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孩子对色彩的感知

时间:2019-05-12 17:5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孩子对色彩的感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孩子对色彩的感知》。

第一篇:幼儿园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孩子对色彩的感知

幼儿园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孩子对色彩的感知

在当今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对幼儿喜爱的色彩不够重视,过多注重幼儿对形体的把握和线条的控制,对色彩的要求也仅仅局限于按物体固有色来绘画,把幼儿对色彩的感受理解为乱涂。其实,幼儿眼里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幼儿内心的世界更是绚丽多彩的。幼儿喜欢色彩,幼儿对色彩有不同于成人的敏感与想象力,他们会以他们特有的色彩符号来描绘自己的所看所想,这种符号有着天性的不受拘束,大胆创新的表现力。唯有色彩最能调动幼儿的情绪,最能加强幼儿审美情感的刺激。

如何让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色彩,大胆地画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色彩。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当中,让孩子们分辨客观世界之间的色彩差异,并注意它们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变化,这是孩子们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基础,也是他们学习用色彩进行表现的前提。我们组织孩子们去秋游,观察植物的季节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色彩,如:春天浅绿的草地,到了夏天变成深绿,到了秋天又变成枯黄;天上的朝霞和晚霞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成人的脸色和小朋友的脸色是不一样的,高兴时候的脸色和生气时候的脸色也是不同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观察,孩子们对发现周围生活中的色彩不仅非常感兴趣,而且非常敏感,他们能够捕捉事物之间很微妙的色彩变化。

二、引导幼儿用色彩来表现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受。

经常有针对性地带幼儿进行一些户外观察,感知自然与艺术作品的形象,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大胆地选择多种颜色作画,不要用单一的色彩表现画面,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局限幼儿的思维。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每进行一个步骤我都是从幼儿最感兴趣、最易掌握的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为幼儿提供色差明显、对比强烈的工具材料,吸引幼儿换色作画的兴趣。并鼓励幼儿把作品涂得色彩斑斓。这时不要求他们选用的颜色与表现的物体一致,不要去批评他们用错了颜色或去教他们如何正确选色。例如:“用红色画太阳,绿色画树”。否则,反而会妨碍他们的自由表现,失去对色彩刺激的敏感。从而激发、加强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有的孩子在画一个秋天的果园时,在每一棵果树上画了几种不同种类的果子,有香蕉、橘子、苹果、梨„„把它们涂成五颜六色。这其中包含了孩子的幻想,谁能保证今后的果树经过人工嫁接后不能长出很多种类的果实呢?幼儿这种带有想象成份的色彩感觉是宝贵的,我们应该注意发现,更应该加以肯定和保护。

三、通过多种趣味美术活动,认识颜色,了解颜色变化的过程,提高幼儿审美理解能力。

幼儿喜欢涂涂画画,在玩中认识色彩对幼儿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

吹画活动是先用装有颜色水的滴管在画纸上滴几点颜料,然后用吸管对着画纸上的颜料用嘴吹气,使颜料水在画纸上流散开来。我鼓

励幼儿在画纸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颜色水,再从不同的方向吹,画面上的颜色相互流淌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图画,幼儿在活动中认识基本色,辨别较多的色彩,兴趣很高。

染纸活动是教幼儿将宣纸折叠成形状后,用一个角蘸色,由于所用纸的吸水性强,颜色就自然渗透到里面去,这样就出现晕染的艺术效果,如果重复蘸取不同的颜色,色彩相互渗透,出现有趣的色调变化。同样扎染和蜡染是染布活动的两种不同的形式。扎染是将布打结后浸染颜色。蜡染是先在布上滴蜡烛油,再随意涂抹水彩色,最后盖上一层废布,用熨斗在布上煨烫,揭开废布后即可呈现画面。我同时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强弱的不同,继而认识调配色。

喷洒印画活动是先在白纸上覆盖不同形状的纸片,用装有颜料水的喷雾器喷洒整张白纸,不同颜色交替喷洒到纸上,颜料相互混合就产生色调变化的效果,当揭开覆盖在上面的纸片,就显现出留有空白的各种图案。

在趣味美术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认识颜色,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了解颜色产生的过程,加深幼儿的色彩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幼儿期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鲜艳、艳丽的色彩,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素质。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朗读教学

摘要:由于中考和高考没有考朗读,所以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轻视朗读教学。但是,朗读是汉语言教学的传统,是上好语文课的根本。要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

