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传统师德
如何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传统师德
【摘要】:新时期的师德修养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在平时的工作中,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应该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俱进,铸造新时代师魂,对于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创建优良校风和教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和造就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高素质合格人才,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传统师德时代特征
正文:
师德,又称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他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师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春秋以前就已出现,但很不系统,往往夹杂于政治道德之中。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广收门徒,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并以《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出来。其中较为著名、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体现了一种有关“学”“诲”的师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体现了一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此外还有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不耻下问、知过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著名言论,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孔子而后的百家争鸣时期,荀子、墨子、孟子等对教师职业道德体系进一步发展如荀子在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的同时,又提出教师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实际就是在德行信仰、能力、知识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代的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又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指的是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才干、言谈举止等。唐代韩愈将师德列于对教师要求的首位,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宋元明清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朱熹提出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作为教师的道德规范。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则认为“德以好学为极”、“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
而到了现代,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师德一词又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定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批判地继承了古代师德的优秀遗产,以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为指导,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先进、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在这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知识经济这样一个名词也慢慢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为了培养出适应这种社会的人才,作为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不仅要拓宽知识面,培养多方面能力,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独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掘与拓展。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中坚力量的历史重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首先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也就是师德的建设。
基于我国传统的优秀师德文化,并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得出适合于现代的师德标准是建设的师德的首要前提。
我国传统的师德是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步形成的,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具有许多优秀的文明成果。“道德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建设在任何时代都离不开对传统的借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修养,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修养的内容是不同的,但他具有内在继承性和稳定性。新时期的师德修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植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之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教师职业不断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流传下来,而且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依据。“但是,传统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为了维护社会而不是人性的”传统的教育几乎就是道德的教化,传承一成不变的道德规范而成为习惯,为此目的,即使牺牲人性也毫不可惜。所以,教师的角色应当由过去的“导师”向“学友”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师德修养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教育思想的转变,师德内涵不断融入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等内容,烙印上深刻的时代印迹。例如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就是当今社会赋予师德的时代内涵。倡导师德修养,显然需要我们紧扣时代脉搏,站立时代潮头,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教师道德形成的诸如上述的许多优秀文化成果和宝贵、优良传统师德,已成为历代教师共同的行为准则,并逐步演绎成一种稳定的教师道德、价值观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师生,被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继承,又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中国教师职业道德的优良传统,指导着我国教师的师德建设,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容轻视的历史作用。因此,优良的传统师德不仅是社会主义教师师德的原动力,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原动力,这不仅对我国教育具有普遍现实意义,而且有些还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成为被中外教师所尊崇的至理名言,对今天社会主义师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优良的师德遗产对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以及整个民族都长期起着风范的作用。优秀的传统师德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好的,可以催人奋进,对培养“四有”新人可以起到激励、净化和塑造作用。同时,历史是有连续性的,知古才能鉴今,认真吸纳优秀传统师德文化,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师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必要的和有积极意义的。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的吸取传统师德的合理内核,结合时代精神,探索和创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新师德。
