92个)04A 农业

农村

农民

农民负担

农场

农垦

粮食

棉花

油料

生猪

蔬菜

糖料

烟草

水产

渔业

水果

经济作物

农副产品

副业

畜牧业

乡镇企业

农膜

种子

化肥

农药

饲料

灾害

以工代赈

扶贫

菜篮子

家禽

田间管理

村镇

农机

基地

黄淮海

蚕业

综合开发

多种经营

土特产

小麦

产业化

农田 04B 林业

绿化

木材

森林

草原

防沙治沙

平原

荒山

山区

果树

造林

绿地

护林 04C 水利

河流

湖泊

滩涂

水库

水域

流域

水土保持

节水

防汛

抗旱

三峡

水 移民

灌溉

人畜饮水

引黄

防氟改水

黄河

淮河

枢纽

凌汛

小浪底 04D 气象

气候

预报

预测

天气

人工增雨

气温

烟酒

土特产

有机肥 多种经营

牧业

05.财政、金融(72个)05A 财政

预算

决算

财务

会计

审计

债务

集资

收费

租金

拨款

折旧费

附加费

养路费

增收

减兔

税收 05B 金融

银行

货币

存款

贷款

通货膨胀

交易

利息

贴息

汇率

债券

彩票

信托

信用社

融资

拆借

费用

抵押

现金

留成 费用

侨汇 06.贸易(60个)06A 商业

商品

物资

购置

市场

副食品

日用品

批发

供应

专卖

订货

储备

储政

供销

交易会

食油 06B 外贸

对外援助

军贸

引进

海关

商检

外商

合作

关贸 核算 税务 积累 资金 利润 固定资产

节支

挂帐 黄金 信保 期货 外汇 证券 保险

代理

国债

流动资金 折旧率 收购 集贸 销售 零售 营业 货物

贸易 进口 缉私 外资 许可证 收支 税率 经费 基金 补贴

征管

罚没 白银 贴现 利率 外币 股票 赔偿

担保 储蓄 定购 酒类 消费 拍卖 仓库

网点 出口 仲裁 合资

驻外企业

外经贸 劳务输出

商贷

贸易

倒卖

外向型

议购

议售

垄断

经贸

贩运

票证

外经

交易会 07.外事(45个)07A

外交

对外政策

对外关系

领土

领空

领海

外交人员

建交

公办

大使

领事

条约

协定

协议

议定书

备忘录

国际

涉外事务

抗议 07B

外事

国际会议

国际组织

对外宣传

出国

出入境

签证

邀请

来访

谈判

会见

接见

招待会

外国人

外宾

对外友协

定居

公派

留学生

涉外

08. 公安、司法、监察(59个)08A

公安

警察

武警

警衔

非法组织

安全

保卫

消防

防火

检查

案件

处罚

户口

事件

危险品

游行

边防

边界

边境

综合治理

非法

牌照 08B 司法

政法

法制

法律

律师

检察

程序

劳改

劳教

监狱

诉讼

复议

法规

立法

仲裁

戒毒 08C 监察

廉政建设

审查

纪检

行贿

受贿

贪沙

目标

监督

侦破

09. 民政、劳动人事(101个)09A 民政

基层政权

选举

行政区划

人口

双拥工作

社会保障

救灾

救济

募捐 照会 出访 护照 会谈 宴会

外国专家 治安 禁毒 扫黄 证件 海防

身份证 法院 公证 规章 执法 处分 地名 社团 婚姻

移民

抚恤

慰问

调解

老龄问题

烈士

纠纷

残疾人

墓地

殡葬

社区服务

军属

追认

遣送

保障

村委会 09B 机构

驻外机构

体制

职能

编制

精简

更名

撤销

合并 09C 人事

行政人员

干部

公务员

录用

职工

家属

知识分子

专家

参事

文史馆员

履历

聘任

辞退

退职

职称

离休

退休

交流

调配

模范

表彰

评比

先进

回避 09D 劳动

就业

失业

招聘

工人

保护

劳务

事故

竞赛

再就业 安全 09E 工资

津贴

奖金

福利

公积金

养老金

老年

简历

劳资

招工

待业

补助

丧葬

奖惩

10. 科、教、文、卫、体(100个)10A 科技

科学

技术

科普

鉴定

标准

计量

发明

实验

情报

自动化

信息

卫星

海洋

评审

高科技

名牌 10B 教育

学校

教师

招生

培训

毕业

学位

教材

校办企业

进修

扫盲

督导

函授 10C 文化

考核 子女 院士 任免 待遇 安置 奖励 合同制 第二职业

下岗 收入 人才

佣军优属 科研 专利 计算机 地震 学生 留学

义务教育

文字

文史

文学

语言

艺术

古籍

图书

言传

广播

电视

电影

出版

版权

报刊

新闻

音像

文物

古迹

纪念物

电子出版物

美术

摄影

戏剧

娱乐 10D 卫生

医院

中医

医疗

医药

药材

防疫

疾病

计划生育

妇幼

保健

检验

保健

优生优育

艾滋病

献血

爱国卫生

地方病

改水

改厕

药检 10E 体育

运动员

教练员

运动会

健身

竞技

馆所

院校

校舍

软科学 社科 11.国防(26个)11A 军事

军队

国防

空军

征兵

服役

转业

预备役

军衔

复员

后勤

装备

战备

训练

防空

军需

弹药

人武

义务兵

退伍

12.秘书、行政(89个)12A 文秘工作

机关

国旗

国徽

印章

信访

督查

公文

档案

会议

秘书

电报

提案

谈话

讲话

总结

汇报

建议

意见

题词

章程

条例

细则

规定

方案

决议

命令

决定

公告

通告

通知

报告

请示

批复

会议纪要

名单

备案

提纲

协调

经验

值班 检疫

血液

防治

体检 比赛 地方志 海军 民兵 文职 作战 武器 机要 保密 文件 议案 批示 文章 办法 布告 指示 通报 函

记录

规范

草案

修订

编纂

政务 12B

行政事务

行政

工作制度

纪念活动 庆典活动

休假

节假日

着装

参观

接待

措施

调查

视察

考察

礼品

馈赠

服务

活动

落实

检查

出席

发 转发

名单

批准

审批

信函

事务

活动

纪要

督察 13.综合党团(70个)13A 党派团体

共产党

民主党派 共青团

团体

工会

协会

学会

民间组织

文联

学联

妇女

儿童

基金会

青年

妇联 13B 统战

政协

民主人士

爱国人士 13C

民族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事务

民俗

少数民族

民族关系 13D 宗教

寺庙

信仰

教会 13E 侨务

外籍华人

归侨

侨乡 13F 港澳台

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

台湾问题 13G

综合

整顿

形势

社会

精神文明

法人

发展

其它

试点

处理

代表

情况

领导

政策

人大

政府

关系

问题

推广

青年

政治

范围

党派

组织

领导

方针

政策

党风

事业

咨询

中心 清除

附表

01.国行政区域(54个)

