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转型
“质量效益”和“教育转型”是嘉善县2012年的教育工作主题,而“课堂转型”应该是实施“教育转型”的关键。2月15日下午,县研训中心举办了嘉善县中小学教务(导)主任“常态课堂教学管理”专题培训。教育局副局长吴重秋出席培训并为大家作重要报告。全县中小学教务(导)主任和全体教研训人员参加了此次专题培训。会议由嘉善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徐颖锋主任主持。
吴重秋副局长围绕“课堂转型”,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常态课堂教学管理”为话题,以详实的调研依据,阐明了“常态课堂”和“非常态课堂”的区别,阐述了“常态课堂教学管理”的具体策略和措施。他提出了四方面管理措施:一是实行课堂转型,明确常态课堂教学正确导向,二是提升听课行为,加强常态课堂教学监管,三是借助信息技术,深化网络评课和网络教研探索,四是学会采样调研,重视发掘和培育常态课堂教学和管理典型。对于“课堂转型”,吴副局长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即在教学方式上,应体现“以标导学”,由“对话中心”向“任务中心(驱动)”转变;在教学主体上,应体现“以学定教”,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视学生接受情况决定教师教学难度,视学生理解速度决定教师教学节奏,视学生专心程度决定教师组织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应体现“以学验教”,由“花样(模式)中心”向“效率中心”转变,以学生学习质量检验教师教学质量,以学生认可态度检验教师亲和态度。
在实施“课堂转型”过程中,吴副局长建议对成功的典型事例采取“采样调研”方式,通过“推门听课”、“网络评课”、“录像展评”等教研形式,总结和提炼常态课中的精品课堂,统一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行为,让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学有标准,仿有标杆,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改革目标。
本次中小学教务(导)主任专题培训,有利于我县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统一全体学科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标的思想和行动,为中小学课程改革实现“课堂转型”指明了方向。
第二篇:课堂转型工作总结
课堂转型工作总结
理化组
王树鹏
转眼间我校的课堂转型工作已经进行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来我深深体会到了它的实效性,现对本学年的课堂转型工作进行总结: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虽然一节课可能探究的问题不多,表面上看很多东西没讲,但是学生能够深入的来思考问题,有些问题不用你讲学生可能已经自己思考出来了。当然,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我们要在方式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他们如何预习教材、如何探究问题、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借助网络学习、如何小组合作、如何带着导学案,带着困惑走向课本,走向课堂,走向老师,走向成长。
在这种创新模式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我们的语文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和体悟,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去解决问题,探索问题,而课堂,也势必高效。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灵感的人,不是地里的庄稼。课堂不仅仅是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的过程。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并没有这样做,还是习惯于给学生全方位的讲授和灌输,惟恐自己不讲学生就不会。一股脑儿的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方法一步到位交给学生,可是结果往往是一个问题讲了好几遍学生都不会,不但知识学不会,三年初中下来,根本更谈不上形成学科素养了。
下阶段努力方向:
1、备课前多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考虑教法,课前认真做好准备,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做到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
3、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篇:课堂转型教学工作总结
课堂转型教学工作总结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我校开展了“推进课堂教学转型”大型专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历时三周多,共计授课19多节,听评50多人次。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围绕课堂转型,以“有效教学”为切入点,抓住“备课、授课、评课”三个环节,而进行的专题教研活动。本次授课总体看教学重点突出,目标全面,具体。教材组织处理,知识传授准确科学,教学程序纵向思路清晰,横向结构安排合理。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多样,教法选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基本功过硬,这次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具有实效性,真正实现了学校教研活动的目的。
一、独特教学风格,张扬个性
刘慧老师的《秋天来了》一节作文课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凝练,可见底蕴深厚,值得学习。李敏老师《圆周角》教学思路清晰,知识条理性强,以简驾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树鹏老师讲授的《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一课,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符合课标要求。
二、倡导主体合作,求同存异
其中刘爱平老师《Moudle6》一课让学生讲单词,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展示的平台,宋丹老师《等腰三角型》一课让学生讲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王晓婷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完整,通过导、看、练让学生学的轻松,这些都是对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诠释,赵乃荣老师的物理实验教学,学生思维火花碰撞,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三、展示教学亮点,异彩纷呈
张大芳老师的课深入浅出,注重学生的顺向、逆向、发散思维的培养。杨文斌老师充分挖掘教材、补充教材,张红霞老师复习课习题分析细致,专题训练针对性强。李新军老师对每一个知识结束后的总结再现,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的细致实用,足见教师下的一翻功夫。赵楠楠老师教学课件的视频链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周琳老师拓展自己教学的广度,课堂教学如一股清泉润入学生心田。于婷婷老师课堂组织有序,选择实验演示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发现教学困惑,成长共勉