不过在新的历史时期,师德建设要注入新的内容,要有新的发展,就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抱着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够成材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研究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主动思考如何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这就需要更新观念、那样里创新,需要注重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争做科研型的教师,以实现“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学校发展战略。因为众所周知:科研意识也是新时期师德的体现。新时期新的师德要求我们所有的教师,不能满足所谓的“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蜡烛精神,不能只满足于做一名教书匠,而是要把教育工作当作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有所创新。要做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既要做蜡烛,也要做太阳,在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同时,也要展现自己的光彩。新时期的教师要博学多闻,求真务实,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这是时代对师德的要求,是所有人民的共同愿望。
而作为师德体现的主体—教师,我们在了解,学习和具备师德的同时,也必须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肩负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历史使命,因此首先要政治思想合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时,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
教师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灵魂工程师,他们培养的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密切关系到社会主义大业的成败,而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如何,又直接关系到人才的素质。为此,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具有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耿耿忠心和执着追求;具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具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理想。另外,有现代教育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并且能根据时代要求,大胆革新教学方法,树立对人才的素质教育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大力弘扬传统优秀的师德修养,牢固确立崇高的师德修养目标,孜孜以求于高尚师德修养的实践,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水平,共同铸造彪炳史册的时代师魂。
【参考文献】
[ 1 ]莲香.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2 ] 范华凤.国外大学学生服务机构介绍[ J ].世界教育信息,2007(7).[ 3 ]关于中国传统师德的批判与继承.道德与文明 2001年第4期
第二篇:警营文化是在消防部队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时代特征
警营文化是在消防部队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时代特征,反映官兵特色、体现行业特点的价值观念体系。警营文化工作是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消防部队所形成的一种包含精神心理文化、内务管理文化、语言行为文化、装备建设文化和警用服饰文化等在内的多层面结构体系,是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统一,是历史精神与时代思想的融合。它以消防部队官兵为对象,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为民服务为灵魂,是社会共性与消防个性的精神统一。消防警营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活力、一种风貌,对于培养“四有”军人,保证消防官兵政治合格,促进部队管理,提升部队战斗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警营文化建设对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部队战斗力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人的因素是最具活跃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部队文化工作是最具部队特色最具艺术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教育鼓励、潜移默化地对官兵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通过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把革命的进步的精神贯注于官兵头脑,引导官兵提高政治觉悟,培养高尚情操,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加原动力。
二是通过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把文化活动与中心工作相结合,鼓舞官兵士气、激励官兵斗志,保持官兵旺盛的热情,产生巨大的战斗力。
三是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官兵的基本素质,达到人与装备器材、人与技战术的最佳和谐结合,进一步增强战斗力。
四是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增强官兵体质,培养团队精神,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直接产生战斗力。
因此,我们要从这样一个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警营文化工作在部队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到警营文化建设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和塑造官兵的基本要求,是部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基层单位警营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警营文化建设,全国消防部队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尤其是部局组织开展了公安消防部队英模表彰大会系列活动,贵州省消防总队也组织开展了全省英模事迹巡回报告活动,举办了文艺调研,进一步引领和推动了基层警营文化建设,基层官兵奋发向上、多姿多彩的警营文化生活已经成了警营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基层警营文化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与官兵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还不相适应,与“三基”工程建设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