01A 华北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0lB

东北地区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01C

华东地区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01D

中南地区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01E

西南地区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重庆

01F

西北地区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01G 台湾 01H 香港 01I

澳门

哈尔滨

沈阳

大连

青岛

厦门

宁波

武汉

广州

深圳

海南岛

西安

单列市

省市

自治区

02.世界行政区域(244个)02A 亚洲

中国

蒙古

朝鲜

韩国

日本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缅甸

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文莱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东帝汶

尼泊尔

锡金

不丹

孟加拉国

印度,斯里兰卡

马尔代夫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格鲁吉亚

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

巴基斯坦

阿富汗

伊朗

科威特

沙特阿拉伯

巴林

卡塔尔

阿联酋

阿曼

也门

伊拉克

叙利亚

黎巴嫩

约旦

巴勒斯坦

以色列

塞浦路斯

土耳其 02B

欧洲

冰岛

法罗群岛

丹麦

挪威

瑞典

芬兰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俄罗斯

白俄罗斯

乌克兰

摩尔多瓦

波兰

捷克

斯洛伐克

匈牙利

德国

奥地利

列支敦士登

瑞士

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

英国

爱尔兰

法国

摩纳哥

安道尔

西班牙

葡萄牙

意大利

梵蒂冈

圣马力诺

马耳他

南斯拉夫

斯洛文尼亚

克罗地亚

波黑

马其顿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

希腊 02C

非洲

埃及

利比亚

突尼斯

阿尔及利亚

摩洛哥

西撒哈拉

毛里塔尼亚

塞内加尔

冈比亚

马里

布基纳法索

佛得角

几内亚比绍

几内亚

塞拉利昂

利比里亚

科特迪瓦

加纳

多哥

贝宁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喀麦隆

赤道几内亚

乍得

中非

苏丹

埃塞俄比亚

吉布提

索马里

肯尼亚

乌干达

坦桑尼亚

卢旺达

布隆迪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

加蓬

厄立特里亚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安哥拉

赞比亚

马拉维

莫桑比克

科摩罗

马达加斯加

塞舌尔

毛里求斯

留尼汪

津巴布韦

博茨瓦纳

纳米比亚

南非

斯威士兰

莱索托

圣赫勒拿 02D 大洋洲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们群岛

瓦努阿图

新喀里多尼亚

利比里亚

科特迪瓦

加纳

多哥

贝宁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喀麦隆

赤道几内亚

乍得

中非

苏丹

埃塞俄比亚

吉布提

索马里

肯尼亚

乌干达

坦桑尼亚

卢旺达

布隆迪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

加蓬

厄立特里亚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安哥拉

赞比亚

马拉维

莫桑比克

科摩罗

马达加斯加

塞舌尔

毛里求斯

留尼汪

津巴布韦

博茨瓦纳

纳米比亚

南非

斯威士兰

莱索托

圣赫勒拿 02D 大洋洲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们群岛

瓦努阿图

新喀里多尼亚

美属维尔京群岛

英属维尔京群岛

圣基茨和尼维斯

安圭拉 安提瓜和巴布达

蒙特塞拉特

瓜德罗普

多米尼克

马提尼克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巴巴多斯

格林纳达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荷属安的列斯

阿鲁巴

哥伦比亚

委内瑞拉

圭亚那

苏里南

法属圭亚那

厄瓜多尔

秘鲁

巴西

玻利维亚

智利

阿根廷

巴拉圭

乌拉圭

苏联 民主德国

联邦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扎伊尔

留尼往岛

圣赫勒拿岛和阿森松岛等 贝劳

马绍尔群岛

北马里亚纳群岛 东萨摩亚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

百慕大群岛

多米尼加共和国

多米尼加联邦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

03.河南省行政区域(18个)

郑州市 开封市

洛阳市

平顶山市

安阳市

鹤壁市

新乡市

焦作市

濮阳市

许昌市

漯河市

三门峡市

南阳市

商丘市

信阳市

周口地区

驻马店地区 济源市

主题词:文秘工作 公文 通知

主办: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督办: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军区,驻豫部队,部属有关单位。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院。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1998年12月 16日印发(共印 3000份)

第四篇: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公文处理规定》的通知

【发布单位】教育部 【发布文号】教办[2013]7号 【发布日期】2013-09-18 【生效日期】2013-09-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公文处理规定》的通知