我们的教师认真听课,评课,也提出了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和宝贵意见。
(一)关注学生的学情
1.基础的知识要当堂强化,学科的特色活动,当堂的检测要坚持常态话。
2.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全员参与,研究小组成员的互补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作用,互批、互测。
3.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考试落实到笔上。
4.注重学生的检测,专项训练。
(二)加强学法的指导
1.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不强,自学能力和习惯还有待培养,一定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知识点梳理。
(三)提高课堂的效率
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教学内容、环节的设计上要有预设性,不存在试讲的。
2.课堂教学精讲精练,最简单的方式、最轻松的学会就是最好的。能让学生读的,讲的、能读书看懂的教师不要重复,给学生机会,培养他们的能力,相信学生是有潜力的。
3.看效率、效果、效益。
(四)培养学生的兴趣
1.教学方法、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入一些竞争、游戏、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兴趣。
通过本次教学轮听课活动,第三十六中学各位教师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教学风采和能力,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就让我们全体教师加倍努力,扬帆起航,让第三十六中学的课堂教学永远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第四篇:课堂转型的体会
让课堂转型之花绽放
“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我觉得课堂转型是教育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位教育厅的厅长也在创新教育一书中指出: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因此,我作为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心中牢记三个目标:
一、以学定教;二以学生为中心;三以能力为重心。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放开学生的手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真实的自我从面具后面走出来,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从而建立起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爱好。”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所以我们的教学不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现在,我知道了不能这样做。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教师必须坚持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 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利条件,这样才能达到课堂转型的目的。
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总之,我们教师要从每一节课做起,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我们只有在布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摩擦出聪明的火花,才能让课堂转型之花绽放!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g k h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在本内容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看图说话学拼音的模式开始失去新鲜感了,自我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同一个方法用久了会让学生感觉“疲劳感”,没有新意。所以在第二课时学习认字的环节中,我就改变了以往生字卡片出示的形式,而采用游戏“摘果子”。方法很简单,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再在上面画几个果子。把生字的拼音写在果子里,让学生来拼读,读对了,这个果子就被摘走了。为了加强学生的兴趣,我还把“摘”走果子的小朋友的名字写在果子上面。这样一来,学生可来劲了,都想摘到果子,课堂非常活跃。等到学生音节拼读得熟练了以后,我再出示字型,让音节和字一一对应。然后去掉音节,让学生看着字型来叫出果子的名字。这样从音——音形结合——形,学生几个回合下来掌握的情况就比较好。当然在“摘果子”的游戏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在游戏过程中整个课堂气氛好,学生积极性高。但是没有被叫到“摘果子”的小朋友却似乎表现得不高兴,有几个甚至拍打桌子。应该要让学生明白即使你没有被请到发言,你也要礼貌、文明地听或者看着其他小朋友的发言。想想自己的答案和他一样吗?如果有不一样的再举手补充。而不是只看到自己没有被邀请到就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也是不文明的表现。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教学完毕后,我问孩子:“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几个孩子很快就举起了手,还有一些孩子在思考了一会儿后举起了手。“爷爷对小树这么好,小树也对爷爷好。我也要对我的妈妈好,帮助妈妈干家务。”“别人对你好,你也要对别人好,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人。”“我们要懂得回报爱,对身边的人好。”“我要对老师好,就像老师对我们好一样!”虽然孩子的这些回答受到了我引导的一些影响,但听着那些稚嫩的语言中充满了浓浓的爱意,突然间觉得心头都温暖起来,仿佛通过窗缝吹进来的寒风都变得柔和了。教参里的情感维度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懂得爱护树木,而我在备课时却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现在对大人的爱往往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而忽略了这份爱背后的珍贵价值。更无从去谈对父母的爱,对长辈的爱,对大众的爱了。所以,我在教完课文后,就引导孩子去体会:在冬天的时候,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到了夏天,小树就给爷爷撑开了绿色的小伞。如果你是小树,你想对爷爷说什么?如果你是爷爷,你想对小树说什么?让孩子在表达中,在朗读中去体会爱的真切含义,懂得付出和回报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孩子学会质疑了,“老师,‘热’为什么不是提手旁而是四点底?”孩子会思考,会提问了。没有比热烈的掌声更能表达我那时的欣喜和兴奋了!