主题词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朗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用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新课标还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

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这就明确指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和数量。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是十分重视朗读教学的。古代的私塾教学启蒙时,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和描红开始的。即使是国子监太学生也十分注重朗读。下面是明朝国子监太学生的课程表:

初1 初2 初3 初4 初5 初6 初7 初8 初9 初十

假日 会讲 会讲 背书 复讲 复讲 背书 会讲 背书 背书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复讲 背书 背书 会讲 假日 背书 背书 复讲 背书 背书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会讲 背书 背书 复讲 会讲 背书 复讲 复讲 背书 假日

从此表我们可以发现,每月学习27天,背书14天,占52%,会讲是由老师讲,每月共6天,占22%,复讲由学生自己讲心得体会,共7天,占26%。不仅学生读,老师也要读。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读得“拗过去”“拗过去”,那是读得多么的入神啊。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对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最好总结。“腹有诗书气自华”则又充分说明了朗读对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从古代的陶渊明、苏轼……到现代的朱德、周恩来、温家宝,无一不是熟背经书数百篇,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广征博引,妙语如珠,没有数百篇经书的积累是不可能办到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但在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老师怕失去课霸主堂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老师讲得多,而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老师讲的东西一点儿也记不住,也没有兴趣听。这是我们没把时间交给学生,违背了教学规律,忘记了学生才是主体,对学生没有信心,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

语文教学中读的方式很多,有泛读,齐读,领读,自由阅读,竞读等。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

首先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范,就是标准模范,这就需要老师普通话必须标准,吐字清晰,否则会错误引导学生的读音,使他们经常读错。对于生字难词教师要提出来,让学生有意识去查词典,让他们养成自学的能力,扫清文字障碍。而且在泛读时要饱含丰富的感情,用方言土语读课文,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学生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泛读,才能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

其次需要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的泛读只能给学生留下初步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因此我们常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通过多读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这样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参与学习,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接下来就进行竞读或者分角色朗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个性。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竞读或分角色朗读就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错误,读错字,断错句,轻重音不明显。老师要认真听,对出现的错误,重点是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现象,要及时纠正。对于同学们的朗读,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可以检查他们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和文章的理解程度。

最后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在读之前要设置一些问题,可以分小组进行解决。让他们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读,与小组的同学讨论、解决,让他们感到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从而增强其阅读的兴趣。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少一点分析,说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还给朗读。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者,让朗朗读书声再次回到明净的教室。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不可忽视(范文模版)

教育科研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不可忽视

听说读写历来是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手段,似乎与注重逻辑思维和习题训练的数学无关紧要,然而近年来,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应被看成“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听和读是吸收,是理解语言的能力,说和写是表达,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s正是通过听、读吸收营养,得到借鉴,再通过自己的说、写、实践逐步提高表达能力。听、说、读、写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也应是不可忽视的任务。

一、听

听是吸收,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前提。学生通过听觉接收信息,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理解、储存。所以,听是整个训练的起点

数学教学中听的训练,主要是课上的听,包括听教师的讲述和听学生的发言两方面。而在这两方面中,学生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述,而忽视同学的发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两者兼顾,特别是后者。在训练中,听同学发言,教师可以提问其他的学生:“你同意刚才发言同学的看法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等等。听同学的发言有三步:一是判断同学发言的正误;二是吸收合理的对自己的想法有促进的内容;三是对那些不合理的自己存有不同意见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待进一步的交流。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1、听老师上课。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预习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听课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地听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强烈的目的驱使下,大脑反应格外敏锐,捕捉和理解知识的能力空前加强,学习效果异常显著。然而教学中我们却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致志,认真倾听和理解教师的每一句话,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其实要在紧张的课堂中做到这一点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了解老师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自己哪些地方不懂,做到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既减轻听课负担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2、听同学发言。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教育科研论文

事实证明,凡是善于听课的学生,大都成绩优秀、表现突出。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听课习惯的养成和听课方法的培养。既要认真听老师上课,也要听同学的发言。

二、说

说是表达,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反映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程度。因此,说是整个训练的主线。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理解,重点句、重点词的理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惟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说,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1、计算说算理