教办[2013]7号

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教育部公文处理规定》已经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教育部

2013年9月18日

教育部公文处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14号),推进教育部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教育部各司局、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司局)公文处理工作。第三条 公文处理工作是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第四条 公文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则。

第五条 司局应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加强领导,强化干部公文素养和能力建设。司局办公室负责本司局公文处理工作并由专人负责。

第六条 办公厅主管部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对司局公文处理工作服务指导、督促检查。第二章 行文

第七条 教育部公文主要有决定、令、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纪要等十二种。

第八条 行文应当确有必要,讲求实效,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

严格控制公文数量。凡属以下情况的,不再制发公文: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已作出明确规定的;现行公文仍然适用的;就某项工作已作出安排部署、有关部门已明确任务的;对工作表态、没有实质性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某项工作的政策已经明确,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但没有新的措施或者办法,只作一般性号召或者重申已有规定、要求的;使用电话、传真、邮件等其他手段可办理的。第九条 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党务和政务工作应当分别行文。一般不得越级行文,特殊情况确需越级行文的,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单位。

第十条 根据发文单位与收文单位之间的行文关系,教育部公文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行文应当遵照以下规定:

(一)上行文。向上级机关的行文,一般用请示、报告、意见等文种。

上行文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和同级单位,不抄送下级单位。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得在报告等非请示性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对涉及部外单位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应当先与其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方可行文;经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当列明各方意见及理据,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与其会签后上报。

除上级机关领导同志直接交办的事项和必须直接报送的绝密事项外,原则上不得以教育部名义向上级机关领导同志个人报送公文。确需行文的,一般不多头分送;因紧急情况确需分送的,应当在首页注明分送情况。向国务院分管领导同志报告工作的签报,须由办公厅统一报送。不得以部领导个人名义向上级机关及领导同志报送公文。下级单位的请示事项,如需以教育部名义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后上报,不得原文转报上级机关。

拟请上级机关领导同志出席公务活动并讲话时,一般在报送请示的同时附送讲话代拟稿。落实上级机关领导同志批示的情况报告,应当附领导同志批示复印件。

(二)下行文。对下级单位的行文,一般用令、通知、通报、意见、决定、批复等文种。

特别重要的下行文,应当根据工作需要抄送上级机关、省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等。不得向省级教育部门和直属高校内设机构行文。严禁下发带有商业推销性质的公文。

对于省级教育部门和直属高校的请示事项,主办司局一般要在接到公文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回复或说明情况。严禁积压延误、错办漏办。

(三)平行文。同级或者不相隶属的单位之间行文,一般用函、意见、通知等文种。

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向地方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印发指令性公文或者在公文中提出指令性要求。因特殊情况确需行文的,应当报请国务院批准,并在文中注明已经国务院同意。

对于部外单位征求教育部意见的公文,应当按照对等原则以教育部或者教育部办公厅函件形式回复。一般不以司局函件办理。

第十一条 除办公厅外,司局一律不得对外行文。如确有需要,可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以司局函件形式与省级教育部门、直属高校和同级单位的有关部门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一般事务性问题。严禁使用司局函件进行政策部署、审批核准、奖惩人员和检查评估等。第三章 公文起草

第十二条 起草公文必须严肃认真,应当遵照以下原则: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意图,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切实可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进行论证,广泛听取意见;观点鲜明、主题突出、内容简洁、表述准确、文风清新。

第十三条 公文应当由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了解全局的人员负责起草。重要政策性公文应当由业务处长亲自起草或者司局主要负责人主持起草。

第十四条 严格控制公文篇幅,倡导“短实新”文风。公文正文一般控制在3000字以内。报送党中央、国务院等上级机关的请示和报送上级机关领导同志的报告,正文一般不超过1500字。第十五条起草公文时,内容涉及部内其他司局职能的,主办司局应当主动与有关司局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并办理部内会签。经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主办司局应当列明各方意见及理据,提出建设性意见,连同文稿一并送办公厅核报部领导协调或者审定。涉及部外单位职能的,需办理部外会签。

第十六条 起草公文时,内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公众权益和敏感事项,容易引发问题的,应当进行风险评估。重要规范性公文,特别是涉及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或者规定审批、核准、资格、处罚等内容的,主办司局应当送部法制办进行合法性审查。

第十七条 重要政策性公文在报批时需附起草说明,内容包括办文理由、会签及征求意见情况(含主要分歧意见处理情况)、核心内容、下一步工作及宣传考虑等。

所有公文须按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确定公开属性,除涉密公文或者有特殊要求外,应当主动公开。

涉密公文应当由主办司局提出密级和保密期限的初步意见后,送部保密办进行定密审核。第四章 公文报批

第十八条 严格实行公文分级分工审核制度。司局报请审批的公文,由业务处长、办公室主任、司局负责人按职责共同审核把关,原则上由司局主要负责人签名,经办公厅登记审核后呈送部领导审批。涉及重大方针政策以及重要情况的,须报分管部领导和主要部领导审批。

第十九条 公文不得越级报送、多头分送或者横传直送,避免出现交叉批示、体外循环、逆向流传等情况。部领导及其秘书一般不直接接收司局报送的公文。少数涉及干部人事、案件查处或者紧急重大事项的,司局可以按照公文运转规则由专人直送。情况紧急确需分送的,应当注明分送情况。