《阳光》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为了让孩子的拼音更加扎实,所以我们在拼音教学阶段的花的时间比较多,因此剩下的教学任务就比较重了。从这个星期开始,明显感觉教学进度加快了许多。可能孩子还没有适应这样的教学密度和速度,而《阳光》这篇课文篇幅又比较长,孩子在课上朗读的情况就没有以前那些课文那样好。因此我也在朗读这块上花了比较大的精力和时间,让孩子把课文读通顺,读明白。“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文眼”,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就有意让孩子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感受阳光的作用。有了阳光,禾苗就更绿了;有了阳光,小树就更高了;有了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变得更美了。那要是没有阳光呢?孩子在回答中无形和有阳光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去感受阳光的作用和重要性。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还是比较细致的,除了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外,也把自己平时的一些课外知识也运用起来了。有的孩子说,没有阳光,小树就不能长大,就不能制造氧气了。有的孩子说,没有阳光,我们就没有光明,什么都看不见了。
”
《比一比》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比一比》的教学主要是让孩子正确使用量词。在前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有对量词教学的渗透,所以学生对“量词”还是比较熟悉的。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后,我又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量词。“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一台饮水机,一台电脑,一张桌子,一扇门,一扇窗户,一个水杯„„”孩子们的眼睛快速地搜寻着教室里的事物,然后选择合适的量词再表述出来。特别喜欢孩子认真时的表情,高高地举着稚嫩的小手,看着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发现的眼神,觉得自己都被感染了。
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孩子自己回家去找找量词,当个量词小专家。第二天检查发现,孩子都把自己找的量词写下来了,并且找得还不少。他们争先恐后地拿来给我看他们的“战利品”,告诉我昨天找量词时的一些趣事。当然,我就一个个给他们封了“量词小专家”。只可惜最近教学进度很快,几乎是每天一课在上,所以没有专门抽出时间来让孩子来汇报一下他们的发现和积累。在这几个月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及时的反馈与积累很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把赞美送给学生”案例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
我班的丛之杰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很长时间,我几乎没注意到她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她自己。那是一个中午,我站在班级门口等学生排队放学,看着楼道里走出的学生,无意中发现讲台前撒落一堆小小的碎纸片,许多同学视而不见绕着走出教室去排队,好象没有注意到地上所撒的碎纸。这时,丛之杰同学看到了,急忙拿来清扫工具,将教室打扫干净。我被这一幕感动了。立刻在班级表扬了丛之杰同学,并尽力赞美了她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
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她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她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尤其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
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一朵“整洁花”(案例)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同学叫李某,她活泼开朗,做事认真,就是有一个爱吮吸手指的毛病。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帮她改正。那天,我们班会主题是“我很整洁”,我设计了“把整洁花送给你认为整洁的同学”这个活动。孩子们很开心,许多孩子都收到了“整洁花”时,李某的同桌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班的李某最恶心了,总吃手指头”。他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议论都说这件事。李某的脸红了。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把一朵我亲手制作的“整洁花”贴到李某的书上,孩子们发出了羡慕而又有些不服气的嘀咕声。我说:“大家可能不知道,昨天李某告诉我,她想下决心改掉她的坏习惯,希望我们都能帮助她,你们看李某的衣服穿得多整洁,头发梳得也整齐,你们愿意帮助她吗?我想李某经过努力和你们的帮助,一定能改掉坏习惯,成为一个真正整洁的儿童”。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愿意”!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李某的眼里含着泪花,没有说话。后来,李某真的改掉了她吮吸手指的习惯。
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儿童生活实际,个性差异的情况,把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做好引导,恰当地抓住时机,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也在发展中学习,用鼓励和爱去教育学生,非常重要。
《可爱的企鹅》教学设计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教学目标:
1.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2.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根据图示正确提出并解决问题。难点:熟练解决加减法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2、谜语导入
同学们,在南极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它们穿着:黑大褂,白衬衫,走起路来一摇一摆。你们知道是什么小动物吗?(汇报:企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可爱的企鹅”一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三、探究新知:
1、大屏幕出示41页第一幅图(1)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3)你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吗?(4)你能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5)你为什么用加法算呢?(6)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等于8的?