加、减、乘、除计算是数学计算教学的奠基之石,在数学教学占有较大的份额,正确的解读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低年级段有大量的配图式计算,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算理。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大胆的说,从实际经验中对知识进行提升,形成正确的计算理论,为学生的计算学习寻得依据,提高学习效果。说算理的训练应放在新知识的学习之初,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个为什么,这样就能为后面的学习开个好头。所以,教师不要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耐下性子引导学生边计算边说理,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分数乘法计算法则时,可以先让学生仿照“1/5×3/4”的推算过程,口述“1/5×3/4”的推算过程,然后以“1/5×3/4”为例,口述推算过程,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2、应用题说思路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要想让学生正确的解答,首先得理清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为了直观、形象常借用线段、列表等方法进行解答。但不论借助哪种方式,都得先明确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加强说理训练,让学生在不断表述自己思路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达到明确思路,正确解题。所以,老师一定要给足学生说的时间,他们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例题,然后让他们说一说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相同,只是分率的表示形式不同而已,解答方法也完全相同,最后再请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育科研论文

三、读

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运用课本,认真阅读课本。

数学上的读,一直贯穿整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从最先的认读数字,到读出算式,再到读懂题目,不仅让学生获取新知,更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尤其应用题的教学,更是与读密不可分。学生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能明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与问题,只有通过读,才能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清数量关系,得出正确的解答方法。可见读的重要性。所以说,读是整个训练的基础。

1、科学的读出数学知识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定律、计算法则都是科学而又严谨的,不能有半点马虎。学生由于读的不严谨常抓不住关键,一字之差而得到相反的结论是常有的事。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读的能力,不是有感情地读,而是科学严谨的读。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后加强读的练习,甚至要求熟读成诵,从而牢固的掌握概念、定理与法则。同时为后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正确的读懂文字内容

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更应该注意的是对内容的理解,读懂内容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按说,在这一点上,语文功底好的同学看似不是难题,但偏科却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是其没能够用数学语言来读,以致不能正确理解。数学抛弃了更多感性的东西,需要的是理性的思维,所以,数学上的读,断词、取义每一个字都不能小视。

四、写

写是运用,是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反馈。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听、说、读”,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听”、“读”的检验,对“说”的深化。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从坐姿开始的,这是我们课堂中常抓不懈的东西。有了正确的书写姿势却远远不够,我们还应从数学的角度去做。要求他们规范的书写数字,规范的解题,画图时要借助工具等常规做起,从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规范数学书写

数学上的书写,还有其特殊性,比如竖式的书写:加减法要求的是相同数位对齐,乘法要求的是末尾的数对齐,除法更是大改其道,让学生很是费了一番工夫。其中乘除法中还有一些简写,真是变化多多。其他如递等式的书写、方程的书写等都有严格地要求。在教学时,我们就应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写,甚至强行入轨,教育科研论文

再逐渐养成习惯,从而正确规范地书写,以求数学的严谨与美观。

总之,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 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点拨,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只有师生之间的和谐配合,才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务必要抓紧、抓实、抓细,常抓不懈。切不可忽视。教育科研论文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妙用

额济纳旗小学 谭春花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赋予 “听说读写”新的诠释。学生学会倾听、理解的对象不仅是老师还包括同学,从而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表述、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操作活动和思维过程,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善于抓住学习的重点,化“苦学”为“巧学”;写是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反馈。“听说读写”只是学习途径之一,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间的学习方法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迁移,也许我们的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听说读写;小学低年级数学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教学这一师生交往活动中,自然也不例外。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听说读写”似乎是语言类学科的“专利”,其实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师生教学中,“听说读写”有着其意想不到的妙用。

一、“听”——学会倾听是交流的前提

交流是双向的,要保证交流渠道的畅通,才能促进自我的成长,而倾听则是交流的前提。

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倾听能力的构成是:专注的倾听习惯;倾听过教育科研论文

程中的注意分配能力;对倾听内容的辨析能力;在各种倾听环境中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呢?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示范的倾听

要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身要用心听学生的发言,为学生做个榜样。因此,每一个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停下其它动作,仔细地倾听他的发言,并做出回应,让发言的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也让其他学生有个学习的榜样,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像老师一样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之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检验学生是否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如: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眼神,或者随意指名某个学生重复刚才发言的同学所说的话等等。对于那些能倾听他人发言的同学,教师及时予以表扬,让学生有同伴榜样可以效仿。