第二十条 准确规范使用教育部公文处理稿纸,保持稿纸整洁,除签名外,填写内容一般使用小3号仿宋体字打印。签名应书写规范、清晰可辨,同时必须标注签名日期。

第二十一条 拟印发公文须经办公厅核稿。审核重点:行文理由是否充分,行文依据是否准确;公文格式和行文规则是否符合规定;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发文意图是否完整准确体现;同现行有关公文是否相衔接;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涉及其他司局或者部外单位的职能是否协商会签;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是否符合规定;公开属性是否标注准确;密级确定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紧急程度是否合适;附件是否齐备、题目是否一致;遣词造句、文字表达、标点符号、层次序数等是否准确规范等。

第二十二条 经审核符合报批要求的公文,由办公厅按程序报批。对于不符合报批要求的,标明理由退回主办司局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办理。

第二十三条 办公厅秘书处对各司局报送的公文应当及时审核、报批。普通公文审核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工作日,加急公文一般不超过1个工作日,特急公文应当及时审核。

部领导和办公厅负责人对报请批示的各类公文,要及时批阅。普通公文批阅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工作日,加急公文一般不超过1个工作日,特急公文应当及时批阅。

对有具体请示事项的,主批人应当明确签署意见、姓名和审批日期,其他人圈阅或者签名视为同意;没有请示事项的,圈阅或者签名表示已阅知。第五章 公文签发

第二十四条 以中共教育部党组或者教育部名义印发的上行文,经分管的党组成员或者部领导审核后,由党组书记或者部长签发。

第二十五条 以中共教育部党组名义印发的平行文、下行文,一般由党组书记签发。以教育部名义印发的平行文、下行文,一般由分管部领导签发。其中,重要事项和重要规范性公文,须经部长签发或者审阅后印发。

以教育部办公厅名义印发的平行文、下行文,一般由办公厅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签发。其中,重要事项和重要规范性公文,须经部领导签发或者审阅后印发。第二十六条 经办公厅审核同意并报请部领导授权,以教育部或者教育部办公厅名义处理具体业务的格式化公文,由主办司局主要负责人签发,报送办公厅复核后印发。

第二十七条 部外单位会签的公文,经主办司局牵头商相关司局提出意见后,送办公厅秘书处按照本规定第二十四、二十五条履行签发程序。第六章 公文印发

第二十八条 签发后的公文在印发前须经办公厅复核。复核重点:审批、签发手续是否完备,附件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统一、规范,内容是否存有遗留问题等。经复核需对公文进行实质性修改的,应当按程序复审。

第二十九条 司局应当对复核后的公文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送印。普通公文送印期限一般不超过2个工作日,加急公文一般不超过1个工作日,特急公文应当及时送印。司局不得擅自修改复核后的公文,如有疑义及时报办公厅复审。

第三十条 公文印发要保证时效性并厉行勤俭节约。公开属性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原则上以电子公文方式向省级教育部门和直属高校发送。以电子公文方式发送的公文,除印制少量存档外,不再印发纸质公文。

第三十一条 凡以中共教育部党组、教育部和教育部办公厅名义印发的纸质公文,由文印部门按有关规定统一印制。普通公文的印制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工作日,加急公文一般不超过1个工作日,特急公文应当立即印制。涉密公文应当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场所印制。

第三十二条公文由收发部门负责分发,也可由司局自发。分发前应当对公文的印刷质量进行检查。普通公文的分发期限一般不超过2个工作日,加急公文和电子公文一般不超过1个工作日,特急公文应当立即分发。第三十三条涉密公文应当通过机要交通、密码电报或者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传输。第七章 收文办理

第三十四条 受理单位为教育部或者教育部办公厅的公文由办公厅统筹办理。第三十五条 收文办理程序是:

(一)签收。对收到的公文应当逐件清点,核对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并注明时间。

(二)登记。详细记录公文的主要信息和办理情况。

(三)初审。初审重点:主送单位是否为教育部或者教育部办公厅;是否应当由教育部受理,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如上报文应当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报告中不能夹带请示事项,请示应一文一事,不得越级行文等),文种、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符合公文的其他要求。经初审不符合规定的公文,应当退回来文单位并说明理由。

(四)批办。根据公文内容、要求和工作需要提出拟办意见,呈报部领导或者办公厅负责人批示后,及时送承办司局办理;需要两个以上司局办理的,应当明确主办司局。紧急公文应当明确办理时限。

(五)承办。承办司局对交办的公文应当及时办理。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或者来文有明确时限要求的,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

(六)办结。公文的办理结果应当及时答复来文单位。办理结束后,承办司局应当及时将来文及相关材料退办公厅秘书处。第八章 公文管理

第三十六条 公文须及时立卷、归档。具体按教育部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执行。

第三十七条 不具备归档和保存价值的公文,经主办司局批准后可以销毁。涉密公文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退或者销毁。销毁涉密公文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登记手续,确保不丢失、不漏销。个人不得私自销毁、留存涉密公文。第三十八条 涉密公文应当由部保密办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密级。需要变更或者解除密级的,应当由部保密办履行相关程序。

公文确定密级前,应当按照拟定的密级先行采取保密措施。确定密级后,应当按照所定密级严格管理。绝密级公文应当由专人管理。

未经发文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同意,不得转发涉密公文,不得变更密级、保密期限。

第三十九条 公文的印发传达范围应当按照发文单位的要求执行;需要变更的,须经发文单位批准。

经批准公开发布的公文,同发文单位正式印发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不宜公开的公文,不得违规转发、传输、发布。

第四十条 复制、汇编机密级、秘密级公文,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经本司局负责人批准。绝密级公文一般不得复制、汇编,确有工作需要的,应当经发文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复制、汇编的公文视同原件管理。