一是“阵地”意识不强。有的单位和干部认为文化工作不是中心工作,抓不抓无关紧要,不如搞教育、训练实在管用;还有的觉得花钱搞文化建设投资大、见效慢;有的认为基层单位人少、事多没有必要等等。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使得警营文化工作在基层一些单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是经常可见。
二是思想性不强。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一些单位和干部没有正确处理好文化活动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关系,把警营文化活动当成是单纯的娱乐性活动,把思想性淹没在娱乐性当中。有的单位开展活动重视的是物质奖励,以奖金的多少作为吸引官兵参加的条件。有的单位和干部对地方文娱活动项目的引进毫无选择,把一些不适合部队官兵特点的娱乐方式引进部队。还有的单位和干部把开展文化活动的认识仅仅限于为了拴住士兵,消磨时间,免得战士无事外出,给部队管理带来困难等等。
三是创新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对文化活动缺乏组织和策划,把文化工作当成不变老一套,内容陈旧,一惯效仿,缺乏新意和吸引力,甚至有的是出于管理和惯例的需要,应付式地开展“唱歌、拔河、打篮球”等被官兵称之为“老三样”的项目,与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因警营文化的相形见拙,使得一些官兵生活枯燥,偷偷到地方违章娱乐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部队管理的难度。
四是作用发挥不好。主要表现在警营文化工作的文化育人功能发挥不明显,要么开展不力,要么颠倒了文化活动中教与乐矛盾的主次关系;文体设施作用发挥不够,重建轻用,图书室变成“储藏室”,俱乐部变成陈列室,文体设施成束之高阁,变成摆设的现象时而有之,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文艺骨干作用不明显,文艺骨干缺乏,没有实现新老对接,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基本功不过硬,不敢唱主角,不会唱主角,不会培训主角。
上述四个问题是当前基层部队警营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不正视不行,不解决好更不行。四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引导行为,观念牵引思路。四个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就是一些单位和干部缺乏对警营文化建设重要性和战略性的正确认识,缺乏长远谋略。认识不到位,必然导致占领意识和争夺意识的弱化,从而使得一些基层单位的警营文化建设缺乏对社会不良文化冲击的抵抗力,影响部队战斗力。二是组织引导不力。缺乏对基层警营文化建设的组织引导,奖惩不到位,活动不多、档次不高、氛围不浓、吸引力不强、特色不明显,文艺骨干的空间得到压缩,舞台受到限制。三是物质保障不足。缺乏对警营文化建设的投入。俱乐部设施简陋、陈旧,官兵乐无场所,玩无设施。
三、加强基层警营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矛盾问题已经存在,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按照“和谐警营”建设要求,就要在“占领”上下工夫,在“育人”上做文章,在“创新”中找出路。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有为意识。文化是战斗力。警营文化建设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其成效如何,直接关乎官兵的基本素质、精神面貌,关乎“三基”工程建设的发展,关乎部队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基层警营文化建设是部队一项要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要坚信警营文化建设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努力克服文化工作是副业,抓不抓都可以的错误认识带来的弊端。加强基层警营文化建设,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首先要动起来,要当好“导演”,搭好“舞台”。要多过问、多协调、多为下属解难、多为下属压好阵脚。基层干部要当好“主角”,当好“管家”,苦练基本功,提高组织协调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基层官兵特别是文体骨干要积极参与,发挥作用。
(二)坚持文化塑警战略,确保先进文化常驻警营。文化工作一直是思想政治领域的前沿阵地,先进的东西不去占领,落后腐朽的东西就会抬头。部队文化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对正确思想的宣传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注重娱乐性的同时,一定要把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放在首位。所以,加强基层警营文化建设,首要在坚持文化塑警战略,贯彻“文化育人”的指导思想,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不能“跑调”,不能有“杂音”。要通过完善设施,建好队伍,开展活动,不断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浓厚军旅气息、催人奋进的警营文化。
(三)树立创新理念,切实推动警营文化建设。第一是要树立“大文化”理念,建好文化阵地。文化无处不在,警营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文化内涵。我们要拓宽视野,打开思路,用好警营内外各种有用元素,营造好警营文化环境。要凸显“兵味”,追求直线加方块的整体美。我们可通过整治营区,让官兵一进入营区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军旅文化气息。要演兵唱兵,大唱军旅歌曲,体现兵情、兵趣、兵心,保持部队特色。要突出“警魂”,追求旗帜鲜明的严肃美。如,可在警营相关场所悬挂领导题词,在营区建立升旗台,刷写标语,制作文化灯箱、警句格言牌、先进形象牌,浓厚政治氛围,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要体现服务,追求文化工作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的协调美。如,每当部队训练考核、抢险救援、参与公益活动,都要及时制作催人奋进的标语牌,拉上横幅,敲起锣鼓,激励官兵的斗志,激发官兵的豪情。要反映时代。警营文化要体现时代特色,搞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建设,让官兵不出营区就能进行较好的文化娱乐活动,接受现代文化生活的熏陶,满足官兵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要。第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创出特色。有特色才有起色。有亮点才有焦点。抓基层文化建设,同样要突出特色,创建品牌。我们要在积极审视并挖掘好部队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为警营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把适合青年官兵特点、格调高雅的现代文化生活方式引进警营;要敢于“借风行船”,借助驻地历史文化资源、风土人情和地方特点组建特色文化队伍;要广泛开展文化共建活动,通过借助警地文化大汇演媒介,来丰富官兵的文化生活,弥补部队自身条件的不足,锻炼培养文艺骨干,提升警营文化生活品味,创建和培育自己的品牌。
第三篇: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服务业110904(xiexiebang推荐)
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服务业”
2007-07-21 16:3