2.思考的倾听

以往强调的听主要是指听教师讲授,但这种单一的倾听可能会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权威。倾听不仅是听老师,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听同学的发言有三步曲:一判断同学发言的正误,二吸纳合理的对自己的想法有促进的内容,三对那些不合理的自己存有不同意见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待进一步的交流。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提问其他的学生:“你同意刚才发言同学的看法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等等。对同学所讲述教育科研论文 的内容,不一定要赞同,但是要做到理解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能把别人的话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概括;即使遇到大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或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也不要随便断然否定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意见时尽可能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不指责别人、以交流彼此想法共同学习知识为目的的方式。教师不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及辩论,引导学生思考别人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及时进行对比、找到彼此的共鸣以及分歧,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还能从他的同伴那里获取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更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当有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发言的时候,学生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自觉地停下手中的动作,认真去听发言的学生讲了些什么,而不像以前那样“发言”和“讨论”同时进行,结果弄得谁的话大家都没有听清楚。通过这样的培养,使学生既学会了倾听,又保持了理解的心态,大大不同于以前的专为找茬而听别人的讲话的情况。而当他们讲得精彩的时候,往往会得到大家的掌声和肯定,更大大地加强了他们的信心与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不同。

二、“说”——关注思考过程加深理解

数学不仅注重内部思维,更重视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表述、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操作教育科研论文

活动和思维过程,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

1.表述算理——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石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除了有计划地进行常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会说算理。从过去追求结果到如今关注思维的过程,表述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不论是算理还是法则,只有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才能知道他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而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如教学9+2,不仅要使学生利用“凑十法”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还可以让学生口述“因为9加1等于10,所以把2分成1和1,9加1得10,10再加1等于11”的大意,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看图说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渠道

数学来自生活且应用于生活,而传统的应用题往往是“人为”的应用题,学生常常成为“解题高手”,而在纷繁复杂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数学问题,往往会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

让学生观察直观图,说出图中已知有哪些条件,相应的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口述的条件和问题的呈现顺序也体现了其对信息结构化的能力,比较符合生活数学的情境。

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教育科研论文

所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即有条理分析的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把这个分析的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这种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对应用题的分析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为分析复合应用题打下较好的基础。

3.描述自己的操作活动——经历感受的总结

数学活动大到一堂数学活动课小到在教学中设计的某一个活动环节,在数学教学的舞台上彰显了其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魅力。然而,纵观今年来的数学活动课,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做”,有些却忽视了学生要在“做”中“学”。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能描述自己活动的过程、说出自己的发现、对自己的经历感受进行总结也是重要的。如在教学“认识乘法”的时候,让学生根据“5和3相加”与“5个3相加”摆小棒,学生在摆一摆、看一看的活动中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区别与联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对摆小棒的活动进行总结,更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从特殊的个案向一般规律的迁移,体会到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三、“读”——拓宽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1.阅读课本,做好预习和复习

教材的例题编写和之后“试一试”、“想想做做”的编排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因此现在有些老师和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进行大量的书本之外的练习,结果并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如果能让学生在讲课之前做好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课堂上寻找答教育科研论文

案,在讲课之后重新阅读课本,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往往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如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口算的时候,课本在练习中出示了6道口算很具有典型性,如:“45+3,45+8,45+30,45-3,45-8,45-30”,学生对这6题如果能表述其算法、正确算出得数,那么这部分内容的口算就基本掌握了,接下来再进行相应的口算训练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对于学生的学,我们要选择“巧学”而非“苦学”,要做到这一点,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善于抓住学习的重点,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课外阅读拓展知识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上面,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展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学生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外,还要增加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利用课外作业的机会,鼓励学生超越课本,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广泛地阅读课外有关数学知识的书本。鼓励学生加以积累,做摘录笔记,阅读《小学数学报》,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提高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的敏感性,从而学以致用。

四、“写”——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1.撰写数学日记

写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教育科研论文

老师首先可以运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整理知识。然后让学生写下他们对课堂学习过程的回忆、总结、创新。鼓励学生更多的从数学思考、数学发现方面写出数学日记,尤其是学会体现一种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方法。

数学日记贵不在字数多少而在于持之以恒,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想体会哪怕只是寥寥数语,也闪烁着他们智慧的光芒,谁能说这样的涓涓细流不会孕育出第二个陈景润呢?