复制公文应当加盖复制机关戳记。翻印公文应当注明翻印的机关名称、日期。汇编本的密级按照编入公文的最高密级标注。

涉密公文的全文、摘要以及标题、发文字号等信息应当与公文一起严格按保密要求管理,解密前均不得在无密的文件、简报资料、刊物、网站等使用,召开会议传达的,不得进行新闻报道。

第四十一条 公文的撤销和废止,由发文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根据职权范围和有关法律法规决定。公文被撤销的,视为自始无效;公文被废止的,视为自废止之日起失效。

第四十二条 新设立的司局应当向办公厅提出发文立户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明确其发文字号。司局合并或者撤销时,相应进行调整。

第四十三条 工作人员离岗离职时,所在司局应当督促其将暂存、借用的公文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清退。

第九章 培训奖惩

第四十四条 建立公文处理培训交流机制。将公文处理培训作为入职培训和司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的必备内容,并纳入干部学习、培训工作。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与直属机关、省级教育部门和直属高校公文处理工作的交流。

第四十五条 实行优秀公文评选制度,科学评价司局公文办理工作,对获奖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将获奖情况作为优秀司局、优秀公务员评选的重要参考。

第四十六条 实行公文处理责任追究制度。有以下情形并造成不良后果的,须责令补救改正,视情予以通报,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予以问责。

(一)未履行审核把关职责或者审核把关不严的;

(二)未按规定时限办理,或者违反公文处理程序的;

(三)擅自行文,或者随意扩大(缩小)发送范围的;

(四)未按规定进行风险评估或者合法性审查的;

(五)涉密文件未定密审核的;

(六)未正确标注公开属性的;

(七)未履行会签程序,或者会签单位存在不同意见未说明情况的;

(八)以司局函件形式下发政策性、指令性公文等越权行文的;

(九)其他违反公文处理规定的行为。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公文处理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本规定即日起施行,由办公厅负责解释。2007年10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公文处理的若干规定》废止。附件

教育部公文格式

公文格式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单位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正文、附件说明、发文单位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部内发送、印发单位、公开属性、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

一、份号。印制份数的顺序号。涉密公文应当标注份号。

二、密级和保密期限。涉密公文根据涉密程度分别标注“绝密”“机密”“秘密”和保密期限。标注了密级但未标注保密期限的公文,其保密期限按照绝密级30年、机密级20年、秘密级10年认定。

三、紧急程度。根据公文送达和办理的时限要求,紧急公文分别标注“特急”“加急”,电报应当分别标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四、发文单位标志。由发文单位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也可以使用发文单位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联合行文时,主办单位排列在前,其他单位以党政军群排序,也可以单独用主办单位名称。

五、发文字号。一般由发文单位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单位发文字号。

发文单位代字由办公厅确定。发文顺序号原则上由办公厅统一编制。其中,“教党任”和“教任”发文顺序号由人事司编制;“令”和“教规备”发文顺序号由政法司编制。

六、签发人。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联合上行文,应当按公文版头的排序标注签发人姓名;只会签但不联合上行文时,应当标注会签单位名称及签发人姓名。

七、标题。由发文单位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一般用2号小标宋体字,回行时应当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排列应当使用梯形或者菱形。

八、主送。公文的主要受理单位,应当使用单位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单位统称,并按照规范排序。

九、正文。公文的主体,用来表述公文的内容。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结构层次序数依次用“

一、”“

(一)”“1.”“(1)”标注;第一层用黑体字、第二层用楷体字、第三层和第四层用仿宋体字。

十、附件说明。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二字标明“附件:”和附件名称。如有多个附件,使用阿拉伯数字标注附件顺序号。

十一、发文单位署名。署发文单位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十二、成文日期。署会议通过或者发文单位负责人签发的日期。联合行文时,署最后签发单位负责人签发的日期。电报以发出日期为准。

十三、印章。公文中有发文单位署名的,应当加盖发文单位印章,并与署名单位相符。“令”署部长签名章,电报加盖“发电专用章”。

十四、附注。公文印发传达范围、联系人及电话、分送情况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五、附件。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或者参考资料,是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抄送。除主送单位外需要执行或者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单位。使用单位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单位统称,并按照规范排序。

十七、部内发送。除主送和抄送外,需知晓公文内容的部领导和司局。

十八、印发单位。教育部公文的印发单位为办公厅。

十九、公开属性。分为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三类。

二十、印发日期。公文的送印日期。

二十一、页码。公文页数顺序号。附件与正文一起装订时,页码应当连续编排。教育部公文版头

公文版头特指公文首页格式化的发文单位标志。教育部公文版头由办公厅统一拟制。

一、“中共教育部党组文件”。部党组文件,编“教党〔公元年份〕×号”。适用于: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传达、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转发党中央文件;作出重大工作部署等。

二、“中共教育部党组”。部党组函件,编“教党函〔公元年份〕×号”。适用于:就有关具体事项与同级单位党委(党组)商洽工作、征询意见、进行答复;答复下级单位党委的请示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部令,编“第×号”。适用于: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的决定、命令,在职权范围内发布教育部门规章。

四、“教育部文件”。部文件,编“教×〔公元年份〕×号”。适用于:印发教育政策;作出重要工作部署;向上级机关请示、报告工作;转发上级机关的文件;下达重要教育、教学等计划;印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函件,编“教×函〔公元年份〕×号”。适用于:以教育部名义就有关具体事项与同级单位商洽工作、征询意见、进行答复;批复下级单位的请示;向上级机关及领导同志个人报告具体事项等。

六、“教育部通报”。编“第×期”。适用于:传达部领导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

七、“教育部办公厅文件”。办公厅文件,编“教×厅〔公元年份〕×号”。适用于:以办公厅名义传达、贯彻上级机关的指示;向地方教育部门、直属高校和司局布置政策性工作;通报有关情况;下达或者调整教育、教学计划等。