2、小结看图的方法
3、大屏幕出示41页中间两幅图
(1)请用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讲一讲这两幅图的数学故事吧,同桌交流后再提问。(2)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者画一画的方法来说一说图中企鹅的数量关系。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最后找学生到前面演示。
(3)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8—2=6 算式中,8表示什么? 2表示什么? 6表示什么?(4)你为什么用减法算呢?
3、小结
通过可爱的企鹅的情境图,你知道什么时候用加法算题,什么时候用减法算题了吗?(小组讨论后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
如果知道了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时,就用加法算;如果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时,就用减法算。
四、律动:放松舞蹈。
过渡: 小企鹅想考考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板书:解决问题
五、分层练习1、41页说一说,同桌交流后汇报。2、42页题1,看图列算式,独立完成后汇报。3、42页题2说一说,同桌交流后汇报。4、42页题3独立看图列算式汇报。5、42页题4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6、42页题5,教师先示范,然后提出要求,同桌分别拿出8和9的点子图进行游戏。
六、1、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2、当堂检测10道题
学习“小组联动,导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型流程的体会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星期三的下午,王校长给我们全体教师传达了课改的精神,并引导全校教师学习了我校实施的“小组联动,导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型流程。通过本次学习,我真是受益匪浅。我知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教改成败的关键,所以,我只要改变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把教学模型实施得很好。通过学习,我详细了解了“小组联动,导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型中的内容,“小组联动,导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以学定教、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一共有六大教学环节:
1、导入环节;
2、明确目标(2分钟);
3、自主探究(至少10分钟),本环节包括读、看、做、研;
4、汇报交流,展示反馈(十分钟左右);
5、分层练习(数学课堂要保证10分钟);
6、当堂检测(三分钟)。
我想老师要想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最重要就是老师备课要充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深深体会到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才能真正达到课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班级进行了分组,几个人一组进行自主、合作、讨论,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懈怠,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大家都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又采取了一定的评价机制,设立了加分制,各小组成员有了激励也有了动力,在课堂上的表现与以前相比踊跃了许多,气氛也热烈了许多,课堂教学的氛围完全变了。在展示这一环节,对于数学科来讲那更是他们“表演”的舞台,学生积极动脑,启发思维,创新思维,往往都可以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因此课堂上那种“死
气沉沉”的情况相对来讲少了许多。我觉得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与拓展,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真正的动了起来。
我觉得我们就是缺乏了一种实干的精神,踏实的精神,缺少了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激情,我们只要勇于去实践,大胆的去探索,不断总结提升我们的教学方法,我们一定能实施好“小组联动,导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型。
论文: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我校在新的课改教学中,以全新的视角和独到的理念创立了“小组联动,导学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学生的学代替老师的教,学生的合作学习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合作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这一模式的深化实施,由于对合作学习认识和把握的不足,致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出现了偏差,降低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过程调控方式上有待于研究和提高。
合作学习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和交流的意识。
2、科学组织,使合作学习有序高效。
3、选择合作的内容,抓住合作时机,保证合作时间
4、运用多元评价,建立竞争平台。
5、探究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根源和表现形式
6、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