3服务业是个涵盖面广的行业概念。其中包括商业、银行、保险、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科研、法律、咨询、旅游、房地产、仓储、运输、电讯等行业。从中可以看出,服务业已经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有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虽然是个古老的行业,但是,服务业在人类现代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正日益显现。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不仅占GDP的比重早已超过了50%,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就业和凝聚高端人才的主要行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美国自1947年以来,制造业的比重就一直在下降,到2000年以后,制造业比重仅占国民经济的16%,而服务业的比重已达80%左右,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现象依然严重。2004年,我国GDP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是15.2%、52.02%、31.78%。我国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有很大差距。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十五”计划纲要中又一次提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进入新世纪后,上海市委、市政府更加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并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今后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重要手段。现代服务业是个崭新课题。那么,现代服务业涵盖的范围和内容是什么?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区别是什么?有的人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工业化后期大规模发展的新兴服务业,如,移动通信、网络、传媒、咨询、中介、会展、物流等行业;把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列为补充性服务业;把商业、贸易、餐饮、旅游等归类为传统服务业。然而,这样的划分有欠妥当。现代服务业并不应从其在人类历史上存在时间的长短来划分,而应由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中是否发挥着主导地位来界定。凡具有时代特征的、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服务业,都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列入未来重点发展之列。现代服务业是在传统商业、服务业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是在高科技技术、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管理支撑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新型服务业态,因而,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现代服务业必须要融入现代城市的综合功能,用崭新的业态满足现代人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求
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所谓“城”,主要是由道路、交通、楼宇、建筑、空气、绿地、水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所组成的。所谓“市”,则是由商业、餐饮、旅游、金融、服务等行业市景所组成。
现代人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代化城市的功能提出了要求,即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的要求。
现代人造就了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城市要求其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必须与其发展相适应。因而,现代服务业必须融入现代化城市的规划之中,从而有效地解决现代化城市功能中的矛盾和问题。现代化城市采用合理组团、分层规划的办法,建设金融商贸区,规划中心商业区、副中心商业区及社区商业中心,从而达到合理组织商流、物流、人流、车流的目的。这不仅可以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而且能够使城市功能齐全,城市更富活力。以交通问题为例。大阪的商业改变了历史上按道路条状发展的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着手现代化商圈的建设,把城市商业由条状发展转向块状发展,继而又从块状的平面发展转向了地上与地下结合的立体发展,从而解决了交通拥堵的问题。大阪市区有800多万人口,与上海市中心区人口规模相近,大阪的面积也与上海相似,然而大阪的地面交通井然有序,大阪的商圈吸纳了大量人流、物流和车流。
现代化的商业服务业提倡商圈和组团式的商业规划,对于大型购物中心、大卖场、专业化商业购物中心、专卖店、超市等新型业态的商业企业进行组合规划、集中开发,相应配套建设餐饮、娱乐、综合服务设施,配套足够的地面和地下停车场。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会停车问题就是通过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而缓解的。城市停车位的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在商业规划中明确提出商业营业面积与停车面积1:1配置的强行规划方案。上海近几年建设了大型购物中心,如港汇广场、新上海商业城、正大广场、百联西郊购物中心、南方商城、世纪联华,家乐福、易初莲花、农工商、大润发、乐购、易买得、百安居、好美家、宜家、欧倍德、好饰家、东方家园以及各种家具城等现代化商业设施,构筑了现代化城市的风景线,再加上金融、餐饮、会展中心、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在硬件上满足了现代人的购物、休闲、娱乐、金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满足了城市功能发展的要求,起到了吸纳人流、车流,物流以及减少城市负荷的作用。
现代服务业必须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不断创新,具备综合竞争能力
现代的银行与传统的银行、钱庄、票号不同,现代的银行已经成为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最多的行业。“把银行建在网上”已经是业内竞争的焦点之一。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不同,大多采用规模经营、连锁经营的方式。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商业转向全国采购、全球采购、实现市场化配置资源、建立全球化服务体系、设立分销网络、扩大市场服务领域和范围,已经迫在眉睫。
由于服务范围扩大、经营领域拓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现代服务业必须提高运行效率,加大资源配置以及劳动力组织的有效性,因而,必须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对成千上万种商品实行单品管理、全过程管理。没有计算机的支持,没有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这是无法实现的。同时,现代服务业还必须加强客户管理,提高服务功能。客户管理是一项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千上万的客户可分成不同的消费层次和群体,消费者需求随着市场变化而瞬息万变,仅靠传统的经验和判断已经不能把握市场的脉动了。现代商业服务业承担着流动物资和财富的任务,是当代分销业的主力军。在物流与分销领域,除了重点应用物流组织、分销技术外,还要广泛应用供应链、分销链、运输链、冷藏链技术,以确保商品的安全、准确、质好并及时到达经销商和消费者手中。在欧美、日本,大型超市的生鲜食品能实现配送中心每天“零时、零库存”管理,如果没有现代管理技术的支持,这是无法实现的。
全球商业巨无霸美国的沃尔玛大型超市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发射了企业专用卫星,运用强大的信息平台,实现了全球采购、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的目标,名列世界500强之首。沃尔玛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最初只是一个家庭企业、折扣商店,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化,威顿先生采用了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以及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从而使一个处于商业业态变革初期的沃尔玛成为了现代商业之首。
现代服务业是社会经济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上游可创造产品和效率,下游可创造市场和需求
