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美丑:《小伙子布朗》的主题解读

时间:2019-05-12 16:3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性的美丑:《小伙子布朗》的主题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性的美丑:《小伙子布朗》的主题解读》。

第一篇:人性的美丑:《小伙子布朗》的主题解读

布朗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年轻、好奇、有探索的欲望,最初对自己抵制诱惑的能力非常自信,却在林中之旅后陷入对人性的怀疑而郁郁终老。正如布朗这个普通的名字所象征的, 他实际上是“每个人”(Everyman)[4]85。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年轻人,都曾经历过类似布朗的成长历程:年轻时对于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执着前行,“对未来抱着”“高超的决心”,并坚信自己能够保持自我;途中也会有些许的犹豫,“现在我打算回到来的地方去了”,“我已经打定主意了,决不为这件事再朝前移动一步”,但最终还是完成了旅行。布朗的林中之旅让他发现了人性中“恶”的存在,他因此变成了一个“怀疑一切” 的人,“临终时是悲观绝望的”。布朗的结局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但它的象征意义在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对自己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如同布朗的林中之旅一样,会给我们带来启示、思考甚至观念上的变化。布朗年轻的妻子费思与普通人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所以布朗在树林中魔鬼的祭坛前也看到了她,梦幻也好, 现实也罢,对布朗的打击却是毁灭性的。费思的名字(Faith)清楚地表露出她的象征含义———信仰,她代表的是对善的信仰,在林中之旅开始前布朗坚信不疑的信仰。“那难道是我应当离开亲爱的费思,跟着她走的理由吗?”“上有苍天,下有费思,我还是得站稳脚跟,抵挡魔鬼!”“费思!费思!抬头望着天,抵制这个邪恶的家伙。”这些句子既包含费思的双重含义, 同时由于这个人物的设置,更有力地表现出主人公布朗在旅途中经历的内心挣扎、犹豫与彷徨。不论是作为小说人物的费思,还是作为信仰的费思,布朗对她的态度最终是一致的 ———放弃与怀疑:“„我的费思去了!‟他喊着。”“布朗大爷严厉而伤心地盯视着她的脸,没有打招呼就走过去了。” 布朗黑夜之旅的引路人是另一个具有象征含义的人物。他代表的是魔鬼,这一点从他手执的“像一条大黑蛇”的手杖和克洛伊斯大娘认出他时的尖叫可以肯定。他将布朗引去魔鬼的领地,让他皈依邪恶的宗教,对布朗提到的每一个“正派人和虔诚的基督教徒”进行嘲讽,披露他们所犯下的罪恶,其目的昭然若揭。但有意思的却是小说对他外表和行为的描述,他“穿着朴实大方的服装”,“似乎和布朗大爷属于同一个阶级,和他长得很有几分相似,虽然也许主要是在神态方面而不是在容貌方面。……他们可以被看作父子俩。”而且,在布朗打定主意不随他前行时,他并没有生拉硬拽,而是“镇定自若”地让布朗“坐在这儿,休息一会儿。等你觉得乐意再走的时候”再走。对魔鬼的这两点描述多少让读者有些意外,但仔细想想,却发现这样的安排似乎更能表现作者的意图:所谓的 “魔鬼”或者“恶”其实存在于人的内心,所以他有着和人类相似的外貌,并且知道不需指引人类也有趋向“恶”的本能。文中其他的人物如虔诚的克洛伊斯大娘,古金执事与教长,还有出现在魔鬼崇拜仪式上的众村民,象征的也是芸芸众生。与认识到人性中善恶并存的事实后陷入怀疑与失望的布朗不同,他们似乎代表着另一种更为世俗的人生选择———接受现实并在这善恶并存的世界中继续生活。三 场景设置象征场景设置主要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年轻的小伙子布朗》这部短篇在场景设置上同样用心良苦, 富含象征意义,对表达作者思想,烘托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夜晚,费思惧怕黑夜,“在一年里所有的夜晚中,亲爱的丈夫,今儿夜晚请你留下陪着我吧”。而布朗却说:“我的往返旅程,……必须在现在和日出之间完成。” 黑夜使得布朗离开费思,离开信仰。在文学作品甚至人们的认识中,黑夜往往是带有负面含义的,它通常与罪恶、堕落、诱惑、神秘、地狱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基督徒们选择白天去教堂,表达对善的向往与追随。那么,是怎样的旅行必须在黑夜完成呢?布朗的旅行目的地起初并不明朗,但随着引路人的出现,其真实身份的揭晓,他对布朗父辈和其他忠实基督徒所犯下罪恶的披露逐渐表明这是一次发现人性中的“恶”的旅行,它与善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只能在黑夜进行。其实,读完整个故事可以发现,小说除了将黑夜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还用了很多词来描写“黑色”,以凸现故事的氛围,如“幽暗”、“大黑蛇”、“黑暗的洼地”、“黑沉沉的荒野”、“黑松树”、“黑森森的大墙”、“黑暗的人形”等等。这些描写前后连贯,有效地为主题表达、为布朗今后失去希望的生活烘托出一种阴暗的气氛。故事发生的地点———森林,同样具有明显的象征含义。“沉寂的道路”、“树林里所有最最幽暗的树木把这条路遮得一片漆黑。那些树林简直长得密密匝匝,不容这条