通过对六个方面的研究,解决制约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问题根源,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学会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促成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学会了学习,合作学习有效性差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努力打造出优质高效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明确教师定位,发挥合作学习的调控作用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对合作的内容,时机,时间长短进行合理的安排,并能根据合作学习的进程做好适当的调整。做好合作过程的调控评价,对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合作中的不协调因素,合作中的亮点等及时组织协调,合理评价,因势利导使合作学习有序健康发展。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不应观望,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合作进程、讨论的焦点,担负起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注意学生参与广度。力求生生参与,每个学生都要有参与意识,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只有参与才有收获,只有参与才有发展。
取得的成效:
1、选择合作的内容,抓住合作时机,保证合作时间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问题要有思维含量,学生个体很难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学习重难点时,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需要进行探究时,在问题有争议时,展开合作学习,以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每一次合作要有时间保障,使合作交流充分,达到预期的效果。
2、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合作学习的基础是自主学习,要做到先自主后合作,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积极参与、敢于展示习惯。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会倾听,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学会表达,提炼自己的语言,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争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见解的正确。当然要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知识,自己错了的就不要坚持。
3、科学组织,使合作学习有序高效
教师根据学生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纪律表现、学习等各方面情况将学生分为六人小组,一般由两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两名学困生组成,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基本相当,为合作学习展开竞争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小组内每个成员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展开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教师能够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完成合作互助学习,教师基本能够驾驭课堂,教师已经转换了自己的角色,变原来的课堂主宰为“指导者、倾听者和点拨者”。
4、运用多元评价,建立竞争平台 通过评价促成竞争,有了竞争课堂才有生命力。教学中要注重评价的功能,评价出竞争,评价出活力。在评价中遵循这样的原则: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结合。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既要有基础知识方面的评价,更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要多用激励性语言,慎用否定性语言。特别是自尊心强的学生,老师的一句否定的评价他们可能会接受不了,使问题变的更糟糕。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的语言,换一个说法,把否定变成肯定,教育的效果就会截然相反。注重过程评价。在上课过程中,要不断渗透评价,让评价指挥着整节课的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评价评出积极性,才是评价的最高境界。
第五篇:课堂转型转向何方
“课堂转型转向何方”的三个新路标,你正走在哪条道上?
时间:2015-04-14 18:36:51来源: 《教育能见度》
随着学校内涵发展的不断深化,课改的前沿阵地——课堂教学成了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关注焦点。今天任何一所不进入课堂教学变革的学校,都无法真正逼近教育改革的核心地带,也不可能走向真正的优质;另一方面,今天学校组织形态变化必然“惊动”课堂,而课堂变革越纵深也必然“撼动”学校结构之变。由此,近年来出现了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上海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教学、上海宝山区的问题化学习、上海虹口区的通过电子书包改变教与学方式、沈阳二十中的悟 道课堂、北京十一学校的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等,但所有这些探索与创新却让更多的学校踟蹰犹疑——课堂转型究竟转向何方?这绝非照搬一个模式那么简 单,“课堂决定了国家的未来”,更多的学校和教师需要的是方向性判断。
中国的课堂教学大体经历着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影响着整整几代人的“教”为中心,课堂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以讲授为主,让“一桶水”的教师教给学生“一杯水”。
第二阶段,进入新世纪,随着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引入与传播,课堂开始走向“教与学”的结合,教师开始关注以教为主导的前提下,学生学的含量,于是有了“分层递进”等为标志的教学改革。
