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15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摘要: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和伦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话 题,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体制缺陷以及市场经济与道德的一致性出发,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关键字:市场经济道德道德经济 一致 正文
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与道德关系问题自古有之,只是如今尤甚。“中
国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争,西方古典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关于德与福的关系探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这一主题和观念。”然而,自市场经济诞生以来,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总的来说,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道德沦丧和道德失范为代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道德“代价论”。在这种观点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失范及道德滑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这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异质性而造成的。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是一致的,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以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尺度和外在价值评价共同构成了其特有的道德维度,而这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开门鼻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命题是相一致的。“可以这样认为,西方早期市场经济的经济思想和道德思想,在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命题中,既得到了充分体现,又得到了完全统一,斯密是它的经济思想和道德思想,在目标上,甚至在基本运行机制上,互相贯通,合而为一,他创造的是一元论,而不是二元论。经济理论和道德理论的高度一体化,这是斯密的理论能够获得成功并对西方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这主要表现在:
1、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
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
2、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但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公平竞争型经济、质量效益型经济和法制纪律型经济,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求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入到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充分的调控作用。
3、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必然会趋于完善,相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也会日益发展和完善。同时,实践证明,与经济发展相契合的伦理道德能产生经济效益,并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
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们不应该单方面注重经济建设或道德建设,他们应该统合于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应当是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又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经济的建设也应该是在道德体系所容许的范围内有序有度的发展。
第二篇: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论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摘要】 经济伦理学关注的是宏观层面上对市场经济过程及其相关机构的基本论证,它探讨是理应普遍适用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并不是认定市场经济天然就具备道德的良心只要搞市场经济,道德便自然而然的到来,一切不道德的问题会自动得到解决;而只是强调,市场经济并非是不要道德的经济,市场经济并非可以不挥手段、见利忘义,而是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强调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关键字】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经济伦理学
经济伦理学是从伦理方面对经济制度、经济组织和经济关系的一种系统研究。从经济伦理学角度而言,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的,更是伦理的:它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是公平的经济。我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则适应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从我国当代经济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经济伦理学之所以在我国蓬勃兴起,既是我国经济生活中道德缺损现象的一种反弹,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经济和道德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互不相关的领域,但实际上,经济和道德始终是互为依存的。道德从本质上说是经济的产物,而经济也并非是没有价值目标的自然现象,任何经济发展的目标中,都或明或暗地内涵着相应的道德发展目标。市场经济“应当”是道德经济,这里的“应当”不是指天生的“当然”,甚至不
是指目前的“实然”,而是指后天的“应然”,指需要争取的目标。在复杂商品经济条件下,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对经济秩序的调节作用则日益撩开隐性的面纱,从后台走向前台,从隐性走向显性。亚当•斯密之所以既成为伟大的经济学家又成为伟大的伦理学家,既写出了《国民财富论》,又写出了《道德情操论》,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道德紧密相连的关系的本质。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命题,既是一个经济学的命题,也是一个伦理学的命题,他其实是在力图将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克服经济和道德的二律背反现象。在经济学的意义上,“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对经营者的引导作用,即经营者不是出于本意,而是被“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所引导去开展经营活动,从而生产出适合人们需要的商品;在伦理学的意义上,“看不见的手”是指个人利益对人们的行为的引导作用,即人们的行为也不是出于本意,而是被“个人利益”这只无形的手所引导去行动,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促成了社会的福利。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价值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之所以能够对市场经济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的利益前提,是社会成员有根本一致的共同利益,能够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由这些关系派生出来的其他利益关系,能够做到统筹兼顾、相得益彰。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思想和理论,不赞成任何先验的人性论,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认为一切人性都是后天现实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人既不是天生就是利己的,也不是天生就是利他的,人利己的道德行为和利他的道德行为一样,都是后天社会关系、包括后天的道德关系的反映。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大多数成员共同拥有的利益基础,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道德的特殊调节作用,来辅佐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辅佐作用既不是替代或排斥法律的辅佐作用,也不是法律的作用所能包办的。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二者的作用缺一不可,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主动地、有目的的发挥道德和法律的共同作用,特别是注意发挥道德的作用,这正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的优势之一。这也是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的最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厉以宁 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3.伦理学与经济学 阿马蒂亚〃森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第三篇: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无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但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公平竞争型经济、质量效益型经济和法制纪律型经济,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求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之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充分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人们选择市场经济的目的中,就已经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广泛性和频繁性越来越显示出道德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因而规范经济行为不仅成为法律频频涉及的热点,也成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
第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框架要有最高的理想;规范上要有层次性;实践上要有可操作性。
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我们在道德建设中应该始终坚持的政治方向和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做到“三个结合:第一,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既要在全社会认真宣传和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道德,要求一切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身体力行。同时,又要区分道德的层次性,要有最低要求。道德规范体系包含着由低到高的若干阶梯。我们既不能只强调最高层次,也不能只强调最低层次,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可以了,这种思想是不符合道德实然与道德应然的关系的。第二,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与道德评价标准的结合。我们在评价一种道德现象的善恶时,不但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要看它所产生的道德影响,必须在道德评价中坚持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统一。第三,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与积极吸收外来优秀道德文化成果相结合。总的原则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为我所用”。
因此,我们不应该单方面注重经济建设或道德建设,他们应该统合于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应当是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又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经济的建设也应该是在道德体系所容许的范围内有序有度的发展。
第四篇:怎样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
怎样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