羊肠小道穿过,而且总在后面立刻就又合拢起来。”茂密的树林在黑夜里显得阴森恐怖,充满了未知的因素,正如同人性中的恶一样, 隐藏起来,难以发现。林中小路的黑暗、沉寂象征着“罪与恶” 的潜伏;路的狭窄象征着布朗处在罪恶的包围之中;那些长得密密匝匝的树林“总在后面立刻就又合拢起来”,无疑告诉我们布朗再也无法返回到纯真状态了。与现实主义小说家不同,以霍桑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将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分析上,而非对风俗礼仪、社会变革、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的忠实再现。“人性中的恶”、“黑暗的力量”一直都是霍桑作品的主题,对“罪”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年轻的小伙子布朗》、《红字》、《教长的黑面纱》等优秀作品。但在善恶之间究竟应该如何抉择,应当如何为人处事,这些都不是霍桑的浪漫主义小说能够解决的问题,或者是作家自己也感到困惑的问题,所以才有了小说中丰富的象征,才会说“意义含糊”、“感情矛盾”是霍桑作品的两大特点。但无论如何,作家将他的思考呈现出来,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走近这个世界的视角。参考文献: [1]Baldick, Chris.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218.[2]克林斯·布鲁克斯,编.小说鉴赏:上册[M].主万,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42.[3]Wagenknecht,Edward.Nathaniel Hawthorne:The Man, His Tales and Ro-mances[M].NewYork: Frederick Ungar,1989:61.[4]Martin,Terence.Nathaniel Hawthorne[M].Boston:Twayne Publishers, 1983:85.[5] Harris, Laurie Lanzen, ed.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Criticism(NCLC)[M].Vol.10.Detroit:Gale Research,1981:267.(责任编辑:田 皓)792007年第2期赖 辉 论《年轻的小伙子布朗》中的象征

第二篇:《年轻小伙布朗》中的“人性罪恶”之多元化解读

《年轻小伙布朗》中的“罪恶人性”之多元化解读

摘要:本文在探讨霍桑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多元化意象,揭示了霍桑创作中反复揭示的“罪恶人性”主题及作者对宗教的困惑和感悟。

关键词: 罪恶人性; 宗教观; 多元化意象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被尊为“美利坚民族第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在其创作的四十年间,为世人奉献了《红字》等五部长篇小说和《教长的黑面纱》、《拉帕奇尼医生的女儿》、《年轻小伙子布朗》等百余篇短篇小说。霍桑由于受到家族传统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思想的深处深深镌刻了加尔文清教主义的“原罪”观念,按照清教教义,人生来有罪,且与生俱来不可改变。霍桑的几乎全部作品都在描写、探讨和揭露人性的罪恶并积极探寻人类灵魂在清教道德标准和人道主义之间的徘徊和救赎。本文试图以《年轻小伙子布朗》这篇小说为例,结合霍桑的特殊家族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探讨人类本质中的“罪恶”母题。

一. 霍桑的生活背景

霍桑原姓为“哈桑”,祖上是新英格兰地区的贵族。霍桑的祖先几代人都是狂热的清教徒,他在美国的第一代祖先曾残忍地迫害过贵格教派,第二代祖先则是1692年“萨勒姆驱巫案”的主要参与者。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浓重的加尔文教气氛深深地影响了霍桑, 使他自幼性格阴郁, 耽于思考。而祖先在追害异端中的那种狂热, 则使他产生了负罪感, 在生活中, 他不断思索如何救赎。入大学后霍桑在自己的姓氏中加了一个“W”, 表示有别于祖先。

霍桑生活的年代正是美国第二次宗教复兴运动时期,他的家乡萨勒姆镇是一个加尔文清教主义气氛十分浓厚、迷信巫术盛行的地方。他常在作品中把家乡萨勒姆镇作为故事背景,把那里历史上发生过的真人真事写进作品。作家不仅在多部作品中对他那个时代的萨勒姆镇进行了审视和评论,而且对他祖先时代的萨勒姆镇的社会历史情况也作了审视和评说。

二.《年轻小伙子布朗》

《年轻小伙布朗》是霍桑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它是一部带有道德探讨的寓意小说。赫尔曼·梅尔维尔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象但丁一样深奥”。而霍桑则这样来形容自己的短篇小说“偏僻小说中略带有苍白色彩的花朵”《布朗》这部小说就是这样一部具有神秘、悲哀、阴沉气氛的作品,霍桑成功运用象征意味的人名和自然意象来展现隐秘在人类心灵深处的黑暗和罪恶。作品以著名的塞勒姆村为背景, 叙述了一位诚实、善良对生活充满渴望的小伙子布朗由于受到某种诱惑,不顾自己妻子的劝阻深夜去深林参加“魔鬼聚会”。在黑暗的森林之旅中,他震惊地发现自己所仰慕且引以为豪的祖先也曾去森林魔鬼那里赴约,他平时在村子里最敬仰的人——威严的总督、德高望重的牧师和执事、名门淑女、教他基督教义的太太都接受了魔鬼的邀请,去赴魔鬼的约会。甚至自己心目中最忠诚、纯洁的妻子菲斯(Faith,意为信仰与忠诚)都一样与魔鬼有约。这次经历是布朗[6]

丧失信仰的过程,也是他逐步发现人性之恶的过程。他对自己的清教信仰产生了严重的动摇,最终精神崩溃,郁郁寡欢,孤独死去。

三.“犯罪是人性的天性”