八、“教育部办公厅”。办公厅函件,编“教×厅函〔公元年份〕×号”。适用于:以办公厅名义就有关具体事项与有关单位商洽工作、征询意见、进行答复;向地方教育部门、直属高校和司局布置具体工作;印发会议通知等。

九、“教育部党组会议纪要”。编“(公元年份)第×号”。适用于:传达部党组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十、“教育部专题办公会议纪要”。编“(公元年份)第×号”。适用于:传达部长专题办公会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明码、密码电报,机关及直属单位司局级干部、直属高校校级领导的干部人事任免通知和向中组部备案报告,由办公厅按有关规定使用专用版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

郑政〔2009〕4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郑州市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使全市国家行政机关(以下简称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公文处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河南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下同),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第三条 公文处理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四条 公文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精简、高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做到合法、及时、准确、安全。

第五条 各级行政机关的办公室是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主管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指导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第二章 公文种类

第六条 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命令(令)

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公布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二)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四)通告

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五)通知

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六)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七)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八)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九)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十一)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十二)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三)会议纪要

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第七条 命令、决定和通报三个文种都可适用于奖励。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依据法律的规定和职权,根据奖励的性质、种类、级别、公示范围等具体情况,选择使用相应文种。

第八条 意见文种可以用于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作为上行文,应按请示性公文的程序和要求办理。上级机关应当对下级机关报送的意见作出处理或给予答复。作为下行文,文中对贯彻执行有明确要求的,下级机关应遵照执行。无明确要求的,下级机关可参照执行。作为平行文,提出的意见供对方参考。

第九条 制发机关按照规定权限制发的函与其他文种有同样效力。以函的形式行文应当注意选择使用与行文方向一致、与公文的内容相符的格式。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十条 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公文应当标明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秘密等级与保密期限并排,之间用“★”隔开;如有具体保密期限应当明确标注,凡公文内容涉及未标明或者未通知保密期限的国家秘密事项,其保密期限按照绝密级事项30年、机密级事项20年、秘密级事项10年认定。“绝密”、“机密”级公文应当标明份数序号。

(二)紧急公文应当根据紧急程度分别标明“特急”、“急件”。其中电报应当根据紧急程度分别标明“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三)发文机关标识应当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行政机关联合行文,主办机关排列在前。

(四)发文字号应当包括机关代字、年份、序号。年份、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识。行政机关之间联合行文,标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与其他机关联合行文,原则上应当使用排列在前机关的发文字号,也可以协商确定,但只能标注一个机关的发文字号。

(五)上行文应当注明签发人、会签人姓名。联合上报的公文,主办机关签发人姓名排列在前,其他机关签发人姓名在主办机关签发人姓名之下按发文机关顺序依次排列。“请示”应当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

(六)公文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一般应当标明发文机关。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七)主送机关指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

(八)公文如有附件,应当注明附件顺序和名称。附件序号使用阿拉伯数字,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

(九)公文除“会议纪要”和电报外,应当加盖印章。联合上报的公文,由主办机关加盖印章;联合下发的公文,发文机关都应当加盖印章。当公文排版后所剩空白处不能容下印章位置时,应当调整行距、字距,务使印章与正文同处一面,不得采取标识“此页无正文”的方法。

(十)成文日期以本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的签发日期为准。电报以发出日期为准。

(十一)公文附注指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公文如有附注,应当加圆括号标注,位置在成文日期和印章之下,版记之上。

(十二)公文应当标注主题词。上行文按照上级机关的要求标注主题词。

(十三)抄送机关指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

(十四)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印发机关统称机关办公厅(室)或文秘部门,印发日期以公文付印日期为准,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十五)文字从左至右横写、横排,应当使用规定的字体和字号。

第十一条 公文中各组成部分的标识规则,参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执行。

第十二条 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 mm×297 mm),每页22行,每行28字。左侧装订。张贴的公文用纸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十三条 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请示、报告的,应当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并注明理由。向下级机关的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直接上级机关。

第十四条 各部门需要请示政府的事项,应当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及时上报,给政府留出研究、决策的时间:一般事项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紧急事项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特别紧急的事项,需要在5个工作日以内批复的,除突发事件以及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的或政府领导另行安排的事项外,必须在文中说明紧急原因及在本单位的办理过程。应当经合法性审核的公文,应提前5个工作日报送法制机构,紧急公文不

得少于2个工作日;突发事件或者特别紧急的事项,随到随审。

第十五条 属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应当由部门自行行文或联合行文。联合行文的,应当明确主办部门。须政府审批的事项,经政府同意也可以由部门行文,文中应当注明经政府同意。

第十六条 政府各部门依据职权可以相互行文和向下一级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行文,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如需行文,应报请本级政府批转或由本级政府办公厅(室)转发。因特殊情况确需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的,应当报经本级政府批准,并在文中注明经政府同意。政府部门内设机构不得向本部门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包括本系统)制发政策性和规范性公文,不得代替部门审批下达应当由部门审批下达的事项;与相应的其他机关进行工作联系确需行文时,只能以函的形式行文。政府各部门(包括议事协调机构)之间行文应当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

第十七条 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行文;政府与同级党委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联合行文,主办机关排列在前,协办机关依次会签后,主办机关签发;一般不使用复印件会签。行政机关与同级或相应的党的机关、军队机关、人民团体联合行文,按照党、政、军、群的顺序排列。

第十九条 “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其下级机关,也不得抄送个人。“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

第二十条 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和需要直接报送上级机关负责人的绝密事项以及特急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或机关负责人的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报送“请示”、“意见”和“报告”;也不得将需要审批的公文以内部签报、白头信函等形式代替需要上级机关审批的公文报送上级机关和上级机关负责人。