第三阶段,近5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态走向前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依赖于课堂上的教师讲授,“人”本身开始受到极大的关 注,“人是如何学习的”成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题中之义,课堂开始走向“学与教”的结合,不要简单地以为只是学和教的顺序变化,其实质就是课堂开始告别长 期以来的“目中无人”的教学,于是出现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等为标志的课堂样态。
第四阶段,未来将是真正的以“学”为中心,课堂上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而是同为“终身学习者”,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具有个体独特学习经历的个人知 识。进入第三阶段,传统的课堂就开始出现“转型迹象”,而“转向何方”的目标就是把以“学习者”为中心,让“每一个人的学习”真正发生。
从习惯了的“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向未知领地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必然带来“教学新常态”的重新探寻与发现。笔者在深入部分学校的课堂后,初步探测到以下三个新路标。【 新路标1 】 重新定义课堂
从基于知识的课堂转向基于关系的课堂
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自身大多是在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与掌握为目的的课堂里成长起来的。因为要考试测验,所以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往往只见知识不见人,学习以确认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为依据,并通过检测一再巩固和夯实知识的达成,视情况适度兼顾一下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已经是很优秀的教师了。
未来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就将生成基于关系的课堂,这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每天呈爆炸式增长的知识再也无法通过单一讲授来实现了,课堂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 生如何拥有学习知识的方法,更加关注通过什么途径支持学生建构起个人知识,更加关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创造性,这些关注必然带来“目中有人”的教学,而这样 的教学就一定是基于关系,此所谓教育学实质上就是关系学。
在基于关系的课堂上,除了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外,生生关系、学生与媒介技术的关系、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也从来没有如此被重视过。基于关系的课堂之核 心就要创设一种平等的供需关系,课堂犹如一个隐性市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什么样的提供和获取方式才能满足我的需求等成为供需方 所关心的问题,因此,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一个思想活跃、情感流通的场所,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输出的过程。
学校案例1: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分区教学
一个50平米的教室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进入到三个学习区域:自主学习区、合作讨论区、个别辅导区,每位学生都会拥有三个老师,即任课教师、学习同伴和 ipad。三个老师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习环节和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产生着不同的交往关系。在自主学习区,最重要的老师是ipad,其次是同伴,任课教 师居最后,只有在前面两位老师都不能帮助他们有效解决问题时,才需要任课教师出场。在合作讨论区,最好的老师是同伴,然后才是ipad,任课老师仍然处在 最后一位,只有在个别辅导区,任课老师才可以大显身手。这样就实现了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增值。
学校案例2:上海市市西中学的思维广场
由阅览室改建的思维广场创设了不同功能的学习环境,适合于语文、政治、地理、历史、外语等学科整合后的主题学习。教师会每两周发布主题或任务,学生可以据 此进行前置学习,并实现在线预约学习。翻转课堂的两周后,有的学生预约了讨论教室和能够支持其问题解决的学科教师共同展开学习,这样的交往发生于师生、生 生及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过程中,因此对学生在建构个人知识中特别加强了其决策能力的培养;而有的学生选择了工作坊式的合作空间,还有的则选择了有沙发和 电脑组合的独立学习空间。这种让人与环境产生关系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找到最佳学习状态。
重要价值:重新定义后的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专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 新路标2 】 重新定义教师
从不仅掌握教学技能转向更多拥有学生知识
在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多的记住知识以在日后的考试升学中取得高分,教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在教学五环节中精进讲解、强化训练;当作为公 开课展示时,又以个人娴熟的教学技能创造着课堂上的风景。教师从师范培养到讲台实践的漫长教学生涯中,专业的发展多半取决于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在帮助学生获 得更好的学业成就过程中所积累的“学生经验”。