摘要: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并且存在争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从纯公有制经济关系和社会化大生产出发,得出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结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理论,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关于二者的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改革至今,诸如“公有制能否与市场经济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怎样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还困扰着人们的行动。关键词:市场经济 公有制 主体地位 互补
中国目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关键在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此,市场经济与公有制能否结合,怎样结合,怎样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正确认识并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所谓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从量上看,公有资产与非公有资产相比要有数量上的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公有资产来说,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和壮大,这既是发展、壮大国民经济的重要条件,也是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物质基础。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也具有重大意义。历史证明,没有公有制经济,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没有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强大物质基础。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们要从以下两方面来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一,加强国有经济,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它的作用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进而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除了量的优势,还要质的优势要起主导作用。为此一定要保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第二,大力发展职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它应该成为公有制的主体。国有制在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占主体、占多数的所有制形式,要保持公有制在量的方面的优势,还要从发展劳动者所有制方面下工夫,大力发展职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共同富裕。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情况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在过去,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而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我国的领导者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的实践和检验,在经济发展的要求之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寻找到一条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经济道路,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据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它规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根据中国当前的实际,我们需要很好掌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主义生产和流通。
二、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三、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科学评价市场经济活动效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
市场经济是公有制采取的经济形式,而公有制是市场经济依存的经济制度。
二十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出版的经济学著作、辞典和教科书,普遍把市场经济定义为,以私有制为基础,通过自发的市场机制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制度。不仅如此,在西方经济学界,曾经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也是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制度属性的概念。“自由市场经济,严格的讲,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它是由自由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所独立决定的,尽管在所有国家中市场自由存在一些限制条件,通常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对市场经济的解释是,“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有关资源配置和生产的决策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而价格则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工人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自愿交换产生的。这种经济的决策是分散的决策,而不是由中央计划当局决定。”
1992年10月,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在党的十四大上系统提出了社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第二, 市场经济在总体上比计划经济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第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四、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大前提下依然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马克思认为产生商品经济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其二,物品所有者之间存在着“彼此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
社会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又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成为了它的高级形式,这种转变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由于社会分工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说市场经济“不姓资也不姓社”。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完全可以实施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私有制环境中,企业的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属于资本所有者,他们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资本的流通,是一种“彼此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在公有制经济中,虽然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公有,但在公有制企业中,资本已不再是企业的主体,公有制的确立使工人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不是相反。因此,公有制企业的主体也不再是资本及其所有者,而是工人及其劳动。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实际上是由职工自由联合发起和组建的,因而企业的主体是工人,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属于全体职工。这样,两个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实际上就是两个企业的职工集体各自拿自己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市场竞争就是两个企业的职工集体相互进行竞争。等价交换的实质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
因而,在公有制经济中,产品分属不同的所有者——工人,不同企业的工人通过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或降低生产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进行竞争。这也恰恰诠释了“彼此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既然两个条件都具备,那么商品经济是可以在公有制中存在的,市场经济作为它的高级形式也是可以和公有制相结合的。
五、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互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让人民富裕起来,然后通过公有制的调节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在解放初期,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也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高度集中,使得社会主义劳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传统计划经济尽管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确保了“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但随着生产社会化,这种高度集权的僵化地计划经济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甚至阻碍了它的发展,以及把公有制过度发展为全民所有制,使得社会出现了各种消极现象:经济效率底下,劳动者积极性降低,资源浪费,经济发展缓慢等。
然而市场经济在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方面的优越性,恰恰能够满足刺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导致贫富差距的不足之处又可以用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弥补。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必须结合起来。
公有制只有与市场经济结合,才能实现合理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从资源配置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始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也莫不如此。在我国,生产力落后,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又面临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任务,合理地配置资源显得尤为迫切,而恰好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获得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市场取向的改革。改革过程中,市场取向的改革进行得顺利,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事实胜于雄辩。社会主义公有制要迅速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自身的本质要求,必须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我们要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必须是在保持公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走向私有化,是行不通的,当然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随着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二者的结合,那些不和谐的社会问题将会得到解决,使它们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3、《政治经济学》 巨荣良
延边出版社2011年
4、《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顾钰民 2000年
5、《市场经济概论》 刘东升等 中国商务出版2003年
第五篇:简论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简论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关系 作者:胡进军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6期
摘要:作为改革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经济基础和现实依据;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对市场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应以两者间的密切关系为出发点,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相互促进作用,努力实现协调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