第二十一条 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必要时应当抄送其另一上级机关。

第二十二条 发文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既要提高质量,又要控制数量。

(一)凡是可以用电话、协商、原件批回等方式解决的问题,不发公文。

(二)凡是可以用政府办公厅(室)公文解决的问题,不发政府公文;可以用便函解决的问题,不发正式公文;可以用电子公文解决的问题,不发纸质公文。

(三)属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不以政府或政府办公厅(室)名义行文或者批转、转发。

(四)上级的公文,没有明确贯彻意见,公文内容或主要措施基本上照搬照抄上级文件的,一般将原件翻印下发;确需发文的,必须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贯彻意见。第五章 发文办理

第二十三条 发文办理指以本机关名义制发公文的过程,包括草拟、审核、签发、复核、缮印、用印、登记、分发等程序。

第二十四条 草拟公文应当做到:

(一)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注意政策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一致性。提出新的政策、规定,要切实可行并加以说明。

(二)公文的文种应当根据行文目的、发文机关的职权和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确定。

(三)拟制紧急公文,应当体现紧急的原因,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紧急程度。

(四)人名、地名、数字、引文准确。引用公文应当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引用外文应当注明中文含义。日期应当写明具体的年、月、日。

(五)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

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

(六)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七)公文使用非规范化简称,应当先用全称并注明简称。使用国际组织外文名称或其编写形式,应当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准确的中文译名。

(八)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日期、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在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

第二十五条 拟制公文,对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协办部门要积极配合,取得一致意见后方可行文;如有分歧,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出面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时,主办部门可以列明各方理据,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与有关部门会签后报请上级机关协调或裁定。部门之间征求意见或会签文件时,除主办部门另有时限要求的以外,协办部门一般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如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回复,协办部门应当提前主动与主办部门沟通并商定回复时限及方式。否则,主办部门可以视其为没有不同意见,并据此继续办理有关公文;需要报送政府的公文应当在报送的公文中说明有关情况。第二十六条 规范性文件签发前应当进行合法性审核。

(一)政府及政府办公厅(室)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签发前,应经本级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核。市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签发前,应经本单位法制机构审核。未经合法性审核,不得送领导签发。

(二)提请以政府或政府办公厅(室)名义制发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单位在提交办公厅(室)前,应当由本单位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核,未经审核,办公厅(室)不予受理。

(三)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其他部门职能或按规定应当征求意见的,未经征求意见,法制机构不予审核。规范性文件送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核时,应当附具制定依据、征求意见情况及拟确立主要制度的说明等材料。凡市政府就特定事项依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作出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具体行政行为的公文,应经市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核。

第二十七条 以本机关名义制发的上行文,由主要负责人(指行政机关的正职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签发;以本机关名义制发的下行文或平行文,由主要负责人或者由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其他负责人签发。第六章 发文形式

第二十八条 以市政府名义,由市长签署和向社会发布的规章,用《郑州市人民政府令》(第×号)的形式印发。

第二十九条 凡以市政府名义,对带有全局性或比较重大的问题,如发布涉及全局性或某一方面的重要政策,部署重要工作,对某些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发布命令、通知等,用《郑州市人民政府文件》(郑政〔20××〕×号)的形式印发。

第三十条 以市政府名义向省政府或国务院的请示、报告,提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议案,对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请示的批复,对先进集体和授予荣誉称号的先进个人的表彰,成立调整各类领导小组的通知,市政府任免试用期干部的公文,用《郑州市人民政府文件》(郑政文〔20××〕×号)的形式印发。

第三十一条 市政府任免干部的公文,用《郑州市人民政府任免通知》(郑政任〔20××〕×号)的形式印发。

第三十二条 以市政府名义,向全市或一定区域的人民群众公布某项政策、规定和重大事件以及其他需要周知或遵守的事项,一般以《郑州市人民政府通告》(郑政通〔20××〕×号)的形式印发。

第三十三条 报省政府审批的临时出国、赴港澳事宜,经市政府或市政府授权的部门批准后,用《郑州市人民政府文件》(郑政出〔20××〕×号)的形式印发。

第三十四条 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国有荒地开发利用的审批意见以及确定土地权属、回收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决定,用《郑州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文件》(郑政土〔20××〕×号)的形式印发。

第三十五条 以市政府名义,由市长签署的行政处理决定,用《郑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处理决定书》(郑政行政处〔20××〕×号)的形式印发。

第三十六条 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分别用《郑州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纪要》、《郑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的形式印发;市长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主持召开的市政府专题会议决定的事项,用《郑州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郑政会纪〔20××〕×号)的形式印发。

第三十七条 经市政府同意,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行文的有关全市性的问题,如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要政策的意见,以及对全市性工作发出的通知、通报及转发县(市)区、市政府各部门的重要文件等,用《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郑政办〔20××〕×号)的形式印发。

第三十八条 经市政府同意,承办处理全国、省、市人大和政协方面的建议、提案,经市政府同意,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向上级机关的请示、报告,代市政府对下级机关的批复、通知,用《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郑政办文〔20××〕×号)的形式印发。

第三十九条 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用《郑州市人民政府》(郑政函〔20××〕×号)或《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郑政办函〔20××〕×号)的形式印发。

第四十条 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部署紧急工作、阶段性工作、临时性工作等事项,用《郑州市人民政府内部明传电报》(郑政明电〔20××〕×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内部明传电报》(郑政办明电〔20××〕×号)的形式印发。

第四十一条 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用《郑州市人民政府会议电报》(郑政会电〔20××〕×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会议电报》(郑政办会电〔20××〕×号)的形式印发。