迈尔维尔曾说;“霍桑描写黑暗的巨大力量,是由于受到加尔文教派教义中与生俱来的堕落与原罪思想的影响,没有一位思想深邃的人能完全摆脱这种思想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发生的影响。”加尔文教是霍桑作品的重要灵感源头之一,也是《年轻小伙布朗》的所要表现的中心主题。既然人类的灵魂与生俱来被打上了“恶”的烙印,人性之恶必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在这部短篇小说中,霍桑借魔鬼之口告诉读者,几乎所有萨勒姆村里的人都有深重的罪孽,因为“犯罪是人类的天性,罪恶是人类唯一的幸福。”布朗是一个生性单纯的人,他在准备离家赴魔鬼之约的时候经历了很强烈的内心挣扎;“俺真够可耻的,竟为了这趟差事丢下她!„过了今晚这一夜,俺再也不离开她的裙边了,要一直跟着她上天堂。”但由于人性对邪恶的本能欲望充满向往和好奇,让他鬼使神差般地踏上森林之旅。

在森林里碰到的带蛇形拐杖的老人则是魔鬼的化身,他一点点地摧毁布朗的善良,并引导他走向罪恶和堕落。[4]当布朗因为自己的邪恶思想和行动而忏悔和退缩的时候,老者将布朗祖先的劣迹和盘托出;“你那当警察的爷爷,有一回狠狠地鞭打一名贵格女教徒,从萨勒姆街这头一直抽到那头,我帮过他一把;跟菲利普王打仗的时候,你爹放火烧了印第安人的村子,是我递给他的松脂火把。他们俩都是我的好朋友,我们曾一道快快活活顺这条路走过好多次。过了半夜又快

[3]快活活地回来。”布朗的一部分信仰开始坍塌。在边行进边踌躇自责的过程中,老人让布朗看到“非常虔诚堪称模范的太太”、“教他教义问答的自己道德与精神方面的顾问”竟然是一个拿着长笤帚的巫婆,她也在快步赶路去拜见魔鬼,她原来代表的是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此时却也去参加魔鬼的聚会,无疑进一步深化了人性本恶的主题。接下来,尊敬的牧师和执事也“宁愿放弃授圣职的宴席,也不愿错过今晚的聚会”,布朗“赶紧抱住一棵树,不然就会瘫倒在地,他仰望苍天,疑惑头顶是否真有天国”,此时的布朗心中最后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就是自己的妻子菲斯,他甚至发出呐喊:“天国在上,菲斯在下,俺还是要对抗魔鬼,坚定不移!”。此时一团乌云掠过山顶。而正在此时他从一群看不见的圣徒和罪人的嘈杂声中隐隐约约地听到了他们敦促他的爱妻菲斯赶路的声音。当他从惊愕中回过神来,那团乌云已渐渐远去,那片嘈杂声也随之消逝。恢复宁静的天空中飘落下来一条粉红色的丝带。那正是他的妻子菲斯身上带着的彩带。布朗将其接住并紧握手中。他确信连他那纯洁至爱的宝贝妻子也去参加了这次邪恶的聚会。他极度绝望和沮丧;“俺的菲斯也走了,人世还有什么善!罪孽不过是空名罢了。来吧,魔鬼,这个世界全是你的啦”。像其他许多朴素而认真的信徒一样,年轻的布朗在信仰与人的罪恶之间,在天国与上帝的冷漠之间,苦苦思索和挣扎,经受着矛盾与痛苦的折磨。19世纪是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物质利益成为最重要的追求,社会上充斥着尔虞我诈的人间罪恶。此时,美国人的信仰可谓摇摇欲坠。这一切,都为敏感的霍桑所捕捉并反映在小说中。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布朗的痛苦正是美国清教徒的痛苦,布朗的信仰崩溃过程正是美国人信仰破灭、对清教的态度改变的过程。对于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霍桑则由于其思想中的清教意识、超验主义、神秘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影响,将社会上的一切罪恶都归根于世界上所固有[3][7]的一种抽象的“恶”。但这些观点却无法为他指明解决社会问题的出路。

四.人性本恶的多元意象解读

《年轻小伙子布朗》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揭示小说“人性本恶”的主题,小说中充满了人物名字、颜色、自然等的象征意象,这些象征主义手法有利于作者批判虚伪自私、残酷冷漠的清教思想道德准则,从而激发人们对寻求真正的人生之路的思考。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将故事的寓意嵌入小说之中,巧妙地把寓言和小说融为一体。

1.名字意象

小说中古德曼·布朗(Goodman Brown)和妻子菲斯(Faith)的名字就极富象征意味。Goodman 意为“好人”,象征着布朗单纯善良的的本性和他对罪恶的一无所知。女主人公菲斯(Faith)的名字寓意更为明显,“Faith”的汉语意思是“信仰”、“忠诚”,“Faith”不仅是布朗现实生活中的妻子,也是他的精神信仰,是他抵御所有恶的精神源泉。“Goodman”代表这人类表现出来最原始的纯洁和善良,但人性的“恶”是一直蛰伏在人的体内,在外界强烈的诱惑下,原本蛰伏在他心中的罪恶就会出现抬头之势,并成为主导力量。[2]自负、自私、非人道就会占据他的内心,成为他思想和行为的主宰。这种情形下,这个人就会只想着去满足他内心罪恶的欲望,“Goodman”也会走向罪恶,堕落为魔鬼。而象征这忠诚和信仰的菲斯(Faith)也是一个极具讥讽意味的名字,因为在布朗的心目中,妻子菲斯就是担得起这样名字的女性——纯洁忠诚,让人信任,作者甚至在开头说“这名字对她来说恰如其分”。她在小说开始温柔娇嗔地阻拦丈夫晚上外出,殊不知她已经瞒着丈夫有了和魔鬼的约定,不想在森林聚会中碰到丈夫才想尽办法把丈夫留在家中,纯洁忠诚的天使也已经在不经意间滑向了罪恶。