在未来,教师的专业竞争力不再仅仅是精湛的教学技艺,更需要拥有包括学生认知规律、学习问题背后归因、个体差异识别等在内的“学生知识”。“未来的教师将是教育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其中教育知识的最重含量就是“学生知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何精准识别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学习节奏和认知特点,从而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顺着“这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最适切的支持,这就是教师的“学生知识”。
以往,优秀教师常常会有更丰富的“学生经验”,这一个孩子一定会在这类问题上粗心、那一个孩子擅长这种题型„„这些都是经年累月积淀起来的带有强烈主观色 彩的“学生经验”,它表现为一种直觉,无法被较大范围辐射。而学生知识则需要从大量案例或数据中提取分析建模,并实现可转化、可迁移、可辐射和可操作。
学校案例3:世外小学和大境中学的IMMEX课程
世外小学和大境中学从美国引进了IMMEX课程,通过基于学科的问题解决发现每一个学生完全不同的思维路径和解决问题的风格偏好,从而提供给教师识别学生 差异的多一个视角和多一根拐杖。在上周世外小学的数据反馈会上,教师们惊讶地发现,虽然学习结果是完全一样的,但在解决问题的路上却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喜 欢找捷径,有的孩子虽然付出的代价很大但始终坚持己见,有的孩子按部就班地谨慎行事,这些巨大的差异却在同一个课堂里无法完全暴露出来;教师们也惊喜地发 现,某一个孩子在完成不同问题情境时的表现差异,从而得出其在某一学科领域更显现出优势倾向的初步判断。这样基于科学数据的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回到教学现场 时更有策略地“因材施教”。
学校案例4:复旦附中劳技特级教师的教学法宝
复旦附中劳技特级教师吴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与其说是在让每个学生提高技能水,不 如说是通过不断积累“学生知识”创造出满足不同需求的劳技课堂。吴老师为 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记录其每一步的学习轨迹,沿着这些轨迹去寻找,他发现对于高端学生,一定要通过有效的方式让“顿悟”发生。他创设学习情境、设 置问题陷阱、嵌入讲解视频、预设教学补丁,让高端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中,逐步产生“顿悟”。最有意思的是他还形成了“顿悟识别法”,最浅的“顿悟” 是突然爆发的兴奋,并伴以“哇,这样啊”的呼喊;中等的“顿悟”是会心的释然,并伴以轻轻的“噢~”语气;最高级的“顿悟”是深深的长时的沉默。
当然,对并不一定喜欢劳技课的普遍意义上的学生而言,吴老师在大量案例基础上归纳了《让学生爱上劳技课的八条守则》:实践项目要有趣有用;教会学生使用工 具就放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做想做的事;以任务来驱动致使学生食宿无味;教师做好坚强的后勤保障;鼓励多于批评,甚至于没有批评;坚持技术原则但给学生反 悔的机会;评分起点要高,但学生间分差要小。
重要价值:重新定义后的教师,需要教师回归真实本性,并且拥有促进不同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有效办法。
【 新路标3】 重新定义教学
从有局限的教学时段转向无边界的流程再造
我们太熟悉这样的状态:同一年级学生同一张课表,学生在校的全部生活以35分钟或40分钟为单位地切割成7-8段,每一段代表一门学科,教师的教学是以时 段为节点的,“这一节是数学课”“下一节是语文课”。所有的教学发生在五六十平米的教室空间之内,不断地转换着学科频道。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只能漠视:这 个学生在数学课上刚刚渐入佳境,下课铃响了,教学戛然而止,必须进入到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地理课;漫长的40分钟终于熬过去了,迎来了最喜欢的体育课„„就 在这样有局限的教学时段中,学生们在忽高忽低地学习状态中跌宕起伏,时间一长竟习以为常地适应了,就这样,在一方狭小的空间里教学无形中扮演着“个性加 工”和“知识罐装”的角色。
随着移动时代的飞速来临,教师准备讲授的也许学生早已知道,他们的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课堂上,这个学生刚刚完成的3D打印作品一键上传迅速点击量上千 万,于是一夜之间这个学生就拥有了粉丝;上课前,那个学生把事先预习所产生的问题借助百度搜索找寻答案,立刻获得了包括最佳答案和一般答案在内的数百条解 决方案,于是他验证筛选后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深刻理解了知识背后的门道,进而创建了“知乎词条”成为知识的贡献者;教学中,教师不再一言堂,可以设置任务让 学生合作讨论,也可以连接全球发布项目寻求学习伙伴,有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还可以在线预约教师进行个别化辅导。
这一切正在发生,教学不再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之内,模糊了时空边界的教学流程不再以让所有的学生一起学会什么知识为起点和目标,而是更加适应于随时随地的不同学的方式和学到不同程度的新流程。
学校案例5:上海市迎园中学的三百字团
迎园中学是上海远郊的一所初中,去年以来学校利用公众微信号的平台创立了“三百字团”的专栏,专门发表学生日常观察、记录、感悟的微作品,以期促进语文和 英语学习。但专栏推出后一发而不可收,原本从未进入过教师视野的学生充分“暴露”出来,极富个人色彩和独立见解的文字冲击着教师的传统观念;同时因为一个 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脱颖而出,致使产生了涟漪效应,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真实记录感悟,并在线上进行思想流通,实现了“一朵云推 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效果,同时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了学习效益的提升。
学校案例6:曹杨二中走班选课后的自由时间
本学期起,在新高考背景下,曹杨二中正在拥抱“走班选课”新学习时代的来临,学校 重新排定课表,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课空间,这样的尝试刚进行了一个学期,就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时间”,而在可以充分支配的“自由时间”里,学生重新规划了学习,发现了潜能,进而去探寻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对于教师而 言,更多的看到了学习可以发生在线上,也可以发生在图书馆,更可以发生在集体之外的另一个新集体之中。
重要价值:重新定义后的教学,让时间和空间得到延展,以移动、链接、创造为特征的个性化学习开始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