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最大的区别在于,现代商业在生产、供应、消费链中已经不再局限在批发业、零售业的一、两个环节,而是向生产领域、设计领域、产品研发领域等上游领域延伸。例如,沃尔玛、百安居、欧倍德、宜家都有大量的产品开发设计系统,拥有大量的设计专利和自营商品品牌,同时还拥有原材料和生产基地、能源供应链、强大的采购系统、信息系统、分销系统和多个配送中心。他们不仅在企业的上游与多家供应商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同时在企业的下游不断地开发新的市场,创造新的消费领域,产生自己的优质客户,从而创造了独特的服务方式,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实力。
总部设立在瑞典的著名企业“宜家家具”(IKEA),它的创始人英格瓦把母公司设立在自己家乡的一个农村小镇上。1943年,以销售日用杂品为主;1945年,开始通过广告销售自己的产品;1963年,开始组织家具设计,开创组合式家具产品的开发工程;1965年,在斯德哥尔摩开设了宜家商场,开创了仓库式展销厅,采用了顾客自选售货方式;1973年,市场开始扩展到北欧以外,如瑞士、德国,宜家的家具也随之从组合柜扩展到椅子等家具;1985年,宜家在美国开设市场,一方面,供应商品给美国人,另一方面,美国多样化的需求,也促使宜家创造出更多新产品,例如,创造了新颖、舒适、低价的手推车、沙发和咖啡桌;1997年,宜家除提供一般家居用品外,又开发了儿童系列家居产品,开发旨在培养儿童运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产品;上世纪90年代,宜家的设计师们深入实际创造开发,生产出了美观实用的储物系列产品;2002年,宜家又开始了新一轮设计革命,推出了回归自然的系列产品,满足人们户外娱乐休闲的产品系列。宜家是个典型的随时代前进而发展的现代商业服务业典范,不仅通过自己的研发系统向原材料、精深加工、产品设计领域拓宽,与1650家供应商合作,占领了商品买卖的上游,而且不断通过自己的产品创新拓宽市场,先后打开了欧洲、美国、中国、日本以及中国的港台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培育了宜家的顾客群和消费群。同时,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宜家及时了解顾客需求,收集大量消费者信息,衍生出新的宜家产品。总之,现代商业企业已经是拥有设计专利、品牌专利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同时也是拥有多元化市场和多层次客户群的企业。宜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现代商业服务业在采购链、供应链、分销链的运行中,可以无限地向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延伸。
现代服务业必须以知识经济为依托,拥有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各种技术专长的专家群体以及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集聚了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拥有现代文化素养、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力资源。国内外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投资公司、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法律顾问室、律师事务所、经纪人、中介公司、评估公司、企业形象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广告传播等机构。林林总总的以输出知识、经验、创意和智慧的头脑公司也应运而生。现代服务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企业的用人机制、用工机制和分配机制,完全适应市场竞争原则、优胜劣汰。企业内部实行有效激励,鼓励员工具备献身敬业精神,注重培养员工的开拓创新能力,实现个人的价值。
现代商业服务业把人力资源当作第一资源,除了招聘、选拔、使用之外,更注重培养、培训。企业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特别是企业家队伍、管理团队、专业人员都必须掌握最新资讯,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在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现代商业、服务业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拥有明确的细分市场目标,创造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学习世界领先企业,确立发展的脉络和理念,创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和操作流程,使之成为经营特色,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现代服务业是由现代人组成的,为实现战略目标,企业领导必须具有雄心大略、富有激情、敢于创新,率领团队创造美好未来。
现代服务业大多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架构,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市场需求的推动,现代商业服务业有巨大的扩张经营领域和规模的冲动,因此,现代商业企业一定要依循资本约束的形式来限定自己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现代商业服务业逐渐由市场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是股权融资,实现境内外上市,获得持续的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发展的长期资金缺口。第二,是债券融资,包括向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虽然发行债券对企业融资成本较低,但是在目前情况下融资难度较大,银行借贷仍是企业主要的负债方式。第三,是利用信托计划筹资,通过信托公司向社会发行信托凭证,将社会资金通过信托方式投入到商业运营和建设中去。第四,是发行商业专项基金,吸引基金投资者,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支持现代商业发展。第五,是产权分割出售、回租经营。这可以把商业房产开发商与经销商捆绑在一起,分散投资风险。
现代商业服务业的一项重要标志就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必须依照法规经营,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之间有效激励、相互制衡的机制,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分享到搜狐微博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时代特征 主观条件 历史意义
摘要: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一系列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下形成了科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知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伟大思想——邓小平理论。
关键词 : 邓小平理论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主观条件 历史意义
正文
一、邓小平理论的概述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换来的,对于形成正确的理论是十分珍贵的。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的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邓小平领导党从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邓小平作出了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实现两大历史性转变——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于人类历史上的崭新实践。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邓小平集中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以及中国跨世纪的目标、纲领等作了深入论述,从多方面进一步深化了邓小平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
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精辟的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