2.自然意象

文中最重要并反复渲染的自然意象就是黑森林,“阴森森的树木遮天蔽日,挤挤挨挨,勉强让狭窄的小径蜿蜒而过。人刚过,枝叶又将小路封了起来,荒凉满目。旅人弄不清无数的树枝后边会藏着什么。”文中森林与黑暗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没有阳光的地方,阴森森的树木遮天蔽日,这幽深、黑暗的树林是魔鬼的势力范围,也是作者所指的整个人类社会的活动范围。布朗在天黑之后进入森林旅行,森林成了邪恶的聚集地,在那里,他不仅听到了关于他祖辈的种种恶行,更亲眼见到他一直所尊崇的人们的斑斑恶迹,所有他对于人类的良好看法都在此时烟消云散。在失去信仰的绝望中,他感觉森林已成人间地狱,“林中充满可怕的声响——树木吱吱嘎嘎,野兽嗷嗷嚎叫„仿佛整个大自然都在污蔑他,嘲笑他。”在这阴郁、恐怖的黑森林中,树木是魔鬼的化身,聚会则成了群魔乱舞。黑暗的森林是最好的遮蔽所,人们在夜幕和密林中最容易退掉阳光下的面具,展现出赤裸裸的罪恶人性。作家把罪恶和黑森林意象放在一起,也许是希望让人们认识到罪恶的存在就像大自然的客观存在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吧。

3.饰品意象

文中三次出现的菲斯的粉红丝带是具有含混意义的一个象征,丝带每次的出现都代表布朗的一个思想阶段的转变。在《圣经》里,白色代表的是纯洁,而鲜红则代表的是罪恶,而粉红是一个中间地带,非红非白,而又亦红亦白。粉红的丝带象征这妻子菲斯亦天使亦魔鬼的角色转换,一方面她是布朗的信仰基石和对这个世界所有美好事物的想象。小说开始,系着粉红丝带的菲斯是“人间天使”,是布朗对世界对上帝的信任。而当布朗在森林之旅中看到纯洁人性的陷落,布朗发现“有什么东西从空中飘飘落下,挂在了一根树枝上。小伙子连忙抓住它,原

来是根粉红色的丝带。”这根粉红丝带的飘落,亦指菲斯失去了原有的纯洁和天真,加入到了魔鬼的队伍,也让布朗彻底却望。小说的最后,在魔鬼聚会的第二天早上,“菲斯系着她的粉红丝带正焦急地张望,一见到他就欣喜若狂,欢快地奔来,差点没当着全村人的面亲吻丈夫。”但在布朗的心中,菲斯已经不是善良与单纯的象征,粉红丝带也已不是召唤布朗心灵的旗帜,而代表了鲜红而残忍的罪恶。

小说中引领布朗一步步走向罪恶的老者手中的蛇形拐杖肯定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一样东西,一根酷似黑蛇的手杖,精雕细刻,活脱脱一条扭来扭去的大蛇(serpent)。”Serpent 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就是那条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魔鬼和智慧化身的大蛇。这根蛇形拐杖也将主人公古德曼·布朗从以往相信的美好世界带入邪恶的地方,看到人类的罪恶。手杖是魔幻和权势的象征,而在小说中,手杖象征着魔鬼聚会的神秘和诱惑。所以蛇是邪恶的化身, 而蛇形的手杖则隐喻了埋藏在主人公内心深处不可告人的邪恶欲望。作者笔下的这根蛇形手杖既表明布朗具有向恶的本能,同时也说明魔鬼聚会具有极强的诱惑,使得本来就踌躇不前、但有着向恶本能的布朗一步一步背离自己的信仰走向了魔鬼的王国。

五.结语

在小说的结尾,布朗通过森林之旅和魔鬼聚会看到了人性中普遍隐藏的“恶”,并变得失魂落魄,悲观厌世。霍桑在小说中用多元意象以及时空隐喻等含混的手表达了自己对宗教和人性的困惑和感悟,揭示了“人性本恶”的主题。而霍桑作品中反复探讨的罪恶主题也为美国文学史上探索内心世界和道德问题的文学传统开了先河。

参考文献:

[1] 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2] 黄铁池.《灵魂罪恶的忧思——论霍桑创作的主要思想倾向》,《上海师范

大学学报》,1998,(4).[3] 霍桑:霍桑短篇小说选,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4]陈玉娟.《试析霍桑作品中的魔鬼形象》,《宁波大学学报》,2000.[5]Cassill ,R.v.The Norton Anthology of Short Fiction , 3rd ed [ M ].New York : W.W.Norton &Company , Inc., 1986.[ 6 ] Hawthorne.Nathaniel 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Nathaniel Hawthorne [M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

Day and Company Inc.1959.[ 7 ] Franklin, Benjamin V.Goodman Brown and the Puritan Catechism[ J ].ESQ 40, First Quarter, 1994: 67-88.