2.编写数学小报

这是对“读”的反馈,也是对“读”的促进。为了编写小报,学生会主动地阅读一些课外书。对于阅读的数学知识,他们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内容,采取或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的形式,将其编写成数学小报,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

学生在编写小报的时候,开始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对于那些编得有质量有特色的小报在班里进行展览,请其余学生参观学习点评,给他们启发和帮助,也给那些暂时还无法独立编写小报的学生提供样本。其实只要经过指导,学生们都能编出很有数趣味的小报。

数学小报编完后,指导学生妥善保管、收藏,教师挑选部分优秀的定期给予展览,既丰富了班级环境的布置,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编写数学小报既训练了学生读书编报的能力,在分组合作中集体意识也得到加强。

以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验,赋予了“听说读写”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师生教学中新的诠释,欲与同行共同探讨新课程标准下数教育科研论文

学教学方法的探新之路。将不同学科间的学习方法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迁移,将会给我们的学科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学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出版 2.《数学教育学》吴宪芳等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出版

3.《PME:数学教育心理》李士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4.《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原理》M 弗利德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D.A.格劳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四篇: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色彩的感知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色彩的感知能力

摘 要:色彩感知属于视觉感知的一部分,除了色彩感知,视觉感知的对象还包括形体、结构、造型、空间等等,但是色彩感知在视觉感知里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色彩感知能力,是与基本功训练并重的一项根本任务。

关键词:美术教学 色彩感知

色彩知识属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畴,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世界的美大多表现在丰富的色彩视觉上,在美术教学中,绚烂的色彩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媒介,色彩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心理世界。正确地利用色彩,不仅能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多变,而且能帮助学生感知多彩的世界。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色彩感知能力,是与基本功训练并重的一项根本任务。

一、利用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感知色彩的魅力

感觉和知觉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渠道。一般来说,小学生是通过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来获取各种信息,感知世界。感官刺激给低龄段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尤为重要,强烈的色彩能激起儿童感知的兴趣,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感受色彩,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1、看――感知色彩的魅力

在教学三年级《橙色的画 》时,我先让学生看各种橙色调的摄影作品,如金色的秋天、丰收的田野、夕阳西下的景色等。再让学生看相关的绘画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高加明的《打菜籽》等。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作品中的色彩,寻找不同的暖色,少许的冷色搭配,橙色的各种变化,体味各种不同色彩的感受。在有过体验之后,再上《色彩的感觉》一课时,引导学生看到青色感到酸,看到粉色感到甜,看到红色感到喜庆热闹,看到蓝色感到寒冷等,从而让学生在看中感受到色彩丰富的内涵和魅力。

2、听――感悟色彩的魅力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蓝色多瑙河 》,指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展开想象,并让学生观看节奏缓慢、旋律流畅的音乐呈现出的一幅幅色彩协调、对比柔和的画面,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然后欣赏第二段乐曲,如《斗牛曲》,着重让学生感受乐曲中的热情、奔放,教师用言语、身体语言促使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动起来,学生体验着乐曲的旋律激扬,热情洋溢,同时展现画面,感受着此时的色彩搭配中所体现的强烈对比,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在听中感悟色彩的魅力。、读――体味色彩的魅力

在上《四季歌》时,我采用读诗的方法引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同学们朗诵《咏柳》这首诗的时候,我在画纸上用彩笔随手画出绿色的柳树。然后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诗句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画面里还需要画些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是春天。画面上还应该画上燕子,画上不同颜色的花,还有绿色的草坪。我边听同学们的发言边把他们说的内容画在纸上,用手中的彩色画笔画出一幅春天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画面。读诗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并让学生体味到色彩的魅力。

4、演――享受色彩的魅力

表演是直接的、视觉的,每个孩子都有表演与展现自我的欲望,通过表演可以传达美术色彩的信息,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作品的情感再现。在教学一年级《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时,我让学生用彩纸来装扮自己,让他们认为用什么颜色能代表春天就用什么颜色的彩纸来装扮。学生们兴致高涨,争先恐后的要求让自己表演。于是,分小组推荐人员上台表演;学生们跟随音乐、走着模特步进行表演;而台下的学生当评委给每组表演的学生打分,并评出最佳表演奖,对获奖的学生发贴画进行奖励。通过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色彩就在我们身边,直接享受色彩的魅力。

二、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色彩的一些基础知识,如色相、明度、纯度对比,三原色和三间色,小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美术活动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理解。