二战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邓小平从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出发,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当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可以说,对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的时代根据,也使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邓小平个人的主观条件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之一。邓小平为什么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首先,在邓小平的一生中,其个人的经历与努力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他具有顽强的奋斗精神。邓小平的一生有着“三起三落”的独特的实践经历,邓小平年轻时代留学法国和苏联,既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生活和交往,也亲身感受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生活和进步,既掌握了“工业化道路”的初步知识,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既培养了宽广胸怀和世界眼光,又树立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以及用社会主义来改造中国的决心。
第二,从少年时代离家外出求学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参加过“五四”新文化运动,领导过广西百色起义,参加过红七军、红八军的创建,经
历过的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担任过中共中央秘书长,指挥过一个方面军以及大大小小数百次的战斗、战役和决战,他出任过西南局书记,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主持过中央日常工作等。他活动工作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党建、外交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直到去世,几乎党成立以来所有的重大事件,他都经历过。
第三,从投身中国革命事业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邓小平经历了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的磨炼。第一次“落”是在 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瑞金,第一次“起”是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第二次“落”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第二次“起”是在林彪事件发生后不久。第三次“落”是在1976年5月,第三次“起”是在“四人帮”被打倒以后。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家,不乏“落”了又“起”,“起”了又“落”的人,但像邓小平这样“三落三起”实属少见。更为少见也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的每次“落”都不是因为他确实犯了错误,而是因为他坚持了正确的意见而受到错误的处理。因此,当他的正确意见被实践证明和被人们普遍接受以后,错误的处理就不得不撤销或改正,邓小平也就必然地由“落”再“起”。这样,“三落三起”不仅使邓小平赢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使邓小平在逆境的磨炼中形成了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养成了不信邪、不怕“鬼”、敢于坚持真理、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形成了善于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思考未来、规划发展的思维方式,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20世纪40、50年代,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党对时代主题的转变没有能及时的把握,党的指导思想迟迟没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失去了一次难得的机遇。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的对时代的主题做出了新的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是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另一个是经济建设问题或者是发展问题。他再三强调“世界变了,我们的观念也要变”。邓小平高瞻远瞩,对世界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制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方针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是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些因素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邓小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
总之,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它的形成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形成的主观条件。
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
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迫切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
新时代的我们应该高举伟大的邓小平理论旗帜,努力学习,大胆创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第五篇:幼儿园教师应具有那些师德
幼儿园教师应具有那些师德
“师德”,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的品德。“品德”,一词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为人师表者的品德,至少应包含高度民主负责的敬业精神,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科学态度,对教育对象的真诚关爱。
所谓师德认识,就是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要从“德”中体会到献身教育事业的无比快乐和自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10年,回顾自己的经历,对师德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从偏重业务能力、专业文化的学习到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经过学习,可以说在师德认识上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使我爱岗敬业有了具体内容和明确目标,我对自己所担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培养跨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基础就是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及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人们形容育人职业是“园丁”那是很贴切的,可以这样说,什么样的教师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育人之本,关键在于师德。
二、塑造师德风范,潜心练功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应该有一桶水”,此话很有道理。我感到在孩子们眼中,教师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是最可值得依赖的人,你的投手举足,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孩子从教师身上看到无私奉献,孜孜不倦追求精神,看到社会的形象,师德不只是学识问题,更是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的问题。因此对于师德除了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更关键就是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