第三篇:论《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黑色印象

论《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黑色印象

摘 要:《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纳撒尼尔?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深受无数读者的青睐,也得到了无数批评家的赞美与肯定。利用颇具邪恶色彩的背景,故事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其信仰的不肯定。通过解析人物与邪恶罪行之间的关联,阐明了什么是黑色力量。通过对故事所用象征手法及其他写作手法的分析,旨在进一步剖析作品及其作者本身给读者所带来的黑色印象。

关键词:霍桑;布朗;黑色力量;黑色印象;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124-02

一、简介

《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写于1835年,它被认为是纳撒尼尔?霍桑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故事的发生地设在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镇,霍桑本人曾经居住于此镇。多年前,霍桑家族曾经赫赫有名,其家族成员曾参与过臭名昭著的塞勒姆审巫案(常耀信,2003:85)。在此次事件中,诸多所谓的“巫师”被怀疑,折磨甚至被处死。而事实上,那些被折磨处死的“巫师”只是清教徒眼中的异教徒罢了。纳撒尼尔?霍桑本人年幼时的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邪恶的一面,即“原罪说”(Cassill,1995:89)。人在出生之时就背负着与生俱来的罪过。为了死后进入天堂,人就应当不断忏悔,在其一生之中毫无怨言地承受苦难,想方设法救赎自己,从而得到上帝的宽恕。

《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讲述了一位名为布朗的小伙子在新婚大约三个月之后与自己的妻子(Faith)告别。尽管妻子备感不舍,布朗最终还是踏上了与魔鬼约会的道路。本文着重分析了故事所发生的背景,剖析了作者所使用的象征手法以及哥特式写作手法,旨在进一步论证《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一则充满寓意的故事,它揭示了人性善恶并存的道理。

二、宗教及历史背景

17世纪的霍桑家族也正在逐步走向没落。在霍桑的家族中,一位叫威廉姆?霍桑的前辈曾是家族中第一批从英国移民至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的人。威廉姆?霍桑曾下令公开体罚一名女性异教徒,迫使其放弃宗教信仰。紧接着,威廉姆?霍桑的儿子约翰?霍桑,也就是作者霍桑的父亲参与了臭名昭著的塞勒姆审巫案。霍桑本人曾声称,他感觉他好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一种巫术所牵绕,被巫师所诅咒(常耀信,2003:90)。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罪恶感,霍桑将17世纪的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作为故事的背景,以体现故事的真实感。小说的清教历史背景也间接地表明了霍桑本人对宗教的看法。清教徒的教义认为,尽管个人都追求纯真、圣洁、正直以及道德,但其实在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每个人的邪恶之处。人只有不断地赎罪才能得以超脱他的这种罪恶感。简而言之,人性既善又恶,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即每个人都带有“原罪”。

三、写作手法

(一)象征手法

象征,是指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间接表现抽象或其他事物的观念,比如,鸽子象征着和平,百合花象征着爱情等(DiYanni,2004:105)。文学作品的象征意义要根据意象所处的语境来加以判断。霍桑在《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这则故事中用了众多象征。

首先,故事中的人物名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例如故事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为古德曼?布朗(Goodman Brown)。17世纪,古德曼(Goodman)这个名字经常被用于称呼虔诚的清教徒,汉语可译为“好人”,而布朗(Brown)又是当时社会使用频率很高的用于男性的名字,所以古德曼?布朗(Goodman Brown)不仅代表个人,而且暗指普通大众(周小川,2008:763)。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古德曼?布朗被恶魔所引诱踏上了通往黑暗森林的道路。这也就意味着,尽管古德曼?布朗表面上来看是一位善良的、对宗教忠诚的好人(Good man),但内心深处他还是无法抵制魔鬼的诱惑。在故事开端,古德曼?布朗认为自己有信心明辨善恶,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之后便会回归正常的生活,但当他站在魔鬼的祭坛前,他再也不相信万物为善的道理,因为在那里他见到了在日常生活中令他尊敬的总督,看似虔诚的教长等诸多身边人士。亲眼所见使他内心深处的信仰发生了极大地幻灭。直到故事结尾,古德曼?布朗也无法接受人性善恶并存的事实,他无法原谅周围人的伪善,更没有办法解脱自己,最终郁郁而终。

故事中女主人公,即古德曼?布朗的妻子名为费斯(Faith)。费斯(Faith)的本意为信任。一方面,费斯(Faith)代表着对宗教的信任;另一方面,它预示着费斯本人对其丈夫古德曼?布朗的忠诚。她是善良、纯洁、真诚与信任的典范。布朗为了遵守与恶魔的约定,抛下了妻子费斯,也就意味着在离开的那一刻,他放弃了自己的信仰(Faith)。当邪恶问他为什么迟到时,布朗称,是费斯(Faith)不愿意让他走。可见,在决定赴约之始,布朗的心中充满了矛盾,表面上来看他是在与妻子话别,实则是在与自己内心的信仰做斗争。而他在约会之中遇见自己的妻子时,他惊呼道,他的信仰已荡然无存,因为他知道他内心深处所秉持的万物为善的道德体系已经崩溃。