第四十二条 市政府领导同志在各种会议上的讲话,以及需要印发给有关单位学习参照执行的文件、资料等,一般用白头文件(郑政阅〔20××〕×号)的形式印发。

第四十三条 需要在市政府办公厅机关内部执行的规章制度,以及需要办公厅机关工作人员周知的其他事项,用《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厅内文〔20××〕×号)的形式印发。第七章 收文办理

第四十四条 收文办理指对收到公文的办理过程,包括签收、登记、审核、拟办、批办、承办、催办等程序。

第四十五条 市政府办公厅受理国务院、国家各部委、省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本市各县(市、区)、市政府各部门,以及其他与市政府有行文关系的单位经各种渠道送来的公文、信件等。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直接受理本市各县(市、区)、市政府各部门下属单位的公文。本市各县(市、区)、市政府各部门下属单位的公文,应当由主管机关报送。

第四十六条 除绝密和特急公文外,市政府办公厅受理的公文,统一由市政府办公厅文电处签收。各县(市、区)、市政府各部门的公文通过郑州市政务内网报送,其他单位报送的纸质公文,由市政府办公厅文电处负责将其电子化。

第四十七条 对收到的公文,应当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是否应由本机关办理;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涉及其他部门或地方职权的事项是否已协商、会签;文种使用、公文格式是否规范。

第四十八条 经审核后的公文,应当及时登记、分类、加签,并提出分办或拟办意见送有关负责人批示或转有关部门办理。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应当明确主办部门。紧急公文,应当明确办理时限。

第四十九条 承办部门收到交办的公文后应当及时办理,不得延误、推诿。紧急公文应当按时限要求办理,确有困难的,应当及时予以说明。对不符合规定的公文,经办公厅(室)负责人批准后,可以退回呈报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五十条 公文办理中遇有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如有分歧,主办部门负责人要出面协调,如仍不能取得一致,可以报请上级机关协调或裁定。

第五十一条 送负责人批示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的公文,主办部门要负责催办,做到紧急公文跟踪催办,重要公文重点催办,一般公文定期催办。政府办公厅(室)转有关部门办理的公文,凡明确提出时限要求的,各部门在办理时,对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理完毕;对属于需要政府审批的事项,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回复,并将办理结果连同交办的原件一并报政府办公厅(室)。确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办结回复的,应当在回复时限内以书面形式向政府办公厅(室)说明理由。对政府办公厅(室)未明确提出办理时限要求的,各部门也应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尽快办理。

第五十二条 办理完毕的公文,由文秘部门统一行文批复、转发或者结论性意见,主办部门也可根据办文情况分别通过面谈、电话、便函等方式给予解释性答复。答复内容仅限于结论性意见。任何人不得在公文上随便批注负责人的批示、意见,不得随便向外透露批示的原文和公文的详细办理情况。第八章 公文归档

第五十三条 公文办理完毕后,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及时整理(立卷)、归档。个人不得保存应当归档的公文。

第五十四条 归档范围内的公文,应当根据其相互联系、特征和保存价值等整理(立卷),要保证归档公文的齐全、完整,能正确反映本机关的主要工作情况,便于保管和利用。本机关收发的公文、会议文件及音像制品、出版物、反映本机关重要活动的有关材料等,具有保存查考价值的,均需整理(立卷)。

第五十五条 联合办理的公文,除涉及司法、编制、资金的公文外,一般公文原件由主办机关整理(立卷)、归档,其他机关保存复制件或其他形式的公文副本。

第五十六条 本机关负责人兼任其他机关职务,在履行所兼职务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公文,由其兼职机关整理(立卷)、归档。

第五十七条 归档范围内的公文应当确定保管期限,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档案部门移交。

第五十八条 拟制、修改和签批公文,书写及所用纸张和字迹材料必须符合存档要求。第九章 公文管理

第五十九条 公文由各单位办公室或专职人员统一收发、审核、用印、归档和销毁。

第六十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机关公文处理的有关制度。

第六十一条 上级机关的公文,除绝密级和注明不准翻印的以外,下一级机关经负责人或者办公厅(室)主任批准,可以翻印、复制。翻印时,应当注明翻印的机关、日期、份数和印发范围。复印时,应当加盖复印机关证明章,视同正式公文管理。密码电报不得翻印、复制,不得密电明复,不得明电密电混用。

第六十二条 公开发布行政机关公文,必须经发文机关批准。经批准公开发布的公文,同发文机关正式印发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

第六十三条 传递、管理秘密公文,必须采取保密措施,确保安全。利用计算机、传真机等传输秘密公文,应当安装加密装置。绝密级公文不得使用计算机、传真机传输。

第六十四条 公文被撤销,视作自始不产生效力;公文被废止,视作自废止之日起不产生效力。

第六十五条 机关合并时,全部公文应当随之合并管理。机关撤销时,需要归档的公文整理(立卷)后按有关规定移交档案部门。工作人员调离工作岗位时,应当将个人暂存、借用的公文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清退。

第六十六条 不具备归档和存查价值的公文,应当经过鉴别并经办公厅(室)负责人批准,定期销毁。

第六十七条 销毁秘密公文应当到指定场所由2人以上监销,保证不丢失、不漏销。其中,销毁绝密公文(含密码电报)应当进行登记。

第六十八条 密码电报的使用和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九条 本实施办法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04年2月11日印发的《郑州市人民政府公文处理办法》(郑政〔2004〕27号)同时废止。

下载X政发〔2011〕18号关于印发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文处理规则的通知(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X政发〔2011〕18号关于印发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文处理规则的通知(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