1、变――从绘画软件中认知色彩

教师讲解色彩知识,一般都是用水粉颜料来演示色彩的调和变化,但是,由于水粉颜料的颜色不纯正,多次调和以后颜色的色相、纯度、饱和度都有所下降,绘制出来的色彩不够准确。比如用红和蓝水粉颜料调合后得到的紫色就变成紫灰色,颜色很暗不纯正。如果采用电脑绘画软件就不一样了,电脑中呈现的色彩非常纯净和漂亮,而且用电脑绘制的色轮图比手工绘制的色轮图更快、更有效。

再如,在讲色彩的明度变化时,教师很难让学生把五彩的颜色想象成明暗效果。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戴墨镜来欣赏彩色图片,结合绘画软件演示,并且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PHOTOSHOP里“去色”效果,把各种颜色转变成黑白灰,寻找规律,如明亮的黄色接近白色、深的紫色接近黑色等,从而培养学生色彩的感知能力。

2、玩――从游戏中感知色彩

在讲解近似色和对比色时,我采用“找朋友”的方法。先出示学生熟悉的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再让学生进行辨识,通过对比找出这几种颜色相似之处后,拿出色板,让学生找这几种颜色的相邻伙伴,先让学生在纸片上涂出自己喜欢的―种颜色,根据纸片上的色彩“找朋友”。如教师提供的红色,提问:哪些颜色与红色可以成为“朋友”?把它找出来,贴到红色周围。

依次类推,让学生感知色相接近的颜色组成的类似色画面。而针对没有被选出的颜色,让学生说说不配成“朋友”的理由,从而又让学生明白红色与绿色、橙色与蓝色等是对比色,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感知色彩。

3、找――从生活中觉知色彩

有一次上课,我看到有些女孩子的衣服色泽鲜艳,色彩和谐,甚是好看。因此,在上课前,我有意识地叫嚷:呀!某某同学的衣服真好看,黄色和蓝色,色彩对比鲜艳又不刺眼,和你的快乐活泼的性格很相配。这个同学的衣服也很美,紫色的条纹里还有星星点点淡紫色、粉红色、白色,和你文静的性格真相配。在我故作声张中,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被吸引来了,都象模象样地欣赏起来,并纷纷去寻找自己和同学衣服上的不同颜色和搭配效果。

趁此机会,我设计水粉画《漂亮的衣服》,引导孩子以组画形式,用已学的色彩搭配的知识去表现,如色彩强烈对比的效果和色彩淡雅的效果是如何安排色彩的。同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五彩的颜色,讨论不同性格的人适合哪些颜色,冷色调、暖色调、类似色、对比色可运用在哪些装饰里等等。通过用心设计活动,安排合适的课程,让孩子们认识到了生活中也有色彩,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色彩,并能够用色彩去装扮生活,装扮自己,通过把色彩进行生活化,提高了审美和创造能力。

4、品――从名画欣赏中评知色彩

美术欣赏是小学生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感经验产生于个体与作品的交互作用,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知觉能力,而且还需要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德国教育家斯克沃兹1965年在实验研究后得出结论:学生的艺术品味和创造性受周围环境中的艺术作品的影响。

名画作品的色彩丰富多样,并且完美。中国画如吴作人的《小金鱼》、韩美林的《熊猫图》、齐白石的《虾》等,色彩灿烂,沉着协调;西洋画如梵高的《向日葵》、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毕加索的《照镜子的女人》等,色彩鲜艳,无拘无束。在欣赏名画时,我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色彩知识,品评作品的色彩方向,结合自己的体验,体验和感知色彩美,从名画欣赏中评知色彩。

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意识增强的关键期,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感受新鲜事物,去发现、体验、感知色彩的美,引导他们多看、多听、多想、多讲、多找、多品、多练,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象山县实验小学 浙江宁波)

第五篇:初中小说教学中审美教育不可忽视

初中小说教学中审美教育不可忽视

杨淑雅

初中语文教材中,虽涉及不同文体的文章,但都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中,小说体裁的文章就是很好的体现,可以成为语文美育实施的重要阵地。小说中蕴含许多审美因素,如情节美、人物美、语言美等。审美教育又被称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小说拥有最广大的读者,它以其挥洒自如的表现形式和极其深邃的内容,引导读者去品尝人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基于上述原因,我对如何在小说教学中实施美育作了如下探索。