小说中的另外两名女性的名字分别为古迪?克洛伊丝(GoodyCloyse)和古迪?科里(GoodyCroy),其中前者为教授古德曼?布朗教义的启蒙老师。“Goody”这个名字在17世纪早期特别流行,主要用于称呼女性,意为贤惠善良的妻子(Goodwife)(周小川,2008:764)。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盛行,使用诸多流行于清教徒之间的称呼,作者帮助那些熟悉英国历史的读者理解故事所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所带有的宗教色彩,而具有宗教性又是霍桑小说的一大特点。除此之外,古迪?克洛伊丝(GoodyCloyse)和古迪?科里(GoodyCroy)这两个女性名字又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因为克洛伊丝(Cloyse)和科里(Croy)是美国历史上被绞死女巫的真实名字(McFarland,2004:125)。在小说中塑造教师的古迪?克洛伊丝(GoodyCloyse)和未被处死的古迪?科里(GoodyCroy),她们的人性具有善恶两面性,进一步体现了作者的“原罪说”。

其次,小说中的很多意象也具有象征意义,例如费斯(Faith)头上作为装饰的粉色丝带。粉色丝带既不是红色也不是白色,而是介于两色之间的粉色。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着纯洁而红色代表着罪恶(常耀信,2003:92)。小说中使用的粉色象征着费斯本人处于邪恶与善良之间。文中三次描写费斯的粉色丝带,第一次为布朗和费斯话别之时。布朗与自己的妻子依依不舍,他望着费斯,费斯的头上带有粉红色的丝带,但却是一副忧伤的神情。一方面,费斯忧伤是因为她的丈夫在新婚仅仅3个月后离她而去。她希望丈夫能在晚上留下来陪她,这体现了她为人贤妻善良的一面。另一方面,费斯忧伤可能是因为她知道丈夫此行的目的,但害怕丈夫伤心,她没有揭穿,因为她自己也参与了与魔鬼的约会。第二次粉红丝带出现在布朗去约会的路上。当时的布朗看到一条粉色丝带从空中慢慢飘落,此时的丝带已经从善恶兼一身的丝带转变为邪恶的化身,掉落于森林之中。第三次为布朗赴完约会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一次费斯头戴粉红丝带热切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此刻粉红丝带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费斯内心的负罪感,她希望丈夫能够原谅她。

霍桑将故事中的恶魔勾勒成为一个身材扭曲,手拿蛇形拐杖,长相与古德曼?布朗有几分相似的一个人。恶魔告诉布朗,他认识布朗的爷爷与父亲,并知道他爷爷与父亲曾经所犯下的罪行-处死异教徒,攻击土著印第安部落等。这使得布朗倍感难堪,他有一种莫名的罪恶感。古德曼?布朗家族的经历其实是霍桑本人生活的缩影,他完全能够理解古德曼?布朗的心情。霍桑祖先也犯过类似的罪行,所以他本人也有一种罪恶感。在他看来,人的罪恶感是可以代代相传的。除此之外,恶魔本人也可以被看作是人性恶的代表,他虽有人肉之躯,但内心险恶黑暗。

(二)哥特式写作手法

哥特式的写作手法可以渲染恐怖气氛。一般哥特式风格的小说具有以下三点特征:一是故事常常以古老的城堡,废墟或是荒凉的建筑地为背景;二是故事的情节充满屠戮,暴力,复仇或是鬼魂等超自然的东西;三是整个故事所营造的氛围具有一种神秘感及恐慌感(McFarland,2004:130)。霍桑深受哥特式写作风格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小说中并没有塑造一个令人感觉到完美的社会或者道德体系,相反,他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善恶并存的社会。《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这则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在一片荒野的森林,在布朗前去赴约的路上,他听到了各种令人恐怖的声音--树木吱吱作响,野兽的嚎叫声,土著印第安人的呐喊声,咆哮的风声。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好像都在嘲弄他,蔑视他竟然会赴魔鬼之约。当古德曼?布朗又一次重新回到小镇之时,他发现他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对待他周围的那些人(包括他的妻子),整个人陷入混沌之中。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并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发生在森林之中的魔鬼之约是真有其事还是只是古德曼?布朗做的一个梦而已。霍桑利用这样开放式的结尾给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给读者留下了黑色印象。尽管古德曼?布朗本人重新回到小镇之中,但他的灵魂已全然不在。

四、结语

《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被认为是霍桑最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情节简单而诡异,充满了神秘色彩。受浪漫主义所影响,作者运用象征和哥特式写作手法使文中的人名,自然之物等意象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除此之外,作者巧妙得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以及对宗教的看法融入小说之中,向读者展示了人性善恶俱有的道理。显而易见,当古德曼?布朗踏上通往森林之路的时候,他曾天真地认为所有的清教徒无论从行为上还是语言上都是虔诚的,至高无上的,但当他再次回到小镇,他曾经的信仰已经被彻底颠覆了。

参考文献:

[1] Cassill, R.V.The Norton Anthology of Short Fiction [M].New York: Norton Company, 1995.[2] DiYanni, Robert.Literature: Approaches to Fiction, Poetry, and Drama [M].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4.[3] McFarland, Philip.Hawthorne in Concord [M].New York: Gove Press, 2004.[4]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5]周小川,甘文平.《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的含混主题论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63-766.

第四篇:(英语毕业论文)《雾都孤儿》中人性美丑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语用原则视角分析政治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悲剧人生的分析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 浅析小说《教父》中教父的心理转变及其成因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 《红字》中珠儿和相关元素的象征涵义 美国牛仔和牛仔文化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以天河中学学生为例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American-Context Chinese Movies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论纳撒尼尔霍桑《牧师的黑面纱》中的象征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of Business English Contract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 刍议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美国俚语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英汉颜色词语义对比研究

徒劳的追求——对《宠儿》中黑尔的悲剧分析

An Analysis of Vampire Image in Fevre Dream by George Marti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的婚姻观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女性人格的双重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凯瑟琳和简爱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方言电视节目收视群体特点及社会影响分析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奉献与救赎:浅谈欧.亨利小说的宗教精神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探索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Analyz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美国俚语的社会文化特征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Cultural Conflicts in Daisy Miller—An Analysis on Henry James’ International Theme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简爱女性意识分析

浅析从《刮痧》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Poe’s The Cask of Amontillado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红字》中珠儿与《雷雨》中周萍之比较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中式菜名英译(开题报告+论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89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

浅析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92 进退维艰的女性—《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分析 93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94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95 论商业美学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96 全身反应法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7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 98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99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00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从《没有国家的人》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对人性的呼唤 102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 103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106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 10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开题报告+论)109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11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112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113 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 114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115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

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117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 118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119 浅析中国式英语问题及对策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121 Scarlett’s Pragmat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 123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25 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分裂人格 126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 127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 129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用研究 130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132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自然意象

An Analysis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 13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135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

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的手段的研究 137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38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 139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 140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43 从自我认同角度再析《简爱》

浅析英汉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 145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146 杰克伦敦对马丁伊登悲剧的影响 147 杰克的悲剧与海明威的世界观 148 浅谈英语在未来的国际地位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 150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151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

152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

153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154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155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156 英语单词记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157 方位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158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159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60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 161 旅游宣传品的翻译 162

163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

164 论《马丁伊登》中一个成功者的幻灭

165 从“房间”意象看英国当代社会悲剧——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 166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167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168 商标语的翻译

169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

170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 171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172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173

174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uanchong’s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 175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

17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177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 178 论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79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180 Interpretation of Qian Zhongshu’s Sublimation Theory 181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82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183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184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185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

186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187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188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189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 190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91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192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 193 中英死亡委婉语翻译的跨文化研究

194 英文电影欣赏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xx学院案例 195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196 海明威笔下的另类反英雄——评《艾略特夫妇》和《雨中的猫》中的男性形象 197 论商务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198 Analysis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99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 200 《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象征寓意解读

第五篇:读《巴黎圣母院》有感:缓缓钟声,叩问人性美丑

缓缓钟声,叩问人性美丑

——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洞头区实验中学908班 王思钿

圣母院的钟声从远方缓缓而来,咚咚,咚咚……沉重地,凄婉地,仿佛在讲述着一个故事。

中世纪的巴黎在我们的心中,烙下了一个个浓烈得化不去,深刻得褪不掉的形象——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美好的艾丝美拉达以及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弗罗洛。

初读《巴黎圣母院》,我先入为主的把卡西莫多当做是一个大反派,他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还有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刚出生就被父母所遗弃,人人见了都想烧死他。

他是一只丑小鸭。他的脸预示着他是恶魔的化身。

当他被养父派去绑架一位女孩的时候,我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是非不分,甘愿成为别人的帮凶。后来他被女孩善良的心所打动,不再对费罗洛那般的言听计从,甚至学会反抗时,我才恍然,发现他那清澈干净的灵魂。

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艾丝美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这位神女般的姑娘的性命。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无微不至地照顾艾丝美拉达。他刚在钟楼上目视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嫁给了“绞架”,却又不得不再将自己的“再生父母”摔成碎片……

卡西莫多是一个可悲的人。

他是法国底层人民的代表。身份低微,不得不受教会的压迫。

我真心的怜悯他,他失去了自己的亲人,爱人,最终又亲手杀了自己的养父.他虽然是整本书的主角,却没有主角光环,笼罩着悲剧色彩。

书中最美的笔墨都倾注在了女主人公艾丝美拉达身上。艾丝美拉达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真善美的化身,无论是从外表到内心,她的形象都是美的。在雨果的笔下,艾丝美拉达的形象就像是照射在灰暗画面上的一束灿烂的阳光。她成为整个巴黎圣母院故事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

骑士队长法比斯,副主教费罗洛,诗人甘果瓦和敲钟人卡西莫多都沉醉于她的美貌。

除了外在的魅力,内心的善良也是她美丽动人的另一方面,穿梭过人海就为了给劫持自己的卡西莫多送水,卡西莫多干枯的眼睛里第一次流出了泪水。为了免除甘果瓦的杀身之祸,与流浪诗人甘果瓦假结婚这些,都无不体现着爱斯梅拉达的纯真善良。甚至在面对副主教弗罗洛的威逼的时候,宁愿选择十字架也不屈服于副主教弗罗洛。

雨果曾说:美就在丑的身旁,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于崇高的背后,而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并进。艾丝美拉达的缺陷恰恰就在于她的天真和她对爱情的肤浅。她轻信了法比斯,让自己陷入牢狱之灾。她无疑是过于善良了。