首先,要营造人物活动的环境氛围,感受意境之美

小说意境的创作,要创造出一个既能供人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又能引人入胜的艺术世界。比如:刘绍堂小说 《蒲柳人家》是当今文坛颇具特色的乡土小说。它用散文化的笔法,把几户普通人家的故事展示在读者面前,把京东北运河沿岸农村的独特地域风貌民俗风情浓彩重墨地渲染了出来。故事很简单,但它留给人们的视觉、听觉和内心深处的难以言表的审美享受却令人留连忘返,兴味盎然。它所根植的土壤是深厚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乡土文化,它的背后有源远流长的古典小说的艺术、技巧以及审美趣味的支持。

又比如《故乡》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金黄”、“碧绿”、“紫色”、“银白”等各种鲜艳、明丽的颜色交织在一起,“稻鸡”、“角鸡”、“鹑鸽”、“蓝背”等各种稀奇的鸟类从眼前飞过,构成了一幅 “神异”的图画。它又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少年勇猛的闰土和西瓜地里狡猾的刺猬给这个幽静的世界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它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它还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沙地。在课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让想象插上翅膀,在童年的记忆中尽情遨游。文中所描绘的记忆中故乡的意境,唤起了他们美好的回忆。想象过后,我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他们头脑中的故乡,甚至比鲁迅笔下的故乡还要丰富多彩。回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而现实中的故乡是令人痛苦的,在这样的反差中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希望,希望现实的故乡也像回忆中的故乡那么美好,这就是理想中的故乡。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作者对祖国的感情,我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行程和思路一步步接近“故乡”的概念和意境。“我”对 “故乡”现实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时已经产生的感情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已经不可能忘掉少年闰土那可爱的形象,已经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时形成的那个美好故乡的回忆。此后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时形成的这种印象叠加胶合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多种情感的汇合、混合和化合。之前,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儿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寻找那份深藏在心底的美好情感,现在,我又让他们设想假如若干年后再回到那个地方,看到老屋已拆,朋友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会有什么感想。学生们又感受到了那种悠长、缠绵的伤痛。前后情感的对比,完全是由作品所营造的环境氛围体现出来的。这就是作品的意境美。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外部条件。典型性格生存的环境是流动的。由于外界环境随时都在变动,才有了人在其间的社会位置的变化,也才有了人物性格的逐渐显露。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使人感到人物和环境的水乳交融,显示出和谐之美。

其次、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美

小说叙事艺术的魅力,在于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将人生千变万化的心态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性格之美。串联故事的是一个叫做何满子的六岁男孩,这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可爱男孩的独特视角为全文带来了乐观活泼的喜剧色彩。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完全是古典小说的笔法: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起外号、类型化、漫画化,等等,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你看,奶奶一丈青大娘大个儿大脚,身强体壮,种地、撑船、打渔、扎针、接生,样样是行家;性格豪爽,心直口快,爱憎分明,侠肝义胆,粗中有细,柔中有刚。爷爷何大学问也是人高马大的北方汉子,但是在奶奶的雄霸一方的巾帼豪气的衬托下,爷爷的活动舞台不得已转移到了“外边”。他是个赶马跑生意的能人。他的侠肝义胆,仗义疏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特征,我们不难从古典侠义小说、英雄传奇、历史演义等文学样式找到它的“族谱”。

再次、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典型之美 ¬

小说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细致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为中心内容,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受到某种启迪,得到美的感受。特定身份的人物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层面;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物折射出来的审美因素也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美学内涵。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人物形象,常常以纯洁的心灵、朴实的外貌、富于感情的言行启迪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开阔视野,产生激情。

小说人物的形象既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又要有较强的思想性和社会性,这才叫典型。《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小说,其中就通过典型环境塑造了祥子这样一个典型形象。在教学中,我首先分析了典型环境。小说描写烈日无处不在:“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描写暴雨又令人窒息:“几分钟,天地己分不开”;“成了水世界”。接着,我又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环境引到人物上,在这样极端恶劣的天气里,祥子仍然一如既往的干活挣钱,而没有丝毫的懈怠和畏缩,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本分和吃苦耐劳的人。“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这一问题又将学生引到人物上来。经过交流后,同学们认为,从祥子的身上看到了一个要强、勤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想要自食其力的旧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唤起了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人吃人的旧制度的强烈抗议。¬

每个人都生活在极为复杂的社会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复杂,社会也越来越复杂。我们的小说教学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初中生审美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

下载幼儿园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孩子对色彩的感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孩子对色彩的感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