艾丝美拉达是法国革命者的代表,作者把爱丝美拉达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她最终因为捍卫自己的纯洁,断送掉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于绞刑架上。就好比革命者,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叛变放弃。这种精神或许是可贵的,但她的过分天真却是万万不可取的。

圣母院中,令后人所赞颂的似乎只有卡西莫多对艾丝美拉达美好的爱情,道貌岸然的费罗洛则是令人唾弃的对象。

事实上,我不这么觉得。

费罗洛对艾丝美拉达的爱是狂热的。

他的的确确真心爱着这位干净美丽的女孩。

我们常常以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心理扭曲的坏人这样单一地评价他。换种角度说,副主教弗罗洛也是一个悲惨的受害者。

弗罗洛不是一个天生的坏人,他具有太多优秀的品质。他出身贵族,小时候就被父母送到学院读着弥撒和经书长大;他是从不大声喧哗、酗酒闹事的孩子。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优等生。

19岁那年,巴黎的瘟疫几乎夺去了他所有的亲人,只剩下襁褓中的弟弟约翰。他发誓为了弟弟的幸福和命运献身神职。为了弟弟,他还出于为弟弟进行功德投资的想法收养了众人厌恶、唾弃的卡西莫多,保护他、教他说话并让他当了圣母院的敲钟人。这样的费罗洛,他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

而刻下命运的背景,是他爱上了艾丝美拉达。

这位干净美好的女孩。

热焰以吞噬一切的气势燃烧着,即使有黑色教袍冰冷的缠裹,也无法阻挡热焰的疯狂。而这与他禁欲主义的苦行僧生活是背离的,他所受的教育与他的副主教身份让他厌弃情欲,而他内心对于艾丝美拉达的热情让他不能控制。所以当他发现艾丝美拉达爱上法比斯的时候,他愤怒,他嫉妒,他刺杀了法比斯,嫁祸给艾丝美拉达。当这个姑娘被卡西莫多救下后,胁迫艾丝美拉达满足他的情欲,被拒绝后恼羞成怒,把艾丝美拉达交给了军队。伴随着弗罗洛的“谁也别想得到她”,绞索升起,绞死了他曾经的爱情与希望,将弗罗洛本人也放入了他亲手为自己建造的地狱。他被自己抚养长大的养子卡西莫多推下了钟楼。

弗罗洛产生爱没有错,只是他的爱太过残忍,需要这么多生命去祭奠。

全书基调阴沉悲惨,命运胜似圣母院钟楼的巨大阴影笼罩着,以狂风疾雨之力把主人公推向注定的结局。

《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六统治时期,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如何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雨果以极大的同情心去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大多数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些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也恰恰突出了流浪人们的团结互助。

巴黎圣母院没有一个好的结局,是以一个悲剧结尾的。卡西莫多死了,但可能只有死亡才能让他跨越美与丑的鸿沟,去和爱人相伴吧。有时我不禁这样想,如果艾丝美拉达没有死,她是否会被卡西莫多发自内心的深爱所打动呢?一切没有答案了……

咚咚,咚咚……灭灯钟声在巴黎圣母院中回荡,仍是沉重地,凄婉地,似乎叩问着人性的美丑。所有的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古老的故事正永恒的传诵着……

指导师:郑元军

下载人性的美丑:《小伙子布朗》的主题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性的美丑:《小伙子布朗》的主题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味人生解读人性

    ~-6-13 字数:1558关于《围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相信,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身边的一切,包括自身,都会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色彩。——题记第一次读《围城》,也就是......

    解读卡耐基 人性的弱点

    解析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全集》以及对中国90后的成长启示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作者生平、著作及地位,通过分析《人性的弱点全集》中人性的矛盾,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从不同的角度解析......

    布朗英语 (L1第三个主题)教案

    Kids Brown English Levell 一Teaching Plan for Book3 Title My famlly Theme Family members Functional Objectives 认识家人的名字,了解要珍惜家庭,并初步了解颜色 Subj......

    人性的弱点读书报告解读

    《人性的弱点》读书报告 提要:《人性的弱点》作为一本自二十世纪以来经久不衰的畅销书,其对于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篇报告将从四大方面深入展现这一著......

    布朗英语 (L1第二个主题)教案汇总(五篇模版)

    Kids Brown English Level l 一B00k2 Teaching Plan for Book2 Title Hide and Seek Theme Allimals Functional objectives 通过捉迷藏等游戏帮助学生认识数字及动物 Sub......

    “人性的光辉”主题阅读

    高三语文双休日阅读导学单实验学校高三语文阅读与写作导学单(11-17) 人性光辉 【美文阅读】(40分钟) 阅读指导: 我们的人生之路未必都如人意,这世事也还充满沧桑,但你如果用明亮......

    《合欢树》主题解读

    一次关于爱的救赎 ——《合欢树》主题的再解读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高级中学 唐艳玲 关于《合欢树》的主题,历来有很多争议。在我们拥有的教学参考资料里,对《合欢树》的教学目标......

    让主题班会课充满人性光辉

    让主题班会课充满人性光辉 ——结合实例谈主题班会课的四要素 (安庆市杨桥中学汪成林) 课堂是生命的延续,教学内容是生命体态的载体,教学主体是生命激情的个体,教学对象是生命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